消化性溃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4:24: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消化性溃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化性溃疡护理对策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8年6月我院复发性溃疡患者60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39.2岁;幽门螺杆菌阳性者45例,占75%;服用非甾体抗炎药32例,占53.33%。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因素,并针对复发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3护理措施
消化性溃疡护理对策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8年6月我院复发性溃疡患者60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39.2岁;幽门螺杆菌阳性者45例,占75%;服用非甾体抗炎药32例,占53.33%。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因素,并针对复发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3护理措施
消化性溃疡治疗论文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属中医学胃脘痛、吞酸范畴。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情况综述如下。
1中药治疗
1.1汤剂治疗辛铭金[1]采用自拟益气合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基本方:黄芪、海螵蛸、蒲公英、苏梗各30g,党参、炒白术、茯苓、川楝子各20g,浙贝母10g,白及、延胡索各15g,黄连、炙甘草各6g。加减:气滞腹胀加川厚朴、炒莱菔子、枳壳;纳差加焦三仙、鸡内金;瘀血刺痛加蒲黄、五灵脂;嗳气加代赭石、降香、公丁香;恶心呕吐加白豆蔻仁、半夏;嘈杂吞酸加吴茱萸;出血加血余炭;胃阴不足加黄精、石斛;便秘加大黄、枳实。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个疗程。结果:全部50例,痊愈38例,减轻11例。杨翠萍等[2]采用胃神一号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药用:生黄芪20g,桂枝、枳壳、大枣、炙甘草各6g,白芍药、丹参、麦门冬、天花粉、延胡索、川楝子、北柴胡、郁金各10g,黄连12g,吴茱萸2g,煅瓦楞子、北沙参、白扁豆、白术各15g。日1剂,水煎服,分3次餐前服,服用6周。总有效率91.7%。朱卫东[3]采用托里消毒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药用:党参、茯苓、当归各12g,黄芪、金银花各20g,白术、连翘、浙贝母各10g,炒白芍药15g,白芷、甘草各6g,海螵蛸30g。痛甚加制乳香、制没药。日1剂,水煎分3次餐后服。总有效率94.23%。徐中菊等[4]采用养胃煎治疗消化性溃疡128例。药用:太子参、炒白术各12g,浙贝母、乳香、赤芍药各15g,没药、三七(捣碎)、孩儿茶、当归各10g,肉桂7.5g。日1剂,水煎服,2周为1疗程。结果:痊愈48例,好转69例。陈照云等[5]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44例。基本方:人参、干姜、大枣、炙甘草各10g,姜半夏12g,黄连5g,黄芩6g。热甚黄芩、黄连增量;寒甚干姜增量;血瘀加蒲黄、五灵脂;气滞加枳实、川楝子;泛酸加瓦楞子、海螵蛸、白及等;虚寒加高良姜、桂枝等。日1剂,水煎服,10日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5%。王存金[6]采用益气温中摄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药用:炙黄芪20g,人参、炒白术、阿胶(烊化)、白及、地榆炭、白芍药、炮姜炭各15g,炙甘草6g。呕血、出血量多加灶心土;畏寒肢冷加附子;嗳气吞酸加黄连、吴茱萸;胃脘灼热、便秘加生地黄。日1~2剂,水煎分3~4次服。结果:痊愈48例,显效10例,好转2例。白同占[7]采用溃疡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128例。方药:蒲公英、黄芪、海螵蛸各30g,延胡索、川贝母、甘草各12g,白及10g,白芍药(或赤芍药)12g。兼寒(寒热错杂)型加白芷10g、高良姜10g、桂枝10g、薏苡仁30g;兼瘀型加汉三七(分冲)3g,地榆炭10g、蒲黄10g、五灵脂10g。日1剂,水煎服。结果:痊愈60例,好转64例,总有效率96.9%。马志杭等[8]采用愈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55例。药用:黄芪、党参、白术、丹参、延胡索、白及、海螵蛸各15g,蒲公英32g,黄连、黄柏、甘草各5g。气滞型加柴胡10g、枳壳10g;郁热型加栀子9g、郁金12g;阴虚型加北沙参15g、石斛12g;虚寒型加附子10g、高良姜6g。日1剂,水煎服,8周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4.55%。
1.2成方治疗马锡金等[9]采用胃康胶囊(药物组成:三七、珍珠、白及、海螵蛸、黄芩、黄连、大黄、丹参、郁金、乌药、砂仁、白芍药、白术、党参、甘草等)治疗消化性溃疡56例。结果:临床治愈4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张达旭等[10]采用胃痛散(药物组成:白芍药、延胡索各5kg,甘草7.5kg,白及、花蕊石、焦麦芽、合欢皮各2.5kg,党参、陈皮各0.5kg。共研细末,过6号筛。每袋10g)治疗消化性溃疡360例,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94例,显效180例,有效72例,总有效率96%。余关顺等[11]采用除螺愈疡散(枳实、白及各10g,呋喃唑酮1.2g。研末,过80目筛)治疗消化性溃疡100例。结果:治愈88例,有效12例。王平[12]采用白及枇杷丸(药物组成:白及60g,炙枇杷叶、阿胶、藕节各30g,海蛤粉20g,生地黄10g)治疗消化性溃疡114例。结果:显效85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96.49%。吴绪祥等[13]采用平肝健胃冲剂(含党参84g,白茅根350g,茯苓、黄芩、柴胡、鸡内金、延胡索、郁金、川楝子各70g,吴茱萸6g,蒲公英140g,煅瓦楞子105g。水煎,制成浸膏,加淀粉,烘干,分成84包)治疗消化性溃疡172例。结果:治愈124例,显效28例,有效15例。刘玉杰等[14]采用蒙药六味安消散(诃子、山奈、大黄、寒水石、石碱、木香)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结果:痊愈35例,好转4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7.5%。袁喜梅[15]采用香砂养胃丸治疗消化性溃疡106例。药用: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制)、香附(醋制)、枳实(炒)、白豆蔻(去壳)、厚朴(姜制)、藿香、甘草等。结果:治愈9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1%。
2中西医结合治疗
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用药
摘要:探讨消化性溃疡疾病的药物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处方353张用药不合理处方。结果:353张中胃炎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数152张,胃溃疡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数为201张,不合理用药情况包括无指征用药、选药不恰当、药物用量过高或过低、重复用药、药物配伍不当。对胃炎胃溃疡疾病的药物治疗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贯彻落实胃炎胃溃疡的合理用药。
关键词:胃炎胃溃疡不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是以当代系统的医学、药学、管理学知识,明智地使用药物,以符合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综合目标[1]。通过查阅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自2005年5月~2009年6月期间消化系统胃炎和胃溃疡不合理处方共353张,对每份处方中药物的适应证、相互作用、联合用药、用量用法、重复用药等内容进行分析,旨在提高胃炎胃溃疡的合理用药水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调查查阅的不合理消化系统处方353张,其在胃炎的处方152张、胃溃疡的处方201张,患者年龄17岁~68岁,平均(51.5±12.5)岁。
1.2方法:统计胃炎胃溃疡用药中的不合理处方,对无指征用药、选药不恰当、药物用量过高或过低、重复用药、药物配伍不当等进行分类统计。
消化性溃疡护理研究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8年6月我院复发性溃疡患者60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39.2岁;幽门螺杆菌阳性者45例,占75%;服用非甾体抗炎药32例,占53.33%。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因素,并针对复发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3护理措施
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进展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主要指胃溃疡(gastic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ulcer,DU),因其发病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机制较为复杂,概括为胃、十二指肠黏膜侵袭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所致。近年的研究已经明确,幽门螺杆菌和非甾体抗炎药是损害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从而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最常见病因[1]。临床上用于溃疡病的药物很多,然而就其主要的药理作用来看,主要有减少胃酸,增强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能力和根除幽门螺杆菌三个环节。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刊物关于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的研究报道,将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抑制胃酸治疗
1.1碱性抗酸药物胃酸是正常人体生理所必需,酸过低将导致消化不良等影响,ph=4是胃液杀菌效应的临界水平。因此,目前国内外学者都主张适度抑酸。制酸药与胃内盐酸作用形成盐和水使胃酸降低。种类繁多,有碳酸氢钠、碳酸钙、铝碳酸镁等。其中铝碳酸镁起效时间短,作用持久,可与胃酸充分反应,其酸反应率可达98%~100%。因其具有铝、镁两种金属离子,从而互相抵消了便秘和腹泻的不良反应,要优于其他的碱性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发现,铝碳酸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6周愈合率为78.5%,治疗胃溃疡8周愈合率为87.5%,总有效率为100%[2]。其治疗作用在于:(1)结合和中和H+,从而减少H+向胃黏膜的反弥散同时也可减少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2)提高胃液的pH,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胃液pH1.5~2.5时胃蛋白酶的活性最强。制酸药分可溶性和不溶性两大类。碳酸氢钠属于可溶性,其他属于不溶性。前者止痛效果快但长期和大量应用时,副作用较大。
1.2H2受体阻滞剂(H2RA)壁细胞存在组胺H2、乙酰胆碱(毒蕈碱M1受体)和促胃液素三种受体,受刺激则分泌盐酸,阻断它们将抑制酸分泌。这三种受体阻滞剂目前均已开发,而组胺H2受体阻滞剂的研究发展极快。首先应用于临床的是西咪替丁(Cimetidine,1975年),继之雷尼替丁(ranitidine,1981年)、法莫替丁(famotidine,1981年)、罗沙替丁(roxatidine,1982年)、尼扎替丁(nizatidine,1987年)先后问世,并投入临床应用。后四者的疗效和作用选择性比西咪替丁更高,副作用更小。它们作用时间长,能显著抑制胃酸分泌,疗效极好。从而,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它几乎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制酸剂和抗胆碱剂,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H2受体阻滞剂不仅对高酸分泌的十二指肠溃疡,对呈现低酸分泌的胃溃疡也有效,它兼有改善胃黏膜微循环的作用,其适应征是十二指肠溃疡、老年性溃疡、吻合口溃疡、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等。副作用轻微,偶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肝功能轻度损害,下丘脑一生殖腺功能减退、精子缺乏等。
1.3质子泵抑制剂(PPI)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为苯并咪唑的衍生物,是治疗酸相关性溃疡的首选药物,能迅速穿过胃壁细胞膜,聚积在强酸性分泌小管中,转化为次磺胺类化合物,后者与H+,K+-ATP酶α亚基中半胱氨酸残基上的巯基作用,形成共价结合的二硫键,使H+,K+-ATP酶失活,从而抑制其泌酸活性[3]。质子泵抑制剂与抗HP抗生素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HP的根治率。PPI发展较快,其第一代(奥美拉唑)药动学和药效学存在一定的缺陷。奥美拉唑的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呈非线性关系[4],在不同患者中具有明显差异,导致了该药对不同患者临床抑酸疗效的差异[5]。给药时间、食物和抗酸药的存在均对第一代PPI的药效影响较明显。而第二代(兰索拉唑、尼扎拉唑)、第三代(雷贝拉唑)PPI这方面的影响较小。另外,第一代PPI还存在起效较慢,只有在多次给药后才能发挥最大的抑酸作用。此外还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如促进愈合和症状缓解作用不稳定、胃排空延迟、壁细胞肿胀及给药后有明显的胃酸高峰等,影响了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问世的新一代PPI雷贝拉唑(rabeprazole)已在不同程度上克服了原有同类产品的某些缺陷。其主要特点有:(1)临床抑酸效果好;(2)抑酸作用起效快;(3)昼夜均可维持较高的抑酸水平;(4)疗效确切,个体差异小;(5)与其他药物之间无相互影响;(6)副作用小。新一代PPI与第一代PPI比较,能够更强、更快地发挥抑酸作用。Williams等[6]的研究表明,雷贝拉唑发挥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较奥美拉唑更快、更安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HP阳性患者治疗,其溃疡愈合率可达92.0%,HP清除率可达86.0%[7]。PPI治疗中存在的问题:(1)长期抑酸导致黏膜增殖旺盛,有可能发展为高胃泌素血症;(2)动物实验有可能发生类癌样变,但人类如何尚不清楚;(3)长期应用使胃处于无酸状态,有利于胃内细菌繁殖,有亚硝酸胺等致癌物质增加的危险;(4)治疗原则是恢复胃的正常功能,过度抑酸处于非生理状态。因此认为使用PPI治疗一般疗程不宜太长,剂量不宜太大。中国论文联盟-1.4选择性毒蕈碱受体阻滞剂哌吡氮平(pirenzepine)已广泛应用临床,它可选择性地与壁细胞上的M1受体结合,阻断乙酰胆碱的作用,抑制酸分泌。本品与老的抗胆碱剂不同,亲和性强,口服可充分发挥抗酸作用。它不抑制胃排空,难以通过血脑屏障,故没有中枢性抗胆碱作用,不引起瞳孔调节障碍、心动过速、排尿困难等。除有抑酸作用外,还有改善胃黏膜微循环,增加黏液分泌等细胞保护作用。长期给予中断后,亦无酸反跳现象。哌吡氮平的疗效与H2受体阻滞剂相匹敌,亦可作为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首选或并用药物[8]。商品名为必舒胃(Bisvanil)片,国内已有生产(商品名为圆星迪灭),用量为50mg/次,2~3次/d。有时可出现口渴、便秘、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
消化性溃疡治疗论文
1抑制胃酸治疗
1.1碱性抗酸药物胃酸是正常人体生理所必需,酸过低将导致消化不良等影响,ph=4是胃液杀菌效应的临界水平。因此,目前国内外学者都主张适度抑酸。制酸药与胃内盐酸作用形成盐和水使胃酸降低。种类繁多,有碳酸氢钠、碳酸钙、铝碳酸镁等。其中铝碳酸镁起效时间短,作用持久,可与胃酸充分反应,其酸反应率可达98%~100%。因其具有铝、镁两种金属离子,从而互相抵消了便秘和腹泻的不良反应,要优于其他的碱性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发现,铝碳酸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6周愈合率为78.5%,治疗胃溃疡8周愈合率为87.5%,总有效率为100%[2]。其治疗作用在于:(1)结合和中和H+,从而减少H+向胃黏膜的反弥散同时也可减少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2)提高胃液的pH,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胃液pH1.5~2.5时胃蛋白酶的活性最强。制酸药分可溶性和不溶性两大类。碳酸氢钠属于可溶性,其他属于不溶性。前者止痛效果快但长期和大量应用时,副作用较大。
1.2H2受体阻滞剂(H2RA)壁细胞存在组胺H2、乙酰胆碱(毒蕈碱M1受体)和促胃液素三种受体,受刺激则分泌盐酸,阻断它们将抑制酸分泌。这三种受体阻滞剂目前均已开发,而组胺H2受体阻滞剂的研究发展极快。首先应用于临床的是西咪替丁(Cimetidine,1975年),继之雷尼替丁(ranitidine,1981年)、法莫替丁(famotidine,1981年)、罗沙替丁(roxatidine,1982年)、尼扎替丁(nizatidine,1987年)先后问世,并投入临床应用。后四者的疗效和作用选择性比西咪替丁更高,副作用更小。它们作用时间长,能显著抑制胃酸分泌,疗效极好。从而,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它几乎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制酸剂和抗胆碱剂,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H2受体阻滞剂不仅对高酸分泌的十二指肠溃疡,对呈现低酸分泌的胃溃疡也有效,它兼有改善胃黏膜微循环的作用,其适应征是十二指肠溃疡、老年性溃疡、吻合口溃疡、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等。副作用轻微,偶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肝功能轻度损害,下丘脑一生殖腺功能减退、精子缺乏等。
1.3质子泵抑制剂(PPI)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为苯并咪唑的衍生物,是治疗酸相关性溃疡的首选药物,能迅速穿过胃壁细胞膜,聚积在强酸性分泌小管中,转化为次磺胺类化合物,后者与H+,K+-ATP酶α亚基中半胱氨酸残基上的巯基作用,形成共价结合的二硫键,使H+,K+-ATP酶失活,从而抑制其泌酸活性[3]。质子泵抑制剂与抗HP抗生素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HP的根治率。PPI发展较快,其第一代(奥美拉唑)药动学和药效学存在一定的缺陷。奥美拉唑的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呈非线性关系[4],在不同患者中具有明显差异,导致了该药对不同患者临床抑酸疗效的差异[5]。给药时间、食物和抗酸药的存在均对第一代PPI的药效影响较明显。而第二代(兰索拉唑、尼扎拉唑)、第三代(雷贝拉唑)PPI这方面的影响较小。另外,第一代PPI还存在起效较慢,只有在多次给药后才能发挥最大的抑酸作用。此外还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如促进愈合和症状缓解作用不稳定、胃排空延迟、壁细胞肿胀及给药后有明显的胃酸高峰等,影响了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问世的新一代PPI雷贝拉唑(rabeprazole)已在不同程度上克服了原有同类产品的某些缺陷。其主要特点有:(1)临床抑酸效果好;(2)抑酸作用起效快;(3)昼夜均可维持较高的抑酸水平;(4)疗效确切,个体差异小;(5)与其他药物之间无相互影响;(6)副作用小。新一代PPI与第一代PPI比较,能够更强、更快地发挥抑酸作用。Williams等[6]的研究表明,雷贝拉唑发挥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较奥美拉唑更快、更安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HP阳性患者治疗,其溃疡愈合率可达92.0%,HP清除率可达86.0%[7]。PPI治疗中存在的问题:(1)长期抑酸导致黏膜增殖旺盛,有可能发展为高胃泌素血症;(2)动物实验有可能发生类癌样变,但人类如何尚不清楚;(3)长期应用使胃处于无酸状态,有利于胃内细菌繁殖,有亚硝酸胺等致癌物质增加的危险;(4)治疗原则是恢复胃的正常功能,过度抑酸处于非生理状态。因此认为使用PPI治疗一般疗程不宜太长,剂量不宜太大。
1.4选择性毒蕈碱受体阻滞剂哌吡氮平(pirenzepine)已广泛应用临床,它可选择性地与壁细胞上的M1受体结合,阻断乙酰胆碱的作用,抑制酸分泌。本品与老的抗胆碱剂不同,亲和性强,口服可充分发挥抗酸作用。它不抑制胃排空,难以通过血脑屏障,故没有中枢性抗胆碱作用,不引起瞳孔调节障碍、心动过速、排尿困难等。除有抑酸作用外,还有改善胃黏膜微循环,增加黏液分泌等细胞保护作用。长期给予中断后,亦无酸反跳现象。哌吡氮平的疗效与H2受体阻滞剂相匹敌,亦可作为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首选或并用药物[8]。商品名为必舒胃(Bisvanil)片,国内已有生产(商品名为圆星迪灭),用量为50mg/次,2~3次/d。有时可出现口渴、便秘、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
2胃粘膜保护剂
老年消化性溃疡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经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PU患者78例,男55例,女23例,年龄60~82岁,平均67.8岁,病程15d~36y。胃溃疡46例,十二指肠溃疡26例,复合性溃疡6例。合并疾病有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脑梗死、脑动脉硬化等。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贫血等。
1.2临床特点临床症状不典型,如缺乏规律性痛疼。床表现多样化,腹胀、纳差,嗳气,贫血,胸痛,哮喘,消化道出血等。合并其他疾病多,有78%合并有其他疾病。患者对本病的认知度低,服用多种药物,生活自理能力差,遵守医嘱性差。
1.3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选用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减少损害因素的药物,使用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胃粘膜保护剂服用胶体铋或思密达。对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者使用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等,伴消化道出血者加用止血剂。
2护理体会
2.1一般护理
消化性溃疡饮食护理研究论文
【关键词】溃疡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饮食护理;新观念
NewTdeasofPepticUlcerFoodNursing
Keywords:Pepticulcer;Foodnursing;Newideas
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容易复发、产生并发症。其形成和发展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密切相关。溃疡疼痛与饮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饮食护理消化性溃疡,对促进溃疡的愈合、预防和防止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根据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一种全新的饮食护理新观念,现报告如下。
1饮食心理护理
中西医结合救治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观察
梅克靖男,广东台山人。生于1935年3月5日。我舅公李余伟是台山名中医,他有的中药难方传给我父,父又传子。小时生病的我全靠吃舅公的中药治愈,使我深信中医能治愈许多疾病。
1960年在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大学课程有中医学概论,我非常热爱这门功课。毕业后到清远人民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内科工作,我运用中西医并举方法治疗内科病,疗效逐渐提高,赢得当地领导和群众一致好评。因此,1973年单位送我到广东中医学院第四期西中班攻读中医,学成返原医院继续运用中西医结合应用于临床,疗效比前有显著提高。1976年广东中医学院多次请我到学院讲课。同年6月8日第一军大中医系请我讲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病的体会。1977年在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修内科一年。1978年1月23日在广东中医学院省第八期西中班作专题讲座,参加这次讲座除了我外,均是该学院的名教授,如邓铁涛等。1978年12月获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奖状——梅克靖同志在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特授予“韶关地区中西医结合积极分子称号”。同年3月我晋升为内科主治医师。1982年3月调到广州市二医院任内科主治医师,同年9月在第一军大学习内窥镜3个月。1986年在成都参加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习班学习一周。1988年调到市二医院中医病房带领下级医师抢治危重病人和继续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疑难病。1992年1月晋升为内科副主任医师,同一时间在中医病房任此技术职称。1993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血管疾病高研班学习一周。
1992年2月2日任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中西医结合学组组长至2003年12月止兼医学论文评审主委、学会理事。1999年4月1日开始任全国现代医学科技优秀论文选刊第二届特邀编委。
1989年10月6日及12月1日粤港信息报登梅克靖治疗溃疡病和大肠癌的体会。1998年6月6日华商时报登《仁心仁术梅克靖》和同年6月29日中药事业报登老克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2000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登梅克靖呼唤中西医真正“结合”。1999年至2001年,每年均是省级或市级继续医学教育(中西医结合科)项目负责人并在学习班讲课。近几年来在国家级医学杂志三篇,其中一篇在第二届华中地区科技推广大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同一篇论文又在中华高新知识产权参评推选组委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等评审为科研成果中华名医世纪高新金杯奖壹等。1998年及1999年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邀请出国参加第三、四届国际中西医优秀成果交流研讨会和另一篇参加西欧5国举办的疑难病国际交流研讨会。世界中医药学会邀请我到越南参加2001年第二届中华特色名医论坛年会暨中越特色医药技术合作进行技术交流。2001年4月14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来函称:梅克靖医师的论作《中西医结合救治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已正式列入本“国际优秀作品(论文)”的评选范围。
2000年12月上旬中央电视台记者到我诊室采访“你的病人很多,你怎样带教年青医师”,记者把我的回答及向病人了解的情况,两天后在中央电视4台播出。12月15日早上7时许又在香港亚洲电视台重播。
从事中西医结合用于临床39年,应用中医辩证施治为病者解难,又能精通西医诊疗普通内科疾病。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疑难病,尤精于根治消化性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