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病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4:06: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消化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化病

治疗并存减少耐药结核病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耐药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结核病、消化系统疾病与耐多药结核病的关系;选择合理治疗方案;讨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结核病与消化系统疾病重叠,治疗过程中出现矛盾或二者疾病症状主次发生变化、临床实际工作中笔者接诊了很多难治性结核病、MDR-TB和DR-TB的发生原因在临床上遇到的较多,资料报道亦多、抗结核药除氨基苷类的链霉素(SM)等不口服外、均有消化系统疾患,消化功能障碍、胃及十二指肠疾患的治疗存在不能口服抗结核药时,优化给药、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失代偿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间断发作间断治疗,反复给药就人为地造成DR-TB、MDR-TB等,具体请详见。

结核病与消化系统疾病重叠,治疗过程中出现矛盾或二者疾病症状主次发生变化,或由于消化系统疾病造成终止抗结核治疗或暂停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可形成复治结核病、耐药结核病(DR-TB),甚至引起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发生,而此种现象在临床上确有很多病例。如何达到实施督导下治疗和全程治疗的目的,兼顾治疗并存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我们探讨分析的问题,也是目前缩小或减少耐药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范围的有效途径。

1耐药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

根据资料报道,DR-TB、MDR-TB在全球范围内增多,我国尤为突出,而此种现象对国家造成结核病控制(NTP)的实施已构成严重障碍。其中一部分DR-TB、MDR-TB病人对一线和二线药物已耐药,陷入“无药可用”的地步,如何控制结核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临床实际工作中笔者接诊了很多难治性结核病。本文就1998~2004年76例结核病并消化系统疾病而且出现耐药性的问题做了一些分析。

MDR-TB和DR-TB的发生原因在临床上遇到的较多,资料报道亦多。常见原因有人口流动,农村和城市差距问题,医务人员诊疗经验不足造成结核病发现率低下以及化疗方案不合理,尤其在非结核病防治机构。特别是乡、村卫生(诊疗)机构和部分地区级和县级综合医疗机构对结核病患者的治疗(门诊、住院)缺乏管理和管理不当。还有一些是医源性问题,就是在住院期间发现结核病,在治疗方案选择上出现偏差,或者是因结核病潜在,不合理应用激素,以及病房隔离未落实,以及结核病人对本身的疾病认识和卫生习惯或因经济困难导致治疗不彻底甚至中断治疗。都能引起结核病的传播和复发,特别是治疗过程中尤为突出,很多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

2结核病、消化系统疾病与耐多药结核病的关系

查看全文

治疗并存减少耐药结核病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耐药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结核病、消化系统疾病与耐多药结核病的关系;选择合理治疗方案;讨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结核病与消化系统疾病重叠,治疗过程中出现矛盾或二者疾病症状主次发生变化、临床实际工作中笔者接诊了很多难治性结核病、MDR-TB和DR-TB的发生原因在临床上遇到的较多,资料报道亦多、抗结核药除氨基苷类的链霉素(SM)等不口服外、均有消化系统疾患,消化功能障碍、胃及十二指肠疾患的治疗存在不能口服抗结核药时,优化给药、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失代偿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间断发作间断治疗,反复给药就人为地造成DR-TB、MDR-TB等,具体请详见。

结核病与消化系统疾病重叠,治疗过程中出现矛盾或二者疾病症状主次发生变化,或由于消化系统疾病造成终止抗结核治疗或暂停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可形成复治结核病、耐药结核病(DR-TB),甚至引起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发生,而此种现象在临床上确有很多病例。如何达到实施督导下治疗和全程治疗的目的,兼顾治疗并存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我们探讨分析的问题,也是目前缩小或减少耐药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范围的有效途径。

1耐药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

根据资料报道,DR-TB、MDR-TB在全球范围内增多,我国尤为突出,而此种现象对国家造成结核病控制(NTP)的实施已构成严重障碍。其中一部分DR-TB、MDR-TB病人对一线和二线药物已耐药,陷入“无药可用”的地步,如何控制结核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临床实际工作中笔者接诊了很多难治性结核病。本文就1998~2004年76例结核病并消化系统疾病而且出现耐药性的问题做了一些分析。

MDR-TB和DR-TB的发生原因在临床上遇到的较多,资料报道亦多。常见原因有人口流动,农村和城市差距问题,医务人员诊疗经验不足造成结核病发现率低下以及化疗方案不合理,尤其在非结核病防治机构。特别是乡、村卫生(诊疗)机构和部分地区级和县级综合医疗机构对结核病患者的治疗(门诊、住院)缺乏管理和管理不当。还有一些是医源性问题,就是在住院期间发现结核病,在治疗方案选择上出现偏差,或者是因结核病潜在,不合理应用激素,以及病房隔离未落实,以及结核病人对本身的疾病认识和卫生习惯或因经济困难导致治疗不彻底甚至中断治疗。都能引起结核病的传播和复发,特别是治疗过程中尤为突出,很多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

2结核病、消化系统疾病与耐多药结核病的关系

查看全文

吗丁啉联合舒必利治疗消化不良研究论文

【关键词】吗丁啉舒必利功能性消化不良

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FD)占消化道疾病的比例明显上升,作者自1993年5月至2003年6月,对资料详细的90例FD患者中的45例,采用吗丁啉加舒必利联合疗法,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90例患者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20~68岁,平均(48.8±3.5)岁,随机分两组,各4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均符合FD诊断标准[1]:(1)反复发作的腹胀、腹痛、上腹灼热感、泛酸、嗳气、恶心、呕吐,无明显时间节律,症状持续2~5年,每年持续4周以上;(2)无上消化道出血史,并经胃镜、B超、钡餐透视等排除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3)无高血压病史及肝功能异常;(4)无精神病史。

1.2治疗方法

查看全文

C-DRG体系在医院临床诊疗的运用

摘要:目的全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规范(C-DRG)作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一环,目前正在部分地区试点运行,而对C-DRG的研究仅限于总体设计层面。方法本研究将C-DRG体系指标应用在医院临床诊疗的指导中,以某三级综合医院的消化中心为例,分析专科发展的能力、效率和安全,分析专科病种开展情况,用以反馈并协助临床诊疗的进一步提高。结果C-DRG指标能使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诊疗组水平具有可比性,同时能协助发现医院临床诊疗中存在的问题。结论C-DRG体系在医院临床诊疗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需多方努力,不断丰富C-DRG的应用和管理手段。

关键词:C-DRG全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规范;临床诊疗;医院管理

2018年3月20日,由卫计委、财政部、发改委、人社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医改办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成果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通知》提出,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其中包括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付费方式。2017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广东省深圳市、福建省三明市和新疆克拉玛依等城市试点开展《全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规范》(Pric‐ingandPaymentRegulationonChineseDiagnosisRe‐latedGroups,C-DRG)收付费工作。C-DRG基本分组工具分别是《疾病分类与代码》(GB/T14396-2016,ICD-10)、《中国临床疾病诊断规范术语集》(ChineseClinicalDiagnosisTerminology,CCDT)和《中国医疗服务操作分类与编码》(ChineseClassificationofHealthInterventions,CCHI)[1]。这是建立住院患者按DRG打包收付费,采用全国费用和成本数据制定分组权重,以探索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住院患者的收付费体系。目前关于C-DRG的研究仅局限在总体设计方面,主要来自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1-4],然而,C-DRG体系在医院临床诊疗中的实际应用尚未见报道。C-DRG的分组是基于大数据进行统计而得,相较于专家评分方法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而相较于既往研究中的传统评价指标(如平均住院日、出院人数和病死率等)[5-7],更能综合地进行比较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专业组的诊疗水平,即使同一专业——消化专业也存在内外科专业组的区别,即使同样是消化内科的专业组,也存在不同研究方向的区别。因此,本研究初步应用C-DRG体系于医院临床诊疗方面,对医院消化中心各专业组的临床诊疗水平进行分析,更好指导各专业组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9年1月消化中心中各专业组所收治患者的出院病案首页信息数据,上传至国家C-DRG分组平台,根据分组后反馈结果对该院消化中心专业组相应所收治的病例进行分析。1.2研究方法研究从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服务安全等对消化中心各专业组进行分析。1.2.1医疗服务能力指标。A.DRG组数:反映治疗病例覆盖疾病类型范围,数值越大,说明其能收治的病种数越多,医院能提供的诊疗服务范围越广;B.CMI值:反映收治病例的平均技术难度,与医院收治的病例类型有关。1.2.2医疗服务效率指标。包括时间消耗指数和费用消耗指数两个指标,这是通过对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的标准化处理来实现,反映了收治同类疾病所消耗的时间和费用。1.2.3医疗服务安全指标。采用“低风险组死亡率”和“中风险组死亡率”来反映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1.2.4专业常见病种开展情况分析。分析消化中心所开展的DRG病种情况,及其收治病种的能力、效率和安全情况。1.3C-DRG体系指导临床诊疗。1.3.1基于医院数据建立。C-DRG评价平台根据C-DRG评价要求,改造电子病历系统,实时传输出院患者信息至C-DRG评价平台,以月份、季度、年份为单位,定期从科室、专业组等多角度分析相应C-DRG体系指标。1.3.2C-DRG体系指标的反馈。医院信息统计中心定期整理并汇总C-DRG评价平台中的数据,通过办公系统OA反馈给临床专业组,关键反馈指标为C-DRG的医疗服务能力指标、医疗服务效率指标和医疗服务安全指标,同时分析各专业组前五位C-DRG病种的CMI、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和死亡情况,并与国家标杆值比较差异。

2结果

查看全文

小儿营养不良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特点,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分析180例小儿营养不良的年龄、地区分布、病因、并发症、预防、治疗。结果小儿营养不良儿6个月~2岁发病率高,与母乳量不足,未及时添加辅食或添加不当,特别是蛋白质不足有关。反复感染亦是本病常见原因。结论本病农村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与农村文化生活水平较低卫生习惯较差,喂养不科学,护理不当等有关。本病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提倡科学育儿母乳喂养,及时诊治各种感染性疾病,搞好儿童保健等。

【关键词】小儿营养不良;病因;预防;治疗

营养不良是因能量和/或蛋白质不足引起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在我国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其发病率在小儿总患病率中仍占有一定比例。现对门诊收治自2001~2004年营养不良患儿180例进行综合分析,为防治小儿营养不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80例营养不良患儿中,男85例(47.2%),女95例(52.8%),年龄最小者42天,最大者7岁。6个月以下51例(28.3%),6个月~2岁116例(64.4%),2岁以上13例(7.2%);胎次1胎162例(90%),2胎18例(10%);农村患儿160例(88.8%),城镇患儿20例(11.1%)。寄生虫感染18例、口腔炎11例、早产儿喂养困难5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消瘦、皮肤干燥、苍白和肌肉松弛,皮下脂肪均有不同程度减少,有些伴有水肿。体格发育落后,智力减退,精神呆滞或烦躁不安。其中营养不良I度68例、Ⅱ度92例、Ⅲ度营养不良20例(分度标准按小儿营养不良分度)[1]。

1.2病因180例营养不良病例中完全用母乳喂养者38例21.1%,人工喂养98例(54.4%),混合喂养者44例(24.4%)。母乳喂养率为21.1%,人工喂养率与混合喂养率占比例较高为(78.8%)。母乳喂养者主要是未及时添加辅食,人工喂养,混合喂养者的主食或辅食绝大部分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与感染有关者60例(33.3%):以消化道感染(迁延性腹泻,慢性痢疾等)为38例(63.3%);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脓胸,肺结核等)共14例(23.3%);其他感染性疾病有麻疹、肝炎等5例(8.3%)。与先天畸形有关的3例(1.6%)主要是先天性唇裂,腭裂,肥厚性幽门狭窄。有的患儿同时存在有1项以上的原因。

查看全文

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数据参与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消化内科进入DRGs分组的出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临床药师参与药事精细化管理干预前(2018年4~9月)、干预后(2019年4~9月)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药事管理指标情况,并选取排名靠前的DRGs组进行入组例数、次均费用和药品费用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的费用差异。结果干预后,消化内科总权重、CMI值均明显升高,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住院天数均有所降低;药品结构比、辅助药品结构比、次均药费、次均辅助药费均有所下降;DRGs为GU15、GK23、GK25组,干预后药品费用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GK2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药师基于DRGs数据参与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在一定程度规范了本院消化内科的用药合理性,确保消化内科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关键词: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临床药师;药事精细化管理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控制医疗成本,减轻医疗负担,加强药品管理,推进合理用药,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1]。DRGs(diagnosisrelatedgroups),即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它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把患者纳入不同的DRGs,每一组都有较高的同质性和相近的卫生资源消耗[2]。为了控制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1983年美国政府在全国实施了DRGs预付费制度(diagnosisrelatedgroups-prospectivepaymentsystem,DRGs-PPS)的改革方案[3]。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DRGs的相关研究,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市部分三甲医院已经启动DRGs-PPS。DRGs最初主要应用于医疗保险支付,随后应用到医疗费用、医疗质量、病案管理、绩效评价、成本管理等领域[4]。以“diagnosisrelatedgroups、DRGs、pharmacymanagement、pharmacist、pharmacy”等为检索词,并进行相应组合,检索结果显示国外药师在DRGs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经济性和安全性,而国内文献关于药师在DRGs支付方式改革中的实践研究相对较少,易湛苗等[5]提出建议及设想,国内药师可以通过药学服务节约费用,优化DRGs用药方案、直接控制不合理的药品费用、结合药品分类/限定日剂量系统进行医院药品目录遴选等。本研究旨在介绍本院临床药师基于DRGs数据参与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效果,并就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将DRGs更好地应用于医院精细化管理中,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本院基于。从2016年8月份以来,本院成立了院长亲自主抓,分管院长直接督办的“DRGs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医务处、病案统计室、信息中心及医保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各部门通力协作,认真做好各自的分管工作,将DRGs工作稳步推进。2018年下半年本院开始探索基于DRGs的药事精细化管理,各专科临床药师针对不同病区进行合理用药沟通会,通过对费用消耗指数较高的病区及医师的分析,找出规范诊疗行为的重点。以“均次药品费用/DRGs组标住院杆费用”找到靶向病例,评价某一病组内病例的用药合理性。1.2资料来源。本次研究所选数据为本院2018年4~9月、2019年4~9月消化内科出院患者记录。病案的数据来源于医院信息系统(HIS)病案首页相关数据,数据格式与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要求保持一致。DRGs分组以CN-DRGs国标版为分组方式,DRGs权重计算及参照标准为北京市市属三级医院平均水平。1.3研究方法。将2018年4~9月消化内科出院患者记录数据作为干预前组,2019年4~9月消化内科出院患者记录数据作为干预后组,利用CN-DRGs分组器处理数据的反馈结果,使用Excel2016软件将DRGs分组信息与医院病案首页信息进行匹配,比较临床药师基于DRGs数据参与本院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前后住院患者基本情况,主要药事管理指标情况。并根据DRGs分组,选取排名靠前的DRGs组进行入组例数、次均费用和药品费用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的费用差异。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公务员西医理论专业考试大纲

一.生理学

1.细胞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的更新和老化。

2.血液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定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及其机能及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血液凝固与止血;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3.血液循环

查看全文

糖尿病患者饮食护理论文

摘要: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血糖波动与控制不良,多发生于血糖长期未能有效控制,有多种并发症的患者。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饮食护理与治疗,是综合性治疗和护理中最基本的措施,可减轻或避免血糖波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结了52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饮食护理。

Ⅱ型糖尿病至少有50%以上伴有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gastroparesis,)。[1]糖尿病胃轻瘫系指胃动力障碍,排空延迟,但不伴有机械性梗阻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嗳气、上腹痛、体重下降、胃潴留或因不消化的固体食物排空障碍形成胃石等。糖尿病胃轻瘫不仅因消化道症状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还可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由于进食后食物排空延长,使注射的胰岛素剂量及时间与之不相匹配,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困难。近年来,我们通过加强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医疗控制与饮食护理,加强了血糖控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1临床资料

1.1对象

52例Ⅱ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男30例,女22例,年龄52~73岁,糖尿病病程5~26年。主诉恶心或(和)呕吐者4例,上腹饱胀者29例;早饱者24例;上腹痛或烧心感者12例;返酸嗳气者32例。

1.2特殊检查

查看全文

老年消化性溃疡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经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PU患者78例,男55例,女23例,年龄60~82岁,平均67.8岁,病程15d~36y。胃溃疡46例,十二指肠溃疡26例,复合性溃疡6例。合并疾病有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脑梗死、脑动脉硬化等。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贫血等。

1.2临床特点临床症状不典型,如缺乏规律性痛疼。床表现多样化,腹胀、纳差,嗳气,贫血,胸痛,哮喘,消化道出血等。合并其他疾病多,有78%合并有其他疾病。患者对本病的认知度低,服用多种药物,生活自理能力差,遵守医嘱性差。

1.3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选用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减少损害因素的药物,使用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胃粘膜保护剂服用胶体铋或思密达。对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者使用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等,伴消化道出血者加用止血剂。

2护理体会

2.1一般护理

查看全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施治;气机

论文摘要:阐述了现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通过对其病因病机的讨论,总结各医家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提炼单方验方,并结合西医学,探讨发展中医学对该病的治疗,提出可行建议。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的一半。本病的特点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胀痛、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但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感觉过敏有关。在治疗上,西医一般采用促进胃肠动力、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抗抑郁药及心理护理等措施进行对症治疗,效果尚不够理想,且存在成本较高,副作用明显等问题。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辨证施治,已显现出对本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发展前景,现将主要研究现状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

对于FD的病因病机认识,陈氏[1]认为其病机多由于情志不舒、肝木克土、脾虚木乘导致的脾胃升降失司。梁氏[2]认为FD乃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主要病因病机为脾气胃阴不足、纳化失常、易感湿热,或肝气疏泄失常、肝胃不和,致胃中气机壅滞,不通则痛,不降则痞。严氏[3]强调胃气不和、胃络瘀滞也是FD的重要病理机制,在辨治时注重血瘀兼证。刘氏[4]认为肝郁在FD的发病机制中占居主导地位,并可导致寒热错杂、气滞血瘀、脾胃不和、胃阴亏虚等兼证。陈氏[5]认为情志不遂,或邪犯脾胃,或饮食劳倦等导致脾胃气机失常是FD发病的中心环节。通过理论学习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医脾主运化而升清,脾气升,胃气降,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气机失常从整体上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胃酸分泌异常及胃运动和排空功能异常。

2分型论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