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阻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3:12: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消费阻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费阻力

农村公共品的消费阻力分析探索

关键词:农村公共品;消费现状;消费阻力;对策

摘要:农村公共品消费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品的需求正呈现一种加快发展的态势,原有的公共品的国家垄断供给和城市化倾向,加上“税费改革”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畅,直接导致农民在消费公共品时效用的损失。因此,必须围绕农民的真实需求,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

一、农村公共品消费的重要性

农村公共品是指农村地区关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农村公共品消费包括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利用和农村公共服务的享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对农民的消费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刺激农村消费水平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农村地区消费需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随着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消费观念更新,过去那种独立的个人消费品消费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人消费增加的需要,必须依赖非独立的消费品即公共品的消费而实现其扩大的消费需求,这必将对道路、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等设施的建设,加大农民急需的与生产生活直接关联的公共产品的投入,可以使农村财政支出有效引致农民消费支出的增加,从而启动农村市场,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查看全文

农村公共品的消费阻力诠释

关键词:农村公共品;消费现状;消费阻力;对策

摘要:农村公共品消费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品的需求正呈现一种加快发展的态势,原有的公共品的国家垄断供给和城市化倾向,加上“税费改革”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不畅,直接导致农民在消费公共品时效用的损失。因此,必须围绕农民的真实需求,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

一、农村公共品消费的重要性

农村公共品是指农村地区关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农村公共品消费包括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利用和农村公共服务的享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对农民的消费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刺激农村消费水平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农村地区消费需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随着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消费观念更新,过去那种独立的个人消费品消费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人消费增加的需要,必须依赖非独立的消费品即公共品的消费而实现其扩大的消费需求,这必将对道路、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等设施的建设,加大农民急需的与生产生活直接关联的公共产品的投入,可以使农村财政支出有效引致农民消费支出的增加,从而启动农村市场,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查看全文

绿色轮胎节能减排论文

1绿色轮胎节能减排效果模型的构建

轮胎的滚动阻力是绿色轮胎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到绿色轮胎的节能减排效果。一般情况下,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克服轮胎滚动阻力的耗油量约占整车燃油消耗量的20%,也就是有将近20%的废气排放来自于轮胎滚动阻力。分析结果表明,轮胎滚动阻力降低20%,每公里行驶里程的CO2排放量减小4g;滚动阻力降低率与燃料消耗节约率约为5:1,即滚动阻力减小20%,则燃料节约率约4%。在进行区域性汽车配套使用绿色轮胎节能减排效果分析时,主要有两方面分析模型需要建立。一是通过采用绿色轮胎替代普通轮胎,建立单车节能减排效果模型;二是结合京津冀地区汽车保有量和单车节能减排效果模型,建立地区内汽车配套使用绿色轮胎的总体节能减排效果模型。

2京津冀地区节能减排效果实证研究

(1)京津冀地区汽车保有量信息

按照用途性质分为私家车、公共用途车、出租车、公交车和其它特殊用途车辆五类。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统计数据、公开文献数据以及预测模型的整理分析,京津冀地区的各类汽车保有量及相关信息如表3~5所示。

(2)京津冀地区节能减排效果

查看全文

全球化阻力根源论文

[摘要]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是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被全球化了,并成为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阻力的根源。

[关键词]全球化阻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全球利益,也催生了全球价值理念:平等、尊重、互利。但是,现实的全球化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起和推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全球化,在创造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病灶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展到了全球。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过去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倾向与市场需求增长有限之间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那么,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是什么呢?

一是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世界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通过世界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把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弱点,如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扩展到全世界。出于应对来自世界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和攫取高额利润的需要,跨国公司一方面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了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产品供给和利润增长;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为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能力,往往排挤竞争对手。这时,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活动突破了民族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它们的活动舞台是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与经济全球化相匹配的有效的国际协调机制或全球治理模式,还不能像—国国内那样有效控制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全球性金融投机活动。无法遏止跨国经济所带来的种种不良的社会和政治后果。其结果必然在全球范围导致生产发展的盲目性,导致整个世界市场在无政府状态下畸形发展。跨国公司具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度的内部组织性,必然与世界市场无政府状态之间产生矛盾,其结果必然造成全球范围生产的盲目性和世界范围有效需求的不足,产生世界性的生产过剩危机。

二是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在资本全球化条件下,一方面,为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的竞争驱使着资本家疯狂地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发达国家在绝大多数产品上的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垄断资本加大对全球劳工、中心国家加大对外围国家的剥削力度,使许多国家陷入相对或绝对贫困状态,这种全球贫富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得人类的整体消费能力和市场容量远远赶不上全球规模的生产扩张速度和能力。出现了世界生产能力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范围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

查看全文

汽车节能技术与节能方法探讨

摘要:汽车节能技术和燃料替代品的应用是当今乃至未来世界汽车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是未来汽车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把“推进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和开发,加快代用燃料汽车的推广使用,促进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当前由于汽车动力的主要原料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导致国际、国内油价的不断攀升,有购车欲望的消费者都把目光集中在汽车节能与环保上,节油、环保汽车倍受消费者亲赖。因此,汽车制造业也都把汽车节能技术和汽车燃料替代品的应用作为占领市场销售份额和汽车技术创新的战略性研究。笔者就汽车节能技术和节能方法进行初浅的探索。

关键词:汽车;燃油;节能技术;方法

1汽车本身因素

1.1就汽车发动机性能而言,发动机性能对燃油经济性有影响。发动机的种类决定了有效燃油消耗率的大致范围,热效率由低到高的顺序是:二冲程发动机、四冲程汽油机、二冲程柴油机、四冲程柴油机。汽油机由于压缩比比柴油机的压缩比小得多,其热效率很难与柴油机相比,所以现在汽车行业中柴油机的应用面越来越广。近年来广泛采用的电控电喷技术使发动机的性能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1.2就整车的燃油经济性而言,动力系统各部分参数的匹配对燃油经济性有影响。动力系统各部分参数的匹配,主要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和主减速器。当发动机工作在中等偏大负荷的一段转速范围内有效燃油消耗率最低,燃油经济性最好,所以我们希望能使发动机尽量工作在这个范围。合理选择变速箱和主减速器的参数可以使发动机更多地工作在这个范围,而这个最低燃油消耗率的范围随发动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因此要根据汽车的具体特点和对它的使用要求对发动机、变速箱和主减速器要进行最合理的搭配。同样,合理搭配变速箱和主减速器时小排量的发动机能获得最佳的燃油经济性。然而,小排量发动机由于功率较小,必然使汽车的动力性较差,若要求汽车具有一定的加速能力,则只能选择大排量或中排量的发动机,这时中等排量的发动机在提供足够加速性的前提下,还能获得较好的燃油经济性。

1.3就变速箱挡位多少而言,挡位数多,可以提高汽车的动力性,有利于汽车的加速与爬坡;同时,挡位数多也增加了发动机工作在低燃油消耗率附近的机会,也有利于获得较好的燃油经济性。但挡位数过多不但会使结构过于复杂,反而会对燃油经济性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让同一位有经验的司机来驾驶,装配液力变矩器和自动变速箱的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总会略逊于装备普通机械式离合器和手动变速箱的汽车。专家研究发现,若一辆轿车的总重量减少10%,燃油消耗可以降低3%—4%。当今汽车制造选材中铝与复合材料比例的日益增加就是为了降低车重。

查看全文

小议跨国公司在战略及实施

1.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

1.1跨国公司的概念

跨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1.2最有效发挥跨国公司优势的战略选择——本土化经营

本土化经营指主要针对地方性的竞争和消费需求,某一子公司自主做出的资源配置决策。在许多经营领域中,跨越各子公司的整体协调行动可能不会带来竞争优势;相反,则可能会有损于竞争优势。一般来说,凡是不特别需要规模经济或先进技术的经营领域,都需要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进行本土化化经营。

1.3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意义

查看全文

本土化经营的对策与实践

1.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

1.1跨国公司的概念

跨国公司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1.2最有效发挥跨国公司优势的战略选择——本土化经营

本土化经营指主要针对地方性的竞争和消费需求,某一子公司自主做出的资源配置决策。在许多经营领域中,跨越各子公司的整体协调行动可能不会带来竞争优势;相反,则可能会有损于竞争优势。一般来说,凡是不特别需要规模经济或先进技术的经营领域,都需要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进行本土化化经营。

1.3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意义

查看全文

电力工程审计者模型构建

摘要: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出能源,电力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不仅需要大规模的资源投入,还需要各类技术和人员的贡献。随着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发展,我国电力工程建设和运营更加开放和竞争,电力工程的监督管理也将更加规范。电力工程具有空间跨度大、技术和工程类型多、资源规模巨大、环境影响明显而深远等特点。电力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更容易萌生和隐藏各种问题,对于审计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电力工程项目本身以及其审计内容的特点和难点,探讨了电力工程审计者胜任力模型以及提升胜任力的策略。

关键词:电力工程;审计人员;胜任力模型;信息化

2017年我国全年社会用电量为63077亿千万时,同比增长6.6%,全国发电量64179亿千万时,同比增长6.5%。总体上看,近900亿千万时的超额供给,约可以供应1亿个普通家庭的全年用电,供给平衡有待提升。目前,我国电力生产仍然以火电为主,发电量占比超过70%,电源装机比超过60%。但清洁能源发电量增长迅速,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分别比2016年增长了16.5%、26.3%和75.4%,煤电发电量则降低了1.7%。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改革,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与国有电力企业一起竞争,行业发展格局以及监管模式都将发生改变,急需专业的电力工程审计人才。

一、电力工程项目的特点

电力工程是一个集电力生产、传输、调配、控制和消费于一体的有机整体,即电力工程需要端到端地解决从生产设施建设,到最终消费者消费的所有相关设施、技术和人力投入和运营的问题。电能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一切领域,成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所有领域的核心动力形式,并成为家庭生活如同“空气”一般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电力与其他产品相比的最大差异,是不能大规模长时间地储存,目前的蓄电池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电力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节奏必须保持一致,并且需要保证高度的稳定性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因此,电力工程在规划设计、建造施工、运行控制过程中都必须保持高度的可靠性。电力工程具有空间跨度大、子工程类型多、施工环境复杂、技术种类多、安全要求高、环境及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具体如下:一是空间跨度大。电力生产设施,尤其是水、风能的发电设施,需要占用和改造大范围地理空间,且电力传输、调配及使用设施需要跨省市、各级城镇乡村地区,覆盖千万企业和家庭。二是子工程类型多,即与普通的基础设施和建筑相比,电力工程生产设施、传输设施、配电设施以及消费设施,涉及到的工种和工程类型非常多,并且施工的承接者也众多。三是建造环境复杂,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电力工程要面对高山、河流、道路、桥梁、聚居区、农,田甚至海洋等各种环境,不同施工环境下所需要的设施、技术和人员差异较大。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还需要处理与各地区居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四是技术种类多且安全系数要求高。电力的破坏力同样也是惊人,在生产到消费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保护。此外,电力设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尤其是水能和风电发电不仅会改变地理面貌,还会对气候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三峡工程对其上下游的影响一直是多年争议的问题。除了工程本身的特点外,电力工程的规划建设需要经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严格审批,并不是自由开放的市场。尽管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正在加速,但也不可能发展成为完全竞争性的行业,电力工程仍以国家垄断为主,以市场规律进行运作。这样一个影响重大的行业,其监督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其中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的审计就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电力工程项目的审计内容及难点

查看全文

经济学体制改革探析论文

一、经济体制改革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我阅读了《中国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林毅夫、蔡昉、李周著)这本书后的想法。

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是由三个基本方面构成:⑴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⑵以低利率、低汇率、低工资和低物价为主要特征的宏观政策环境;⑶以计划分配资源、重要部门的国有制和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体制。传统模式的这三个主要内容具有形成上的历史因果关系和运作上的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的逻辑关系。

解放后,我们曾面临着如何在缺少外援和贸易的条件下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历史选择。从当时的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出发,我国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带动整个经济建设,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而我国当时是一个资金稀缺的经济,不利于发展重工业,为了解决重工业发展的要求和现实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来抑制市场的作用,人为压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成本。因而,当时便形成了以压低利率、汇率、资本品价格、工资和消费品价格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进一步还需要解决将稀缺但相对价格被扭曲的要素投入到政府置于优先发展目标中的部门,因此便形成了集中分配资源的计划体制,与此相应产生的则是工业部门的国有化和农业的化,以便将经济剩余集中到工业部门。

这种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目标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信号的政策环境,不利于我国资源比较优势的利用,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产业结构;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单一的所有制格局,抑制了竞争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了企业经营不善、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足,从而整个经济的低效率。

感想:对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政策的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过去的课本上,只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对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特征、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等等之类的问题一直很困惑。而在读了以上段落后,让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对于过去我国实行经济政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实行计划经济是历史的使然,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体制有其诸多的弊端,如价格扭曲、效率损失严重等等,这些都造成了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另外我国的经济政策还与当时对国际政治环境的判断有关。我国之所以要实行以重工业优先发展,带动其它工业发展的战略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下,我国只有靠自身力量来发展,以实现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并且还要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使得我国不得不选择走这条所谓的“捷径”,而并没有真正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优先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使得我们从一开始走的“捷径”变成了一条“弯路”。

查看全文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探究

上个世纪末期以来,我国经历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迅猛发展期,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创新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有关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对于开展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以及政府制定激励政策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般认为,有关创新的概念是最早由熊彼特引入经济和管理领域,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在原有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是一种“生产函数的变动”。这种组合或变动包括:(1)产品创新或者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特性;(2)采用新的方法生产产品;(3)开拓新的市场;(4)创新性地获取或者控制原材料或制成品的供应来源,比如可以采用工业塑料原料生产某些汽车零部件,以往这些产品可能是需要以钢材为原料的;(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有关技术创新的动力,Adner和Levinthal(2001)认为,消费者会从产品性能和效用两个方面对于产品进行评价,由于存在着消费偏好和支付能力的个体差异,不同消费者对于相同产品的评价也会存在显著差异。当消费者的基本性需求获得满足,即便是产品存在着更高的性能,但是消费者对于这些性能的效用感知会发生递减效应,消费者也在更倾向于对高出的价格说不,事实上,企业并未停止提高产品质量的行动,因为市场竞争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Lee和Neill(2003)的研究发现,文化背景对于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影响,对比日本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存在着多方面的文化差异,他们运用理论和管家理论发现,在美国企业中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企业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例成正比例增长;但在日本企业中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研发投入比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hilipR.Tomlinson(2010)通过对于英国436家制造型公司的数据分析,研究了公司产权问题对于技术创新类型的影响(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刘渐和和王德应(2010)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动力越高,二者呈正向相关;然而企业第一大股东的持股集中度的提高,却没有显著提高技术创新的动力,二者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研究也发现,第二大股东的持股也对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存在着负向影响。这些研究结论在逻辑上并不是很顺畅。相关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是受内外部多方面影响的,本文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系统包括市场需求、政企推力、竞争压力、风险阻力等。

一、市场需求引力

市场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拉动和牵引企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的主要外部动力。企业家福特曾经有一句景点的表述,不管消费者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我只有一种,黑色的。福特对于市场的差异化需求,采取的是“不反应”策略,而同时采用了大量创新。福特所关注的是市场对于低成本和廉价汽车的需求,福特汽车公司采取的创新策略包括:简化汽车结构,零部件生产的标准化和专业化,采用流水线的方式生产汽车等等。企业技术创新正是要把握市场需求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满足需求的同时又会诱发新的需求,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技术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一种本能反应。而从全球来看,对于高效、节能、环保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发具有较高技术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立足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二、政企推力

国内外多数国家的实践证明,政府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者。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如果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而获得较高的竞争优势,则不仅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持续的税收收入,而且可以解决一定量的就业问题。在IBM公司开发商业电脑是,美国政府曾经主动要求提供资助,后来被IBM公司拒绝了。从这一点来说,政府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已经不限于一般的诱导了。

三、技术推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