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总量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3:09: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消费总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费总量

市委新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通知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萌山风景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区各大企业:

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新增能源消费源头控制,根据全市新增能源消费总量预告预警制度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区新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通知如下:

一、实行区域新增能源消费总量预警制度

(一)镇(街道)、经济开发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行预警:

1、半年新增能耗总量超过能耗总量控制指标60%的;

2、预计新增能耗超过年度能耗总量控制指标的;

查看全文

区政办新增能源消费总量预警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强新增能源消费源头控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经区政府研究,决定对新增能源消费总量实行预告、预警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实行区域新增能源消费总量预告制度

对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实行区域新增能源消费总量预告制度,每半年预告一次。预告的主要内容:

(1)乡镇、街道、开发区经济增长情况和当期新增能源消费情况;

(2)乡镇、街道、开发区企业当期新上年能耗超过2000吨标准煤项目的投资情况及预计新增能耗情况。

查看全文

刍议低碳经济下工业发展的现状

2012年,甘肃省能源消费总量为7116.5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6%;其中工业消费能源总量为5324.63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0.30%,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4.82%。2006—2012年甘肃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平均增长率和工业消费能源的平均增长率都大致维持在9.17%,可见,甘肃省不管是能源消费总量还是工业能源消费总量都超出2006—2012年的平均水平,能源消耗的速度呈增长趋势。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甘肃省工业消费能源总量的增长率呈负增长,为-0.12%。2012年,甘肃省煤炭消费总量为7371.10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7%,其中,工业煤炭消费量为6694.55,比上年增长19.46%,占煤炭消费总量的90.80%。而2006—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和工业煤炭消费总量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45%和17.70%。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低于近几年的平均水平,而工业煤炭消费量超出平均水平将近2个百分点,可见甘肃省采取了一定措施控制煤炭消费量,由于工业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总产值呈快速增长趋势,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没有重视能源消费的有效控制,导致工业煤炭消费总量居高不下。

一、低碳经济下甘肃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依赖性强,能源结构单一。甘肃省主要能源消费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组成,煤炭消费量在总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即为煤炭的能源结构。甘肃省煤炭消费量占总能源的比重如:甘肃省煤炭消费占总能源的比重由上表可见,甘肃省工业行业的煤炭消费量在2006-2012年间占能源消费量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只有在2009年略有下降,这可能由于经济危机全体行业缩水。甘肃省能源结构单一,煤炭消耗量所占比重过大,对煤炭的依赖性过大,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碳排放量过大,温室效应现象明显。因此,甘肃省应适当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量。

(二)能源消耗严重。工业是碳排放量的主要排放源,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户。甘肃工业主导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源长期开采导致的资源的消耗与枯竭,这将导致低碳经济下甘肃工业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地质学家赫伯特提出的“赫伯特曲线”估计2015年左右世界原油生产将达到“峰值”,而后将逐渐下降。我国的石油开采正体现了这一特点:新中国成了之处,我国的石油开采十分有限,年产量仅为12吨,1965年尚能实现自给自足,1978年突破一亿跨入世界产油打过行列,而近几年开采的陆地原油已接近“峰值”,石油资源消耗严重,煤炭的消耗量也已达到30*108吨,早就超过了“十一五”规划中预计的消耗量。因此,能源的严重消耗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仅以甘肃省资源比较丰富的两个地区为例,可见资源的消耗情况堪忧。

二、低碳经济下甘肃省工业发展的机遇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都会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把握低碳经济发展的契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甘肃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都同时面临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的挑战,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低碳甘肃是经济发展遵循可持续原则所走的必然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转型,在新一轮经济格局中抢占先机的明智选择。甘肃省作为西部大省,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将加速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转型。经济的健康发展,资源的节约利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能促进甘肃省经济发展模式朝着低碳化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会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升级,抓住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甘肃省可顺势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也可促进低碳化发展,提高甘肃省的综合实力,加强地区竞争力。

查看全文

产业结构优化对电力消费的影响研究

摘要:通过区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方式,文章利用2003-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优化对电力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均可实现电力消费总量的削减,但是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源于沿海地区产业发展阶段的优势,泰尔指数的微弱变动并未引发电力消费的增长,整体呈现负相关关系。基于此,文中提出现阶段需要继续强化产业结构优化,并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电力消费总量的削减,最终实现结构转型与绿色发展。

关键词:合理化;高级化;电力消费;区域异质性

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廉价的要素投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长期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导致结构失衡问题凸显。因此,党的报告在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进行研判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电力消费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能源支撑,反言之,高质量发展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也势必会影响电力消费需求,那么,产业结构优化是否会降低经济运行的电力消耗呢?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呢?有鉴于此,文章研究了产业结构优化对电力消费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等问题,以期就产业结构和电力消费优化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1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和能源消耗的与日俱增,部分学者开始关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并逐渐将研究领域由石油、天然气扩展至电力消费,当然,早期文献还是主要集中于考察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的关系。Rong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在长期内,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而从短期来看,二者间因果关系则不明确[1]。Cheng的研究也表明电力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着稳定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反向因果关系并不成立[2]。刘生龙、高宇宁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显示,在长期内,电力消费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在短期内,经济增长对电力消费的需求显著[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部分学者逐渐开始关注电力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张梦飞、文成业利用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电力消费与中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电力消费增长对产业结构升级起着抑制作用[4]。陈理、虎陈霞等以浙江省为例,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考察了电力消费与产业结构的空间关联度,结果表明二者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但是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地市的电力消费量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度有明显的空间差异[5]。李佳、周荣荣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方法我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过高的第二产业占比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力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即产业结构优化有助于充分发挥电力消费的经济增长作用[6]。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已经针对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或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关联进行过研究,但更加关注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的双向关系,对产业结构优化所导致的电力消费需求变动关注不足。当然,虽然也有部分文献开始关注产业结构优化与电力消费的关系,但是并未有效区分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形式,可能会使得研究结论出现偏差。因此,本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方式,实证考察产业结构优化对电力消费的影响。

2研究设计

查看全文

能源结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思路

1贵阳市能源消费现状

1.1能源消费情况。贵阳市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心城市,石油、天然气自给率几乎为零,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但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差,自给率较低。贵阳水能资源可开发潜力有限,可开发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相对贫乏,同时又缺少稳定的天然气供给来源,因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而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在日益趋紧的全球和国家碳约束下将成为新的劣势。“十二五”期间,贵阳市能源消费总量从1639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107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5.15%。能源消费以第二产业为主,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51.7%。2010-2012年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呈上升态势,2011年达到13.1%,为近几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之后国家开始对高耗能产业进行宏观调控,能源消费增速开始下降,2015年能源消费增速为1.2%。1.2能源结构情况。2010年到2015年贵阳市能源消费总量逐步增加,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相比2010年增加了28.57%。其中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相比2010年增加了25.76%;2015年石油消费总量相比2010年增加了36.83%;2015年天然气消费总量相比2010年增加了1175.93%;2015年电力消费总量相比2010年增加了7.72%。在近年来贵阳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2010年以后比重始终维持在30%以上。2010年及2015年贵阳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的比重分别为34.53%、29.26%、0.52%、35.69%和33.78%、31.14%、5.18%、29.90%。

2贵阳市能源消费及结构方面面临的问题

贵阳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受端城市,主要能源更多依赖外部调入,原煤、本地电力产量有限,油品、天然气则完全依赖外部调入。贵阳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仍然是首要任务,能源消费还将持续增长。贵阳市煤炭资源仅能满足40%左右的需求;成品油供应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统一调拨,天然气依靠“中缅”及“中卫”长输管道输送;“十二五”期间一次能源自给率为18%左右。新能源资源禀赋较差,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提升。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难以改变,二氧化碳减排面临巨大挑战。贵阳市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107.74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电力及天然气消费量占比分别为:34%、31%、30%及5%。2.1能源消费结构高碳特征明显。2.1.1煤炭消费占比较大。贵阳市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为711.92万吨标准煤,在贵阳市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最高,达到34%。由于煤炭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在化石能源中最大,因此应有效降低其消费占比,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寻求天然气等替代燃煤的途径。但贵州省是我国长江以南的主要产煤区,煤炭使用优势明显,而且火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煤炭用量短期内不会减少甚至会出现一定量的增长,对贵阳市减少碳排放造成较大压力。2.1.2石油消费量持续增加。贵阳所有石油都靠省外调入,主要通过管道、铁路、公路运输。贵阳市2015年石油(包含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和石油制品)消费量为656.33万吨标准煤,占贵阳市能源消费总量的31.14%。作为国家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城市区域性试点城市,贵阳市目前公共交通营运车辆推广使用LNG、甲醇、气电(油气)混合动力的改造已完成,私家车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相关配套设施尚不完善,暂不具备大规模推广使用条件。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对石油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石油消费量持续增加,比重可能会提高。而石油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较高的能源,其用量的持续增加,是贵阳市实现低碳发展面临的又一难题。2.1.3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有限。根据《贵州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估报告》成果,贵阳市有一定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花溪、修文、息烽、乌当、清镇等地,能进行少量开发利用。贵阳市水能资源较为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进一步开发的空间十分有限。由于贵阳市自身资源禀赋原因,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匮乏,开发难度大,开发空间十分有限。2.1.4天然气消费比重较低“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已基本完成焦炉煤气的置换工作。随着各地LNG供气站的建设以及长输管道天然气入黔,贵阳市城市燃气气源结构调整成以天然气为主、其他气源为辅的格局。贵阳市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为109.22万吨标准煤,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18%。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占比较低,目前贵阳市的天然气消费以民用建筑物为主,工业的天然气使用比例不高,天然气消费与全国、世界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同时,贵阳市天然气价格调控机制不完善,价格调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的天然气价格机制并没有充分体现其对天然气消费结构的调节作用,用气结构不合理,市场发展不能统筹兼顾。2.2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煤炭是能源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常规能源品种中其排放因子最高,因此,对煤炭消费量的有效控制是实现减少碳排放控制的有效途径。在煤炭使用方面,“十二五”时期,贵阳市提出要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因为煤炭的价格优势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煤炭消费总量2010-2015年均增速4.69%,虽低于同期能源消费总量增速0.46个百分点,但实际控煤措施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我国目前的能源比价关系特征为煤炭较油气价格偏低。因此在煤炭的主要替代能源方面,由于天然气价格调控机制不完善,价格调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天然气价格偏高,除部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自觉进行燃煤改燃气外,多数企业出于自身成本考虑,都不会主动寻求改变,更多只能依靠政策推动企业实施煤改气工程。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导致的煤炭价格相对较低,天然气价格高,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成本高,都是阻碍贵阳市能源结构优化的主要障碍。2.3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生活能源消费量增速过快。人口城镇化加快,经济增长比预期的快,对资源的需求超过预期,环境压力增大。人口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长期因素,随着城镇化率、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亦在快速增长,2010年到2015年,贵阳市平均人均生活消费能源能耗从0.63tce/人增加到0.64tce/人,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从273.26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96.08万吨标准煤,而且生活能源消费对经济总量贡献率几乎为零,加大了贵阳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难度。2.4技术节能潜力有限。“十二五”期间,贵阳市节能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逐年增强。2011年—2015年,全市淘汰落后产能555.5万吨。由于“十二五”时期贵阳市落后产能淘汰已基本结束,继续挖潜的潜力不足,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已非常有限。

3实施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鼓励力度。贵阳可再生能源政策应加大对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的鼓励力度。扩大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投入项目数量,加大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更多地将政策的关注点转向太阳能等其他的可再生能源,降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度电成本,使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均衡发展。3.2合理开发可再生能源。虽然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入能够有效地减少煤耗,带来环境效果,但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不够成熟,其成本较高,过分地扩大可再生能源比例也会带来成本的过度增长,因此应该在环境效果和成本增长之间找到平衡点,确定较为合适的可再生能源比例。3.3限制煤炭等化石能源使用量。优化电源结构,严禁新增燃煤发电机组,严控新增煤炭消耗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对工业企业进行“煤转气”改造,完善工业企业“煤转气”价格补偿机制。制定民用燃煤使用政策,严格限制民用燃煤的使用量,并在城镇逐步取缔民用燃煤的使用。3.4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随着“中缅油气输送管道”及“中贵联络线”分别建成通气,贵阳天然气使用量逐年提升。加快贵阳燃气管网等基层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由中心城和新城向乡镇及农村地区拓展。利用天然气助推贵阳市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

查看全文

宏观经济调节论文

本文认为,在我国当前条件下,由于利息率变动对投资量变动的影响微弱,利息率调整在宏观经济调节中的作用具有局限性,所以有必要把对投资信贷额及其增长率的控制,以及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作为宏观经济调节中的主要手段。本文还认为,当前由于利息率变动对储蓄变动的影响较大,因此可以采取调整存款利息率的方式来影响消费与储蓄之间的比例;但考虑到消费基金总量的增长可能来自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量的增长,这样,存款利息率对消费基金总量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要控制消费基金,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仍然是主要的金融手段。

作者厉以宁,1930年生,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国现阶段,在运用金融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中,利息率作用是不大的。这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与当前条件下利息率与投资,储蓄,与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特点紧密相连。本文不准备讨论体制方面的原因,而专就利息率投资、储蓄、消费的关系作一些分析。

在现代凯恩斯主义的某些代表人物有关宏观经济调节的理论中,假定投资有较大的利息弹性,而消费(连同储蓄)则缺乏利息弹性或只有低的利息弹性。这些假定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中央银行调整利息率对经济的调节,也往往以这些假定作为制定具体措施的出发点。然而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却很可能与此相反,即投资缺乏利息弹性或只有低的利息弹性,而消费(连同储蓄)却有较大的利息弹性。如果投资缺乏利息弹性或投资的利息弹性较低,那么银行提高对生产单位放款的利息率,就不大可能起到紧缩投资,从而使总需求减少的作用;或者,想要通过利息率的调整来调整投资额,就要使利息率有较大幅度的升降。利息率升降的幅度与投资调整的幅度是不相称的。如果消费(连同储蓄)有较大的利息弹性,那么银行想要通过利息率的调整来刺激总需求或压缩总需求的话,就可以通过居民储蓄存款利息率的升降来做到这一点。因此,很有必要对我国投资缺乏利息弹性(或投资只有低利息弹性)和消费(连同储蓄)有较大利息弹性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

投资之所以缺乏利息弹性,无疑有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假定企业并未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那么利息率的调整和企业的利息费用的变动不可能成为调节企业投资额的重要因素。但我在这里不准备就体制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我想要探讨的是体制以外的原因。比如说,如果实行体制改革以后全民所有制企业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投资是否不再缺乏利息弹性或投资的利息弹性就会立即变得较大了呢?看来未必如此。这是因为,在一个可供信贷的资金总量有限,而企业又几乎普遍地迫切需要增加投资,以改造旧技术、旧设备,购买新技术、新设备的环境中,对企业来说,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取得银行的贷款。至于需要为这些贷款支付多少利息,以及由此而付出的利息费用是否会成为企业的过重的负担等等,则是次要的问题。假定企业认识到利息率的上升会使企业成本增大,从而会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的话,那么企业很可能主要采取这样的对策,即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降低生产资源伪消耗,改进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等等;但企业是不愿放弃可以取得信贷的机会,而减少投资的。这种情形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个体工商业户、农村专业户等自负盈亏的单位对待银行贷款和利息率的态度上,则反映得比较明显。所以说,在我国现阶段,即使通过体制改革,使全民所有制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投资仍然可能缺乏利息弹性或只有较低的利息弹性。没有理由认为投资的利息弹性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当然,这是把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并不排斥这一现象的存在,即少数全民所有制企业会把利息率的变动当作企业投资决策中的首要,因素,或比较重视企业的利息费用的增减。

查看全文

世界能源转型及对我国的启示

18世纪以来,以蒸汽机、内燃机以及电气设备为代表的能源科技创新,先后引领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使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迈向现代工业文明。当前,世界新一轮能源变革正在孕育,不仅将引发能源体系的巨大变革,而且有望引领全球经济恢复繁荣发展,并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一、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1.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经济发展进入相对缓慢阶段。2000年~2012年,OECD(经合组织)国家GDP年均增速仅为1.5%,但其能源消费总量变化无几,2000年与2012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均保持在52.5亿吨标油。其中,2007年约54.9亿吨标油。国际能源署(IEA)预测,未来,随着OECD国家经济恢复增长,能源消费总量还将略有反弹,但不会超过2007年消费水平,2020年~2040年,OECD国家能源需求总量基本保持在54亿吨标油,甚至略有下降,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消费增长的脱钩。就欧盟能源消费状况看,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欧盟经济社会发展已与能源消费增长明显脱钩。2012年,欧盟能源消费总量已较2000年有所下降,仅与1990年相当,约为16.5亿吨标油。未来,欧盟经济将恢复到年均增长2%左右的水平,但能源消费总量则呈逐步下降态势,到2040年将降至15亿吨标油。本世纪以来,美国能源消费总量也基本稳定于23亿吨标油水平,2007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显著下降。近年来,美国经济恢复较快增长,而且非常规油气大发展使能源价格大幅走低,但能源需求总量变化不大。预测2020年前后,美国能源需求将恢复至22.5亿吨标油,而2030年~2040年将降至22亿吨标油以下。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消费增长正相关性趋弱。具体到能源品种看,世界主要发达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消费增长脱钩的主要对象是高碳化石能源,煤炭与石油均呈现负增长态势,低碳化石能源(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依然呈增长态势。这意味着,伴随着新一轮能源科技变革,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将以高级的能源、更高效的用能方式支撑经济发展。2.世界能源正加快向低碳化、无碳化转型。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实现从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转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世界能源结构正加速向低碳化、无碳化方向演变。目前,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利用规模已达30亿吨油当量,占世界能源需求总量比重接近20%。未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利用规模将不断增大。日本福岛危机后,全球核电的发展态势并未出现根本性逆转,尽管欧洲3国有“逐步放弃核电”的政治表态,但美国、俄罗斯、中东以及许多亚洲国家并没有放弃核电。IEA预测,到2040年,世界核电发电量将达到4.6万亿千瓦时,较2012年增长88.7%。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成本还会下降,可再生能源将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204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将新增容量37.3亿千瓦,占世界新增电力装机总量的48%;到2040年,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达13.2万亿千瓦时,较2012年增长近2倍。2040年,全球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发电总量比重将上升至45%;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6亿吨油当量,与石油消费总量基本相当,高于煤炭的消费总量。届时,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非化石能源比重将提高到26%,比煤炭高出2个百分点。此外,欧盟已确定了能源低碳化的社会目标。德国等已开始改变原有以大规模集中发电为中心的电力调度模式,转而向更为分布的电力管理模式发展。德国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6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3.分布式能源发展将深刻改变生产供应方式。分布式能源指将能源系统以小规模、小容量、模块化、分散式的方式,布置在用户端,双向传输冷热电能的能源供应方式。分布式能源不仅具有利用高效、运输损耗小、运行灵活、系统经济性好等优点,而且可通过分散式生产、大电网统筹的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已成为全球电力行业和能源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据统计,近年来,世界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25%~30%为分布式电源,美国、丹麦、英国等发达国家对于分布式能源的支持政策十分明确。未来,分布式光伏发电将成为分布式能源的发展重点,一场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革命将会到来。IEA预计,屋顶太阳能光伏装机规模将由2013年的不到0.9亿千瓦增至2040年的5亿千瓦,增长近5倍。在发达国家光照充足、零售电价较高的地区,家庭和企业将优先安装屋顶光伏发电系统,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都将快速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尽管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投资较高,但受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和充足太阳能光照资源的驱动,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将得到广泛应用。可以预见,分布式能源系统将改变原有生产消费产业格局,构建全新的能源供应体系,从而不仅节约大量建设输电网的资金和时间,而且能让能源用户成为能源生产和供应商,带来能源生产和供应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乃至社会利益格局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4.智能能源体系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本世纪以来,一场以能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能源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由此推动了以智能电网为核心的智能能源体系建设步伐。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并开始研究。美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截至2011年,已有约13个智能电网项目成功运行。在智能电网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美国能源部提出建立“21世纪的能源网络”,并启动智能能源建筑计划,加快构建智能能源体系。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以及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发展,2004年,欧盟提出搭建“未来电网”的欧洲技术平台,并特别提出要推动欧洲智能电网建设,并于2005年实施“超级智能电网”计划。2013年,基于欧洲信息化进程,欧盟议会宣布实施第二个“智慧能源-欧洲”计划,主旨是建立基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自我调控的高效能源系统。2010年,日本正式进军智慧能源领域,首次在“新一代能源和社会体系示范计划”提出构建智能电网体系,并开展了“智慧城市共同体”和“智慧能源网”两大示范项目。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已在智能计量、智能电网平台、电网监控和管理、需求侧管理、可再生能源接入、大规模储能、智能能源建筑、充电式混合动力车或纯电动汽车等领域取得长足进展。未来,融合信息网络技术、以“全球电网”为核心的智能能源体系将加快形成。5.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将显著提升。电气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发展历程表明,人均用电量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提高。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用电需求不断增加,即使能源消费出现下降,电力消费仍在增加。在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2005年不变价)前,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人均用电量呈持续增长态势;达到3万美元以后,人均电耗开始逐步趋稳定,但仍持续增长。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普遍在20%以上。未来,随着能源新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将得到大规模发展,电动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将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世界终端用能电气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不少发达国家提出了持续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的目标,美国和日本到2030年将分别达到25.4%和30.2%,欧盟《2050能源路线图》更是提出到2050年将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高到36%~39%。IEA预测,在“新政策情景”下,2010年~2035年,世界电力消费增速将达1.7%~2.6%,是终端能源消费增速(0.7%~1.5%)的2倍,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将显著提升。6.能源开发利用逐步向低运行成本转变。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以及化石能源占比的相对下降,世界能源系统将由低投入、高运行成本的化石能源系统向高投入、低运行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系统逐步转变。以各种能源品种发电为例,尽管可再生能源初始投资高,但其不需要燃料,运行成本远低于煤电、气电等化石能源,单位装机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综合成本将与化石能源基本持平。据欧盟2050年路线图测算,2011年~2050年,在既有政策、高能效水平、低核电、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等不同情况下,能源系统总成本基本一致。同时,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还会带来超低污染物和碳排放等额外外部性收益。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可再生能源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提升。

二、对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启示

当前,我国应顺应世界能源新一轮变革趋势,尽快摆脱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加快能源转型发展。1.尽快使经济增长与高碳能源消费增长脱钩。顺应世界变革趋势,充分考虑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要求,一是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力争在2020年前使其达到峰值并逐步削减。其中,重点削减排污量大的终端分散利用量,推动煤炭使用更多向电力部门集中。二是逐步强化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力度,力争在2030年前使其达到峰值并逐步削减,从而使经济增长摆脱对高碳能源的依赖。2.以高比例为目标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一方面,应坚持不断降低可再生能源装机成本,增强消纳能力,促进水电资源应发尽发,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幅提高核电装机容量,全面提升核电装备制造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20%,逐步实现由以煤为主能源时代到非化石能源时代的直接跨越。3.加快分布式能源发展。在城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在公共设施、公用建筑物、居民住宅等领域,积极发展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冷热电联供为主体的分布式能源网络,力争到2030年使建筑光伏一体化比重达到50%。突破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微网、孤岛运行等关键技术,消除传统能源行业分割和壁垒,实现分布式电源及时有效接入。以分布式能源大发展,变革能源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模式,推动能源产消一体化,有效改变产需严重分离的格局。4.积极构建智慧能源体系。充分借鉴美国、欧盟等先进经验,大力建设智能电网,构建安全高效的远距离输电网和可靠灵活的配电网,既实现各种清洁能源的充分接入和高效利用,又引导用户参与需求响应和削峰填谷,实现能源供需互动融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以智能电网为核心,推进煤、电、油、气、热等多网信息融合和共享,实现多能互补、便捷转换和梯级利用。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大力推广以微电网、分布式能源、大规模储能、电动汽车、智能家居为特征的智能楼宇、智能小区、智能园区,构建智慧城市能源综合体系。5.大幅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以交通领域为重点,积极推动“以电代油”。一是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推动内燃机车及铁路电气化改造。二是通过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到2030年使电动汽车销量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在工业领域,积极推动钢铁、建材、轻工业等重点领域煤炭和油品消费由电能替代。推广新型家用电器和智能家居,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电气化比重。在农业领域,大力推动电动机代替柴油机和农用排灌机械,广泛发展分布式电力。力争到2030年将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高到30%以上。

作者:张有生 苏铭 杨光 田磊 单位: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

查看全文

统计局监测体系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

(一)总体思路。在建立健全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各项能耗指标的数据质量实施全面监测,评估各县(市)区、各重点企业能耗数据质量,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节能降耗工作进展,全面、真实地反映全市、各县(市)区以及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二)工作要求。在加强能耗各项指标统计的同时,对能耗指标的数据质量进行监测,确保各项能耗指标的真实、准确。要深入研究能耗指标与有关经济指标的关系,科学设置监测指标体系。要抓紧制订科学、统一的能耗指标与GDP核算方案,从核算基础、核算方法、工作机制等方面对单位GDP能耗及其他监测指标的核算进行严格规范,不断完善主要监测指标核算的体制和机制。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制定严格的数据质量评估办法,切实保障数据质量。

节能降耗指标及其数据质量分别由上一级统计部门认定并实施监测。“双百”企业主要由省统计局和节能减排办负责监测,列入节能减排“双三十”的重点县(市)区和重点企业由省统计局、省发改委、省国资委等部门负责监测,列入“10100”的重点县(市)区和重点企业由市统计局、市发改委、市工促局等部门负责监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对本地区重点耗能企业进行监测。

市统计部门从2008年起,逐步建立统一、科学的季度、年度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核算制度,各县(市)区建立季度、年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核算制度,逐步建立年度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核算制度,各级要制定能反映各地工作特点的能耗数据质量评估办法。

二、对节能降耗进展情况进行监测

查看全文

规模以上工业能耗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宏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也取得了较好的控制,现就三季度我市能源消耗情况作简要分析。

一、三季度我市能源消耗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情况

前三季度我市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9.8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73%。其中:原煤消费6.49万吨标准煤,电力消费12.93万吨标准煤。

2、全社会用电量缓慢增长

1-3季度全社会用电量76406万度,同比增长1.5%,其中二产用电量49963万度,增长1.03%;三产用电量5565万度,增长20.35%;城乡居民用电量20560万度,下降1.12%;工业用电量49326万度,增长0.61%。

查看全文

中国液化气进口和消费状况分析

去年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石油产品象柴油、汽油和煤油消费量的增长明显减慢,但液化气消费量仍在以两位数的幅度上升。初步估计1998年中国液化气消费量增长了大约15%,从1997年的1,010万吨增加到1,160万吨。在1997年,中国液化气消费量已经超过墨西哥,成为仅次于美国(5,210万吨)和日本(1,980万吨)的全球第三大液化气消费国(见表1)。在低价格的刺激下,中国去年液化气进口量创历史最高记录,从1997年的358万吨增加到477万吨,跃增了1/3。国产液化气增长13%,达到大约720万吨。在国内液化气市场,进口液化气所占的份额从1997年的35%扩大到41%。

由于韩国去年进口量减少,中国液化气进口量现已超过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液化气进口国。液化气生产:商品液化气产量猛增1998年,中国国内液化气产量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在炼油厂原油加工量减少0.3%、汽油、柴油和燃料油产量分别减少1.2%、0.4%和9.4%的同时,液化气产量增长13%,从1997年的635万吨增加到720万吨。液化气的增产部分几乎全都作为商品售出,炼油厂自用做原料和燃料的数量仅从1997年的101万吨增加到104万吨,而商品量却由534万吨增加到616万吨,增幅达15%。价格因素促使炼油厂增产商品液化气由于近年来民用清净燃料需求不断上升,加上液化气市场的逐渐放开,炼油厂商品液化气产量持续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而炼油厂自用液化气数量却一直保持在大约100万吨左右的水平。炼油厂自用液化气中有l/3用做原料,生产烷基化油和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产品。主要由于价格因素,炼油厂宁愿让象烷基化一类装置严重开工不足或停工,也要多挤出一些液化气外销。在过去两年里,国家两次将计划内液化气价格调高,调后价格比调前的每吨800元提高了一倍。最近一次是在去年夏季,国家计委将计划内液化气价格从每吨1,200元提高到1,600元,同时规定计划外液化气价格按每吨2000元由企业自行确定。目前,计划内液化气仅占水平液化气产量的不到1/10。绝大部分商品液化气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定价销售。去年炼油厂出厂价最高时曾在春节期间涨到大约2,300元。催化裂化能力扩大使液化气产率提高商品液化气产量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国内为增产汽油和柴油而大规模建设和扩建的深度加工装置,特别是催化裂化能力的不断扩大,为增产液化气创造了有利条件。在1987年到1997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翻了一番,达到2.27亿吨/年,年均递增幅度是7.4%,而催化裂化能力增加了160%,达到7375万吨/年,年均增幅达10.0%。在轻油收率增加的同时,液化气产率也显著提高。在这10年里,商品液化气产量的增长幅度从最初的5-10%提高到近两年来的超过15%,使液化气成为石油产品中增长最为活跃的品种之一。年产量140万吨增加到534万吨,10年来年均递增14%,而同期原油加工量的年均递增率只有不到5%。液化气产率也提高了一倍,从1987年液化气产量占原油加工量的20%提高到1997年的4.0%。

液化气进口:低价格刺激进口恢复增长液化石油气(LPG)进口在经历了1997年的停滞之后,在国际市场低价格和国内库存状况改善这些有利条件的支持下,恢复了较快的增长步伐。全年液化气进口量比1997年跃增33%,从358万吨增加到477万吨。平均进口单价却由1997年的每吨235.68美元降低到169.15美元,是至少7年来最低的。中国自90年代初开始大量进口液化气,进口量从1990年的11.67万吨增加到去年的476.59万吨,年均递增幅度达59%。随着进口的增加,价格因素对进口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最明显的例子是1997年,当年初沙特阿拉伯液化气合同价(CP)涨到每吨330美元的历史高峰时,中国的液化气进口几乎停滞。

高价格抑制进口需求1997年2月份的液化气进口平均单价是有史以来最高的,每吨达358.68美元。消费高价进口液化气甚至造成民怨沸腾。进口成本的高涨,使得一些进口液化气用户纷纷转向国内炼油厂的液化气供应,当年的液化气进口量在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后,仅上升了1%。去年沙特液化气合同价的平均水平是自1995年以来最低的,为每吨丙烷137.90美元和每吨丁烷143.60美元。7月份沙特合同价曾降到每吨丙烷和丁烷105美元,8月份丙烷仅涨2美元,丁烷价格不变。中国进口量继而在9、10两个月连破单月进口最高记录,分别达到54万吨和57万吨。

从近几年的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和中国液化气进口量的变化来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液化气市场需要一个较低的价格环境.在较低的国际价格下,预期今后至少5年内即进口液化天然气(LNG)登陆前,中国仍将具备大量增加液化气进口的潜力。储运设施为增加进口创造条件除价格低这一最主要因素外,进口量大幅增加的另一个背景是南方沿海几座储运设施投入运转。去年7月份,与日本丸红合资的华安公司8万吨冷冻液化气库在广东深圳投产。而在珠海与阿科公司合资的九丰公司6,000立方米压力库的即将投产意味着广东省今年的液化气进口量还将以显著幅度上升。尽管进口增加的重心正由南向北转移.但去年厂东省仍旧是中国的液化气进口中心。虽然广东省进口量占全国进口总量的比例由1997年的74%降到了69%,但进口量仍有接近l/4的增幅.从266.18万吨增加到去年的327.19万吨。

其中仅珠江三角洲的珠海和深圳两市进口量就达243.79万,占全国总量的51%。广东省在国内是前屈一指的液化气消费大省,1997年的液化气消费量达294万吨其中进口液化气占90%。生活用即民用消费量约占广东省液化气消费总量的9成.即264万吨,可以说进口拔化气全部用于民用消费。工业及商业用消费量只有30万吨仅占广东省消费总量的10%。江苏、浙江和福建是中国液化气进口的新热点。在福建省,去年12月份与台湾合资的华兴公司3万吨冷冻库在福州开始运作。在江苏太仓,华能阿莫克公司早在1997年11月份就投产7一座3.l万吨的冷冻库。今年7月份,江苏张家港和上海金山卫还将分别建成3.1万吨和5方吨的冷冻库。江苏在国内液化气消费量的排名中紧随广东、黑龙江和浙江省名列第4,但如是消费进口液化气的第二大省。1997年进口液化气占全省液化气消费量的一半以上,去年估计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8成以上。1998年该省的进口量增加90%,从1997年的35.67万吨增加到67.70万吨,相当于1993年全国的进口量。浙江省的进口量翻了一番,由11.00万吨增加到22.48万吨。在浙江省1997年80万吨的液化气消费量当中,进口液化气仅占14%。福建省进口量则从18.25万吨增至30.89万吨。同样是沿海省份,福建省78.5%的城市燃气普及率明显低于上海(94.8%)、浙江(94.9)和江苏(87.8%),因此福建省增加国产或进口液化气消费的潜力还很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