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用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2:30: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消费信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费信用现状
一、个人信用制度释义及其主要内容
个人信用是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人为取得某种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使用权)做出的偿还承诺和偿还行为。它不再仅仅是靠过去所依据的劳动合同来提供劳动力和获取报酬,也不再仅仅通过银行的存、取款来达到消费的目的,而是利用起个人信用来达到消费和经营的目的。
个人消费信用制度作为开展消费信贷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个人保险保障情况、个人信用记载、个人其他资产构成以及个人债务情况等六个部分。
1.个人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此项内容主要是方便银行对借款人真实身份、社会关系和社会经历等基本情况的一般把握。
2.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银行所发放的任何一笔贷款,都基于对借款人运用第一还款来源的预期,就个人而言,现金收入即为第一还款来源。
3.个人保险保障情况。由于个人消费贷款的期限较长,不可控的因素较多,银行和贷款人都在寻求第三方保障。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由保险公司偿还贷款,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消费信贷的安全性。
信用卡信贷消费探究论文
一、实现信用卡发卡业务的公司化改造
信用卡业务及其他银行卡业务主要是增加储蓄的管理理念产生和发展的,目前由于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以及银行庞大的组织架构特别是金融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的信用卡发卡业务一直由银行的零售业务部负责,而在国外成熟市场中,信用卡业务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信用卡公司全权运作,发卡业务的公司化改造并非易事,公司化改革涉及组织结构的设计、未来公司与现有传统银行零售服务的资源重组、未来公司业务和产品的重新定位等一系列问题。在公司化改造过程中,我们应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业务运营机制和组织结构合理、责权明确的管理体制。
1.机构公司化
按照市场化的原则,中国银行可将现有银行卡业务部门改造为银行卡公司。银行卡公司由所在银行控股,同时为促进银行卡公司的长期发展,可以吸收海内外的资金或技术、机器设备入股,采取中外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的形式。银行卡业务经营规模较大的银行还可根据中国业务量的发展状况,在各地成立区域性银行卡分公司。
2.经营集约化
以总公司为统一法人,对分公司实行垂直领导与管理,由总公司统一决策、集中调配业务资源:加速建立集中式业务处理模式,逐步将卡片制作、对账单发送、授权与客户服务、账务处理等职能集中至总公司。
消费信用制度研究论文
一、个人信用制度释义及其主要内容
个人信用是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人为取得某种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使用权)做出的偿还承诺和偿还行为。它不再仅仅是靠过去所依据的劳动合同来提供劳动力和获取报酬,也不再仅仅通过银行的存、取款来达到消费的目的,而是利用起个人信用来达到消费和经营的目的。
个人消费信用制度作为开展消费信贷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个人保险保障情况、个人信用记载、个人其他资产构成以及个人债务情况等六个部分。
1.个人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此项内容主要是方便银行对借款人真实身份、社会关系和社会经历等基本情况的一般把握。
2.个人银行账户和收入来源。银行所发放的任何一笔贷款,都基于对借款人运用第一还款来源的预期,就个人而言,现金收入即为第一还款来源。
3.个人保险保障情况。由于个人消费贷款的期限较长,不可控的因素较多,银行和贷款人都在寻求第三方保障。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由保险公司偿还贷款,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消费信贷的安全性。
消费信用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消费信贷1998年才开始起步。消费信贷的开展并不尽人意,与社会良好的意愿形成强烈的反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个人消费信用制度的缺乏。因此,建立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对我们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消费信用制度信用保证保险
我国消费信贷起步很晚,直到1998年,为刺激内需,中央决定加速发展消费信贷,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信贷的政策。
然而,消费信贷的开展并不尽人意,与社会良好的意愿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很多地方,呈现出一种观望咨询多,银行宣传解释多,而实际借款人少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贷款需求方消费意愿不强,负债消费观念尚未形成等原因之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个人消费信用制度的缺乏。因此,建立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对我们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一、个人信用制度释义及其主要内容
个人信用是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人为取得某种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使用权)做出的偿还承诺和偿还行为。它不再仅仅是靠过去所依据的劳动合同来提供劳动力和获取报酬,也不再仅仅通过银行的存、取款来达到消费的目的,而是利用起个人信用来达到消费和经营的目的。
信用卡信贷消费市场完善
一、实现信用卡发卡业务的公司化改造
信用卡业务及其他银行卡业务主要是增加储蓄的管理理念产生和发展的,目前由于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以及银行庞大的组织架构特别是金融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的信用卡发卡业务一直由银行的零售业务部负责,而在国外成熟市场中,信用卡业务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信用卡公司全权运作,发卡业务的公司化改造并非易事,公司化改革涉及组织结构的设计、未来公司与现有传统银行零售服务的资源重组、未来公司业务和产品的重新定位等一系列问题。在公司化改造过程中,我们应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业务运营机制和组织结构合理、责权明确的管理体制。
1.机构公司化
按照市场化的原则,中国银行可将现有银行卡业务部门改造为银行卡公司。银行卡公司由所在银行控股,同时为促进银行卡公司的长期发展,可以吸收海内外的资金或技术、机器设备入股,采取中外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的形式。银行卡业务经营规模较大的银行还可根据中国业务量的发展状况,在各地成立区域性银行卡分公司。
2.经营集约化
以总公司为统一法人,对分公司实行垂直领导与管理,由总公司统一决策、集中调配业务资源:加速建立集中式业务处理模式,逐步将卡片制作、对账单发送、授权与客户服务、账务处理等职能集中至总公司。
信用社个人消费贷款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农村信用社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强化内部管理,防范贷款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贷款通则》、《XX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村信用社个人消费贷款是指向个人客户发放的有指定消费用途的人民币贷款业务。
第三条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必须坚持严格管理、规范操作、授权经营、注重效益、防范风险的原则。
第四条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实行授权管理和审贷岗位分离制度,省联社对各农村信用社开办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进行授权。贷款办理过程中,由不同岗位承担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等环节的工作职责,实行主责任人、经办责任人制度。
第二章贷款对象和条件
信用卡改善消费信贷结构论文
信用卡与其他消费信贷产品的优势比较
除个人住房贷款外,国内的消费信贷产品还包括汽车贷款、信用卡、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助学贷款、旅游贷款等。相对于其他个人消费信贷产品,信用卡在准入门槛、融资便利及贷款用途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见表1)。(一)准入门槛低。目前,根据国内大多数银行的规定只要是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偿还能力的公民,无不良信用记录和违法犯罪记录者,基本上都可以申请到信用卡。申请时递交的申请资料和证明材料也相对简单,通常无需提供担保手续,也无需办理资产的抵质押,即可获得一定的卡片额度,银行还会主动根据申请人用卡情况不定期地调高卡片额度。(二)具有免息期。与其他传统消费贷款按实际使用期限计息不同,通常情况下,信用卡持卡人的每一笔消费交易都可以享受到20~50天不等的免息还款期,持卡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选择在每月最迟还款日前付清欠款而无需支付利息,也可以遵照发卡银行的相关规定,每月支付一定比例的还款金额,仅对免息期外的资金占用偿付相应利息,来解决短时间内的信贷需求。(三)额度可循环。信用卡申请成功后,发卡银行会根据申请人资信状况给予一定的卡片额度。卡片额度跨度较大,从几百元到几百万元不等,有些银行针对其内部高端客户甚至推出了无限卡。在卡片有效期内,该卡片额度可多次循环使用,省去了其他消费信贷产品次次使用次次审批的繁杂流程,随还随借,为申请人提供融资便利。(四)应用范围广。与其他消费信贷产品申请时必须有明确的贷款用途不得随意改变相比,信用卡授信时并不指明具体的贷款用途,只要是用于生活消费性支出,持卡人都可以在授信额度内自由安排使用。信用卡能够在日用、餐饮、旅游等众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方面发挥作用,对于国家鼓励适度消费的发展战略而言,具有更大的可调节空间和刺激作用。可以说,相对于其他消费信贷产品,信用卡具有较多优势。单应用的广泛性这一点就使其不仅成为我国消费信贷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凸显了其对其他消费信贷产品的可替代潜力。
信用卡在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突出表现
近年来,信用卡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形成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一)信用卡发卡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信用卡新增发卡量5500万张,累计发卡量2.85亿张,同比增长24.3%,约为2004年的9倍(见图1)。(二)信用卡交易规模迅速扩大。2011年,我国信用卡交易金额7.56万亿元,同比增长47.95%,交易笔数达到28.5亿笔,同比增长18.75%(见图2)。(三)信用卡交易渗透率不断提高。2011年我国信用卡交易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32.55%上升至2011年的41.72%,提升9.17个百分点,信用卡渗透率越来越高(见图3)。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在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直接拉动作用。在我国人均持卡率还不足0.5张,信用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尚不成熟的受理环境,昂贵的商户手续费和贷款利率等问题都制约了我国信用卡消费信贷的发展。
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快信用卡受理环境建设。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受理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截至2011年底,境内已拥有受理银行卡的商户318.01万户,联网POS机终端482.65万台,ATM终端33.38万台,但商户分布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县级以下地区数量偏少。今后应重点加强县域和村镇用卡环境建设,通过适当降低小型商户及欠发达地区商户结算手续费等措施,鼓励更多的商户成为信用卡特约商户。(二)增强信用卡信贷定价的灵活性。目前国内尚缺乏对信用卡透支利率及分期手续费进行灵活定价的机制。信用卡透支利率长期固定不变,不能够像其他贷款利率一样随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而相应调整。发卡银行一旦公布了当期的分期手续费率,即面向所有客户执行,持卡人不能因为累计用卡信用记录高或资质好而获得价格优惠。建议尽快建立较为灵活的信用卡消费信贷定价机制,使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持卡人的用卡记录和还款情况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惠的价格,减轻持卡人还款压力,鼓励更多人使用信用卡消费。(三)充分发挥信用卡分期付款优势。与其他消费信贷产品相比,信用卡消费信贷虽然灵活便利,但是透支利率太高,超过免息期一定时间后成本会大幅上升,大部分持卡人难以承受长时间透支消费。信用卡分期付款虽然为客户锁定了消费成本,延长了付款期限,但有严格的分期期数限制。建议一方面继续扩大信用卡分期应用范围,只要是能够用信用卡进行支付的消费都可以尝试分期付款,使消费信贷通过信用卡分期服务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适当延长分期付款期数,现行信用卡分期最长期数为36个月,而同样购买汽车,汽车贷款最长可以5年。(四)加强个人客户综合授信额度管理。经过长期探索,现在国内商业银行对企业客户的综合授信额度管理已经较为成熟,但对个人客户综合授信管理方面的经验还较少。例如,由于个人客户受众较多,管理成本较高,对资产状况经常发生变化的个人客户,有时不能进行很好的跟踪。再如,同一个人客户以其名下的一套房产做资产证明,向多家银行申请了多张信用卡,而同一房产又是客户在某银行通过个人住房贷款买到的,那么各家商业银行很难判断合理授信额度上限。建议利用人行征信系统建立资产登记制度,个人用个人资产办信用卡虽不做抵押但要进行登记,规定利用同一项资产申请的信用卡额度不能超过该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避免发生过度授信带来的风险隐患。
大数据征信中消费者信用权益保护分析
摘要:大数据信息庞杂、实时更新,为消费者获取循环动态的信用利益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大数据机构征信活动的商业利益偏向,可能在不同程度减损消费者信用权益的经济价值。现有的法律制度仅能实现人格利益方面的保护,而消费信用权益中最关键的经济利益损失却难获救济。为弥补这一缺漏,应将信用权益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确立消费者在信用权益中所享有的知悉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赔偿权,以惩罚性赔偿责任为消费信用权益护航。
关键词:消费信用权益;消费信用合同;动态循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引论
在无数陌生人组成的虚拟空间,以网名表征的市场主体彼此间不再拥有熟人社会交易时的信任感。基于经济成本的有限理性,人在“网络空间”的虚拟市场中需应对的复杂性因素更多,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为弥补交易上的不确定性,以信用评分为凭据的大数据征信模式应运而生,它记录分析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为互联网交易市场构建信用秩序。大数据征信是指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来预测用户的风险表现和信用价值,对用户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和欺诈风险等进行更全面详细的风险评估。2015年人民银行《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芝麻信用、腾讯征信、蓝鲸征信等8家机构相继构建自己的征信体系。大数据征信实现了互联网市场的风险防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的信用权益。文章将分析大数据征信中的消费者信用权益本质和挑战,阐述现行法律局限,并尝试提出将消费者信用权益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的建议。
二、大数据征信中消费者的信用权益
消费者的信用权益是指消费者因自己的信用状况而享有的延期或分期支付价款的资格。这里的消费者,是指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的个人。早期熟人社会,消费者凭借与商家密切的生活联系和个人诚信得以赊账。而互联网交易市场下,消费者与经营者彼此不曾谋面,消费者的信用权益以数字人格为基础,表现为权益价值的动态更新和经济利益的可期待性。(一)消费者信用权益以个人信用的数字人格为基础。权益一般指受法律保护的利益(有学者称其为“新型权利”“无名权利”),消费信用权益是以个人信用为担保所享有的一项人格利益。互联网交易市场下,消费者在线上购物、扫码租车、支付转账等数据行为中体现出个人信用人格,大数据征信机构通过数据分析,以信用评分呈现消费者的信用状况。相较于线下市场中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主观评价,互联网市场下个人信用以数字人格为特性,即个人的信用状况以客观线上交易信息为依据,最终以芝麻信用分、小白信用分、京东信用分等数字体现消费者的信用价值。(二)消费信用权益呈现动态循环形式。大数据征信中的消费信用,具有反复使用功能,且可支配的信用价值随信用状况(信用分值)而变动。征信数据在网络环境中不断更新,灵活多变的特点也使得信用评价结果动态更新。如芝麻信用分、京东小白信用分,即随客户在各平台的登录、浏览、购物等行为而加减变化。同时,信用买卖合同关系的“类信用卡”性质也使得信用具有重复使用的特性,即循环模式。所谓“循环”是对信用提供和使用方式的界定,指信用提供者给予消费者的信用额度可以循环使用,还款后即可恢复再次使用。(三)消费信用权益以经济利益或预期机会为主。经济利益或预期机会是大数据征信中消费信用权益最本质的特征。消费者以其信用评分享受租房、租车免押,获得分期还款、免息借贷等资格,表面上,消费者以“寅吃卯粮”的形式消费,但最终却达到了理财收息、赊购先享的目的,是以今日之消费扩展未来收益价值的理性投资行为。而大数据征信的动态循环信用形式,为上述行为提供了有力支持,使闲置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再进一步分析,消费者的利益追求与征信机构的商业利益偏向不谋而合。一般信用权的损害,首先表现为人格利益的贬损,其次造成间接财产利益的损失。但在大数据征信中,机构评分以简单的信用分值向消费者告知信用情况,具体的信用数据作为商业秘密不被公众知晓,自然不存在社会对个人信用评价降低的可能性,也就不会造成人格利益的贬损。而征信机构的非独立地位以及信用评级的利益偏向性,使得信用分值与集团旗下的信用产品优惠息息相关。消费者获取信用机构的信用分值,最根本的动机是为了得到信用评分所带来的消费优惠福利。
电信行业消费者信用分析论文
[摘要]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是有效防范行业风险的重要条件。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因此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文章通过对我国电信行业消费者信用管理的现状以及对形成电信用户欠费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电信企业消费者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电信行业;用户欠费;信用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我国市场上的总体信用交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市场上信用经济成分也在不断扩大。自1999年以来,政府开始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在2003年制定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达到降低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最终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社会信用意识依旧十分淡薄,导致我国整个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危机”成为继“金融危机”后的常见词汇。
一、我国电信行业消费者信用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信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每年以高于GDP增长速度几倍的速度快速增长。但是随着电信市场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电信企业对用户信用管理水平的滞后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逐渐凸显出来,这已成为制约电信行业成长的一大“瓶颈”,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竞争和发展。
由于我国电信企业提供的是电话通话等信息类服务,所以大多电信产品采取的是先消费后付款的营销方式,因此,在社会信用意识淡薄的大环境下,在没有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条件下,用户伪造假身份证办理入网或非法使用他人身份证复印件办理入网,以及用户在住址搬迁后原来的电话号码不再使用等导致用户欠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中国6家运营商目前背负的用户欠费已远远超过2002年统计的200亿元。
中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信用危机监管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已逐渐成为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与公司贷款业务并驾齐驱的两大业务之一,战略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带来逐渐加大的风险问题,如何在控制住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条件下保持其健康快速的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经验,消费信贷业务面临的最大风险依然是信用风险,控制住信用风险对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具有重大意义。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发生违约或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产生损失的风险。消费信贷业务主要包括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抵押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其中资金量比重较大的主要是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抵押贷款等。与公司贷款比较,消费贷款的主要特点是金额小、笔数多、期限长,面对的客户群广泛,借款人在长达二十年或三十年的借款期时间内,可能会由于健康问题、工作更换或工作丢失问题等使其清偿能力下降,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也可能会由于品德问题而故意拖欠银行贷款,这些都将使银行债权面临较大风险。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对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运用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方法,以一定的成本使消费贷款得到最大安全保障,从而确保银行的收益以及消费贷款的资产质量不会出现恶化。
一、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特点及外部影响因素
(一)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分散性。消费信贷业务面对的是数目众多的个人客户,单笔消费贷款的金额一般较小,风险被大量的个人客户所分担,相对于银行公司业务的风险集中特点,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2.风险的长期性。消费贷款一般为中长期贷款,期限可能长达20年甚至30年,风险具有长期性。
3.单笔业务风险不易被监控,但整体业务风险具有一定规律。相对于银行公司贷款业务可以通过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来衡量风险大小,消费信贷业务的个人客户还款能力受制于较多意外因素,如失业、疾病等,风险事先难以作出预测。虽然消费信贷业务的单笔业务风险不易被监控,但大量客户所具有的统计学意义上的特征却具有一定规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统计指标(如违约率)的监控来分析业务风险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