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2:19: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消费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费性

奢侈品消费非炫耀性消费倾向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非炫耀性消费倾向的概括以及受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步的研究了奢侈品消费中非炫耀性消费倾向的特点。

[关键词]奢侈品;非炫耀性;消费倾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奢侈品在市场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购买也逐渐呈现出理性的倾向,不同于盲目追求奢侈品的消费特点,人们的炫耀因素也逐渐地减少,同时对产品的质量和工艺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人们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倾向于回避购买一些标识显著的奢侈品,为了了解这种非炫耀性的消费倾向,应对消费者受到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1非炫耀性消费概述

非炫耀性的消费指的是处于富裕阶层或者收入较高群体之中的消费者按照传统的消费习惯或者由于一些因素而克制消费的行为,同时通过模仿普通阶层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消费[1]。炫耀性消费作为一种虚荣的消费,更加重视产品具有的符号价值,同时表现自己的独特性,使人在心理上获得满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者发现当前较多消费者以非炫耀性的消费行为进行消费,这种趋势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虽然具有炫耀的心理需求,但是更加重视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

2非炫耀性消费倾向的影响因素

查看全文

炫耀性消费功能论文

[论文关键词]炫耀性消费功能工具理性

[论文摘要]炫耀性消费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大众消费心理。有负功能与正功能之分。正功能涉及到拉动总体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整合、促进社会生活的趋新以及随个人与社会工具理性的增长而产生的理性规划与吸引力提高。

炫耀性消费源于私有制与社会的分层的产生。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极具洞见性地提出了这一名称。在前现代社会,炫耀性消费主要以小集团性的社会优势力量为主,如皇族。但在现代社会已逐步演变为普遍的大众消费心理,指不去关注消费客体的实用价值与用途,而只注重其符号意义:品牌、价钱与象征意义。其主体不但包括富裕的上层社会也包括了中下层社会。

一、负功能

炫耀消费不以实用为目标,不注重客体的价值,造成资源与财富的浪费。同时容易引发相互攀比之风,侵蚀勤俭意识,恶化社会风气。奢侈浪费现象容易激怒社会最底层群体,影响社会的精神整合,引起社会的矛盾冲突。尤其在转型期的中国,各种潜在矛盾交织,社会问题突出,社会底层的不满容易转化为社会的群体事件。2008年中的一些事件已清晰表明了社会底层脆弱的情感底线。当然,炫耀性消费也会来自社会底层,甚至在底层群体中形成风气。如一些农村中婚姻大操大办,彩礼动辙几万。这容易瓦解底层的淳朴民风与勤俭风尚,使社会生活变得浮躁而基础不实。总体而言,炫耀性消费容易误导社会生产方向,使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各类资源不能有充分交效地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与部门,如三农领域。造成长期的积弊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有悖于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正功能

查看全文

感性消费下感性营销策略探析

摘要:消费者由追求“机能价值”上升为追求“情感价值”,逐步进入了感性消费时代。企业需要抓住消费者的感性需求进行感性营销。基于4Cs理论的感性营销应当着重于赋予产品或服务更多的情感价值,根据情感价值的接受度进行定价、营造具有强烈情感倾向的购物环境和培训营销人员于消费者进行情感层面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感性消费;感性营销;感官体验;消费心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互联网环境的不断发展,大量本土或进口的商品摆在了消费者面前,人们的消费模式逐渐从以解决温饱为主的功能消费转向了体验消费,强调商品带来功能效用的同时,也要带来精神与感官上享受。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不断地降低,从2000年的49.1%(农村)和39.2%(城市),到2018年的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28.4%(其中城镇为27.7%,农村为30.1%),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消费升级,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也给营销人员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传统的营销策略正逐渐被市场淘汰,应运而生的是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其中,效果较为显著的是感性消费和感性营销。从本质上看,感性营销是一种消费者导向型的营销策略,与传统的4Cs营销理论有所相似,但感性营销更强调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诉求为基础,借此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共鸣,从而增加消费者忠诚度。因此,文章旨在将感性营销与4Cs理论进行整合,使传统的营销理论在感性消费时代背景下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进行营销提供理论根据。

一、感性消费和感性营销的含义

(一)感性消费。一般来说,根据消费者的购物意愿,可将消费行为从宏观上分为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理性消费指人们注重所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功能和质量;感性消费则强调人们在物质需求被满足的基础上,追求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传统研究认为,消费者是理性人,决策遵循利益最大化和理性决策。但实际上,理性的消费者仍然受大量信息的影响,因此呈现出非理性决策。研究表明,人均非计划性消费约占到总支出额的27%~62%[1]。有时候,购物情景中的许多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是潜意识而有效的[2-5],研究指出,商场播放的音乐能有效增加消费者的逗留时间并增加购买量[4,6-8];餐厅的色彩、香气和照明以及餐具和桌椅的形状[9-10]都能影响消费者对食物的选择与味道的感知,并有效提升对食物与餐厅的满意度[4,10-16]。对于感性消费的消费者而言,他们更愿意去消费具有象征意义或内涵的商品和服务,以此彰显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生活情趣、生活品位和个人情绪。在经济学的认知中,人的消费行为是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的统一[17]。感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的决策依据取决于消费者的即时感受;理性消费则是消费者通过合理的消费行为让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区别于理性消费,感性消费注重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情绪满足感,同时也强调附加在产品上的附加值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品位、理念和爱好等。可见,感性消费实际上并不着重于产品本身的功能和效用,而是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从消费者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感性消费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基于高兴、开心、失落、兴奋等人的基本情绪感受的消费形式;第二种是根据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层面对于有趣、美好、好奇等直观认知的消费形式[10,18-21]。这两种形式的感性消费产生的原因大有不同。后者的感性消费中存在较高的理性水平。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能够接收到的信息也更多,尤其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互联网环境下,感性的认识或评论就越容易引起共鸣。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消费者的感性思考正在逐渐加强[17,22-23]。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感性消费进一步升级。当前市场主力消费群体需求已不再局限获得物质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而是更多地考虑产品或服务的附加意义或价值,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产品的象征功能进行消费。情感诉求的满足是当代感性消费的主题,单纯的感官体验满足并不足以令消费者产生共鸣。重拾感性营销概念,希望能唤起研究者和营销人员的重视,并将感官营销与感性营销进行尝试性地整合,通过理论梳理并提出基于4Cs传统营销策略的感性营销策略,希望能丰富感性营销理论并为实践提供借鉴。(二)感性营销。基于对感性消费的认知可得,产品的售价和质量不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唯一标准,消费者对产品的主观心理和情感体验、身体体验和感官体验也成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企业从产品设计、产品推广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都要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出发,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体验与身体感官体验需求为目标,全环节的进行企业营销活动。正如人类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进入到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需求也从基本的生存需求和以温饱为目的、或以解决基本问题为主转向更高需求层次的精神需求、心理满足和感官体验需求[24]。感性营销和其他的营销策略有较为显著的区别,主要是感性营销不否认消费者决策的理性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性需求[25-26],更强调消费者的情感、心理和身体感官体验方面的需求[27],偏向于与消费者真实心理进行联系,建立情感纽带[28-30]。其主要意图在于从买卖双方产生客观联系开始,与消费者建立、维持良性和持续的情感链接,使消费者产生正向的品牌知识。此外,在感性消费占主导的市场中,“商品有价,情谊无价”的观点已然不适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真情有价,感觉有价”的新思路。因此,营销人员在进行感性营销的时候,应该采用多渠道结合的营销策略,以达到引起消费者共鸣的目的。然而,在当前的营销策略中,感性营销策略并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感性消费是从消费者导向转向情感导向,但相应的营销策略理论并没有随之进行同步发展。具体而言,以消费者为导向的4Cs理论对于感性消费时代的营销策略似乎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或改进。

二、感性营销策略的发展及应用

查看全文

消费主义的象征性

一、消费主义及其扩散

对消费主义(consumerism)的含义,有种种不同解释。简单地说,消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或将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这种消费主义占主导的社会可称之为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有其鲜明的特征。

1•它特别重视物质消费,往往通过过度的物质占有或消费途径来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消费主义占有或消费物质商品,有的固然是为了满足其物质上的需要,但主要的是为了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炫耀需要和攀比需要),有时纯粹是为了满足其占有欲。

正常情况下,个体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消费需要是有限的、客观的,相对而言,精神需要是主观的、无限的,因此,如果人们把其精神需要用物质的手段来满足就会发生对物质占有或消费永不满足感。例如,为了物质需要而购买服装,那么每个人在每一季节拥有2至3套服装也许就满足了,但如果为了精神需要———例如为了追赶流行时尚而购买服装,那么有了20套或30套服装可能还是觉得不满足。也许,《华盛顿邮报》说出了其中的奥妙:“如果你谈论鞋的特性,你只需一二双。如果你谈论流行样式,你就是在谈论无数双鞋子。”①2•它具有象征性,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消费主义除了把物质商品看成是“物质”以外,更多的是把商品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代表身份或地位的象征,即消费主义把物质消费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因此,消费社会不是建立在人对物品物质效用的需求之上,而是建立在这种象征性的“符号”系统之上。洗碗机、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在其产生初期,除了作为一种器具具有物质效用以外,还有另外一层代表地位或身份的象征意义。随着时展,上述家用电器逐渐普及,奢侈品成了必需品,其物质效用虽然仍然存在,但其象征效用已经消失,于是消费主义就需要另外一种或几种物质产品来取代,例如电脑、汽车乃至别墅、游艇、私人飞机等等。消费主义是根据物的演变和不断替代节奏而生活着,这使得消费主义的循环永无止境。

3•它具有很强的诱导性,促使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模式看齐。这是由前面两个特点自然引出的。因为,一方面,由于消费主义是通过物质的占有或消费来达到心理的满足,即通过有形的物质消费来达到其目的,作为一种“外显”的行为,其他人很容易模仿;另一方面,由于消费主义象征着一种身份和地位,所以也容易引起人们“希望社会地位上升”的欲望。凡勃仑对此曾作过精彩描述:人人都想争得荣誉,人人都不放过能在消费方面表现自己的机会,结果是每个阶层的成员,总是把他们上一阶层流行的生活方式作为他们礼仪上的典型,并全力争取达到这个理想的标准。

正是消费主义的诱导性特征,使得在各种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消费主义在世界许多国家广为传播。消费主义大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诞生,此后就不断扩散。这种扩散的规律,表现在消费阶层上是从高收入阶层向中低收入阶层扩散,表现在地域上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美国、欧洲、日本是世界消费主义的中心地区。米勒在1985年出版的剧本《代价》第一幕中有这样一段话:许多年以前,一个人如果难受,不知如何是好,他也许上教堂,也许闹革命,诸如此类。今天,你如果难受,不知所措,怎么解脱呢?去消费!而调查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1987年,93%被调查的美国少女认为购物是他们最重要的消遣(Lau-renceShames,1989)。到20世纪末,上述国家的家庭不但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而且开始用第三辆汽车、摩托艇、家庭娱乐中心等等。随着时间推移,消费主义继续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布达佩斯一位年轻男子,在同一位西方记者谈话时,抓住了他的国家消费者的心态:“西方人认为我们匈牙利人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其实,我们不仅知道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而且我们也想那样生活。”②同样,在印度,伴随着市场的自由化和信誉卡购买的引进,再加上印度家庭的数千万台电视传播着世界各地的所谓“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已经导致了从汽车和电视机到冷冻食品的每一样东西的销售量爆炸性增长。在印度街道,数百万摩托车和轿车涌入原先主要由自行车、公共汽车或牛车占据的道路。一向以勤俭著称的中国人也卷入了消费主义大潮:豪华商店内,上百元一块的香皂、上千元一瓶的洋酒、数万元一套的时装、几十万元一块的金表,销量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在增长;还有上百万元的轿车、别墅,甚至还产生了黄金宴、牛奶浴等畸形消费。美国著名环保主义理论家比尔•麦克基本概括指出:“消费主义是到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③

查看全文

消费活动两重性与符号化消费论文

内容摘要:符号化消费是现代社会中消费行为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本文对符号化消费的产生、发展以及与现代营销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般性综述,并在此基础上以符号学为基本理论,分析了符号化消费对营销研究发展的推动性,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以符号差异为基础的新的营销策略理论。

关键词:符号化消费商品符号营销的符号差异化战略

符号化消费行为分析

“由于各原型的一致性,以技术上的表现来区分高下这一理念似乎受到打击:‘正常’的驾驶方式,因此成为可以投注有关力量及发明幻想的唯一场域。汽车转移它本身的幻想威力到某一种操作它的身体上,既然我们不能在物体身上动手脚,那么我们便在驾驶方式上各逞其能……不再是汽车的外形和功能在引动人的梦想,而是它的操弄,而且或许不久的未来,我们必须要写的,不再是一篇汽车的神话学,而是一篇驾驶手法的神话学。”罗兰·巴特关于汽车消费的上述描述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的消费活动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即消费活动的重心在逐渐由被消费的商品转移至消费方式和消费过程上,相比较而言,透过消费方式和消费过程反映出的象征意义在消费者关注视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商品的工具性效用往往并不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概言之就是符号化消费逐渐成为当今消费活动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这种趋势是以消费为导向的现代营销工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一种经济现象。

消费活动的两重性与符号化消费

人的消费活动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首先,消费活动由消费的对象(即商品)和消费方式(消费对象的确定、消费的时间、场合等)构成。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类文明早期阶段,消费活动以物为重心,人的需求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基本的生理需求上。但作为拥有智慧的生物,此时的人类已经对包括自身在内的自然界的万物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朦胧的认识。这种认识导致客观的消费对象初步具有了符号的性质(例如图腾),以特定的物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方式具有了特定的象征意义,逐渐成为人们传递特定意义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成员个体认知程度的发展,消费品的数量、种类和特征以及消费方式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一方面社会大众所共有的一些消费习惯通过长期的文化积淀程式化,以民俗的形式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文化中,另一方面则以阶级统治工具的角色存在于社会等级制度中。在文明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消费品供应在数量、质量、种类、独特性等方面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消费方式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消费方式的神秘性、不平等性逐渐消失而日趋世俗化、平等化,新的消费方式的产生也更加迅速、专业化和时尚化。消费品在人们消费活动中的地位固然十分重要,但由于消费方式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因而逐渐成为消费活动的重心。

查看全文

女性消费论文:当代女性体育消费的架构透析

本文作者:张晓敏工作单位:长春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场所分析通过对吉林省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的场所现状可以看出,健身俱乐部、公园、运动场、旅游景点、彩票销售点和体育用品专卖店是吉林省职业中年女性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场所。通过数据看出,体育用品专卖店是该群体进行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场所,占到了总比例的28.48%;其次是公园,占到了总比例的22.22%;排在第三位的则是健身俱乐部,占到了总比例的15.81%。

通过以上的数据看出,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消费场所现状呈现两个特点,一方面,一些职业女性选择在一些消费水平较高的场所,;例如健身俱乐部和体育用品专卖店;而另外一个方面,一些中年职业女性则是将公园作为自己的体育消费场所,因为在公园进行体育锻炼的花销较低,这与中年女性将更多的费用用到家庭方面有很大的关系。中年女性由于面对的家庭负担和压力比较重,很多时候并不会把体育消费作为自己花销的重点,这种情况在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当中极为突出。虽然相关部门在近几年已经为女性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但是,由于受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群体仍然很难达到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的水平,这就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保证整个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群体参与体育消费倾向性分析目前,大众群体在体育消费方面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体育的物质消费,一个是体育的服务消费,体育的物质消费主要是消费人群购买体育服装、器械等方面的花费;而体育的服务消费则主要是消费人群在体育培训、体育场所等方面的花费。

通过调查看出,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在体育物质消费方面的花费要远远高于体育服务消费,由此看出,目前大多数中年职业女性仍然将体育服装和器械作为自己在体育消费方面的主要方面。很多学者通过研究指出,体育消费是目前我国经济体系当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则是将体育锻炼作为其生活的重点所在。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努力推动中年职业女性在体育消费方面的花费。另外,要提高中年职业女性在体育服务消费方面的花费,保证该群体在体育消费方面的平衡性发展。

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的体育消费结构较为合理,该群体能够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目的,但是,我们发现,由于受到地域位置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的体育消费更多的是侧重于物质方面,而对于体育消费和体育旅游消费则相对较少,针对以上情况,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多项措施,在提高吉林省中年职业女性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同时,更应该去平衡各方面的物质消费,保证该群体在体育消费方面经济的平衡发展。

查看全文

消费者创新性对积极消费行为的影响

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冲动消费行为也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消费者创新性对积极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创新性消费理论,分析了消费者创新性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方式以及影响消费行为的程度,消费者通过购买新型产品,促成积极消费行为。

关键词:消费者;创新性消费;消费目的;消费态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多,现阶段的消费行为,再也不是只满足人们吃饱穿暖需求的消费行为[1],而是追求产品外观、性能等多方面的消费行为。大多数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都是不理性的,只要满足消费者喜好,就可产生消费行为,造成冲动消费的现象经常发生,为此提出消费者创新性对积极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本文从消费者创新性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方式以及影响消费行为的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了消费者创新性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理性的创新性消费,可以减少冲动消费现象的发生,购买消费者真正需求的产品;还可以推动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促进产品革新速度,以生产出符合大众审美的产品,加快我国企业现代化进程。

1消费者创新性影响消费行为的方式

消费者创新性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超前的消费方式。消费者希望以同等的价格购买到最新的产品,对产品的更新换代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消费者的创新性消费行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行为方式,消费者早就制定了购买计划,只等产品一上市便进行购买。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通常是保持理性的,只想购买最新的产品,不会形成冲动消费。消费者所看中的产品除了具有产品的一般功能外,往往还具有比较新的或者比较先进的技术,以独特的造型或先进的功能吸引消费者购买[2],一些品牌产品甚至会引领该类产品的最新潮流。新型产品的这些特点可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方式,满足消费者追求新型产品的需求,因此,人们大多数积极消费行为的方式都是受到消费者创新性的驱使。创新性消费是消费者对有关产品做出的符合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消费者在思考该消费行为是否为合理消费行为过程中的有效感知,这一过程对消费者消费行为方式的转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创新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是影响消费方式的重要原因,通过比较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外形和技术的创新结果,随时调整消费行为的方式,以确保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消费者的创新性越强,就会对产品的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消费者创新性对消费者的主观消费行为方式的影响是正向的。消费者的创新性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方式,具有创新意识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产品的升级换代看的比较重要,因此对产品创新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正是因为技术创新,提高了消费者的产品审美水平,对产品创新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促进企业生产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与消费者消费行为方式的转变形成良性循环。

2消费者创新性影响消费行为的程度

查看全文

刺激消费保持理性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背景;正确认识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的关系;消费券的兴起与利弊;刺激消费还需保持理性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逐步显现、我国提出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方针、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全国各地发消费券的热情高涨、消费券的最终目的是要刺激消费、消费券发放之后,商家是否会乘机提高商品价格、消费券即使有效,毕竟是短期的刺激效用、制约消费的不单是收入、刺激消费,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选择正确的消费取向,注意改善消费的质量和结构、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经济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各国已出台应对危机的举措,以刺激经济复苏。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了积极努力,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并增加投资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同时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以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但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消费,避免积重难返。

【关键词】金融危机刺激经济理性消费

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背景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逐步显现,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各个国家积极努力出台各种对策,以消除或削弱此次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也从各个层面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增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密切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等等。中国还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

为了刺激国民的消费,针对市场较为疲软、通货出现紧缩的问题,我国提出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方针,党中央、国务院于11月初及时制定了要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提出要实现从外向经济向内需经济体系的转型,以减少外部经济动荡对中国经济的损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2008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国将增加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同时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查看全文

江苏消费升级阶段性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居民消费现状的数据分析,总结出江苏消费市场运行的三个阶段性特征,即生存类消费稳中有降,品质类消费快速增长;实物消费出现趋势性下降,服务消费进入快车道;新零售变革迅速,实体零售企稳回暖。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政策性建议,即健全体制机制,把消费升级作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重视商业模式创新,放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高度;聚焦政策支持,加速新兴消费发展。

关键词:江苏消费升级;消费主导型经济;经济增长

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在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消费市场运行呈现出新时代的特征,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新零售发展迅速,新业态不断涌现,正成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消费主导型经济基本形成

(一)江苏社零增幅持续高于GDP增幅。近五年来,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增幅领先,规模居前。2017年江苏省累计实现社零31737.40亿元,同比增长10.6%。与全国及主要省份相比,2017年江苏省社零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4个百分点,与浙江省持平,比广东、山东、上海分别快0.6个、0.8个和2.5个百分点。2017年江苏社零规模居全国第三位,比处于第一位的广东差6463亿元,比第二位的山东差1912亿元。2013—2017年江苏社零增幅比GDP增幅高约2~4个百分点(见表1)。(二)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2012年之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驱动逐渐减弱,消费需求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3年的50.4%稳步提高到2017年的61.7%(见图1)。(三)江苏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24元,比2016年增长9.2%,与2013年相比年均增长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077元,比浙江低7022元,比广东和山东分别高2021元、8094元。2017年,江苏人均消费39527元,比2016年增长11%,比浙江低3443元,比广东和山东分别高4316元、5898元(见表2、表3)。

二、江苏消费市场运行的阶段性特征

查看全文

科学消费理性选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现代性及其基本理念;现代性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影响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无论对“现代”概念的看法有多少分歧,其核心的意涵是指一种新的时代意识、现代性概念描述的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理性主义、现代性的序曲阶段,是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个体主义、个体主义的兴起被认为是现代性最大的成就、消费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类消费资料的方式和途径、消费开支的合理计划、消费过程中的理性购物、消费资料注重个人发展、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导致大学生不安分的消费心理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现代性是一个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概念,涉及到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现代性思潮研究的日益深入,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产生影响。

关键词:现代性现性主义个体主义

现代性这个多义的、具有极大理论穿透力的概念,无疑缘起于欧洲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从11世纪拉丁语中到18世纪法语中的“modernite",其含义不断发生变化。但到现在为止,何谓现代性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对“现代”概念的看法有多少分歧,其核心的意涵是指一种新的时代意识,也无论其被看作是一个贬义词还是褒义词,所蕴含的价值意味是鲜明的。“现代概念的起源就是“现代性”这个术语的缘起。现代性首先是对现代意识的觉悟,既包含着对历史事实的陈述,又具有价值追求和规范意味,也就是说现代性就是一种新的意识。

一、现代性及其基本理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