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2:15: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消费信贷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费信贷制度

消费信贷制度论文

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点和长期战略。消费信贷业务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途径,正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信贷品种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贷款的用途也从最初的购买个人住房、汽车扩大到住房装修、购买其他耐用消费品、支付学费、旅游费用等诸多方面。我国目前消费信贷方面的专门法律几近空白,笔者认为,目前应研究建立以下三项制度。

一、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

消费信贷的实质是信用销售,启动消费信贷,保护消费者权益必须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没有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既不利于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保护消费信贷中消费者的权益。我国许多真正信用状况良好且急需消费信贷资金支持的普通居民往往由于信贷机构的“谨慎行为”而得不到资金支持;与之相反,许多信用状况不大良好的人却有可能利用其花言巧语从信贷机构骗得资金支持。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威胁着信贷资金的安全,也从根本上损害了其他消费者的利益。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其意义在于通过对个人信用的调查与评估,赋予信用一定的价值,让其在不超过自身信用价值的前提下自由变现使用,并通过具有法律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及当事人的信用行为,引导个人内在心态的变革和守约意识的提高,从而建立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我国目前要建立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应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规制:

1.规范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设立

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是构成西方国家个人信用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推动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是指专门收集、保留和出售个人消费信贷历史资料的机构。他们从金融机构、零售商等信贷提供者及其他部门收集所有消费者的个人信贷信息,然后出售给需要这些信息的其他金融机构和零售商,通过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帮助消费信贷的提供者准确判断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作出正确的信贷决策。在美国,信贷报告机构由两部分构成:“信用局”和“信用报告局”。每个局发表一种各不相同的报告。各局的报告都根据各自委托人的不同需要而编制。“信用局”发表的报告,主要提供给想了解是否有把握向客户提供信贷的商人。这种报告大部分限于金融信息。“信用报告局”的报告是根据信息用户的要求编制的,并不主要涉及信用信息。这些报告的主要用户是调查未来雇员的雇主,调查保险申请人的保险公司,或是确定未来房客的房东等。目前美国国内有三家全国性的信贷报告机构,这三家所收集的信用材料超过200亿份。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信贷报告机构,我国第一家地方信用局-上海资信有限公司还处于试验阶段。我国第一部关于个人信用的地方规章《深圳市个人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对信贷报告机构的成立也仅仅规定须经市人民政府及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批准。笔者认为,规范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设立,首先应建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统一行业管理机构,对征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的、有效的管理。其次,对从事征信业务的机构实行行业准入制度,规定其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即达到一定的规模,有相应人数的从业人员。第三,对于征信机构的从业人员,应建立资格认证制度,由行业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监督。第四,征信机构应该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规范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征信活动和信息使用行为

查看全文

消费信贷制度构建论文

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点和长期战略。消费信贷业务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途径,正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信贷品种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贷款的用途也从最初的购买个人住房、汽车扩大到住房装修、购买其他耐用消费品、支付学费、旅游费用等诸多方面。我国目前消费信贷方面的专门法律几近空白,笔者认为,目前应研究建立以下三项制度。

一、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

消费信贷的实质是信用销售,启动消费信贷,保护消费者权益必须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没有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既不利于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保护消费信贷中消费者的权益。我国许多真正信用状况良好且急需消费信贷资金支持的普通居民往往由于信贷机构的“谨慎行为”而得不到资金支持;与之相反,许多信用状况不大良好的人却有可能利用其花言巧语从信贷机构骗得资金支持。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威胁着信贷资金的安全,也从根本上损害了其他消费者的利益。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其意义在于通过对个人信用的调查与评估,赋予信用一定的价值,让其在不超过自身信用价值的前提下自由变现使用,并通过具有法律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及当事人的信用行为,引导个人内在心态的变革和守约意识的提高,从而建立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我国目前要建立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应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规制:

1.规范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设立

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是构成西方国家个人信用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推动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是指专门收集、保留和出售个人消费信贷历史资料的机构。他们从金融机构、零售商等信贷提供者及其他部门收集所有消费者的个人信贷信息,然后出售给需要这些信息的其他金融机构和零售商,通过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帮助消费信贷的提供者准确判断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作出正确的信贷决策。在美国,信贷报告机构由两部分构成:“信用局”和“信用报告局”。每个局发表一种各不相同的报告。各局的报告都根据各自委托人的不同需要而编制。“信用局”发表的报告,主要提供给想了解是否有把握向客户提供信贷的商人。这种报告大部分限于金融信息。“信用报告局”的报告是根据信息用户的要求编制的,并不主要涉及信用信息。这些报告的主要用户是调查未来雇员的雇主,调查保险申请人的保险公司,或是确定未来房客的房东等。目前美国国内有三家全国性的信贷报告机构,这三家所收集的信用材料超过200亿份。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信贷报告机构,我国第一家地方信用局-上海资信有限公司还处于试验阶段。我国第一部关于个人信用的地方规章《深圳市个人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对信贷报告机构的成立也仅仅规定须经市人民政府及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批准。笔者认为,规范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设立,首先应建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统一行业管理机构,对征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的、有效的管理。其次,对从事征信业务的机构实行行业准入制度,规定其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即达到一定的规模,有相应人数的从业人员。第三,对于征信机构的从业人员,应建立资格认证制度,由行业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监督。第四,征信机构应该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规范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征信活动和信息使用行为

查看全文

消费信贷中三项制度

一、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

消费信贷的实质是信用销售,启动消费信贷,保护消费者权益必须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没有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既不利于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保护消费信贷中消费者的权益。我国许多真正信用状况良好且急需消费信贷资金支持的普通居民往往由于信贷机构的“谨慎行为”而得不到资金支持;与之相反,许多信用状况不大良好的人却有可能利用其花言巧语从信贷机构骗得资金支持。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威胁着信贷资金的安全,也从根本上损害了其他消费者的利益。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其意义在于通过对个人信用的调查与评估,赋予信用一定的价值,让其在不超过自身信用价值的前提下自由变现使用,并通过具有法律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及当事人的信用行为,引导个人内在心态的变革和守约意识的提高,从而建立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我国目前要建立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应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规制:

1.规范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设立

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是构成西方国家个人信用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推动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是指专门收集、保留和出售个人消费信贷历史资料的机构。他们从金融机构、零售商等信贷提供者及其他部门收集所有消费者的个人信贷信息,然后出售给需要这些信息的其他金融机构和零售商,通过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帮助消费信贷的提供者准确判断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作出正确的信贷决策。在美国,信贷报告机构由两部分构成:“信用局”和“信用报告局”。每个局发表一种各不相同的报告。各局的报告都根据各自委托人的不同需要而编制。“信用局”发表的报告,主要提供给想了解是否有把握向客户提供信贷的商人。这种报告大部分限于金融信息。“信用报告局”的报告是根据信息用户的要求编制的,并不主要涉及信用信息。这些报告的主要用户是调查未来雇员的雇主,调查保险申请人的保险公司,或是确定未来房客的房东等。目前美国国内有三家全国性的信贷报告机构,这三家所收集的信用材料超过200亿份。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信贷报告机构,我国第一家地方信用局-上海资信有限公司还处于试验阶段。我国第一部关于个人信用的地方规章《深圳市个人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对信贷报告机构的成立也仅仅规定须经市人民政府及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批准。笔者认为,规范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设立,首先应建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统一行业管理机构,对征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的、有效的管理。其次,对从事征信业务的机构实行行业准入制度,规定其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即达到一定的规模,有相应人数的从业人员。第三,对于征信机构的从业人员,应建立资格认证制度,由行业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监督。第四,征信机构应该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规范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征信活动和信息使用行为

消费信贷报告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对于帮助消费信贷提供者作出正确的信贷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消费者相关权利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全有必要规范消费信贷报告机构的行为,保证其提供的所有信息都是完整的和准确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规制:首先,信贷报告机构应允许消费者了解自己档案中的信贷记录,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次,消费信贷报告机构和消费信贷提供者有义务保护消费者的隐私,保证个人数据的合法使用。第三,对消费者不利的资料不能永久保存,应根据资料来源的不同规定相应的保存年限。

查看全文

个人征信制度对消费信贷的作用分析

消费信贷市场中建立个人征信的必要性

(一)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现状我国消费信贷起步晚规模小,但发展快。按照用途分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和信用卡贷款等。从短期来看,消费信贷一方面是将收入---购买力的未来预期增量提前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力,提高当期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促进提前转化而来的消费购买力增量同现有的购买力存量“汇合”形成即期更大的消费力,即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1997年我国的消费信贷总额仅为172亿元,而2012年前11个月消费贷款已达到104万亿元,消费信贷占信贷总额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0.23%上升至2012年的16.04%。而美国广义消费信贷占整个商业银行比重高达50%,可见,我国消费信贷所占份额较低,居民的信用资源还有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随着个人征信体系的完善,会使我国消费信贷突破发展瓶颈,并逐步消除金融风险隐患。1、住房消费贷款目前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在消费信贷中占60%--80%。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中国居民消费信贷余额为3.94万亿元,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比重约为11%。其中住房消费信贷余额3.41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的98.52%,而其他类型消费信贷余额仅为5300亿元,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比重仅为1.48%。梁媛(2012)在验证消费信贷中中长期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作用更为显著,以北京市为例中长期消费信贷每增长1%,可以带动GDP增长1.03%。2、汽车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是指银行对其特约经销商处购买汽车的购车者发放的人民币担保贷款的一种新的贷款方式。人民银行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汽车金融消费市场余额已突破3000亿元。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到2025年,汽车贷款市场将达到5250亿元。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速度较慢,2003—2008年件汽车消费贷款增幅仅为10%左右,而这期间汽车消费规模增长了2倍多。2009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1364万辆,2010年国内汽车销量为1806.19万辆,同比上涨32.37%,我国汽车工业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但我国车贷渗透率仅为12%-15%,这个水平并不符合我国汽车消费量。消费信贷占汽车消费总额的比重世界平均为70%,而美国这一比例高达80%-85%。相关人士测算,车贷渗透率与汽车消费的关联度在80%以上,即汽车消费贷款渗透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汽车消费增长约0.8个百分点。目前,恶意骗贷使我国的车贷平均违约率达到30%。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个人的违约成本较低,再加上汽车本身动产的性质,使得汽车消费信贷是最难控制的贷款风险之一。3、信用卡贷款信用卡业务是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业务之一,但台湾卡奴事件和韩国信用卡危机也集中显示了信用卡激增后隐藏着极高的道德风险问题。截止到2008年6月底,全国累计发行信用卡12240.09万张,信用卡信贷总额为6931.73亿元。据麦肯锡预测:中国信用卡带来的个人信贷规模2013年的利润将达到130-140亿元,成为仅次于个人住房贷款的第二大零售信贷产品。4、个人助学贷款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即使得到国家财政支持,但大量学生毕业后拖欠贷款和过高的追讨成本都影响了各银行开展此业务的积极性。据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的一项统计,大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截至2008年底,我国助学贷款规模大致在500亿左右,整体违约率低于8%。2011年,我国有242.2万学生申领到国家助学贷款,总金额达到136.5亿元。为使这部分较为特殊的消费贷款能够顺利收回,必须借助完善的信用体系,这也是增强全民诚信意识,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消费信贷市场竞争状况消费信贷的不均衡市场结构、竞争状况及信息垄断程度的不同是影响消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在竞争性市场中,某家或几家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具有明显的信息垄断优势,则他们不会自愿共享信用信息,因这会带来信息租金的减少从而降低市场竞争率。我国消费信贷市场集中度较高,80%左右的消费信贷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行,随着其他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产品的丰富,近几年有下降趋势,消费信贷市场的高度集中说明大部分自然借款人的信贷信息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垄断,其他银行必须通过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与之竞争。消费信贷市场中也存在着寡头垄断竞争,这表明银行之间实现自愿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有很大难度,如果由监管部门主导组建公共征信数据库,并强制银行共享信用信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有效的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垄断程度,减少其信息租金,使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进入门槛放低,促进消费信贷市场的竞争,这会有效促进各银行积极开发更多的信贷产品,增进消费者福利。另一方面,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市场上占有比重来看,并无一家银行占垄断地位,虽然工行和建行份额大于农行和中行,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信息共享的要求。

个人征信制度的作用

(一)将零散在各行业、各部门管理的个人信息聚集起来,因此可形成信息的规模效应,具有经济的外部性,使个人信用信息更加透明化。信息不对称是长期普遍存在的,只有采取一套程序化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交易双方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甄别出“诚信”和“不诚信”或识别出项目风险的高低,才会解决借贷和债权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征信可以调查了解影响贷款人和债务人偿债能力的各种信息,尽可能挖掘和发现征信对象的隐藏信息和行为,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征信机构对信用信息进行加工产生信用报告,依据相关规定信用报告可以销售和使用。如此一来,信用交易者的一次博弈行为就转化为连续的多次重复博弈行为,其产生的惩戒效应对失信者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威慑作用。由于信用产品负面信息的传播,和在一定期限内的限制其行为,会使失信者付出高昂的失信成本。因此,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强制实施,可以形成制度性约束,规避借款者的道德风险,改善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信用缺失状况。(二)个人信用征信机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交易的经济效率由交易成本直接决定,较低的交易成本有助于增强交易的积极性和交易量,使社会资源流转加速进行,进而带动经济发展;较高的交易成本就会挫伤交易积极性,减少交易量,甚至阻碍经济发展。收益内化和成本外化是人行动的基本动机,为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交易双方在缔约前会支付一定成本来了解对方的信用状况。信息搜寻过程如银行内部完成,筛选和鉴别借款人所付出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有必要建立个人征信制度,来弥补征信制度缺失给银行带来的的高额付出。由专业人才、大型信息数据库、先进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构成的专业征信机构可凭借规模经济优势,大幅降低信息成本。银行只需和征信机构签订数据共享协议,就能以较低成本获取详细反映其借款人资信状况的信用报告,使得银行的授信决策时间减少,扩大消费信贷规模。(三)个人信用征信机制可以促进金融创新个人征信制度是消费信贷市场中金融创新由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重要条件和推动因素。消费信贷已成为金融领域最活跃的创新之一,新的消费信贷产品正不断涌现。而个人征信提供的信息支持功能是消费信贷市场迅速扩大的重要支撑。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可以预见的未来现金流是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债权证券化的基础,征信机构中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银行通过对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进行剥离、分类和合理定价再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从而对未来现金流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美国30%以上的消费贷款已实现了证券化,这得益于美国健全的个人征信制度。因此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制度,可以使银行个人资信评估技术向定量化、模型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进而带动金融创新。四、结论综上分析,信息不对称下消费信贷的发展需要个人征信体系的支撑,个人征信体系有助于缩减消费信贷业务成本,开拓个人信用资源,降低信用风险。因此,我国需要加快完善个人征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各类金融机构个人信用指标体系,提高个人资信评估水平;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强化全社会信用意识。

本文作者:孟方琳工作单位:上海杉达学院商学院

查看全文

消费信贷相关制度研究论文

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点和长期战略。消费信贷业务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途径,正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信贷品种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贷款的用途也从最初的购买个人住房、汽车扩大到住房装修、购买其他耐用消费品、支付学费、旅游费用等诸多方面。我国目前消费信贷方面的专门法律几近空白,笔者认为,目前应研究建立以下三项制度。

一、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

消费信贷的实质是信用销售,启动消费信贷,保护消费者权益必须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没有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既不利于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保护消费信贷中消费者的权益。我国许多真正信用状况良好且急需消费信贷资金支持的普通居民往往由于信贷机构的“谨慎行为”而得不到资金支持;与之相反,许多信用状况不大良好的人却有可能利用其花言巧语从信贷机构骗得资金支持。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威胁着信贷资金的安全,也从根本上损害了其他消费者的利益。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其意义在于通过对个人信用的调查与评估,赋予信用一定的价值,让其在不超过自身信用价值的前提下自由变现使用,并通过具有法律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及当事人的信用行为,引导个人内在心态的变革和守约意识的提高,从而建立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我国目前要建立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应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规制:

1.规范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设立

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是构成西方国家个人信用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推动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是指专门收集、保留和出售个人消费信贷历史资料的机构。他们从金融机构、零售商等信贷提供者及其他部门收集所有消费者的个人信贷信息,然后出售给需要这些信息的其他金融机构和零售商,通过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帮助消费信贷的提供者准确判断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作出正确的信贷决策。在美国,信贷报告机构由两部分构成:“信用局”和“信用报告局”。每个局发表一种各不相同的报告。各局的报告都根据各自委托人的不同需要而编制。“信用局”发表的报告,主要提供给想了解是否有把握向客户提供信贷的商人。这种报告大部分限于金融信息。“信用报告局”的报告是根据信息用户的要求编制的,并不主要涉及信用信息。这些报告的主要用户是调查未来雇员的雇主,调查保险申请人的保险公司,或是确定未来房客的房东等。目前美国国内有三家全国性的信贷报告机构,这三家所收集的信用材料超过200亿份。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信贷报告机构,我国第一家地方信用局-上海资信有限公司还处于试验阶段。我国第一部关于个人信用的地方规章《深圳市个人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对信贷报告机构的成立也仅仅规定须经市人民政府及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批准。笔者认为,规范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设立,首先应建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统一行业管理机构,对征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的、有效的管理。其次,对从事征信业务的机构实行行业准入制度,规定其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即达到一定的规模,有相应人数的从业人员。第三,对于征信机构的从业人员,应建立资格认证制度,由行业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监督。第四,征信机构应该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规范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征信活动和信息使用行为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制度研究论文

消费信贷作为一种信用交易,其特殊性在于将现在的财产权转化为将来收回的债权,这个未来债权具有不确定性,取决于借款者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1]。而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转轨的国家,是在缺乏相应的管理消费信贷风险的制度安排的背景下,开展这项业务的。因此,如何规避和处理消费信贷风险一直是国家和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消费信贷风险的现状入手,指出其风险管理的困境,提出促进消费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一、制度约束下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的次优选择——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

中国发展消费信贷有其特殊的市场背景:一是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提高最终消费率的一种政策手段,具有很强的政策推动的特征;二是个人消费信贷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缺乏相应的管理风险的制度安排;三是作为消费信贷产品的供给者——国有商业银行,正处在市场化改革的过渡阶段,在此期间,国家既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合约行为市场化,但同时又限制商业银行对信贷利率或其他某些合约变量的自主制定。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为区分不同风险类型的借款人,可通过组合不同的贷款利率、贷款抵押额和贷给概率等条件来设计信贷合约,以达到使借款人自发选择商业银行所期望的信贷合约的目的。而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是在利率限制、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缺失、消费者信贷担保资源、途径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为达到将高风险的借款人阻挡在消费信贷市场外,将低风险借款人保留在市场之中的目的,商业银行采取了单一的、高抵押的(或质押)、高进入壁垒(如繁琐手续、高准备费及服务群体圈定)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而这种消费信贷供给模式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是因为有以下的经济背景:一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8%),消费者风险类型表现得不明显;二是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历史还不长,传统的高储蓄习惯和政策限制使中国的部分消费者积蓄了一定的财富水平,能够满足商业银行较高的抵押要求。三是国家在住房、汽车、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制度改革,激发了人们对消费信贷的需求。

二、制度缺失下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所隐含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这种单一的、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一种客观选择,但从涉及消费信贷业务三方的国家—商业银行—消费者的整体效益来看,这种合约设计是低效的,因为其面临着发展困境,隐含着一定的金融风险:

查看全文

消费信贷制度创新论文

一、制度约束下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的次优选择——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

中国发展消费信贷有其特殊的市场背景:一是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提高最终消费率的一种政策手段,具有很强的政策推动的特征;二是个人消费信贷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缺乏相应的管理风险的制度安排;三是作为消费信贷产品的供给者——国有商业银行,正处在市场化改革的过渡阶段,在此期间,国家既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合约行为市场化,但同时又限制商业银行对信贷利率或其他某些合约变量的自主制定。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为区分不同风险类型的借款人,可通过组合不同的贷款利率、贷款抵押额和贷给概率等条件来设计信贷合约,以达到使借款人自发选择商业银行所期望的信贷合约的目的。而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是在利率限制、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缺失、消费者信贷担保资源、途径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为达到将高风险的借款人阻挡在消费信贷市场外,将低风险借款人保留在市场之中的目的,商业银行采取了单一的、高抵押的(或质押)、高进入壁垒(如繁琐手续、高准备费及服务群体圈定)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而这种消费信贷供给模式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是因为有以下的经济背景:一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8%),消费者风险类型表现得不明显;二是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历史还不长,传统的高储蓄习惯和政策限制使中国的部分消费者积蓄了一定的财富水平,能够满足商业银行较高的抵押要求。三是国家在住房、汽车、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制度改革,激发了人们对消费信贷的需求。

二、制度缺失下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所隐含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这种单一的、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一种客观选择,但从涉及消费信贷业务三方的国家—商业银行—消费者的整体效益来看,这种合约设计是低效的,因为其面临着发展困境,隐含着一定的金融风险:

首先,从宏观上看,在消费信贷合约中设置过高的担保要求,可能造成消费者有限的担保资源的浪费,因而是一种宏观上的非效率选择。从微观来看,随着我国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向不同类型的借款人提供单一的消费贷款合约可能是无效的,因为它使得低风险的借款人不愿承担太多的抵押担保和交易费用而退出市场,而高风险借款人则由于获得“信息租”而减少偿付,这将激励他们进入市场[2],可能使银行蒙受更多的损失。

查看全文

消费信贷制度构建分析论文

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点和长期战略。消费信贷业务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途径,正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信贷品种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贷款的用途也从最初的购买个人住房、汽车扩大到住房装修、购买其他耐用消费品、支付学费、旅游费用等诸多方面。我国目前消费信贷方面的专门法律几近空白,笔者认为,目前应研究建立以下三项制度。

一、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

消费信贷的实质是信用销售,启动消费信贷,保护消费者权益必须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没有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既不利于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保护消费信贷中消费者的权益。我国许多真正信用状况良好且急需消费信贷资金支持的普通居民往往由于信贷机构的“谨慎行为”而得不到资金支持;与之相反,许多信用状况不大良好的人却有可能利用其花言巧语从信贷机构骗得资金支持。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威胁着信贷资金的安全,也从根本上损害了其他消费者的利益。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其意义在于通过对个人信用的调查与评估,赋予信用一定的价值,让其在不超过自身信用价值的前提下自由变现使用,并通过具有法律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及当事人的信用行为,引导个人内在心态的变革和守约意识的提高,从而建立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我国目前要建立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应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规制:

1.规范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设立

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是构成西方国家个人信用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推动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是指专门收集、保留和出售个人消费信贷历史资料的机构。他们从金融机构、零售商等信贷提供者及其他部门收集所有消费者的个人信贷信息,然后出售给需要这些信息的其他金融机构和零售商,通过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帮助消费信贷的提供者准确判断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作出正确的信贷决策。在美国,信贷报告机构由两部分构成:“信用局”和“信用报告局”。每个局发表一种各不相同的报告。各局的报告都根据各自委托人的不同需要而编制。“信用局”发表的报告,主要提供给想了解是否有把握向客户提供信贷的商人。这种报告大部分限于金融信息。“信用报告局”的报告是根据信息用户的要求编制的,并不主要涉及信用信息。这些报告的主要用户是调查未来雇员的雇主,调查保险申请人的保险公司,或是确定未来房客的房东等。目前美国国内有三家全国性的信贷报告机构,这三家所收集的信用材料超过200亿份。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信贷报告机构,我国第一家地方信用局-上海资信有限公司还处于试验阶段。我国第一部关于个人信用的地方规章《深圳市个人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对信贷报告机构的成立也仅仅规定须经市人民政府及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批准。笔者认为,规范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设立,首先应建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统一行业管理机构,对征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的、有效的管理。其次,对从事征信业务的机构实行行业准入制度,规定其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即达到一定的规模,有相应人数的从业人员。第三,对于征信机构的从业人员,应建立资格认证制度,由行业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监督。第四,征信机构应该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规范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征信活动和信息使用行为

查看全文

我国急需消费信贷完善法律制度论文

[摘要]文章阐述了消费信贷的社会效应与制定《消费信贷法》的必要性,分析了分期付款消费信贷的法律问题,并对我国消费信贷法的调整对象、立法原则以及消费信贷的立法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消费信贷;分期付款;消费信贷立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当前我国调整消费信贷的规范性文件,层次较低,如《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存单小额抵押贷款办法》(中国人民银行1994年12月12日)、《商业银行自营住房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银发[1995]220号)《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4月1日起实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房地产信贷部职工住房抵押贷款暂行办法》(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2年9月23日)、《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3月2日)等,这些“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均未达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层次。当前城乡消费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呼唤我国消费信贷法尽快出台。对消费信贷法律问题进行考察和研究,能拓宽经济法学特别是金融法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可以为目前国家立法机关和中央人民政府制定有关消费信贷法规或消费信贷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同时还可以为城乡金融机构和有关商业企业拓展消费信贷业务,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法制环境。本文拟就消费信贷与消费信贷立法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消费信贷及其社会效应

消费信贷,是指金融或商业等机构向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消费者调剂资金余缺的信贷行为和信用关系。消费信贷不仅是一种信贷行为或放贷业务,而且是一种信用关系,它不仅包括贷款信贷,而且包括销售信贷等多种形式。消费信贷的对象一般只是个人或家庭消费者,不给集团消费提供消费信贷,这是各国法律所采取的普遍作法。

消费信贷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信用形式。随着销售商品的市场的出现,也就产生了消费信贷。消费信贷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们消费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运动,导致了消费信贷的产生和发展。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由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发展到高度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时,市场和消费的矛盾也就更为突出,消费信贷也就更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品的供应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高档耐用消费品纷纷上市,一般收入水平的个人或家庭短时期内难以凑齐足够的款项,有必要借助于消费信贷才能实现购买愿望。对于工业和贸易来说,如果没有保障消费者可以提前实现购买愿望的消费信贷法律制度,许多较高价值的商品和劳务,如汽车、住宅、假日旅游等,就不能被成功地出售。为一项销售或劳务提供信贷,已成为企业营销过程本身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从消费信贷交易中可以派生出双倍利润。首先可从商品销售或劳务提供中获得利润,其次可从信贷商业中获得利润。消费信贷可在一定程序上缓和消费者有限的购买力与日益丰富的商品或劳务的销售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改善人民的生活;同时,也能开拓销售市场,促进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因此可以说,商品市场是消费信贷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消费信贷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有序的消费信贷活动,又必然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查看全文

澳大利亚消费信贷法律制度及启示

澳大利亚在1927年对该法的修改中,对消费者保护的措施也有所延伸,例如对借贷行为规定更为详细的要求,超额利率(Ex-cessiveInterestRate)不得超过48%等。可以说放贷法的制定是澳大利亚对长久以来处于制度“蛮荒”的信贷行业进行投石问路,政府对信贷行业的制度规范已有所关注,信贷立法处于前期萌芽阶段。

创建阶段(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消费信贷立法审查工作。审查措施的启动促使澳大利亚成立了州常务委员会和英联邦总法律顾问机构,这些机构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1969年,Adelaide法学院教授罗杰森(ArthurRogerson)提交了著名的《罗杰森报告》,建议废止现有法律,制定全国统一的消费信贷法,该观点被维多利亚州马龙比委员会(MolombyCommittee)在1972年的报告所采纳。1972年,南澳大利亚州政府率先制定了《消费信贷法》和《消费者交易法》,确认了罗杰森报告提出的对广泛事项作出早期反应的必要性。尽管如此,澳大利亚的消费信贷立法改革步伐却相对缓慢,各州制定的信贷法仍然缺乏统一性。因此,1984年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达成一致,制定了新的《信贷法》。随后,西澳大利亚州、澳大利亚首都地区以及昆士兰州也先后加入了该统一计划。但随着消费信贷立法改革的深入,《信贷法》也面临着诸多争议,例如条款复杂粗糙、规定过多且惩罚过严以及调整范围有限等。1993年,澳大利亚法律改革委员会制定了《澳大利亚统一信贷法协议》,以推进各州和地区立法改革的一致性。1994年昆士兰州制定了《消费信贷(昆士兰)法》(ConsumerCredit<Queensland>Act),这部法律的附件也包含了《统一消费信贷法典》,计184条。昆士兰州的立法举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得到了大多数州和地区的响应,除了塔斯马尼亚州和西澳大利亚州之外,每个州和地区都制定了能够适用《消费信贷法典》的法律。在这一时期,虽然澳大利亚的信贷立法仍然是不统一的,但可以看出各州和地区政府在推动信贷立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信贷立法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

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6年,澳大利亚制定了《消费信贷法典》(以下简称《法典》),该法典以诚实信贷为立法原则,并进一步确立了其立法目标,即提供法律来公平地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消费信贷和所有贷款提供者,并且该法律在澳大利亚各个管辖区统一施行[2]。《法典》主要调整信息的提供和与消费信贷供应有关的贷款服务提供方的行为,它的实施对澳大利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澳大利亚混乱的信贷立法局面,而且也为信贷市场的规范提供了标准。为了使《法典》的实施和跨区管理中的执行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也为了向信贷利害关系人提供一个全国性的平台,澳大利亚成立了“统一消费信贷法典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与协调相关活动,实践表明《法典》的实施对信贷市场的规范和消费者保护还是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的。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资本得以迅速聚集,澳大利亚的信贷消费市场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与此同时,信贷消费市场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如缺乏足够的信息公布、市场参与者的不平等、信用卡安全以及信贷欺诈等。因此,2010年澳大利亚推出了新的《全国消费者信贷法案》(NationalConsumerCreditCode2010),该法案对银行剥削性操作予以规制,加大了对信用消费者的保护。2010年,澳大利亚又了《全国消费者信贷保护条例》(NationalConsumerCreditProtectionRegulations2010)。澳大利亚的信贷消费保护立法的内容和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联系紧密,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对已有法律的补充和完善,为澳大利亚信用消费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澳大利亚消费信贷法律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澳大利亚消费信贷法律制度的特点在消费信贷立法的调控下,澳大利亚消费信贷法律制度呈现出以下特点:1.消费信贷立法从分散逐步趋于统一。澳大利亚传统的消费信贷是由分散在几个法律中的相关条款来规制的,如《金融储蓄法》、《租买法》、《票据法》、《借贷法》、《公平贸易法》、《贸易实践法》等。此后《法典》的实施把从性质上关涉消费信贷的各种法律规范进行整合,针对性地处理消费信贷交易,使澳大利亚的消费信贷立法得到了统一。2.赋予贷款商特别的权利或给予特殊安排。在消费信贷关系中,贷款商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消费信贷经营者,其利润会受到社会经济金融环境以及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直接影响,而这种政策和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较为频繁的变化的。为了使贷款商能够从这种变化的风险中生存下来,澳大利亚消费信贷立法赋予了贷款商一些特殊的权利,例如单方变更合同的权利,依据金融管理收取适当的费用,对文本、表格和程序进行标准化操作的权利等,这些权利也是对贷款商所面临外部风险的有效平衡。3.在对贷款商和消费者的关系上,贯彻了倾向性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立法精神。在信贷消费市场中,消费者在处理与贷款商复杂的法律关系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完全依靠贷款商的自律是不能有效保护信贷消费者权益的。所以,澳大利亚通过立法明确消费贷款商的权利和责任,进而保护信贷消费者的利益。此外,澳大利亚重视立法调整和补充,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有效保护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

(二)澳大利亚消费信贷法律制度的局限性澳大利亚的消费信贷制度从萌芽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时间,信用消费也占据了大多数澳大利亚人的生活,但是澳大利亚消费信贷制度在充分发挥其优化配置金融资源作用的同时,也在制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现有法律仍未解决实践中所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尽管现有法律就消费信贷机构开展信贷业务进行了规制,并为消费者提供了保护措施,但这些措施是否足以为消费者提供保护则有待考察。其次,在监管制度设计上,澳大利亚立法较为关注的是传统贷款领域,在非传统抵押贷款等新型贷款领域的监管制度则相对匮乏,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新型贷款领域的制度缺陷更应当引起广泛关注。第三,民事处罚制度的严厉性可能使贷款商因风险太大而离开信贷市场。根据《法典》规定,如果法院认为贷款商违反了借款合同或有关合同相关联的“关键要求”①,法院可以判令其支付一笔相当数额的民事罚款。《法典》之所以做出这样设置,是由于马龙比委员会认为民事处罚令是确保贷款商遵守法律的重要手段,如果一方知道其违约可能被起诉而使己方遭受经济损失,则其就有强烈的动机遵守法律,守约方即可以强制执行因另一方违约所能得到的利益,且无需公共机构的救济。这些条款的设置虽然严格地说并不限制竞争,但可能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的民事处罚机制尚不满足违法要件的行为认定为违法的潜力,这将导致贷款商过度守法,同时也可能使没有违法的贷款商承担实质上的守法成本,加之违约潜在处罚严厉性的双重制约,可能导致一些贷款商退出市场。从这一点上来看,澳大利亚信贷消费民事处罚机制的设置也是值得商榷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