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水平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1:43: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消费水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费水平

家庭医疗消费水平影响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在社会保险机制中,由于存在不同的起付线和共付比例设计,并受到经济水平、健康状况等群体差异的影响,不同的参保人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存在差异,很可能导致经济水平较低的人群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而经济状况较好的人群则过度享有医疗卫生服务。保险机制设计存在的弊端导致国民不能公平享有医疗卫生服务。近几年来,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在政府的作用下,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福利政策,从而保障国民健康水平的社会公益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使得国民的医疗卫生需求成为政府制定卫生政策和计划的出发点。当前,中国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的三大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建立,国家的医疗卫生政策旨在进一步建立一套多层次的全民医疗健康服务保障体系,以满足国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然而,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的同时,医疗费用也在急速攀升。不难想象,医疗费用的急剧攀升导致居民“看病贵”,严重制约了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在城市中,不同户籍的居民之间经济状况存在差异,使得家庭医疗需求和医疗消费具有差别,面对急剧增长的医疗卫生费用,贫困家庭承担着更高的疾病风险和经济负担。基于以上背景,以医疗保险和贫困因素为研究视角,分析社会医疗保险和贫困因素对家庭医疗消费的影响,特别是探索医疗保险在影响家庭医疗消费绝对和相对医疗支出方面的作用机制,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人群中的稳健性,为完善国家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平,保障国民健康水平提供了解释。

二、文献综述

医疗费用的增长不仅是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更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早在1990年,PaulJ.Feldstein研究了美国医疗费用的发展趋势,发现当年的医疗支出比上年增长了11%,而同期的GNP仅增加了7%,并指出医疗费用持续以高于GNP的增长速度在增长[1](P1-3)。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市场化转型和发展,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推行,针对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问题,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矛盾,医疗费用的急剧攀升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7%,而医疗费用的增长率为18%,较GDP的增长,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是GDP的近两倍”[2]。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例如,高额的医疗费用是“因病致贫”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农村居民,由于经济困难看不起病,应就诊而未就诊的人数较多,致使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3];从医疗费用对医疗选择的影响来看,医疗费用升高,降低了医疗选择的可能性[4]。因此,对家庭医疗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健康问题的研究范围日趋广泛。首先,健康对人与社会具有效用。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的基本需求[5][6][7]。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良好的健康状态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地投入生产生活,对提高收入和增进福利具有重要的作用[8][9](P24)。对于社会而言,国民健康与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其次,健康具有风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一段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会面临各种诸如环境、行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影响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使得人类健康具有动态性,从而衍生健康风险[10](P4)。伴随着健康风险产生,遭受疾病的社会人群产生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病痛,劳动能力下降,为了缓解和恢复健康,不得不承担由健康风险带来的疾病经济负担。疾病经济负担将会带来患病人群的经济消耗和社会经济损失[11](P259-260)。基于上述原因,有必要通过政府和个人的共同作用进行健康投资,从而改善国民健康状况,增进个人的人力资本,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世界银行较早地对健康投资进行了研究,从政府责任的角度提出各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措施改善卫生状况[12]。高梦滔、姚洋从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家庭内部成员健康投资的导向和责任[13]。可见,政府和个人都具有健康投资的责任。社会保险机制的建立是政府健康投资的方式之一,家庭的健康投资需要家庭医疗消费产出,但贫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束缚家庭医疗消费。医疗保险、贫困因素以及家庭医疗消费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以下就三者的研究现状择要述之。从医疗保险效用的视角出发,学者们的研究存在正反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持正面的观点,认为医疗保险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居民的医疗消费水平,增进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同时对提高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医疗服务利用率具有显著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医疗支出风险平滑的财务机制,医疗保险的费用分担制度有效降低了医疗支出,减轻了低收入群体的医疗负担,对群体差异的人群发挥了分散风险的功能[14][15][16][4][17][18]。持负面观点的代表学者解垩通过研究发现医疗保险的补偿并没有减轻城乡患病家庭的贫困状况,反之增加了贫困家庭的医疗消费负担,贫困群体的医疗费用支出超过收入比例的增加,医疗保险对中国城乡家庭具有反贫困效应[19]。此外,医疗保险成为扩大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不平等的约束条件,与对医疗卫生服务存在更多需求的穷人相比,富人消耗了绝大多数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使得穷人陷入“疾病-贫困-疾病”的恶性循环之中[20][21](P12-24)[22]。医疗保险设立的作用在于分担风险,互助共济,从而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然而,对于经济贫困的人群来说,医疗保险是否真正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呢?在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医疗消费则呈反向趋势不断上升,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医疗消费支出比例较高,同时“广覆盖、低保障”的医疗保险难以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增长,透视出医疗费用持续增长给居民带来了较大的疾病经济负担,医疗保险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16][23][24]。解垩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医疗保险补偿以后,医疗保险对城乡家庭的贫困状况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并且对城乡家庭的减贫作用存在差异,对城市家庭的减贫程度高于农村。但这种缓解并不显著,医疗保险对降低家庭的医疗支出,缓解贫困具有微弱的作用[19]。综合以上研究,针对家庭医疗消费影响因素及其结构变化的争论,文章将探索分析三个问题:第一,医疗保险制度对家庭医疗消费有何影响,是否显著改变家庭消费结构;第二,经济状况,尤其是贫困因素对家庭医疗消费是否具有显著的约束性;第三,医疗保险和贫困的联合作用是否显著影响家庭医疗消费结构,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假设、数据、变量与模型

(一)研究假设

查看全文

现代农民消费水平考察报告

在这个暑假中,本人通过对我县经济发展网上资料的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我县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3—2005年为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2006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二)消费结构的演变。调查显示,受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低、支出预期高的制约,农村居民消费还是以一般性消费为主,衣食、居住消费等占的比重较大。随着收入的大幅增长,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一是伴随着连续几年婚嫁高峰的过去,农村旧房改造已基本结束,建房热已开始降温,在消费支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居住消费却大幅度减少。二是食品和衣着消费的比例有了突发性增长。由2005年的人均700元上升到1038元,增幅达48%,比重由37.2%上升到43.6%。三是交通通讯支出平稳增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通讯工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外出频繁,对外交往不断扩大,使得农民的交通通讯支出在2003年就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2004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查看全文

农村流通业与居民消费水平研究

摘要:农村流通业的具体发展水平,对我国农村普通民众群体的实际消费质量具备深刻影响,本文围绕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机制问题,选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农村流通业;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机制;研究分析

流通业是现有的社会经济实践发展背景之下,实现生产性社会部门以及消费性社会部门高效有序相互连接的重要中间环节,在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事业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先导支持作用,对基层普通民众群体实际发生的消费实践行为,具备不容忽视的助力和保障作用。基层农村是我国现有的空间覆盖规模最大的消费实践活动市场,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在具体实现扩内需经济改革工作预期目标过程中的重要动力来源。从具体的应用功能角度展开分析,农村流通业是我国基层农村居民在参与基础性消费行为过程中的基本实践渠道,是繁荣优化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事业发展水平,激活和改善我国现有商品要素流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流程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基层农村流通产业的良好有序发展,我国基层农民群体的综合性消费水平也发生了表现程度显著的改变,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机制问题,展开简要的分析论述。

一、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基本消费水平的发展变化

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快速持续深入发展,以及我国基层普通民众群体基础性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优化,我国基层农村民众群体的基础性消费意识认知水平,以及综合性消费实践能力水平均显著提升,客观上将以往长期存在的被动式消费活动心理格局,改变为主动式消费心理活动体验格局,在将主要消费品类型从生活必须品逐步转化为其他类型消费品的实践活动背景下,导致我国基层农村居民消费品类型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演进趋势。在针对2002-2016年之间我国农村居民群体的人均性消费支出构成比例结构展开基础理论分析的背景之下可以知道,从2002年-2016年期间,我国农村基层居民群体的食品类消费品的消费支出数额水平呈现了显著的逐年下降趋势,而针对其他类型消费品要素的消费支出规模水平呈现了显著的逐渐提升变化趋势,客观上揭示了我国现有农村居民群体中,其基础性消费支出要素结构正在呈现出显著的逐渐改善优化趋势。在上述基本性发展变化趋势的直接影响之下,我国基层农村居民在具体选取消费品类型过程中,逐步展现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变化趋势。以食品类消费品的消费行为选择特征角度展开分析,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基层农村普通民众对肉类、禽类,蛋类,以及常见种类瓜果蔬菜的消费数量规模正在逐步增加,在此基础上,上述消费者群体针对反季节蔬菜,热带水果,以及多种多样水产品的消费愿望和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农村基础流通业的良好有序发展,以及农村流通业实际市场交易活动实践规模的不断扩展,创造和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和保障条件。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的综合性增长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农村基层居民群体基础性收入水平的显著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的基础性生活质量水平和消费实践能力水平均发生了显著优化。伴随着现代移动互联网信息传处理技术的快速稳定有序发展,以及广泛引入运用,现代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购物行为的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深刻改变了我国现有农村居民群体的基础性消费观念认知结构,诱导了我国现有的基层农村居民群体在基础性的消费观念层面,以及消费行为实践方式层面逐步展现出较为显著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表现特征,客观上诱导了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活动实践方式在我国基层普通农村民众群体中的大量涌现。另有问卷调查数据测算结果揭示,从2010年-2016年期间,我国基层性农村居民群体中的网络购物行为发生率水平,呈现了显著的逐渐提升趋势,客观上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基层农村中的商品要素流通数量规模,以及流通实践路径,正在展现出程度显著的不断增加变化趋势。

二、农村流通业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的改良优化策略

查看全文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圈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地域为研究视角,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消费总体水平等方面分析了经济圈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认为:女性与男性都喜欢参与体育运动,但在消费观念上,女性比男性节约,使女性整体体育消费水平低于男性;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并不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成正比;体育消费是文化消费的一种,具有消费能力的层次性;体育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成正比;居民消费潜力巨大。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或劳务)产品的数量。本文从地域的角度对经济圈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保障其健康的消费行为和理念,同时也可以为城市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三市的各社区中随机抽取了韭菜园办事处、朝阳街办事处(长沙芙蓉区)、金盆岭办事处、城南路办事处(长沙天心区)、麓山南路办事处、银盆岭办事处(长沙岳麓区)、望麓园办事处、伍家岭办事处(长沙开福区)、左家塘街道办事处、井湾子街道办事处(长沙雨花区)、中洲路街道办事处、五里堆街道办事处(湘潭岳塘区)、雨湖路街道办事处、中山路街道办事处(湘潭雨湖区)、宋家桥街道办事处、仙庾镇街道办事处(株洲荷塘区)、建宁街道办事处、五里墩乡街道办事处(株洲芦淞区)、田心街道办事处、清水塘街道办事处(株洲石峰区)天台科技园、金德工业园(株洲高新区)等22个社区,然后在抽取的每个社区中再随机抽取各年龄段的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现状调查。

查看全文

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论文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艰难启动期,一方面市场疲软,产品普遍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国内的居民储蓄欲望在不断地加强,储蓄率在不断地攀升。有资料表明,我国在家电,机械加工行业企业的开工率只有60%左右,同时城乡居民的存款却是以年均数亿元的速度增长,仅1998年的前11个月,居民的存款增长了716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了873亿元,而社会零售总额增数却由94年的30.5%下降至98年的6.79%。①因此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一直是近年来常被关注与探讨的话题。马克思说过:“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的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②也就是说,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消费,社会再生产便无法继续进行,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生产的终点。消费水平作为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额,同时也可以用来指称一国的消费总规模,即社会总消费。研究消费水平,对于确定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的比例,积累与消费的比率,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

(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在客观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生产正常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则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消费需求不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积累,低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比例同样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

其次,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查看全文

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分析论文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人们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的增强,以及体育运动生活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深入,人们对体育文化产业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不可忽略的增长点。尤其是这几年,人们在体育上投入的金钱和时间都有了明显提高。人们不光是对于体育产业的实物(体育服装鞋帽以及运动器材等)消费在提高,对于体育信息消费(体育期刊,观看比赛、表演、展览等),以及参与型的体育消费(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等)的需求更是大幅增加。

一、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

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年~2010年)中指出我国体育产业包括三大类别。第一为体育主体产业类,指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内容,如对体育竞赛表演、训练、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方面的经营;第二指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体育相关产业类,如体育器械及体育用品的生产经营等;第三类指体育部门开展的旨在补助体育事业发展的其他各类产业活动。根据以上可以得知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与观赏运动竞赛而对消费资料的使用与消耗。从狭义上讲即是直接的体育消费是指参与体育活动与观赏运动竞赛过程中对体育服务产品及与体育消费直接有关的实物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广义的体育消费指一切与体育活动有关系(联系)的个人消费行为。比如在观看体育比赛过程中购买饮料,去外地观看体育比赛的交通费、食宿费等等。归纳为两点就是实物消费和精神消费两大类。

1.实物消费

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中主要以实物消费为主,主要有运动服装鞋帽、健身器材设备、体育书刊杂志、食品饮料等。经调查表明以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比重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5%,而用于观看比赛,参加娱乐活动的劳务性消费比重仅占体育消费支出的10%左右,体育书刊磁带占7.1%;其他消费品占2.4%。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实物消费占到这么大的比重主要还是人们的消费心理没有改变,因为大部分人的经济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消费结构还没有脱离传统,运动服装鞋帽兼具运动和日常穿着,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在进行体育消费的同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对生活的改变,所以这种比例分成也就正好表明了现在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层次。停留在外表上的消费,因为去买这种运动服装鞋帽的人民未必会投入到真正的体育运动或锻炼中,那后续的一些带动消费就不存在。其次就是少数人购买小型的健身器材,为什么会选择这些小型健身器材,是因为这些器材占用地方小,人们在家中就可以进行锻炼,达到健身的目的,而省去了一些去场馆的费用。当然后者会比前者在体育消费上面的力度大。但是这些都只是前段消费层次。

2.精神消费

查看全文

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人们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的增强,以及体育运动生活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深入,人们对体育文化产业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不可忽略的增长点。尤其是这几年,人们在体育上投入的金钱和时间都有了明显提高。人们不光是对于体育产业的实物(体育服装鞋帽以及运动器材等)消费在提高,对于体育信息消费(体育期刊,观看比赛、表演、展览等),以及参与型的体育消费(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等)的需求更是大幅增加。

一、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

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年~2010年)中指出我国体育产业包括三大类别。第一为体育主体产业类,指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内容,如对体育竞赛表演、训练、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方面的经营;第二指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体育相关产业类,如体育器械及体育用品的生产经营等;第三类指体育部门开展的旨在补助体育事业发展的其他各类产业活动。根据以上可以得知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与观赏运动竞赛而对消费资料的使用与消耗。从狭义上讲即是直接的体育消费是指参与体育活动与观赏运动竞赛过程中对体育服务产品及与体育消费直接有关的实物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广义的体育消费指一切与体育活动有关系(联系)的个人消费行为。比如在观看体育比赛过程中购买饮料,去外地观看体育比赛的交通费、食宿费等等。归纳为两点就是实物消费和精神消费两大类。

1.实物消费

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中主要以实物消费为主,主要有运动服装鞋帽、健身器材设备、体育书刊杂志、食品饮料等。经调查表明以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比重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5%,而用于观看比赛,参加娱乐活动的劳务性消费比重仅占体育消费支出的10%左右,体育书刊磁带占7.1%;其他消费品占2.4%。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实物消费占到这么大的比重主要还是人们的消费心理没有改变,因为大部分人的经济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消费结构还没有脱离传统,运动服装鞋帽兼具运动和日常穿着,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在进行体育消费的同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对生活的改变,所以这种比例分成也就正好表明了现在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结构层次。停留在外表上的消费,因为去买这种运动服装鞋帽的人民未必会投入到真正的体育运动或锻炼中,那后续的一些带动消费就不存在。其次就是少数人购买小型的健身器材,为什么会选择这些小型健身器材,是因为这些器材占用地方小,人们在家中就可以进行锻炼,达到健身的目的,而省去了一些去场馆的费用。当然后者会比前者在体育消费上面的力度大。但是这些都只是前段消费层次。

2.精神消费

查看全文

居民消费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摘要:文章基于2000—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从公共服务视角研究了居民消费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水平提升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居民消费水平与公共服务协同发展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居民消费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单一公共服务门限值(0.13),伴随公共服务跨越门限值,居民消费能更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公共服务;产业结构

关于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产业结构升级会受到消费需求的影响[1],消费需求总量不足和消费结构不合理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2],不合理的分配制度阻碍居民消费力,对创新产品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3]。以消费结构的优化、消费质量的提升为表现的居民消费升级可以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4]。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从而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在供给侧改革与经济内循环背景下,公共服务水平成为支撑产业高端化的有力保障。现有研究大多是从单一的角度研究居民消费或公共服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而忽视了居民消费与公共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居民消费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公共服务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居民消费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协同推进能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解决上述问题,对于我国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中所面临的“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问题有重大借鉴意义。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凯恩斯经济学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市场的运行特点是以需定产,因此,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能够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居民消费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带动产业升级:(1)恩格尔效应。居民消费伴随着收入的增长具有结构升级的趋势。即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收入弹性高的商品需求量占居民总需求的比重将会越来越高,而需求收入弹性比较低的产品,其需求量占居民总需求的份额将会逐渐降低,消费者总会追求能使自己的生活更方便、舒适、安全、幸福的高需求弹性商品。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者会消费更多技术含量、服务质量更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5]。(2)鲍莫尔效应。即当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端需求旺盛时,资本为攫取更大的利润而流入相关产业,这会使这些产业技术得到进步、产业的生产率快速增长,商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因此,在效率提高和成本下降的双重力量驱使下,该产业的规模将会扩大[6]。这说明产业进步的源头正是旺盛的市场消费需求,因此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最终结果将是产业向高端化的升级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将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在居民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居民作为消费者,不仅重视对具体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而且会把一个地方作为一个整体性产品来进行“消费”[7]。品质越好的地区越容易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释放更多的消费潜力。而公共服务是一个地方品质的重要体现,对当地的消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公共服务影响着居民保障性支出水平,进而影响消费;(2)公共服务影响着居民消费环境的优劣,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3)区域间公共服务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跨区域流迁。总之,居民消费水平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公共服务对居民消费水平又起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更进一步促使居民消费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可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离不开居民消费与公共服务的协同发展。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居民消费与公共服务的协同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居民消费与公共服务是影响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其中,居民消费是内生动力,公共服务是外部诱因。在居民消费影响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公共服务统计观察DOI:10.13546/j.cnki.tjyjc.2021.16.023106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为居民消费营造良好的环境,辅助和促进居民消费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同时,居民消费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消费能力,因为经济的周期性,居民消费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会出现波动的问题,而更好的公共服务的供给通过影响预防性储蓄等方面,利于熨平和缓和该问题。因此,居民消费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因公共服务的水平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据此,本文提出:假设3:居民消费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公共服务门限效应,当跨过特定的公共服务水平时,居民消费能更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升级。

2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查看全文

人口出生率与居民消费水平研究

2000年以来,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生率下降,2000年以来,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生率下降,使得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下降,因此研究人口出生率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动态关系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多采用时间序列或者面板数据探究人口出生率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但是学者们得到的结论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人口出生率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

人口出生率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机制分析

人口出生率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本文认为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婴幼儿消费品规模和总量增多。人口出生率提升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婴幼儿出生率上升,而婴幼儿出生率的提升会导致我国居民在婴幼儿方面的消费总量和规模提升。第二,家庭日用消费品规模增大。人口出生率的提升表示我国居民人口增多,因此会提升家庭在日用品方面的消费量。第三,消费者数量增多,消费潜力增大。人口出生率提升意味着我国人口数量会逐步提升,人口数量的提升意味着我国消费者数量会增加,因此带动我国消费潜力增大。人口出生率对居民消费的间接影响体现在储蓄、劳动力、产业结构三大方面。首先是人口出生率对储蓄的影响,婴幼儿出生意味着家庭要花费更多资金用于幼儿的食品、医疗、教育等方面,从而可以降低家庭储蓄率,提升家庭消费总量;其次是人口出生率对劳动力的影响,人口出生率的提升可以扩大我国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数量提升可以提升家庭收入总量,进而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最后是人口出生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人口出生率的提升对产业结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会使得产业朝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并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劳动力的支持,而产业结构的转变会提升整体居民收入水平,进而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

人口出生率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说明。本文的研究主题是人口出生率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动态关系,因此将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国内学者使用多种指标度量居民消费水平,其中居民最终消费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是最常用指标。本文使用居民平均消费水平表示居民消费水平,考虑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具有较大差异,导致居民消费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将居民消费水平划分为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分别使用ccos和ncos表示,2010-2017年我国30个省市(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数据缺失不在研究范围内)的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此外为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使用cpi对城乡居民消费进行贴现。人口出生率数量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使用peo表示。此外,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分别使用人均GDP、城镇化率、商贸流通产业产值、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表示,使用pgdp、city、sm、sr表示,同样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使用cpi对数据进行贴现处理。此外,由于本文使用的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商贸流通产业水平、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为绝对量指标,为避免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本文对这些指标进行取对数处理,结果分别使用lnccos、lnncos、lnpgdp、lnsm、lnsr表示。(二)变量相关性分析。本文首先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方向、相关程度,同时由于本文将居民消费水平分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明确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如果二者相关程度较大,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回归结果的影响,需要将城镇居民消费水平(lnccos)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lnncos)分开构建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lnccos与lnncos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42,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相关性,为避免多重共线性,需要在下文的回归分析中将二者分开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人口出生率(peo)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lnccos)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08,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lnncos)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57,说明人口出生率与城乡居民消费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控制变量中经济发展水平(lnpgdp)、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lnsm)、居民平均收入水平(lnsr)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三)模型设置。由于本文将居民消费水平划分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lnccos)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lnncos),因此本文分别构建模型(1)和模型(2)探究居民消费水平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如方程(1)和(2)所示:lnccosit=c+β1*peoit+β2*lnpgdpit+β3*cityit+β4*lnsmit+β5*lnsrit+εit(1)lnncosit=α+θ1*peoit+θ2*lnpgdpit+θ3*cityit+θ4*lnsmit+θ5*lnsrit+ρit(2)其中,lnccos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对数形式,lnncos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对数形式,peo为人口出生率,lnpgdp为人均GDP的对数形式,city为城镇化率,lnsm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对数形式,lnsr为居民收入水平的对数形式,c和a为常数项,ε和ρ为随机误差项,β和θ为回归系数。(四)回归结果。面板数据模型具有混合效应、随机效应、固定效应三种回归形式,因此在进行回归之前必须判断模型回归形式,本文使用F检验与豪斯曼检验判断模型形式,F检验的原假设是使用混合效应模型,豪斯曼检验的原假设是使用随机效应模型。首先是模型(1)的F检验和豪斯曼检验,F检验值为25.59,p值为0.000,说明F检验强烈拒绝原假设,即模型适用固定效应模型。随后进行豪斯曼检验,豪斯曼检验值为15.01,p值为0.05,说明豪斯曼检验拒绝原假设,即模型(1)适用固定效应模型。同理,模型(2)的F检验值为33.79,P值为0.00,豪斯曼检验值为19.78,p值为0.01,说明模型(2)适用固定效应模型。如表2所示,peo与lnccos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203,p值为0.000,说明人口出生率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即人口出生率上升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上升0.203个百分点。同样,表3显示,peo与lnncos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113,p值为0.001,说明人口出生率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即人口出生率上升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上升0.113个百分点。原因在于人口出生率上升,意味着我国人口数量上升,而人口总量的上升必然会引起居民消费总量和规模上升,从而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同时,人口出生率上升表示幼儿出生率上升,伴随着幼儿出生率的上升,家庭的医疗、教育等方面支出必然增加,从而带动居民消费水平上升。控制变量方面,lnpgdp、lnsm、lnsr与lnccos的回归系数为0.227、0.549、0.730,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lnncos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27、0.054、0.539,且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city与lnccos、lnncos之间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说明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较小,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五)稳健性检验。本文使用居民最终消费率衡量居民消费水平,使用ccos表示城镇居民最终消费率,使用ncos表示农村居民最终消费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peo、lnpgdp、city等变量的系数方向和显著性水平均没有显著变化,说明本文的回归结果稳健。

政策建议

查看全文

浅释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一、消费水平

1.消费水平的涵义。从宏观角度来说,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平均享用的生活消费的产品(与劳务)的数量与质量,或全体消费者按人均达到的物质与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从微观角度来说,指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在某一时期所获得的消费对象的数量与质量,或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某个时期的生活消费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2.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是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基本动因;高储蓄支撑着高投资,而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则压低消费率;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三方面的因素。

二、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的含义。一个国家或者企业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财富增长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费用与时间在流通、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分配与效率直接影响生产的质量与效率;因而,管理、服务与流通等环节越是精简、廉洁和有效率,就越能促进经济发展。2.经济发展因素。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乃至全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经济发展内容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三、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2.消费率与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我们整个国家经济增长,内需是主要的,外需是辅助的。我国经济增长仍主要表现投资拉动型有关。由于投资与消费存在着一定的相互替代关系,因此在近年来过高投资的作用下,也使得我国社会消费率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出现了持续减弱。3.消费水平与经济结构合理消费水平,要与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在健康的伦理、道德规范下,合理的消费水平主要体现在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上。在数量上,合理消费水平应与国民总收人及其增长速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速度保持恰当的比例;在结构上,合理的消费水平应与消费品的供给结构相适应,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经济结构大体上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成分,各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国的经济增长从其内涵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一国的经济增长又是以一定的消费水平为前提的。当社会经济实现增长,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量也会相应增长,从而引起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以及外贸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高的经济增长率必然带来高的结构变化率。针对当前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的现状,我们认为推动居民消费增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才是重中之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