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1:36: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消费市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费市场

休闲消费市场开发

一、我国居民休闲消费的现状

1.休闲消费市场需求大

据专家分析,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三个50%”现象,即:114天的节假日消费占全年销售额的50%;周末消费占每星期销售额的50%;每天晚上6点以后的消费占全天消费的50%。由此可见近年我国休闲消费需求之大。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2008年新节假日制度的实行,人们对休闲消费的需求将继续将有增无减。

2.休闲消费的弹性大

我国居民的闲消费弹性很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休闲消费的品种和质量的追求无止境,不断有“食不厌精”,“此山望见那山高”的诱惑在引导消费者刷新记录;二是表现在货币支出的数额差距巨大,同样是一场舞会、一桌宴席,档次不同其消费价格相差几倍甚至数十倍,打一场高尔夫球加上相关消费,其货币支出可能是一个低工资家庭的一两个月的总收入;三是人们在进行休闲消费时具有选择性,消费者可以消费也可以不消费,可以多消费也可以少消费。因此,休闲消费突出显示了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显示了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

3.休闲消费的个性化明显

查看全文

农村家电消费市场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绝对差距是7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查看全文

农村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农村消费市场是全国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发展特色经济,转变经营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反贫困,加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高度重视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快农村经济体制的转换,更新农民消费观念;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构筑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以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为突破口,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70%。目前,我国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居民储蓄率比较高,国内市场潜力很大,如何让消费需求撑起经济发展是十分关键的。有着7亿多农民消费者的农村市场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财富。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制”,造成农村消费市场发育不良,启动乏力,严重制约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因此,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

农村市场发展滞后,人口主体未能成为消费主体,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拉大。2005年我国的总人口为13.4亿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7.01%。197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38元,城乡消费水平之比是2.9:1,1990年扩大到30:1,2000年至2005年连续六年保持在3.6:1左右。从城乡居民消费构成来看,2000―2005年,城镇居民消费比重由60%上升到67.1%,而农民消费比重则由40%下降到32.9%,六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城乡市场规模差距拉大。1995年城市与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2376.7亿元和8243.3亿元,城市是农村的1.5倍,而到200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04倍,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足25%。来自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从城乡差别来看,2005年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55元,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32%。

“重城市、轻农村”,农村消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严重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基础设施比较差,交通不便利,农村电网陈旧,通讯设施落后,限制了一大批商品进入农村,如电价高、电压不稳、无自来水,接收信号弱,限制了许多电器产品进入农村市场。农村消费培育力度不够,消费观念滞后,思想过于保守,科学消费还未形成。此外农村商品流通渠道不畅,流通环节多,商品网点少,服务功能差,市场不健全,制约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消费需求。

查看全文

农村消费市场拓展策略研究

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以及国内财政收支压力的持续加大,消费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据统计,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2015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19年上半年为60.1%,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2019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求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扩大最终需求,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从我国实际来看,消费需求目前主要集中于城市和发达地区,人口总数超6亿、国土面积占90%以上的广大农村地区因长期受土地、户籍制度以及软硬件设施的制约而未能有效启动消费市场。在城镇居民消费边际效应持续减弱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消费市场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产生的各种消费关系的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中高速发展态势,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和消费潜能,促使农村消费市场从几乎一片空白成长为与城镇消费市场并驾齐驱的经济运行体系,实现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良好的同步性(见图1)。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33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2%。其中,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张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42)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编号:2018M641422)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支出6310元,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率为6.4%,明显高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率4.1%。随着国家“支农、惠农”力度的持续加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得到持续满足,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建立健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相比于城镇消费市场,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明显滞后,仍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环境不完善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一方面,消费结构存在“重物质、轻精神”以及区域分化等问题。统计显示,我国近20年来的农村恩格尔系数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始终低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水平(见图2)。另外,农村恩格尔系数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化现象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沿海与内陆,东北、西部与南方农村之间的明显差距。整体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地区所达到的小康也仅仅是低水平的小康。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市场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科学治理,消费环境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伪劣商品频现、市场信息不透明、消费者维权困难、商业流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农村消费不振以及现有消费需求的“外流”。特别是屡禁不止的各类商业欺诈行为,不仅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而且对其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另外,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参与度不高,信托、担保、资产证券化等新型金融工具严重缺乏,均不利于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而交通、能源、网络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又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提质扩容。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剖析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滞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长期影响的结果。引用新古典消费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消费能力、要素分配和预期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探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滞后的内在原因。(一)消费能力不足。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在于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而消费能力的增强又取决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以居民可支配收入为例,2018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9251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4617元,仅为城镇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从我国近20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实现了持续增长,但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态势(见图3)。有学者认为,农村居民的整体购买力弱、消费水平偏低,与城市居民存在10年左右的差距。加之城市对农村消费能力“虹吸效应”的存在,导致留存在农村地区的消费总量更加受限,农村消费市场面临不断萎缩的威胁。(二)要素分配不合理。长期以来,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不断向城市聚集,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但也拉大了城乡差距。一方面,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衡。比如,在土地指标的分配上,农村长期让位于产业环境相对成熟的城市。且由于土地红线约束以及用地指标跨区域调剂制度的存在,导致农村可用建设用地非常紧张,面临无地可用的窘境。而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又对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构成了诸多壁垒,妨碍了城乡统一市场的形成。比如,人口流动面临户籍、社保、教育等方面的束缚,难以实现人尽其才。科技、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因农村落后的产业生态而无法扎根,影响到农村消费市场的升级扩容。而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市场割据,又进一步妨碍了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交通条件落后、物流成本过高,导致要素流动缺乏经济性。且由于人口的持续流出,广大农村地区正面临空心化的挑战,整体消费能力减弱,降低了对优质资源要素的吸附能力。(三)不确定性预期。根据范里安对消费者跨期分配消费的解释,人们做出消费行为选择时,不只考虑当前不同商品的组合,而是会寻求不同时期消费所带来的综合效用最大化(数据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这意味着,人们对未来的各种预期会对当前的消费行为构成影响。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力度,但仍明显滞后于城镇保障水平,主要表现为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标准不高、覆盖不全面等。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加大了农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导致其消费行为趋于保守。老龄化问题的凸显,同样对农村居民的当期消费动机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约993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4.98%,明显高于城市的老龄化率11.68%。在现有收入水平不高或不稳定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对未来养老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必将抑制当期消费动机。一些农村居民在不确定性预期条件下寻求确定性的盛行做法是“买房养老”,把几乎所有积蓄用于购置商品房,又进一步形成对其他消费支出的挤出效应。另外,在国家近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许多农民纷纷投资参股集体经济组织或开办企业、农家乐等实体,由于项目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农民短期内消费性支出的减少,影响到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容。

扩大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建议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消费市场探析

摘要:随着国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城乡物流、信息流快速对接,农村消费呈现出新的变化与特点,人均消费逐年提升,并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作为长期扎根农村、最为贴近农民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主动迎合农村金融消费新需求,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农村消费;资金需求;绿色金融

2005201020142015农民可支配收入448676631282913882农民生活费支出325056791111411952表1莆田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生活费支出情况单位:元资料来源:2016年《莆田统计年鉴》。近年来,随着城乡物流、信息流的逐步对接,以及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金融消费呈现新的特点与变化,人均消费逐年提升,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特别在当前出口疲软、市场需求下滑的情况下,农村消费市场正处于一个持续做大做强的阶段,其刚性消费增长强劲,市场潜力巨大,并日益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一、农村消费呈现新特点

(一)消费市场容量巨大。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以福建省莆田市为例,2015年末,全市农村人口213.0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1.9%,农村消费群体很大程度影响着当地社会消费总量,消费潜力也逐步释放(见表1)。当前,我国农村消费总体滞后于城市,但近几年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阿里巴巴、京东、顺丰等电商物流巨头积极打通城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购物消费的形式,农村消费呈多样化、便捷化趋势,消费市场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以及幸福家园建设的快速推进,带动了大量的农村增量资金需求。农民消费从过去“空调、洗衣机、电冰箱”老三件,逐步向“住房、汽车、教育”新三件及旅游、通讯、交通、餐饮、医疗卫生等消费领域扩展,并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以莆田市为例,近年来当地农户大量购房、购车及翻新住宅,带动了数十亿元的庞大金融消费需求(见下表)。(三)呈现绿色、低碳等特点。农村居民生产型消费具有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特点,是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为迎合市民旅游休闲的需要,目前农村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农家乐、家庭旅馆、乡村游等产业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同时,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村居民生产型消费逐步向现代化转变。80%以上的农户由传统人工劳作转为机械化耕作,并向高附加值、规模化生产发展。以莆田市为例,为了达到优质高产目标,当地渔民将渔船进行小改大、木改钢改造,并大力发展鲍鱼、虾蟹类养殖,推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部分枇杷、龙眼、荔枝、度尾柚等种植大户通过承租果地,成片开发种植,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

二、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发展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武术消费市场拓展思路

摘要:“武术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具有特点鲜明的代表性。在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今天,弘扬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强国,都离不开互联网的传播和发展。本文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武术文化消费市场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了目前“互联网+”背景下武术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和深入的分析和市场调查,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拓展思路,以期能够为信息时代下弘扬民族文化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武术消费市场;拓展思路;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在信息技术上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随着4G、5G时代的到来[1],“互联网+”已经更深层次的融入到了人身的日常生活中。在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我国一直在致力于“互联网+”的推动和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形中推动着我国各行各位的飞速发展,而这也给东方文化色彩浓郁的“武术文化”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

1武术文化的市场现状

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变迁,中华武术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精神象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中华武术是中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体现,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中国武术学派是多种是多样的,其中结合了不同流派的文化传承,是“道德”与“美德”的结合,太极的“圆润通透”“以柔克刚”等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哲学与美学的完美体现[2]。随着互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看到中华武术表演,中华武术也得到了世人的认可[2]。在我国,各大院校都设立了各种不同的体育武术项目,我们在网络上能够看到很多的关于中华武术的视频,然而,大多数人对武术的了解还是停留于比较浅薄的认识上,认为武术只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也了解不到武术文化的真谛[2]。而在西方国家,各项武术运动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表现出了一个国家的精、气、神。这对于自喻武术文化大国的我们来讲,弘扬民族武术文化精神迫在眉睫,应该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我国武术文化的精髓。

2弘扬武术文化的意义

查看全文

发展西部农村消费市场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关注是伴随我国新农村建设而不断发展和延伸的。基于此,本文结合对中部农村消费市场数据的分析,提出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消费市场;问题

一问题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市场在国内市场结构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改变目前国民经济市场需求不旺、启动难度大的不利局面,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高度重视农村消费市场,充分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最大程度地释放农村的潜在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中部六省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分别所占比重有着较大的开发潜力(见表1)。

在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普及方面,普通家用消费品和高档家用消费品的普及率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通过对农村部分家用消费品普及率比较,可看出,像电风扇、彩色电视、电话、自行车这些普通家用消费品,其普及率都超过了50%,像自行车这样的产品由于交通工具的发展,已经有了退出市场的趋势;而像电冰箱、洗衣机(见表3)这些发展势头比较强劲的家用消费品,普及率正在迅速提升,且已经成了近年来农村消费市场的热点;相比之下,像电脑、空调、微波炉这些在农村尚属于高档型的家用消费品,其普及率则十分低,但是随着农村市场的不断发育和进步,中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构成(见表4)将逐渐多元化,这也是今后农村消费的新方向。

二制约中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

查看全文

企业拓宽农民消费市场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从研究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现状内容从以下进行论述:消费结构变化明显,吃住型消费模式转变为吃住用型消费模式;消费水平提高,但地区差异仍然明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产品结构不合理,适应性不强;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流通体系不健全等。农村消费市场特点从:人多地广,市场分散;价格因素显得尤其重要;从众心理强,示范效应大;重产品功能,轻产品式样几个方面。营销策略为:产品策略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价格策略现代企业的定价原则是以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为基础;促销策略促销的目的就是进行信息的充分沟通;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要大大加强;服务理念服务是目前工业品农村市场营销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营销策略

从宏观层面上,国内学者提出了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来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的购买力,进而启动农村消费等许多真知灼见。从微观层面上,企业如何通过自己的营销努力激发农民的消费欲望,启动这个潜在市场,对于改变目前消费市场的疲软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

1、消费结构变化明显,吃住型消费模式转变为吃住用型消费模式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吃住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及其他方面的比重逐年上升,1985年为9119%,1990年为1019%,1995年为15139%,2001年为2611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年),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消费模式由吃住主导型转变为吃住用主导型。但农村居民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耐用消费品、建筑材料和方便食品等方面。

查看全文

后疫情时期居民消费市场的困难及对策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是显著的,供给端的复工复产必须与需求端的消费活力有效匹配,才能保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后疫情时期,重振消费市场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课题。2020年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出“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3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提振消费的宏观政策,为地方政府指明了政策方向。后疫情时期,提振地方消费市场,大力促进消费回补、释放消费潜力,成为地区经济复苏的重点。随着复工复产进度加快,供给端满足本地市场的能力逐步恢复,快递物流行业基本恢复正常运转。后疫情时期,在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需有序放开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使之与供给端逐渐恢复的产能相适应。以武汉市为例,虽然武汉市经受住了肺炎疫情的冲击,消费市场潜力依然巨大。然而,后疫情时期提振武汉市消费市场任重而道远。

1重振武汉市消费市场面临的困难

76天的“封城”给武汉市消费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封城”期间,除居民基本生活物资保障外,全市消费市场几乎停滞,消费活力被显著抑制。后疫情时期,鉴于疫情防控压力仍然存在,市场抑制因素尚未完全消退,重振武汉市消费市场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二是居民收入较疫情前普遍减少;三是市场不确定性影响消费预期;四是聚集性消费行业疫情防控难度较大。1.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CPI比去年同期上涨4.9%,涨幅比去年同期扩大3.1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扩大0.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19.0%。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72254亿元,下降17.7%。前两个月CPI上涨较多,1月份环比上涨1.4%,同比上涨5.4%,2月份环比涨幅回落至0.8%,同比回落至5.2%。其中,城市上涨4.8%,农村上涨6.3%;食品价格上涨21.9%,非食品价格上涨0.9%。武汉市作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城市,一季度消费市场受到严重影响。根据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4.7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5.7%。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45.4%,其中3月份下降61.2%,降幅比2月份收窄16.0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一季度限上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住宿业营业额、餐饮业营业额分别下降37.8%、44.9%、39.8%、56.5%。从商品类别看,一季度16个商品大类零售额同比均有所下降,降幅最大的是家具类下降77.5%,最小的是中西药品类下降10.3%。从数据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价格普遍上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普遍下降,居民消费市场受到不小冲击。1.2居民收入较疫情前普遍减少。“封城”期间武汉市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停产停业。而中小企业涵盖全市大约80%的劳动就业。这意味着全市80%的劳动就业者在2-3月份的收入受到极大影响。多数中小企业在停产停工的境况下无法正常支付员工的工资,很多企业采取停薪留职、甚至是裁员的方式渡过危机,导致武汉市中小企业的劳动者在2-3月份处于无收入的状态。据调查,即使处于快速增长期的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2-3月份员工的收入也会下降近50%,收入降幅明显。在房贷、车贷、信用卡还款等刚性压力下,个人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压缩。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导致消费力的降低,将对居民消费提振和回补产生巨大的障碍。1.3市场不确定性影响消费预期。出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城乡居民家庭会普遍调整消费预期。部分抽样调查显示,武汉市普通居民在疫情过后大多不会进行补偿消费,会选择减少不必要开支增加储蓄。后疫情阶段武汉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极大地影响了武汉市居民的消费预期,居民的消费意愿减少、储蓄倾向增多。在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居民消费预期普遍疲软。据初步调查,武汉市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普遍减少58.33%。从湖北省范围来看,半数城市和郊区、60%的县城乡镇和70%的农村家庭消费支出在1万元之内。在家庭消费支出排序中,1至3月,食品、健康和教育成为城市居民家庭支出最多的三项,但2019年同期,人情消费、旅游和服饰是湖北省城市居民家庭消费的重点。武汉市乃至全省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将导致消费预期的改变,将可支配收入更多用于储蓄和必需品的购买,抑制非必需品的消费需求。1.4聚集性消费行业疫情防控难度较大。后疫情时期城市居民会有意减少人数较多的封闭式聚集消费,提高线上消费频率,增加健康领域支出,如健康保险、日常体检、健身等。在逐步解封的前提下,普通居民将会优先考虑交通、旅游、餐饮、娱乐、健康、人情、教育等消费领域。上述消费领域多为聚集性消费,对防控治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消费行业是餐饮业、旅游业和影视行业,1至3月损失巨大,行业几近停滞,亟待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并全面恢复市场。这些需要通过群聚效应产生收益的行业,给后疫情时期武汉市的信息追踪和防控带来了压力,防控难度较大。

2后疫情时期重振居民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以武汉市为例,随着武汉市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步伐的加快,供给端的发力亟待需求端的匹配。要全力提振武汉市消费市场,加快消费回补、释放城市消费潜力,在需求端为武汉市居民努力营造“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的市场氛围,提升消费者信心,在后疫情阶段保障武汉市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地方政府各部门需通力合作,出台相关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切实保障消费市场逐步恢复:一是大力推广消费市场的数字化建设;二是打造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三是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建设;四是推动旅游文化消费融合发展;五是适时培育和发展夜间经济;六是探索消费券模式;七是畅通消费维权渠道,打造诚信公平的消费环境。2.1大力推广消费市场的数字化建设。一是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服务与传统消费市场深度融合。在后疫情阶段大力发展“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等数字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以消费市场为导向在武汉市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和项目。鼓励实体商业通过数字化平台和AR、VR技术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繁荣居家“宅消费”;加快推广湖北省农产品线上销售和服务新模式,创新社区集采集送等无接触式消费模式,逐步探索发展无人超市、无人商店、无人餐厅等新零售业态。二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以后疫情时期防控管理为契机,创新武汉市医疗服务体系,拓宽“健康码”应用范围,加强对不同人群的分级分类精准调配市场资源,全面推行预约挂号、在线取号、错峰诊疗、移动支付、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药品配送等消费服务。三是大力拓展以数字化建设为基础的智慧养老服务。老年人群体作为弱势群体,在肺炎疫情中暴露出了脆弱性和特殊性,也为未来提供了巨大的养老消费市场。要抓住机遇,构建“互联网+家庭式”新型模式,鼓励发展家政、养老、社区照料服务融入数字化建设,拓展消费平台。四是加快建设智慧体育服务平台。要抓住健康消费契机,深入对接后疫情时期的体育消费需求,探索制定体育消费补贴政策,面向广大消费者做好体育运动宣传,创建特色体育消费平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依托平台积极带动体育消费。2.2打造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武汉市要以武商广场、江汉路、汉正街、光谷、中南路、街道口、楚河汉街、徐东、钟家村、王家湾等十大重点商圈为消费支点,深入挖掘城市消费潜力,释放消费活力,扩大商圈辐射效应,集聚优质消费资源、大力建设新型消费商圈,推动消费融合创新,着力打造消费时尚的新风向标,努力建成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作为中部地区龙头城市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级试点。2.3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建设。武汉市在后疫情时期需扩大重点商圈放心消费企业的覆盖面,努力营造放心消费、健康消费、透明消费的市场氛围;要以数字化建设为契机加强武汉市消费信用体系建设,以大数据为依托完善基于消费者交易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要完善消费市场监管体系,深化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快商务执法整合。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培育健康消费市场,营造居民放心、安心、舒心的消费氛围。2.4推动旅游文化消费融合发展。要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以疫情应对为契机开拓文化消费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数字阅读、动漫游戏、短视频、电子竞技、智慧网络、数字娱乐、在线教育等新型文化业态,加快电影市场复苏,创立推动线上电影产业和家庭影院模式,更好满足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着眼长远,在保障地区消费安全的前提下,布局谋划未来小长假、黄金周假期商务旅游文化消费,深入挖掘和推广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文化带旅游资源,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支持武汉市相关重点旅游景区减免门票。同时与商贸企业、农家乐等企业施行政企合作,开展拉动旅游消费系列活动,拉动旅游消费。2.5培育和发展夜间经济。夜间经济能够成为武汉市后疫情时期的消费增长点。夜间经济不仅能够拉长消费时限,而且具有针对性强、消费市场导向明晰等特点。适时培育和发展夜间经济,细分消费群体,分散消费时段,减少白天聚集性消费风险,充分提供市场便利,加强有利于地摊经济的设施建设,是值得地方政府尝试的举措。发展夜间经济,武汉市需以大型商圈和特色消费品牌为依托,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业态多元、亮丽美观的地标性夜经济生活区。支持建设夜经济数字街区,点亮夜经济地图,创新城市新消费场景,营造全天候消费氛围。围绕夜游、夜娱、夜食、夜购、夜宿、夜健等主题特色,组织开展夜经济宣传推广活动,拉动全市消费。2.6进一步探索消费券模式。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进一步消费券模式,以武汉市实际情况为基础,出台适应本地区消费券模式,进一步扩大消费券发放范围。通过运用线上大数据平台,以实际争取到的财政支持为支撑,分行业、分时段、分人群、分区域向公众发放本地消费券。例如,为民众发放旅游券、餐饮券,要积极面向被疫情改变行为模式的消费者。面对收入突然下降而影响日常生活的消费群体发放日常生活用品消费券等。消费券的发放模式要依照实际情况酌情调整,让武汉市的市场主体、中小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中受益。2.7畅通消费维权渠道,打造诚信公平的消费环境。后疫情阶段要加强市场监督和行政执法力度,推进消费者维权信息化建设,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者维权服务体系。加大重点服务领域质量检测力度,严格落实网络购买商品相关退换货制度,鼓励线下实体店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培育发展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实行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渠道公开投诉产品和服务信息,加大对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切实保障武汉市消费市场健康,保障消费者的应有权力,维护武汉市消费市场的公正透明,真正依法确保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树立消费信心,提振武汉市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消费市场平稳运行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区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扩内需、保增长、促消费”的各项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消费品市场在物价水平低位运行的形势下,继续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势头。年月,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3亿元,同比增长34.8%。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

1.批零业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内需,销售情况趋好。月,批发业实现销售额59.29亿元,同比增长26.1%;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03.6亿元,同比增长36.1%。

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增长加快,限额以下企业发展稳定。从零售规模看,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4亿元,同比增长36.3%。其中批发零售业占据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导地位,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6.2%。

3.大型百货商场及超市发挥龙头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扩销展销活动,带动部分商品销售畅旺。月全区限上统计的零售百货超市中,九成企业同比有增长,其中大型百货超市发挥了龙头商业示范效应,举办了各种优惠促销活动,既提高了营业额又使顾客得到了实惠。

4.统计的25大类限上批零业商品类值中,纳入我区统计范围的有21类,增长的有20类,且大部分商品销售增势明显。年初以来,国家对家电行业所实施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多项补贴政策的效应显现,刺激了我区家电消费市场稳定增长。截止11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实现零售额3亿元,同比增长3.7%。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