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1:29: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消费券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费券与内需
1消费券发放的背景
随着杭州、成都、南京、宁波、武汉等城市纷纷向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发放或计划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消费券似乎已经涌上风口浪尖。2009年的春节,作为拉动内需的政府手段,发放消费券成了人民过年之余,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或者企业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而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在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到2009年,在亚洲地区,日本、台湾、泰国都发放过消费券,而中国这场“消费券风波”也引起了各界激烈的讨论。
中国人历来有着储蓄的文化传统,钱存在银行从收益来看的确很低,但是有个好处,支取方便,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损失本金。即使是定期,中途取钱的损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9年的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很明显,而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1.3%,上升15个百分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消费,增加购买力,以达到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目的,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老百姓打算储蓄的钱变到消费上面来。在国内,消费券主要有“政府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旅游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和教育培训消费券”5大种类,相关企业发行的一般为抵金券,其消费券的面值一般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会消费券。消费券的功能与现金一样,但只能用来买商品,不能兑换成现金。消费券一般都会指定购物地点,在指定的商场才可以购买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
2消费券在社会引起的热烈讨论
对于发放消费券的作用,在经济学家的口中褒贬不一。反对的一方认为,拉动内需需要的是长久的作用,并非短期的效果,而消费券只能带来短暂的或者说是一次性的效果,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继续投入,之前引起的消费热潮将会嘎然而止,这与政府发放消费券期望达到拉动内需的初衷不符。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费券实质为一种变相流通的货币,允许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这会对中央的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权造成巨大的冲击。地方政府发行多少消费券是难以统计的,经济数据的不确定会导致中央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不准确的数据指导下会影响国家的宏观决策。再者,消费券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反而致使本应该自己消费的商品由政府买了单,而消费者自己并没有增加过多的消费支出。比如一些生活必须品,有没有消费券,老百姓都是要消费这些东西的,那么使用消费券购买了这些物品,而本来用于购买这些物品的钱就剩余下来。如果说剩余下来的钱去消费了其他物品,这倒也是促进了消费。但是在储蓄率这么高的背景下,相信大多数的人是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储蓄,这样反而更是降低了消费率。对于消费券本身来说,它的发放也存在诸多问题。地方财政宽松的地区,可以自我消化,惠及民众。但是如果有些地方为了体现政绩,也是一味的跟风发放消费券,自身根本无法承兑,使民众利益受到损失,这样极易引发一些群体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对于能够消化的地区,消费券该怎么发?以什么形式发?发放时间段怎么确定?使用期限为多少才合理?这些都是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将会给社会公平带来更多的隐患。
支持的一方自然也是有支持的理由。通过发放消费券消费的多是快消型产品,这类产品成本较低、生产周期较短,消费者在购买后能在短期内拉动相关厂商乃至整个产业链的运作,使这些产业的需求迅速增长。所以,如果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的话,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而且,消费券的金额是有限的,人们在购买大多数产品的时候,除了使用消费券以外,大都还需要自己再另外掏钱支付一部分,这样变相的就将人们打算储蓄的钱转化到了消费上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乘数效应理论,“乘数效应(MultiplierEffect),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完整地说应该叫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成相关比例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据中投顾问数据调查显示,杭州市第一批消费券的跟踪统计中,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拉动放大效应为2.06倍。在家电产品上的拉动效应更是高达5.4倍。这“2.06倍”,和“5.4倍”便是“乘数效应”。据有关媒体披露,成都市在去年12月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当地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乘数效应明显。这样自然是论证了发放消费券能够很快的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给疲软的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以往过年过节,政府通常采用发放红包、现金等方式来贴补困难群众。有些群众领到钱以后,并不用于消费,而是将钱储蓄起来,这样虽然是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但并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刺激消费。而采用发放消费券以后,由于消费券没有办法兑换现金,所以人们只能用于购买消费,政府的发放才真正落实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消费券与拉动内需
1消费券发放的背景
随着杭州、成都、南京、宁波、武汉等城市纷纷向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发放或计划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消费券似乎已经涌上风口浪尖。2009年的春节,作为拉动内需的政府手段,发放消费券成了人民过年之余,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或者企业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而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在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到2009年,在亚洲地区,日本、台湾、泰国都发放过消费券,而中国这场“消费券风波”也引起了各界激烈的讨论。
中国人历来有着储蓄的文化传统,钱存在银行从收益来看的确很低,但是有个好处,支取方便,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损失本金。即使是定期,中途取钱的损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9年的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很明显,而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1.3%,上升15个百分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消费,增加购买力,以达到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目的,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老百姓打算储蓄的钱变到消费上面来。在国内,消费券主要有“政府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旅游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和教育培训消费券”5大种类,相关企业发行的一般为抵金券,其消费券的面值一般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会消费券。消费券的功能与现金一样,但只能用来买商品,不能兑换成现金。消费券一般都会指定购物地点,在指定的商场才可以购买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
2消费券在社会引起的热烈讨论
对于发放消费券的作用,在经济学家的口中褒贬不一。反对的一方认为,拉动内需需要的是长久的作用,并非短期的效果,而消费券只能带来短暂的或者说是一次性的效果,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继续投入,之前引起的消费热潮将会嘎然而止,这与政府发放消费券期望达到拉动内需的初衷不符。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费券实质为一种变相流通的货币,允许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这会对中央的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权造成巨大的冲击。地方政府发行多少消费券是难以统计的,经济数据的不确定会导致中央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不准确的数据指导下会影响国家的宏观决策。再者,消费券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反而致使本应该自己消费的商品由政府买了单,而消费者自己并没有增加过多的消费支出。比如一些生活必须品,有没有消费券,老百姓都是要消费这些东西的,那么使用消费券购买了这些物品,而本来用于购买这些物品的钱就剩余下来。如果说剩余下来的钱去消费了其他物品,这倒也是促进了消费。但是在储蓄率这么高的背景下,相信大多数的人是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储蓄,这样反而更是降低了消费率。对于消费券本身来说,它的发放也存在诸多问题。地方财政宽松的地区,可以自我消化,惠及民众。但是如果有些地方为了体现政绩,也是一味的跟风发放消费券,自身根本无法承兑,使民众利益受到损失,这样极易引发一些群体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对于能够消化的地区,消费券该怎么发?以什么形式发?发放时间段怎么确定?使用期限为多少才合理?这些都是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将会给社会公平带来更多的隐患。
支持的一方自然也是有支持的理由。通过发放消费券消费的多是快消型产品,这类产品成本较低、生产周期较短,消费者在购买后能在短期内拉动相关厂商乃至整个产业链的运作,使这些产业的需求迅速增长。所以,如果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的话,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而且,消费券的金额是有限的,人们在购买大多数产品的时候,除了使用消费券以外,大都还需要自己再另外掏钱支付一部分,这样变相的就将人们打算储蓄的钱转化到了消费上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乘数效应理论,“乘数效应(MultiplierEffect),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完整地说应该叫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成相关比例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据中投顾问数据调查显示,杭州市第一批消费券的跟踪统计中,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拉动放大效应为2.06倍。在家电产品上的拉动效应更是高达5.4倍。这“2.06倍”,和“5.4倍”便是“乘数效应”。据有关媒体披露,成都市在去年12月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当地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乘数效应明显。这样自然是论证了发放消费券能够很快的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给疲软的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以往过年过节,政府通常采用发放红包、现金等方式来贴补困难群众。有些群众领到钱以后,并不用于消费,而是将钱储蓄起来,这样虽然是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但并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刺激消费。而采用发放消费券以后,由于消费券没有办法兑换现金,所以人们只能用于购买消费,政府的发放才真正落实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消费券发放利弊及对策透析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出口受到重创,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积极扩大内需显得尤为重要。成都、杭州等地方政府先后采取了发放消费券的方式,与台湾地区全民发放消费券政策以及蒙代尔的中国万亿消费券建议相呼应,来满足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现实之需。首先介绍了我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发放消费券的背景和现状,其次,利用相关数据和经济学原理从利弊两方面对消费券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发放消费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消费券;扩大内需
1我国消费券发行的背景
发放消费券的提出源于经济学家美好的构想:消费券能带动几倍于现金的消费量,同时由投资者消费倾向引导企业进行资源配置,增加合适的产能,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论文百事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认为,1万亿元消费券可拉动有效需求增长3.5%,而如果把消费券控制在三个月内花完,则可拉动有效需求上升14%。与此理论相适应,美国、日本、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曾发放过消费券,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同时,学者们认为在我国发消费券的效果要远远好过直接发放现金。天津财经大学教授刘植才表示,发消费券而不发货币基于两点考虑:首先,一部分人不会把这部分政府投入资金全部用于消费;其次和我们的消费习惯有关,有调查显示,中国人的消费倾向是53%,也就是说赚100元会消费53元,47元被储蓄。这就说明,如果发放货币,从消费习惯出发,会有大部分资金被用于储蓄等其他途径。
在这样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下,作为对国家出台4万亿元巨额投资计划以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回应,各地也相应出台了许多刺激需求的办法。南京、杭州、成都、广州和东莞等市政府试行发放消费券就是其中之一。
区长在消费券发放仪式讲话
同志们: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区上下特别是消费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市民的热切关注下,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2012都市消费节活动已经拉开了帷幕。举办这次活动,是贯彻落实总书记“三保一弘扬”要求的重大举措,是我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次积极探索,是区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一次具体行动。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全区上下沉着应对,趋利避害,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成两位数以上增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8月增幅将近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5%,财政总收入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接近10%。面对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人乘势前进,都市消费节活动也孕育而生,横空出世。
作为我区一次重大的开创性的工作,开创性的活动,2012都市消费节活动刚刚拉开帷幕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我们要开展好这项活动、深化好这项活动,使这次活动做到善始善终,圆满成功,真正把这次活动办成一次意义深远,富有成效的活动,关键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聚集焦点,深化认识
焦点就是大家把目光集中到的一个地方,对某一个问题形成共识。区经济发展的焦点是什么?从产业结构分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三出”。一是“三产”突出。我区第三产业占经济比重85%以上,所以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突出三产,尤其是要突出现代服务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二是“二产”飞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我们要借别人的土地来发展第二产业,所以有了安义工业园,湾里工业园,罗亭工业园,我区5月份在香港招商引资中引进的“坊林加工项目”投资达3000万美元的重大项目现已落户罗亭工业园,下个月即将开工。三是“一产”淡出。随着朝阳片区的开发,桃花镇农村将变城市,农民要变居民,村落将变社区,农村向城市发展,一产势必要慢慢淡出。
消费券发放使用管理指导意见
编者按:本指导意见所称地方政府消费券,是指由地方各级政府在本级预算中安排发放的用于兑换商品(或服务)的有价支付凭证;地方各级政府发放政府消费券,应冠以本行政区政府名称;地方各级政府应明确本级政府发放政府消费券的主管部门或承办单位;地方各级政府应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本级政府消费券发放规模、发放时间、申领人资格、申领程序、使用范围以及商品(或服务)供应商等;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政府消费券原则上应由县级以上(含县级)地方政府发放;地方政府发放用于刺激消费的购物券、粮油或食品兑换券等,应按照公平合理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发放地方政府消费券应纳入本级政府预算管理;有以下行为或情形之一的,地方各级政府不得发放地方政府消费券;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地方政府消费券使用监督管理;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法加强对企业发放有价支付凭证或优惠凭证的监管;执行中如遇到问题或有改进意见和建议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为规范地方政府消费券发放使用管理,充分发挥政府消费券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等政策目标作用,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本指导意见所称地方政府消费券,是指由地方各级政府在本级预算(含当年预算收入和以前年度预算资金结余)中安排发放的用于兑换商品(或服务)的有价支付凭证。
二、地方各级政府发放政府消费券,应冠以本行政区政府名称,并注明其用途。如:××省(或××市、××县)人民政府消费券-××购物券(或××食品券、××培训券等)。同时要注明消费券的使用期限和起始日期。
三、地方各级政府应明确本级政府发放政府消费券的主管部门或承办单位。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本级政府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管理工作。财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财政预算监督管理。
四、地方各级政府应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本级政府消费券发放规模、发放时间、申领人资格、申领程序、使用范围以及商品(或服务)供应商等,确保符合资格条件的申领人及时、便捷申领和使用政府消费券。
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结构与风险
摘要:2015年10月“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项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这是国内资本市场第一个基于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的资产证券化项目。资产证券化为可贷资金非常有限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了有效的融资途径,实现资金的循序渐进。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和相关概念,然后以“京东白条”专项计划为例分析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结构设计,以及行业存在的基础资产风险、信用评级风险、原始权益人业务风险和法律风险。最后总结性的提出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京东白条
一、研究背景
传统消费金融公司拥有银监会的牌照,通过自有资金放贷,或者获得同业拆借和银行的低成本资金。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放贷资金来源于投资者和股东,有些也包括基金和信托等,但可贷资金非常有限。其中大部分的中小型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通过P2P平台获得资金,融资成本一般在10%以上。资产证券化基于结构化的设计,将未来可以产生现金流的低流动性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的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Securities,简称ABS),以此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风险释放,实现未来资产提前变现的目的。消费金融类资产笔数多、金额少、同质化较高,具备可证券化的条件。因此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在合理风控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从已发行的京东白条ABS利率来看,优先级利率低于5%。资产证券化的较低发行利率促进了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的资产证券化发展。根据wind数据库的统计数据,2017年互联网金融公司发行的消费金融企业ABS规模获得爆发式增长,达到2681.45亿元,同比增长近三倍,发行只数突破120只。未来,随着国内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张以及提前消费观念的普及,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将获得飞跃式的发展。
二、基础概念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消费金融是指银行、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以及互联网公司等向消费者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信用贷款。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依靠互联网进行线上申请、审核、放款及还款全流程的消费金融业务。根据艾瑞咨询的《2018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报告》,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达到4.4万亿元,同比增长904%,预计2020年规模将突破30万亿。(二)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具有稳定现金流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以发行证券的方式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最大化增强资产流动性的一种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之处在于:风险转移型创新,证券化资产风险与发起人、发行人信用风险相隔离,即当发起人或发行人破产时,其本身及其债权人不能对证券化资产进行追索,同时当基础资产出现损失时,投资者的追索权也仅限于资产本身,而不能追溯至发行人或发起人;信用创造型创新,一方面,当资产自身条件有限时,通过内外部增信措施增强资产信用,发行更高信用级别的债券,另一方面,当发行主体信用偏弱时,优质资产可帮助企业获得比主体信用级别更高的债券融资。(三)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具有稳定现金流但缺乏流动性的消费金融资产出售给特定的机构或载体(SpecialPurposeVehicle,简称SPV),并通过结构化设计提升信用,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市场主要有三类发起主体: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模式是信用卡分期付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发行ABS的目的在于加快信贷资产周转率、改变经营模式等;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的业务模式是提供个人消费贷款,发行ABS的目的是扩充资产规模、缓解资产负债存在的期限错配矛盾;小贷公司和其他平台,主要依托互联网数据背景,利用线上消费场景或非消费场景的大数据积累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主要的业务模式是小额贷款、购物分期、P2P消费贷信用卡代偿等,小贷公司发行ABS实现资产和融资出表,其他平台发行ABS实现短期内多次发行,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补充资金。
探究地方给居民发放消费券的各种分析论文
关键词:消费券;临时货币;寻租
摘要:从金融和经济视角分析,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存在弊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中国台湾、杭州、成都分别发放了大量的消费券。其在短期内拉动消费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同样是一把“双刃剑”。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中国台湾、杭州、成都分别发放了大量的消费券。据统计,消费券对商贸行业拉动效应为2.06倍。成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可见其在短期内拉动消费的效果是明显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消费券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一般为三个月),在指定的购物地点购买商品,不能兑换现金。一般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本文所指的消费券是指政府发行的,免费发给公众的购物券。在它到期后以政府的财政收入兑现商家所持有的消费券。
1可能扰乱货币发行和流通秩序
相对于商家和消费者而言,消费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短期流通的临时通货;相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消费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地方政府发行的临时货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货币名目论者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出发,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和国家信用由国家垄断发行,具有无限法偿力。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人民币发行的唯一银行。从货币的职能来说,消费券除了不具有世界货币职能、价值尺度和价值贮藏手段外,它同人民币在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两种基本职能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2从长期看,消费卷的发放难以拉动消费
证券投资和消费探讨毕业论文
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既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工业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也关系到城乡居民能否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投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曾经展开热烈的讨论,对于纠正以往经济发展战略的偏差,促进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深入研究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特别是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在其中的比例关系,对于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实现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完成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轨迹
(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的态势趋于减弱,改革开放以来两者波动幅度明显缩小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间,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投资率逐步上升(由1952年的18%上升到2001年的38%),最终消费率相应地逐步下降(同期由83.2%下降到59.8%)。最终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比例关系,2001年为59.8∶38,“九五”期间(1996~2000年)这一比例平均为59.5∶37.5,其中1999年为60.2∶37.1,2000年为61.1∶36.4;“八五”期间(1991~1995年)平均为58.7∶40.3,“七五”期间(1986~1990年)平均为63.4∶36.7,“六五”期间(1981~1985年)平均为66.1∶34.5(按支出法计算的GDP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项,最终消费由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其占GDP之比为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额和存货增加,其占GDP之比为投资率,或资本形成率;消费率和投资率相加有时会大于100%,主要因为净出口为负,使GDP总额减少,分母缩小)。尽管1999、2000年最终消费率有所回升,投资率有所下降,但最终消费率仍然低于“七五”、更低于“六五”期间的平均水平。总的看,这种变化轨迹可能反映了工业化时期投资与消费的一般演变规律,表明两者的比例关系在按照工业化进程的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多次出现比较严重的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导致投资率和消费率大幅度偏离其趋势值。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波动幅度明显缩小,变化轨迹渐趋平稳。
改革开放开始时,人们对以往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审视,这时消费率从1978年的62%上升到1981年的67.5%,达到最近20多年来的最高值,这种上升或许带有一定的“矫正”性质。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也反复出现过投资过热和消费偏冷,但投资率和消费率偏离趋势值的幅度明显小于改革开放以前。90年代中期以后投资率小幅度下降(由1995年的40.8%下降为2001年的38%),而消费率则稳步提高(同期由57.5%%上升为59.8%)。这种小幅度变动与趋势线基本重合,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反复出现的大起大落。
独家原创:浅谈如何让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并已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导致经济增长急剧放缓,2009年1月CPI上涨1.0%,增速连续第九个月回落,CPI的连续走低使通缩风险越发加大。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推出了多种措施来扩大内需,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其中向市民发放消费券拉动内需是在短期内刺激经济,恢复市场信心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杭州市首开中国消费券先河。今年1月24日,杭州市向市、区两级持证低保家庭和困难家庭(约1.55万户)、企业退休职工(约31万人)、市本级注册在内的小学、初中、高中生(26万人)发放3个月使用期的消费券,每人100~200元,总价值为1亿元。1月24日至2月5日的11天中,共回收消费券102.08万张,回收额2041.6万元,带消费券的小票额4207.59万元,拉动放大效应2.06倍。此外,成都市也向37.91万困难群体发放了消费券,每人100元,总价值3791万元,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充分验证了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中重要作用。
但是,对消费券拉动内需效果的置疑仍不绝于耳。有人担心消费券反而会增加居民储蓄,还有人顾虑此举扬汤止沸,对全局作用不大。如何让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促进杭州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杭州真正在全国树立起有效使用消费券拉动内需的典范,就成为了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发放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放消费券是解决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等消费四大问题的突破口和“催化剂”,不仅有利于扩消费、拓市场,也有利于提升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围绕“领得方便、用得满意”,继续发放好、使用好消费券,才能使杭州真正在扩消费、拓市场上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
其次,要进一步克服发放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中的困难和障碍。中国百姓有着储蓄消费的习惯,即“在储蓄保障下消费”的心理定势,哪怕后顾基本无忧的公职人员也不例外。这种习惯是消费券拉动内需的最大障碍。不改变这种心理定势,就不能形成与发达生产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心态,“内需拉动为主”的目标仍旧很难实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消费预期的支配作用,所谓“消费预期”,即评估消费结果对未来生活的影响。消费行为产生消费结果,消费预期支配消费行为。尽管很难在短时间里改变大众消费习惯,但可以利用消费预期机制改变消费行为,实现在通货紧缩或内需不振动时拉动消费的目的。因此,只有让消费者产生动用货币储备进行“抢购”的消费预期,才能让消费券有效拉动内需。一要让中低收入者成为消费券的持有主体。这是因为,高收入者有着完全不同的消费预期,发给他们消费券虽符合公平原则,但不符合效用原则。最好有一个策略安排,让高收入者有自愿放弃消费券的可能。二要让消费券的使用控制在日常生活消费范围内;三要制定人民币与消费券合理的兑换比率,通过“折扣效应”让消费预期发生作用;四要规定消费时限。这种方法归纳起来就是:利用储蓄消费习惯改变储蓄消费习惯。
第三,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和有效落实市民消费券发放使用管理办法。《杭州市市民消费券发放使用管理办法》公布实施以来,在拉动全市内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应该在健全完善和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要建立配套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发放对象,并不断地扩大受惠范围;进一步提高发放标准,并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发放的组织工作,认真制定消费券发放方案,落实人员做好发放组织工作,在指定的时间内尽快发放到位,确保应发尽发,推动发放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进一步扩大使用的范围和提高优惠标准,有效提高广大市民使用消费券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强对消费券发放和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消费券在发放、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严禁消费券倒卖、套现。要切实加强对消费券发放和使用的监察和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简论我国证券市场过度消费原因探索
摘要:我国股票市场过度投机比较严重,这种状况给国有企业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国民经济稳定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股票市场过度投机的主要根源是股票发行供不应求、上市公司行为不规范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为了改变过度投机现象。我们必须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增加股票流通等措施,来铲除股市过度投机的根源,以使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投机投机的危害投机的成目措施
中国股市存在的过度投机问题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君子不言利”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我们借鉴西方经济发展的做法,有必要重新认识投机行为,鼓励适当的合法投机,发挥投机在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我们应该通过立法坚决禁止非法投机,使其不得有生存的土壤。但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进程中,过度投机问题却令人深思。
一、过度投机及其表现
单纯的投机行为是有害的,因而在证券市场上必须将投机行为圈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否则就会产生过度投机。由于股市价格取决于股市供求,大量投机行为及过度投机不仅会使股市价格变化莫测、波动频繁,而且还会引起社会财富的不合理转移,从而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同时,如果投机者争相购入大量证券,导致价格过高地脱离其内在价值,使社会名义财富远大于其实际财富,就会引发泡沫经济。股市投机泡沫是指由追逐价差利益的股市投机行为而导致股票价格偏离其基本值持续上涨的现象。即在—个连续过程中,初始的价格上升使投资者产生价格将进一步上升的预期,从而吸引以追逐价差利益为目的的新的投资者进入,并继续推动价格的上升,直至泡沫破灭。股市投机泡沫的特征是股票价格偏离其基本值长期上升和随后的暴跌。在投机泡沫增长过程中,投机泡沫的变化成为决定股价变动的主要因素,形成越来越高的收益,并最终导致泡沫破灭股价下跌。泡沫增长过程中正的收益率占优势会导致收益序列正自相关。投机泡沫使得反常收益增多,因而收益序列表现为尖峰后尾分布,从而过度投机激烈。
二、我国证券市场过度投机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