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0 00:39: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消费风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费风险

汽车信贷消费风险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产能不断提升,各大汽车公司都纷纷设立了汽车金融公司来扩大销售规模,汽车消费信贷成为了国内各汽车厂商所采用的重要手段。在汽车消费信贷过程中,消费者通过支出首付以及月租来获得汽车的使用权利,并在合同周期结束时选择根据合约支付尾款购买汽车或违约拒绝支付尾款,这种特性与美式看跌期权十分类似。现基于B-S期权定价模型,结合汽车信贷消费的特点,提出汽车消费的期权定价模型并对其进行违约风险分析。

关键词:期权模型;汽车信贷;违约风险

1汽车消费信贷理性违约决策模型

1.1汽车消费信贷。汽车消费信贷是指对申请购买汽车的借款人发放的人民币担保贷款,是银行与汽车销售商向购车者一次性支付车款所需的资金提供担保贷款,并联合保险公司为购车者提供保险和公证。消费者在支出一定的首付费用后,需在合同周期内支付定期支付固定费用,并在合同周期结束后付清剩余款项从而获得汽车的使用权。汽车信贷消费从各个角度来看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汽车制造商而言,汽车信贷可以促进销售,同时由于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实现了生产资金和经营资金的分离,汽车制造商可以更加好地设定生产计划;对于汽车金融服务商而言,提供抵押贷款服务可以使他们获得利润;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可以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信用转换为当前的消费能力,使得未来的消费行为提前实现。1.2理性违约的经济学分析。在目前的中国汽车金融发展中,如何评定消费者的信用级别以及如何加快信用评定的进程是制约我们汽车金融发展的瓶颈所在。通常来讲,消费者的违约分成非理性违约和理性违约2种。其中非理性违约是难以预测并且概率较小的违约情况,我们所讨论的大部分违约均为理性违约。由于理性违约是消费者根据自己条件做出决定的,所以大部分的研究模型都会基于消费者的家庭条件,经济状况,个人情况以及其他消费信息来对消费者进行评级和分类。然而,我们忽略了另一个更为直接的视角(见图1)。根据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在合同的到期日,若贷款人发现该汽车的市场价值要高于合同中的商定价值,则无论从买进后卖出套利的角度或者从自身的使用角度来看,贷款人都会买下汽车;若贷款人发现市场价格低于汽车残值,则会选择在市场上购买汽车,车辆将会回到金融公司手中。在这样的条件下,消费者所付的费用就等同于购买了一定的看跌期权,只有当所持有的汽车的价值高于残值时才会决定付清尾款购入汽车;反之,由于汽车合同残值高于当期汽车市场价格,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损益判断则会选择违约,即类似行使看跌期权向经销商以合同残值卖出汽车。因此,本文决定从期权的视角来分析汽车信贷消费,消费者付出首付费用以及后续月租来购买期权,得到继续使用汽车或者违约放弃抵押物的权利。图1中(P0-P1)为首付金额,P0是汽车在0时刻时除去首付的市场价值。假设汽车的市场价值PT随时间T变化函数为:PT=P0exp(-GT)。其中,G为汽车的每期折旧率,服从正态分布,均值为μ1,方差为σ1。在信贷消费的条件下,理性违约的条件为,车辆当期残值小于还款余额,即车辆当前的市值已经低于了还款余额,那么车辆抵押贷款的消费者就可能会选择理性违约。由图中折旧情况3可知,在合同到期日C点处汽车的市场价值将会低于消费者应付的剩余费用,故此时将会出现潜在的违约风险,模型如下:Q0+CF(1+i)0+(1+i)02…(1+i)0[T]-P*>0(1)即:Q0+CF(1+i)01+i()0T-1i0>P0exp(-GT)(2)

2期权视角的汽车金融

2.1基于期权视角的汽车信贷违约分析。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期权期货的操作也日益成熟了起来。期权期货不仅是金融工具创新的成果,同时代表着一种创新的理财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消费信贷的方式。从贷款方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1)贷款方支出一定的首付金额后,需要每期一笔固定费用并同时在合同结束时付清尾款才可获得汽车的所有权。(2)贷款人在合同周期内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抉择,选择履行合约付清尾款或是违约以减少损失。由此,借款方也将面临如下的风险及收益:(1)在整个合同规定时间内,当未来市价大于尾款金额时,贷款方将会获得收益;反之,贷款方将会相对于放弃抵押物而亏损。(2)由于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而月租金是固定数值,故贷款方获得的时间价值会随着时间增加不断增大。结合上述的潜在违约模型,得到期权视角下的汽车信贷消费潜在违约模型,如图2.图2中1,2,3分别代表了3种不同的合同周期,即条件1,2,3体现了3种在合同到期时承租人收益的状况,当承租人处于状况1时,根据理性经济学人假设,承租人将会有较高的违约风险,因为在理想情况下,此时承租人若不付清尾款将会降低他们的金融损失;反之,则为条件3,此时承租人即可以支出尾款购入汽车为自己使用,也可以以合同价格购入汽车后将其转手以市场价格卖出赚取差价。2.2实物期权方法与期权模型。实物期权是指以实物投资作为标的资产的期权,具体表现在经营、管理、投资等经济活动中,以各种形式获得的决策权,它是金融期权理论在食物投资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汽车信贷消费是汽车公司为了扩大其销售规模而进行的一种风险投资,具有启动资金相对较低、维持费用高、周期长的特点。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由于汽车信贷消费违约在合同周期内均有可能发生,汽车信贷消费的性质更类似于美式看跌期权。自从1973年BlackScholes第一个完整定价模型的建立以来,有关期权定价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在B-S模型中,有以下几个假设:标的资产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期权的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是固定的;标的资产无红利支付,且收益方差为固定常数。B-S模型可以表示为:P=Xe-rTN(-d)2-SN(-d)1(3)式中:P为看跌期权的当前价格,S为标的资产的现行市场价格,X为执行价格,r为无风险利率,T为期权到期时间,N(d)1和N(d2)表示正态分布在d1和d2的值,d1=[lnS()X+(r+0.5σ)2/T],d2=d1-σ槡T,σ为标的资产的波动率。2.3汽车信贷的期权定价模型。由式(2)可知,本文中假定汽车的市场价值变化情况为PT=P0exp(-GT),由于G服从正态分布,可知logPT=logP0-GT将服从正态分布,均值μ2为(logP0-GT),方差σ2为T2σ12。故PT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均值μ3为(μ1+0.5T2σ12),方差σ3为[exp(2μ1+T2σ12)][exp(T2σ12-1)]。同时,我们假定合同到期时的汽车市场价格为PT的平均值PT。则有以下的汽车信贷期权定价模型:P=P*N(-d)2-PTN(-d)1(4)P=P0-Q1-CF(1+i)01+i()0T-1i[]0N(-d)2-PTN(-d)1(5)其中,N(-d1),N(-d2)均为累计正态分布,d1为(Tσ2+(μ2-logP*)/Tσ1),d2为(d1-Tσ2)。以某汽车消费信贷合约为例,假定汽车价格为20万元,首付比率为20%,定期固定月租为2000元,合同周期为24个月,月租的时间价值为10%。从而根据以上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Tσ2=0.072;d1=0.032;N(-d1)=0.4872;N(-d2)=0.4872;故看跌期权的当期价格为C=6924.44元。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虽然由于这种理性违约收到购车人对未来汽车市场价格PT的影响使得违约对购车人具有一定的风险,但一旦消费者的判断正确,则将可以通过违约减少一大笔损失,故理性违约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违约方式。

查看全文

公共物品消费风险探究论文

一、农村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对比分析

(一)城乡义务教育比较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我国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教育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城乡学生均教育事业费差距并没有消除。2007年农村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事业费支出分别为2084.28元和2433.28元,而同期城市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事业费分别为2330.20元和2925.56元,农村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事业费支出只相当与城市89.4%和83.2%。

在师资力量方面,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以上职业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城乡初中教师队伍质量差距更大,城市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超过92%,而农村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不到85%,城市比农村高出近8个百分点。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在城市所占比例是农村的近2倍。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调查资料表明,农村小学本科毕业教师比例8.8%,城镇小学为17.1%;农村初中本科毕业比例44.7%,城镇初中则为81.9%[2]。

(二)城乡医疗卫生比较分析

从城乡卫生总费用来看,2006年城市卫生费用6581.31亿元,是农村卫生费用的2.02倍;从城乡人均卫生费用来看,到2006年城市人均费用1145.1元,比农村人均卫生费用多702.7元。城乡卫生费用绝对数量差距日益扩大。

查看全文

探讨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同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互联网影响下,人们可以不通过现金支付实现商品买卖进行信用消费,这就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其显著优势在于利用网络进行业务处理以及数据分析,使消费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然而,在金融市场特殊性以及网络信用的不完善性下,互联网金融消费存在市场、技术、信用等诸多问题,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监管,抵御存在的风险问题。本文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和特征概述,讨论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类型分析,并分析如何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

互联网消费金融将互联网作为媒介,为消费者提供信用金融服务,与传统消费模式比起来,互联网消费金融体现出分散、快捷、小额等优势。然而互联网消费金融也存在着使用风险,特别是互联网将消费金融行为放大后,风险系数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如何规避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成为重要课题,这对于消费金融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和特征

当前主要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a电商平台模式;b信用卡模式;cP2P平台模式;d消费金融公司模式,具体说来:(一)电商平台模式。该模式是京东、淘宝等电子商务公司基于自主平台,向消费者提供“京东白条”、“花呗”等消费信贷业务,其借贷依据为:a消费记录;b消费偏好、退换货信用、投诉率情况;c借贷金额情况,但是可让电商平台客户围绕平台消费,进而刺激消费者利用信用提前消费。(二)信用卡模式。消费者进行线上消费可以利用信用卡结算,而当前的青年消费群体对信用卡消费的方式也较为认可,是互联网消费信贷的主要形式,主要方法为分期付款和透支消费,其优势在于:a资金充裕;b手续方便;c风险防控完备。(三)P2P平台模式。相较于其它模式,P2P平台模式的信息量很大,消费者自主性更强,借贷效率较大,但是承担的风险也较大,具体说来是消费者在P2P平台筹资,然后将获得的资金进行消费,以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贷款为主。(四)消费金融公司模式。消费者在线上消费时可以借助消费金融公司移动终端或者互联网移动平台申请信用贷款,但是其缺点也较为明显,比如过于依赖银行导致的产品与银行产品类似,不仅缺乏特色,同时资金成本也存在问题。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类型分析

查看全文

消费信贷风险规避体系构建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成因;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逐步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等,具体请详见。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在有些地区还表现得比较明显,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一、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成因

(一)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此外,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尽管这种情况目前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

(二)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论文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2000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加1.33万亿,同比增长14.3%,其中消费贷款累计增加2592亿元,比1999年多增加1693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多增额的68%,在全年贷款总增长额中的贡献率为19.7%。

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在有些地区还表现得比较明显,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一、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

(一)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在美国消费信贷之所以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除个人信用制度比较健全外,银行有周密完备的信用网络,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信用消费管理体系,银行和商家通过网络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因而能够迅速确定能否向消费者提供贷款。美国消费者到银行申请按揭购车,银行职员立即将他的“社会安全保险号码”输入电脑,查询以往的消费贷款有无不良记录,查实能按时还款后,立即通知汽车经销商可以为其选车。

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比如,浙江省某银行自2000年初开展住房和汽车的消费信贷以来,发现约有15%的借款人根本就没有在银行代扣账户上存钱,如此高的违规比例显然会造成很大的道德风险。此外,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尽管这种情况目前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例如,在发放助学贷款时,许多银行经常采用学生互保方式,如果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毕业生就业压力上升,那么大多数学生都可能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加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一旦学生毕业离校,商业银行就很难查寻到借款人的去向和收入状况,这种互保方式蕴含的风险自然会显现出来。

(二)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

一、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

(一)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在美国消费信贷之所以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除个人信用制度比较健全外,银行有周密完备的信用网络,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信用消费管理体系,银行和商家通过网络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因而能够迅速确定能否向消费者提供贷款。美国消费者到银行申请按揭购车,银行职员立即将他的“社会安全保险号码”输入电脑,查询以往的消费贷款有无不良记录,查实能按时还款后,立即通知汽车经销商可以为其选车。

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比如,浙江省某银行自2000年初开展住房和汽车的消费信贷以来,发现约有15%的借款人根本就没有在银行代扣账户上存钱,如此高的违规比例显然会造成很大的道德风险。此外,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尽管这种情况目前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例如,在发放助学贷款时,许多银行经常采用学生互保方式,如果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毕业生就业压力上升,那么大多数学生都可能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加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一旦学生毕业离校,商业银行就很难查寻到借款人的去向和收入状况,这种互保方式蕴含的风险自然会显现出来。

(二)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现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操作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仍采用手工办理,加上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人员紧、网点少,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审查都与借款人当面调查核对,加上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一、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

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包括个人的一系列情况,如出生年月、学历、职业、工作地点、工作经历、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等等,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积分。②业务状况评分:在信用记录号下,每发生一笔业务,无论是存款、贷款、购买国债及其他金融债券、信用卡消费、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积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如个人信用记录号下屡次发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规定期内弥补透支就可以获得额外奖分;个人贷款按期还本付息情况良好可以获奖分;若发生恶意透支,并且不按时归还所欠本息,就应额外罚分,甚至列入黑名单。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

三、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

查看全文

汽车消费贷款风险控制论文

摘要:当前,商业银行发放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出现了不能按期收回、贷款风险开始显现的问题,此种贷款的发展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地步。对此历史地分析其原因,有必要建立健全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并以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档案为基础,实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的共享,为汽车消费贷款发展突破“瓶颈”。

关键词:汽车消费;信贷风险;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现状

(一)我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人均GDP已经跨过1000美元的门槛,居民消费意向从普通的生活用品向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转变,相当多的居民具备了购车能力。

2002年我国轿车产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2005年汽车销量达590万辆,2006年的汽车销量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销售市场。据有关机构预测,今后15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年销量将达到1700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汽车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查看全文

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同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互联网影响下,人们可以不通过现金支付实现商品买卖进行信用消费,这就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其显著优势在于利用网络进行业务处理以及数据分析,使消费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然而,在金融市场特殊性以及网络信用的不完善性下,互联网金融消费存在市场、技术、信用等诸多问题,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监管,抵御存在的风险问题。本文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和特征概述,讨论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类型分析,并分析如何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

互联网消费金融将互联网作为媒介,为消费者提供信用金融服务,与传统消费模式比起来,互联网消费金融体现出分散、快捷、小额等优势。然而互联网消费金融也存在着使用风险,特别是互联网将消费金融行为放大后,风险系数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如何规避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成为重要课题,这对于消费金融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和特征

当前主要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a电商平台模式;b信用卡模式;cP2P平台模式;d消费金融公司模式,具体说来:(一)电商平台模式。该模式是京东、淘宝等电子商务公司基于自主平台,向消费者提供“京东白条”、“花呗”等消费信贷业务,其借贷依据为:a消费记录;b消费偏好、退换货信用、投诉率情况;c借贷金额情况,但是可让电商平台客户围绕平台消费,进而刺激消费者利用信用提前消费。(二)信用卡模式。消费者进行线上消费可以利用信用卡结算,而当前的青年消费群体对信用卡消费的方式也较为认可,是互联网消费信贷的主要形式,主要方法为分期付款和透支消费,其优势在于:a资金充裕;b手续方便;c风险防控完备。(三)P2P平台模式。相较于其它模式,P2P平台模式的信息量很大,消费者自主性更强,借贷效率较大,但是承担的风险也较大,具体说来是消费者在P2P平台筹资,然后将获得的资金进行消费,以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贷款为主。(四)消费金融公司模式。消费者在线上消费时可以借助消费金融公司移动终端或者互联网移动平台申请信用贷款,但是其缺点也较为明显,比如过于依赖银行导致的产品与银行产品类似,不仅缺乏特色,同时资金成本也存在问题。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类型分析

查看全文

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论文

近年来,随着住房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金融业对住房开发和消费的竞争力度开始加强,整个住房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住房消费贷款成为了百姓实现安居梦想的最有效的途径。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个人住房需求的不断增加,各家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蓬勃发展,竞争激烈。但是,在大力开展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过程中,诸如按揭人贷款风险、抵押品贬值风险和提前还贷风险等各种风险日益积聚,严重威胁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而且对银行资金体系的稳健运行将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在促进住房产业健康成长的同时,规避和防范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本文采用对比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从住房消费信贷的基本概念入手,对我国某一商业银行实施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和国外实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将美国和日本在实施住房消费信贷过程中的情况与我国情况进行对比并结合我国在实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中风险管理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我国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一些政策建议。按照以上思路,本文分为四章进行详细地论述:第一章为住房消费信贷及其风险概述。本章从消费信贷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涵义及其特点,指出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是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满足其以住房消费为目的的信贷业务。它具有贷款额度大、贷款期限“长”(跨度大)、安全性与风险性并存、管理成本相对较高等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住房消费信贷的实践情况分析了目前商业银行在开展住房消费信贷业务中面临的主要风险,诸如:开发商的风险、借款人的风险、中介机构的风险、抵押物的风险、银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利率和通货膨胀风险等。第二章为我国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以农业银行为例。本章从介绍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在开展住房消费信贷时对相关风险的管理入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对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措施,并对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的风险管理情况进行了评价:从总体上来看,农业银行对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中存在的开发商风险、借款人风险、抵押物风险等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以管理;就农业银行目前的实施结果来看,2005年末,农行四川省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25亿元,不良贷款1.87亿元,占比1.5%,这一比例是较低的,说明该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由于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存量存在着上升的趋势,贷款投放到贷款收回的时间跨度长,很多住房贷款还没有真正进入风险高峰期,不良贷款的处置程序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不良贷款的真实水平。另外,在开发商风险管理、借款人风险管理以及贷后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隐藏了实际风险。因此,真实风险状况仍然不容忽视。第三章为发达国家实施住房消费信贷的案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章首先针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揭示出美国发生储贷危机之前节俭机构的贷款运作模式以及资金来源与运用结构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具有相似之处,而这几点正是导致美国储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美国储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1)商业银行应积极扩大信贷链条,增强抗风险能力。间接融资为主的住宅金融体制其信贷链条短的弊端直接导致了节俭机构抗风险能力不足,我国目前大多数住房贷款也采取的是这种间接融资的方式。要增强我国商业银行抵抗住房消费信贷的能力就必须要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链条;(2)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个缺口应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商业银行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扩充自己的资金来源,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同时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减少利率风险并加强对住房消费信贷的审查和监管;(3)要做到审慎监管和对危机的及早反应。即使在美国,金融机构一般也不能准确地预测经济下滑和金融形势的突变。因此,稳健经营和审慎管理,避免过高的业务风险是十分重要的。本章第二部分通过对日本20世纪80年代住专危机的案例分析,得出了住专危机的发生既有本身的制度因素,也有外部因素的结论,并在分析住专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指出了住专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1)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住专公司破产的主要责任在公司本身内部管理的混乱和经营的不善。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具有极大地警示作用;(2)应减少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干预,增加银行体系的透明度。日本为了发展,对银行采取了过分干预的政策,长期处于政府的干预和缺乏应有的透明度是中国金融体制与日本金融体制共有的弊病,由于政府过分干预和保护,使银行风险意识淡薄,缺乏竞争。因此,如何强化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意识,提高金融机构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它们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现代企业型金融机构是保证中国金融安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3)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抵押品贬值风险的控制,不能过分迷信抵押品的价值。住专公司过分迷信抵押品的价值,忽视抵押品的贬值,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住专公司的不良债权也一天天地看涨,最终走上了破产之路。我国目前的住房抵押市场前景颇好,很多银行把这一块当作优良资产来看待,殊不知,抵押品也有贬值的时候,对房产市场不能盲目乐观,对抵押品贬值的风险不能掉以轻心。第四章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能力的思考。本章在综合美日实施住房消费信贷过程中的案例与我国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在控制住房消费信贷风险中的不足,提出了对完善我国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一些建议。第一部分从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出发,提出了商亚银行在进行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时应加强的措施。该部分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提出了银行内部应设置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屏障,其中包括严格借款人和开发商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抵押物的评估工作等。其次说明了商业银行应设置风险控制线,包括加强贷后跟踪管理、完善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对贷款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违约处置机制、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等;第二部分的措施则是从银行与外部的合作意图出发,控制住房消费信贷风险即实施风险转嫁。首先提出了商业银行应积极扩大信贷链条,发展抵押贷款证券化。其次提出了商业银行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建立和完善住房贷款保险机制,利用保险转移风险;第三部分则是从银行外部环境出发,提出了政府应在保持银行体系透明性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商业银行控制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提供保障。该部分分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一是完善与住房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二是加强社会住房保障机制建设,其三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制度,其四是应建立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目前,国内外对于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外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的文献还较少。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住房消费信贷业务较国外起步晚,因此我国对于风险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专著甚少。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与国外经典案例的对比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通过分析某一具体商业银行对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控制此风险中的不足之处;其二,通过对比分析国外经典案例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与我国目前类似的情况,提出对我国的启示。最后,在这两条线索的基础上得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能力的政策建议。关键字: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储贷危机,商业银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