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9 21:05: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小儿厌食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儿厌食症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运脾法
“脾为后天之本”,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加之病后失调,喂养不当,精神调护失当或环境突然改变等,均可引起小儿不思进食,甚或拒食,从而形成小儿厌食症。因此,在儿科临床上调护脾胃气机之“运脾法”更为常用且有效。
1运脾法之意重在助运
运脾法是江育仁教授针对小儿脾胃病的发病特点提出的有效治疗方法。运脾法是指解其脾困、运其脾气的治疗原则。“运脾”一词,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江育仁认为,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运与化,是脾的功能。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运脾的作用在于解除脾困,舒展脾气,恢复脾运,达到脾升胃降,脾健胃纳,生化正常的目的。临床对脾运失健引起的病症如厌食、疳气、贫血、泄泻等有较好疗效。运脾法体现了中医着眼于调整机体平衡统一,恢复脏腑功能协调,健运脾胃,充其后天之本的医疗特色。
2运脾法之用药重在灵动
消食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探讨论文
厌食是指小儿除外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较长时期食欲不振或减退,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笔者近年来运用本院自制消食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172例,并与口服健儿消食口服液者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172例确诊为厌食症(脾胃不和型),病程在2个月以上,年龄1~6岁,近1个月内未用过治疗小儿厌食的中西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的门诊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4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104例中男性57例,女性47例;年龄1~2岁39例,3~6岁65例;病程2个月~1年62例,1~2年32例,3~6年10例。对照组68例中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龄1~2岁28例,3~6岁40例;病程2个月~1年41例,1~2年22例,3~6年5例。两组上述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予本院自制消食口服液(厚朴、茯苓、陈皮、麦芽、谷芽、山楂、木香、槟榔、石膏、砂仁、内金、生大黄)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对照组予健儿消食口服液(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15天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包括中医症候、舌脉及食量的变化。
1.4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中医病征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厌食的疗效评价标准修订临床控制: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原有水平的3/4,原有症状基本消失者;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有所恢复,但未达到原有水平的3/4,原有症状减轻者;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改善。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研究论文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为小儿常见的症状,长期厌食可造成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严重者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12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根据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厌食症诊断标准[1]: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降低、食量减少,持续2周以上,伴腹胀、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便秘,并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性因素及药物因素的影响,诊断为小儿厌食症。取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儿科门诊厌食症患儿235例,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20例,男57例,女63例,年龄1~7岁(平均4.7岁),病程1~36个月(平均12.3个月)。纯西医治疗组:115例,男51例,女64例,年龄1~8岁(平均4.9岁),病程1~34个月(平均12.1个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柔肝和胃治疗小儿厌食分析论文
【摘要】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一种常见病,中医以往认为本病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多因喂养不当,脾胃虚弱引起。治疗也以健脾养胃,佐以消食化积治疗。笔者从现代小儿生活条件改变对其心理、生理影响方面入手,认为本病病机已与以往不同。把本病病机总结为肝胃郁热,治疗上采用柔肝和胃法。
【关键词】柔肝和胃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长期的食欲不振,拒食,以致引起小儿逐渐乏力,消瘦,发育迟缓等症状。既往多认为是由于小儿脾胃虚弱,喂养不当及环境因素造成小儿脾胃的运化受纳功能减弱,病位主要在脾胃,治疗上也以健脾养胃为主。
1病因病机
笔者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以及对小儿抚养观念的改变,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已经与以往不同。现代社会中小儿总体生活条件较以前大为改善,饮食结构、营养组成更加充分合理,营养不良造成的脾胃虚弱因素已基本不存在。同时由于小儿家长对育婴知识的重视及掌握水平的提高,使不合理喂养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并且因为各方面条件改善,小儿体质也在增强,其本身脾胃虚弱的影响也降低了。与之相反,一些其他因素在小儿厌食症形成中的作用却越来越突出。喂养小儿过程中,高热量饮食增加,中医认为膏粱厚味长期过量,则使胃蕴热。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小儿在家庭以及社会中的地位前所未有的提高,往往被娇惯,情绪很少受正确引导和约束。小儿本身缺少分辨能力,行为由自己好恶决定。再加上家长的溺爱,现代的儿童往往十分任性,脾气急躁,情绪波动很大。小儿生理特点就是“肝常有余”,肝体阴而用阳,“有余”即指阳气相对有余而阴气相对不足[1]。再伴以性情急躁,使肝阳更加亢盛,久亢则化热,肝属木,胃属土,生理上木克土,所以肝热内蕴,最易犯胃,即叶桂所说“肝风内扰,阳明最为其冲犯”,从而肝热蕴胃,再参以膏粱生热于胃,最终形成肝胃蕴热病机。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喜润恶燥,喜凉恶热,热蕴于内则胃失其所喜,受纳功能受损,饮食不入,形成小儿厌食症,即王孟英所说“不欲食病在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小儿厌食症是由不良情绪作用使其生理上相对过亢的肝气形成病理条件,阳亢化热,乘克于胃,肝胃蕴热,胃失受纳,病位表现在胃,实则在肝[2]。
情境教学在儿科护理学的运用
【摘要】高职《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课程中的主要课程,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护理的基本知识、专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而想要有效教学效率,首先要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从而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在高职《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也能更好的掌握所需的技能。本文根据高职《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在教学过程应用情境教学方法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
高职教育中《儿科护理学》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调动一切因素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情境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设置生动、形象的相应情景,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高职《儿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
1情境教学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而教学情境一定要是能够促进学生情绪发展的,并且是生动形象的学习场景。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临床护理中,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疾病护理情境,在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护理知识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具体的学习情境能够拓展学生思考的空间,在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儿科护理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难以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而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就能够增加课堂容量同,也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丰富起来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情境教学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蟾皮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
【关键词】蟾皮化学成分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蟾皮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干燥表皮。蟾皮最早记载于《本经逢原》,是蟾蜍去蟾酥、去内脏后晒干之物,经方入药目的多为以毒攻毒。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蟾皮中存在多种化学成分[1],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等病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2]。现就它的化学成分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化学成分
代丽萍等[3]从其水提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4氨基3羟甲基环辛酰胺骈四氢n呋喃酮(蟾蜍环酰胺B,I),蟾蜍环酰胺c(Ⅱ),蟾蜍噻咛(Ⅱ),去氢蟾蜍色氨氢溴酸盐(IV),辛二酸(V),丁二酸(VI);张英等[4]从中华大蟾蜍皮石油醚萃取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胆甾醇(cholesterol),棕榈酸胆甾烯酯(palmitaticacidcholesterylester),蟾毒它灵(bufotalin),沙蟾毒精(arenobufagin),嚏根草配基(hellebrigenin),嚏根草配基3辛二酸半酯(hellebrigenin3hemisuberate);有报道[5]分别从日本产的台湾蟾蜍BufovulgarisformosusBoulenger,绿蟾B.viridisLaur,台湾产的曼谷蟾蜍B.bankorensisBorbour及国产中华大蟾蜍B.bufogargarizansCantor皮中分离出以琥珀酰、己二酰和庚二酰代替辛二酰的精氨酸酯类化合物及硫酸酯类化合物;而且又从北美产的蟾蜍(B.americanus)和台湾产的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皮中分离出I-组氨酸、L1甲基组氨酸、L3甲基组氨酸代替精氨酸部分的蟾蜍毒素类化合物。赵大洲等[6]研究发现蟾酥及蟾皮中的二烯内酯成分大多数相同,但蟾酥中的种类少而含量更集中;吲哚生物碱类有4个主要成分相同,另一吲哚生物碱脱氢蟾蜍色胺,在蟾皮中的相对含量较高,而蟾酥中很低;且初步判断蟾酥中甾醇类主要为一谷甾醇,而蟾皮中主要为胆甾醇和胆甾醇棕榈酸酯。徐乃玉等[7]测得中华大蟾蜍皮粉中含有钙、镁、钠、锰、铁、锌、铜、磷、硅及银等元素,其中以钙为最多,其次为铁和镁。
2临床应用
2.1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张爱霞等[8]用华蟾素(中华大蟾蜍皮的水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全组有76例,其中胃癌28例,大肠癌25例,肝癌13例,胰腺癌10例,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84.2%,生活质量改善率为65.8%;对照组分别为44.7%和26.3%,两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刘明等[9]采用口服华蟾素注射液配合中药辨证治疗22例中晚期食管癌,晚期食管癌的吞咽梗阻、恶心呕吐、纳呆腹胀、胸骨后疼痛、声音嘶哑5个主要症状明显减弱;治疗后瘤灶变化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2例,轻微疗效(MR)7例,无变化(NC)9例,进展(PD)4例,有效率(RR)40.90%;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为:提高≥10分13例,稳定±10分5例,降低≥10分4例,提高稳定率为81.82%;治疗后生存期观察为治疗后半年生存21例,半年生存率为95.45%,1年生存l5例,1年生存率为71.43%。郑英兰等[10]应用中药制剂华蟾素注射液配合化疗及内镜下注射治疗Ⅲ、Ⅳ期胃癌80例,配对分为4个组:1组单纯用化疗,2组用化疗加华蟾素,3组化疗+内镜下局部注射顺铂,4组化疗+华蟾素+内镜下局部注射顺铂和华蟾素5ml/次。结果2组的生存质量和化疗耐受性高于1组(P<0.05),4组生存质量(Karnofsky评分)和生存期明显优于其他组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2、4组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无明显下降,1、3组治疗后白细胞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张志强等[11]将6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华蟾素注射液20ml+0.9%氯化钠250ml,1次/d静脉滴注,同时羟基喜树碱5mg+0.9%氯化钠100ml,周一至周五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采用羟基喜树碱5mg+0.9%氯化钠100ml,周一至周五静脉滴注,两组均用3周,结果两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19>0.05),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83.3%、生活质量评分增加18.6分;对照组疼痛缓解率为43.3%、生活质量评分增加9.3分,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杨学峰等[12]用鲜蟾皮外敷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28例,治疗结果治疗组28例中,部分缓解(PR)者2例,无变化(NC)者22例,进展(PD)者4例;对照组26例中,部分缓解(PR)者4例,无变化(NC)者11例,进展(PD)者11例。治疗组瘤体稳定率为78.57%,对照组为42.31%,两组比较,治疗组显示较好的稳定瘤体作用(P<0.05)。曹宇华等[13]为观察华蟾素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32例病例均为Ⅲ期患者,既不能手术切除,亦不能耐受全身或局部化疗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华蟾素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治疗同时给予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结果使用华蟾素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在控制肿瘤方面,病情的恶化率较低(18.75%);在生存质量方面,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较高(78.13%);在肝功能方面,用华蟾素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有明显下降。
桂枝汤临床运用作用分析论文
【关键词】桂枝汤;临床应用;文献综述
【摘要】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被誉为“群方之冠”,原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方中以桂枝解肌发表,透达营卫,为君药;芍药敛阴和营,为臣药。君臣相合,共调营卫。生姜辛温止呕,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大枣甘平补中,助芍药益阴以和营;姜枣合用以升腾脾胃之气津;炙甘草调和诸药,且配桂姜辛甘化阳以助卫气,和芍枣酸甘化阴以滋营阴,为佐使之用。五药相合,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敛阴和阳之效。在临床应用中,通过随证加减,该方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为了方便临床用药,现将近几年桂枝汤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感冒以桂枝汤加减治疗空调病52例,疗效满意。空调病的本质是人为手段影响了人体营卫的调节,导致人体对突变的环境不适应。“虚邪贼风”是一种致病因素,而空调的时间模拟也是一种“虚邪贼风”,非其时而有其气,人长期处于这种反常的室内小环境中,与自然界的大环境不协调,导致营卫之气渐虚,所以会引发诸多疑难病症。组方:桂枝、白芍各6~12g,炙甘草6~3g,生姜3片,大枣3枚。根据病情轻重及患者体质临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服后饮白米热粥,令其出微汗。其中痊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5%。杨福龙以桂枝汤加减治疗阴暑证135例,取得良好疗效。阴暑证临床表现为精神衰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胸闷不畅,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恶心呕吐,渴不欲饮,舌淡、苔薄腻,脉濡细。按门诊顺序随机分为桂枝汤组和对照组。其中桂枝汤组(治疗组)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10~69岁。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0~70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以桂枝汤原方化裁:桂枝10g,炒白芍10g,生姜10g,红枣10g,蜜甘草10g。加减法:汗出过多者取桂枝加附汤意,加黑附片10g;畏寒症状明显者取香薷饮意加香薷10g;呕吐、腹泻者加白扁豆10g,砂仁6g或白豆蔻6g(后入)。3剂,水煎服,每日1剂,三煎,三服。对照组给予藿香正气水10ml,每天3次。两组均以3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桂枝汤组痊愈66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00%。对照组痊愈35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00%。桂枝汤组好转8例及对照组好转21例、无效4例再经第2个疗程治疗,均以桂枝汤加减调治获愈。
2、汗证杜文彪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汗证38例,疗效满意。治疗方法以桂枝汤为主方,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以益气固表;汗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糯稻根等以固涩敛汗;阳虚者加附片;肌腠疏松,表卫不固,易于感冒而汗出恶风者与玉屏风散合用。3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76岁。中医辨证为营卫不调,营强卫弱,阳虚卫外不固者。治疗后,治愈31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7%。李同新等以桂枝汤治疗鼻汗证24例,效果较好。方药组成:桂枝10g,白芍12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上药加水600ml,文火煎取汁200ml,分2次服,每次1剂。7天为1个疗程。本组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5岁,平均38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年。经1个疗程治疗,治愈18例,好转6例,有效率为100%。王媞用桂枝汤加减治中风半身汗出38例,疗效满意。方药桂枝15g,白芍9g,甘草6g,生姜6g,大枣6g,麦冬20g,淮小麦9g。汗出多可加生龙骨,兼气虚加生黄芪,阳虚加制附子。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早晨空腹服,晚上睡觉前服,4剂为1个疗程,间隔1日可继续下1个疗程。2个疗程本组治愈(症状完全消失)26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9例,3例无效,总有效率92%。
3、咳嗽韩爱鱼以桂枝汤加味治疗喉源性咳嗽60例,收到较好效果。60例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3~70岁,病程3天~3个月。处方:桂枝、白芍、苦杏仁(后下)、川贝母、荆芥、贯众、茜草、枳壳、甘草各10g,沙参、玄参、桔梗、蝉蜕各15g,僵蚕8g,防风6g,生姜3片,红枣3枚。加减:外感风寒加大桂枝、防风用量;外感风热加桑叶10g,连翘15g;肺有内热加黄芩10g;扁桃体炎、咽炎、喉头水肿治后遗留咳嗽加射干、丹参各10g,玄参用至30g;有少量白沫痰加款冬花9g;原有基础肺病,咳嗽伴痰多色白加茯苓15g,陈皮、白前各10g;肺阴虚加百合30g,炙百部15g;夜间咳嗽加重加知母10g,黄柏15g;盗汗加地骨皮、银柴胡各10g;咽痒甚蝉蜕加重至20g,或加白僵蚕6g,或加花椒6g,炙百部15g;咳甚而喘者加地龙15g;病程日久,久咳不愈,耗伤肺气加诃子10g,五味子15g或粟壳6g。每天1剂,水煎服,小儿酌减。治疗3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疗程,最多治疗5疗程。1疗程治愈30例,2疗程治愈15例,3疗程治愈5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陆青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咳嗽50例,疗效满意。50例中,门诊45例,住院5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个月。有40例已经用过抗生素治疗,10例为初发者;有过敏史者35例,兼有过敏性鼻炎者16例;兼有皮肤瘙痒者20例,平时易感冒者30例。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药物组成: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g,大枣10g,黄芪15g,白术10g,防风10g,杏仁12g,咽痒重者加千层纸、蝉蜕,痰多者加陈皮、半夏、茯苓,鼻塞者加细辛。每日一剂,水煎分服。7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忌吃海鲜类及煎炸食品。50例中,显效38例,占76%;好转8例,占16%,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为92%。
4、风疹金玲等采用加味桂枝汤治疗慢性荨麻疹6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风邪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主要条件,因该病反复发作,病情多为气虚血亏,久病多瘀,而病理实质为皮肤腠理经脉不通,血行失畅,瘀血阻络,皮肤腠理失去营养濡润作用,其与西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等病理改变基本相同。本组66例患者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20~76岁,平均48岁;病程3个月~15年;伴高蛋白血症者32例,贫血者9例,皮肤划痕试验显阳性者58例。处方:黄芪45g,桂枝20~30g,白芍20g,荆芥15g,细辛5g,当归尾20g,乳香10g,大枣10枚,甘草15g,生姜10g。用法:冷水浸泡15min,煎沸分3次服,每日1剂,7天为1疗程。随证加减:瘙痒剧烈者加蜈蚣2条,乌梢蛇30g,白鲜皮30g;腑气不通加生大黄15g,枳实15g;肠燥便秘者加生首乌30g,桃仁20g;腹痛者加郁金20g,青皮15g;痰湿中阻,见头痛如裹,胸闷恶心,苔腻者合二陈汤等健脾化痰药;痰阻气机,郁而化热,苔黄腻,脉弦滑者加川黄连10g,厚朴20g,黄芩30g;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心悸少寐者合四君子汤(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末观察记录患者风团大小与数目、瘙痒程度)。所有病例治疗2个疗程,治愈57例,显效4例,进步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齐爱珍等用桂枝汤加减治疗30例顽固性经行风疹块患者,临床效果满意,随访未见复发。30例患者中14~21岁3例,22~35岁18例,36~49岁9例;已婚28例,未婚2例;病程3个月以内4例,4个月~1年15例,1年以上11例;血虚21例,血热9例。桂枝、白芍、生姜各9g,炙甘草5g,大枣4枚,血虚者加当归、黄芪、何首乌、蝉蜕以益气养血、调和营卫、解肌疏风止痒。每于经前服药5~6剂,并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扶正达邪;经后5天开始服药5~6剂,并重用当归等以滋阴养血,使营充卫强,营卫调和;血热者每于经前服药5~6剂,减轻桂枝用量,去生姜,加生地、紫草、丹皮、蝉蜕等以养血凉血、调和营卫、疏风止痒。均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经治疗,痊愈21例,占70%;显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