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9 19:57: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孝道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孝道思想

审慎警惕孝道思想论文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孔子之前,华夏民族对“孝”的阐释已经蔚为大观,本文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结合前人观点和其他儒学著作,阐发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探究《论语》中的“孝”对今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孝;论语;孔子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金文诂林》卷八)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1]。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重视。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在另一本儒家经典《孝经》中还有一句话说:“孝乃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儒家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仁”是孔子强调为圣人的必要准则,而孝作为仁的内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有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犯上和作乱即为不忠,孝悌者鲜犯上而无作乱,是忠君爱国思想的拥护者。我们现在常说“孝顺”一词,似乎孝敬就代表着顺从长辈或者权威的意志,那孝是不是就是愚忠和逆来顺受?很多人因此产生误解,批判《孝敬》的愚昧和保守。其实,仅就这一点,孔子早就给出了答案。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孔子的回答是:“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在“孝”之外,孔子还用了另一个道德的准则“义”来规范它的实行。如果上级或者长辈言行不已,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可以看出,“义”作为一个概念是超越了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的,《荀子•子道篇》记载了同样的一段话。鲁哀公问孔子同样一个问题。子贡认为“子从父命”就是孝。孔子说子贡是“小人”。孔子指出“子从父”不能说子“孝”,臣从君,也不能说是臣“贞”。孔子说:“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总而言之,“孝”是子对为什么要从“父之令”的审慎的把握。把握的标尺就是“义”。“孝”由此就成为小辈或者臣子依据一种更高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根据一定的认识论方法处理与君和父的关系的一种品性。在这种解释思路下,“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孝”是学道的表现和成就,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孝”不是对长辈和上级的单向的义务。

其次,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关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对于不同弟子的提问,他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其中的要义都是一致的。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就是家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难的,要做到面对父母的时候,不厌烦而有愉悦之色,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父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的,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看到这两句,心中感慨颇多,孔子的教导对现代人来说指导意义更大。在古代,交通不便,疆域窄小,出趟远门并非易事,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但是今天,除了农村那些出不来的人,还有多少人愿意固守家园,守护自己的父母?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身不由己,繁忙的工作,又有谁考虑到父母的感受?每当我们推说加班加点而没空探望他们的时候,我们是否记得孔子的教诲?那首《常回家看看》在大江南北的走红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一点,我很佩服孔子,他洞察到了人内心的想法,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所在。在父母眼里,子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所以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是的,既然是孝子,那他在物质和言行上的态度就不会受到父母的微词,唯有疾病,是天灾,很难由人力控制,是父母和孝子都没有办法的。这种疾病,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所以自然的病症成为父母也是孝子最无能为力和担忧的事件。另外,孔子还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好的评价。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认的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时,就连父母家人也变成了“孝”的监督者,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参考的。由此可见,孝在当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查看全文

小议盂兰盆经的孝道思想之探索

论文关键词:佛教《盂兰盆经》孝道

论文摘要: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兰盆经》作为影响力很大的佛教经典孝经之一,其中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和研究。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传统的孝道思想仍然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冲击这种影响力在逐步减弱。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挖掘中国宗教思想的宝藏,为中国传统孝的思想提供更多的、有益的理论补充。佛教中“孝”的合理思想对当前我国社会重新树立新的孝道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浅析佛教经典孝经《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一、当今社会孝道观念的变化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孝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封建宗法制度盛行,家族和家庭对社会和个人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族长和父权往往分别是家族和家庭的中心。由于社会的封闭和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限制,个人往往对家族和家庭有很深的依赖。但是,在当今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里,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社会日趋开放,人们有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不再是无法冲破家族和家庭束缚的孤独的人。因此,家族和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下降,甚至消失,家庭本位逐渐让位于个人本位。人们传统的孝道观也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发生了质的转变。

随着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推行,两代人思想的隔阂加深,甚至出现了沟通的障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孝”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削弱了。具体表现为:1.不再笃信家长的权威。由于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孩子知识的获得不再是简单的通过家族或家庭的言传身教而往往是通过社会来获得。家长对孩子知识的权威性有所下降,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家长在孩子生活中的地位,由此,造成了孩子对家长的质疑,甚至不尊重。2.社会流动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隔代和多代家庭的结构出现了瓦解,夫妻二人世界的生活成为社会的主流。由隔代或多代一起共同生活发展到夫妻和孩子一起生活,这直接影响了孝的观念和意识的传统。

查看全文

诠释关于道教的孝道思想的探究

论文关键词:道教孝道思想人道忠孝儒家教理为道神仙追求仙道

“忠孝”是儒家提倡的一种普遍道德,“神仙”是道教追求的一种终极理想,在许多人看来,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干。然而,在道教发源地青城天师洞,一块“忠孝神仙”的金字巨匾,堂而皇之地悬挂门庭。在道教众多的教派,尚有以忠孝为本的净明忠孝宗。于是,当我们认真审视道教的教理教义时,便发现儒家的伦理道德早已深浸入道教的思想学说之中。正因为如此,要学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具,焉论神仙,这已成为道教界的一个共识。这里,就道教的孝道思想做一探索。

考察道教孝道思想的来源,无疑来自儒家。儒家继承西周以来的传统礼制,十分重视伦理道德的建设,其中即包括对孝道的肯定与发扬。“孝”的思想,其产生约当于西周时期。从金文及《周书》和《诗经》等文献中,可以看到已有大量关于“孝”的内容,表明“孝”的伦理观念已经形成。《说文解字》日:“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明“孝”乃是一种家庭伦理,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规范作用,被视为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为人们自觉力行。

中国古代文化属伦理型文化,在中国这样的宗法制社会中,其伦理的核心就是忠孝人伦,这一点特别表现在以忠孝为本的思想上面。孔子在《论语》中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认为治国必先齐家,因此将忠孝说成“为仁之本”是合乎逻辑的。

从历史角度上看,孝道是在个体家庭出现以后,作为家庭内部的行为规范而产生的。其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在世的上辈的敬爱、服从和赡养,二是对于已故上辈和先祖的敬仰和追念。应当说,这个伦理概念主要是针对现实的世俗生活。但是,在其发展意义上,却远不止于此。其中的第二个方面,即对于已死之先辈的“追孝”态度和方式,导致了中国传统的祖先崇拜进一步发展。显然,也正是这点首先沟通了儒家与道教的内在交流,这对于道教神学与伦理学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因为“宗教”一词本身,就同祖先崇拜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祖先崇拜的目的,就是以先辈为伦理范型,昭示于人,要求人们循蹈其迹。

然而,两家追求的终极理想毕竟有较大的差异。在解决“仙道”与“人道”内在的矛盾时,就必须以某种价值观为基础。对此,道教所提出的调和方法,就是要求慕道修仙之人,首先必须履行社会共同的“人道”价值。《无上秘要》卷l5说:“父母之命,不可不从,宜先从之。人道既备,余可投身。违父之教、仙无由成。”先当“仁爱慈孝,恭奉尊长,敬承二亲”。《洞玄安志经》亦说:“夫学道之为人也,先孝于所亲,忠于所君,悯于所使,善于所友,信而可复,谏恶扬善,无彼无此,吾我之私,不违外教,能事人道也;次绝酒肉、声色、嫉妒、杀害、奢贪、骄恣也;次断五辛伤生滋味之肴也;次令想念兼心睹清虚也;次服食休粮,奉持大戒,坚质勤志;导引胎息,吐纳和液,修建功德。”如此则仙道可成。这样一来,就将儒家忠孝仁信的思想与道教养生修仙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融合起来。

查看全文

孝道思想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

一、《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一)孝道是做人的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通悌。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人身来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孝悌是人的天然职责。正如孟子所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因此孝悌最能体现人间的真情。所谓真,是指父母、兄长即使伤害了自己,也不会与他们计较,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照。有这样的心念,无论家庭内部有多大的矛盾,都能化解,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这就是所谓的齐家。能齐家的人,走向社会,必定会友爱同事,尊敬长上,当然不会做乱害国,如此即是国治。家齐、国治,天下自然就太平。所以孝悌做好,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一个人仁德的实现。因为,仁的本意就是爱人,从爱父母兄长到爱同事领导,再到爱不相识的人,这种浓浓的爱发端于家庭,并可以扩展至国家天下。因此,孝悌是仁之本。

(二)孝道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对孝悌的认识实在太精辟了。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如果每一家庭中,儿女都能孝顺父母,兄弟之间相互友爱,这就是和谐家庭。千万个和谐家庭岂不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社会?然而,当今社会,老人得不到赡养,兄弟为争家产反目成仇。法庭上,亲人相互间起诉已经司空见惯:父告子,是为了要点养老费。弟告兄,是为了争家产。还有的儿女,婚后不妥善处理夫妻关系,草率离婚。离婚后,又把孩子甩给老人来抚养,让老人为儿女行倒孝。同时,离婚后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这些事情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是社会的大问题,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处理。倘若,人的心目当中有孝悌之念,怎能忍心伤害父母和兄弟呢?又怎能把自己的婚姻当儿戏呢?

(三)孝道思想是分层次的

查看全文

诠释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现代价值

论文关键词:先秦儒家孝道思想辩证分析现代价值

论文摘要: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伦理的基石。本文首先阐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接着又对孝道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即有其适应时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弘扬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先秦儒家开创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构建的孝道观,则是这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儒家人文理论的基石。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是中国人个人道德的根源。它不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民众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一、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因此,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成分。一般说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荣,需要相互关心、帮助。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应该尊敬、赡养父母。这样,就有了同一血缘关系的孝。

“孝”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到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一夫一妻制使得父子关系确实可靠,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奉养、尊敬和服从。到西周时期,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确立,“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传统世袭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孝”的观念及其作用进一步升华,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有孝有德”就成为了西周的“道德纲领”。周代的“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奉养、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勃兴,学者们对“孝”有了更深的见解。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孝”观念,并把它系统化,确定为普遍的伦理模式。

查看全文

孝道思想规范父母子女关系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孔子不但重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问题作了一个概括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论文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查看全文

思想道德建设下“孝道”智慧研究

摘要:作为一部传承行孝原则和道理的儒家经典,早在帝王统治时代,《孝经》就起到了维系社会和谐的治世作用和上下相亲的积极意义。如今,针对在党的中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力求打造教育强国的要求,《孝经》中行之有效的治世智慧亟待恰到好处地被应用到我国教育管理中来,激发管理创新活力,从而健全我国教育管理体系,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关键词:孝道;家庭与社会;管理智慧;当代管理;“新”途径

古语有言,“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和突出特点。由“孝悌”构建出的,是内对父母孝顺,外对朋友信义,上对君王忠诚,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其社会结构,就是搭建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上的。一旦一种德行成为伦理的基石,那么它的异化是在所难免的。演变至今,甚至变成了道德绑架。故,在当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课题下,务必正确理解以“孝”为核心的传统伦理文化,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狠抓着力点,从营造环境和优化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批判继承、改革创新地将《孝经》中的智慧应用到教育管理中去,探索思想道德建设“新”途径。

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扇枕温衾,姜诗涌泉跃鲤,这些为世人传颂的佳话感动了一代又一代,通过对“孝”不同形式的演绎所渗透出来的精神将一直传承延续下去。早在唐代时期特有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之下,孝道的内涵就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包含了更加浓厚的政治寓意。“孝”亦有“道”,孝道不再只是血缘宗法,家庭等级尊卑制度的护身符,它在政治及管理方面体现出来的诉求也愈发强烈。孝在字典上的解释为“尊敬奉养父母”,如此看来,“孝”单纯只是一种动作。当代作家毕淑敏呼吁人们尽孝“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在“孝”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所以说,孝不单单是一种可以显露和衡量出来的行为和价值,这样将“孝”物化,实在有悖于先贤们对孝美好的诠释。孝的本质是爱,是一种对家庭,对社会,对生命的爱,它是一种情感的依托,是一种精神的眷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爱父母首先要自尊自强,自信自爱,亦舒先生有言“自爱沉稳而后爱人”,爱人的出发点在于爱己,下雨记得打伞,别让爱我们的人操心。学会珍爱自己,感恩父母为我们带来生命,拒绝诱惑,洁身自好。将心比心,知道自己害怕黑暗,就请在暮色四合时给父母一个拥抱;知道世界风光无限,就请在父母还能迈开步伐时,带他们四处远游。当下的青年一代,绝大部分无法控制自己对父母的情绪发泄,虽然有部分事后会愧疚并反省,但仍旧是表明这份“孝”的不成熟,不深入,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浮躁,沉下心来,肩负起一份“稳重”的孝。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个人离不开整体,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有涵养,有道德的家庭风貌,这就要家庭对个人进行人格塑造。一个以“孝”维系的家庭,必然是极少出现矛盾的。家庭成员中的晚辈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传承美好品德,身心健康发展。感恩之心在心中慢慢生根发芽。通过培养“孝心”,激发人们内在的性德,《孝经》中的智慧为当代人提供理论基础,是“孝道”发展的助推器。以“孝”修身,塑造一个忠义、厚道、仁义、廉洁的高贵品格。具备了如此品格,就是具备了自觉提高、自我发现、自我觉察的自主能力,具备了遵循法律与准则的自觉性,时刻警醒自己秉持慎独精神,这样的自觉、自律与自主就是儒家管理的精髓所在。通过培养自身孝德,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有利于实现自我管理,从而将自我这个个体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大集体中,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

一、以孝本观念为管理的指导思想

查看全文

孝道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思考

摘要:曾子孝道思想认为,我们的身体发肤来自父母,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对父母尽孝的体现;对父母既要孝又要忠,又可扩展为对父母尽孝,对国家尽忠;要将自然界视为自己的父母,宛如孝敬父母一般对待自然界。曾子孝道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曾子孝道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曾子;孝道;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孝是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只有注重孝道,公民道德素质才会提高,社会才会更加稳定。孝道被中国古代统治者所推崇,是维系家庭稳定的道德基础,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纵使时代条件发生变化,孝道仍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仍然不能随意丢弃。但是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孝道有被淡化的趋势,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也有被忽视的倾向。为此,我们要重新拿起曾子孝道思想的理论武器,将曾子孝道思想同新时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续发挥曾子孝道思想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赋予曾子孝道思想新的时代内涵,让曾子孝道思想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继续发挥作用。

一、曾子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

孝是道德大厦的地基,加强道德教育首先要注重孝道。曾子孝道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是我们加强道德教育的精神宝库。我们要用曾子孝道思想武装头脑,提高对曾子孝道思想的认识水平,在思想上搞清楚如何践行曾子孝道思想,让孝道思想融入大学生品格培养中,为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敬畏父母的生命馈赠,爱惜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践行孝道的起点,是对父母尽孝的基础。将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必须依靠健康的身体,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对父母的孝心将失去客观基础。曾子将爱惜身体同对父母尽孝相联系,对丰富孝道的理论内涵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子曰:“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1](128)在曾子看来,我们身体的四肢和毛发皮肤均来自父母,同父母相互感应,是父母的生命在我们身上的延续。念及于此,我们就要全心全力爱惜自己的身体,时时刻刻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的身体有任何亏损。要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完整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践行孝道的底线。倘若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缺乏敬畏之心,不注重保护自己的身体,甚至随意糟蹋自己的身体,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触碰了践行孝道的底线。(二)孝道出于内心,忠孝可以两全忠孝本质上不冲突。孝是忠的基础,不孝必定不忠,忠是孝的提升,不忠也是不孝。一方面,曾子非常重视孝道,要求我们对父母要做到一个“忠”字,要有“忠心”。这里的“忠心”是要从内心深处孝敬父母,发自内心地为父母尽心。曾子曰:“是故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味,居处温愉,著心于此,济其志也。”[1](115)曾子认为,我们要从衣食住三个方面对父母尽孝,不仅要让父母吃得饱,更要让父母吃得好;不仅要让父母穿得暖,更要让父母穿得美;不仅要让父母住有所居,更要让父母住得舒适。另一方面,曾子主张正确处理家国关系,看到家与国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曾子将“孝”应用于君臣之道,把对父母尽孝同对君主尽忠相联系。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2](40)曾子认为,对父母尽孝是对君主尽忠的基础,对君主尽忠是对父母尽孝的提升。在尽忠与尽孝发生冲突时,对父母尽孝要服从于对君主尽忠,正确处理对父母尽孝与对君主尽忠的关系。(三)视自然界如父母,建立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曾子继承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将孔子关于人类对自然尽孝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对我们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做出重要阐释。曾子曰:“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1](139)曾子认为,大自然孕育万物,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对大自然尽孝是践行孝道的客观要求,是人类自身素质的重要体现,不仅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人类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曾子要求人们将自然界视为自己的父母,宛如孝敬父母一般对待自然界,不忘为自然界尽孝,履行对大自然尽孝的义务,在大自然允许的情况下同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建立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让人与大自然实现共生互利的状态。大自然是孕育万物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对大自然尽孝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自身素质的体现。我们不仅要对父母尽孝,也要对大自然尽孝,在大自然面前做一个孝子。

二、曾子的“孝”道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查看全文

剖析孔子的孝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孔子孝道思想价值

论文摘要:孔子孝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孝道的核心内容是“仁”,是以人为本的爱心。孔子的孝道理论包括六个方面:敬养论;无违论;谏诤论;不远游论,回报论;孝慈论。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人有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许多有识之士相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传统孝道,而传统孝道又是以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基础。因此,对孑L子的孝道思想,应给予应有的重视。

一、以人为本的孝道思想

孔子孝道的核心是仁,它的具体内容是指以人为本的爱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人有了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凡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很少会有去冒犯上级和冒犯公众崇尚的法律准则与道德规范,更不会去阴谋制造恐怖动乱,破坏社会秩序,危害人民利益。有德行的正人君子,都非常重视做人的根本,根本牢固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就建立起来了。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做人的根本。

查看全文

诠释以孝道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

论文关键词:孝道教育道德修养大学生遣德教育

论文摘要:传统孝道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功能,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内容,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素材,以孝道教育作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应从加强孝道认识、更新孝道观念、培养孝道情感、践行孝道行为、坚定孝道意志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境界。

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提升其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层次,并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成为困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推动作用积极而且现实。

一、传统孝道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

所谓孝道就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送终等等。传统的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个对父母孝顺的人,即是有道德的人。孝道教育即是爱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教育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孝道渗透着极强的教育色彩。《说文解字》中讲到,“教,上所施,下之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二者联系起来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做善事,这说明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孝道的基础上的。

“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孝道宽泛、多层次、全面的内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引领着孝道教育的方向。在我国,孝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孝”字在甲骨文中便有记载,《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根本。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在社会上尊老敬老;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孝道便突破了父子、长幼之道的狭义内涵,而扩充到尊敬他人,效忠国家,将孝道教育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身体力行的法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将与其弟子曾参关于孝道教育的对白编辑成《孝经》,成为孝道教育的“教材”,使孝道教育有章可循。不仅如此,孔子还对如何加强孝道教育有很高的建树。《论语》记载子游问孝的事情,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心,应该和颜悦色、真诚坦荡,尽孝道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一种精神沟通和心灵抚慰,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也最困难。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而子女对父母尽孝道的最高境界在于子女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