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9 19:54: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孝道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孝道教育

谈高校孝道教育的逻辑理路

摘要: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高校是进行孝道教育的主阵地。本文从孝道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入手,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探索高校进行孝道教育的逻辑理路,并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孝文化自信意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入挖掘孝文化自信底蕴、尊重大学生文化主体地位三个方面入手,对高校重视孝道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孝道教育

文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文化相比较而言更加久远,且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一代代文人志士的智慧贡献,形成了饶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前进应运而生,它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的意志。我们要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尤其在孝道教育方面更要建立起坚强的自信。

一、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

(一)孝道的缘起及形成

在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孝文化从孕育到兴盛,到发展成为政治化工具,再到极端化倾向,最后直至现代的变革与重构,历经沧桑沉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孝”字最初见于殷卜辞。在商代的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形,古文字学家释为“孝”的篆体[1]。“孝”,可以解释为人老了,弯腰拄着拐杖很老太的样子。“孝”字,从字形上看,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作服侍状。也有学者解释为孝是一位少年牵着一位老人在慢慢地走,孝字长长的一撇便是老人长长的胡须。从上面对孝字字形的解释可以看出,孝最基本的释义就是子女对长辈的尊敬和孝养。另外,纵观各种典籍中对“孝”的描述,总体表达的意思是幼尊长。从对家庭中父母的孝道,延伸到家庭外的孝道,从而扩大到对社会和对国家的效忠。在殷周时代,不仅提倡尊老爱老的习俗,而且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的仪式,周代对老人的眷顾已经体现出孝的品质。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孝的尊崇已经达到了顶峰。《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在中国古代乃至现在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产生于元代的《二十四孝图》影响也很大。但在孝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孝的苛求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甚至对人们产生了戕害。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部分思想家开始重新审视“孝”,对孝道进行了现代辩护与重建,深入挖掘孝道的时代价值,孝道才得以重新得以重视。

查看全文

孝道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意义及实践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构成社会公德的基石。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系统知识的开始阶段,是学生成人的重要时期,故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尤应抓紧抓好,而德育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孝道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中,孝的思想并不被高度重视,孝文化不多见,孝的教育往往被忽视,尽管近些年有的学校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但总的来说不成气候。当今时期,应该强调孝思想、孝文化是学校德育的一部分,让孝道教育成为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的价值

“孝”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为:“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辞海》为:“善事父母”。“孝”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1.孝是每个人最基础的道德品质。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本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伦理的礼仪之帮,形成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孝文化。中国的传统伦理是做人的基础,正是因为人有良心,有道德,才能组建社会,繁衍生息。孝又是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会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而最能直观地显现的地方,就是其生活的家庭,即对自己家人的态度和行为。行孝的会敬重长辈,鹿乳奉亲;不孝的会只顾自己,抛弃甚至侵害亲人。通常情况下,行孝之人也会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2.孝是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我们的祖先创造和积淀了孝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标志,以孝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一代一代延续下来,造就了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世界奇迹,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的革命先辈正是继承和发扬了孝道,才将国家治理和建设成屹立于世界的强国。主席在百忙之中还要抽出时间去看望韶山冲的亲人;总司令在《回忆我的母亲》中表达出浓烈的拳拳孝子之情;还有元帅帮母亲洗衣的故事,都是孝的典型。前辈为当今青少年做出了榜样,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3.孝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孝就是中国人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柱。孝道也可以说是社会、民族、国家的一种粘合剂,它不仅具有亲和力,更具有凝聚力。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不赡养,对别人、对社会哪还能有真正的文明之举?这样的人与人交朋友不可能成为真朋友,和人打交道不可能有诚信。反之,如果人人都具有孝心,家庭必然和睦,整个社会必定和谐稳定。所以,孝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二、“孝,德之始也”———孝育对小学生的意义

1.孝是孩子学习做人的根基。人并非天生都会有好的道德品质。父母是孩子入世最先遇到的人,孩子在接受父母的养育和教诲中会感受到亲情,并由此产生反哺之心,这是人类的本性。由最纯朴的孝的情感,自然会产生爱,又会促其产生自然的孝,会去崇拜父母。孩子懂得了崇拜,就会听从父母教诲,懂得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言行,知道什么是对错,从而进行无意识的自我修养,形成好的习惯和品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一定要让孩子懂得尊长、护幼、有礼、诚实、敬畏、善待,这也就是从孝出发的品德轨迹。

查看全文

诠释以孝道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

论文关键词:孝道教育道德修养大学生遣德教育

论文摘要:传统孝道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功能,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内容,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素材,以孝道教育作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应从加强孝道认识、更新孝道观念、培养孝道情感、践行孝道行为、坚定孝道意志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境界。

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提升其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层次,并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成为困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推动作用积极而且现实。

一、传统孝道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

所谓孝道就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送终等等。传统的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个对父母孝顺的人,即是有道德的人。孝道教育即是爱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教育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孝道渗透着极强的教育色彩。《说文解字》中讲到,“教,上所施,下之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二者联系起来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做善事,这说明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孝道的基础上的。

“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孝道宽泛、多层次、全面的内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引领着孝道教育的方向。在我国,孝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孝”字在甲骨文中便有记载,《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根本。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在社会上尊老敬老;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孝道便突破了父子、长幼之道的狭义内涵,而扩充到尊敬他人,效忠国家,将孝道教育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身体力行的法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将与其弟子曾参关于孝道教育的对白编辑成《孝经》,成为孝道教育的“教材”,使孝道教育有章可循。不仅如此,孔子还对如何加强孝道教育有很高的建树。《论语》记载子游问孝的事情,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心,应该和颜悦色、真诚坦荡,尽孝道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一种精神沟通和心灵抚慰,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也最困难。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而子女对父母尽孝道的最高境界在于子女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查看全文

在全县未成年人孝道教育座谈会的讲话

同志们:

县委决定召开这次全县未成年人“孝亲敬老、促进和谐”

主题教育座谈会,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关心下一代工作水平,把当前正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的“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刚才,X主任通报了全县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对后一步的活动深入开展、小孝星评选、两刊推荐发行等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讲的意见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部分同志结合这项主题活动的开展作了很好的发言,会上还向报告团成员和城区学校赠送了学习宣讲材料。借此机会,我就开展“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县关工委办公室联合7个单位共同在全县青少年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体验孝敬亲人、关爱老人的美好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理想人格,促进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也是实现突破发展、构建和谐镇安的重要内容和客观需要。

首先,开展“孝亲敬老、促进和谐”主题教育活动,是贯彻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需要。当代社会已把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涵与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孝敬教育”就是通过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新机制,把“孝敬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青少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孝敬教育”实质上就是在塑造明天社会公民的灵魂,构筑明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石,同时也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一项有效举措。

查看全文

传统孝文化教育论文

1.中职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1.1家庭教育不到位来自城市的90后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就受到几代人百般宠爱,在家庭中具有较大权威。然而长辈的溺爱使一些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畸形成长,自我意识较强,凡事总喜欢从自我角度出发,变得自私自利。他们觉得自己就应该是家庭的中心,长辈为他们服务是应该的。至于父母的想法,他们很少考虑,甚至有时性格暴躁,对长辈大发雷霆,自己的无理要求达不到满足就对父母心生怨恨。来自农村的90后中职生,家长的以身作则的示范性不足。有些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看管,父母只有春节才能和家人团聚,学生无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敬老爱老的示范作用;有的农村家长,甚至起了相反的示范作用,他们嫌弃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让年迈的父母住在又小又黑的房间里,分灶吃饭,病了无人过问,脏了无人打理,甚至死了才被发现。

1.2.学校教育的缺位在中国古代,孝在传统教育中位居首位。而中国的现代教育中小学至大学一直都未将孝道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开设,孝道教育成了学生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当前,很多学校认为孝道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认为孝道教育有德育工作者做就够了,从而没有把孝道教育系统的实施。导致了德育老师随苦口婆心的讲授孝道的相关理论,但无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演练,学生上课听、下课忘。德育工作者在中职生孝道教育方面只能唱独角戏,无法形成体系。另外,学校孝道教育内容、方式有所缺陷。孝道教育的内容基本在德育课程里体现,偏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更适合应试教育。讲授时也只注重学生是否听得懂、愿意听,而不关注在生活中是否做得到、愿意做。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为主,互动较少。

1.3社会孝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孝文化产生一些片面看法,尤其在“”期间,传统孝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批判和否定,影响了国民形成孝意识,导致整个社会孝文化淡漠,使得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孝道渐渐疏远民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各种浪潮尤其是西方亲子关系的特征对当代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西方亲子关系中尊重个性自由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相对独立淡漠极易造成关系不和谐以及父母晚年的凄凉,这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友爱,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2.中职学生传统孝文化教育新路径

2.1编写适合中职学校的校本教材《中职学生孝文化教育读本》完整的孝文化教育教材是开展孝道教育的基础,因此,应该从学孝理、明孝德、践孝行三个维度选材编写,将我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孝文化教育的素材,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四书》和《五经》等著作列入其中,挖掘收集值得借鉴的孝亲故事如《磐安孝子陈斌强拳拳之心感动中国》《台湾6旬男子抱行动不便母亲就医》可通过德育课、选修课、公选课等形式,重新唤起学生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孝文化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鲜活入头脑。

查看全文

孝道思想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

一、《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一)孝道是做人的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通悌。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人身来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孝悌是人的天然职责。正如孟子所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因此孝悌最能体现人间的真情。所谓真,是指父母、兄长即使伤害了自己,也不会与他们计较,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照。有这样的心念,无论家庭内部有多大的矛盾,都能化解,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这就是所谓的齐家。能齐家的人,走向社会,必定会友爱同事,尊敬长上,当然不会做乱害国,如此即是国治。家齐、国治,天下自然就太平。所以孝悌做好,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一个人仁德的实现。因为,仁的本意就是爱人,从爱父母兄长到爱同事领导,再到爱不相识的人,这种浓浓的爱发端于家庭,并可以扩展至国家天下。因此,孝悌是仁之本。

(二)孝道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对孝悌的认识实在太精辟了。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如果每一家庭中,儿女都能孝顺父母,兄弟之间相互友爱,这就是和谐家庭。千万个和谐家庭岂不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社会?然而,当今社会,老人得不到赡养,兄弟为争家产反目成仇。法庭上,亲人相互间起诉已经司空见惯:父告子,是为了要点养老费。弟告兄,是为了争家产。还有的儿女,婚后不妥善处理夫妻关系,草率离婚。离婚后,又把孩子甩给老人来抚养,让老人为儿女行倒孝。同时,离婚后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这些事情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是社会的大问题,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处理。倘若,人的心目当中有孝悌之念,怎能忍心伤害父母和兄弟呢?又怎能把自己的婚姻当儿戏呢?

(三)孝道思想是分层次的

查看全文

乡镇关工工作要点

2013年全镇关工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孝道教育为重点,认真按照县关工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努力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一、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将十八大精神贯穿到每个工作环节,更加扎实做好关爱青少年各项工作。各学校关工委要利用墙报、板报、展板、图片、班会等各种形式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使每位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中深深的认识到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从而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从小立志做社会主义的捍卫者、建设者。各村及各小学关工委适时组织社会青年认真学习十八大报告,可采取演讲、座谈等形式,贯彻十八大精神,使广大青年奋发向上,努力做社会主义建设者;镇关工委、共青团负责同志可寻找时机到各地指导青年学习,总结学习体会,宣扬典型,推动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十八大精神深入每个青少年心中,用十八大精神引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着力抓好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教育活动。第一季度,在、龙头两所中心小学,组织一次“法律伴我行、争当遵纪守法小公民”集体签名仪式活动,目的是启发学生遵纪守法意识,使他们明确有法可依,学会用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增强学法的积极性。第二季度,镇关工委与镇司法所、派出所协作,邀请两单位有关人员到、龙头两所学校举办一次法律讲座。镇关工委以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为基本教材命题,学校选拔代表参加,组织学生举办一次法律知识竞赛,对取得名次的选手,发放奖品和证书。在日常工作中,各学校要以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为基本教材,与学生思想道德课相结合,开展教育活动,明确教育对象,内容要贴切,时间要足够,为开展零犯罪学校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开展活动中,镇关工委安排人员进行抽查和指导,确保普法教育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

三、深入开展青少年孝道教育,努力巩固孝道教育成果。创新发展教育形式,在第二季度开展一次青少年孝道文化征文活动,并做好评选工作,给获奖者予以精神和物资奖励,在九九重阳节组织一次有影响力的孝老、敬老、爱老活动;平时开展孝道教育与学雷锋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雷锋“大爱致公、重义轻利、感恩报德、求真务实、勤学敬业、至善崇美”的精神。各村和学校关工委要大力宣传好人好事,有效促进我镇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不断提高。

四、认真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各村关工委对留守儿童要完善档案建立,要有名册、父母外出务工情况、联系方式、监护人变化情况等,登记建立台帐。创新方式搞好关爱教育工作,动员五老、发动教师、组织社会志愿者,争当留守儿童的爱心爷爷奶奶、爱心妈妈和爱心叔叔。

五、切实做好“五教五助”工作。对困难学生要落实帮扶结对,对特困学生家庭申报解决低保,对有劣迹行为的青少年各村关工委要尽快安排落实人员搞好帮教工作,使其转化成才。同时,利用农家书屋资源,开展先进文化、科技知识教育培训,使青少年了解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技能,为青少年切实做好事、解难事、帮急事,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制造一个优越环境。

查看全文

农村初中德育工作论文

一、农村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

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创新德育理念。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的价值永远大于教学。教育必须先教做人,然后才诉诸成才。因此,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德育就是“传道”,育人不能仅停留在“授业,解惑”的知识与技能层面。传统的德育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或者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教育者居高临下,进行呆板的说教,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学生自我教育。这就把最复杂的育人工程,简化成了考试的训练;把最应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异化成了核对标准答案。教育中失落了人,学生的灵性与创造性荡然无存。新德育应该是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其次,要丰富德育内涵。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从过程来讲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让学生感受到对他们的赏识与期待,最终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达到传授知识、启迪思维、追求真理和完善人格的目的。第三,要拓展德育途径。要紧扣时代脉搏,密切关注不断变化着的教育环境,挖掘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思想教育资源,将学生置于德育主体地位和实践活动的中心,寻找生命与成长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实践路径的设计上注重主题化、系列化和时效化。

二、改进和加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立德树人,扎根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是“德之本”“教之始”,是培养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天然基础,只有将孩子们本身就有的善良天性与积极的情感因子激活,让他们回归到自然的心灵生活状态,其潜能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目前我国已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空巢老人大量出现,而现在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外来文化的严重影响,他们对传统文化认同感不强,孝道观念十分淡薄。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其结果是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么?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李天一案、留学生机场弑母和青少年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的案件可谓触目惊心,发人深省。在一味注重知识技能教育,忽视传统道德教育的今天,孝道沦落而结出的苦果、恶果一再告诫我们,要尽快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孝道教育作为基础工程来抓。

1.开设孝道课程,让学生知孝行孝。

查看全文

基于孝道文化的大学生感恩教育

一、传统孝道文化的渊源及内涵

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史料记载,孝道文化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于西周正式形成。《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在“三德三行”(至德、敏德、孝德、学孝行、学友行、学顺行)思想的指导下,“孝”成为西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伦理价值观念。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汉代的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将佛道思想有效的吸收融合,系统地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7]。由此可见,孝道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孝道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养亲敬亲尊亲、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等思想在孝道文化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爱敬忠顺”是孝道文化的鲜明特征。爱敬之于家庭,忠顺之于社会[8]。“爱敬”强调不仅要让父母老有所依,从物质条件上养活父母,使他们吃穿不愁,还要让他们老有所乐,心情舒畅地度过晚年生活。“忠顺”将孝道扩展到整个社会。从最初孝道的引申含义来讲,“忠顺”突出了弥足珍贵的民主管理思想,然而在封建社会中,“忠顺”逐渐为统治阶级利用,成为其驾驭统治人民的有利工具,精神内涵逐渐发生异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今“忠顺”倡导的是要善待他人、社会和大自然,促进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这对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富有参考价值。

二、传统孝道文化对感恩教育的价值

孝道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人伦道德的基础,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养亲敬亲尊亲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亲和力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家庭逐渐形成了“421”结构,家庭结构的小型化造成了一个孩子要负担起两对父母和四对祖父母的格局,年轻人养老负担逐渐加重。基于现实的压力,一些年轻人的孝道观念受到了严峻挑战,越发迫切需要我们重拾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感恩的根本体现。曾参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由此可见,用孝道文化来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其肥沃的文化土壤,更具有亲和力[9]。行孝道除了应满足长辈们的物质需要外,还要更加注重其精神需求,只有这样,年老的长辈们才不会觉得因为衰老而没有生活保障,他们的心灵才不会孤独和空虚,我们的家庭才会和谐。2.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博爱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富有感召力孝道除包含“养亲敬亲尊亲”外,还强调“推恩”。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就是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当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以求达到博爱的境界[10]。博爱思想所憧憬的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理想社会。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角度、不同知识背景的师生在一起接触和交流,发生一些观念冲突或摩擦不可避免,但是只要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以博爱求理解,以博爱求支持,哪怕陌生人的一个眼神,一次抬眉,一个点头,都会让我们心中漾满甜蜜;哪怕同事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声关怀,都会让我们梦里充满美好。3.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在传统孝道文化中虽然没有生命教育的概念,但无论是“孝”字中的意蕴还是孝道教育,无不鼓励着我们要关注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命[11]。然而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现象令人担忧。“富士康”集团的“十连跳”事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未写好跳楼自杀事件,等等,无不震撼着我们的眼睛,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孝子的第一件要事。传统孝道文化激励着大学生要培养自尊自爱精神,明白珍惜生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这是对大学生最好的感恩教育。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到来导致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膨胀。传统文化所构建的意识世界受到了严峻挑战。大学生忽视周围家人、朋友、师长对自己的关爱,专注于自己的世界中,屡见不鲜[6]。1.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1)家庭生活漠视亲情。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应当精心培养。但是长辈们爱幼的本能,使得一些孩子基本上没有接触艰苦环境的锻炼和熏陶,加之父母的娇宠和溺爱,导致部分大学生从小就不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许多人形成了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的心理。山西长治上党老区一位“无奈的老农”在痛陈儿子不知感恩时感慨道:“不知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从近年来媒体对此类新闻的报道来看,这种现象绝非个别。(2)人际交往漠视友情。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也都离不开人际交往。由于受自我中心思想、自我封闭、社会功利和猜疑妒忌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与别人沟通时很少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不懂得换位思考。在与别人相处时,缺乏理解、宽容和合作,遇事容易斤斤计较,容易发生冲突。从清华大学朱令被舍友投毒,到云南大学马加爵用铁锤敲死舍友,再到最近刚刚发生的复旦大学林某投毒杀死舍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学生因口角捅死舍友等事件,那一颗颗漠视友情的心,震惊的不仅仅是社会和他们的家人,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3)学校生活漠视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给他人提供帮助的人需要的仅仅是精神上的认可与理解,而不是回报。但是如果好心人的一片热心换来的是冷漠,那无疑会令人寒心,从此社会上可能会少一个热心人。在感恩意识缺失的今天,发生在我们身边漠视恩情的案例还少吗?有些学生把尊敬老师当成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时对老师尊重有加,一旦毕业跟老师形同陌路;有些学生通过社会资助完成学业,然而当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时,再去资助别人的寥寥无几。2.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1)传统孝道文化在历史传承上的脱节[12]。传统孝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对于这样一笔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历史上是高度重视甚至无限拔高的。如《孝经》把孝确立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最高原则。但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在十年“”中,片面否定传统文化思想,让沉淀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伦理道德规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践踏和摧残,家庭文化的政治化倾向造成了中国传统家庭由重视孝道向片面否定孝道转变,导致社会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家庭文化中的仁爱美德被不断削弱、消失。历来广泛倡导的感恩思想在如此不利环境中无法得到有效继承和发扬,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来说更是如此。(2)社会功利化的驱使。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讲求知恩图报,修身立德。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利益的驱使,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和自我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多带有庸俗的功利色彩。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难免受到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在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有些大学生对利益的过分追求,迫使自己丧失了心灵的激荡和升华,感恩更是无从谈起。(3)代际关系的转变和代沟问题的加剧。现代社会打破了传统家庭的稳定性,使得代际关系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年轻一代大规模涌向城市,与年老一代城乡分居的现实,加剧了代际之间的冲突,扩大了代沟。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年轻夫妇既要背负事业和自身小家庭的负担,又要以笑脸展示于4位老人面前,如此种种令他们身心疲惫,往往使他们忽视尽孝。而父母养子防老的心态较重,对子女能否“行孝道”有着较高的要求。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要求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瞻养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尊敬父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大一部分人已经能实现“经济上尽孝”,但也有一部分人出现了尽孝方式上的偏差,认为钱能解决一切,忽视了老人的内心需求。(4)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错位。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父母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逐渐养成了孩子养尊处优的习惯;怕孩子吃亏,慢慢培养了孩子自私的心理。学校教育中注重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加之学校缺乏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效引导,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弱化和湮灭。因此,“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他们不知国家和社会的培育之恩,不知集体的扶助之恩,更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

查看全文

简述学校德育“五注意”

一、要组建好团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主任能带出一个好班级。因此,要选好班主任,组建好团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因此,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此外,学校要建立奖励与惩罚机制、监督机制,制定好方案,团队成员要做好引导与监督。

二、要加强感恩孝道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特别受家长溺爱,致使他们只知一味的索取,不懂得感恩。学校应利用晨会、集会、升国旗、讲故事、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孝道系列教育,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老师、感恩生命等。例如,让学生分享成长过程中父母精心呵护自己的感人故事,体会父母生活的艰辛,感受父母的恩重如山,以此激发学生关爱父母之情、感恩父母之心,催生学生感恩父母的行动;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脚、捶背、端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使学生养成感恩习惯,能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学校还要创设感恩孝道氛围,布置感恩孝道校园文化,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感恩孝道教育。

三、要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成自然,细节决成败”,可见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学校要以教育部新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蓝本,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认真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主题班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讲礼貌、尊敬师长等文明礼仪习惯;勤洗澡、勤换衣、不乱扔垃圾等卫生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苦耐劳等劳动习惯,为每种习惯制定标准,并对学生进行考核,日评周总结,及时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如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