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9 17:10: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肖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肖邦叙事曲探析论文
肖邦的叙事曲是直接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在肖邦之前的叙事曲,主要用于声乐范围,肖邦第一次创造性地将这种体裁运用到器乐中来,而且在性质上有了很大变化,成为一种大型的乐曲,结构复杂,有宽广的展开,戏剧性冲突比较鲜明,提高了叙事曲的表现力并赋予它以全新的意义,使它具有宏伟广阔的史诗性的内容。
肖邦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完成于1831—1842年。
第一叙事曲
作曲家在1831年就开始创作这首作品。从钢琴音乐曲式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历史事实的重要性一直强调得不够。肖邦把一个文学体裁名称接受过来作为新音乐体裁的名称,是他艺术态度前卫的一个证明。
g小调第一叙事曲由3段曲式结构组成。有一个很容易分辨出来的中段,这中段从94小节起,具有展开部的特点,根据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原则,包含两个主要主题,并在叙事曲的各段都有完整的展现,在再现部只是次序颠倒了而已。中段和再现部主题重复的特点是强化其表现的变奏展开。叙事曲由极其动人的引子开始,以扩展了的炫技性尾声结束。
在呈示部里表现出两个主要主题的细微冲突是一个诠释问题。因为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第一主题的速度为(moderato),第二主题是主观的,较前慢些(menomosso);在调性上,一个是g小调,一个是降E大调。除此之外,两个主题的不同主要在织体上。虽然两者均为主调音乐,但第一主题的弹奏要求是多层结构。一部分演奏要色彩明亮,另一部分则相反,要有安静一些的伴奏和弦。这是技术上不同的两个功能造成的效果。
肖邦叙事曲评析论文
叙事曲(ballad)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裁出现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最初,叙事曲源于中世纪的定型诗,此后,叙事曲从17世纪慢慢衰落。19世纪初,声乐叙事曲开始普遍流行(此时的代表作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魔王》),而肖邦是第一个把叙事曲运用到器乐中来的作曲家,这种器乐性的叙事曲是一种抒情浪漫性格的曲子,从史诗性戏曲性的曲调上来说,肖邦的叙事曲与舒伯特的以及其他声乐叙事曲相近,但肖邦的叙事曲是大型乐曲,其音乐形象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结构复杂。
肖邦在创作叙事曲的年代是1837-1842年间,正是肖邦充满活力的青年时代(即21-31岁期间),也正值波兰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高潮时期,波兰人民反对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培育了肖邦深深的民族情感和真挚的爱国热忱,所以在他的几首叙事曲创作当中,祖国和祖国人民成为其创作中的主要主题。肖邦的叙事曲,据他自己说是根据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诗而创作的。这一套叙事曲,共四首:第一号g小调op.23,作于1831年6月维也纳,1835年献给史托克豪森男爵。这首叙事曲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长诗康拉德•瓦连罗德所给的印象写的。这首曲子写于华沙起义失败之后不久(1834年前)。这里渗透着肖邦个人对华沙起义失败这一悲壮事件的感情体验,音乐中充满悲愤之情和激烈的悲剧性冲突。开始类似大提琴庄重的齐奏,第一主题是热情,最高潮处右手成为繁华的琶音。第二主题是左手广域的分散和弦伴奏,也处理得非常雄大,舒曼与肖邦自己都认为这四首中,这一首是最好的。
第二号F大调op.38,作于1836年,献给舒曼。这首曲子得自密茨凯维支的斯维切济湖的姑娘.。它以牧歌风格开始,然后急板如暴风雨,第一主题复活时,明朗已变为忧郁,然后暴风雨又来,在悲伤与寂静的气氛中结束。
第三号降A大调op.47,作于1840-1841年,献给波琳•德诺亚尤小姐。这首在内容上可能与海涅的《罗列莱》有联系,开始以半音量奏出八小节第一主题发展成华丽跳跃的乐段,第二主题多少有点淘气嬉游的色彩。此曲比其他三首都轻快、华丽,洋溢着贵族情趣。
第四号f小调op.52,作于1842年,关于这首曲子的标题性构思没有任何材料。开头是悲伤的圆舞曲上下行带来的魅力,第二主题带圣咏歌唱的气氛,是一首很抒情的曲子。肖邦在创作这四首叙事曲时(除第一首外)是他创作的最旺盛时期,在艺术上他已达到了最后的成熟。首先,肖邦的叙事曲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了古典奏鸣曲的整体结构,只是将这一套曲形式中的各个部分压缩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作品。因此从结构的形态上来看,肖邦钢琴叙事曲中原来传统奏鸣曲的各部分结构布局较为集中,但是从比质上来看又似乎表现为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例如在《F大调叙事曲)(0p38)中,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的旋律从各方面来看都是独立分开的,同时,又都具有强烈的对比而又展开的音乐性格,这样使人感觉到作品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的音乐形象似乎都是相对独立的。其次,在一首作品中混合使用多种曲式结构因素,也就是在一首叙事曲当中集中运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和其它曲式等音乐结构,从而形成丰富多彩、自由复杂的叙事曲风格,其中所不同的是各种曲式结构的运用均相应地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需要而确定。例如在《g小调叙事曲》(0p23)中,再现部中的再现主题并没有像原来传统曲式中的要求那样来再现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而是在自身的音乐性格中形成变化再现,使之与呈示部和展开部之间具有一种既变奏又回旋的关系。同样,在这首作品的多处连接部与尾声当中,作曲家又舍弃了在原来的曲式结构中惯有的将主题因素逐渐引申的做法,而是在这些地方建立起一些全新的音乐材料,并使之具有独立音乐形象的意义和适当的对比性。可以说,这些作品的结构特征表明肖邦钢琴叙事曲充分结合了各种音乐结构形式并使之与传统奏鸣曲体裁相统一,从而使得他的音乐在建立在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的同时,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进行革新与综合的优秀典范。
在肖邦的四首钢琴叙事曲中,《F大调叙事曲》(0P38)是肖邦钢琴叙事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标题性作品之一。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一开始先刻画了一个牧歌式的音乐段落,和谐的音响似乎在向我们诉说古代立陶宛的悠久民族历史。但是在随后的音乐中瞬间再现了当时异族的侵略,惊慌不安的急速快板与不协和的音响破坏了先前的音乐情调与气氛,经过殊死的战斗和向上帝的祈祷,城池最终被洪水所淹没变成斯维台茨湖。而当牧歌式的音乐再次以犹豫不安的情绪出现之后,则表现出在经过许多年代之后,立陶宛民族的后裔们在湖水边寻找着当年传说中的遗迹,而神话中的仙人浮出水面向他们讲述着这个遥远的古代传说,音乐中充满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俱和对于命运的迷茫。肖邦的这首作品的叙事性特征充分表现出了肖邦对于表现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和对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完美体现,这是作曲家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对叙事曲这一形式进行运用的一部典型作品。从而肖邦钢琴叙事曲完整地体现出了他在此类作品的创作中所具有的深刻思想内涵。
肖邦钢琴音乐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肖邦作品的内容和他的表现方法,可以说是用最凝练最简洁的形式,表现出最强烈的情绪的精华。浩瀚无涯、奇熠恣肆的幻想,像晶体一样的明澈;心灵最微妙的颤动和最深邃的幽思,往往紧接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魄和热情汹涌的革命精神;忽而是无忧无虑、心花怒放的欢乐,忽而是凄凉幽怨、怅然若失的梦境……的确,在肖邦的作品中,没有一个小节没有音乐,没有一个小句只求效果或卖弄技巧的。只有在肖邦最全面的面貌之下去了解他的作品,才能说是恰当的、忠实的。
关键词:钢琴家肖邦音乐作品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在他们的钢琴曲目中,肖邦都占有着重要地位。原因并不仅在于肖邦的作品特别适合于钢琴音乐会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听众观众,尤其在于肖邦音乐的美,在于它的诗意和韵味,在于表情和调性的富于变化,在于始终与内容化为一片的、形式的开展。但所有表达肖邦的钢琴家,并不都有资格称为肖邦专家,虽然绝对准确的表达标准是极难规定的,甚至于不可能规定的。一方面,随着音乐表现方法的发展,随着钢琴音响的进步与机械作用的日趋完美,随着美学观念的演变,大家对肖邦作品的了解也不断地在演变着。另一方面,关于他作品的表达,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同时存在,这是需要看表达的人的个性和反应而定的:有的倾向于古典精神,有的倾向于浪漫气息,有的倾向于表现派。其实,一切乐曲的表达,都由这些不同的观念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现出来。
在艺术领域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若要不顾事实,定出一些严格的科学规则与美学规则,那不用尝试,注定要失败的。肯定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找另外一条路径去了解肖邦,这路径是要抓住他音乐的某些特征,可以作为了解他作品的关键的特征。看看肖邦在19世纪音乐史中所占的地位,即使是迅速的一瞥,也能帮助我们对这个问题加深了解。最流行的一种分类法,是把肖邦看作一个浪漫派。这评价,从时代精神和当时一般的气氛着眼,是准确的,但一考虑到肖邦的风格,这评价就不准确了,因为浪漫主义这个思潮显然已趋没落,把肖邦局限在这个狭窄的思想范围以内,当然是错误的。
肖邦的音乐以革新者的姿态走在时代之前,调式体系的日趋丰富是由它发端的,它的根源又是从过去最持久最进步的传统中引申出来的:肖邦认为莫扎特是不可企及的“完美”的榜样,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是他一生钻研的对象。
至于肖邦作品的内容和他的表现方法,可以说是用最凝练最简洁的形式,表现出最强烈的情绪的精华,浩瀚无涯,奇熠恣肆的幻想,像晶体一样的明澈;心灵最微妙的颤动和最深邃的幽思,往往紧接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魄和热情汹涌的革命情神;忽而是无忧无虑、心花怒放的欢乐,忽而是凄凉幽怨、怅然若失的梦境;雕刻精工的珠宝旁边,矗立着庄严雄伟的庙堂。的确,在肖邦的作品中,没有一个小节没有音乐,没有一个小句是只求效果或卖弄技巧的。体会他的思想,注意他的见解演变的路线,他的学生和传统留下来的、当时的佐证,卓越的肖邦演奏家的例子,凡此种种,对于有志了解他不朽的作品的艺术家,都大有帮助。只有在肖邦最全面的面貌之下去了解他的作品,才能说是恰当的、忠实的,至少不会有错误的看法。
谈肖邦夜曲的艺术风格
肖邦夜曲的织体一般都以波动的分解和弦音型作为低音,来伴奏精心设计的旋律,有时在旋律中会出现肖邦特有的华彩性装饰片段,使音乐变得更加华丽。肖邦早期创作的夜曲不及晚期夜曲效果好,如oP.9N0.1的中段仅仅是简单的平行八度旋律。从OP.27开始,音乐表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非常之美。其中即.27No.2《降D大调夜曲》被称为是最美的夜曲之一,它的旋律先是下行,第二主题用了平行三度、六度、凝练而优雅,感情色彩非常浓厚。即37No.2中,也采用了平行三度、六度等音程。
首先,肖邦夜曲在旋律创作上的一个重要元素是自由的运用半音、半音阶,把它来丰富和发展成为主题旋律,如第八首在《降D大调夜曲》中,就是采用了半音手法使主题每次出现都呈现出不同的性格。另外,在他的夜曲中常常见到一个华彩式的半音阶手法插入到旋律中,让旋律得到片刻的休息后继续进行。他的夜曲旋律完全是靠和声变化、转调移调、节奏的变化与装饰音的美化来发展的。这点上完全不同于其他作曲家。在他的夜曲中,肖邦尽情的述说着内心所感,他的哀愁、他的思念、他的悲愤、他的温情无处不在。
其次,和声的出色运用,也是构成肖邦夜曲旋律音乐的又一突出特点。他的作品并不倾向复调对位手法,只是在音乐需要处恰当使用,和声语言运用较为复杂。夜曲中惯用多种手法进行转调,本文提到的《升C小调夜曲》里面就大胆了运用了连续移调的手法,使音乐形成张力。这与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是极为自由和超前的,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魅力。此外,在节奏方面,大胆使用自由节拍(Rubato)也是肖邦夜曲乃至其他作品创作中的一大突出特点,根据音乐的需要将节奏做伸缩处理,给旋律锦上添花,我们看到当他的音乐旋律使用自由节拍时,往往下方的伴奏声部节奏却不失严格,这就是肖邦式的巧妙创作构思。假设没有了这种自由节奏的运用,音乐将会失去魅力和肖邦特独有的特色。
肖邦的夜曲在情感内涵和艺术风格上,有一个逐渐成熟和深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这些夜曲中所蕴含的那种浪漫主义的诗意和热情,在旋律、和声、音色、织体等一系列音乐构成因素上己开始显露出自身的创作风格。一度融入法国上层社会、文化生活和艺术潮流之中的肖邦,无论是生活情感体验,还是艺术创作水平,都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思想、艺术上都日显成熟。在这种状况下,肖邦的夜曲创作也出现了新的趋向,那就是一种悲剧性、戏剧性激情浸入了他的夜曲中。本文将要分析的《升c小调夜曲》(OP.27之0P.1)正是这样一首作品。
肖邦的这部作品创作于1835年,这是一部具有浓厚抒情气氛的作品。肖邦夜曲中所蕴含的那种诗一样的气质,在这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升c小调夜曲》除了在朴素、单纯、优雅方面体现的那种诗意更加浓厚,还具有了其他夜曲少有的新的艺术风格,就是作品中进发出的那种令人震撼的悲剧、戏剧性,使整首乐曲在性质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仿佛是在安宁、沉静中爆发出异常不可抑制的心灵风暴。作品《升。小调夜曲》(作品27之一)采用了ABA的三部性曲式结构。整个A部分篇幅不大,里面又包括了一个小的三段体结构,开始在低音区宽阔的琶音和弦的微弱音响背景下,毫无修饰而朴素的主题旋律悄然出现。这个略显凝滞的主题,缓缓地向上半音级进,接着又向下半音下跌,使音乐在平静中又形成一个个小起伏。
而中段是较为舒缓的旋律进行,使音乐马上活跃起来。当音乐再现开始乐段时,在原有的主题旋律下面,又出现了第二旋律,二者交错在一起,形成一个短暂的复调形式,见谱例(11一18)小节。在主题再现时运用了这种对位手法加以装饰,也是肖邦作品中少见的。此外,在整个A部的旋律进行中,下行时音节的2级被降低了半音,等于属七和弦中降低了五音,这种巧妙的和声创作手法赋予这首夜曲的音响更加丰富的色彩性。总之,整个A部分的音乐营造出的氛围是人置身于朦胧的夜色中的感受,夜深人静中的安宁、静谧,仿佛是沉思、冥想中浸透着一种内心的无限悲凉。B段中旋律也由之前的悠长而舒展变成焦虑、急促不安的短句子。力度上也是从弱不断加强,在标志着aPpassionat。处达到ff,终于在第49小节达到了fff一全曲的顶峰,悲愤的激情得到了尽情的释放与宣泄。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让音乐的内在张力慢慢加强,最终向乐曲的高潮推进。与A段相比,B段主题音乐的表现手段有着极其显著的变化。节拍由舒缓的四拍子变换成稍快的三拍子;悠长的旋律也变成了急促不安、略带焦虑的短句;从结构上完全脱离的夜曲的传统模式,代之以全然的、肖邦式的新样式:和声进行的节奏也急剧加快,频繁的离调造成调性上的不稳定;大胆使用力度记号,从P开始持续增强。这所有的变换都使音乐的内张力得以强化,并将音乐一步步推向高潮。此外,肖邦在这首夜曲的创作中,和声手法大胆突破,主要体现在调性的处理上,进入B段从开始到最高潮的过程音乐只有21小节,但出现了三次调性转移:升C小调一升F小调一E大调一降A大调,不难看出,其中的调性关系都是向上方进行,音乐听起来张力在逐渐加强。
肖邦与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综述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他的练习曲作品训练目的明确,艺术形象鲜明;他的圆舞曲作品,赋予温柔抒情的情感;他的前奏曲作品,可将风格迥异的个曲,自由结合为组曲;他的谐谑曲成为独立的作品感情激动、富裕戏剧性;他的马祖卡舞曲作品,曲调单纯、和声简朴、明朗欢快;他的夜曲作品,充满幻想、情调深沉。就是这样一个爱国的肖邦,使他的作品有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最完美的交融!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就是这个时期,肖邦深深的受到了民族解放思想和文学浪漫主义的影响。奠定了他作为一个民族主义音乐家的基础。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
华沙起义时期,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d小调前奏曲》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
晚期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g小调马祖卡舞曲》、《f小调马祖卡舞曲》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肖邦钢琴教学理念研究
一、巴黎时期之教学生涯
肖邦在巴黎的经济来源最主要是以教授私人学生为主,其中以贵族阶层的学生居多。由于兼具音乐和社交天赋,肖邦永远不缺捧上高额学费求教的学生,始终是巴黎最抢手的老师。
肖邦教学的学费于历史上以贵为留名,当时初到巴黎的肖邦即以每小时二十法朗为钟点费,相较于卡尔克布雷纳的十法朗一堂课更显昂贵(当时一般法国政府官员日薪为二十五法朗,已称中上收入),而肖邦通常一天安排八至九堂课,为他带来颇为丰厚的收入。根据研究数据显示,肖邦通常早上八点准时上课,每堂课为一小时,授课房间摆置两架钢琴,大型演奏琴理所当然地为普莱耶尔厂牌,另旁边有一小型直立式钢琴。根据肖邦学生表示,他教学时必穿着讲究,手戴白手套,皮鞋擦拭闪亮,而学生们通常依照惯例将每堂课的学费留在壁炉架上。
二、肖邦的钢琴教学理念
音乐学者们根据肖邦大批学生所记录的肖邦上课文献藉以此了解肖邦的教学理念及实务方法,不过,肖邦本人也曾撰写过一部分教学方法的文稿,只可惜肖邦在生前未能将其教学理念完整记录下来,但现今所遗留下来的文稿也为我们提供了肖邦教学理念的第一手资料,此著作肖邦称为“Projetdeméthode”(《钢琴法》)。
肖邦在过世前将这份手稿嘱托姐姐路德薇卡转交给自己的朋友们,而在1936年伦敦的拍卖会上,法国钢琴家柯尔托(AlfredDenisCoetot,1877-1962)竞标到这份肖邦的亲笔手稿,并将这份手稿内容公开于其1949年出版的著作“AspectsdeChopin”(《关于肖邦的研究》)。
浪漫主义音乐与肖邦夜曲论文
摘要:肖邦专注于钢琴音乐并开创了内容丰富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肖邦夜曲是肖邦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与个性特征的标志,是肖邦“钢琴诗人”的内心独白。
关键词:浪漫主义钢琴音乐肖邦夜曲
浪漫主义艺术源自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它突破古典传统形式,强调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音乐是最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浪漫主义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贯穿整个19世纪并延续到20世纪初,它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理想化,富于诗意的音乐。浪漫主义艺术滋生了诸多浪漫乐派音乐家,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专注于一种或几种音乐体裁的写作,由此催生了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音乐形式,如艺术歌曲、特性曲、各种标题音乐等。浪漫主义音乐家当中,肖邦是唯一专注于钢琴音乐并通过它传达自己的诗意情感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开创了独具个性的多样化的浪漫主义音乐——肖邦钢琴音乐。特别是他的夜曲,从旋律到富于色彩的和声都彻底的钢琴化,内容丰富并具有其他乐器无法表达的神韵,是肖邦“钢琴诗人”的重要标志。
肖邦,1831年出生并成长于波兰华沙,曾在华沙音乐学院就读。从小在浪漫主义的气氛中接受着德国古典主义音乐教育,但他对既定形式的古典作曲体系并不热衷,他喜欢利用空闲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曲子,这时的肖邦已经体现了对于钢琴音乐的专注和自由的作曲风格。①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结的作曲家,肖邦在巴黎追求艺术人生并在此度过了他的后半生,他与柏辽兹、李斯特、梅耶贝尔、海涅、巴尔扎克等音乐家和诗人、文学家建立了友谊,与女作家乔治·桑有着多年的爱情生活,深受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肖邦的大多数钢琴夜曲(共21首)正是这一时期完成的。
肖邦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即终其一生集中于钢琴音乐创作领域,这在浪漫主义音乐家中绝无仅有,而夜曲正是肖邦最为真诚的内心流露和细腻敏锐的情感表现。首先,与乔治·桑长达8年的爱情生活,对肖邦的音乐创作有着巨大影响。这段恋情使得肖邦不仅成为闻名一时的钢琴演奏家,更成为伟大的作曲家而名垂千古。正是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时期,肖邦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包括大量的夜曲。乔治·桑的影响和对肖邦创作天才的发现和“爱护”,使得专注于在钢琴上表现自己的内心与情感的肖邦,能够摆脱参加“沙龙”活动与频繁演出的束缚,潜心于钢琴音乐创作,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特别是夜曲提升到高度的艺术境界,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艺术遗产。同时,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肖邦夜曲的灵感与激情。独特的创作经历使肖邦夜曲具有了不为世俗尘染的深刻内省与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特征。
夜曲体裁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获得了很大发展,它虽不是肖邦首创,但肖邦真正创造了这一体裁的强烈艺术性并赋之于深刻的美感。“浪漫主义在客观上扩大和加深了音乐心理刻画的能力,丰富了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段和技巧。”②肖邦的音乐创作奠定在古典音乐传统基础之上,但其中却充满了敏锐细腻、富于诗意的感情,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浪漫主义音乐形式“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段和技巧”,体现了他富于独创性的浪漫主义精神。
谈肖邦钢琴音乐创作与艺术风格
【摘要】肖邦是波兰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被世人喻为“钢琴诗人”,也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始终围绕着钢琴展开,拥有丰富的体裁形式和精巧的表现手法。他的艺术创作体现着自身对美的独特感知,一次又一次影响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与追求。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对肖邦的钢琴音乐进行一个创作与风格的简要分析。
【关键词】肖邦;美学;浪漫主义;音乐创作;艺术风格
我们对于美的感受是伴随着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核心问题,同时也影响着艺术各门类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伴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人们追求自身作为人本身的自由,突出强调自我的价值,浪漫主义精神也就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以康德为首的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率先以强调人主观能动性、天才和灵感的哲学思想为浪漫主义注入了精神内涵。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民族主义思潮,包含文学、美术、音乐等多个方面。其中,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曲家突破传统音乐的限制,创造出一系列如圆舞曲、狂想曲等不同体裁的音乐,通过和声的色彩性以及音乐中的强弱变换等不同的创作手法,从多个维度与角度全面诠释了个人的主观理想,强烈地抒发了个人的主观情绪。加之从19世纪开始,钢琴这一乐器不断获得改良,最终成为了“乐器之王”,使像肖邦一样极其优秀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一次又一次影响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追求。
一、创作技法之美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肖邦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于音乐美的独特感知,而这些独到的理解生动地体现在了其所创作的作品以及创作作品时外部技巧的运用上。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是人类音乐历史长河里一颗闪耀的明星,他的作品在不同时代音乐会的曲库中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肖邦1810年生于波兰首都,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他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是法国人。肖邦自6岁开始学习钢琴,8岁便可以登台演奏,16岁中学毕业后,在华沙音乐学院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尔继续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1830年,由于波兰起义,肖邦移居法国巴黎。在移居途中,他听到起义失败的消息,眼泪混合着笔墨,伴着心中波涛翻滚的怅然,写下了多首充满爱国热情的作品,其中就包括最著名的《c小调练习曲》。此后在巴黎,他结识了音乐家李斯特、门德尔松,文学家大仲马、雨果等众多艺术家。在他27岁时,他遇见了改变了他一生的伴侣——法国女作家乔治•桑——激发了他的创作源泉,点燃了他内心的火焰,促使他完成了诸多惊世名作。然而,1846年两人分道扬镳,此后肖邦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并于1849年死于折磨已久的肺结核病。肖邦的一生大多奉献给了钢琴,他的作品拥有丰富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手法,并且富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他通过黑白琴键,展现了大量感情色彩的矛盾冲突——既有《荷马史诗》般宏伟的英雄色彩,又有《哈姆雷特》般的绝望与深思;既有中世纪骑士式的潇洒,也有情人式的柔情——这些构成了肖邦独特的创作技法之美,也使他的作品像诗一样丰富多彩。而这些感情的抒发,来源于肖邦对技法的独特理解以及大胆创新的使用上。肖邦创作的外部技巧首先体现在他对于旋律的应用上,这种对于旋律的应用有别于贝多芬用交响式的旋律来扩充发展,肖邦所展现的旋律完全依靠它自身的和声变化、转调移调、节奏变换加上美妙的装饰音来运动发展。在肖邦的创作当中,他通过旋律的变换,创新的赋予民间音乐新的色彩——以民间音乐为基调,加以舞曲或歌曲的旋律来润色。例如,玛祖卡、波兰舞曲、圆舞曲以及一部分练习曲都是受到了舞曲旋律影响而创作的乐曲;受歌曲影响产生旋律而进行创作的音乐则主要出现在慢的乐曲(或乐章)中。肖邦所创作的旋律往往以有规律的八小节一句的模式反复出现,以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主题,将全篇推向高潮(如第二首《夜曲》,第六首《波兰舞曲》等)。此外,自由运用变化音、半音阶是另一个构成肖邦旋律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第八首《降D大调夜曲》中,肖邦运用半音手法丰富和发展主题旋律,使三次出现的主题呈现出了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肖邦创作的外部技巧其次体现在他对于和声的出色运用。他创新大胆地采用了当时极为先进的模式——以自己出色的控制节奏的能力为基础,运用多种手法进行转调。此外,他还尤其注重钢琴踏板的使用,对于处理声音的削减与延长细致至极。总而言之,肖邦卓越的创作技法,化抽象于具体,将他对于音乐美的独特感知以及想象力跃然纸上。
二、民族之美
肖邦钢琴音乐理性认识论文
摘要:肖邦作品的内容和他的表现方法,可以说是用最凝练最简洁的形式,表现出最强烈的情绪的精华。浩瀚无涯、奇熠恣肆的幻想,像晶体一样的明澈;心灵最微妙的颤动和最深邃的幽思,往往紧接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魄和热情汹涌的革命精神;忽而是无忧无虑、心花怒放的欢乐,忽而是凄凉幽怨、怅然若失的梦境……的确,在肖邦的作品中,没有一个小节没有音乐,没有一个小句只求效果或卖弄技巧的。只有在肖邦最全面的面貌之下去了解他的作品,才能说是恰当的、忠实的。
关键词:钢琴家肖邦音乐作品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在他们的钢琴曲目中,肖邦都占有着重要地位。原因并不仅在于肖邦的作品特别适合于钢琴音乐会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听众观众,尤其在于肖邦音乐的美,在于它的诗意和韵味,在于表情和调性的富于变化,在于始终与内容化为一片的、形式的开展。但所有表达肖邦的钢琴家,并不都有资格称为肖邦专家,虽然绝对准确的表达标准是极难规定的,甚至于不可能规定的。一方面,随着音乐表现方法的发展,随着钢琴音响的进步与机械作用的日趋完美,随着美学观念的演变,大家对肖邦作品的了解也不断地在演变着。另一方面,关于他作品的表达,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同时存在,这是需要看表达的人的个性和反应而定的:有的倾向于古典精神,有的倾向于浪漫气息,有的倾向于表现派。其实,一切乐曲的表达,都由这些不同的观念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现出来。
在艺术领域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若要不顾事实,定出一些严格的科学规则与美学规则,那不用尝试,注定要失败的。肯定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找另外一条路径去了解肖邦,这路径是要抓住他音乐的某些特征,可以作为了解他作品的关键的特征。看看肖邦在19世纪音乐史中所占的地位,即使是迅速的一瞥,也能帮助我们对这个问题加深了解。最流行的一种分类法,是把肖邦看作一个浪漫派。这评价,从时代精神和当时一般的气氛着眼,是准确的,但一考虑到肖邦的风格,这评价就不准确了,因为浪漫主义这个思潮显然已趋没落,把肖邦局限在这个狭窄的思想范围以内,当然是错误的。
肖邦的音乐以革新者的姿态走在时代之前,调式体系的日趋丰富是由它发端的,它的根源又是从过去最持久最进步的传统中引申出来的:肖邦认为莫扎特是不可企及的“完美”的榜样,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是他一生钻研的对象。
至于肖邦作品的内容和他的表现方法,可以说是用最凝练最简洁的形式,表现出最强烈的情绪的精华,浩瀚无涯,奇熠恣肆的幻想,像晶体一样的明澈;心灵最微妙的颤动和最深邃的幽思,往往紧接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魄和热情汹涌的革命情神;忽而是无忧无虑、心花怒放的欢乐,忽而是凄凉幽怨、怅然若失的梦境;雕刻精工的珠宝旁边,矗立着庄严雄伟的庙堂。的确,在肖邦的作品中,没有一个小节没有音乐,没有一个小句是只求效果或卖弄技巧的。体会他的思想,注意他的见解演变的路线,他的学生和传统留下来的、当时的佐证,卓越的肖邦演奏家的例子,凡此种种,对于有志了解他不朽的作品的艺术家,都大有帮助。只有在肖邦最全面的面貌之下去了解他的作品,才能说是恰当的、忠实的,至少不会有错误的看法。
剖析肖邦即兴曲创作特征及风格特色论文
摘要:肖邦即兴曲是肖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本文针对他的四首即兴曲的创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讨论。由肖邦本身的创作特征引入到他在即兴曲创作上的风格特点,并详细分述了四首即兴曲的创作风格特征。
关键词:肖邦即兴曲钢琴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一、肖邦和他的即兴曲
弗雷德里克·肖邦l810年生于波兰(18l0~1849),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于9岁举行他首次公开的钢琴演奏,并早年即开始音乐会巡回演出,但最终他在巴黎找到了他的音乐之家。
“即兴曲”①一词,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经事先预备而临时作战的乐曲,即往往是一时灵感的流露。即兴曲是肖邦钢琴曲的其中一种体裁,他一共创作了四首,这种乐曲体裁丝毫没有确定音乐的性质。这个名称是舒伯特开始采用的。仔细地研究肖邦的即兴曲,就能发现,所讨论的这些小品既有不同于他所创作的其它体裁作品的特点,而且每首之间也各有特点。
肖邦的即兴曲创作与创作风格有很大的关系。与其它肖邦的作品一样,他的即兴曲旋律抒情流畅,具有丰富的歌唱性。他的即兴性首先表现为他的“自由速度”常出现在由快速跑动的音符所装饰的乐句中。肖邦的音乐常常会被这种即兴性的自由快速跑动的乐句装饰的很华丽,使音乐的进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