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9 14:58: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县域经济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途径研讨

1引言

自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县域”这个概念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了“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这里的经济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因此国民经济需要加快转变发展的方式、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那么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县域经济自然也要转变其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减小对外依存程度,通过发掘内部力量,从而实现自身县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对我国经济转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内源型发展理论的内涵及其产生原因

2.1内源型发展理论的内涵

内源型发展理论,也有学者称之为内生性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最开始是用于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问题。对于内源型发展的概念,学术界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①VanderPloegandLong认为,内源性发展是一种动员过程,它要求本地社会将各种利益集团集合起来去追求符合本地意愿的规划和资源配置的机制,从而达到发展本地技能和资格方面能力的目的。②Garofoli认为,内源性发展包括在本地层面进行创新的几种能力:如何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如何转变经济社会系统的能力、如何促进社会成员学习的能力,形成符合自身社会规则形式的能力。③日本学者宫本宪一和鹤见和子对内源性发展理论也有阐述:前者归纳了内源性发展模式的要点,包括居民的学习、综合目标、产业开发和居民参与制度这几点;后者提出“内发的发展论”,指出“不同地区的人们和集团适应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遵循文化传统,参照外来的知识、技术和制度,自觉地寻求实现发展目标的途径,创造出理想的社会形态以及养成人们自觉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学者和文件对内源型(或内生性)发展的含义解释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共性的方面,内源型发展是一种主要由地区内部来推动和利用地区自身优势和资源,尊重自身的价值和理念,探索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照搬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的发展。

2.2内源型发展理论产生的原因

查看全文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考究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它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意义重大。

1.县域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1.1强国富民的基石。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县域国土面积896平方公里,超过国土总面积的93%;县域内人口总数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88%;全国县域经济的GDP为6.45亿万元,占全国GDP的55.15%。同时,县域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才能稳定。

1.2工业资源的基地。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

1.3拉动消费的“超市”。在县域范围内集中了全国大部分购买力,集中了货币总量的60%,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消费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1.4经济发展的动力。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按经济成分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贸、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层次、各种成分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分实现大的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二十一世纪,县域经济作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是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剂。

查看全文

县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制定规划、创建名牌、市场机制创新三个方面对发展县域经济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县域经济创新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一初步探讨。

一、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手,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力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方面的工作。(二)要切合地区实际。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学和假大空。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二、高质量、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切实做好名牌战略工作,树立名牌意识,强化名牌观念,积极探索实施名牌战略的新路子。(一)强化创名牌意识。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名牌,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推介名牌、保护名牌、争创名牌的宣传网站,在扩大宣传的同时,引导现有知名、著名和驰名商标及产品,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活动,引导企业运用现代营销,强化广告和形象策划,塑造企业形象,打好名牌战略,叫响地方品牌。

查看全文

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苏北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单元,充满着活力,蕴涵着希望,在解决苏北“三农”问题,在“把江苏的明天建设的更美好”的目标实现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苏北县域经济在积极探索发展的同时,其内外部的大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未来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苏北县域经济是更开放的经济体。随着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格局形成,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再重复“诸侯经济”的老路,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基于县域经济要素秉赋的开放型特色经济,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更注重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利用,县域与外界的互动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龙头企业仍是苏北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作为市场的基本单元,起着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市场活力,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增加社会财富的作用,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在苏北地区往往是几家龙头企业支撑着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龙头企业通过调动当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增加企业所在地的社会财富。当地政府在关于未来产业发展的布局的考虑中,往往是考虑龙头企业对原材料的吸收消化能力,产成品价格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地方特色产业链发展政策。

第三、发展苏北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苏北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重要组成的经济体,苏北县域是农村的集中区域,县域内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能否建成江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总理在经济日报成立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的批示中,就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推动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等工作,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内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第四、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力正在丧失。资源优势是影响苏北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同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苏北县市,有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等自然要素禀赋的县市会在起跑线上有率先发展的机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枢纽和产业布局的调整、非再生资源的长期使用,这种优势正变得越来越小。由于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的衰退,可能对经济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今年国际发展方式,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已成为苏北县域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推手。

查看全文

县域经济发展改革思考

站在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身处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县域经济历来是各省加速崛起的必争之地。省长王三运履新伊始,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农业大省,大头(县域经济)抓不好,区域协调发展就无从谈起。”

近年来,我省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在体制上充分“松绑”,县域经济发展的战车隆隆前进。自20*年起,县域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出现“V”型大反转,步入加速发展新阶段。到去年,县域生产总值4391.1亿元,增长14.8%。

但不可否认,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县域经济总量不大,发展不平衡,生产要素制约明显。如何破瓶颈、越藩篱,实现县域经济更大发展,已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关键。

加快工业化进程

县域经济,一度是安徽经济发展的“短腿”。20*年,县域经济的主要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痛定思痛,在当年的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我省明确提出,走工业强县之路。

事实证明,工业强,则县强;县域强,则省强。

查看全文

县域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也是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县域经济的总量有所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说发展的差距在拉大,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促进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xx下辖一区一县,县域单位只有xx一县。xx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东西最长距离144.8公里,南北最宽距离144.55公里,总面积7439.27平方公里,境内地势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均海拔2000米,耕地海拔1452~2400米。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约60余种,其中大型矿床约20种,煤炭、花岗石储量较为丰富。

20*年末,xx县下辖6镇4乡,111个行政村,917个村民小组,10个社区。总人口2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54万人,占总人口的76.6%,非农业人口5.96万人,占23.4%。耕地总面积76.2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3.9亩。

2、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查看全文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省委xx书记在xx考察工作时指出:山区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的落后上;必须千方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步伐。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xx县,如何贯彻落实省委xx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确保如期实现脱贫奔康目标?本文结合xx实际,试作肤浅的探索和思考。

一、坚持观念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坚持观念创新。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五种意识:一是发展意识。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力引导,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者树立“办大企业、树高品牌、抓大市场、创新技术”的新理念,不断做大做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我县工业的整体水平。二是机遇意识。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和新挑战,审时度势,抓住新机遇,开拓新思路,推动新发展,增创新优势。三是大局意识。各级各部门尤其是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部门与地方的关系,做到部门利益服从全县利益,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四是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上来,为民营经济大开绿灯,切实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五是责任意识。各级各部门都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为己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发挥资源优势,致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培育新的产业优势和物色产品。我县有山地面积298万亩,竹木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30万千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xx特色的“山水”经济。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要改变过去依靠政府投入发展“三高”农业的做法,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抓政策激励、抓发展规划,抓龙头带动和抓技术扶持上来,发展壮大“东茶西果南瓷北烟中菜”区划经济。要突出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大力发展小水电。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水电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放脚,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能人和企业老板投资兴办小水电,增强我县经济收入来源。

三、盘活企业资产,加快国有企业转制步伐。

查看全文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国家之强,在于州县”。县作为国家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它在国家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结构中比较完善、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张,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思想,这些战略思想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的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特定形式,是以县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事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系统。

近年来,*县委、政府深入调研,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设“生态浙江”和“把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工作要求,紧跟温州“一港三城”建设步伐,正确把握欠发达山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问题,确立了全面建设生态小康县的发展目标,致力打造欠发达山区的“亲善政府、温暖社会、美丽家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的县域经济与其他发展县域经济比较,无论是从经济水平还是发展效益来看,仍相差甚远,县域经济整体水平落后,财力严重不足;城镇化水不低,农民增收缓慢;主导产业不清,县域特色经济不明显;瓶颈制约依然存在,资源优势难以发挥等问题仍较突出。概括起来,*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三喜”和“四忧”的总体特征。

一喜是优势产业得到培育。改革开放以来,*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立足自身优势,一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以效益为目标,加快安全、优质、无污染的农产品的生产,初步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区、区域化的生产格局,出现了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基地,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二是发展资源型工业。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着重抓好水电、矿产、竹制品和绿色食品加工等资源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资源型区域经济。重点是开发水电业、矿产品、竹制品加工业、绿色食品等。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把生态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主要是加大旅游开发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观光、度假、休闲等旅游项目,挖掘、保护和开发古民居、古建筑等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旅游内容,努力促进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不断繁荣,并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二喜是劳务输出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自*年以来,对渴望走出去但缺一技之长的农民,按照“一支队伍、二本证书、三个中心、四项任务”的要求,深化农民知识培训,加强劳务输出管理。改变了以往“苦力多、挣钱少,出力多、技能少”、“外出无路、打工无门”的状况,促进了劳务输出由体力劳动型向技能劳动型转变,劳务输出由自发盲目型向组织有序型转变。通过努力,形成了一支人数多达10万、足迹遍及全国劳务输出大军,涉及建材、建筑、服装和服务业等行业,每年赚回资金6亿多元,提高当地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活力的一个亮点。

查看全文

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我市经济的主体,是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提升全市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目标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工业发展主导地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全市县域GDP达到1016亿元,同比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505亿元,同比增长27.6%;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20亿元,利税207亿元,分别增长33.8%和35.6%;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3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1.4%。县域企业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9家,利税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家。功能糖、体育器材、汽车配件、工艺地毯、面粉加工、餐桌餐椅等一批有鲜明地方特色、发展前景好的特色产业或产品集群正在逐渐形成,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不断增大。一大批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品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到11个,居全省第5位;涌现出了25个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乐陵金麒麟集团技术中心通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实现了我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

自身对比,我们的县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全省比,特别是与先进县市相比,我市县域经济还存在着综合竞争力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存在着很大差距,而且呈现出差距不断加大的趋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已是形势所逼,形势所迫。如果不加快发展,我们就会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一定要从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咬紧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大力实施“县域推进”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加速发展,努力使之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增长面。

纵观我市县域经济现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解放思想,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先进地区快速发展的经验,其精髓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用新观念、新办法、新举措去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动摇。在发展县域经济上,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先进地区解放思想的胆识和勇气,以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一是把解放思想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就不可能萌发新的思路、产生新的动力。可以讲,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最主要的差距还是思想解放上的差距,最突出的表现还是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胆识不够。这些年来,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解放思想,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各级的思想观念有所转变,排除了一些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但有些传统观念的残余仍在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发展县域经济上,我们有些同志的思想观念至今还是激进不足、保守有余。或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习惯于按老经验、老办法想问题、办事情;或不敢闯、不敢试、不敢冒风险,不善于在新事物、新领域中探索规律,满足于没有创新的平稳,缺少“敢为天下先、舍我其谁”的气魄;或习惯于自己同自己比,满足于“年年有进步”,没有把本地发展放到全省、全国范围内的竞争中去比较,看不到天外有天、县外有县。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上,我们的某些部门总跳不出老框框,只看红头文件,只看上级指示,不看具体情况。解放思想的口号喊了不少,但到了实际工作中思想还是没有解放,强调条条框框,强调困难条件,强调客观原因,一遇到具体问题就死抱住小团体利益不放,置大局于不顾,互相争论,互相推诿扯皮,没有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没有把*发展的大局放在心上。我们的县域经济要有大发展,必须在解放思想上有新作为、有一个大的突破。

查看全文

县域经济发展课题

县域经济是以县为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前,在西部大开发、东部大开放的背景下,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南省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尽快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是摆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课题。而透过对湖南省蓝山县经济的崛起,尤其是蓝山毛织城迅速崛起的深入分析和探索,对于我们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课题,做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背景一:“泛珠三角”经济圈构建全面启动

不久前召开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标志着我国最大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9+2”“泛珠三角”经济圈正式启动,并打造“1358”经济圈,即构建1小时(大珠三角)、3小时(广东)、5小时(大华南)、8小时(泛珠三角)人流、物流、休闲旅游圈。这是一个占全国面积的1/5,人口的1/3强,GDP的1/3的超级经济体。对于与广东联系相当紧密,但又一直徘徊在广东珠三角经济圈外的湖南来说,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正如周伯华省长在会上表示的:“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既是湖南的责任,也是湖南加快发展的捷径。”目前,充分发挥湖南地处泛珠三角经济圈内环和粤港澳地区经济发展“后院”的作用,把外源性经济作为加快湖南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主动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全面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背景二:蓝山经济发展的“三大反常”现象

近两年来,地处“楚尾粤头”的湖南省蓝山县,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迅速崛起了一座毛织城,并相继出现了“三大反常”现象,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一是“小水电”强县没电用。蓝山“小水电”在全省小有名气,是湖南唯一一个不归电力局管的县。上个世纪末,全县小水电装机3.5万千瓦,大量余电外卖郴州。近三年来水电装机增加2倍,总装机达10.8万千瓦,已竣工上网运行的有7.5万千瓦。但随着工商业快速发展,用电需求剧增,三年人均用电增加200度,达到人均用电500度,工业用电量翻了一番。目前,电力负荷缺口在2万千瓦左右。二是新建房主没房住。蓝山以毛织业为主的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3年时间发展到300多家,县城人口3年增加2万人,县城房屋出租率提高了三成以上,近乎饱和,不少建了新房的人将房屋整体出租给别人办厂开店,自己却去租房子住。三是企业找不到“打工仔”。就业问题曾经是一个非常压头的问题。近年来,全县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用工缺口在1万人以上,从无到有已发展到350家,可容纳5万人就业,目前用工3万多人,政府不得不派出几支队伍到外省外地招工、求助。三大“反常”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蓝山人气趋旺,发展加速的现状。有人把它称之为“蓝山现象”,或曰“蓝山效应”。

背景三:蓝山发展曾经历曲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