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9 12:03: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线索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纪检案件线索体会
案件线索是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基本保证,如“木”之“本”,“水”之“源”,但是从近年来查办的案件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案件来源于信访举报,或在案中带出的案件,形成了“无米下锅”的局面。案件线索的下降,会直接影响反腐败工作。准确分析案件线索下降的原因,认真研究应对之策,对于促进反腐败工作有着紧迫而现实的意义。这里,笔者就如何解决案件线索不足的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纪检监察机关案件线索不足的原因,既有外部客观因素,也有纪检监察组织自身的问题。
外部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加大,客观上遏制了一些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由于单位的知情人担心“一票否决”,或担心赃款被追缴,直接影响本单位和职工的利益,或担心牵连自己,因而不敢报案,造成单位举报线索减少。三是腐败分子作案手段更加隐蔽,特别是大案要案,多属于深层次、智能型犯罪,一般他们在作案时就作好了防范和反侦查的准备工作,不易发现。四是人为因素干扰较大。由于知情人不如实反映情况,加上腐败分子一般都有“靠山”,关系网密,保护层,既加大了案件线索初查的难度,又延长了初查的时间,给整个查案工作带来被动。五是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反腐败形势认识不足,举报犯罪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
纪检监察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举报环节太多,举报人在保密方面感到不稳妥,影响了举报积极性。二是对不立案的案件线索反馈不及时,举报人产生举报后如泥牛入海的感觉,影响了群众举报的积极性。三是个别地方对案件的查处力度不够,缺乏主动出击、敢于多办案、办大案的意识和勇气,影响了部分群众对举报犯罪的热情。四是有些线索因办案能力和水平等原因未能深挖细找,缺少一种契而不舍、细致入微的精神,不善于从具体问题、事件的蛛丝马迹中捕捉案件线索。五是一些纪检监察机关落实关于奖励举报有功人员的政策不好,有的有举报奖励制度但没有奖励基金;有的有举报奖励基金但没有兑现奖励政策等,这对部分群众举报积极性也有所影响。
如何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提高获取案件线索能力,对于纪检监察机关来说至关重要。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不能无所作为,坐等群众举报,而应当大力挖掘自身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动出击,广泛接触群众,了解实情,深入到当前易发案、多发案的部门和单位,发扬“挖洞找蛇打”的主动精神,发掘案件线索。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群众信访举报中提取案件线索。反腐败是人民的呼声,反腐败离不开人民群众。要大力发动群众举报,畅通举报和投诉渠道,充分发挥信访主渠道作用。一要加强举报宣传。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深入基层、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宣传方式宣传纪检监察职能。要加大个案宣传力度,运用典型案例,宣传查处案件的战果,让群众知晓党和政府惩腐倡廉的决心。要大力宣扬在查办案件中,敢于碰硬,依法大胆办案、秉公执法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树立反腐勇士的良好形象,以弘扬正气,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廉政环境,充分调动群众的举报积极性。二要完善举报制度。可通过邮寄信件或发送电子邮件举报,也可直接到举报中心反映,在保密环节上大力推广设立电子举报箱的做法,实行举报线索专人预查,专人专项负责制,缩小知情范围。三要落实举报奖励。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切实兑现对举报有功人员的经济奖励。四要保障举报人的人身安全。采取有效措施,使举报人免受打击报复,引导群众如实具名举报。五要反馈好信息。使信访举报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扫黑除恶线索摸排方案
一、总体要求
近日,县政法委扫黑除恶办《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通知强调,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心向背和基层政权巩固,事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为切实贯彻落实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县扫黑除恶斗争,现就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二、加强黑恶线索摸排
1、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检举、揭发、举报黑恶犯罪,提供黑恶犯罪线索。
2、开展明察暗访,紧紧围绕以下十一个方面开展线索摸排:(1)威胁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以及向政治领域渗透的黑恶势力;(2)把持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基层换届选举、垄断农村资源、侵吞集体资产的黑恶势力;(3)利用家族、宗教势力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欺压残害百姓的“村霸”等黑恶势力;(4)在征地、租地、拆迁、工程项目建设等过程中煽动闹事的黑恶势力;(5)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渔业捕捞等行业、领域,强揽过程、恶意竞标、非法占地、滥开滥采的黑恶势力;(6)在商贸集市、批发市场、车站码头、旅游景区等场所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收保护费的市霸、行霸等黑势力;(7)操纵、经营“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黑恶势力;(8)非法高利贷、暴力讨债的黑恶势力;(9)插手民间纠纷,充分“地下执法队”的黑恶势力;(10)组织或雇佣网络“水军”在网上威胁、恐吓、侮辱、诽谤、滋扰的黑恶势力;
3、对“涉农”黑恶线索深挖细查,跟踪到底,坚决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犯罪,严防黑恶犯罪分子窃取基层政权,获取政治资本。
养活不成案线索发言
群众举报线索成案率不高是很多基层检察院面临的难题。福清市是省的经济强市,当前。群众收入较高,但社会矛盾复杂。这几年,举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实名举报越来越少,奖励资金甚至无人问津。这些问题值得重视和深思。
其中相当一部分案件线索是由群众举报的对待群众举报,院共立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9件41人。经验是始终坚持两点.
一是对群众提供的有价值线索,循迹追究,深挖彻查,决不姑息;
二是养”活暂不成案的线索,伺机而动。
查处以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魏某为主要行贿人的系列贿赂窝串案中,院根据群众举报线索收集的涉案情报十分有限,尚不足以对其立案侦查。就继续经营此线索,长时间密切跟踪,注重情报收集、深化信息分析。一方面充分利用干警的社交资源,不暴露真实意图的前提下,将被举报人近年来承接的所有市政工程、工程业主方、承接各工程的对应挂靠单位全部收集登记在案,一一理清。
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工程建筑行业的潜规则”摸清搞工程必须要打通的关节,列出遵循“潜规则”可能会行贿的对象。掌握了大量翔实的信息并经反复斟酌后,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一个有牵涉其他方面受贿嫌疑的受贿人身上,突破该受贿人后,果断对行贿人立案刑拘并异地羁押,短短的一个月内,一举查处该领域商业贿赂窝串案20件20人,涉及科级干部8人,追缴赃款人民币105万余元。
举报线索管理可从四方面进行
举报线索管理可从四方面进行
举报线索的管理对于纪检监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举报线索的管理可从四方面进行:
1.坚持统一管理,强化专业研究。各级检察机关只能由举报中心统一受理,登记、保管各类职务犯罪的举报线索。值得注意的是,检察院或各部门收集的举报线索,包括办案过程中发现的职务犯罪线索,一律归口到举报中心统一管理,有利于举报线索的保密、高效运作。在统一管理中,笔者认为管理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应强化举报线索的研究消化功能,使其所举报涉及的职务犯罪事实得到及时准确查处,为此,建议在各级检察机关举报中心内设举报线索管理专员。
2.进一步完善分级负责制度,明确级别管辖规定。总体来说,目前各级分工比较明确,但笔者认为,在职务犯罪较为严重、团伙作案的情况下,遇有交叉情形时应择高确定。即当一案多人级别不等时,以对职务最高者具有管辖权的检察院先行管辖,必要时可指定管辖;而下级院在办案中发现有上级院管辖的职务犯罪线索,应及时报告有管辖权的检察院酌情决定,但报告期间侦查取证工作应当继续进行。
3.举报线索的管理处理权与初查权,应当分离,增强内部监督与制约。举报中心应切实履行职务犯罪举报线索的受理、保管、疏理、移送、保密以及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的职责,同时做好对举报线索初查部门的催办、督办、及时反馈初查结果等工作。这里面既存在检察机关内设部门工作的互相配合,也有互相制约、加强内部监督的因素。
4.举报线索所涉及对象,属于企事业单位领导与行政干部双重身份的情形,目前仍应以其行政级别为划定管辖的标准。对极少数地方对所辖范围内干部是否属要案范围问题上自行附加条件,将本不属于要案的科级以下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硬性作要案处理,应予改变。
扫黑除恶线索摸排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区委、政府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线索摸排的要求,决定在全乡范围内全面开展涉黑涉恶问题线索摸排工作。现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摸排内容
聚集涉黑涉恶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紧紧围绕以下二十二个方面开展线索摸排:
1.威胁政治安全特别是制度安全、政权安全以及向政治领域渗透的黑恶势力。
2.采取暴力、威胁等手段把持基层政权、横行乡里或利用家族、宗族势力欺压残害百姓、称霸一方的“村霸”“乡霸”。
3.破坏农村治安秩序,通过“霸选”“骗选”“贿选”等方式干扰破坏农村基层换届选举、垄断农村经济资源、侵吞农村集体财产的黑恶势力。
扫黑除恶线索摸排工作方案
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关于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决策和部署,彻底铲除重大治安隐患,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发展宗旨,针对当前涉黑涉恶问题新动向,切实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把打击黑恶势力犯罪和反腐败、基层“拍蝇”结合起来,把扫黑除恶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扫除严重危害人民群众人身权、财产权和人格权、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黑恶势力,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扫黑除恶工作取得实际成效,特成立镇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指挥部,指挥部组织成人员名单如下:
三、职责分工
近现代史基本线索分析论文
所谓导论课,就是要在正式上课前把整个课程的基本面貌呈现给学生,除了要向学生介绍课程开设的目的、概况、学习方法、参考书目等一些基本问题外,对于《纲要》课程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说明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也就是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线索,包括它的起止时间、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的主线等,这就使本已稍有沉寂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问题再次掀起讨论高潮。
全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本课程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篇点明:“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也就是说,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囯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定论,是上个世纪末以来史学界对中国近现代史分期问题讨论中最为普遍接受的一个论断,许多观点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因此有必要向学生说明对该问题的不同阐述,以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自1954年胡绳第一次提出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问题后,中国近代史学界展开了持久的学术大讨论,先后提出了10余种学术观点。在起止时间问题上,把1840年作为近代史的上限是建国以前即采用的说法,国内史学界基本没有异议。因为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主义的独立国家。战后,中国成为几个资本—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的又保持了形式上的独立的,国民经济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也有少数史学家把明清两代交替时期(1600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一方面可与近代欧洲的开端一致,另一方面,是把1840年后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作为前两个半世纪业已启动的进程的延伸和强化,而1840年之后中国之所以会走上这样的道路正是17世纪以来中国内部封闭衰落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前普遍采用1840~1919年为近代、1919~1949年为现代、1949以来为当代的分期法,20世纪90年代以后,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近代史下限和现代史上限的呼声越来越高,日益为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所接受,但一直到2007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原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张海鹏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才第一次在严肃的史学著作中采用这一时限,因此这部十卷本著作被称为“第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通史”。台湾的学者则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便是中国现代史阶段。
在时代主题和发展动力问题上,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大多数学者都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确认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标志,把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当作历史发展的动力,并据此提出了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三次革命高潮说”(胡绳)、“反帝反封建说”(黄一良)、20世纪80年代的“四个阶梯说”(李时岳)、“三个阶梯说”(戚其章)等,张海鹏教授继承了胡绳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的概念,认为从政治史或者从革命史的角度来观察,这个概念是对历史实际的真实反映,提出了“七次革命运动或革命高潮说”,认为胡绳认识的对象是近代史的前半前期,从近代史全局考虑,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1927年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七次革命运动或革命高潮,基本上决定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
20世纪50年代,范文澜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得到启示,提出了中国近代史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的“两个过程说”,即主张中国近代的变化是外来侵略和内部斗争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的彭明则在侵略与斗争之外再加了“探索”,认为从1940~1949年这110年的历史,是由“屈辱、抗争、探索”这三部历史所贯穿。外来的侵略与内部的斗争与探索确实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化,这些变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次,且是一浪推进一浪式的变化,所以理解中国近代史,要从政治史、革命史之外审视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制度、人的变化,陈旭麓先生即提出了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说。改革开放后,史学界突破了“五朵金花”和阶级斗争范式的限制,对近代以来的社会生活、经济、思想文化的研究使得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呈现出多领域、多样化、精细化的发展。
“探索”是对外部世界和中国未来的探索,在探索中中国逐渐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才是历史发展的主线,徐泰来在20世纪80年代即提出了“近代化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史学研究的多样化,这一提法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认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制度和政治的现代化,教育和人的现代化才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丁日初),即使“资本主义现代化说”有失偏颇,而“独立和近代化”才能贴切地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风云变幻的跌荡起伏的态势以及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胡绳先生也在上世纪末认同以现代化作为考察近代史的主线之一。但有学者据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歌功颂德,认为帝国主义轰开了中国大门,才使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否认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甚至怀疑“侵略”行为是否真实存在。通行全国并评价甚高的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即有此倾向。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来说,近代史确实就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这也是历史学关于近代史的一般概念,中国的近代化或早期现代化、现代化即指中国的资本主义化,也是史学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发展,而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起步的,因此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动力和核心内容。
世界近代现代史基本线索分析论文
一、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1.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19世纪初)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人类社会走向融合统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及海外殖民和贸易,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首先在西欧明显表现出来。16世纪尼德兰革命后,出现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潮流。英、美、法三国先后用革命的手段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用法律手段巩固了革命成果,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俄、普、奥等国进行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美洲。美国独立战争首先打破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在资产阶级革命潮流的推动下,拉美人民进行了反对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的艰苦斗争,最终取得独立,基本形成了今天拉美的政治格局。
这一时期,欧洲殖民国家间进行着激烈竞争。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法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援美抗英,英俄等国组织“反法同盟”和拿破仑对外战争,都体现了欧洲争霸的特点。
“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中两条不同的理论线索
【正文】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下两点原因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化思潮具备了生长的土壤:一、抽象的理性主义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失去了理论的光辉。思辩的精神理性显然已经无法面对冷酷的战争现实对这种理性所发出的质问,而在一个绝望的时代仍旧简单的要求人们不要绝望的存在理性也显得不切实际。人们不再相信理性,而是生长出了一种对严肃的、严格的方法论的渴求。二、这一时期各种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开始兴起,并构成了对传统的思辨性的方法论的有效冲击。在这些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影响下,哲学也开始走向对一种科学性的追求。当然,思想文化的氛围只有通过具体的哲学家才能成为一种现实的哲学学说,而在这一过程中无疑又会渗透进各个具体的哲学家的审视角度以及具体的文化背景。
“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条理论线索是以德拉·沃尔佩为代表的意大利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科莱蒂曾说过,德拉·沃尔佩是一个旧传统中的学者,他相信理论工作与政治实践之间存在着分离。事实的确如此,德拉·沃尔佩自政治仕途受挫之后便完全投入了哲学研究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从他的理论内容来看,他也的确越来越把理论活动看成是与现实政治活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理解这一点对我们正确地认识这一学派的思想是很重要的。与现实政治实践相脱离的理论研究使德拉·沃尔佩立足于经验的事实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主义特性,这又跟他早年的休谟研究挂起钩来。在德拉·沃来佩的理论中,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用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批判了黑格尔先验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他把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定为“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其原因正在于此。尽管实际上德拉·沃尔佩也认识到了马克思对待“具体”的方法既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静止分析,也不是实证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实证,他在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在方法论层面的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时也清楚地意识到了马克思的从具体到抽象的上升过程是一种历史的抽象,(注:德拉·沃尔佩:《卢梭与马克思》(中译本),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页。)但由于他的整个理论侧重点只在于强调马克思方法论的注重经验事实的唯物主义的一面,而不在于深入地挖掘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深层本质,因此,在谈到劳动的历史性抽象的问题时,德拉·沃尔佩并没有因此而深入地分析这种历史性抽象后面所蕴含着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只是停留在对这种历史连续性事实的认可。他的这种思想及其内含的理论缺陷与英国经验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观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经验主义思维方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经验事实的重要性,而不对经验事实之间的发展环节作内在的、本质层面上的研究,只停留于对一种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连续性的认可。
德拉·沃尔佩把他的“科学辩证法”定位为“具体的、唯物主义的理性主义”。他试图在先验理性主义与经验实证主义之上建构起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即我们一般指称的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以此来达到既超越葛兰西,又超越斯大林主义哲学模式的目的。但他的问题在于,他的理论立足点束缚了其庞大的理论努力的实现。仅仅立足于经验的事实,即使你把理论思路拓展到再深的层次,事实上也不可能达到只有真正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才能达成的上述目标。德拉·沃尔佩理论的这一局限性也体现在他对政治问题的论述之中。他试图要阐明对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科学辩证法”的论述只要直接面对这一具体的事实本身就可以了。在他看来这是“科学辩证法”与资产阶级先验唯心主义从超越于现实之外的普遍性规范出发的方法论之间的一个根本性区别。但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德拉·沃尔佩却不得不经常跃出具体、特殊的层面,把从“社会的需要”角度重新理解了的无产阶级民主制度作为自己政治论述的“具体”。在这一“重新理解”的过程中,他实际上已经加入了原来的“具体”以外的东西。德拉·沃尔佩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这使他在很多问题上无法把观点说清楚。譬如在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法的说明上,他无法清楚地指出,马克思的从具体到抽象的“蒸发”过程与17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思想之间的重要区别,致使他把马克思在此著作中的科学方法论视为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循环过程。很显然,德拉·沃尔佩在抛弃思辩理性主义的同时把理性(如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也一起抛弃了。
“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条理论线索是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对阿尔都塞哲学观点的准确把握决非易事,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他的理论文本的完整掌握。在我看来,阿尔都塞与德拉·沃尔佩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阿尔都塞超越了德拉·沃尔佩的传统认识论的理论层面,在一个全新的“认识论”领域展开了自己的思想演绎。
阿尔都塞出生于当时的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如果说这种“殖民地情结”与他后来的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还显得较遥远(西方的确有学者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很重要的联系的)的话,那么,二战期间的集中营经历显然对他后来的思想有重要的影响。战后,法国共产党在本国的地位和影响没有意大利共产党在本国的影响那么大,德拉·沃尔佩始终立足于意大利共产党的立场上来展开他的理论思路,这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而阿尔都塞在战后则经历了一个从天主教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缓慢转变过程。阿尔都塞并不像德拉·沃尔佩一样在战后马上就转入对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证明,他是在已经形成了对一个非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理论思路之后再转入对马克思哲学的辩护的,这是导致他在一个与别人有很大差异的理论层面来展开对马克思哲学的演绎的重要根源。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马恩以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线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列宁/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56X(2001)01—0107—06
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以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当作出发点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253页。)是批评、改造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伟大成果。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做了什么样的改造呢?最根本的是把头脚倒置的唯心辩证法正立起来,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这一点,马克思多次强调过。恩格斯说过:“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卷,第13页。)列宁也指出:“必须揭发、理解、拯救、解脱、清洗这种实质(黑格尔主义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就做到了这一点。”(注:《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8卷,第147页。)这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改造,主要是剥去唯心主义的外衣,吸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把它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对辩证法的贡献决不止这些,他们明确提出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提出主观辩证法不过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明确提出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即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立面相互渗透的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黑格尔论述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论述了对立面相互渗透,并以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构造自己哲学体系的杠杆,但黑格尔并没有明确表述这些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而且在黑格尔那里,对立统一实际上指的是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规律是从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到恩格斯才把对立面统一规律从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分化出来,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法问题上所要解决的,主要是讲清楚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与区别,强调辩证法的客观性;同时针对当时自然科学家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强调辩证法思维的普遍有效性。马恩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功不可没的,谁都不会怀疑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穷尽唯物辩证法的所有问题,后人也不是对唯物辩证法无所作为的。事实是,列宁把唯物辩证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所面临的情况与马恩有所不同。马恩所面临的是公开的反对发展、变化的形而上学观。随着唯物辩证法的传播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公开地否认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愈来愈少了。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产生了庸俗进化论。庸俗进化论承认发展、变化,但认为只有单纯量的变化,否认质的变化;这种量的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是在事物的外部。它的要害是否认事物的自己运动,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庸俗进化论成为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调和阶级矛盾,鼓吹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为了揭露帝国主义的本质,为了同机会主义的诡辩和折中主义进行斗争,列宁发奋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研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深入研究了矛盾学说,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光辉思想,把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