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9 07:28: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金监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深究企业现金监管的弊端
一、目前我国企业执行的现金管理制度
企业目前执行的现金管理制度是国务院1988年10月1日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部分规定如下:
《条例》第二条规定:凡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开户银行)开立账户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以下简称开户单位),必须依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收支和使用现金,接受开户银行的监督。
对企业使用现金的范围和结算起点做了明确的规定。
《条例》第五条规定开户单位的现金使用范围:职工工资、津贴;个人劳务报酬;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同时将企业结算起点定为1000元。规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收到的现金必须存入很行,不得坐支。
小议企业现金管理监管的弊端
[摘要]本文中的现金是指狭义的现金,即在市场上流通的现钞。本文通过分析企业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现行的现金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关进行评价,对我国现金流通的现状进行分析,说明企业现金缺乏监管产生的种种弊端,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现金;制度;监管;弊端
一、目前我国企业执行的现金管理制度
企业目前执行的现金管理制度是国务院1988年10月1日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部分规定如下:
《条例》第二条规定:凡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开户银行)开立账户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以下简称开户单位),必须依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收支和使用现金,接受开户银行的监督。
对企业使用现金的范围和结算起点做了明确的规定。
现金监管在企业中决策能力
现金就象身体里的血液一样,在企业的各部门和经营环节中流动。这就要求企业在现金是持有,还是进行投资间进行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收益。
1现金管理的重要性
现金是变现能力最强的资产,可以用来满足生产经营开支的各种需要,也是还本付息和履行纳税义务的保证。因此,拥有足够的现金对于降低企业的风险,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债务的可清偿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金对企业越来越重要,现金流量已经成为评价企业信誉、企业发展潜力和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某些银行已开始把企业现金流量情况作为是否给企业提供信用的重要依据,有的甚至把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作为还款的保证。可见,加强现金管理对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和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重要。
2企业中的现金管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让公司保留着足够的现金是一件不可轻视的大事。公司的生存能力其实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来维持它的运作。除了人为的错误外,大部分公司失败的一个共同原因是因为它们缺少一个有效的现金管理方法。当大部分有机会成功的小公司在它们最困难的年度宣告倒闭的时候,这一个原因就更加显著了。因为管理层没有预算到资金困难的来临并为此做好应付的准备,结果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渡过其困难的时期。其实,即使是发展迅速的行业本身也伴随着潜在的危险,即不断涌来的销售伴随着原材料采购和新聘职工工资的加大,而这些发展迅速的公司最后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资金极不平衡的位置:应收账款来不及回笼、供应商要求立即支付尚欠的应付账款否则就拒绝供货。这种新增加的销售有时候不能及对变成现金来应付新增加的费用和成本。并且公司也不一定能让银行加大对其提供的资金信贷或者延长其贷款的还款期。这时候,若没有充足的现金后盾,企业依然可能破产。
3在企业中对现金管理进行正确的决策
出纳对现金监管项目
现金是企业中最强的一种货币性,是立即可以投入流通的交换媒介,可以随时用其购买所需的,支付有关费用,偿还债券,也可以随时存入银行。企业为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拥有一定数额的现金,用以购买零星材料,发放工资,缴纳税金,支付手续费或进行对外投资活动。企业现金拥有量的多少,是企业的偿债支付少的标志,是投资者分析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家现金结算制度的规定,企业收支的各种款项,必须按照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办理,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现金。
(一)规定现金的使用范围。
1、职工工资,津贴,这里所说的职工工资指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和工资性津贴。
2、个人劳务报酬,指由于个人向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等提供劳务而由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等向个人支付的劳务报酬,包括新闻出版单位支付给作者的稿费,各种学校,培训机构支付给外聘教师的讲课费,以及设计费,装潢费,安装费,制图费,化验费,测试费,咨询费,医疗费,技术服务费,介绍服务理由,经纪服务费,代办服务费,各种演出与表演费,以及其他劳务费用。
3、根据国家制度条例的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各种奖金。
企业资产证券化预测信息披露研究
企业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Scuritey,简称ABS)是以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等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业务活动①.根据Wind数据库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企业资产证券化共计发行521单,发行总规模达到840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企业资产证券化已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投融资机制的重要代表.目前我国法学界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项计划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等方面②,而针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的研究较少.事实上,学界将研究目光适当转移至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的研究,既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企业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的核心要素,又能深刻揭示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的功能.第二,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存在诸多现实问题,需要对其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要求企业资产证券化现金流预测信息实行强制性披露否合理①?管理人更倾向对底层资产采用多重信用增级手段以此增加证券化产品的出售率,此种做法是否理性?缺乏常规性与非常规性底层资产的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原则以及披露后的责任分配机制是否会导致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内容更高概率的“失真”以及披露主体能动性明显降低的不良后果?第三,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的研究有利于从源头上保障投资人合法合理的权益,维护我国金融安全.金融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其运行是建立在信用链条上的,一旦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往往会产生连锁反应,严重时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进而迅速扩散发展为整体经济的问题.2017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安全.”简言之,保障金融安全,也就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企业资产证券化关涉广大证券投资人的切身利益,在我国金融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是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只有对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进行合理规制,才最有可能实现保障金融安全的目标.故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作为切入点对企业资产证券化进行细致剖析,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运作的核心要素———现金流预测信息的形成
预测性信息(ForwardLookingInformation)是指依主观分析对某事项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期望的预测与估计陈述.[1]企业资产证券化现金流预测信息则是管理人对底层资产未来是否会形成独立、稳定的现金流作出的预判,预判之后,管理人会形成大致的结论,即此种底层资产若证券化后,是否会有投资者购买.可以说在整个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当中,现金流预测信息居于核心地位.首先,现金流预测信息是企业资产证券化顺利运行的起点,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项目发起之初,管理人会对欲资产证券化的底层资产进行评估,尤其是预测该底层资产的现金流,这决定资产证券化项目能否被发起,同时此种稳定、独立现金流的预测信息在保障投资人合法权益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二,在设立底层资产池时,管理人既会对底层资产现金流进行预判,同时若底层资产由某一主体或者集中由某些主体提供,则管理人会对该主体将来若违约是否会影响整个底层资产未来现金流进行预测,并采用“风险暴露”的方式对该底层资产提供人做一个尽职调查②.此种方式在原始权益人破产风险防范上有一定的作用,会尽可能地避免因持有大份额的原始权益人破产而造成项目违约.第三,底层资产的现金流预测信息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相协调的产物.现金流预测信息的说明材料使得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运行变得更为客观、明确与具体,同时该说明材料也符合监管机构和投资人的双重主观需要.例如在非银行信贷债权资产证券化中,管理人会出具底层资产池中所有非银行信贷本金及利息的表格(包括具体数额、归还时间、利息等),这些都是监管机关与投资者最为关心、最需要的“素材”.其次,现金流预测信息符合投资人投资心理的需求.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中包含两个层级.第一,人是自利的.人不断追求自身利益是人行动的根本驱动力,而“如果不是自利在我们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正常的经济交易活动就会停止”[2](P.24).第二,人是理性的.“有理性的人能够辨识一般性原则并能够把握事物内部、人与事物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基本关系.有理性的人有可能以客观的和超然的方式看待整个世界和判断他人.”[3](P.454)换言之,人能够根据自身所处境域理性判断自身的利益,并精致地进行计算,使得自己的行为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契合.市场的作用就在于能保证每个具有有限理性的人能充分参与经济活动,能在市场上凭着自己的知识作出判断.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投资人特别是自然人投资者在应然预设属于“理性经济人”,但在实然状态下更多居于“金融消费者”的位置,正如有学者所言,“消费者是承认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差异与不平等的产物,是法律抽象人格向具体人格转变的结果”[4].此种不平等主要源于提供产品一方的信息优势,投资人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计算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如何弥合“理性经济人”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罅隙,则主要依靠企业证券化现金流预测信息的披露制度.作为投资者尤其是自然人投资者而言,或许他们并不全然了解底层资产性质、具体构成、运营方式以及由管理人组建的资产池是以什么原理划分形成金融产品的各个层级,但实质上他们真正想获知的是在可控风险下底层资产在未来时间段内是否能产生独立、稳定的现金流,以此偿付他们的投资本金及预期收益,进而实现其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就此种角度而言,企业资产证券化投资者的实际需求可以客观表现为企业资产证券化中未来现金流的具体说明.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制度作为信息传递机制使得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从“金融消费者”逐渐被拉回到理想中“理性经济人”的位置,满足投资者“理性经济人”的预设.最后,现金流预测信息契合金融安全监管思路.报告中强调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即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也要将风险控制在安全阈值之内,这是底线也是红线.站在行政监管部门的角度,他们更倾向“加强对银行业、衍生品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从长远和本质来看是夯实了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的基础,有利于各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的观点”[5].因此,将底线思维与现金流预测信息相容,更加契合我国金融安全监管的习惯与思路.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起是基于对底层资产证券化未来现金流的预判,重大风险与投资者的收益可以在企业资产证券化发起阶段即有一个清晰的轮廓.金融监管着重对现金流预测信息的管控(底线管控)有利于减少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率.其二,针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现金流预测信息进行监管,不同于严格的事前审批,也不同于对企业资产证券化各节的把控,“简政放权”的监管模式势必留给私法主体更多的空间.申言之,对金融领域的规制并不是规则越多越好,重点应在于规制的效率.从科斯定理可以发现,当存在外部性即个人利益和社会有冲突的时候,让利益冲突的两方讨价还价能达到最优,而不必诉诸政府管制和征税.政府所需要做的只是保护产权,明确产权属于哪一方.[6](P.78)其三,将现金流披露信息客观化并进行具体简要的说明,行政监管部门仅仅通过报送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此种方式也是在践行着金融机构底线监管的思维.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的现实困境
现金流预测信息处于企业资产证券化中的核心地位,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应当是保护投资人、维护我国金融秩序的重要手段,但该预测信息披露仍存在诸多瑕疵.即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规则存在内生逻辑悖论、信用增级手段的使用与现金流预测信息的披露不对称、现金流预测信息内容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主体“纵向”披露的能动性低.(一)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规则存在的内生逻辑悖论.信息披露通常分为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前者主要是指由一国的公司法、证券法、会计准则和监管部门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主体必须进行的信息披露[7],而后者则被定义为在强制性披露以外披露主体能够自愿选择的信息披露.对于企业资产证券化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规则而言,一方面存在行政机关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这属于强制性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的规定.另外还有上海、深圳交易所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关于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的规定,但交易所和中基协具有“准公法人性质”以及行使部分行政机关的监管职能使得本应该具有行业自律性质的规范文件带有极强的强制性披露色彩,事实上扩充了强制性披露的外延,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形成了由抽象到具体的强制性披露.具体表现为管理人应当披露底层资产能形成稳定、可预测现金流的有关情况,管理人应当对预测的假设和依据进行说明并披露各期现金流的预测结果和相应的覆盖倍数,甚至交易所针对特定的底层资产要求管理人对明确列举影响现金流的因素进行考察,并作为假设因素的一部分进行披露①.但此种强制性披露规则存在内生的逻辑悖论,原因包括几个方面.第一,现金流预测与强制性披露的适用范围和目的不同.强制性披露内容多是与利益相关者自身重大、现实的利益有关,强制性披露制度多指向针对现实出现的(既存)问题要求披露,主要目的是防范利益相关者因此受到损失.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为例,临时报告中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公司已经做出的重大行为(如公司的合并分立等)或者关涉公司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新公布的关涉公司的法律法规等)①.针对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而言,是对未来而非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同时现金流预测信息的目的也并非完全为了防止利益相关人遭受损失,更多的是为了向投资人阐明其可能获得的收益.第二,人的有限理性致使管理人披露内容并不能完美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形,甚至会出现管理人披露内容未覆盖到影响未来现金流关键因素的情形.在此种层面上,过度强制要求现金流信息披露的意义不大.第三,基于成本的考虑,管理人也不愿意对影响底层资产的各个因素一一进行考量,他们更倾向于依据自身的经验以及行业习惯对影响未来的现金流因素进行披露.因此,现金流预测信息的形成虽然属于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核心要素,监管机关对其制定了由抽象到具体的强制披露制度,但现实中却异化为形式强制披露下的自愿披露制度.(二)信用增级手段的使用与现金流预测信息的披露不对称.现金流预测信息与信用增级手段作为两大支柱共同推动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形成与发展,信用增级手段属于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特色②,但企业资产证券化毕竟是一种金融活动,仍要符合“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效益”的经济规律.管理人对现金流预测信息的披露与信用增级手段的混乱搭配并不能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实现纳什均衡③.究其原因,他们仅仅是“急需利用信用增级手段创造出非信息敏感的资产”④.投资者对非信息敏感的资产进行定价时,也不会直接考虑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但正是此种对底层资产不作具体区分的多层信用增级机制的叠加抵消了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本身就具有的风险测评、价值评估等功能,将投资者的关注不恰当地吸引到信用机制设计上,形成了资源浪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信用增级机制不仅不能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特殊情形下,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李丽君指出:“实证结果表明,在次贷危机之前,优先级支持证券确实体现出了相应的非信息敏感特征.在次贷危机下,由于资产支持证券由非信息敏感转变为信息敏感,资产证券化的设计失效,从而出现了基础资产并未减值,但资产支持证券却无法出售的现象.”[8](P.29)(三)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内容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形成原则的目的,从实践维度上看,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动的改造世界;从理论的维度上看,是为了验证理论,创新与发展理论.[9]正如前文所述,监管机关与交易所对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作出了较全面的强制性规定,但该规定却并不科学.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监管文本对现金流预测信息存在一个合理、审慎的原则(这也可以说是现金流预测需要秉持的理念),却没有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底层资产进行常规性与非常规性的区分并在区分的基础上分层设计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原则,这也是造成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内容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常规性资产证券化因底层资产结构简单、清晰,现金流预测信息的形成及披露易达成“公共理性”,但在«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控制指引»中仅仅对现金流的预测以历史数据+影响未来现金流各项因素进行简单概括,并未形成带有“公共理性”性质的具有明确实效性的统一规制原则.而针对非常规性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底层资产,现金流预测信息的形成及披露不能套用常规性企业资产证券化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的模式,但针对非常规性底层资产的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规制原则尚未建立.(四)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主体“纵向”披露的能动性低.预测性信息也被称为“软信息”,区别于表述客观可证实的历史性事件的“硬信息”.[10]换句话说,预测信息是在一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利用主观的逻辑推理预判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既然存在主观逻辑推理的预判,那么可能会与未来客观事实存在一定的偏差.从理性预设的角度,若偏差造成损失,且偏差处于可容忍标准的限度内,则披露人不应当承担责任.反之,披露人则应当承担责任.但从目前现金流预测披露的相关规则来看,欠缺现金流预测信息预测偏差的责任分配机制.例如,«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第44条规定,若发生可能对资产支持证券投资价值或价格有实质影响的重大事件,管理人应当及时向持有该证券的合格投资者披露.同时,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控制指引»第6条也仅仅是规定了若出现预测信息与现实状况不符合的情况,应当披露并说明原因,并根据情况修正后续期限预测现金流量.在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风险揭示书模板中也只是提示现金流预测风险,并未对此中风险过错进行细化分析.上述规定直接造成的后果是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与实际状况不符,管理人只能采取其他的举措应对预测偏差造成的后果.例如实现之前的增信措施,包括差额支付、担保条款等,但这种增信措施的实施成本仍然由管理人来承担.此种情况下,管理人必然不会将预测信息披露得过细过深,以防增加自己承担责任的风险.进一步说,在形式强制披露下的自愿披露制度中,管理人考察影响现金流因素本就负担着一定的成本,若此时仍欠缺披露后的责任分配制度,则会导致披露内容空泛化、形式化的情形更为严重.
三、企业资产证券化现金流预测信息披露困境的解决路径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分析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政策主要有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2002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和2005年财政部下发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及《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这些法规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准备的定义、种类、范围、计提方法、呆账核销中的会计处理及税收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准备政策体系。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从2001年正式运行以来,加快了国际准则的建设步伐与全球推广,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香港等从2005年开始正式采纳和实施多项国际会计准则,其中包括与银行风险准备密切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
我国财政部为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于2006年2月了39项新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其中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密切相关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本文称为新会计准则)。可以说新会计准则第22号与前述系列规定共同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贷款损失准备政策体系。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第22号在资产分类、计提方法等方面的根本性改变,使其与旧的监管政策在某些具体条款上存在着较大矛盾和冲突。如何积极稳妥地实施新会计准则,尽量减少给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及其监管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当前我国监管当局、商业银行等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与正运行着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症结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商业银行实现稳健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所裨益。
二、新会计准则与监管政策关于贷款损失准备的基本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实施(3)贷款减值的计量。新会计准则规定,分类为贷款的资产没有活跃市场且近期不用于出售,不具有公允价值,因而可直接采用现值法计量减值,即将其账面价值减计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贷款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担保物的价值,其一般表达式为:
PV为一笔未来某时点到期贷款的现值,Sn表示该笔贷款在n年末时的价值,i表示折现率。计算该笔贷款保证、抵质押物、经营性现金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并与该笔贷款初始本金比较,其差额与该笔贷款初始本金之比即为该笔贷款的损失准备金率。
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和现金流管理探索
摘要:随着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企业的资金需求也逐渐加大,一些房地产企业为了满足经营资金需求,通过一定的融资渠道帮助企业筹措经营资金,促进企业资金周转。而在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最大的项目开发效益,需要对资金进行设计、规划、预测以及研究,针对不同的业务特点、阶段特征等,对资金进行统筹管理。现金流管理作为资金管理的重要一环,主要是通过合理的安排预算,强化收入及支出的执行监管,优化现金流转以及控制等措施手段来有效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隐患,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与综合管理效益。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现状与现金流管理特点,然后分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与现金流管理的关系,最后结合房地产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提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和现金流管理优化策略,希望能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现金流管理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现状与现金流管理特点
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是采用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来进行筹资,当资金不足时,还会通过股权、债券等进行融资,融资的渠道相对单一。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加上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加大,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难度增加。现金流直观地表现为企业的资金运营状态和支付能力,加强现金流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企业一段经营周期内的现金流动的时间、流向以及金额大小等作出全面的分析预测、规划和执行。地产开发企业通常现金流的资金数额较大,其投资、开发、运营各个项目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并且由于企业的项目经营周期较长,现金流的循环周期也相应延长,资金回笼速度较慢,这对企业自身的资金运作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资金具有一定的时间价值,在项目开发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成本后,随着投资回收期的延长,企业所面临的现金流管理风险也逐渐加大。而在后期的销售阶段,现金流入远超过流出,流入与流出的不均衡也进一步加大了现金流管理的难度。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现金流管理主要集中在生产和筹资两个方面[1]。在生产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项目建设既可以完全由企业独立完成生产建设,也可以将部分生产施工承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因此企业生产现金流的管理需要区分不同的生产对象,制定相应的现金流管理策略。在筹资方面,由于涉及到土地款项、工程款项的支付,并且利润的分配、债务及利息的偿还都会加大企业的资金占用量,因此需要针对特定的现金流需求开展融资活动,同时通过现金流的管理来保障融资目标的实现。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与现金流管理的关系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大,仅靠自身的资本能力难以完成全部项目的开发,因此,企业必须要借助一定的融资手段来进行筹资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从这个角度上看,融资是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基本保障,只有合理地进行融资,才能实现现金流的高效管理。或者说融资实际上就是企业在筹资阶段为了防止资金短缺而开展的现金流管理手段之一,也是后期经营阶段现金流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前提。反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现金流的管理质量对企业的融资能力也有较大影响,现金流管理能力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企业主要的经营资本,具备充足的资金,现金流管理运转良好是企业获取融资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实现融资效益,达成融资目标的必要因素。
现金管理制度改革可行性研究
一、现金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对象覆盖面狭窄
《细则》第二条中关于“企业”的范围的概念阐述为“国营企业、城乡集体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中外合资和合作经营企业”,未包含“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新的所有制形式。
(二)结算起点过低
《条例》第五条第八款规定“结算起点定为1000元”,即支付1000元以上现金就要履行应当以支票或者银行本票支付;确需全额支付现金的,经开户银行审核后,予以支付现金。24年过去了,物价指数、经济水平和货币形势等和当时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1000元的结算起点已经不符合现实情况。这一现实情况给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支付现金管理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如果执行《现金管理条例》,这样难免会延误办事效率,给现金管理带来困难,为此,一些单位就没有完全履行或应付履行《现金管理条例》。审计部门在实施审计监督过程中,也不便操作。这就导致在现实中,执行单位不便执行,监督单位不好监督。
(三)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的现金监督管理不到位
企业现金流风险管理思考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整体呈现出良好的状态,有利于各类企业进行高质量的运营和发展活动。现金流作为企业经营工作中经常涉及到的问题,不仅贯穿于企业各个经营环节,同时还会产生相应的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对于现金流风险管理工作开展不够完善,无法准确地控制与现金流有关的风险。企业需要积极优化现金流风险管理并减小相关风险对企业运营的影响,这对于企业在发展的新时期也能保持良好的运营状态。
关键词:现金流;风险管理;优化措施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企业只是开展普通的运营和管理工作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具体的发展需要,需要企业对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完善和提升。现金流是企业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由于现金流自身的特点以及相关管理工作效果不佳导致企业容易面临相关的发展风险。企业对现金流风险的认知程度和重视度不高,整体来说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风险,现金流风险突然爆发时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极大的影响和资产损失。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现金流工作的情况和风险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来进行一系列的完善措施,提高企业对风险的控制和应对能力。
二、企业现金流风险的产生原因
1.现金流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综合医院收费部门内控管理研究
摘要:在综合医院中,主要的收入来自门诊和住院收费处,医疗收费的管理又涉及到医院各个科室的很多方面,对窗口收费处的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收费处每天接触大量的票据和现金,收费部门内部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现金和票据的安全。本文从收费部门的内控风险点出发,对医院门诊、住院收费处的内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的对策,从而降低医院财务风险,提高医院财务预警能力,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收费管理;现金管理;票据管理
医院的门诊、住院收费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收费处的内控管理有助于推动医院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门诊、住院收费部门每天接触大量的现金和票据,收费稽核工作承担比较重的责任,做好收费部门的流程管理、内部控制管理,健全医院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防范财务风险,确保财产安全,保证医院正常有序地运转和健康发展。
1门诊收费管理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漏洞
1.1收费员私自挪用现金收入和备用金的风险。门诊收费的缴款时间根据银行上门收款时间设定一定的截止时间,目前余姚市人民医院收费窗口执行的是中午下班时段结算报表进行收款交账,下午有专人对所缴款项集中清点,统一装箱等待银行上门收款。中午报表结账后到下午下班还有半天的收费时间,这段时间的现金收入金额如果被收费员挪用存在很大的资金风险。收费窗口每个收费员实行零钞备用金制度,用于当天上班人员兑换零钞使用,由于窗口收费量较大,需要兑换各种面值的零钞,医院给每个收费员备有一定数额的备用金,目的是为了银行缴款时能及时全部结清报表交清账目[1]。但是这些备用金也会造成一定的挪用风险。会给居心不良的收费员一定的可乘之机。1.2收费员窗口退费过程中的内控风险。窗口退费是医院比较普遍的情况也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在退费这一环节中存在窗口人员的小微权力,窗口管理人员对可退可不退的情况需要把握一定的度。特别是对于医院内部人员或近亲属人员的退费可能存在手续放宽情况。窗口收费人员对于无需科室确认的费用,没有医生签字确认或执行科室取消确认也可以直接进行电脑退费操作,这对监管来说存在一定的漏洞,需要财务科稽核人员在复核退费发票时加以重点关注[2]。1.3收费员在收费操作过程中,密码保护不善造成的资金风险。收费员在收费系统、挂号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账号和登录密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保护收费员个人的收费资金安全的一种保护措施,如果密码维护不当或者泄露,容易造成个别居心不良的收费员使用别人的收费账号登录,进行收费、挂号,现金流入自己的口袋造成其他收费员的报表金额与实际金额不符,出现账目差钱的情况。1.4门诊收费票据保管、使用、核销管理中存在的票据风险。目前余姚市人民医院收费使用的发票统一放置在收费室,财务部门没有具体保管票据也没有进行发票领用的核实登记。收费员在收费组长处申请领用,具体的领用规范需要门诊、住院收费组长监管,财务科缺少一定的发票使用监管。票据的申领、使用没有做到有效监管,容易造成票据遗失。领用的票据是否使用没有实时监管,收回的存根联由于数量庞大,是否数量齐全核销人员也没有进行逐一核对。
2加强医院门诊、住院收费窗口内控管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