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9 00:59: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想象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想象力

学生想象力培养

一、理解课文,丰富想象

在分析、理解课文后,课文表达的意境、故事情节会历历在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再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从中观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小语第五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精读诗歌,体会意境。提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你最喜欢诗的那一句?”“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候,学生可能会说:诗的第一句“日暮苍山远”让我们看到了天色渐黑时的一幅风景图,青色的山峦在暮色中显得更远了。第四句“风雪夜归人”写得很有意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雪飘飞之时,夜间回来的人姗姗而至,这样,提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想象出诗歌表现的意境,从而丰富其想象能力。

二、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学生的想象鲜明生动,随着年级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与逻辑性成分逐渐增强,甚至出现了创造性成分。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能把抽象的字词以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观看插图能增强感性认识。教学看图课文,可以出示挂图,结合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初步的审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欣赏《荷花》之前,先让学生看图,提问:1、先看见怎样的景象?(池中荷花茂盛,美丽的景色)2、再看什么?(茶叶)3、再仔细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象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三、据文绘图,展开想象

布莱克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进步诗人和画家。他从小喜欢想象,六岁那年放学路过一座公园,在夕阳的余辉里,树木花草呈现出一片迷离的五彩斑斓的颜色。这情景让小布莱克目荡神迷,顿生奇想,眼前出现了一片美妙的梦幻:许多漂亮的仙女身穿彩衣,生着翅膀,在公园里嬉笑游戏。这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奇妙的想象世界。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为学生插上遐想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想象。如教学古诗《登鹳鹊楼》时,先介绍鹳鹊楼,然后逐句理解。上联就登楼所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把黄昏时的一片雄浑开阔景象熔铸在十个字里。下联:诗人由眼前壮丽景色,又想到了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于是又吟唱出极富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不仅倾注着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且富哲理意味,给读者提供了联想的广阔田地。在学习了这首诗后,学生思维活跃,脑海中出现了壮观的景象。这时,让学生把诗意绘成图,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更加体会其真实内涵。不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了特别强烈的优势兴奋中心,此时,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汇成一幅图,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查看全文

浅谈写作想象力培养

摘要:想象是构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阐释想象的定义及重要性,接着从以下三方探析作文想象力的培养:一、想象是小学生作文的需要;二、积累是想象的基础和前提;三、训练是提高想象力的主要途径。最后总结指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经验,博览群书,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想象力。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想象力培养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任何心理过程,不论简单或是复杂,都离不开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力与想象力关系密切,具有创造力的人一般都具有超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因为有了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发明,发现新的事物定理。爱因斯坦之所能发现相对论,就是因为他能经常保持童真的想象力;牛顿能从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都是因为有了想象力……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想象力则是构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把发展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本文就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做些尝试性的探析。

一、想象是小学生作文的需要。

写作需要生活,写作更需要想象。生活赋予文章丰满的血肉,而想象则给文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文意得到了升华。通过想象,我们可以使抽象化为具体,使静止的音符继续奏响,使片段的两头得以延伸,使浓缩获得到扩展……写作时,如果具备了想象的能力,在对材料进行加工时,就可以打破生活中的种种规则限制,或是超越时空,奇思妙想,使文章魅力无穷。

查看全文

歌唱想象力研究论文

想象是人的大脑所具有的思维能力,是“人在知觉材料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①。想象力则是人对外界物象经过大脑过滤、判断并作出选择后,对“知觉材料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②。一般思维正常的人都具有这种能力,然而这种能力的大小,在每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都需要进行后天的培养。特别是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的人,更需要这种能力的培养。

歌唱是一门非常复杂和特殊的艺术门类。它以人体为发声器,歌唱者本人就是自己的“乐器”,而这件“乐器”在操纵过程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那难以观察的、活的嗓音官能给声乐教学与学习带来了特殊困难,同时也给声乐教学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正是由于歌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且又抽象的物理音响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强调声音位置、气息流动、保持共鸣等具有启发意义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的歌唱,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声正确与否作出判断,这种判断实际上是想象的结果。想象力越丰富,对音乐的感受力就愈加敏锐、愈加强烈。拉·福雷斯特说:“音的想象永远先于音的行动,绝对必要”③。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对抽象的声音概念进行认真思考与重组,以尽快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

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大类。无意想象充满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看到空中浮动的白云,不由自主地把它想象成为一个人物形态或其他物象,这种想象往往是自发的,没有特定的目的和要求的。而有意想象则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自觉进行想象,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声乐学习和教学活动中需要的正是这种有意想象,要求学生在声乐训练中要能够想象出将要发出的每一个音及其最佳的歌唱效果,并在实际的演唱中努力地达到那种最理想的效果。

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演唱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声乐教师除了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发声机能是否协调之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启发学生去思维,去想象,通过聆听和模仿,在内心的想象中积累起识别良好声音的概念,这种想象可称之为“歌唱意念”。用这种“歌唱意念”指挥和控制发声机能,寻找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就像舞蹈家创作一个舞蹈,首先要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作品的构思、布局和动作的设计,头脑中要首先有角色的形象。同样歌者在演唱时也应在头脑中设计出歌唱的声音形象,然后在演唱时,努力使自己的歌声与预先设计好的声音形象相吻合。比如:用什么样的音色、力度、情绪来完美地表现一首歌曲的风格。这样预先想好了再唱的方法,就是在歌者头脑中进行的对歌唱时声音的构思与造型,将非直接地在歌者头脑中建立起对音高、音色、音质的反射作用,在声乐学习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另外,从歌唱机能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学生建立大脑意念,形成自己头脑中准确的声音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歌唱者的喉头、声带、软腭、舌根、肺功能器官,不像人的手臂和腿屈伸那样可以随意控制。对于没有学过唱歌的人,要他自如地打开喉咙,抬高软腭,放下喉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不能指挥自己的喉头上下移动,即使有时唱对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喉头位置是怎样放下来的,唱错了也弄不清楚错在哪里。歌唱发声是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大多数与发声机能有联系的各组神经、肌肉,基本上是半自动的、不能随意指挥的。必须是掌握吐字、发声、共鸣、呼吸、情感等神经肌肉群的复杂、精确的自然协调动作,才能发出动听的声音来。但是,如果只有这些相应的肌肉收缩,而没有一个正确的声音形象标准来控制这种收缩,就容易过头或不足,很难恰到好处。而凭借由良好想象力建立的大脑意念,就会比较容易协调、统一地指挥和控制复杂的肌肉收缩,全神贯注于自己头脑中想象出的准确的声音形象,并让唱出的声音与自己头脑中的声音形象一致,就会获得正确的、明亮结实和具有穿透力的声音。

声乐教育家克利平杰说:“除非学生脑子中有声音概念,否则就不能期望他发出良好的歌声”④。因此,在教学活动和声乐学习中,要注重强调学生用大脑意念去指导自己的歌唱,在听觉记忆上树立正确的发声概念,以准确的声音想象去指导正确的歌唱。这就首先要求教师本人要富于想象,善于想象。声乐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意念的诱发下产生丰富的联想。如:在发声训练时,我们经常谈到“竖起管子”这句话,它其实是一种器官机能的协调动作,是一种整体的机能状态,是配合大脑的想象与联想所形成的一种感觉。但实际上它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歌唱时感觉到的机能状态与“管子”的形状类似而已。又如:为了使学生在歌唱时保持喉头的稳定,教师常常告诉学生把喉头想象成为提琴的“码子”,提琴的“码子”在演奏中是不能上下移动的,不然提琴就没办法拉了,演唱也是同样的道理。诸如这样的教学提示,就是把一些抽象化的东西通过想象转化为形象化的东西,这样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掌握。再如,鼻咽音和胸音是由歌唱发音的两大主要共鸣体产生的。鼻咽音作为歌唱发音的“顶”发挥高位置的作用,胸音作为“底”发挥根基作用,二者一高一低,上小下大,形成想象中的锥体形态,还有发音共鸣位置靠前靠后的感觉,以及各共鸣腔的状态感觉等都是依靠大脑的想象和综合判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空间形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歌唱正确的发音技巧。在这方面,我的教学体会是:要把所唱的每一个母音唱响,就必须根据表现的需要,预先从心理上去想象并在预想的音上去做形着色,只有这样才会引起发声部位简单而又自然的行动。这既是我自己始终在做的,也是我要求所有学生去做的。我们只有认识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才能充分运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凭借想象力,自己发现自己、自己矫正自己,寻找出自己最美、最好、最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来。

查看全文

歌唱想象力探究论文

想象是人的大脑所具有的思维能力,是“人在知觉材料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①。想象力则是人对外界物象经过大脑过滤、判断并作出选择后,对“知觉材料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②。一般思维正常的人都具有这种能力,然而这种能力的大小,在每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都需要进行后天的培养。特别是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的人,更需要这种能力的培养。

歌唱是一门非常复杂和特殊的艺术门类。它以人体为发声器,歌唱者本人就是自己的“乐器”,而这件“乐器”在操纵过程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那难以观察的、活的嗓音官能给声乐教学与学习带来了特殊困难,同时也给声乐教学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正是由于歌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且又抽象的物理音响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强调声音位置、气息流动、保持共鸣等具有启发意义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的歌唱,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声正确与否作出判断,这种判断实际上是想象的结果。想象力越丰富,对音乐的感受力就愈加敏锐、愈加强烈。拉·福雷斯特说:“音的想象永远先于音的行动,绝对必要”③。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对抽象的声音概念进行认真思考与重组,以尽快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

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大类。无意想象充满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看到空中浮动的白云,不由自主地把它想象成为一个人物形态或其他物象,这种想象往往是自发的,没有特定的目的和要求的。而有意想象则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自觉进行想象,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声乐学习和教学活动中需要的正是这种有意想象,要求学生在声乐训练中要能够想象出将要发出的每一个音及其最佳的歌唱效果,并在实际的演唱中努力地达到那种最理想的效果。

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演唱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声乐教师除了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发声机能是否协调之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启发学生去思维,去想象,通过聆听和模仿,在内心的想象中积累起识别良好声音的概念,这种想象可称之为“歌唱意念”。用这种“歌唱意念”指挥和控制发声机能,寻找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就像舞蹈家创作一个舞蹈,首先要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作品的构思、布局和动作的设计,头脑中要首先有角色的形象。同样歌者在演唱时也应在头脑中设计出歌唱的声音形象,然后在演唱时,努力使自己的歌声与预先设计好的声音形象相吻合。比如:用什么样的音色、力度、情绪来完美地表现一首歌曲的风格。这样预先想好了再唱的方法,就是在歌者头脑中进行的对歌唱时声音的构思与造型,将非直接地在歌者头脑中建立起对音高、音色、音质的反射作用,在声乐学习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另外,从歌唱机能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学生建立大脑意念,形成自己头脑中准确的声音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歌唱者的喉头、声带、软腭、舌根、肺功能器官,不像人的手臂和腿屈伸那样可以随意控制。对于没有学过唱歌的人,要他自如地打开喉咙,抬高软腭,放下喉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不能指挥自己的喉头上下移动,即使有时唱对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喉头位置是怎样放下来的,唱错了也弄不清楚错在哪里。歌唱发声是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大多数与发声机能有联系的各组神经、肌肉,基本上是半自动的、不能随意指挥的。必须是掌握吐字、发声、共鸣、呼吸、情感等神经肌肉群的复杂、精确的自然协调动作,才能发出动听的声音来。但是,如果只有这些相应的肌肉收缩,而没有一个正确的声音形象标准来控制这种收缩,就容易过头或不足,很难恰到好处。而凭借由良好想象力建立的大脑意念,就会比较容易协调、统一地指挥和控制复杂的肌肉收缩,全神贯注于自己头脑中想象出的准确的声音形象,并让唱出的声音与自己头脑中的声音形象一致,就会获得正确的、明亮结实和具有穿透力的声音。声乐教育家克利平杰说:“除非学生脑子中有声音概念,否则就不能期望他发出良好的歌声”④。因此,在教学活动和声乐学习中,要注重强调学生用大脑意念去指导自己的歌唱,在听觉记忆上树立正确的发声概念,以准确的声音想象去指导正确的歌唱。这就首先要求教师本人要富于想象,善于想象。声乐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意念的诱发下产生丰富的联想。如:在发声训练时,我们经常谈到“竖起管子”这句话,它其实是一种器官机能的协调动作,是一种整体的机能状态,是配合大脑的想象与联想所形成的一种感觉。但实际上它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歌唱时感觉到的机能状态与“管子”的形状类似而已。又如:为了使学生在歌唱时保持喉头的稳定,教师常常告诉学生把喉头想象成为提琴的“码子”,提琴的“码子”在演奏中是不能上下移动的,不然提琴就没办法拉了,演唱也是同样的道理。诸如这样的教学提示,就是把一些抽象化的东西通过想象转化为形象化的东西,这样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掌握。再如,鼻咽音和胸音是由歌唱发音的两大主要共鸣体产生的。鼻咽音作为歌唱发音的“顶”发挥高位置的作用,胸音作为“底”发挥根基作用,二者一高一低,上小下大,形成想象中的锥体形态,还有发音共鸣位置靠前靠后的感觉,以及各共鸣腔的状态感觉等都是依靠大脑的想象和综合判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空间形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歌唱正确的发音技巧。在这方面,我的教学体会是:要把所唱的每一个母音唱响,就必须根据表现的需要,预先从心理上去想象并在预想的音上去做形着色,只有这样才会引起发声部位简单而又自然的行动。这既是我自己始终在做的,也是我要求所有学生去做的。我们只有认识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才能充分运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凭借想象力,自己发现自己、自己矫正自己,寻找出自己最美、最好、最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来。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想象并非是说来就来的,它是建立在平时的生活体验之上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是获得准确音乐想象力的基础,没有平时细心敏感的观察,丰富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存储,就不可能有丰富的音乐想象力。想象源于生活,与实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要教育和启发学生培养对平时生活中客观事物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把对生活的体验同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想象与自己的情感、理智等感性因素结合起来,完美地表现音乐的思想感情,使自己的歌唱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

查看全文

谈想象力培养幼儿艺术教育

一、在想象中构思图画

教师趁此机会给幼儿展示色彩魔术,让幼儿亲眼看到不同颜色相加会转换成哪种新颜色,让幼儿从“疑惑”转变成“惊讶”,让智慧的火焰在他们的脑海中燃烧。当然,在幼儿掌握了上述一系列颜色的搭配规则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幼儿思考“利用这些颜色,可以创造出哪些有趣的景观?你能用这些颜色描绘出你的梦境吗?”这两个问题的开发性和自由度极高,幼儿的热情立即被点燃。几乎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意图都很天马行空,都洋溢着想象力的色彩。但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才会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由此可见,孩子们的想法是多么单纯,多么天真!但正因为他们有如此单纯的心灵,所以他们勾勒出的画卷才是那样有趣、活泼。有些教师在点评幼儿的作品时总是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这完全是不对的。若想成功欣赏一名孩子的作品,首先要懂得欣赏这部作品的作者,即每一位幼儿。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层地理解幼儿的内心,完成幼儿艺术教育。

二、在实践中描绘图画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实践,可以让他们勾勒出许多有趣、精彩的图画。如在上述案例中,有的幼儿认为天空应该是五颜六色的,所以用不同的色彩勾勒出了梦幻中的天空形象;有的幼儿认为大海应该是五颜六色的,所以用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口味的果汁,勾勒出了果汁组成的大海。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幼儿系统布局,设计绘画大纲,让幼儿在创作和实践中胸有成竹。在实施阶段,教师可以从绘本入手。例如市面上流行许多幼儿绘本都是无色彩,只有单纯的轮廓图。教师不妨将这些绘本拿到课堂中,然后人手一张图画,鼓励孩子们进行现场勾勒(注:考虑到经费问题,教师也可以将单独的一页印刷成多份,然后分发给每一个幼儿)。在勾勒期间,幼儿不但可以合理运用色彩,还可以对画面进行二度创作。如同样是猫头鹰的线条画,但是在不同颜色的填充下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效果。有的幼儿在构图中呈现清晨时分的景色,有的是深夜觅食的猫头鹰。另外,在二次创作中,有的幼儿对画中的叶子还进行了添加,同样的植物,在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所以说,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是提升幼儿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当然,为了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教师也可以脱离绘本,提出一个主题,然后鼓励幼儿按照主题进行创作。例如“快乐玩具总动员”——幼儿对玩具有着独特的兴趣,很渴望获得理想中的玩具。所以,教师可以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小材料进行创作,然后结合绘画技巧,让玩具变得优美有趣。比如,有的幼儿会将玩具相机中的插图拆下来,将自己绘画的图画安装上去。由此一来,它成为独一无二的“玩具相机”。当然,教师也要细心观察幼儿,并正确指导他们使用小剪刀等材料。从整体来讲,实践是帮助幼儿体验艺术、创造艺术的最佳手段。在这期间,他们还可以将自己的想象付诸于现实,营造别开生面的情境。所以,教师要正确看待幼儿的艺术创作,不拘泥于传统练习方式,让幼儿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感受艺术创作的氛围,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在创新中丰富图画

在实践创作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绘画内容进行创新,点燃幼儿的创作激情。譬如,将零食、包装袋、印花人等有趣的生活物件和绘画融入,勾勒出不一样的图画。这种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想象力启发方法有助于幼儿艺术思维的形成,让他们了解到“生活即是艺术,艺术点缀生活”,从而达成良好的艺术教育效果。比如,在利用手掌作画的时候,有的孩子指出“可以使用我的手掌作画吗?”,教师说“你要怎么做呢?”。这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瞬间被点燃,有的用手掌勾勒出了大树的枝干、蜗牛身上的彩绘,这让画面既显得生动活泼,也充满创意性,可以说这是一次想象力上的闪光,充分证明了想象力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也有一些幼儿将零食和图画融合在一起。比如把“妙脆角”当作帽子,在下方勾勒出一个简单的人物轮廓。这让图画看上去无比有趣。更有幼儿将一些印花人、卡片上的图案剪下来,拼组为图画的一部分,赋予了图画不一样的艺术色彩。通常来讲,当幼儿完成艺术创作之后,他们非常渴望获得教师的肯定和称赞。所以,教师应该满足他们的愿望,适当地采取冷话热说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并帮助他们了解个人的短板和不足之处。譬如,有的幼儿在拼贴不同的事物时因为缺乏秩序,导致整个画面凌乱不堪。对此,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调整。此外,在围绕想象力培养引导幼儿践行艺术创作期间,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融入生活元素,唤醒幼儿的创造之魂,让他们在想象和实践中创造出更多与众不同的美术作品。譬如,树叶、花瓣、小草等等,这些生活中极易获取的事物对幼儿来讲恰恰是最佳的创作素材。

查看全文

美术教学创造力与想象力探究

摘要:美术是一门艺术类学科,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实现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适应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学前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课堂教学节奏,引导学生对创造力的魅力进行感受和体会。学前解读那的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本文对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想象力;创造力

现阶段,学前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中的焦点内容,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做好学生的美术课程教育,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是美术教学中新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美术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美术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绘画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教育仅仅是让学生对绘画的基础和绘画能力进行学习和掌握,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美术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美和文化进行了解,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在对学生美术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传统的标准是像或者不像,不利于学生天赋的发挥和想象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学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激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开发,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接触着不同的事物,学生有着的不同的潜在创造能力。通过美术教学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扩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或者能够,促进学生联想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进行美术创造的重要影响因素,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促使学生创造更好的美术作品。

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查看全文

高中生阅读想象力训练措施探究论文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象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查看全文

语文想象力教学管理论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几年的实践使我感到,要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本文着重谈谈自己对学生“再造想象”培养的一些创新性尝试。所谓“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的表达或条件的描绘(图样、符号等),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活动。它是语文教学中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想象活动。学生较好地具备了这种想象能力,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一、通过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表象

表象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为:

①引导学生精读优秀诗文,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充实表象,并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学了有关流水描写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碧水东流至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黄河远上白云间”等等,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和景物并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所以可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②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对事物的表象。如教《小桔灯》,要求学生尝试着做盏小桔灯,体会其朦胧的、桔红的灯光,从而理解小桔灯的象征意义;教《看云识天气》,配以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形状;教《望天门山》,借助幻灯投影图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景象和“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丽景色。

查看全文

美术课培养学生想象力论文

摘要: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新课程标准》有指出:"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现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表现出大胆的想象、创新,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去研究与探讨。

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即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有一则这样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国内学校算比较可以。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如下几个因素。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当前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一、了解儿童,在生活中萌发想象意识

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率、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决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因此教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力。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学生改变思路肯定他们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如画《游太空》,可以先对学生设问:今天我们要到太空去遨游,你们准备怎样上太空呢?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就会发现有多种多样情景:有的学生坐太空船;有的乘坐热气球;有的插上一对大翅膀飞去;有的用长长的天梯……总之,十个同学有十种独特的想法,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继续提问:那么,我们到了太空又看到什么了?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太空物象。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他们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学生,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儿童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二、利用大自然的活教材,启发儿童的想象力

查看全文

语文想象力教学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绘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我常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画一些想象画。如给学生一个“O”形,让学生画出与之相似的物体;给学生一幅星星月亮图,让学生画出一些像月亮的物体,像星星的事物。这种绘画练习,不仅刺激着儿童去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还丰富了儿童的生活,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有了这些想象力的训练,学生的作文题材就丰富多了。如布置写这样一篇作文,内容是“我喜爱的小动物”,先让学生画出小动物,在画的过程中发挥想象,锻炼思维,酝酿语言,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在学生“画”和“说”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开拓作文思路。从一年级开始就可安排听儿歌表演,听故事补充结尾,中、高年级设计欣赏、分析、评论等练习,为学生创设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如配乐故事表演《笨熊挑水》,为儿童展开想象翅膀创设了情境。和着音乐的节奏,小朋友惟妙惟肖表演起来,有趣的故事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生动的表演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在轻松的气氛中演得生动活泼。又如五年级的一篇作文《难忘的一件事》,我先让大家听一位学生讲故事录音。根据内容,我设计了几幅投影图片,学生边看投影,边听录音,听完进行评论。这样,勾起学生的回忆,激发了想象,开拓了思路。

通过运用求异法,培养想象力

教学中要运用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应不拘于书本知识,不限制学生思维,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表现自己,他们的思路往往会别出心裁。如教《司马光》一课,学习“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我问:“司马光为什么要使那么大的劲砸缸呢?”有人说:“缸又大又结实,不使劲,缸不会破。”这时,我趁势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有人又说:“司马光当时很着急,怕时间长了小朋友会淹死的,所以要使出最大的劲砸缸。”提问激起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从各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又问:“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会不会有更好的办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有人就说:“如果当时我在场,会马上搬来一把梯子,上去救小朋友。”这时,我又让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哪种办法好,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司马光的办法好。这样,促进了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发挥他们的想象。

通过填补课文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