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令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23:37: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限购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漫谈限购令与涨价归公

摘要:随着大自然的风吹雨打和时间的折旧,以及使用的磨损,房屋本身不断减值。房价上涨通常是由于土地增值,而土地增值是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以及社会发展的结果。所以,房地产涨价之增值实质上是全社会共同创造的价值,应该收归全体人民共享之。中国目前房价高涨的主要原因是“涨价归私”,“炒房无税”。解决之道不在于“限购”,而在于“涨价归公”。

关键词:房地产;限购;土地增值税;资本利得税

近来,各地纷纷出台“限购令”或“限外令”,意图通过限制房屋需求,从而降低房价。2004年“8.31大限”以来,房价上涨如脱缰野马。决策层总是围绕着“供需关系”做文章。以为增加了供应,限制了需求,房价就会下降。但事与愿违,房价越调控就上涨。房屋是人生必需品,而不是投机品。与其采用“限购令”或“限外令”,何不“涨价归公”,一举杜绝投机炒卖,让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轨道。

1.房地产是“不完全商品”

商品必须具有流通性。房地产没有“空间流通性”,所以,房地产是“不完全商品”,房地产市场是“不完全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市场经济规则并不适用于房地产市场。

一模一样的电脑,在偏僻的乡村和在繁华的大都市,售价相差无几。而一模一样的房屋,建在偏僻的乡村和建在繁华的大都市,售价相差可达十倍。十年前购买的电脑,现在可能一文不值。而十年前购买的房屋,现在价格可能翻了数倍。这是因为:电脑是“完全商品”,而房屋是“不完全商品”。前者是动产,后者是不动产。

查看全文

经济法学评析房地产市场限购令

楼市新政之中,限购之令频出。在法律层面探讨限购令,通常的路径必须先从政策文本的具体规定中来提炼其概念或内涵。出于立论与探讨重心的异样,本文对限购令内涵的论述将予以简化,而将着重对限购令的法律属性进行探究,由此阐明其实施的法经济学和经济法学的若干理论基础,以从正反两方面来对其进行全面审视其“利弊得失”,以推进健康、合法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一、限购令之政策起源、法律属性和实施概况

(一)政策起源及其依据中央宏观调控机构分别于2010年4月和9月,2011年1月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意见。①从内容上看,三项政策,层层递进,旨在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市场运行出现良性变化,通过继续有效地遏制房市投资投机性因素,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最终逐步解决城镇居民家庭住房问题。除了沿用及完善传统的差别化住房信贷利率政策、住房交易环节契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外,为了应对“近期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的房市运行背景,后者《通知》中的第二条第二项中“坚决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中关于“限购令”政策出台的授权性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这就是“限购令”政策原始“文件”和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限购令的“法律(或政策)依据”。

(二)法律属性及其认识对限购令内涵的认识,可从各地出台的政策文本的内容中予以探究提炼。从各地版限购令的具体内容来看,本人认为,限购令是指限制或禁止构成一定条件的民事主体通过(或不通过)融资手段来购买(或交易)商品房屋权利的普遍性行政指令。尽管限购令本身不是通过专门的政策文件出台的,但相比其他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相比,其具有法律属性上的特殊性。正确看待限购令之价值属性,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将限购令界定为一种法律手段,并将其“政策法律化”;二是限购令作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中的一环,而不是孤立地将其看待。并且不能简单地通过房价涨跌来评判其价值。限购令只有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手段协调一体,才能真正从积极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目的。

(三)实施概况与趋势截至目前,全国至少有50个左右城市在本区域范围内实施房屋限购措施。总结归纳各个城市限购令的具体内容,可以对限购令做出如下几点基本认识:第一,限购令基本上都是规定在一定时期内限制居民购房套数,但具体限购期限,各地有不同的规定,有些城市规定了明确的实施期限,如福州、海口、温州三个城市均将限购令实施期间届满之日定在2010年12月31日;第二,大多数限购令区分户籍内外来规定不同程度限购政策,一般是对户籍外的居民给予了更严格的限制;第三,限购令不仅规制一手商品房市场,而且将二手房也纳入其规制的客体范围;第四,有些城市在基本限购措施外还施加了其他相关规定,如广州的“未满18岁不得单独购买商品房;境外购房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等;第五,有些城市明确规定了违反限购令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主要是“房地产登记机构不予受理(办理)房地产登记”。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限购令”确实起到了抑制房价非理性的上涨趋势。加之房地产市场调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能预见限购令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实施下去。

二、限购令的经济学与经济法学分析进路

查看全文

城市建设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摘要:“十三五”至今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及房地产调控政策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推进,其政策目标更清晰、任务更明确。文章通过梳理该时期郑州市在限购、限贷、限价等方面的调控政策,分析政策变化和演进的逻辑,并结合郑州市的特殊背景,探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房地产业及其调控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郑州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国家中心城市

一、引言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从2016年末的57.35%上升到2019年末的60.60%,而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地位始终不减。在此期间,房地产调控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保持房地产市场和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手段,一直备受关注。由于我国各地区房地产市场具有其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单独对某一城市或者地区进行分析具有必要性。2016年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至此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国家战略被正式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对过去一段时期新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梳理并分析政策的演进过程,有助于深刻理解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现状,阐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房地产市场及其调控政策的影响,为其他中心城市房地产调控提供参考借鉴。

二、“十三五”期间郑州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分析

我国全面住房市场化改革始于1998年,为防止我国房地产市场过热,2003年国家开始出台一些紧缩的调控政策。紧随其后,郑州市于2004年开始出台并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针对房地产市场过热、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及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不断做出政策调整。从房地产市场发展特点看,郑州是我国的新一线城市,投资额等各项指标在我国各地房地产市场处于中等水平。从调控政策执行情况看,该类市场调控力度适中,调控政策上更倾向于限购和限贷政策。

查看全文

限购令下房产市场探索

摘要:当前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局面由此引起购买力相对不足,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受到影响以及社会福利感不足的情况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在国家出台限购令的同时,重庆地区作为首批进行房产税试点的城市,受到各方关注;而大连地区,则出台了相关的限购细则,来确保限购令的执行。本文通过对近期重庆和大连地区房地产的相关政策和数据的解读,分析在“限购令”下的重庆和大连的房地产市场。

关键词:限购令房地产市场房价调控政策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推出八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要求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一、对重庆和大连房地产市场分析

(一)重庆地区

作为首批进行房产税试点的城市,2011年对于重庆楼市市场来说,是风波四起的一个季度,从国八条到房产税,再到公租房,政策层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调控措施叠加,冲击着房地产市场。

查看全文

关于司法拍卖房的限购问题研究

一、限购令的出现及司法拍卖的概述

(一)限购令的出现及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同时,人们对于拥有一处自己的居所也有迫切的需求。但房价飙涨,泡沫经济严重,开发商们和投机者们在其中谋取暴利,而中低收入者们却难“安得广厦,风雨不动安如山”了。因此,国家从2008年开始,宏观调控政策不断,特别是2010年4月30日出台的“国十条”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自本通知之日起,暂定同一购房家庭只能在本市购买一套商品住房”。尽管“限购令”的颁布实施,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开发商、专家、学者之间的争论激烈不休,但不得不说,它的出现可以有效的打击投机购房的行为,在稳定住房价格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就是房地产交易市场中的商品房交易量的快速降低,房价同时也呈现着降低的趋势。

(二)司法拍卖的概述

司法拍卖,是指当被执行人逾期不履行义务,人民法院会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被执行人财产,依法强制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卖与出价最高的竞买人,并用所得金额清偿债务的执行行为。但在法院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是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在本文,就只探究拍卖过程及之后过户的问题。

1.串标、围标的屡屡发生

查看全文

法治行政管理论文

一、对行政管理中政策的厘定

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是一对双生花,政府的宏观调控不是只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也有,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多通过议案的形式提交国会通过,否则就得不到实施。在我国,近些年来一些“限”字开头的经济调控从出台主体、表现形式、执行等方面来看其政策属性一目了然。对政策一词的解释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1]看起来它多是与政权、政党、政治集团等政治主体有大的相关性,然而,根据我国的现有国情,政策俨然是我们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的实现行政管理的手段。“政策”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手段,不能用其政治的外衣使其陷入朦胧,政策的制定在此背景下只是一项行政权运用的表现形式,是管理的手段,不是管理的目的,是一项行政行为。法治要求行政权的行使在法制的框架下运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理应在法制的轨道中运行,做到依法行政。

二、我国行政管理中政策制定的制度缺陷

(一)政策出台的位阶低

本文讨论的是行政管理中的政策制定,所以在“限购”政策中自动屏蔽市场主体的经营性限购,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出台的“限购令”最早是由北京发起的,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的:从5月1日起,北京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购房人在购买房屋时,还需要如实填写一份《家庭成员情况申报表》,如果被发现提供虚假信息骗购住房的,将不予办理房产证。这是全国首次提出的家庭购房套数“限购令”,后来大多数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相继出台了房屋限购的政策。所谓的“国十条”是2010年4月7日国务院下发的针对房地产调控的《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就在之前的2010年1月7日国务院还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5条)。根据我国《宪法》第八十九条的规定,国务院有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职能,把国务院对房地产的调控看作是在履行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职能本是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国务院以通知的形式制定的针对全国地方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方针是总方针,具体房产调控细则的制定权限下放到了地方政府,各地方政府制定的针对本地区的实施细则可以被定位为抽象行政行为,即这一抽象行政行为的实施主体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相关政策细节的炮制就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的性质(1)。实践证明地方政府在实施该项抽象行政行为时较仓促,缺乏一些程序保障(如相关的调研、听证、座谈、合理性论证等)。所以,综上看来,政策细节制定的位阶大多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诸如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干预,似乎是出出“限购”通知就了事,显得过于轻视。大部分的地方政策出台也是如此,位阶低是政策制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我们在行政管理中红头文件泛滥的原因。

(二)欠缺合理有效的监督制约

查看全文

交通治理政策对比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大中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的问题。发现交通拥堵的现实原因,对于治堵方案的正确制定具有现实意义。社会处于“复杂”之中,不同的政策提出,可能会给社会各阶层、各职业、各地区产生不同的影响,治堵方案的提出本身也可能会具有成本和效果(收益),治堵方案的制定应当基于公平——效率,除此之外,治堵方案定会改变市场结构和收入分配水平。这就决定了提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必须比较在不同情况下各政策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本文力求通过网络经济分析方法,对于各交通治理政策的适用性进行系统比较,然后提出各种情况下治堵方案选择的一般性原则。

1道路及其经济性质

道路网络是交通的核心,现如今我们想从一个空间到达另一个空间必须借助于交通网络,这一网络包括陆路交通网络、水陆交通网络和航空交通网络等。从绝大多数的城市看,借助于陆路交通网络的占绝对优势。现在所提出的交通拥堵一般是指陆路交通的拥堵问题,尤其城市内部陆路交通网络的拥堵问题是研究的重点。要想理解交通为何出现拥堵,首先要对道路的经济属性进行界定。道路作为公共物品,其供给小于需求呈现必然性。道路作为一个社会的公共物品,其供给一般都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具有典型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道路的非竞争性体现在不拥堵的情况,一个人对道路的使用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消费;道路的非排他性体现在即便没有付费的人使用道路,我们也很难将其排除。虽然我国各地对外地车辆在本地的使用实施了一定的限制,也就是提升了道路使用的排他能力,道路逐渐向俱乐部产品方向演变。一旦交通发生拥堵,道路的竞争性也逐渐凸显,因此当交通出现拥堵而政府并未对外来车辆实施限制时,道路具有竞争性而不具有排他性,是公共资源性质。如果拥堵和限制并存道路的将具有私人物品性质,见图1。图1道路是网络型投资,从资金、技术、规模经济和影响一个地区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很多人认为政府充当供给者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一旦政府在资金等方面无法提供时,大的财团或者具有一定强制力的非政府组织可能会为此充当供给者。原因是当市场供给很小而市场对道路的需求很大时,通过“公共事务治理之道”(奥斯特罗姆)形成的制度能够为市场提供“产品”。因此,道路的供给应该存在多个方式和多个水平。这为我们寻求多种供给模式和多样的满足需求提供可能。路网和路况是决定道路供给的重要因素,炫耀性和可替代性是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从道路供给上看,路网密度是决定拥堵的重要因素,就像无限的供给能满足有限的需求一样,只要路网密度足够大,拥堵问题不会出现。但无限的供给似乎不切实际,因为道路的提供本身具有成本,而这一成本来源于税收、财政拨付和集资。路况直接影响车辆行驶速度,对于增加了对道路的占用时间,由此带来了造成拥堵的可能和先决条件。很多人购买车辆并非由于生活所必须,而是象征高收入或者说是有闲阶级(凡勃伦)的象征,因此购车现已成为一种炫耀性商品,尤其大排量的汽车这一特征更加明显。除此之外,由于各种交通工具的运载能力不同,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可替代性也决定了交通的现实问题。交通规则作为基本行车规范,对拥堵现象并不构成治理。而限购、限行等措施作为内化在道路使用者“成本——收益函数”的制度,能够起到影响道路需求和供给的目的,至于能否“有的放矢”,关键在于道路公共属性和政策是否具有针对性。

2交通拥堵政策的比较分析

目前,采用的交通拥堵的治理对策有:政府投资扩充路网,限购令,降低公共交通费用,限行令和征收堵车费等。利用经济学方式对治堵政策进行比较,能够发现其优势和弊端,从中能够找出治堵政策的适用性,根据社会发展的公平效率原则,为治堵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治堵政策主要从几个当面入手,从政策制定上分为两个维度:供给和需求和制度设置(管制与激励),由此可以建立对我国治堵政策进行划分。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的政策制定主要针对于需求管制方面。需求方面,部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实施了激励公共交通发展,降低公共交通使用费用的措施,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供给方面,我国长期实施特殊情况下的交通管制,和积极扩充路网(高架、立交等)等措施,但由于道路的公共属性,决定了道路拥堵问题必然存在,而且拥堵的现象逐渐在中型城市甚至小城市出现。分析治堵政策,必须对各项政策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估计,由于各政策的经济后果具有明显的异同,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应因地制宜地采用适用政策,方能起到非常好的政策效果。通过对交通拥堵治理政策的比较能够发现,激励性措施其成本一般高于其他交通管制措施(由于其需要财政支持),从道路的经济属性上看,激励政策并不通过改变其属性以缓解交通问题。虽然此类政策具有高成本性,但其经济效率较高,并未限制人们的选择自由以及产生收入再分配效应。但由于道路本身的公共物品属性,其需求过度及市场供给不足的现象是必然的趋势。相比较而言,通过需求激励(通过公共交通对私人汽车的替代激励)的效果优于扩充路网,原因在于需求激励措施可能带来更为长久的经济效应。如果考虑到期效的影响因素,需求刺激政策由于其是生活奢侈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当经济增长较快时政策效果可能受限,而供给激励政策不仅受制于财政约束,也受制于城市发展的未来目标。管制政策方面:供给管制政策一般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对于交通拥堵的治理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由于交通管制带来的道路性质竞争性,从而使得道路呈现公共资源属性。这种竞争性造成了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不仅仅限制了道路的利用效率,而且造成了公民选择上的不自由和利用上的不公正。不仅造成低效,而且影响管制部门的声誉,因此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需求管制政策相对于其他政策,其效果更明显(一般较长),但需求管制政策的经济后果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自由的限制,效率问题和收入再分配效应中。其中:①限购令的自由选择问题和收入再分配效应较为明显,如果道路是一项公共物品,那么人民对公共物品的使用不应该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汽车的使用和道路是分不开的,限购令用汽车捆绑道路,不仅使得道路具有了竞争性(虽然不是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有可能是完全的排他性),使得道路成为部分人的“准私人物品”。作为社会公共投资的道路应作为公共物品存在,为广大公民谋求福利,限购性导致了公共物品分配不均,必将产生实际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已有限购令会在已有汽车的车主和未购汽车的人之间产生明显的财产再分配效应,目前北京市二手汽车市场的火爆足以证明了财产再分配效应在起作用。限购令使得“牌照”成为一项新的金融资产,有用牌照的汽车将通过“挂牌”提升车的使用价值。从收入再分配和财产再分配上考虑,限购政策存在一定的问题,副作用较为明显。但限购令对于治理交通拥堵的效果上看,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由于对于需求的直接管制再配之扩充路网等措施,治理效果非常明显。②限号政策是需求管制政策中时效较为短期的一种。道路作为公共物品,其过度需求现象必将产生,除非由于收入不足或者没有欲望而未构成需求。当通过限号而产生的道路供给过剩,必将对购车行为产生正向激励,在我国高速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汽车作为奢侈品和炫耀性商品,其购买欲望自然会增强,在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具备的条件下,汽车增速显而易见。由此可以看出,在收入增长过快的环境下,此类政策效果将会非常的短。③征收堵车费是一项通过增加使用者使用成本的方式限制车辆使用已达到治堵效果的政策。此政策的实质是对一旦发生拥堵(公共物品性质发生改变)的道路,通过增加需求者的成本(类似于消费税)来改变对道路市场的均衡。

征收堵车费会在某一阈值上实现均衡,例如某城市规定拥堵值定为车速低于v,当速度低于v由于拥堵费的征收限制了一定的车辆使用,但速度高于v时也会刺激车辆上路,因此政策只能使得道路在某一行驶速度上实现均衡。堵车费的征收应实施累进制,原因在于累进制的堵车费可以使得在道路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需求,使得市场恢复平衡,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征收堵车费不可能真正的致使道路畅通无阻,只是改变了拥堵点(行驶速度的阈值),征收堵车费较为适用交通恶化严重的地区缓解交通压力。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拥堵问题上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工作日上路车辆的不确定性、行驶路线的不确定性等成为道路使用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风险。由此可能引起具有较高边际效用的车主(可能有重要的急事)不能有效利用,而具有较低利用效率的车主可能却能获取道路使用——逆向选择。也可能出现经常利用交通的信息较完备的使用者通过机会主义方式影响道路的利用——道德风险。④增加使用费(例如燃油附加税)是通过增加汽车使用成本的方式限制车辆购买而治堵的政策。其经济理论依据来源于戈森第二法则,当道路使用成本提高时,消费者会选择相应的替代品(替代效应);同时当使用费用增加时,实际收入的减少也会引发对汽车消费的下降(收入效应,由于汽车是生活奢侈品,其收入弹性较大)。此类治堵政策具有较为明显的优点:通过市场选择进行治堵,不会对消费者具有强制性;通过对市场的分辨,能抑制炫耀性购车行为,市场能自动剔除需求强度较低的人。缺点体现在,道路使用成本无疑是市场交易成本之一,此种提升使用成本必将提升社会的交易成本,可能引发交易成本提升带来的社会效率低下。另外,增加车辆使用费分为固定费形式和单位使用费形式。两种形式可能导致不同的效果。其中固定使用费形式可能只能较少的减少车辆;而单位费用随着对道路(里程)的使用量增加而增加,对长距离的道路使用具有较好的效果。增加使用费对道路需求过度的纠正并不具有显著性和稳定性,汽车作为生活奢侈品的事实并未改变,因此当收入增长较快时,拥堵问题会变得一样严重。由于使用费的征收具有同一性,因此在区域收入差距较小的情况下适用。

查看全文

财政税收对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行业在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下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其对市场的作用力也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使得一些问题突显出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财政税收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影响,从而提出优化财政税收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财政税收政策;房地产市场经济;影响;措施

随着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在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正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国家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才能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财政税收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经济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为了保障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经济泡沫的出现,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进行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一)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经济科学稳定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建设,我国为实现依法治国,不断健全法律法制。国家通过制定财政税收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指导与调控,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房地产行业进行监管,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的出现,从而促使我国房地产行业进行健康发展。换言之,财政税收政策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依照财政税收政策治理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市场有法可依,同时针对房地产行业的不法行为做到违法必究,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经济的科学稳定发展。(二)有利于房价的稳定与合理。现阶段我国各地房价普遍较高,且房价的涨势呈快速增长状态,居高不下的房价与我国居民收入严重不符。限购政策未下发之前,许多人员通过银行信贷多处购买房产,致使房地产行业房源紧缺,开发商趁机哄抬房价,最终导致房价不断上涨,出现部分人一人多房,其他人无房可住的现象。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的不断调控,如颁布限购令、征收房产税和增值税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回笼了信贷资金,控制了房价的涨势,同时增加了市场上的流动房产数量,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财政税收政策通过征收房产税以及增值税等具体措施,细化了房地产行业的规范,并通过银行信贷等方面给予开发商优惠,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开发商调控的积极性,有利于房价的稳定与合理。(三)有利于实现利益分配的公平性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税收政策也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增值税的征收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房地产市场中二手房的流动房产数量,也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实现利益分配的公平性。随着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不断调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化,房地产市场经济也得到了健康平稳的发展。

二、优化财政税收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经济的有效措施

查看全文

学习两会精神心得感言

2011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结合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地总结了2010年的工作,并提出了2011年的主要任务,提到的问题都是事关改革和发展大局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等,并且对这些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的问题提出的应对措施可操作性很强,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发展需求,说出了老百姓爱听爱看的大实话,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催人奋进。

下面,我对两会期间的提出的问题说出自己的观点。

一、针对居高不下的房价问题

我们国家曾先后出台政策——提高首付、限购、限炒(地皮)以及国企退出机制等政策措施不可谓不够狠,中国国务院1月底又出台调控房市的“新国八条”,规定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前出台房地产限购令实施细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这在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是没有过。足见中央政府对房价问题之重视程度有多么地高。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内容:

(一)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查看全文

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管理制度

实施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政策是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消费、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财政部等七部委《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方案》(财建[2009]104号)和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印发*省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方案的通知》(浙财企字[2009]81号)有关规定,现特制定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如下:

一、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对象及实施时间。

1.自2009年3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止,我县农民将三轮汽车或低速货车报废并换购轻型载货车(以下简称换购轻型载货车),报废车辆车主与新购车辆车主为同一农民的,可给予财政补贴。享受财政补贴的轻型载货车每户限购一辆。

2.自2009年3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止,我县农民购买1.3升及以下排量微型客车的,可给予补贴。享受补贴的微型客车每户限购一辆。

3.自2009年2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止,我县农民购买摩托车的,比照家电下乡政策给予财政补贴。享受补贴的摩托车每户限购两辆。

补贴产品中三轮汽车指原三轮农用车;低速货车指原四轮农用车;轻型载货车指总质量大于1.8吨但不超过6吨、至少四个车轮且用于载货的机动车辆;微型客车指发动机排量在1.3升及以下、至少四个车轮且用于载客的机动车辆(不含轿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