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19:06: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项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读莫泊桑项链后有感
读莫泊桑项链有感1000字导读:
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阐释很多。有一种意见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种看法很明显是改革开放前那个时代中存在的“安贫乐道”观点的反映,至今认同者已越来越少。于是,近来出现以下几种意见
项链读后感
项链整篇小说作者都在调刺着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
小说的开头描写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生活极为不满,梦想像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那样过高贵、风雅的生活。这种理想显然并不高尚。她确实虚荣,但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谁不想过锦衣玉食的日子呢?谁又愿意忍受贫困与丑陋呢?
玛蒂尔德“漂亮”、“丰韵”、“娇媚”,正是因为“她也是一个漂亮动人的姑娘”,于是她心里就凭添了几许的不平与怨恨。年轻的她因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天郁郁寡欢。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她找到了一个出口——“梦想”。由于当时法国现实中,人们疯狂地崇拜金钱,拜金主义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生活和婚姻。于是,玛蒂尔德不愿面对现实,而把理想寄托在梦境中,此时,可怜的玛蒂尔德已完全被虚荣心俘虏了。但是她却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渴望与痛苦,所以她并不虚伪。
项链主题思考管理论文
[内容]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传统的观点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不可否认,年轻时的玛蒂尔德确实具有很强的虚荣心,但随着情节的发展,玛蒂尔德命运的变化,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由微讽而转向同情。这种同情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行为和动作”中:
失项链――玛蒂尔德丢失价值四万法郎的项链(十年后才知是假的),这个清贫的人家,无疑遭到了倾家荡产的厄运。作者多次写到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神态:“她穿着那件参加舞会的衣服,连上床睡觉的力气也没有,只是倒在一把椅子里发呆,精神一点也提不起来,什么也不想。”“她面对着不幸的灾祸,整天等待着,整天在惊恐的状态里。”这些描写,不仅仅是客观的表现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心态,也流露了作者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赔项链――玛蒂尔德丢失了借来的项链,并未赖帐,而是决心赔偿。他们为了买到一只与原来一样的项链,几乎跑遍了全城的珠宝店,终于在皇后街一家铺子里发现一挂与原先一样的项链。作者在写他们寻找同样的项链时,不无同情地写道:“两个人都愁苦不堪,快病倒了。”为了买回这挂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项链,他们“签了好些债务,订了好些使他破产的契约”,“他顾不得后半世的生活了,冒险到处签着名,却不知道能保持信用不能”。这些描写倾注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无限同情。读者读到这里,也不能不为玛蒂尔德与其丈夫的困窘处境而担心,不能不为他们的诚信所感动。
还债务――玛蒂尔德为赔偿项链,欠下了一万八千法郎的债务,为了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玛蒂尔德在生活的底层苦苦挣扎着:“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帐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这些描写,作者的同情溢于言表。仅仅抓装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这样一句话,认为玛蒂尔德“仍对那片刻的虚荣念念不忘”(人教社参考书),从而断定女主人公的虚荣心并未得到改变。这样的分析显得有些牵强。这时的玛蒂尔德为了还清债务,已不顾一切脸面,哪里还有一丝虚荣心!至于她对当年舞会的回想,只是她在过去一瞬辉煌和苦难的现实的比照中对人生的一种回味。这种回味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呢?
项链主题思考管理论文
[内容]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传统的观点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不可否认,年轻时的玛蒂尔德确实具有很强的虚荣心,但随着情节的发展,玛蒂尔德命运的变化,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由微讽而转向同情。这种同情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行为和动作”中:
失项链――玛蒂尔德丢失价值四万法郎的项链(十年后才知是假的),这个清贫的人家,无疑遭到了倾家荡产的厄运。作者多次写到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神态:“她穿着那件参加舞会的衣服,连上床睡觉的力气也没有,只是倒在一把椅子里发呆,精神一点也提不起来,什么也不想。”“她面对着不幸的灾祸,整天等待着,整天在惊恐的状态里。”这些描写,不仅仅是客观的表现玛蒂尔德丢失项链的心态,也流露了作者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赔项链――玛蒂尔德丢失了借来的项链,并未赖帐,而是决心赔偿。他们为了买到一只与原来一样的项链,几乎跑遍了全城的珠宝店,终于在皇后街一家铺子里发现一挂与原先一样的项链。作者在写他们寻找同样的项链时,不无同情地写道:“两个人都愁苦不堪,快病倒了。”为了买回这挂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项链,他们“签了好些债务,订了好些使他破产的契约”,“他顾不得后半世的生活了,冒险到处签着名,却不知道能保持信用不能”。这些描写倾注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无限同情。读者读到这里,也不能不为玛蒂尔德与其丈夫的困窘处境而担心,不能不为他们的诚信所感动。
还债务――玛蒂尔德为赔偿项链,欠下了一万八千法郎的债务,为了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玛蒂尔德在生活的底层苦苦挣扎着:“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帐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这些描写,作者的同情溢于言表。仅仅抓装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这样一句话,认为玛蒂尔德“仍对那片刻的虚荣念念不忘”(人教社参考书),从而断定女主人公的虚荣心并未得到改变。这样的分析显得有些牵强。这时的玛蒂尔德为了还清债务,已不顾一切脸面,哪里还有一丝虚荣心!至于她对当年舞会的回想,只是她在过去一瞬辉煌和苦难的现实的比照中对人生的一种回味。这种回味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呢?
项链中玛蒂尔德评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项链玛蒂尔德真诚勇敢
[论文摘要]多年来,人们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评论者给她定性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这样的判断是不够妥帖和全面的,作为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的虚荣只不过是爱美、追求美的表现,她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而真诚的,相比之下,她内心真诚勇敢的高贵品质更值得我们赞赏。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流传世间已百余年,至今仍脍炙人口,倍受青睐。人们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往往把她看成一个虚荣心强、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把她丢失项链后十年还债的辛苦看作是对她虚荣心的惩罚。长期以来,她都是作为一个被嘲讽的对象出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虚荣”的代名词。
玛蒂尔德真的是一个贪图享乐的坏女人吗?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极为不妥当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看待和评价玛蒂尔德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玛蒂尔德不应该被看成“虚荣”的代名词而备受指责。
1、玛蒂尔德的虚荣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何罪之有?
佩戴饰品应注意什么
在社交活动中,人们除了要注意服装的选择外,还要根据不同场合的要求佩戴戒指、耳环、项链、胸针等饰品。
戒指一般只戴在左手,而且最好仅戴一枚,至多戴两枚,戴两枚戒指时,可戴在左手两个相连的手指上,也可戴在两只手对应的手指上。戒指的佩戴可以说是表达一种沉默的语言,往往暗示佩戴者的婚姻和择偶状况。戒指戴在中指上,表示已有了意中人,正处在恋爱之中;戴在无名指上,表示已订婚或结婚;戴在小手指上,则暗示自己是一位独身者;如果把戒指带在食指上,表示无偶或求婚。有的人手上戴了好几个戒指,炫耀财富,这是不可取的。
耳环是女性的主要首饰,其使用率仅次于戒指。佩戴时应根据脸型特点来选配耳环。如圆形脸不宜佩戴圆形耳环,因为耳环的小圆形与脸的大圆形组合在一起,会加强"圆"的信号;方形脸也不宜佩带圆形和方形耳环,因为圆形和方形并置,在对比之下,方形更方,圆形更圆。
项链也是受到女性青睐的主要首饰之一。它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金属项链和珠宝项链两大系列。佩戴项链应和自己的年龄及体型协调。如脖子细长的女士佩戴仿丝链,更显玲珑娇美;马鞭链粗实成熟,适合年龄较大的妇女选用。佩戴项链也应和服装相呼应。例如:身着柔软、飘逸的丝绸衣衫裙时,宜佩戴精致、细巧的项链,显得妩媚动人;穿单色或素色服装时,宜佩戴色泽鲜明的项链。这样,在首饰的点缀下,服装色彩可显得丰富、活跃。
此外,胸针、手帕也可作为饰品使用,它们与衣服相配既有对比美,又有协调美,使人显得更有风度。
小说情节安排技巧论文
【摘要】一部好的小说,要有足够的情节才能打动读者,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的景物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而文章则正如景物一般,要求曲折生动,感人肺腑,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关键词】小说;情节
一部好的小说,要有足够的情节才能打动读者,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的景物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而文章则正如景物一般,要求曲折生动,感人肺腑,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说起短篇小说,大家肯定对三位卓越的短篇小说家印象深刻,他们都是写短篇小说的奇才,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柯夫和美国的欧•亨利。他们三人虽没有一个活过五十岁,但都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很多学生都很爱看他们的小说,在写文章时纷纷效仿,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此,我想就短篇小说的情节安排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所选题材要有现实基础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契柯夫的《变色龙》,在世界短篇小说的瀚海里虽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它显得那样新解,活泼有力,令人回味不己,它像一面镜子,使人们看清了沙皇统治下充满丑恶的社会现实。
现代文主题新解管理论文
读罢《项链》,一个“假”字深深地刻在我的脑中,我感到小说中充满了“假”,最终以“假”结束全篇,假项链仅仅是小说的“假”的一个具体代表而已,并非小说的全部。整篇小说以假的东西来戏弄、摧折真的东西,以虚假来吞噬真诚,揭露假恶丑对真善美的践踏,从而揭露作者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虚假。请看:
一、小说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所追求的充满了虚假。
她的美丽动人,因为追求不可能得到的上流社会的地位和有钱有势的男人的爱而失去了不该早逝的光泽;家境贫寒,她却偏偏喜欢漂亮服装和珠宝,整天只做着过高雅和奢华生活的梦;她参加教育部长的家庭舞会,为男人们对她的关注而陶醉,殊不知男人们只是把她当玩物,哪能给她想要的东西;她丢失朋友的项链,就只因为怕朋友说自己,要保持自己的面子而不对朋友说实话,害得夫妇十年艰辛;十年艰辛,她的外表像贫苦的女人,内心却无时不涌动着挤入那可望而不可及的上流社会。她的美丽、真诚、善良都被虚假的追求有意无意地摧残。
二、小说主人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充满着虚假。
小说写道:“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可是,妇女的外表美能够持续多久?一旦年老朱黄,没有了资质,就成了男人们的弃物,美丽动人的妇女真的得到了爱吗?没有。这对妇女的追求来说,不是虚假的吗?
富有的佛来思节夫人也买了不少假项链来乱真,以显示自己的富贵和高雅;玛蒂尔德去买项链,珠宝商却说只卖了盒子,并没有卖出真正的钻石项链;她参加舞会,上流社会的男人们都注视她,想讨好她,就只因为她那不能保持长久的漂亮外表,他们以后再遇到漂亮的女人又会怎样呢?还不是一样。这一切,不正说明那个社会环境充满了虚假吗?
点拨式教学法在语文的运用透析
论文提要:所谓的点拨式教学法,就是在关键处,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则立足于教得法,学得活,记得牢,使之达到“教”和“学”的有机统一。经多年实践证明:它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如何巧用点拨式教学法,本文分别从四个方面作了论述:一、在关键处点拨;二、在疑难处点拨;三、在思想教育中结合社会实践点拨;四、在养成教育中点拨。
点拨式教学法的巧用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有待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联系实际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完善。
关键字:点拨教学、一门艺术、开启智慧、提高效率、创新精神
所谓的点拨教学法,就是在关健处,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它是建立在锻炼学生思维和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上,把学生教得易懂、易会和恰当地设置障碍,积极地启发学生思考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和谐统一。因此,点拨的基本出发点是在于诱导学生掌握打开语文思维和智慧的大门:读书时边读边悟,作业时边做边思,遇到难题时苦想勤思;学生学习时主动活跃,勤思乐思,他们犹如获得了一把金光闪闪的智慧钥匙,这样,就能打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点拨式教学法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金钥匙。它是一种能引领学生思想上和智力上自动精神的最好方法。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巧用点拨式教学法呢?要达到此目的,至少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在关键处点拨。
七年级课文《犟龟》这篇童话的题目拟得新颖别致,并富有艺术意蕴和教育意义。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最好从理解题意入手,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眼睛“犟”,让他们先理解这个字的本义和感情色彩(“犟”即固执,不听别人的劝告,贬义词;“犟龟”就是固执倔强的乌龟),然后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课文:思考比较“犟”在这篇文章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是否与本义一致?这个题目拟得好吗?为什么?学生经过教师的适时点拨,便会自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分析,在分析中比较,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顿悟:“犟”在这篇文章中有着深刻含义——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而且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犟”在这里是贬义褒用;用“犟龟”作题目就显得新颖别致、耐人寻味了,从而吸引住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学生从理解文题中间接地把握了这篇童话的主旨,从而收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教师通过对课题的点拨质疑,激活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犟龟”这个标题就好象一根神奇的魔棒,牵引住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留下新奇而深刻的感觉,触发了学生求知探秘的欲望,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了,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了。
清洁工人拾金不昧事迹材料
2009年8月16日上午10点左右,*区城管局区环卫站清洁工*和往常一样在她负责的延安中路沿线清扫着人行道的环境卫生,当清扫到城基路口时,她意外的发现地上有条项链,便随手捡起来一看是条黄金
的,她心想可能是谁不小心掉了,赶紧把它交到派出所去。正当她走到合群路口时,有一群人聚集在人行道上谈论着有人的项链丢了。*一听,心想是不是我刚刚捡到这条,于是她就钻进人群里去试探下
情况。
原来这个丢项链的人是从个武汉来筑旅游的游客,她是在合群路口行走时不恰被小偷抢了,追了十几米没有追到,这条项链对她来说非常的重要和有意义。站在一旁的*听了,便仔细地询问了这位游
客被抢的项链是什么样的,听游客描述的与自己捡到的这颗样式一致,便立即从口袋里拿出来说:“这是我刚才在城基路口捡到,正准备交到派出所去,你看是不是你的那条。”游客赶紧接过来一看就
是自己的,便连声说谢,还说要好好的感谢*,而她笑了笑便转身走了,无论那位游客怎么叫她,她还是继续往自己的“责任地”走去,去完成她还没有完成的道路清扫工作。
职业高中语文课文分析
一、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课本中的《项链》
《项链》是名家名篇。对这篇课文内容的分析那真叫个多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找出了文章内容的切入点,或者说发现了破解文章内容的“密码”,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切入点就是大概准确地进行法郎和人民币之间的换算。更准确地说,是进行玛蒂尔德所生活年代的社会发展水平中货币的价值与我们中国当今社会状态下货币价值的换算。玛蒂尔德的丈夫好不容易弄到了一张部长晚宴的请柬,玛蒂尔德却很懊恼,因为在她看来,她没有能够穿着去参加部长晚宴的衣服和首饰。后来她算出了做一身够规格的晚礼服的价钱,并且考虑到这个数字不会招致她的俭省的丈夫的拒绝和惊骇的叫声。这个数字是四百法郎。换算成人民币应价值在四千到一万之间。因为她的丈夫可以说相当于中国现在的一个“公务员”,他用好长的一段时间,攒到了这样一笔款子,这笔款子可以买一杆像样的猎枪。玛蒂尔德丢失的珍珠项链价值三万六千法郎,换算成人民币应该价值四十万左右。所以丢了项链后,路瓦栽夫妇辞退了女仆,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玛蒂尔德亲自做家务,过起了艰辛的穷苦人家的日子。经过这样的换算,课堂中的孩子们才会对课文中的情节产生切实的心理体验。玛蒂尔德的丈夫仅有一份工薪阶层的收入,可玛蒂尔德每天梦想的却是豪华奢侈的生活。她为了参加一个晚宴,要花掉几千元做一身衣服,要佩戴几十万元的项链。她的虚荣心太强烈了!可是珍珠项链离奇丢失,她用了十年的青春和夫妻二人的十年辛苦才还清了巨额的债务。这虚荣心的代价也太大了吧!为什么作为那个年代普通人的代表的玛蒂尔德会产生如此强烈的虚荣心?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这就使得学生们自然而然地、逐层深入地去探究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基础模块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碗清汤荞麦面》
这真是一篇至情美文啊!但好多同学读后,都说“挺感人的,但我不知道它想要表达的主旨在哪里?”第一次执教这篇课文,我也不能捉住它的“翎毛”,只根据手头资料上的分析在课堂上草草点拨了事。但是有一天,我回老家,听母亲说起邻居婶婶家这十几年的变化时,蓦然想起了《一碗清汤荞麦面》。从我记事起,邻居婶婶就一直拄着个树杈子拖着双腿走路。她常年有病但他却咬牙坚持供两个儿子读书,尽管两个儿子上大学的费用都是从信用社贷的。记得她家的土院子多少年都没有硬化一下,几样旧家什也是年复一年地从不见换一个地方。但婶婶却乐观而又坚强。两个儿子的表现却也很好,从小就懂得家庭的艰辛,做家务,孝顺母亲。小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已经让能让我咋舌地在腊月里蒸馒头、炸油食了。大儿子上大学一直兼做家教,除了顾得住自己的生活费,有时还会有结余的钱……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婶婶的儿子一个是公务员,一个做生意,也都算事业有成。婶婶现在也算熬出了头了。这多像《一碗清汤荞麦面》中的母子三人啊!身处逆境,勇敢地面对生活,团结一心,互相扶助,顽强地渡过难关,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啊!这母子深情,这团结一心,这在生活中的努力拼搏,就是《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切入点啊!只是因为这篇课文一开始就是北海亭面馆二号桌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描写,才使得读者忽略了母子三人所身处的逆境,不能深刻感受他们共享来之不易的一碗阳春面的浓厚亲情和直面困难的坚韧不拔的勇气,所以,读过文章的人都会很感动,却找不出原因来,找不出“象”后之“源”来。
三、职业模块(工科类)《语文》第十三课《依奇克里克》
这篇课文所述年代已经远离当代职高生的生活了。如何让高中孩子们对课文内容产生深刻的情绪体验,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儿。在我对这篇课文的数次执教过程中,我深深地认为,这篇课文的内容切入点还是“石油精神”。有人会说,这不老一套吗?不是的。“石油精神”理解起来太不容易了。你得有荒野求生或沙漠求生的真实体验,你得真正懂得什么是环境恶劣,恶劣到什么程度?什么是物资贫乏,贫乏到什么程度?什么是生活条件艰辛,艰辛到什么程度?……可是,石油工人的表现呢?他们在工作中靠的是意志,团队精神,肉搏和“熬鹰”!是的,这群天山深处的挖油汗子终于用最原始的方式,用最悲壮的姿势,用最坚定的信念从地幔深处钻出了油!他们是第一代新疆的石油人,第一代新中国的石油人!拼搏、牺牲和奉献,就是石油精神啊!阅读和学习这篇课文,你得先理解“石油精神”,再去阅读。你应该带着多少的深情和敬意来读啊!要不,怎能对得起为了新中国的石油钻探而葬身于此的广大石油英雄?诚然,学习一篇课文,需要理解分析的地方很多很多,但只要你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并顺利地把这个“制高点”拿下,接下来对文章的其它内容的学习、其它知识点的剖析,对于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顺理成章或水到渠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