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17:16: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乡风文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贵州乡风文明建设探析
一、贵州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风文明建设缺乏主体和载体。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农民,载体是农村文化。由于经济欠发达,一些地方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传统农业产值低造成土地荒置无人耕作,大部分人选择长期在外省外地发达地区打工。虽然政府一直在各方面帮扶农村小康创建,但只是保证了农民受益的主体地位,农民的建设主体地位易被忽视。许多村子常年处于“空心村”,在贵州农村的主体人群大多属“三六九”人员(即妇女、儿童和老人),因此很多村子村民自治实际上是村中老年人自治。老年人对新文化接受程度低,封建迷信思想占主导地位,对于道德讲堂、农业科技文化交流,村中妇女老人参与不积极,反响效果不明显,青壮年的缺失使得先进文化和创新文化传播无法开展。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参与性普及性不强,大部分村镇的集体活动就是赌博打麻将,为恶习滋生创造土壤环境。(二)部分农民道德失范,封建思想顽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农民的获得感远未跟上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许多农民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价值观、是非观裂变,产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勤俭节约、厚仁贵和、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滑坡。过去在宏观上重经济轻文明的农村建设负面效应开始凸显,农民人际关系淡薄、重利轻义、“笑贫不笑娼”,为追求个人利益甚至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近几年一些地方民间非法宗教、封建迷信呈蔓延之势,一些乡村兴建庙宇求神拜佛,部分甚至发展成邪教性质,2012年河南光山校园伤害案、2014年山东招远邪教故意杀人案等造成社会重大恐慌。贵州农村偏远地区近些年封建迷信活动泛滥,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假借宗教之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不仅影响农村文明工作建设,还带来严重治安问题。(三)文化基础设施分布不均,权利制度建设亟待完善。贵州一直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一些地方农村建设长期重经济轻文明,所谓的重视经济“实”指标,忽视文明“虚”功夫,乡风文明建设没有标准,见效慢,还往往吃力不讨好。通过贵州省文化厅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1434个,镇均文化站0.79个,文化补助资金7553万元,人均文化事业费42.51元,文化发展资金在本不多的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使用中,由于各种原因实际用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上的屈指可数。资金投入不充分,只有城市周边农村的文化设施相对完备,离城市越远的地区公共文化资源越少。在对部分农村的走访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农村的文化设施带有随意性和应付性,常见的是图书室和活动室形同虚设,不是空壳就是长期未对农民群众开放,只在有上级部门检查的时候才“开门迎客”,造成极大的公共资源浪费。权利机制建设不健全,文化建设投入方向不清楚,上级负责下任务,对实际建设情况不跟踪了解,既不批评也不嘉奖,一些基层工作队伍不积极,提不起干劲。(四)农村法制建设不完备。乡风文明建设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基层法制建设决定农村治安状况。我国这几年大力推进法制建设,填补了一部分农村基层法制空白,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长期以来农村建设主要依赖政策,与法律时有冲突,立法层次低且在农村过于理论化,缺乏效率。一些地方农村自治制度多年来仍未普及,农民能实际参与村务管理的村并不多,在民主选举过程中暗箱操作非法获取选票的行为仍然存在。其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农村法制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农村执法机构通常由基层人员代执行,一些地方人员不足、素养不高、司法不公,“人治”大于“法治”,因征地拆迁、道路建设、山林权属的纠纷解决途径成了“走后门”“送红包”,“苍蝇乱飞”也加剧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对立。有的农村基层法制建设问题引发社会治安混乱、风气败坏,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五)人才流失,传统民俗文化沦落。农村建设人才队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引进外来人员,包括大学生村官、农业龙头企业人才等,另一类是农村乡土人才,如本地种植养殖大户、返乡创业人员等。其中文化人才缺失很大程度影响乡风文明建设。首先当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亟须完善,下乡的多,走的也多,很多人只是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日后转岗的铺垫,不愿意长期留在农村工作,一旦发现调离无望屡有辞职出走现象,文化专职岗位人员离岗经商,很难留住人才。农村企业家更多的是为挣钱,年龄过大、文化素质不高,很难作为文明建设主力军发展。本地培养出的大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外工作,不愿意回乡发展。其中本地人才流失更是造成传统民俗文化资源闲置无人继承的窘境,许多民俗文化传承断裂濒临消亡或边缘化,虽然近几年地方政府关注民族特色文化,积极引入外来资本注资农村民俗文化产业,但缺少专业人才的引导,各地区民族文化过度开发失去原有特色,呈现单一化、统一化,民间民俗文化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
二、贵州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对策分析
(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拓展载体途径。乡风文明建设主体在农民群众,关键在政府主导。文明创建必须以人为本,受益者是农民,创建者也应该是农民,只有农民自身才明白自己所需所求。要强化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村内在机制作用,激发乡风文明建设内生动力。例如我省部分县采取的自治“村规民约”:锦屏县对名目繁多的酒宴制定统一标准,去除铺张浪费的繁文缛节,遏制近些年大盛的办酒之风;从江马安村规定若家中有上学儿童,则必须留一个成年人监管学习生活,防止留守儿童现象发生等,这种群众参与自治“村规民约”的方式应该在全省范围推广。要提升农民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宣传宣讲和科学文化普及,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美丽乡村吸引力,通过人才引进、就近择业政策召回外出打工人员,防止农村人口继续流失。要弘扬传统文化,深度发掘本地民族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展创新先进文化,加快推进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拓展农民文化活动方式,除传统歌舞戏剧外应兼顾老中青三代需求,增加体育比赛、读书征文、电影放映等文艺活动,引导农民自办文化,鼓励城市文体团体多下乡演出交流。(二)加强道德建设,弘扬清风正气。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文明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保障。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道德建设应为政府主导,提供经济基础、制度建设和法律援助,引导农民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推广农村“道德讲堂”,实现“文化墙”、广播电视、微信等宣传载体全覆盖,宣传工作常态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破除封建迷信,严厉打击利用宗教活动违法乱纪的组织和个人,让农民在法律范围内明辨是非善恶。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把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要求延伸到农村、建设好“最好一公里”,规范基层党员干部法纪和道德行为,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农村社会风气。(三)完善农村法制体系,强化制度建设。乡风文明建立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上,农民的法律意识培养是乡风文明建设内容之一。依法治国先要有法可依,农村发展长期依赖政策而轻法律,要及时建立完善农村法律体系,通过法律的稳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互相协调,共同实施对农村的管理。由于我省少数民族众多,实际情况较为复杂,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原则下还需考虑民族文化和习惯特点,融入部分民间法规,建立有别于城市的农村特色法律体系。定期为农民做好普法工作,可以开展一些法律知识比赛,设置奖励激励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进农村司法公平公正,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四)鼓励本地人才返乡就业,保护传承乡村文化。政治建设在于任贤,乡风文明在于人才。由省市县有关部门根据农村人才需求情况,组织到高校、企业招纳良才,对本地户籍人才给予政策照顾,吸引他们返乡创业就业。建立农村文化组织,在保留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潮流进行二次创新,引入社会资本力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多种所有制协同建设的农村文化产业格局。贵州应更加注重本土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将民族特色浓厚乡村作为试点,打造集民族文化展示、特色商品产销、民族旅游村为一体的综合民族特色村寨。发掘民间文化传承艺人,将优秀文化传承人建档管理,建立保护和激励机制,给予补贴和正面宣传,注重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展示民俗文化,传承民族记忆。(五)开展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小康创建指标体系要求。深入落实和推广贵州100个示范小城镇小康建设指标体系要求,在全面小康进程中实现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清运、人均公园绿地等指标要求,促进卫生健康和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农民环境卫生意识教育,农村学校教育青少年增强环卫意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农村环境集体管理,环境治理人人参与,共同营造健康家园。建设农村垃圾处理站,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的运作机制,改掉随手扔垃圾陋习,组建由村民轮流担任的农村自治保洁队伍,政府负责环境卫生规划、垃圾分类指导,实现农村卫生队伍规范化管理。重拳整治河道、水渠、道路垃圾。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以农村“厕所革命”照亮每一村每一户的“小角落”,全面治理不留死角。把农村环境卫生纳入考核监督,对环境文明户实施奖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进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治理机制建设。
作者:黄毓骁 陈卫洪 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思考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不仅要实现乡村物质文明的发展,更要推动乡村精神文明的发展。文明乡风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素质不断提升的体现,是群众幸福感的体现。所以,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过程中,加强文明乡风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明;乡风
1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过程,是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引导农村发展精神文明的过程。经济可称之为乡村振兴之形,精神才是乡村振兴之魂[1]。所以,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塑形,更好重视铸魂。基于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务必要重视文明乡风的培育。
2文明乡风的作用
2.1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农民群众既是战略实施的主体,也是战略发展的主力军。所以在实施乡村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群众的素质的提升。文明乡风建设,有助于引导农村地区的人心向善、行为规范、团结协作等等,对于鼓励农民群众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发展经济有重要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引导农村地区抛弃陋习陋规,转变落后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水平。此外,通过培育文明乡风,还能够更好的团结人心、激发农民群众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2为农村民主建设奠定基础。农村民主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其前提条件是广大农民群众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民主意识以及民主生活习惯[2]。通过文明乡风建设,有助于农民群众增强农村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能够积极主动的遵守各种民约乡规,另一方面在参与各种公共事务方面具有更高的热情,这都是良好民主作风的体现。所以说,在文明乡风的引导下,我国农村地区的民主建设速度必然会不断加快。2.3是农民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更要塑造良好的精神文明。具体来说,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集中体现在健康生活方式、和谐的邻里关系、安定的村落生活、有序的生活环境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文明乡风建设来逐渐引导。对于广大农村群众来说,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具有良好社会风尚,且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环境。所以,文明乡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调查与思考
乡风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它集中反映了: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协调发展,农民的思想状况、精神风貌良好,文化涵养、科学素养、道德水准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而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渔农村乡风文明,这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形成社会文明风尚,构建和谐新渔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年年初至今,岱山县长涂镇新渔农村建设指导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方式,就岱山县渔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其主要做法和推进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岱山县推进渔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小康社区创建过程中,岱山县党委政府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种手段来繁荣、活跃和丰富渔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努力在渔农村塑造了“知荣辱、明礼仪、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尚。其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积极推进渔农村社区群众活动场所建设。几年来,岱山县紧紧抓住创建舟山市“海岛百花工程”、舟山市渔农村小康社区的有利契机,大力完善和建设各种群众活动场所,为渔农村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截止*年底,全县渔农村新社区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176*平方米,主要载体为村级老年乐园,有31套健身路径安放在全县渔农村各个公园或广场中,成为群众乐于参与的露天活动阵地。如长涂镇政府投入40余万元资金建造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渔港文化广场,修建了长西和倭井潭两个休闲公园,为每个社区建造了门球场、安装了健身路径,建造戏台、社区活动场所、老年活动室,添置社区图书室的书籍,其中长西社区还建成了全市第一座人工草皮门球场,从硬件设置上充分保证了群众对多种群众性文体活动的选择。
(二)努力组建过硬的渔农村群众文体队伍。岱山县各级党政十分注重培养新农村、新社区渔农民的文艺骨干,建立起各种文化活动骨干队伍,大大增强了渔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至20*年底,全县各乡镇及渔农村以群众自发队伍为基础,建立起业余文体团队31支,大多数乡镇建立了1—3支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如高亭镇的渔鼓秧歌、金钱铜棍队、渔歌号子队,岱东镇的男女舞龙队,长涂镇的老年丝竹乐队,衢山镇的心连心业余艺术团、花船队,秀山乡的小蜜蜂乐队和丝竹乐队等民间艺术表演队伍,成为岱山县渔农村逢年过节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力军。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论文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的前进步伐。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众所目睹,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些农民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可以说,农村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了解农民、关心农民,把农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24个,仅占城市的6%-20%;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也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莘口镇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3、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调研中乡镇学校老师普遍感到“留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增大。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目前我市初中辍学人数较多,辍学率超标,辍学形势严峻。孩子自身厌学是辍学原因之一。有的乡镇辍学青少年集结城区拉帮结派“划片”从事不良活动,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式。相对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较好学校的市区居民而言,农村教育早已输在课堂之外的起跑线上,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只是农村中的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的希望无处可托。4、打牌赌博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据了解,农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较大。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劳动间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开战。极少数人不务正业,以抹牌赌博为生;个别乡镇有固定点聚众大赌。因抹牌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5、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农村一些孤、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有贫困就不是真正的文明。6、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远乡僻村较少去且不论,只从近效村就可略见一斑。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家畜家禽粪便和污水坑,村里无公厕,只有简陋的“旱厕”甚至随处大小便。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究其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应该有二方面。一方面源于客观,主要在于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家居生活环境较之以前大有改善,但对村路面上的污水坑和到处日积月累的垃圾司空见惯,村里的公共环境、公共卫生无人治理。另一方面源于主观。其一是基层有的领导干部把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没有认真抓,农村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其二是党员干部示范不够。“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是群众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典范。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环直接影响着群众。其三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突飞猛进发展,农民有了电视也对电影失去了兴趣,农村电影队“树倒猢狲散”。乡镇虽有文化中心,但设施简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乡村级体育组织几近空白,有关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虽轰轰烈烈,毕竟每年只有一次。其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导致乡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发展不快,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1、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经费,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按省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要求,把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2、实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正常化。按创建标准把创建工作具体分解小项,成立项目组,明确责任人,建立考评制度,把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班子成员、单位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联席会形式定期分块落实村(居)、所(站)、学校、部门的组织创建工作,使各项工作融入常年日常工作之中,成为和经济建设一样必抓的工作。在乡镇逐步推广城市创文明行业的做法,在“七所八站”建设文明窗口,列入绩效考评,树立主动为农民群众服务意识。以基层第一线工作人员的文明服务行为向农民群众广告乡风文明。开展各种共建活动,村与邻近企业、部队、单位挂钩,联合改造共用村道或公路;联合开展联欢活动,增进联系,密切关系;联合设立治安联防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禁止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有效治理封建迷信和赌博恶习的同时,促进村民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促进共建发展,推动乡风文明。3、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弥补农村教育“空洞”。学生的文明行为直接影响村民的文明行为,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后来人”。我市农村青壮年外出导致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客观上使学校成为“留守”学生成为“问题生”。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场所,对留守学生尤其重要。在职责上责任上要求村校必须切实落实县政府相关规定,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和控辍保学机制。除对孩子正常教学外,应辅之更多的关爱,弥补孩子缺少的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切实落实县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规定,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同时,加强基层关工委工作,动员更多农村“五老”加入与青少年结对子的队伍中来,帮助青少年学生坚持学习、健康成长。4、建立一支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立足乡村建设文明乡村。应该尽可能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发挥作用就一定会有成效。如: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并对相关文化人实行归口管理,防止名存实无。市有关部门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应由“活动”向长年化过渡,利用基层站所,就近指导就近服务农村、农民。同时,选准活动载体,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整合民间艺术资源,花灯、武术、乐队等组建成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乡镇农体协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象棋等业余运动队和村级有传统特色的秧歌队、舞狮队、拳术队、铜管乐队、农民艺校等,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率,以量取胜,打牌赌博的人然会减少,形成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动员和鼓励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精英回流”回乡办厂,让这部分人也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带动文明乡风的形成。5、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配套制定党政班子成员目标责任考评管理办法、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管理办法、村主干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推行流动办公、村校协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一系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制度和发展党员事前公示制度、驻村记事备案登记制度、干部联系卡制度等经验,接收群众监督,带动乡风文明。6、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乡村洗出一张文明“脸”。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生活环境公益活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建议组建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七所八站”和集镇村分段包干镇区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区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或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通过学校、妇联、老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妇女开展义务劳动,“自扫门前雪”,配合乡镇村开展“脏、乱、差”问题综合整治。或建立农户轮流保洁制度,适当补贴,逐步实现镇容村貌长效保洁。村民的文明习惯,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与提高。7、发挥农村“五大员”作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一抓“五大员”。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对农村农民技术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生协管员、乡村医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队伍状况进行普查建档,通过乡镇党校培训、支部培养、党员联系人帮扶等方式,把不是党员的"五大员"培养成党员;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把"五大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村里致富带头人;让"五大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致富能人列席村两委会议、参加公益事业建设、参与管理村组事务等,把"五大员"中的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通过“五大员”影响、带动一方村民,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开展活动。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系列活动,通过创星评户、建立功德榜、道德评议、评选“和谐农家”和孝亲敬老模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计划生育、家族观念、道德观念、邻里互助、公共卫生等内容,正确引导民俗活动,倡导移风易俗。三依托学校。制定和完善在学校落实全员德育,每一位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做好德育实践者、学生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以“学生带文明回家”影响家长乃至村民的品行,促进乡风文明。8、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据中央有关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说,乡风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乡风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综述,相对于流光溢彩的城市,农村是脆弱的,勤劳朴实的农民起早贪黑,打工或务农也仅仅为生存图温饱。据了解,三元区一个打工工日只能挣30来元钱,相当于要担运一万多斤泥沙,几乎是一滴汗水才换一分钱。看着这些浸着汗渍的钱输在了牌桌上,捐献给了神和佛,办了红白喜事酒宴,而基本不投资孩子读书。所以,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乡风文明的推进。只有农村文明了,才可以说这座城市是文明的。抓乡风文明建设,也就是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要各级政府重视,真抓实干,犹如科学的支点撬动一个有力的杠杆,就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文明、礼貌、意气风发,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劳动致富奔小康的行列。
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在新形势下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确定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也明确提出了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要求。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我台去年历时十个多月的“记者百村行”采访中,我们记录下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勤劳智慧的缙云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的伟大创举、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欣喜地感受到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逐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然而离真正建成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还任重道远。
一、当前我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1、对乡风文明建设认识不到位。当前,一些乡村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属上层建筑的范畴,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立竿见影,而忽视了乡风文明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甚至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乡风自然会文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措施和力度缺乏。重视不够也反映在投入上,一些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无法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目前,合力建设乡风文明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仅靠少数部门单打独斗,推动起来比较困难。
2、农村社会风气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旧思想观念的冲撞,东西文化观念的交锋,不同思潮的激荡,致使人际关系日趋淡漠,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矛盾纠纷增多,与人为善、互爱互助的风气日渐淡化,不赡养老人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文化生活单调,不少农民把打牌赌博当作了主要的娱乐方式。
3、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与需求存在距离。农村缺乏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且设施设备不足,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全县还有14个乡镇文化站都处在有站无舍状态,在已建的356个村级活动室中,有294个村级活动室只有简单的活动场所,缺少活动器材。文化专业人才缺乏。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等多形式文化下乡,虽深受农民的喜爱,但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不过是杯水车薪,难以使农民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
4、农民群众法制意识薄弱,社会治安影响乡风。一些村民在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大多表示首先找人私下协商解决。而近年来农民参与民主选举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村在选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违法违规的事件,导致人际关系复杂化,利益矛盾多元化。村“两劳”释解人员、青少年、无业人员犯罪增多。另外,、等社会丑恶现象也向农村转移,污染了社会风气,对乡风文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乡风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映了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我市农村广大,怎样把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摆上位置,切合实际抓关键,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四项主要内容相合拍,相融入,充分发挥其“灵魂工程”的引领作用,是我们在理论上要思考、实践中要解答的时代课题。
一、注重把握现状,掌握民风民情,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推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侧重的是乡风,落脚在文明。如何结合我市实际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首要的就是要注重把握现状,掌握民风民情,这样才能明确思路,切实推进。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全市广大农村农民的精神风貌总体上呈现健康活跃、积极向上的趋势。
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明显增强,求变、思富、创业成为时尚的主流。戴南、张郭两镇“家家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做、个个有钱赚”的百姓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发展民营经济成为全市的领头羊,成为苏中的一面旗帜。在其带动下,全市大批农民闯市场、创大业,创业热潮叠起。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农民创业成为骨干力量,全市农村劳动力已向非农产业转移达四分之三都是最好的说明。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双带”作用增强,先锋典型引领的影响日益突出。爱民支书沈正彬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一心为民、爱家乡、爱集体、爱事业的先进事迹,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也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推崇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意识增强,社会主义的诚信、和睦、互助等文明新风进一步形成。广泛开展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新风,产生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新村、文明农户和文明家庭。去年底,张郭镇被评为全国文明镇,戴南镇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昭阳镇沙甸村、沙沟镇水金村等10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这些先进典型在全市面上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镇乡风文明建设调查与思考
*镇地处*县西南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经济活跃,是全国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镇和*县四强乡镇。全镇总面积68.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万亩,下设31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总人口6.7万余人。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625元。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我们*镇结合本地特色,立足抓好“四点”,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有力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
一、主要做法
1、以激活载体为支撑点,构建乡风文明建设平台。农村精神文明的关键是解决群众欢不欢迎、接不接受、参加不参加的问题,充分挖掘和创新现有文化载体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首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生态村创建、“两型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新知识、新内容,帮助各村重新充实和修订了村规民约章程,进一步完善了一事一议、集中讨论、民主决策、学习宣传、奖优惩劣等制度,使之发挥效应,解决群众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享受文明新风尚。二是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让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各种活动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组织开展“图书进村带科技、网络进村带信息、协会进村带市场、普法进村带权益、项目进村带发展、活动进村带活力”等“六进六带”活动,凝聚合力,拓宽载体,提供全面服务,增强了宣传文化阵地服务“三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农民多元需求。引导农民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革除赌博、婚丧大操大办等陋习,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让群众分享文明新风尚。目前,已有1个村三里庙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三是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家庭成员道德水平,让群众享用文明新风尚。第四,结合“婚育文明进万家”活动,在农村大力宣传倡导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生活方式,让群众共享文明新风尚。
2、以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增强乡风文明建设原动力。
一是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培养一批“文明农民”。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十佳文明村组”、“十佳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开展形势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将当前形势、市场经济等知识送到农民手中,逐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是提高农民的政策法律素质,培养一批“守法农民”。结合实际精心编制农村政策法律知识简易读本,深入农村基层机关、学校、企业、村组开办政策法律知识培训,指导群众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努力形成群众学政策法律、用政策法律的很好氛围。
乡风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去推进欠发达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以山西省静乐县为研究对象,对欠发达地区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调研,结合当地的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及相关问题作了一些对策性思考及总结。
关键词:乡风文明;乡村振兴;道德建设
1静乐县域概况
1.1静乐县区位环境。静乐县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县域面积2058km2,地处山西省西北部位置,是太原、忻州以及晋西北联系的关键枢纽地带[3]。全县下辖4镇、10乡、1个居民办事处,381个行政村,450个自然村,2016年静乐县总人口约为16×104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4482人,乡村人口为104591人,城镇化率约为34.25%。1.2静乐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矿业是静乐县的两大支柱性产业,产业结构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立足于长远与未来,静乐县的农业产业将处于基础地位,工业、商旅业加快发展对城乡建设的覆盖引领作用也将进一步扩大。所以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将是乡村振兴的本质性内容[2]。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约为21.3×108元,较2012年增长12%,增幅在忻州市排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52.8×108元,增长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4元,较2012年增加了10.7%;农民人均纯收入4566元,增长14.5%,全市第2,静乐县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近些年,静乐县紧紧把握“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的奋斗目标,经济发展呈现出稳重有进的态势。
2静乐县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
2.1静乐县村民积极向善的氛围更加浓郁。近几年,静乐县开展“身边好人”活动,建设“文明村镇”,持续加快乡风文明的建设发展[6]。调研发现,静乐县根据建设“乡风文明”的总体要求积极提倡科学精神,针对部分村民的不良倾向与陋习,加强无神论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的引导。通过“身边好人”活动的开展孝老典型的评选。静乐县在“身边好人”这项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文明乡风。静乐县政府在思想道德建设与“道德讲堂”建设相结合下,以村民讲述村民身边事的形式,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力度,逢年过节之时,会组织志愿者开展一系列扶贫帮困、保护环境以及公益劳动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去影响村民的文明实践。2.2静乐县乡风文明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静乐县农民在养成文明乡风的过程中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了认识。伴随着农民收入增加,曾经那些为了吃饱穿暖而奔波的农民现在开始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生存的环境。媒体的发达与信息的流通让他们感受到新时代生活的幸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发展的同时让他们把在城市中的良好习惯带到农村,他们开始注重邻里关系和睦、生活环境整洁以及行为举止规范。在静乐县,农村的文娱活动得到丰富,各个村都纷纷建设了广播站、棋牌室,90%的家庭同时拥有电视机、电脑、手机等,这使得农民更好地学习先进文化并且形成了良好风气。2.3静乐县村民不文明现象逐渐减少。农民在素质教育的普及之下更加积极地加入到社会大众素质提升的行动中。随着各种媒体及网络持续强化对好人好事的宣传和报道,无形间提升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静乐县政府举办的农村群众文娱活动逐年增加,在活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在培养农民养成文明的行为。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腐朽文化市场的整治和监管。经统计发现,静乐县村民认为打牌成风现象有所改善的占80%;认为遍地迷信现象有所改善的占62%;认为陈规旧俗有所改进的占60%。2.4静乐县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的成就。最近5年以来,静乐县在大力建设与整改乡风文明的行动下,扭转了不正乡风,形成了诸多良好的乡风。最近几年,在静乐县全体人民以及静乐县政府的努力之下,静乐县的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出现了比较稳定且较快的增加,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66元,增长14.5%,全县生产总值约为21.3×108元,比2012年增长了12%[4]。经济的快速腾飞为静乐县乡风文明建设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物质保障;静乐县农村教育也有了不小的改变,这些年教育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对静乐县而言,教育公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障,党中央和政府对静乐县以及国家其他贫困地区的学生的教师队伍建设、公用经费、校舍维修和改造等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而大大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的环境,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改变农村教育环境的不利局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与物资支持,鼓励农民更加积极地去建设文明乡风,使良好乡风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与发展。
管理局乡风文明创建方案
遵照市委提出的争做合格人的要求,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目标,为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键设,使“争做合格人”活动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决定在我局新农村建设村点开展“创星级文明户、争做合格人”活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切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把“创星极文明户、争做合格人“活动,作为广大农村开展“争做合格人”活动的平台,旨在把全局广大农民吸引和凝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事业来,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广大农民爱脸面、树形象,识大体、顾大局,转观念、重实干、讲文明、树新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户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广大农村形成“守法守纪、和睦和谐、诚信文明、勤劳朴实、大有作为”的新风尚,激发农民主人翁意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更大的改变农村环境面貌和文明程度,打造文明、整结的新农村。
二、活动内容和标准
(一)争做“两学、一创、一顾”新型农民
1、学习文化,陶塑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