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15:50: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乡村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国要实现农村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本文着眼于甘肃乡村实情,阐明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分析乡村文化发展优劣势,利用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和价值,提出以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实情;乡村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重大部署,要求“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居民进入城镇,一些农民的乡村文化认同感淡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困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乡村振兴,先要文化振兴,用文化带动思想,用文化带动经济,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起铺垫作用。
1甘肃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1.1甘肃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有高山、盆地、沙漠、戈壁等地形特征。根据地形特征,发展出了风格各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沿着河西走廊,寻找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这里有肃南肃北的裕固风情和蒙古风情,还有天祝藏区的藏族文化,各种文化交相辉映。东南部的天水和陇南地区,风景秀丽,山川葱郁,有“小江南”之称,伏羲文化、陇东黄土地文化、河陇文化为一体,天水的大地湾文化距今有7800多年。甘肃礼县是秦族、秦文化发祥地。秦人最早的都邑所在地。甘肃境内的岩画、碑石都有发现,拥有的姓氏文化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如陇西的李氏文化[1]。戏曲方面有甘肃陇剧、曲子戏、甘南藏剧、高山戏、陇南花灯戏、搬山戏等。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在中国四大石窟中甘肃石窟就占了两个,可以说甘肃石窟文化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
乡村文化发展探究
1引言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对策之一就是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但随着城镇化发展,乡村文化发展依赖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文明逐渐取代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且文化传承人年龄产生断层,传统乡村文化后继无人。大激店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文明生态曾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对大激店进行研究有利于探究城镇化中传承与挖掘乡村文化的途径,为其他乡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传统文化失去原真性、与城市文化趋同等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2大激店概况
大激店村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江城乡。改革开放后,全村经济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住房上承用现代和古民居相结合的形式,在原有古建筑基础上修缮而成;基础设施完善,道路整洁,交通便捷。村民自发植树,村内种植大量树木,绿化程度较高。
3大激店乡村文化传承与挖掘的成效性
3.1对传统乡村文化原真性的继承。(1)注重文物古迹的传承。在文物修护时注重保留文物古迹的原真性。目前村西慈航寺和真武庙古戏楼、观音堂已得到重修,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图一文物保护工作示意图如图所示,村委会和村民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形成一个良好的文物保护工作环境。(2)民居方面注重传承。在城镇化过程中,大激店保留乡村传统特色,在原古建筑基础上修缮民居,古民居与现代住房结合,整体建筑向古镇旅游发展靠拢。这使大激店在保留了古建筑和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不妨碍建设新农村,而古朴的民居建筑风格给予了大激店发展旅游业的机会。(3)民风民俗方面注重传承。大激店村民对传统节日的喜好程度超过外国节日,通过积极参与文娱活动,增强了村民间的凝聚力,将文化观念融入生活中,形成了大激店独有的文化价值观;村中现存留书法、木雕等多种形式的手工艺品一般作为馈赠品,避免了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因商品化而失去了传统本色的问题(刘方玉,2014)。3.2对新型乡村文化的挖掘。(1)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集体文化活动丰富,村委会组织村民定期开展联欢会及文化节,其中重要传统节日全村共同欢庆。村中设有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村民进行体育运动提供设施,该中心还充分地利用了农村书屋和古庙书藏,满足村民日常文化活动需要。(2)发展具有独特性的乡村文化。l大激店致力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展旅游事业,通过众筹等方式利用民间资源发展多档民宿,吸引不同需求的旅客,推进大激店文化传播与发展;打造原创音乐节,让大激店走向世界,2018年大激店音乐节主题是“打造音乐文化特色小镇”,中国乐曲与世界音乐的碰撞,为传统乡村文化注入现代化的新血液;借用互联网,中国匠人谷文创小镇项目打造网络直播APP平台,可线上销售,线下依靠传统民居建立匠人聚集区。多种特色活动形成了大激店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
乡村旅游文化论文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乡村旅游成为当前发展较快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聚落景观、乡村经济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及自然环境景观为基础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6中国乡村游”和“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两大旅游主题掀起了乡村旅游的高潮,强调“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超过25亿人次,乡村旅游消费规模增至1.4万亿元,带动约900万户农民受益。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一个热点,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农村文化包含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饮食文化、居家文化,等等,如何发挥文化对景区的提升和引领作用,提升文化的内涵,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开发农村旅游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即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利用地缘优势,结合当地旅游发展的现状,以河北省沙河市蓬勃开展的乡村旅游为基础,探寻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挖掘如何提升文化水准。
一、个案调查:河北省沙河市乡村旅游文化的现状
文化是旅游者产生乡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人们除了渴望在旅游中得到感观及心理的愉悦之外,还希望学习到一些在自己居住地所未见未闻的知识[1]。对河北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研究,要深入挖掘散布于河北省各地的乡村旅游景区的文化遗址、文化传统等内涵,从而做到“精”“深”和“广”“博”相结合,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带动景区经济发展。沙河市旅游资源丰富,风光秀美,文化资源厚重,共拥有旅游资源单体220个,其中特品级和优秀级旅游资源单体24个。目前形成了以“百里画廊”为主轴的旅游观光带,以中国传统古村落为依托的乡村田园旅游观光群,以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支撑的农业观光休闲区,以“中国玻璃城”为引领的宜居宜游生态新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体验观光游,逐步构建起了富有沙河特色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其中栾卸银杏风景区属于后发优势,利用当地的自然山川、植被和历史遗迹开展生态休闲、健康颐养游。河北恒利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栾卸银杏风景区)2016年3月获批建设,项目占地7420亩,主要为家庭农场建设、产业观光园建设、休闲设施建设及路网建设。其中新建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该项目主要以旅游开发为主旨,以生态旅游为主体,是集休闲、养生、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观光园。园内建设四区一带,分别是:四季观光区、水景颐养区、躬耕体验区、综合服务区及文化产业带,形成“一村”“二田”“三谷”“四园”。目前已建成万亩银杏林、菊花园和红叶谷等,在原来的旧式水渠上铺设近十公里的“文化长廊”。目前尚处于观光游的初级阶段,相关的文化景观还没有开始建设。因此,“文化长廊”的建设成为提升景区品质的重要抓手。通过调研发现,乡村现有的可供挖掘的文化资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静态的,自然状态下呈现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地方建筑、自然风光、文化遗址等;一类是动态的传统工艺,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的,如饮食、歌舞、手工艺等。文化因素渗透在乡村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内涵,可以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但是这些文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良莠不齐,对景区的提升作用也或大或小。
二、原因分析:乡村旅游文化挖掘不足的原因
散落在河北省各地的乡村旅游目前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支柱,他们在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村环境,促进现代农业转型方面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但对于乡村文化传统的挖掘十分不够,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片面追求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旅游的文化熏陶功能被忽视了。”[2]如何充分发挥文化的带动作用,需要首先找出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所在。(一)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周期长,见效慢,所需前期投入较多。乡村旅游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三种途径,一是自筹经费。依靠原有产业的收入来开发新的旅游项目。这就对村落原有经济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则的话很难拿出钱来投资旅游。而目前中国乡村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期,新型农业合作社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故而经济投入有限,所以常常是在原有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这就势必造成与文化相关的设施建设滞后。二是政府拨款。政府拨款不是按照人口数或者村落数等平均分配的方式来进行,而是以“申请+项目”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仅对景区的前期建设要求较高,而且引入了竞争机制,对于处于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的景区建设十分不利。三是社会资金。由于社会资金来源多、稳定性差,很多时候难以和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长期性相适应。资金是乡村旅游建设前期发展阶段必不可少的投入,资金不足导致一些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迟缓,已经开始发展的项目亦无暇顾及文化建设。(二)文化意识淡薄,重视不够。景区的建设离不开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带头人多数为乡村的党支部书记或者村委会主任。由于村级组织不是政府的一级组织,而只是村民自治组织,产生方式由全体村民大会从本村居民中选举产生。部分景区建设的领导者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没有意识到文化在景区建设中的作用,重视硬件建设,忽略软件建设,对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认识不足,对其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乡土性的认识不足,缺少统一的设计、规划。(三)人才缺乏,农村难以留住人才。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文化建设,应该依托专业的人才,具备一定学识之人,可是当前中国,农村留不住人才,这也是制约景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一方面,城市的大学毕业生首选留在大城市,哪怕是出生在农村的大学生一般也不想再回到农村。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照顾不足。“大学生村官”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才匮乏的问题,但一届村官的期限为2~3年,到期后很多大学生会离开农村另谋出路,农村只是他们短暂停留的场所,极易使政策执行不连贯,朝令夕改。“三支一扶”所涵盖的区域有限,多数是较为贫困的地区,且其所分布的行业集中在教育、医疗等,这样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落后,难以有基础发展旅游业。文化的挖掘是一个系统而集中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往往是综合起作用,成为制约乡村旅游文化传统挖掘的原因所在。
三、解决对策:进一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措施和建议
乡村旅游不同民族餐饮文化探讨
摘要:近些年我国经济建设步伐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度有效加快,乡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提升,其中,乡村旅游是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而民族餐饮文化则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就乡村旅游中不同民族餐饮文化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对相关工作策略进行了探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定支持。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族餐饮;文化建设;重要作用;开展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逐渐变得繁荣起来,人们对于旅游产品有着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而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分支,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乡村旅游业正处于繁荣的发展时期,乡村必须要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乡村餐饮是向外界游客展现饮食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于民族餐饮的研究,从而让乡村旅游更具魅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乡村旅游民族餐饮的概念
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生活与发展的基础,饮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包含着丰富的礼仪、习俗与时尚的文化内容,基于饮食已经形成了一条丰富的产业链。餐饮产品的重要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多功能性、可组合性,因此,饮食文化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进行展示,能够为地方带来经济增长,由于各地物产气候习俗的不同,人们的口味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各种菜系的产生。因此,在乡村旅游民族餐饮建设过程中,乡村要善于寻找自身的特色,并且展示自身的特色,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和风味性,为来往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刺激人们的消费动机。除此之外,特色的加工烹饪方法、烹饪名人都是乡村的餐饮旅游资源,对于很多游客有强大的吸引力[1]。
2乡村旅游民族餐饮的特征
乡村文化构建调研报告
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文化建设是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明显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因而,增强乡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乡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必定要求,也是构建乡村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下面从我乡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增强我县乡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初步讨论。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乡有乡村户数4449户,人口15132人,目前我乡没有达标乡镇文化站1个,安排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全乡基础实现了农村文化活动有人组织,时事政策有人宣传,文化市场有人管理的目标,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不断增加。全乡目前12个行政村有6个村建有达标“农家书屋”和村级广播室。每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图书、报刊杂志不少于3000种,配备了专门的书柜和阅览桌椅等基础设施,购置了电视、影碟机、电脑等设备,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我县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有5个行政村建有健身器材和场地,每个村配有5-6个体育带头人,专门对群众在体育锻炼中进行带头和指导。目前,全乡有19个民间管乐队100人,数字电影放映队1个3人,文化科技户每村1-2户带头人,民间艺人有41人,涉及的有唱山歌、民乐、美术、雕刻、讲故事、道教、剪画等多个行业。其中一名文化科技户陈志安经过培养被评为市级民间艺人,给农村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前景和氛围。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对于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乡在实现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地时候,存在经济“硬指标”,文化“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阵地压缩,队伍不稳,农村文化机构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思考
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当前农村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乡村文化阵地,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享受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如何切实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已成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对**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调研采取问卷、座谈、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向全区19个乡镇街道发放了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人员配备、资金落实、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农村业余文化团队建设等12个方面的问题。同时,分片召开了5次专题座谈会,参加人员包括各乡镇街道的宣传委员、分管文化工作的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文化员和部分基层文化俱乐部管理员。此外,调研组还实地走访了7个乡镇街道、6个基层文化俱乐部、6家企业、2个社区和2支业余文化团队,接触了大量一线工作人员和文艺骨干,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提出对策和作出决策提供了现实依据。
一、**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大力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文化特色基地(队伍)建设稳步推进。自**年起,**区着力开展“双十”文化特色基地(队伍)建设,即建立十个文化特色基地和十支业余文艺队伍,意在充分展示全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经过几年的运作,通过多次考核和重新命名,各基地(队伍)已逐步走向成熟,并发挥出了较大作用。如东城海棠社区文化基地、南城民间传统文化基地、西城久久艺术团、新前雄鹰舞狮队、宁溪民乐队等,不但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人员,而且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深受群众欢迎,在全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除“双十”文化特色基地(队伍)外,各乡镇街道也纷纷自行组建业余文化队伍,共计300多支,其中仅宁溪镇就有150多支,极大地丰富和带动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
2、基层文化俱乐部不断完善。根据台州市统一部署,**基层文化俱乐部从**年开始创建,目前已建成212家俱乐部,其中一类23家,二类74家,三类115家。各乡镇街道和有关村居都花大力气,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如澄江街道、江口街道等主动投入资金为俱乐部添置健身路径、篮球架、乒乓球桌等体育器材。沙埠镇万三村自筹资金50多万,全面装修文化中心,改造了图书室、棋牌室、室内健身房,建成村级数字电影院、电子阅览室。北洋镇北洋村俱乐部自筹资金,投入了100多万元,新建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该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多媒体室、演出场所、健身房和排练厅,设施非常完备。同时,俱乐部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举办了多次全区性的基层文化俱乐部展演活动,各乡镇街道也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基层文化俱乐部专场文艺活动,很好地展示了俱乐部文艺团队的风采,并进一步激发了各地的创建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工作。此外,还多次组织举办了俱乐部管理人员和文体骨干培训,不断提升俱乐部人员素质,规范俱乐部的运行机制,使基层文化俱乐部发挥应有的作用。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区特有的文化优势,突出区域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通过分析磁州文化的内涵和对磁县乡村振兴的意义,提出针对磁县乡村振兴策略,表明磁州文化对磁县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以期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磁州文化;乡村振兴;影响;策略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1]。这就要求各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区域内特有的文化优势,突出区域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目前磁县正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以筹办2020年邯郸市第五届旅游发展大会为抓手,做好乡村振兴这件大事。黑格尔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磁州文化以其独特的地位,对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磁县乡村振兴战略中,挖掘、搜集、整理、开发、传播磁州文化,可以全面促进磁县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使磁县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
1磁州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磁县,古称磁州,位于河北省的最南端,西依太行,北靠古赵,东临邺城,南临殷都,为晋、冀、鲁、豫四省通衢之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灿烂的磁州文化。磁州文化是指从磁县下七垣文化时代开始,6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漳河、滏阳河、牤牛河流域以及西部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战争、交流等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人文现象和自然景观。磁州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磁州文化主要包括磁州历史文化、磁州窑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水利建设文化、山川地理旅游文化、乡土特产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
1.1磁州窑文
乡村文化的探析论文
关键词:乡村文化硬化新文化审视
摘要:鲁迅毕生致力于国民的思想启蒙。认为让农民接受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逐渐消除封建的风俗与习惯是进行文化改革,建设现代新文化的最重要的基点。小说正是通过渐东偏远农村发生的一场辫子风波,在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描写中,形象而深刻地阐明了这一思想。
关于中国文化的改良和建设问题,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经过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逐渐成为人们思考的焦点。许多志士仁人主张从文化改革入手来探索中国社会的根本出路。梁启超提倡“兴民权”,严复介绍“群学”,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作为思想启蒙的核心内容。鲁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把思想和创作的重点放在对国民的思想启蒙上。强调“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1},即社会的解放应以个人的解放为前提条件,认为人的觉醒只能随着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断消除传统文化的禁锢,才能逐步完成现代新文化的建设,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2}。小说《风波》以其生动的形象和画面揭示了这一点。
《风波》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背景,描写这一事件在浙东一个偏僻小镇里所掀起的细微波澜。过去人们一直把它作为反映张勋复辟这一政治事件的小说。事实上,小说里没有一个人属于复辟集团的成员,甚至赵七爷也始终未曾从维护张勋复辟政权的角度出发去推行辫子政策,他的直接目的就是公报私仇。因此,张勋的“种辫子”更多的是在当时愚昧落后的乡村文化基础上得到的“响应”的,而数千年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愚民政策,正是这种落后社会文化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小说真实地展示了无知无识的农民被野蛮欺骗、肆意蹂躏的生活图景。
这是一群饱受封建专制奴役,挣扎在生活底层的贫民们。他们没有知识,不懂科学,连见过世面的七斤也只会愚昧地传播一些纯属无稽之谈的街谈巷语。甚至名字也是承袭几代相传的习惯,以出生时的斤两充当自己的小名。对此鲁迅指出:“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惟有默默地身受宰割和灭亡”{3}。正是在这片文化的沙漠上,赵七爷粉墨登场了。赵七爷究竟是什么人?历来有着不同的分析。许多人认为赵七爷代表了革命后封建势力在辫子问题上向农民进行反攻倒算的反动政治势力。其实赵七爷不过是一个普通乡村酒店老板而已。但他何以成为“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呢?关键在于他有“文化”,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能说出五虎将姓名。这是多么可笑又可怜的文化啊,然而小说的悲剧意蕴正是由此生发开来。就是这样一个所谓学问家,却赢得了鲁镇人们的无上尊敬和信任。借着张勋复辟,赵七爷演出了一幕借索要辫子,公报私仇的活报剧。
两年前,生性胆小的七斤借酒大骂赵七爷是“贱胎”,他容忍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宽恕了这一切,只是一方面出于政治经济上无权无势,不敢贸然行事;另一方面出于封建礼仪的约束,不可公然报复,便一直耐心等待时机。张勋复辟消息传来,犹如天赐良机,赵七爷立即闻风而动,穿起那件轻易不穿的宝蓝色竹布长衫,借辫子名正言顺地向七斤“雪耻”了。在此作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虚伪,具有强烈报复心的乡村富户形象。他恫吓七斤:“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他明知七斤们没有文化,却故意欺诈说:“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几句话便使七斤一家和在场的农民怵怵危惧。实际上关于辫子问题,清朝政府早在宣统年间便有明确规定,康有为在稍后为朝廷起草的一份诏书中又声明:“凡我臣民,无论已否剪发,应遵照宣统三年九月谕旨,悉听其便。”可见这时皇帝并非定要辫子不可,但七斤们认为赵七爷识文断字,有见识,说的都是千真万确。赵七爷正是利用了农民的这个弱点,故弄玄虚,连骗带吓,达到其卑鄙的个人目的。透过这一闹剧,鲁迅明确揭示出必须使文化的主要载体,即广大劳苦大众真正获得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认为这是他们最终走向觉醒的第一步。
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摘要:乡村因独特的文化成为当前的旅游热点。然而,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却面临着开发严重不足及被异化的境况。本文从他者、我者、中介者三大视角出发,通过对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动因与文化后果进行解析,提出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文化动因;文化后果
一、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因其传统文化以及与自然的亲近成为城市居民无法阻挡的诱惑,“到乡村去”成为城市居民一种重要的旅游选择,乡村旅游由此产生。乡村旅游根植于乡村传统文化。乡村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不同层次的丰富内容构成。其中,乡村物质文化包含民居建筑、农耕业态、传统饮食、绿色田园、山水景观和特色手工等内容;乡村制度文化主要包含居住群落制度、乡村礼仪文化、乡村传统民俗和景观布局文化;乡村精神文化包含乡俗节日文化、居民生活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和区域特色产品[1]。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所在,是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的基础与核心。但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多依靠单一的农业资源,即以采摘、观光、垂钓、农家特色饮食为主的农家乐,使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严重不足,旅游产品单一粗俗。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众多现代化游乐设施走进乡村,许多原生态的田园风景在现代化的景观规划中逐渐消失。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开发乡村文化,如何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潮流中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三大视角
本文从“他者”“我者”“中介者”三大视角切入,从文化动因与文化后果两方面深入乡村旅游表象的背后,解析“他者”文化,“我者”体验,“中介者”在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中扮演的角色、追求的利益,以及随之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从更深层面揭示乡村旅游及文化现象发生、发展机制。
小议乡村文化生活
——以河南省宁陵县王楼村为例
摘要:农村文化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愉悦人们身心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人们创造性和工作的积极性。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战略课题。本文阐述了文化生活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及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实地调查以王楼村为典型的豫东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集中分析了以河南省宁陵县王楼村为典型的豫东农村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和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文化生活;农村文化生活
ShortTalksabouttheRuralCultureLife
--TakeWanglouvillageofHenanProvinceasanexample
Abstrate:Ruralculturallifeinthesocialistconstructionprocessplaysanextremelyimportantroleintherichandvariedculturallifeoftheentirepeopleandalsotoenhancethecreativityandworkenthusiasm.Ruralrichculturallifeisanimportantcomponentofruralmodernizationandmajorstrategicissues.ThisexplainedtheculturallifeofruralmodernizationandtheimportantroleoffarmersintheproductionoftheactiverolethroughfieldsurveystoWangoffsplendidlyfortypicalruralculturallifeandthestatusoftheexistingproblems,withafocusonanalysisNinglingCounty,HenanProvinceWangVillagetypicalsplendidlyfortheculturallifeofruralproblems,andmadethecorrespondingresponsesthinkingandreasonableproposal.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5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