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纠纷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15:25: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乡村纠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乡村纠纷

乡村纠纷解决

一、两套逻辑的比较

村民在遇到纠纷时是倾向于找政府的,而不倾向于到法院“告状”的方式来解决,这与郭星华、王平所提供的“农民法律意识与行为”的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的是一致的:“选择政府部门解决纠纷的结果达到或超过被访者期望值的比例要高于司法部门。”

但这种调查结果和现实状况是令法学家不满意的,一个法学家看到农民去找政府解决“人命关天”的大案子,就会为农民的法律意识感到遗憾。正如韦伯在《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指出的一样:“法学家总是自认为是现有规范的代言人,也许,他们是解释者或适用者。哪怕是最杰出的法学家也持有这种主观的看法。这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失望,即他们的信念受到了客观上各种事实的挑战,因而总是想把事实纳入规范,进行主观的评价。”

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农民的这种选择就不会关注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问题,而是关注在社会时空的紧迫性和意识有限性的条件下,村民作出的这种选择是符合“实践的逻辑”。

实践中的行动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性,最多也就是如布迪厄所描述的“对其所处社会世界前反思的下意识。”但在法学家看到每一个活生生的案例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把“理论的逻辑”当作了“实践的逻辑”。因为法学家看案例思考问题时,运用的是静态的理论逻辑,静态的理论逻辑没有时空的限制,可以慢慢琢磨出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回到实践状态中,就不仅要受到时空的逼迫和空间的限制,还受到情绪的干扰。

二、三种力量的制衡

查看全文

乡村纠纷解决探究论文

摘要:乡村纠纷解决的考察,在方法论上,可以尝试从中国乡村地区的特殊的“差序格局”为基础的纠纷类型出发。在对纠纷解决过程进行分析时,要注重以个人为出发点、立足点,避免简单的拘泥于从“制度层面”来分析。纠纷解决过程中的当事者在进行决策时会受到“与当事者关系的亲疏”、“面子”、“公众舆论”、“第三者权威”等因素影响。然而,毕竟社会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中国乡村地区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人口结构、职业分层、权威归属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而,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传统因素的影响力日渐式微,而新的影响因素-契约意识-的影响力在日渐扩大。商业社会的以契约形式为依据的社会关系正逐步取代了身份社会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地方封闭逐渐被打破。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及复杂性是值得我们予以相当关注的

关键字:纠纷解决法论分析框架纠纷类型过程分析身份契约

一、导言

人类社会充满着矛盾,矛盾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矛盾需要平衡,纠纷需要解决,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任何社会均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对社会没有矛盾,没有纠纷的期待,可以说是不现实的。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尽量减少矛盾与纠纷,以及当纠纷确实发生时,能够花最少的成本来解决,并且使和谐的关系恢复如初。

本文就以发生于乡村地区的纠纷为考察对象,试图对该种纠纷的具体类型,解决过程当中涉及的各种因素,以及对各种因素的变化动因进行初步探讨,以岂对乡村纠纷,无论是在防止上,还是在具体解决方式的选择上,有所裨益。考虑到纠纷解决之考察本身的复杂性,在行文之初,有必要先将一些基本概念、方法论等作些介绍。

(一)、乡村纠纷解决之意解

查看全文

乡村纠纷解决分析论文

一、两套逻辑的比较

村民在遇到纠纷时是倾向于找政府的,而不倾向于到法院“告状”的方式来解决,这与郭星华、王平所提供的“农民法律意识与行为”的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的是一致的:“选择政府部门解决纠纷的结果达到或超过被访者期望值的比例要高于司法部门。”

但这种调查结果和现实状况是令法学家不满意的,一个法学家看到农民去找政府解决“人命关天”的大案子,就会为农民的法律意识感到遗憾。正如韦伯在《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指出的一样:“法学家总是自认为是现有规范的代言人,也许,他们是解释者或适用者。哪怕是最杰出的法学家也持有这种主观的看法。这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失望,即他们的信念受到了客观上各种事实的挑战,因而总是想把事实纳入规范,进行主观的评价。”

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农民的这种选择就不会关注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问题,而是关注在社会时空的紧迫性和意识有限性的条件下,村民作出的这种选择是符合“实践的逻辑”。

实践中的行动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性,最多也就是如布迪厄所描述的“对其所处社会世界前反思的下意识。”但在法学家看到每一个活生生的案例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把“理论的逻辑”当作了“实践的逻辑”。因为法学家看案例思考问题时,运用的是静态的理论逻辑,静态的理论逻辑没有时空的限制,可以慢慢琢磨出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回到实践状态中,就不仅要受到时空的逼迫和空间的限制,还受到情绪的干扰。

二、三种力量的制衡

查看全文

乡村纠纷解决分析论文

一、两套逻辑的比较

村民在遇到纠纷时是倾向于找政府的,而不倾向于到法院“告状”的方式来解决,这与郭星华、王平所提供的“农民法律意识与行为”的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的是一致的:“选择政府部门解决纠纷的结果达到或超过被访者期望值的比例要高于司法部门。”

但这种调查结果和现实状况是令法学家不满意的,一个法学家看到农民去找政府解决“人命关天”的大案子,就会为农民的法律意识感到遗憾。正如韦伯在《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指出的一样:“法学家总是自认为是现有规范的代言人,也许,他们是解释者或适用者。哪怕是最杰出的法学家也持有这种主观的看法。这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失望,即他们的信念受到了客观上各种事实的挑战,因而总是想把事实纳入规范,进行主观的评价。”

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农民的这种选择就不会关注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问题,而是关注在社会时空的紧迫性和意识有限性的条件下,村民作出的这种选择是符合“实践的逻辑”。

实践中的行动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性,最多也就是如布迪厄所描述的“对其所处社会世界前反思的下意识。”但在法学家看到每一个活生生的案例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把“理论的逻辑”当作了“实践的逻辑”。因为法学家看案例思考问题时,运用的是静态的理论逻辑,静态的理论逻辑没有时空的限制,可以慢慢琢磨出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回到实践状态中,就不仅要受到时空的逼迫和空间的限制,还受到情绪的干扰。

二、三种力量的制衡

查看全文

乡村纠纷解决分析论文

【摘要】法律与乡村社会的格格不入之处,不仅体现在法学家的理性逻辑和农民的实践逻辑之间的不一致,也表现在乡村生活中法律权威、政府权力和农民力量的相互制约关系之间中,还嵌入到乡村社会中血缘、地缘、业缘的交互关系中。

【关键词】实践逻辑;法律权威;政府权威

一、两套逻辑的比较

村民在遇到纠纷时是倾向于找政府的,而不倾向于到法院“告状”的方式来解决,这与郭星华、王平所提供的“农民法律意识与行为”的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的是一致的:“选择政府部门解决纠纷的结果达到或超过被访者期望值的比例要高于司法部门。”

但这种调查结果和现实状况是令法学家不满意的,一个法学家看到农民去找政府解决“人命关天”的大案子,就会为农民的法律意识感到遗憾。正如韦伯在《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指出的一样:“法学家总是自认为是现有规范的代言人,也许,他们是解释者或适用者。哪怕是最杰出的法学家也持有这种主观的看法。这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失望,即他们的信念受到了客观上各种事实的挑战,因而总是想把事实纳入规范,进行主观的评价。”

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农民的这种选择就不会关注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问题,而是关注在社会时空的紧迫性和意识有限性的条件下,村民作出的这种选择是符合“实践的逻辑”。

查看全文

乡村民事纠纷调和交流

农村民事调解是符合农村特色化解各类矛盾的主要手段,具有快捷、灵活工作效能,对于维护邻里和睦、社会稳定具有相当重要的正面作用。如何加将民事调解工作做到当事人的心窝里,就应掌握民事调解中的技巧,笔者就农村民事调解技巧说出一些建议.

一、把握局势,找准矛盾焦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调解成功,在调解之前必先把握局势,收集有关信息,了解双方当事人的矛盾焦点、纠纷性质、起因经过,还要了解当事人的个性,找准当事人的认识误区和问题症结,这个过程是调解的基础环节,如果盲目介入,不但不容易搞好调解工作,反而会因对整个过程和当事人的情况缺乏了解,使调解工作陷入被动,甚至恶化。

二、控制场面,选准切入点

很多矛盾纠纷发生时,当事人往往情绪激动,听不进去劝说。甚至丧失理性,极易做出违法的行为,在遇到这种情况后,调解人员,首先应当稳定当事人的情绪,促使其回归理性。平息情绪的方法有:1、察言观色,进退结合。面对当事人的冲动性的言语和行为,调解人员应保持冷静的态度,用平静低沉而有力的语言与当事人交谈。在一方当事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要设法使另一方当事人保持克制,而不是互相激怒。2、做一名优秀的倾听者。倾听当事人的心声,让其倾吐心中的压抑、不满和愤怒。也可以在调解人员主持下,让被侵权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倾诉和发泄,使其不满情绪得以释放。如能引起侵权方当事人的内疚和后悔心里。从而当场向对方道歉,那么调解的成功机率就大大提高。3、分而处之,各个击破。由于发生矛盾冲突而处于不理智状态的当事人,极易脱离主题而相互攻击、谩骂,容易导致矛盾加深,战火升级,当务之急应把把双方当事隔开,互相避开对方恶言恶语的刺激和攻击,待双方恢复理智后,再进一步做调解工作。

三、换位思考,选准沟通点

查看全文

信访案件及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整治活动总结

乡信访案件及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整治活动总结

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下,按照县上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乡实际,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信访案件及民间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整治活动。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县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信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为主线,以提高“两会一户”人员素质为突破口,以法律法规宣传为重点,努力打造“平安马台”营造和谐马台。通过这次活动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本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一、强化领导,夯实责任

为了进一步细化责任,量化目标,保证此次活动取得显著实效,乡上成立了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维政同志任组长,乡党委副书记陈锋、乡副乡长李先坤同志为副组长,各相关单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矛盾纠纷及信访案件大排查大调处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工作队,抽调4名副科级领导担任两个工作队正副队长,由22名脱产干部为队员。全乡7个村分两大片(田丰、西北沟、颜家庄三个村为一片;灯塔、金台、金狮、金星为一片),每个工作队负责一片,队员包村到组,确保了任务落到实处。各村也相应成立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充实了工作人员,为此项活动顺利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层层动员,搞好宣传1、县委会议之后,我乡及时召开了党委会议,传达会议精神,部署我乡整治工作,并及时召开了全体职工会议,安排了我乡整治工作,同时于8月9日专题召开了农村信访矛盾纠纷集中整治动员大会。对此项活动作了扎实周密的安排部署,并下发了《马家台乡集中开展信访案件和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实施方案》。同时对“两会一户”人员和乡村干部进行了培训,为进一步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各包片工作队进村入户,召开了村组干部会议和村民会议,层层传达了县乡会议精神,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公德。为此次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3、利用法制宣传车巡回7个村36个组开展了为期3天的法律法规宣传,据统计共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刷写标语76条,制作横幅2条,板报4面2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12次,受教育3100余人。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为了进一步提高乡村干部和“两会一户”人员的业务素质,我乡举办了乡村干部和“两会一户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人员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体现在:一是乡村干部应该掌握哪些法规政策;二是“两会一户”的职责是什么,以及在人民调解中的责任和作用;三是怎样进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如何预防纠纷激化;四是怎样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和治安防范;五是报表的报送工作。从而使他们明确了各自的岗位职责,明晰了工作思路,掌握了调解技能,领会了工作方法,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强化措施,排查到位1、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意识,树立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认识到保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从组织上、纪律上保证了矛盾纠纷排查的顺利实施,克服了过去搞经济一起上,抓排查走过场的一冷一热局面,从而形成了全乡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矛盾纠纷排查不留死角死面,我们采取进村入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排查,真正做到了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抓早、抓小、抓苗头”的纠纷防范机制。本次活动中,全乡共排查出矛盾纠纷10起,其中土地纠纷4起(遗留纠纷1起),邻里纠纷2起,家庭纠纷1起,人身侵权纠纷1起,其他纠纷2起。3、实行了干部包排查责任追究制度,对矛盾纠纷谁调查、谁调处、谁填表、谁签字、谁负责的排查调处责任人签字制,严禁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防止纠纷排而不实的现象发生,从而预防矛盾纠纷的激化。五、转变作风,调处及时我乡对本次集中排查出的10起矛盾纠纷进行了分类登记,除1起人身侵权纠纷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外,其余9起矛盾纠纷全部受理,并建立了领导包案制度,一般干部包调处责任制度。现已调结9起,其中1起因一方当事人不愿调解而告知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消除了过去排而不调、调而无果、久拖不决的现象。真正做到了预防在前、调处及时、防止激化、依法调解、按程序办事。总之,我乡农村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整治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本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宣传存在死角四面,群众法律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两会一户”人员职能作用发挥不很充分,存在等靠思想;三是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些问题我们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再添措施,努力使我乡维稳工作再上新台阶。

查看全文

乡信访案件及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整治活动总结

乡信访案件及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整治活动总结

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下,按照县上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乡实际,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信访案件及民间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整治活动。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重要思想和县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信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为主线,以提高“两会一户”人员素质为突破口,以法律法规宣传为重点,努力打造“平安马台”营造和谐马台。通过这次活动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本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一、强化领导,夯实责任

为了进一步细化责任,量化目标,保证此次活动取得显著实效,乡上成立了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维政同志任组长,乡党委副书记陈锋、乡副乡长李先坤同志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矛盾纠纷及信访案件大排查大调处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工作队,抽调4名副科级领导担任两个工作队正副队长,由22名脱产干部为队员。全乡7个村分两大片(田丰、西北沟、颜家庄三个村为一片;灯塔、金台、金狮、金星为一片),每个工作队负责一片,队员包村到组,确保了任务落到实处。各村也相应成立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充实了工作人员,为此项活动顺利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层层动员,搞好宣传1、县委会议之后,我乡及时召开了党委会议,传达会议精神,部署我乡整治工作,并及时召开了全体职工会议,安排了我乡整治工作,同时于8月9日专题召开了农村信访矛盾纠纷集中整治动员大会。对此项活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作了扎实周密的安排部署,并下发了《马家台乡集中开展信访案件和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实施方案》。同时对“两会一户”人员和乡村干部进行了培训,为进一步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各包片工作队进村入户,召开了村组干部会议和村民会议,层层传达了县乡会议精神,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公德。为此次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3、利用法制宣传车巡回7个村36个组开展了为期3天的法律法规宣传,据统计共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刷写标语76条,制作横幅2条,板报4面2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12次,受教育3100余人。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为了进一步提高乡村干部和“两会一户”人员的业务素质,我乡举办了乡村干部和“两会一户”人员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体现在:一是乡村干部应该掌握哪些法规政策;二是“两会一户”的职责是什么,以及在人民调解中的责任和作用;三是怎样进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如何预防纠纷激化;四是怎样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和治安防范;五是报表的报送工作。从而使他们明确了各自的岗位职责,明晰了工作思路,掌握了调解技能,领会了工作方法,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强化措施,排查到位1、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意识,树立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认识到保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从组织上、纪律上保证了矛盾纠纷排查的顺利实施,克服了过去搞经济一起上,抓排查走过场的一冷一热局面,从而形成了全乡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矛盾纠纷排查不留死角死面,我们采取进村入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排查,真正做到了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抓早、抓小、抓苗头”的纠纷防范机制。本次活动中,全乡共排查出矛盾纠纷10起,其中土地纠纷4起(遗留纠纷1起),邻里纠纷2起,家庭纠纷1起,人身侵权纠纷1起,其他纠纷2起。3、实行了干部包排查责任追究制度,对矛盾纠纷谁调查、谁调处、谁填表、谁签字、谁负责的排查调处责任人签字制,严禁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防止纠纷排而不实的现象发生,从而预防矛盾纠纷的激化。五、转变作风,调处及时我乡对本次集中排查出的10起矛盾纠纷进行了分类登记,除1起人身侵权纠纷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外,其余9起矛盾纠纷全部受理,并建立了领导包案制度,一般干部包调处责任制度。现已调结9起,其中1起因一方当事人不愿调解而告知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消除了过去排而不调、调而无果、久拖不决的现象。真正做到了预防在前、调处及时、防止激化、依法调解、按程序办事。总之,我乡农村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整治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本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宣传存在死角四面,群众法律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两会一户”人员职能作用发挥不很充分,存在等靠思想;三是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些问题我们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再添措施,努力使我乡维稳工作再上新台阶。

查看全文

农村司法调解逻辑分析

【摘要】农村的法治建设离不开乡村法庭的建设,而其中司法调解较之司法判决对于乡村和谐社会关系的维持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农村社会的快速变化给司法活动带来了挑战,纠纷双方都具有血缘或者地缘的关系,解决纠纷的目的与法律上的诉求不一致,而法官在进行调解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技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充分发挥“父母官”的身份是推动纠纷实际在司法调解阶段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农村对于法律的信仰仍然不足,如何推动在司法调解中发挥法律的实际功效仍然需要不停努力。

【关键词】农村人民法庭;司法调解;农村法治

“调解优先于判决”在当今的中国司法程序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许多基层法院将调解结案作为法官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之一,服判率高、社会认可度高、易于执行等优势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乡村法庭作为基层法庭的派出法庭,在不同于城市的乡村社会环境中,其调解的运作机制也会发生改变。

1乡村的司法调解环境分析

乡村的法治发展,基础在于分析乡村的基础社会情况。人际关系构成的网格化乡村环境中,存在着因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先天因素构成的人情关系,血缘涵射下的亲属关系具有先天义务性的亲密与信任效用。进行社会活动时,受到法律关系的影响较小,形成证据的意识薄弱,一旦纠纷产生,因公权力介入而产生的强制性判决会完全切断双方及其影响之下的相互社会关系,导致难以修复的关系损毁。同时,信息交流的便携,仅因长期的交往与社会互动而形成的后天性关系,拥有不亚于血缘关系的信任强度,长期的社会活动的进行,双方建构起了良好的信用关系,但是一旦发生双方不能够相互调和的纠纷时,其后期构造的信任关系仍是不可复原。调和乡村社会关系,双方一致认可的调解具有较判决更高的社会价值。同时,乡村建构的关系因为长期的交互,具有相对稳固的信任关系,对于自身的行为风险顾虑小,从而行为发生时不易形成证据形式的法律事实,而长期社会生活形成的社会事实往往难以与法律事实形成对应。纠纷发生后,纠纷双方交涉,无法形成合意的情况下,首先求助的是村干部,大多数的乡村地方将纠纷的调解率作为工作任务成果考量,使得村干部将调解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大多数的纠纷就其行动下得以解决,但由于未含强制性和承诺性的执行保障,仅仅作为调停人的村干部仍然无法处理少数纠纷。在寻求双方“气”顺和调解结果的公权力强力保证之下,纠纷进入法院需在所难免。调解相较于判决仍然是司法机构的优先考量,但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给调解中的事实还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乡村司法调解中运用的技术分析

查看全文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探究

摘要: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诉求。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既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乡村的治理体系,还要着力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针对乡村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产业发展、矛盾纠纷、文明乡风、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的不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突出问题,从以协同、科技、理性、价值、美丽为特征的现代化视域,重新审视乡村治理的能力问题,最终以乡村社会本身为“母本”,从多元主体协同的共治、科技支撑产业振兴的智治、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法治、建设文明乡风的德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美治5个方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努力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战略目标要求。

关键词:乡村治理;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跟上了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步伐。但同时,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相比,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仍然滞后,如何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成为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重大课题。对此,迫切需要在厘清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意涵及其现实价值的基础上,针对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供路径方向及有效对策。

一、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旨在突出有效治理乡村的能力应当满足现代化进程的要求。2019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了乡村治理的目标要求:“到2035年,乡村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①这个目标既是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的具体分解,也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深入回应。(一)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涵。现代化作为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实践主题,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各方面,被赋予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国防等现代性意涵,并在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融合中生成以科学、多元、智能、云端、融合、生态等为核心的现代性内容。这些现代性因子在与乡村的时空联结中,由于人口的流动、分工的细化、社会联系的日益趋紧,而不断使乡村褪去传统的色彩,并逐渐走上现代化的时代轨道。面对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诉求,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成为首要问题。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至少包括5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乡村治理主体能力的现代化。构成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主体自身能力是否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以及主体之间是否能够通过高效合作、互动联通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都是现代化能力的集中体现。第二,发展乡村产业能力的现代化。现代乡村仅仅依靠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以及单一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高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高人文价值含量的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因此从科技方面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产业模式转变、产业效能增值,成为提升乡村产业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第三,乡村法治能力的现代化。在乡土情结浓郁的中国乡村,要克服传统的人情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带来的困扰及治理障碍,需要提升依法善治的能力。第四,乡村德治能力的现代化。通过提升乡村治理的德治能力,引导乡村居民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价值理念的积极适应,构建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文明乡风,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进步。第五,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基于对工业化发展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反思,生态环境治理逐渐成为现代化能力的重要内容。现代化的生产生活越来越渴求回归自然的绿色生存空间,而乡村曾经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代价,如今的乡村治理势必要把生态环境治理当作一项主要任务。以上5个方面的治理能力如何,将决定着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诉求。中国是一个生成于农耕文明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中国的文明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在历史演进中曾遭遇农耕文明局限性和海洋文明扩张性的双重影响,中国乡村社会在近代连年不断的战争中迅速走向衰落,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与城市发展迅速拉开距离。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中,中国乡村社会逐步进入现代化的轨道,但也同时进入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从中国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看,乡村社会本身和乡村管理体制或制度是影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两个重要变量①,就乡村社会本身而言,乡村较城市发展滞后的客观现实已成为现代化治理所关注的对象,就乡村管理体制或制度来说,中国乡村治理相关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现在更应当关注的是,乡村社会本身如何通过治理能力的提升促使不断完善起来的制度释放活力,并转化为实际效能,也是在此意义上,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诉求。这一内在诉求还进一步决定了,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选择和必由之路。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②这表明,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基础和根本在乡村,只有补足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这一短板,才能振兴乡村,最终实现完整意义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