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15:00: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乡村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乡村改革

乡村财政如何改革

乡镇财政从二十世纪年代开始暴露出一系列严重问题。首先,由于乡村组织必须完成上级政府摊派的大量事务,而其财权却得不到保证,结果乡镇财政入不敷出。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其次,基层乡村组织常常置中央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禁止向农民随意摊派的政策于不顾,以各种名义向农民收费和集资,致使部分地区农民不堪重负,出现了农民和乡村干部对抗、农民与政府关系紧张的局面。第三,在提供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上,政府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由于这些服务的价格超出了农民可承受的能力,导致农民的福利受到损失,发展机会被剥夺。

乡镇财政出现的问题虽然与整个国家分配政策的城市化倾向有关,但乡镇财政制度建设滞后无疑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乡镇财政是年国家实行政社分设、组建乡镇政府时获得自主地位的,其功能在当时被定位于保障乡镇政府有效运作。在现行乡镇财政体制中,社区农民缺乏显示对公共品和服务的需求与偏好、缺乏进行监督和评价公共品生产的可操作程序,不具有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实际权利。加上在行政等级制中,乡镇政府以服从上级政府而不是辖区内农民的意志为主,这就使乡镇财政常常偏离其职能,忽视社区农民的利益。

本文重新考察乡镇财政制度建设问题,提出乡镇财政的收入来源,以及如何建立对县、乡两级的转移支付制度;并针对当前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明确筹资方式

结合我国的实际,本文将乡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和支出需要应采取的筹资方式确定为四种:

一主体税收

查看全文

乡村财政如何改革

乡镇财政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暴露出一系列严重问题。首先,由于乡村组织必须完成上级政府摊派的大量事务,而其财权却得不到保证,结果乡镇财政入不敷出。其次,基层乡村组织常常置中央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禁止向农民随意摊派的政策于不顾,以各种名义向农民收费和集资,致使部分地区农民不堪重负,出现了农民和乡村干部对抗、农民与政府关系紧张的局面。第三,在提供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上,政府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由于这些服务的价格超出了农民可承受的能力,导致农民的福利受到损失,发展机会被剥夺。

乡镇财政出现的问题虽然与整个国家分配政策的城市化倾向有关,但乡镇财政制度建设滞后无疑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乡镇财政是1983年国家实行政社分设、组建乡镇政府时获得自主地位的,其功能在当时被定位于保障乡镇政府有效运作。在现行乡镇财政体制中,社区农民缺乏显示对公共品和服务的需求与偏好、缺乏进行监督和评价公共品生产的可操作程序,不具有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实际权利。加上在行政等级制中,乡镇政府以服从上级政府而不是辖区内农民的意志为主,这就使乡镇财政常常偏离其职能,忽视社区农民的利益。

本文重新考察乡镇财政制度建设问题,提出乡镇财政的收入来源,以及如何建立对县、乡两级的转移支付制度;并针对当前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明确筹资方式

结合我国的实际,本文将乡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和支出需要应采取的筹资方式确定为四种:

(一)主体税收

查看全文

我国乡村改革研究论文

解决包括“三农”问题在内的中国乡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推动乡村改革。改革什么?怎么改?这是学界议论最多的问题。然而,由谁来推动乡村改革?谁是乡村改革的阻力?谁是乡村改革的动力?理论上的不同回答反映的是态度和认识问题,实践中的不同选择却会极大地影响乡村改革的目标、进程与结果。有人呼吁“施仁政”、“施德政”,解11有人认为应该“组织农民”、“让农民自己说话”,有的地方官员在改革实践中深感阻力重重、缺乏支持,最后不得不遗憾地离开改革岗位。由此可见,当前乡村改革的动力问题并没有因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启示而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革22而是一个需要通过系统分析予以澄清的问题。

要想看清包括“三农”问题在内的中国乡村问题,必须选好考察的视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县——乡——村,城市——乡村,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外国(特别是美、日等国)农业——中国农业,是考察乡村问题的应有视角。从政策选择、政府改革、政治参与的角度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的政治行为,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各动力要素对于乡村改革进程的影响。只有系统地看问题,由实然推出应然,才能认清中国乡村问题的复杂性,避免“盲人摸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近十年来,虽然中央政府给予高度重视,连续下发“减负”文件,推行多项改革措施;学界、舆论界给予关注和呼吁,农民也怀有强烈的期待,但各项涉农改革效果有限,问题依然严重。其中关键原因,不仅在于某些政策设计有漏洞,而且在于乡村改革动力系统中的各项要素严重缺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在前一阶段的乡村改革中都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各方都处于某种两难困境之中,不得不做出某种妥协,以至乡村改革动力不足、步履维艰。同时各要素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有利于改革的因素在不断增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和学界媒体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合作型压力机制,通过有效整合形成系统性动力,推动乡村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不仅必要而且具有现实可能性。

本文第一部分概述乡村问题的由来、乡村改革的进程以及考察乡村改革必须关注的几对关系,为下面关于乡村改革动力因素的具体分析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和思路。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中央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改革中的作用,强调政策选择的系统性、可行性、前瞻性是中央政府发挥动力作用的关键。第三部分分析了县乡政府自我膨胀和职能异化的后果,以及地方政府改革进程中的阻力和动力因素,认为乡村改革的最大阻力是依附公共权力的乡村既得利益阶层,而新动力机制应该注重发挥中央政府、地方改革派官员、农民与媒体的联合作用。第四部分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分析了农民政治参与的困境和出路。第五部分为结语,提出了整合乡村改革动力系统的建议。

一、乡村问题及乡村改革

(一)乡村问题及其由来

查看全文

乡村改革进程分析论文

解决包括“三农”问题在内的中国乡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推动乡村改革。改革什么?怎么改?这是学界议论最多的问题。然而,由谁来推动乡村改革?谁是乡村改革的阻力?谁是乡村改革的动力?理论上的不同回答反映的是态度和认识问题,实践中的不同选择却会极大地影响乡村改革的目标、进程与结果。有人呼吁“施仁政”、“施德政”,解11有人认为应该“组织农民”、“让农民自己说话”,有的地方官员在改革实践中深感阻力重重、缺乏支持,最后不得不遗憾地离开改革岗位。由此可见,当前乡村改革的动力问题并没有因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启示而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革22而是一个需要通过系统分析予以澄清的问题。

要想看清包括“三农”问题在内的中国乡村问题,必须选好考察的视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县——乡——村,城市——乡村,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外国(特别是美、日等国)农业——中国农业,是考察乡村问题的应有视角。从政策选择、政府改革、政治参与的角度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的政治行为,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各动力要素对于乡村改革进程的影响。只有系统地看问题,由实然推出应然,才能认清中国乡村问题的复杂性,避免“盲人摸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近十年来,虽然中央政府给予高度重视,连续下发“减负”文件,推行多项改革措施;学界、舆论界给予关注和呼吁,农民也怀有强烈的期待,但各项涉农改革效果有限,问题依然严重。其中关键原因,不仅在于某些政策设计有漏洞,而且在于乡村改革动力系统中的各项要素严重缺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在前一阶段的乡村改革中都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各方都处于某种两难困境之中,不得不做出某种妥协,以至乡村改革动力不足、步履维艰。同时各要素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有利于改革的因素在不断增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和学界媒体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合作型压力机制,通过有效整合形成系统性动力,推动乡村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不仅必要而且具有现实可能性。

本文第一部分概述乡村问题的由来、乡村改革的进程以及考察乡村改革必须关注的几对关系,为下面关于乡村改革动力因素的具体分析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和思路。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中央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改革中的作用,强调政策选择的系统性、可行性、前瞻性是中央政府发挥动力作用的关键。第三部分分析了县乡政府自我膨胀和职能异化的后果,以及地方政府改革进程中的阻力和动力因素,认为乡村改革的最大阻力是依附公共权力的乡村既得利益阶层,而新动力机制应该注重发挥中央政府、地方改革派官员、农民与媒体的联合作用。第四部分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分析了农民政治参与的困境和出路。第五部分为结语,提出了整合乡村改革动力系统的建议。

一、乡村问题及乡村改革

(一)乡村问题及其由来

查看全文

民盟服务乡村改革情况调研汇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央统战部关于认真组织和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统战部门广泛调动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民盟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如何进一步发挥民盟优势,利用民盟资源,调动广大盟员积极性,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建设新农村,民盟调研课题组,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并结合当前工作的实际,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新时期新形势下,民盟必须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民盟作为统战的成员,一定要按照统一战线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刻认识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上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时期民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点任务,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和运用民盟界别的资源,参与、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1、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民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意义重大,内涵丰富,原则要求十分明确,重点措施和实施办法切实具体。中央、省、市有关“三农”文件精神,以及当前国家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部署,都对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民盟要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民盟界别优势,运用民盟资源,把工作领域由以政治领域为主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领域拓展,把工作内容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大局延伸,因势利导,充分调动盟员积极性,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

2、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民盟工作的必然要求。我市70%多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各类组织普遍兴起,特别是个体户、民营企业和各种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迅猛。广大农村涌现出许多致富带头人、科技工作者和在当地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不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台人士到农村寻找市场和商机,有的直接把企业、事业办在农村。这都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民盟工作的战略任务,作为民盟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努力促进城乡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共谋发展局面的形成,尽最大努力调动和运用民盟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民盟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效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查看全文

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现状与改革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有效的提升和规范乡村医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进行探讨,提出改革方案,为进一步提高乡村医师队伍的整体医疗水平及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乡村医师;继续教育;改革

分析了解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现状,可寻求到适合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的改革方案,为进一步提高乡村医师队伍的整体医疗水平及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1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现状

1.1缺乏适宜的继续教育形式

目前乡村医师学历相对较低,一些地区仅为中专以下学历,因此中专学历教育是当前乡村医师主要继续教育模式,以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实用知识、医疗技术和实践能力为主,结合乡村医师的自身特点,实行半工半读,采用集中面授、课堂教学和个人自学等多重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此外,对于已取得中专学历的乡村医师,通过宣传、引导进行专科层次的继续教育,目前许多高校在各地均分布了若干教学点,由高校制定教学计划,各教学点负责乡村医师日常的教学安排及管理实施。主要学习形式包括2年全脱产及业余函授学习,但由于乡村医师学习时间难以统一、半医半农的双重身份、经济不宽裕、缺乏规范化要求、医务繁忙无时间和精力等因素,这种现有的普通医学院校的学历教育模式不适合乡村卫生人员的教学特点,影响了乡村医师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在为乡村医师制定教学计划时已经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难度高低等方面做出适应调整,以便乡村医师进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偏重于理论知识,而乡村医师的工作偏重于实践经验,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资格考试时出现了较大偏差。目前一些学校以及一些办学机构针对这种情况开设了适合乡村医师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培训,因此这也成为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在由学校承担的培训中由于师资场地器材等教学资源不足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比较讲究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技能培训则重视程度有所不足而由医院承担的培训中由于医院工作重心在于医疗加之学员自身重视不足等因素因此学员得到的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机会并不多。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的第三种重要形式是短期培训,目的是针对性提高乡村医师的业务水平和拓宽知识领域。乡镇卫生院是乡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通常以例会的形式进行,很少有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实地培训、函授和远程教育的形式[1]。由此可见,继续医学教育虽然有了长效化机制,但教育形式还是比较单一。

查看全文

乡村经济组织体系改革构想

我国乡村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运行就必须遵循上述市场经济的逻辑,乡村经济组织架构必须有利于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促进决策的分散化,促进非政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促进“夜警政府”的形成,向市场分权,向市民社会分权。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经济组织体系的基本模式

计划经济又称命令经济,严格来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只有一个决策主体即政府,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都由政府决定;市场经济则可称为交换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则是决策主体多元化,各类经济主体都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由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家庭、个人等各类经济主体共同决定。由此,计划经济由市场经济转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各类非政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政府向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家庭等经济组织分权,决策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换言之,经济运行主体的设置和乡村经济运行机制要发生变化,其目标是促进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分工。

我国乡村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运行就必须遵循上述市场经济的逻辑,乡村经济组织架构必须有利于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促进决策的分散化,促进非政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促进“夜警政府”的形成,向市场分权,向市民社会分权。

一般来说,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组织按其经济性质可划分为三大部类、七种类型:一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家庭组织和集体组织三种类型;二是以促进社会利益为目的且具有非盈利性质的政府部门,主要是行政组织;三是上述二者之间的第三部门,主要包括自治组织、事业组织和合作组织三种类型。这三大部类、七种类型经济组织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经济组织体系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政府部门相对较少、第三部门比较健全、市场部门比较强大,它们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共同解决一个社会的效率、公平与稳定三大问题,保证社会平稳发展。

二、现行乡村经济组织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查看全文

乡村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意见

关于加快乡村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意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意见》(楚政发[2009]9号),加快我县乡村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步伐,经2009年6月8日县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研究,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发展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作为加强卫生工作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不断改善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促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二、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一)乡镇卫生院定位、设置和规划乡镇卫生院是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的中间枢纽,在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乡镇卫生院是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及计划生育技术等服务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同时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卫生所的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培训等管理服务职能。除此之外,中心卫生院还承担着对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和医务人员的培训职能。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应满足预防保健工作及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当地乡镇建设总体规划。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原则是:布局紧凑、交通便利、功能分区合理、洁污路线清楚。要体现以人为本、方

便群众,选址要靠近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情况制定中长期规划,并分步实施。2、规模适度,功能合理。建设规模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人口情况在科学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乡镇卫生院的床位和人员一般可按每千人口0.6张病床、人员每千人口比1人的标准设置。业务用房建设规模:1万人以下的乡镇控制在450—700m2,1万—4万人的乡镇控制在700—1000m2。3、人员配置。乡镇卫生院的人员配置由县编委和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服务范围、交通条件等因素提出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意见,报州编办、州人事局和州卫生局核定人员编制数。新进入乡镇卫生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执业资格条件。要清理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严格控制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乡镇卫生院,到2009年底达不到执业资格的医、药、护、技人员要转岗分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必须达到90%以上。4、设备配置。乡镇卫生院设备装备,应根据其不同的规模功能、业务技术项目、医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工作量,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和器械。首先装备常规需要的基本设备器械,逐步达到装备标准。一般卫生院应配置常规检验设备、x光机、心电图机和超声诊断仪;中心卫生院可根据业务技术项目开展情况适当增加设备配置。(二)村卫生所设置每个村委会设一个卫生所,原则上每个卫生所设2名乡村医生,其中一名为女村医。三、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乡镇卫生院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卫生投入的主渠道。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州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并在整体增加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同时,根据县、乡医疗机构不同性质和特点,调整卫生事业支出结构,逐步增

加对乡村卫生机构的投入,确保乡村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行。(一)确保人员经费1、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和各种津贴、补贴)根据卫生院的不同情况实行全额或差额预算管理。各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补助办法及标准由县财政局会同县卫生局根据上级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县财政部门根据核定的标准统一核拔到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兑现工资和奖惩。2、乡村医生补助。每个村委会配置2名乡村医生,其报酬为每人每月200元。村医生实行编制管理。3、乡村医生管理。各乡镇空岗的乡村医生必须尽快补齐,所选用的乡村医生要符合资历条件,并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乡村医生补助考核管理办法,具体考核工作由县卫生局委托各乡镇卫生院组织进行,卫生局要做好监督指导工作,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乡村医生补助。(二)基础设施建设1、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确定,逐年安排。所需经费以州、县投入为主,并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国家实施的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的投入,各级要积极争取并给予配套资金补助。2、村卫生所房屋建设。村卫生所房屋建设纳入村委会建设一并统筹解决,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村卫生所的建设项目,乡、村负责落实建设用地。(三)切实解决村卫生所药品垫本资金不足问题对药品垫本资金不足的村卫生所,按州级有关规定执行。四、进一步增强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活力乡镇卫生院的改革,要在确保卫生院服务功能不变、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改

革探索,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增强其发展活力。(一)深化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切实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全县范围内完成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基础上,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落实和扩大院长的经营自主权。在核定编制内,合理确定岗位,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双向选择。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工资分配机制。拿出工资构成中津贴部分的100%作为绩效工资,进行再分配,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建立责权明确,民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医方式。(二)强化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在乡村全面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即:统一业务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发放补助、统一药品采购。村委会不得向村卫生所收取房租费、管理费。(三)转变服务模式,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深入农村家庭、学校,提供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卫生服务。要充分利用中医药、彝医药等价格低廉而又行之有效的药物和方法为群众防病治病。(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的药品逐步纳入全州统一招(跟)标采购,以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切实减轻农民群众医药负担。五、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卫生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宏观管理,制定和完善各项农村卫生人才政策,建立一套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推动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培养和建设一支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乡镇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一)因地制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3年内到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6个月,不断巩固和更新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查看全文

乡村民主政治改革论文

一、引论

中国乡村民主自治是史无前例的事件。我们几乎没有现代国家的直接经验作为参照系来对这一事件进行评论,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从农村开始的,更没有在与中国相似的历史条件下从农村开始进行政治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只能通过历史分析和逻辑判断对这一事件作出某种推测性研究。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1·从根本上说,乡村民主政治应该是全社会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全社会的“自治民主”。2·在传统乡村社会,可以有“自治”,但不会有“民主自治”;真正的传统乡村社会不存在对民主政治的需求。3·对民主政治的需求产生于乡村社会的结构转型时期。4·通常,乡村政治改革应该是全社会政治变革的最后一个环节,传统乡村社会很难产生推动全社会政治变革的力量。5·中国推行乡村民主自治制度标志着一场新的“乡村动员”已经开始,在今后一个时期,乡村富人政治和宗派政治将会强化。6·乡村政治改革要遵从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这个前提下,政治家的政治领导艺术才能够驾驭政治改革进程。

二、自治不等于民主自治:一种历史观察

自治本是一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或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的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某一地域的共同体由于经济上的封闭性或相对独立性,而产生的对中央政府的相对独立性。在一般政治学和历史学文献中,自治概念多用来描述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政治特性;现在也用来表述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与多数民族的关系。在基督教君主制盛行的背景下,城市共和制度创造了提供自治可能性的重要范例。(戴维·赫尔德,1998,53)

罗马帝国时期,欧洲有自治城市。在公元二世纪,罗马帝国的“每一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地方自治,都有它本地的''''政治''''生活,都有它自己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在所有城市之上,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它执掌国家大事--外交、军事、国家财政。”罗马帝国的中央政府真正完全控制的是罗马这个城市,其君主在法律上只是首府罗马城的最高长官。皇帝作为取得胜利的征服者,他的大田庄遍及帝国各地,并成为其岁入的重要来源。(罗斯托夫采夫,1957,195-230)显然,这种自治性政治关系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更不同于今天的我国乡村“自治”。

查看全文

乡村经济组织体系改革构想

我国乡村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运行就必须遵循上述市场经济的逻辑,乡村经济组织架构必须有利于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促进决策的分散化,促进非政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促进“夜警政府”的形成,向市场分权,向市民社会分权。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经济组织体系的基本模式

计划经济又称命令经济,严格来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只有一个决策主体即政府,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都由政府决定;市场经济则可称为交换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则是决策主体多元化,各类经济主体都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由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家庭、个人等各类经济主体共同决定。由此,计划经济由市场经济转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各类非政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政府向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家庭等经济组织分权,决策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换言之,经济运行主体的设置和乡村经济运行机制要发生变化,其目标是促进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分工。

我国乡村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运行就必须遵循上述市场经济的逻辑,乡村经济组织架构必须有利于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促进决策的分散化,促进非政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促进“夜警政府”的形成,向市场分权,向市民社会分权。

一般来说,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组织按其经济性质可划分为三大部类、七种类型:一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家庭组织和集体组织三种类型;二是以促进社会利益为目的且具有非盈利性质的政府部门,主要是行政组织;三是上述二者之间的第三部门,主要包括自治组织、事业组织和合作组织三种类型。这三大部类、七种类型经济组织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经济组织体系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政府部门相对较少、第三部门比较健全、市场部门比较强大,它们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共同解决一个社会的效率、公平与稳定三大问题,保证社会平稳发展。

二、现行乡村经济组织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