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14:46: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乡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国要实现农村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本文着眼于甘肃乡村实情,阐明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分析乡村文化发展优劣势,利用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和价值,提出以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实情;乡村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重大部署,要求“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居民进入城镇,一些农民的乡村文化认同感淡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困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乡村振兴,先要文化振兴,用文化带动思想,用文化带动经济,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起铺垫作用。
1甘肃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1.1甘肃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有高山、盆地、沙漠、戈壁等地形特征。根据地形特征,发展出了风格各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沿着河西走廊,寻找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这里有肃南肃北的裕固风情和蒙古风情,还有天祝藏区的藏族文化,各种文化交相辉映。东南部的天水和陇南地区,风景秀丽,山川葱郁,有“小江南”之称,伏羲文化、陇东黄土地文化、河陇文化为一体,天水的大地湾文化距今有7800多年。甘肃礼县是秦族、秦文化发祥地。秦人最早的都邑所在地。甘肃境内的岩画、碑石都有发现,拥有的姓氏文化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如陇西的李氏文化[1]。戏曲方面有甘肃陇剧、曲子戏、甘南藏剧、高山戏、陇南花灯戏、搬山戏等。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在中国四大石窟中甘肃石窟就占了两个,可以说甘肃石窟文化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
乡村振兴背景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东北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呈现出融合发展态势,促进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以及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为小南河村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小南河村结合本村落特色,积极探索推出乡村民俗旅游项目,探索我国东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东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标志着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2]。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3],例如: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通过开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生态旅游,使整个乡村呈现出蓬勃生机[4];婺源县将扶贫开发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效结合,带领更多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发展,共享旅游红利,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稳定脱贫致富[5]。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的开展在推动农村产业兴旺、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蓬勃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新亮点[6]。乡村旅游在开展过程中可以起到促进资源与效益的转化、保护农村民俗旅游资源、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以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作用。但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仍不成熟,相比于其他旅游产品仍然存在着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不完善、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科学的开发手段、旅游服务质量低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具备条件的乡村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7]。
一、小南河村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小南河村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境内,村内共有226户村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全村以种植玉米为主要收入来源,一直处于看天吃饭的状态,村民也长期处于贫困之中。自2015年起,小南河村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依托大顶子山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东北农村民俗等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发展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服务链。共发展出“农家乐”16家,关东民俗老屋7处;创新设计出以二月二“开耕节”为代表的集观赏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特色民俗活动;推出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南河“六大盆”农家美食旅游项目。截至2017年,小南河村共接待省内外游客1万余人,带动旅游服务及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收入70余万元,实现了整村脱贫的质变[8],曾经蜷缩在大山之中的贫困村落,由此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小南河村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乡村经济在乡村振兴的作用
摘要:“三农”问题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该战略是乡村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其最终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与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增收,使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为了达成这一愿想须从多方面着手努力,从唯物主义角度看,物质决定意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起关键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将直接决定乡村振兴程度。基于此背景,文章对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腾飞阶段,不断的改革加速了城镇化发展,推动了信息化与现代化进程,改善了城市公共设施,优化了人民居住环境。但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大量的农村资源涌向城市,乡村空壳化、老龄化程度严重,公共设施、教育环境、医疗资源远落后于城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期望通过阶段性的努力彻底解决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现状,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与各项措施的实施下帮助农村提高产业发展,规范产业类型,让农村变样、农民受惠,并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打造美丽乡村。
二、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
(一)高质量经济发展能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俗话说“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盛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前提,在当前特殊时期,社会矛盾转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不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上,推动农村产业兴旺,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同时要兼顾乡风文明、美丽乡村的政策,让健全的乡村经济发展机制与政府政策相连接,这样才能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不同于传统小农经济,它的融会贯通要求农村产业发展兼顾生态、文化、教育、科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融合其他各色产业,在协同条件下相互运营。由此可见,高质量经济发展绝不是单一的进步,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乡村振兴。从实践角度上思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与绿色导向,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农产品的加工流通、农民种养都应该在绿色经济的基础上进行,另外最好联合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村特色小镇等,积极践行所有现代化产业,使农村具有发展新动能。把单一的经济发展方向放射性扩散到关联产业,更能激发乡村经济活力。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已逐渐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渡阶段,这些现实情况的转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都给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在本次战略提出前,我国就提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改善了乡村基础设备与公共服务,农村的休闲娱乐与教育医疗较之前有所提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几年,我们能明显发现,农村的产业投资机会越来越多,对比城镇而言其发展优势逐渐凸显,乡村经济发展走势不再单纯为农耕饲养,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得力于领导层的认知,也得力于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价值已得到共识,像休闲农业、乡村电商等新产业层出不穷,这些新型产业的繁荣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乡村增强了内生发展动力,改善了乡村的外部环境,推动了不同的新动能产生。(二)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动特色乡村产业发展、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我国疆土辽阔,各方经济实力、风土人情大有差异,不同地域的乡村发展情况也不可同日而语。地域间的差异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因地制宜,下达的决策必定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改变原先单一的农村经济模式,在现有条件下拓展产业空间,集合人力智慧与物质基础创新产业形态,让乡村发展有特色。在振兴改变的进程中,要达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现代人对食物的需求早已摆脱了填饱肚子这一基本标准,大众期待看到健康、美味、艺术的食物,因此发展高质量经济就要发展优质、高效、无害的种植业,在生态养殖业中突出特色农土产品。将农业的散养式与个体式经营规模化,组建集成式农业,提升农产品的优质特色。第二、探究乡村独有的资源优势,在不同地域内形成不同的生产格局,为本地特色农产赋予新的内涵,让农产品的文化商标走向更广阔舞台,推动乡村特色经济的建设。第三、建设特色小镇,在小镇中开发休闲旅游功能,在吸纳投资中增加就业,拉动农村内需,激发农村青年人的创业热情,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以此为依托发展非农产业,使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能更多元的发展,全面开启乡村城市生活时代。第四、借助互联网与网络通信的力量拓展不同的农业产业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全方位建设农村,利用基础经济拓展农村的现代物流,使产品能走出去也能引进来。第五,在高质量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打造农村创业园,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吸引农民、城市退休人员回农村服务,并与高校搭建大学生服务平台,活跃农村的人才市场。(三)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增加农村创新创业的动力,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中,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也是核心目的,在实现该目的的同时,其他的乡村问题也会得到解决。针对目前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现在亟需解决的是人口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在农业种养中推广新科技,加速农业创新,培养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农民。首先,优化升级现有的农业经营制度,积极践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就要拓展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更大规模的农业发展层次,在创新中营造良好的乡村氛围。其次,用优厚的条件吸纳更多人才主动投身于乡村建设,长期以来优质人才盘踞城区,说明农村没有人才吸引力,高质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为作用,改革用人待遇也是发展的重点。
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旅游发展路
摘要:白银市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近年来为了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提升“民生三感”(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白银市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景点。但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未来白银市将继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的龙头景区和优势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生三感”;环境治理;产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由之前满足于温饱的生理层面的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性能源环境危机事件的高发频发、世界环保运动的兴起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人们对于清新的空气、干净的饮水、优美的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乡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乡村旅游也快速发展起来。白银市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近年来为了不断满足人们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白银市在发展中始终注重拧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开关,坚守底线,大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打造了白银市主城区周边多个乡村旅游点,如黄湾村、平堡乡、顾家善等一批乡村旅游点,受到了广大市民和旅游爱好者的喜爱。
1新形势下白银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坚持生态环境保护
白银市周边有黄河大峡、白银黄河湿地公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北武当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但白银市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的采矿行为也留下了一些环境问题,导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环境是乡村地区开发旅游的资本,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白银市始终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白银市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一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打好蓝天保卫战,白银市紧抓企业达标排放、燃煤锅炉整治、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等工作,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据统计,2020年,白银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44天[1],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25%。二是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白银市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水十条”要求,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综合运用工程、管理、监察等手段,推进对工业污水的处理、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水环境综合防治水平不断提高。白银市还大力推进祖厉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编制《祖厉河水体达标方案》并印发实施,设置监测点位,与定西市开展跨界联合执法[2]。同时,对乌金峡水电站和大峡水电站生态流量完成实时在线监测,结果显示: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均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达标率100%。三是土壤环境质量稳定。白银市耕地土壤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全市所有监测点位中除聂家窑村、白茨滩村的污染等级为“尚清洁”外,其余各监测点污染等级均为“清洁”。四是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2019年,白银市5个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点位SO2、NO2均达到国家一级日标准限值,PM10和PM2.5除个别天数超过二级标准,其余天数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限值。
乡村旅游前景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乡村医生述职述廉
我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自从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在卫生局及镇医院领导下,认真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全面贯彻上级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全面履行乡村医生的职责。
认真负责的做好医疗工作。“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所在,也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医疗工作的进步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抱着为患者负责的精神,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坚持把工作献给社会,把爱心捧给患者,受到了村民的好评。
本人还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培训,不断吸取新的医疗知识,自己的业务水平也慢慢的有所提高,现在掌握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接待并认真负责的处理每一位病人,从最大程度上避免误诊误治。还通过订阅大量业务杂志和书刊,网上查阅等手段,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涉取新的营养,促进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
每次到卫生院开会,我都认真听取积极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积极的向广大村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走家串户送儿童防疫针的通知单,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工作,对于儿童家长的询问总是耐心的给予解释,直至满意为止。尤其是自年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以来,更是在我和村民之间架起了沟通心灵的桥梁,我不厌其烦的向村民解释,宣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政策,并且认真执行上级政策。
自从踏入乡村医生的工作中,这6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帮助和同道们的支持下,工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与其他同道相比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克服不足,掌握更多更好的医疗知识,争取创造更好的工作成绩,为广大村民朋友排忧解难。
工作6年来,我逐渐认识到乡村医生是一个光荣而且神圣的工作,我将一如既往的兢兢业业地工作,为乡村医生增光添彩,为党和政府赢得民心,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乡村医生。
乡村治理
一、分析问题的理论出发点
缓解乃至消除阶层、地区以及城乡差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各个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其中有一项紧迫任务就是改进我国的乡村治理。关于乡村治理,尤其是关于村民自治这个我国近年来实施乡村治理的新措施,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但是,已有的研究大多致力于对我国某个或某些村庄的治理进行细致的描述与分析,而较少联系其他国家在乡村治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也较少放在我国宏观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中去考察。我们选取发达国家德国、转轨国家匈牙利、以及人口大国印度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希望通过比较分析,看看这些国家在乡村治理的体制和操作方面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就乡村治理而言,考察面很多,例如选举、政府职能、财政收支体制等。这些问题我们也将有所涉及,但不是我们的线索。我们考察的线索是乡村公共事业(如道路建设、校舍修建、饮用水供应、垃圾处理等等)的决策、融资、实施与监督过程;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这些公共事业的建设,厘清这些国家决策权力在乡村基层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是怎样分配的、这些公共事业是怎样融资的(特别是各级政府在融资过程中的作用如何),以及这些公共事业是怎样实施与监督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考虑到改进乡村治理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要促进乡村公共事业的建设、改善乡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建设和谐的乡村社会。
我们的分析在理论上参照治理的分析框架。治理理论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模型,各国的现实状况与这个理想模型相比较一定是有差距的,我们要分析这个差距,同时找出形成这些差距的原因,进而讨论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根据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完善的公共品供给应该具备以下九个要素:(1)合法性,即关于公共品提供的决策被自觉认可和服从;(2)透明性,即有关的决策和执行过程是公开的;(3)责任性,指的是有关管理人员对其行为的负责程度;(4)法治,即法律成为公共管理的最高准则;(5)回应(responsiveness),它的基本含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6)有效,主要指公共品的决策和执行富有效率;(7)参与,指决策和执行的过程有人们的广泛参与;(8)廉洁,指有关的决策人员奉公守法、清明廉洁,公职人员不以自己的职权谋私;(9)公正,即不同性别、阶层、种族、文化程度、宗教和政治信仰的公民在享有公共品的服务方面是平等的①。
一个国家在公共品的提供问题上,是否符合以上九个标准,能否达到上述理想状态,取决于一系列的因素。已有的研究表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民主制度的完善程度、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关系、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大众传媒的开放程度等都是影响善治的变量。理论上,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在公共品的提供上就会越充分,决策人员就越有经济资源去回应居民对公共品的需求。因为回应充分,所以也容易在“公正”和“有效”方面有好的表现。健全的民主制度则是合法性、透明性、法治、参与和廉洁的保障。中央和地方的适当分权可以提高决策的效率,也有助于厘清各级政府的责任。传媒的开放程度对监督的影响很大,开放的媒体有助于治理过程的公正、廉洁、透明和高效。这些方面都是我们要研究的。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研究乡村的经济、社会、人口规模和构成等要素,因为它们对乡村公共品的提供也有很大的影响。
乡村党员轮训措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提高乡村党员、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构建和谐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轮训对象及内容
轮训对象:各村(组)基层干部、农民党员、乡村入党积极分子。
主要内容:一是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原文和新党章。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学习省九次党代表大会、州五次党代表大会、市七次党代表大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部署上来;三是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和省委印发的关于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四个配套文件精神,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四是开展市场经济知识、实用技术和乡村政策法规知识培训,增强乡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本领。五是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
三、轮训方法及步骤
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在**规划开局之年,国家旅游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战略部署,确定**年我国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发挥旅游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村容村貌改善、农村文明程度提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并且提出了“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倡导新体验、树立新风尚”的口号。1月1日在河北省西柏坡举行了启动仪式,正式拉开了“乡村旅游”年的序幕,春节期间总书记、总理到农家过节日,与农民共同做年夜饭、看社火,不仅是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群众的美好祝福和问候,也为“乡村旅游”年活动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在国内的一些地区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国家旅游局举办“**中国乡村游”主题年活动,是对我国已开展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肯定,也是对未来乡村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产业延伸的政策导向,通过以旅助农,城乡互动,推出更多的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动全国乡村旅游更快更好的发展。布尔津县是一个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县,旅游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39.5%,同时布尔津也是一个农牧业大县,有70%的农村人口和90%以上的农村土地,找准旅游与农村的结合点,做好乡村旅游这篇文章显得更为重要。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于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田园风光、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族习俗等为吸引物,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及文化方面的差异,通过创新策划、规划设计、开发组合成旅游产品,提供城市居民和旅游者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学习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由于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决定了旅游业对产业融合的基础作用和产业层次的提升作用。旅游产品的演绎是无限的,农业做为基础产业要为旅游业服务的同时,自身要成为旅游的景点或要素,乡村旅游把旅游与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丰富旅游产品和扩大旅游容量,而且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增加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布尔津县提出乡村旅游的背景
村民自治乡村关系
内容提要:村民自治进程中乡镇政权与村委会的关系(乡村关系)存在着“偏离”成文法律规范的现象,这种偏离严重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和乡镇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作者分析了乡村关系偏离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将村委会与乡镇人大衔接起来;改革乡镇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制定制度,规范乡镇政府行为;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各自的职责权限;进一步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素质等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村民自治乡村关系偏离
随着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政社合一的体制的解体和村民自治的兴起,传统的行政命令─服从型的乡村关系为新型的“乡政村治”格局所取代,即在乡镇建立基层政权,对本乡镇事务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但不直接具体管理基层社会事务;乡以下的村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对本村事务行使自治权。这样,在基层农村管理体制中并存在着两个处于不同层面且相对独立的权力载体:一是代表国家自上而下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乡镇政权,二是代表村民行使基层社区自治权的村民委员会①。
诚然,包括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组法》)在内的一系列成文法律都已确认了村委会的自治性质,并规定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工作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确认和维持无疑是村民自治正常、规范运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但现实中的乡镇政权与村委会的关系(简称乡村关系)又常常与成文法律所规范的存在着种种“偏离”,严重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和乡镇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本文拟在对若干乡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关系偏离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乡村关系偏离的主要表现
乡村关系的偏离,最经常、也最突出地表现在许多乡镇仍然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命令指挥式的管理方式,对村委会从产生到日常工作进行行政干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5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