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13:17: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宪法意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宪法意识

小议公民宪法意识的内涵

本文作者:姚轶琳工作单位: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川宪法意识作为一种观念上的宪法,指人们对宪法的产生、本质、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对宪法的要求和态度以及各种行为合宪性评价的思想及观点。它不仅是提高公民自身法律素质的根本,也是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的基础,更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十七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人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这更彭显了新时期加强公民宪法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现代法治社会中公民的宪法意识的内涵也不外乎民主与法制两个层面。其中民主层面包括基本权利惫识、主人翁意识、契约意识、监督意识;法制层面包括宪法至上观念和诉讼意识。

1基本权利意识是宪法意识的核心内容

基本权利意识指公民对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的观点、看法及态度的总称。宪法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公民的生存权、人身人格权,政治权利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权利。这些权利涵盖作为一国公民理应享有权利的方方面面。生存权、人身人格权是人之为人应该享有的最基本权利,是作为一个自然机体和社会成员不可或缺的。它不仅是公民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享有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的根本前提,更是公民宪法地位的直接体现。政治权利是核心权利。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中,人的社会性凸显于公民合法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理性地参与政治活动之中。社会经济、文化权利是保障公民生存权利、人身人格权,实现政治权利的基石。2(X抖年宪法修正案中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人国家根本大法中,使“人权”由政治概念提升为法律概念,进一步完善了公民权利保障的原则规定,夯实了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基础。由此可见,在追求民主与法治的当代中国,公民是否具备基本权利意识,不仅是衡量自身是否具备进人社会的标尺,也是体现国家民主化程度与人权状况的标志。缺少这些基本权利意识,公民只能是纯粹生物意义上的人,很难真正地融人社会,而国家权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民主法治的文明国家也只能是徒有其表。在实际生活中,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应享有的某些权利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够实际享有,那么,培育公民基本权利意识,引导公民努力争取自身权利由法定向实有的转化,切实保障自身权利不受非法侵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加强公民的基本权利意识教育,引导公民合法享有自身权利,最首要的是加强公民平等观念的培养。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不仅首肯公民法律地位的平等,而且强调公民在权利行使过程中的平等。公民的平等观一方面包含着所有公民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义务的思想,同时也体现在对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以及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所有公民的保护或惩罚都是平等的、无差别的态度中。换言之,培育平等观念就是要引导公民怀有正义感,勇于反歧视、反特权,才会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2主人翁意识是宪法意识的本位性体现

主人翁意识是公民的一种与国家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的感觉,体现于公民在管理国家公共事务中当家做主人的态度上。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公民行使国家权力、牢固树立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提供了制度保障。当代中国,公民不仅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管理国家事务,而且能够通过各种群众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基层民主、群众自治等形式管理基层社会事务,更为直接的是,公民可以依照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十七大提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作为一国公民,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人翁地位。具体说来,公民应该认识到在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的同时也是在促成国家政治意志的形成。公民履行纳税义务,其实质在于通过缴纳税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公民提供更多的权利和保障。由此可见,只有具有主人翁意识的公民,才能认识到国家安危、社会和谐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从而在内心深处自觉肩负起保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尊严的神圣职贵,担当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加强公民主人翁意识教育,促使每个公民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学习、掌握、运用宪法这一总章程,使其能够认识并努力争取实现宪法所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在学以致用中不断提升主人翁意识。新时期,我国宪法把新阶层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政治协商会议中新阶层对国家政策制定的建言献策彭显了他们的主人翁态度,这无疑有利于我国公民主人翁意识的提升,也有益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推进。

查看全文

中国宪法意识的特点

本文作者:朱行书工作单位:长江大学宣传部

一、中国宪法意识的历史发展特征

中国宪法意识不是产生于中国本土,而是西风东渐的舶来品。中国的封建社会里根本就没有作为近代宪法意识支柱因素的权利、平等、民主、自由的立锥之地,更谈不上中国社会能够自发地形成作为国家根本法律的近代宪法和宪法意识。中国宪法意识的外来性决定了它的非自觉性。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早已把对权力的崇拜和服从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的意识之中,因此,权利、平等、民主、自由的宪法意识必须从外界灌输。这就使得当今中国的普法任务相当繁重。为加强宪法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推动和促进中国宪法主体提高宪法意识,中国政府从1986年起,至今已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三个五年的普法工作,四五(21~25)普法亦在进行之中。今后,五五、六五、七五、八五等阶段性普法工作还将继续进行下去。这些启迪民众的大规模的宣传灌输,正是中国宪法意识历史发展所具有的外来性和非自觉性在当代中国宪政实践中的必然反映。中国宪法和宪法意识的发展需要通过宪政在中国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才能获得。我们知道,中国宪政真正较好的发展时期只是在1982年宪法颁布之后至今的二十多年;更确切地说,只是自1992年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迄今为止的十多年时间。如果说中国的宪政实践要想依靠自身具有的后发优势,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既注重吸收西方国家宪政发展的有益经验,又注重总结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严重教训,从而使中国的宪政实践步入良性轨道的话,那么,中国宪法意识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中国宪法意识的主体发展特征

1.公民权利意识的普遍缺乏性对于法治社会的公民来说,权利意识是其首要的宪法意识。我国现行1982年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文,已由1954年宪法的14条,1975年宪法的2条,1978年宪法的12条增加到18条。24年第四次宪法修正案还首次将人权概念写入宪法。但是,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普遍淡薄和缺乏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权利意识。权利是人的自然、社会、精神三大属性的要求与表现,与之相对应,人的生存权、平等权和人格权是人的三项基本权利。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却极大地歪曲了人的自然、社会和精神属性,从而导致这三项权利的缺失。生存权、平等权和人格权的缺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由于蔑视人的生理欲望,中国传统文化漠视人的生存权和正当的生理需求;由于把家族和家族扩大化的国家的权利视为至高无上,个人的各种权利均被家族、国家无偿剥夺,中国传统文化漠视个人的行动权和平等权;由于无视思想自由是社会个体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精神属性,中国传统文化扼杀人的思想言论自由权,因此缺少人格权的概念。其次,现行宪法缺乏有效的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制度的规定。我国现行宪法虽然确认并宣告公民的基本权利,但从宪法的具体内容上来看,权利保障体制不具有可操作性。现行宪法没有规定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可行的救济手段,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操作程序。当公民的基本权利遭到国家公权侵犯时,公民却不能通过宪法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寻求法律保护;同时,宪法也没有规定设置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这样,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也就难以落实。[1](P29)最后,对现行宪法的普及和宣传远离人民的实际生活。国家对宪法的普及和宣传,往往停留在对宪法口号式、纲领式的宣传上。这样做的效果是,人人都知道宪法是根本大法,必须遵守,然而人们并不知道宪法和自己的生活、自身的利益有什么关系,其结果必然形成对宪法和权利的漠视。正如伯尔曼所说:除非人们觉得,那是他们的法律,否则,他们就不会尊重法律。[2](P6)只有当公民真正认识到宪法是他们权利的保障书时,他们才会尊重宪法,他们的权利意识才会增强。所以,我们的宣传应还原宪法首先作为法,作为人民权利保障书的本来面目,对宪法的普及也不应再仅仅停留在对宪法条文含义的讲解上,而应联系人民的实际生活,联系公民的切身利益来进行。2.党政权力意识的习惯固守性自党的十二大和1982年宪法实施以来,党和政府依法行政的宪法意识有所提高,然而,党政双方对自身权力的固守还深受高度一元化政治格局的习惯影响,即使到现在,地方党委还是习惯以自己的名义对民众发号施令。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往往不善于从宪法价值的角度出发,思考政策制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基础,而是从功利主义的思想出发,过多地考虑地方利益和现实需求,从而造成许多违宪、违法事件的产生。党政权力意识的习惯固守性是影响我国宪政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提高中国宪法主体的宪法意识,关键是要提高党政部门的宪法意识。党和政府应将宪法作为治理国家的价值目标,而不应将宪法当做治理国家的工具、手段,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以宪法为最高依据,遵从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为避免党政权力对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的侵犯,应尽快健全地方性法律法规和各种文件出台前的违宪审查机制。

三、中国宪法意识在国家政治法律意识中的地位特征

查看全文

领导宪法意识调研报告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党政干部如何认识和落实宪法,在很大程度影响和决定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中,被调查人员中有71.7%来自省直领导机关,28.3%来自县市机关。处级干部占65.2%,厅局级占19.8%。这次调点反映了中高层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水平。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答卷230份,回收率为77%。

为了解我国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状况与水平,20**年至20**年上半年,我们围绕宪法意识等问题对部分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这次调查,从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领导干部宪法知识水平、宪法情感倾向、宪法实践能力。

领导干部对宪法知识的了解好于对部门法等的了解

查看全文

公务员宪法精神及宪法意识研究

摘要:从法律层面上来讲,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但是与海洋法系的国家相比,我国宪法的这种地位在实际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树立宪法在全社会人民心中的位置,作为人民公仆的国家公务人员更应该树立宪法意识,学习宪法精神。本文在对培育公务员宪法意识的内涵和意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公务员的宪法意识现状,最后就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和提升公务员的宪法意识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为国家弘扬宪法精神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务员;宪法意识;宪法精神;法律

依法治国的前提就是依宪治国,如果一个国家不尊重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就可能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包括公务人员腐败和社会安全问题,所以无论是人民群众,还是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都要在党的领导下,在心目中培育和树立起宪法精神,在了解和掌握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严格遵守宪法的规定办事,不能从事违背宪法的活动。由于我国的宪法理念源于西方国家,所以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宪法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宪法的权威在我国一直没能得以树立,这时,作为国家机关工作者的公务人员应该起到表率作用,首先在公务员群体内部树立并强化自己的宪法意识,这样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公民的宪法精神和宪法意识。

一、公务员宪法精神与宪法意识的内涵

公务员宪法精神和宪法意识指的就是,作为人民的公仆的公务员群体,在心目中对宪法的认识,包括对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的地位和宪法的意义具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以及要确立依法执政特别是依宪执政的理念,无论是在处理公务的过程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严格按照法律特别是宪法的规定办事,不得出现违背宪法的行为,这样才能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也可以说,国家公务人员维护宪法的过程也是一个树立宪法权威的过程。要想培育国家公务人员的宪法意识和宪法精神,就需要国家对公务人员进行严格要求,党和各级政府在下达的文件中,要注重公务人员宪法意识的培养,还可以为公务人员定期举办宪法学习活动,有助于公务人员内化宪法精神,只有从公务人员入手,才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维护宪法的权威。具体来讲,首先要求公务员掌握宪法的主要内容,尽管许多国家公务人员不是法律专业的精英,但是要想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就必须要学习掌握宪法的主要内容;其次,国家的公务人员应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学习宪法精神,在心目中树立起正直的理念;最后,要求国家公务人员了解宪法的运行模式,这样,公务员在掌握宪法运行逻辑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提供优质服务;最重要的是,公务人员的宪法意识的培养在于自我约束,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在面临诱惑时,应该严格用宪法的规定约束自己,这样才能维护公权力的权威。建国以来,我国十分注重法治社会的建设,一方面,建设法治社会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秩序,促使社会向着更加公平和平等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建设法治社会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国地位,与过去不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我国的任何战略都可能会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世界不得不看到中国的变化,特别是以来,我国开始在世界建设中处于引领位置,比如说,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的经济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而这一切都应该建立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只有在保证国家内部运行井然有序的基础上,才能树立起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大国地位。具体来讲,树立公务员的宪法意识首先有助于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其次由于公务员是行政的重要执行人员,所以提升公务员的宪法意识有利于提升国家的行政管理水平,最后,有利于提升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因为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工作的理念就是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树立宪法意识有助于为公务员树立一个标尺,优化公务员的工作。

二、目前阶段我国公务员的宪法精神和宪法意识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宪法意识与宪法实施路径分析

摘要:增强宪法意识是推进宪法实施的根本前提,树立和增强宪法意识首先就要树立和增强人民意识,其次要增强公民的基本权利意识、增强权力正当行使意识、切实树立和增强宪法权威意识。当前宪法实施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需要健全、违宪行为有待及时纠正、公民参与行宪需要加强。推进宪法实施的路径主要包括进一步推进合宪性审查制度、完善当前宪法解释制度、强化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强化推进宪法司法化的进程,切实维护我国宪法的最高权威。

关键词:宪法意识;宪法实施;合宪性审查;宪法权威

2014年12月,明确指出:要切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1]新时代,宪法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遵循。要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宣传宪法知识,切实树立和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因为宪法意识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法治素养状况和宪法法治的实施水平,成为当前推进宪法全面实施的根本前提。

一、增强宪法意识是推进宪法实施的根本前提

(一)增强人民意识。党的报告明确阐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包括宪法在内的一切法律实施都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时念,树立和增强宪法意识首先就要树立和增强人民意识。宪法是人民的宪法,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思想的首要内容。[2]宪法实施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宪法实施的关键还是来自于人民、为了人民,要运用宪法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维护全体人民宪法权益和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作为检验宪法实施的根本标准。要让宪法能够及时反映和体现民意,成为人民意愿的晴雨表,要深入坚持群众路线,时刻把人民对宪法的期盼作为宪法的发展目标。要运用新时代的宪法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尊重人民的首创性和积极性,不断完善和不断探索适合我们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不断扩大新时代的人民民主,让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发展和新时代的宪法实施给人民带来更多看得见的实惠和利益。要让宪法走进民众的现实生活当中,让宪法给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民众能够实际看得见宪法的福利,让民众时刻感受宪法的温暖,才能真正用宪法凝聚民心,使我们的党永葆先进性,不断提升依宪执政的权威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二)增强基本权利意识。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是实现一个有尊严的公民所必须的和不可或缺的权利,是派生公民其他权利的母体性权利。公民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某种利益的可能性,而宪法所保护的基本权利更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上享有某种根本利益的可能性。公民不但要树立和增强权利意识,更要树立和增强基本权利意识。宪法是公民权利宣言书,也是公民权利保障书。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权利是一个核心要素,更是法治运行的终极目标和使命指向。宪法所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更是现代法治社会所不可缺失的重要元素,要落实权利救济机制,切实保障宪法所规定的一切权利和自由,国家承担起应尽的人权保障义务,公民更应该树立和增强基本权利意识,敢于为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诉诸正当程序,包括穷尽各种司法程序。要有正确行使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意识,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国家依法保护各种主体的平等权益,公民也有义务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作为掌握着国家公权力的公务人员更应该树立和增强基本权利意识,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宪执政,从这种意义上讲,国家公权力行使者的基本权利意识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是公权力意识,最缺乏的就是基本权利意识。公民基本权利的享有和实现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国家对公权力规范和制约的状况来决定的,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宪法实施水平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状况。(三)增强权力正当行使意识。宪法属于公法范畴,对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权等方面都做出了全面规定,对公权力行使也做出了最基本的规定,成为公权力运行的最基本规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宪法的笼子,不应该也决不能把宪法当作摆设,不遵循宪法的基本规范去行使和运用国家公权力就是对宪法尊严的最大挑战和最严重的破坏。有权必有责,权责应该是统一的,这是最基本的权力运行规则,要树立和增强公权力正当行使意识,彻底摆脱毫无底线的特权意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定职责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正当程序而为,做到既不滥权、又不越权,既要积极而为,更要正当而为。法定行使是基础,正当行使是根本,坚决秉持法定行使和正当行使同样重要的基本理念。法定行使首先要坚持权力的边界意识和法定授权的根本问题,在行使国家公权力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国家公权力来自于公民基本权利的授予和让渡,所行使的国家公权力是否有宪法的依据,是否违背宪法的最基本宗旨,公民权利的边界就是国家公权力的界限。正当行使是保证权力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程序并在法定范围内行使的关键,不正当行使权力的意图和目的一旦存在,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宪法设置公权力的宗旨。由于公权力的自身属性使然,也被称之为公权力的自由裁量属性,宪法不可能对公权力的具体行使程序规定的一览无余,必然给其留下一定的空间和余地,这也决定了公权力行使者树立和增强权力正当行使意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自由裁量权的中间地带,正当行使权力才是对宪法的根本遵循。(四)增强宪法权威意识。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万法之法,宪法应该具有最高的权威。宪法的权威性决不能仅仅是一种法律上的规定,尤其是在政治和法治社会实践当中都应该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不论是应然性还是实然性上都一定是最权威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也比较完善和成熟,人们也普遍意识到了宪法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性及其重要性,人们的宪法权威观念也得到了极大地增强,可以说在应然性上基本实现了我国宪法的权威性。同时,在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构和运行的实然性上也取得了长足性进展,具体体现为现行宪法的修改完善、宪法宣誓仪式的开展、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宪法进万家的普及和宣传、宪法在司法中的具体运用、公民宪法权利保护意识的增强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宪法已经行走在进入普通百姓社会生活的道路上。树立和增强宪法权威意识意义重大,对于公权力行使者而言,只有真正树立宪法权威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做到尊重和遵循国家宪法,做到敬畏权力、敬畏宪法,才能真正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视民众为宪法法治的主体而不是客体,才能实现公权力的正当行使。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只有真正树立宪法权威意识,才能做到发自内心的对宪法认同和遵循,才能够在实际行动中做宪法秩序的维护者、践行者,并且能够敢于拿起宪法武器监督公权力、维护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成为宪法权威的最大受益者。

二、宪法实施亟待解决的问题

查看全文

宪法实施与法官宪法意识研究论文

在纪念现行宪法颁布实施20周年时,我们需要采取客观、理性的态度,既要充分肯定20年来中国社会改革开放进程中宪法发挥的重要功能,同时也要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宪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宪政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的经验与思路。在中国的宪政体制中人民法院的角色是什么,在宪法实施中人民法院应发挥什么功能,法官如何履行遵守和执行宪法的义务,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实现宪法价值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法官在法治国家建设中担负着实现社会正义的重大责任,法官宪法意识的高低对于法治国家建设和宪法实施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宪法意识是人们对宪法精神与基本内容的理解、认同与情感,社会主体的宪法意识不仅体现人们对共同体价值体系的认同,而且体现宪法价值社会化的过程与结果。宪法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宪法规范的存在与实际利益。当社会生活中发生各种争议时,人们自然寻求包括宪法诉讼在内的各种救济途径。在现代社会中宪法诉讼是保障基本权利价值,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特别是保护多数人统治下的少数人利益的最基本和有效的途径,也是宪政体制存在的基础。因此,宪法进入司法审判过程是宪政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宪政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法官在审判活动中首先面对的法律是宪法,即如何对宪法负责,如何履行遵守和执行宪法义务。我国宪法对法官遵守宪法义务做了明确规定,赋予其维护宪法尊严的责任。法院作为行使司法权的审判机关,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法官法》第三条规定:法官必须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七条规定的法官七项义务中首要义务是“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这些规定表明,法官作为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在所有的审判活动中必须遵守宪法,执行宪法,以宪法为依据进行一切审判活动。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认为,法官与宪法没有直接关系,或者在实际审判活动中有些法官更注重普通法律规定,对所审理的各类案件中存在的宪法问题则缺乏必要的关注。如果遇到普通法律没有规定但宪法有规定的问题时,法官有时陷入法律与现实生活、体制与理念之间的矛盾。随着法治的发展,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大量的社会问题可能转变为法律争议,法律争议有可能更多地转变为宪法争议,而解决宪法争议的各种机制中司法发挥功能的空间是比较大的,法官在解决宪法争议方面将承担日益重要的责任,需要进一步提高宪法意识,树立捍卫宪法尊严的基本理念。

首先,法官应具有基本的宪法知识。宪法知识是建立宪法理念的基础,没有必要的宪法知识就不可能产生维护宪法的意志与理念,不可能按照宪法要求合理地行使审判权。因此,法官应具备的素质中宪法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它直接影响法官行使审判权的过程。基本的宪法知识使法官能够认识到审判权的来源、行使审判权的目的与解决宪法争议的基本方法。正因为宪法知识是法官的基本素质,凡是建立司法考试制度、律师考试制度的国家普遍把宪法知识作为基本的考试科目,而且在整个考试科目与分数上突出宪法知识。在法官的培训方面宪法知识的培训也是最基本的内容,要求法官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在从事法官职业时牢牢地确立宪法理念。在我国过去进行的律师考试和去年开始进行的统一司法考试中宪法知识的考核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占比例还是偏低的。另外,在法院、检察院录用考试中宪法知识似乎是“非专业知识”,没有成为考核的基本内容。不重视法官的宪法知识是目前我国法官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各国的司法实践告诉我们,缺乏宪法知识与没有经过宪法思维训练的法官是不可能成为合格法官的。在作者看来,在我国推行法官的职业化是必要的,但职业化的前提首先是掌握基本宪法知识,树立现代宪法理念。因为对法官来说职业道德与人格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宪法理念来实现的,不以宪法理念为基础的职业化是空洞的,有可能给司法理性带来损害。

其次,以宪法知识为基础,进行宪法思维的训练,培养宪法思考能力,能够对各种法律问题进行宪法的思考与分析,以达到理性的判断。特别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官的宪法思维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宪法诉讼制度,但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发挥司法能动性的空间是比较大的。比如法官要善于发现各种法律问题以及各类案件中适用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可能出现的合宪性问题。如发现有违宪怀疑的法律、法规时可以通过现有的法律程序请求有解释权的机关作出必要的解释。大量的宪法争议首先存在于审理案件过程中,法官的发现和判断是及时地启动解释程序和合宪性审查的基础。按照宪法和《法官法》的要求,法官的基本责任是不适用违宪的法律、法规,为受侵害的宪法权利提供司法救济。尽管法官个人还没有法律的解释权,但从履行执行宪法义务的要求看,法官实际上需要进行一定意义上的“解释”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发现可能违宪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因为法官在执行宪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以宪法为依据判断审判中可能适用法规是否符合宪法,需要判断宪法争议的性质。这种判断权实际上允许法官进行职权范围内的、必要的解释。

第三,提高法官的宪法意识,强化宪法在司法审判中的功能,有助于解决司法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司法改革本质上是宪政体制的调整问题,首先需要从宪法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法院在司法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确定法院的宪法地位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目前司法改革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更多地从宪法角度思考问题,没有把司法改革作为宪法问题来认识。司法改革本身要符合合宪性要求,需要在宪政体制的框架内寻求改革的基础。因此,探讨司法改革目标、内容、形式与具体步骤时需要以宪法理念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避免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宪状态。就法院而言,司法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实际上并不属于“改革”内容,而是如何执行宪法的问题。法院执行宪法是宪法实施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执行宪法的过程之中,确立宪法理念,在宪法框架内思考司法改革问题。在改革过程中法官应以健全的宪法思维对待各种社会问题,强化执行宪法的力度。

提高法官宪法意识是加强宪法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法官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一些措施。比如在司法考试和法院录用考试中适当增加考核宪法知识的比例;建立法官向宪法宣誓的制度;宪法知识培训制度;建立司法解释合宪性审查制度等。当然,提高法官宪法意识,发挥法官运用宪法功能的基本途径是尽快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把宪法在司法审判中适用的制度法律化、规范化与程序化。在法律上还没有建立宪法诉讼制度以前,我们需要积极发挥现有制度的功能,使法官在司法审判中履行执行宪法的义务。比如,积极发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功能,在尊重宪法解释权的前提下对基本权利的救济问题进行必要的判断,为基本权利受害者提供救济。特别是宪法基本权利没有被转化为普通法律权利的情况下,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提供的司法救济对宪政体制与宪法理论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在理念与体制的矛盾中通过个案为启动现有解释程序与建立中国宪法诉讼制度提供素材是必要的。毫无疑问

查看全文

新时期宪法意识教育的思索

本文作者:刘新全严海波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一、宪法意识及其功能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说过:“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宪法是根本大法。”把宪法比作总章程是形象的说法,因为宪法的内容在于规定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比如国家的任务,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也就是国家组成和运转的基本规范;同时宪法具有人民同政府间的关系法的性质,西方学者认为,宪法是“社会契约”,是人民与政府之间订立的政治关系原则的协议,处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其中包括国家(政府)与全体人民的关系等。当然这种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根本利益上的一致并不否认在非根本上的冲突,因此对于这种关系的宪法调整,其意义还是必要的。同时,不论是何种性质的宪法,它总是要把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合法化,并且要不断向社会成员加以传播和灌输。社会成员通过接受宪法的教育和灌输,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特别是能够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教育和法律责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宪法意识教育则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而所谓宪法意识,“是法律意识的一种,是人们关于宪法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对宪法的产生、本质及其作用的看法,对宪法的态度,对宪法的评价和理解,对各种行为的合宪性评价以及宪制评价等。”K%L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公民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于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认识,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于基本权利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等等。公民的宪法意识是推动宪法实施和国家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精神力量,是衡量国家法治成就的重要标准。我们强调宪法意识的教育,是因为宪法意识具有特殊的功能:首先,宪法意识具有评价功能。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而作为对一国宪法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称的宪法意识,是对宪法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主观态度,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宪法意识会基于对宪法内容的理解,起一种评价标准的作用。当然,这需要宪法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其次,宪法意识具有导向功能。因为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内容,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结构的规划者,是全社会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倡导者。如果形成了宪法意识,那么宪法意识就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或者导向。第三,宪法意识具有教育功能。宪法在制定或者修改时,国家上下都予以高度的关注,是国家的一件大事;这样就使人们形成对宪法内容的了解和对宪法权威的尊重。而且在宪法具体内容中,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育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所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着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具备了宪法意识,也就从中得到了再教育。

二、宪法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地位分析

宪法意识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宪法意识在人的思想中的主体位置,从而培养具有现代宪法意识的公民。而因为其目的与功能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两者具有目的与功能的同质性;所以宪法意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首先,宪法意识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充实。宪法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质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社会成员的职业、工作岗位和社会责任,对其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工作状况有着不同的要求,而对其作为国家公民共同的基本要求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先进性要求有余而广泛性要求不足,在按照公民的权利义务规范来要求社会成员方面做的不够。宪法意识教育把立足点放在公民上,涉及的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平等和爱国的意识。它相应地把公民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在根本上统一于公民权利;同时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原则,一切以人的权利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以及民主政治都迫切需要唤醒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只有有了从人到公民、法人的转变,公众才会开始寻求和重视法律,从而国家才有可能向公众有效地宣传和灌输现代文明最基本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我们认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奠基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之上的现代文明原则,不应当成为西方国家的专利;人权、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也不应当成为西方国家用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棍棒,而应当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政治支柱。应当对资本主义的人权、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予以批判地继承,进而逐步弘扬社会主义的人权、自由、平等、民主观。其次,宪法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化与稳定性的内在要求。如同各种业务活动应当重视抓好常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功夫,要常抓不懈。建国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也有惨痛的教训。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习惯于搞政治运动,“”十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被严重败坏。世纪年代的教训也很深刻,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分析,“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实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手硬、一手软,没有坚持一贯。理论上也未能及时解决社会转型与意识转型的矛盾,使许多人感到思想政治工作是虚的软的甚至没有必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也不时听到不大乐观的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忽冷忽热、时紧时松、断断续续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化、制度化与稳定性的问题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伴随着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计划经济体制发展起来并是与之相适应的。在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治建设相适应。宪法意识教育的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与稳定性要求将会避免以往这方面的弊端,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与创新中有一个突破和飞跃。社会主义宪法意识教育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又适应了新时期的历史要求;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又联系现实状况展开工作,应当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新思路。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启发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而宪法意识的核心内容正是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的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家庭和他人负有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教育不仅在内容上与公民的责任感教育相一致,在要求上也都是公民责任意识于不同社会角色的具体体现。脱离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权利义务观,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教育就成了没有共鸣效应的空洞说教。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这本身就是根据宪法对宪法意识教育的要求确定的。宪法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三、加强宪法意识教育的现实思考

查看全文

当前宪法意识教育的思索

本文作者:刘新全严海波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一、宪法意识及其功能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说过:“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宪法是根本大法。”把宪法比作总章程是形象的说法,因为宪法的内容在于规定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比如国家的任务,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也就是国家组成和运转的基本规范;同时宪法具有人民同政府间的关系法的性质,西方学者认为,宪法是“社会契约”,是人民与政府之间订立的政治关系原则的协议,处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其中包括国家(政府)与全体人民的关系等。当然这种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根本利益上的一致并不否认在非根本上的冲突,因此对于这种关系的宪法调整,其意义还是必要的。同时,不论是何种性质的宪法,它总是要把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合法化,并且要不断向社会成员加以传播和灌输。社会成员通过接受宪法的教育和灌输,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特别是能够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教育和法律责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宪法意识教育则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而所谓宪法意,“是法律意识的一种,是人们关于宪法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对宪法的产生、本质及其作用的看法,对宪法的态度,对宪法的评价和理解,对各种行为的合宪性评价以及宪制评价等。”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公民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于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认识,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于基本权利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等等。公民的宪法意识是推动宪法实施和国家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精神力量,是衡量国家法治成就的重要标准。我们强调宪法意识的教育,是因为宪法意识具有特殊的功能:首先,宪法意识具有评价功能。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而作为对一国宪法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称的宪法意识,是对宪法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主观态度,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宪法意识会基于对宪法内容的理解,起一种评价标准的作用。当然,这需要宪法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其次,宪法意识具有导向功能。因为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内容,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结构的规划者,是全社会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倡导者。如果形成了宪法意识,那么宪法意识就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或者导向。第三,宪法意识具有教育功能。宪法在制定或者修改时,国家上下都予以高度的关注,是国家的一件大事;这样就使人们形成对宪法内容的了解和对宪法权威的尊重。而且在宪法具体内容中,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育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所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着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具备了宪法意识,也就从中得到了再教育。

二、宪法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地位分析

宪法意识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宪法意识在人的思想中的主体位置,从而培养具有现代宪法意识的公民。而因为其目的与功能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两者具有目的与功能的同质性;所以宪法意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首先,宪法意识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充实。宪法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质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社会成员的职业、工作岗位和社会责任,对其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工作状况有着不同的要求,而对其作为国家公民共同的基本要求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先进性要求有余而广泛性要求不足,在按照公民的权利义务规范来要求社会成员方面做的不够。宪法意识教育把立足点放在公民上,涉及的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平等和爱国的意识。它相应地把公民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在根本上统一于公民权利;同时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原则,一切以人的权利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以及民主政治都迫切需要唤醒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只有有了从人到公民、法人的转变,公众才会开始寻求和重视法律,从而国家才有可能向公众有效地宣传和灌输现代文明最基本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我们认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奠基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之上的现代文明原则,不应当成为西方国家的专利;人权、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也不应当成为西方国家用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棍棒,而应当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政治支柱。应当对资本主义的人权、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予以批判地继承,进而逐步弘扬社会主义的人权、自由、平等、民主观。其次,宪法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化与稳定性的内在要求。如同各种业务活动应当重视抓好常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功夫,要常抓不懈。建国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也有惨痛的教训。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习惯于搞政治运动,“”十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被严重败坏。世纪年代的教训也很深刻,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分析,“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实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手硬、一手软,没有坚持一贯。理论上也未能及时解决社会转型与意识转型的矛盾,使许多人感到思想政治工作是虚的软的甚至没有必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也不时听到不大乐观的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忽冷忽热、时紧时松、断断续续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常规化、制度化与稳定性的问题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伴随着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计划经济体制发展起来并是与之相适应的。在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治建设相适应。宪法意识教育的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与稳定性要求将会避免以往这方面的弊端,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与创新中有一个突破和飞跃。社会主义宪法意识教育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又适应了新时期的历史要求;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又联系现实状况展开工作,应当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新思路。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启发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而宪法意识的核心内容正是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的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家庭和他人负有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教育不仅在内容上与公民的责任感教育相一致,在要求上也都是公民责任意识于不同社会角色的具体体现。脱离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权利义务观,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教育就成了没有共鸣效应的空洞说教。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这本身就是根据宪法对宪法意识教育的要求确定的。宪法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三、加强宪法意识教育的现实思考

查看全文

培养中学生宪法意识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宪法精神在教材内容中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如何培养中学生宪法意识,提升对宪法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分析中学阶段如何更好的培养起中学生宪法意识和法治意识。

关键词:中学生;宪法意识;培养方法

近些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背后是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单薄,是宪法教育精神的缺失[1]。因此,中学生阶段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宪法精神,提升学生法治意识,了解依法治国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国体、政体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注意精神,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积极利用教材内容体现宪法内容

中学生阶段,教材内容体现了宪法的内容,也是教师教育的突破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利用教材中宪法内容的开展宪法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宪法内容,掌握宪法知识,自觉将宪法内容融入到自身行为当中[2]。从目前来看,教材中宪法内容的体现是比较多的,包括国体、政体、人民权益、国家机关、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等,这些都在不同章节有着体现,但都分属于宪法内容的一部分,如果教师不进行重点讲解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过且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教材中的宪法内容进行重点教学工作,做好宪法意识的渗透。教师在实施宪法意识的渗透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宪法内容的整理,结合不同内容和章节,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拓宽知识点,充实教学内容,而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中的宪法内容进行宪法精神的渗透,帮助学生构建宪法知识点,提高学生对宪法内容的理解和宪法意识的渗透,如在涉及到国家权利机关的内容时,很多中学生对权利机关的理解就是派出所、警察、认为警察最有权威,而对于交警、法院等了解不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一问题,进行及时的宪法知识拓展,从人民法院拥有独立的审判权入手,帮助学生了解警察、法院等区别和联系,同时上升到宪法内容的教学工作,可以有效渗透宪法意识。

二、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渗透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查看全文

公民宪法意识培养论文

摘要:宪法是国之根本大法,我国各种法律的制定都是依据宪法这个根本大纲的。依法治国理念深入推广,其最重要的效果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具备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之中遵法守法用法,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法律;培养;公民

依法治国是党中央始终倡导的法制理念,做好国家法治工作,首要的就是要提升公民的法制意识,保持良好的法制意识,能够将法治理念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宪法是国家法律基础,是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参考依据,强化公民的宪法意识,就是深入推行依法治国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深入贯彻依法治国,也就是必须要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在工作生活之中,积极的去学法、懂法、用法。

一、宪法意识培养的积极作用

强化公民宪法意识,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积极作用,作为国家法治工作的基础,必须要从公民宪法意识培养做起。(一)培养宪法意识可以强化公民对宪法深入认知。培养公民宪法意识,就需要对公民进行深入的宪法知识教育,公民在深入学习宪法知识过程中,逐步对宪法知识内容进行认知理解,通过长期的认识理解,学深弄懂宪法知识,才能树立良好的宪法意识,在这个树立的过程中,能够深化宪法知识的理解认知。(二)有利于拓展公民宪法教育渠道。培养公民宪法意识,需要深入开展宪法知识教育,开展宪法知识教育实施,其教育形式是多样化的,实施渠道也是广泛而丰富的,一成不变的固化模式是无法有效培养公民宪法意识的,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宪法普法教育宣传实施,才能有效培养公民良好的宪法意识。(三)构建良好的社会法制共建局面。公民是国家法治工作的基础,国家法律的制定实行也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公民权利,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引导公民积极参与国家宪法完善修订工作,有利于宪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深入践行依法治国理念。

二、培养公民宪法意识的实施策略及途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