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监督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11:41: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宪法监督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宪法监督制度

宪法实施途径及监督制度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宪法也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宪法实施的途径以及监督制度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宪法实施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巩固思想基础、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宪法解释、做好政治保障等宪法实施途径以及相关文件内容的违宪审查、对国家机关的监督、侵害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监督与制裁等监督制度,希望可以加深人们对宪法实施途径及监督制度的认识,推动宪法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宪法;监督制度;实施机制;人大监督

近年来,关于宪法实施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宪法的实施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实现,还因为其实施的效果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国家的法制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现阶段,人们对于宪法实施的途径以及相关的监督制度的认识还不够明确,而相关的理论研究也还不够成熟,基于此本文针对宪法实施途径及监督制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

一、宪法实施的相关概念

(一)宪法实施的内涵。宪法实施是法律实施的一种具体形式。而法律实施不仅是为了发挥法律的作用,实现法律的目的,还包括展示法律的价值。也就是说,宪法实施是发挥宪法作用,实现依宪治国,树立宪法权威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首先,宪法实施是指宪法条文的直接实施,“将抽象的宪法规范与具体的宪法事件相联系,也必然是将宪法规范应用于具体的宪法事件”,而要想做好直接实施,做好监督机制和程序的健全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宪法实施要从基本国情以及制度背景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从这一层面来看,宪法实施的效果是通过宪法审查立法合宪性的直接适用来实现的,是根据我国具体的国情,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以及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的健全而优化的。最后,在宪法实施的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宪法监督。宪法监督也是宪法实施的重要保障,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宪法实施的内容。相对于法律实施,宪法实施具有着鲜明的特殊性。从实施目的上来看,宪法实施更加注重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所谓公民的基本权利就是指区别于法律权利的,决定公民地位的权利。与此同时,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一般法律权利产生的重要依据。以履行国家保护义务为基础,才能推动基本权利的实现,也就是说,在宪法中,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表现在国家义务方面。而从宪法实施的途径来看,通常情况下,宪法的实施需要通过宪法遵守、宪法解释、宪法监督以及宪法修改等多种途径来进行。简单说,宪法的实施可以分为宪法适用和宪法遵守两个部分。其中,制度的实行是关键,宪法监督是重点。而如果把宪法实施分为直接实施和间接实施,也就是说,把间接实施也纳入到宪法实施之中,宪法实施与法律实施的差异就会大大降低。(三)宪法实施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宪法的完善,在宪法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现阶段,宪法实施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宪法实施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保证。而宪法实施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样需要坚持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也同样需要遵守宪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实施要求。所以说,党的领导方式以及工作制度的优化升级,不仅可以起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的作用,还可以增强党依宪执政的效果,推动宪法的实施。其次,强化宪法实施的理论依据同样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宪法实施要从我国的国情以及政治体制出发,才能更为精准地进行我国宪法实施制度的描述以及定位,促进宪法实施的中国化。最后,还要注意宪法实施制度的创新,提高宪法实施的实效性,及时地总结宪法实施的不足,第一时间进行完善。

二、宪法实施的途径

查看全文

宪法监督制度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

现代国家宪法监督制度是保障宪法秩序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证监督宪法很好地执行,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

1、由国家司法机关主管的宪法监督制度。是由司法机关作为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威机关。受理宪法诉讼,进行违宪审查,并作出违宪或全宪裁判。

2、由专门机关管辖的宪法监督制度。是由现行宪法设置一个宪法委员会来受理宪法争议。

3、由国家权力机关主管。由议会行使宪法解释权,解决宪法争议,由普通法院受理侵公民基本权利案件。

4、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监督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及军事机关的权力等。

查看全文

宪法监督制度分析论文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权。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是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监督表现为按照一定形式和程序进行的各项具体监督制度,要使监督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不断改进和创新。

宪法监督制度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组织法还具体规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之一就是“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交付的被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命令、指示和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和规章,提出报告”。

从实施情况看,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对备案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进行审查工作。但由于没有建立专司宪法监督的机构,宪法监督实际上没有很好开展起来。(1)宪法监督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切违宪行为进行纠正和制裁的强制行为。违宪是一种国家行为,特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违反宪法和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职务行为违反宪法。宪法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审查有关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纠正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违反宪法的职务行为。(2)建立专司宪法监督的专门机构。许多同志建议建立宪法监督委员会,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开展违宪审查工作,提出对违宪行为的处理意见,以议案的形式报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建立这一机构既符合我国国家体制,又保证了违宪审查工作的经常性。(3)建立和完善宪法监督的程序。我国实施宪法监督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审查规范性文件。对此立法法作了一些规定。二是受理违宪控告。在这方面还没有法律规定,需要对谁可以提出违宪控告、谁受理和承办违宪控告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

执法检查制度

多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为了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逐步建立了对法律实施的检查监督制度。执法检查成为人大法律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监督制度,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查看全文

小议宪法监督制度的改善

本文作者:杨合理工作单位:苏州大学法学院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现代法治国家和社会中具有至上性和权威性。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规定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责任来调整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精神实质是通过规范国家权力,来维护公民的尊严和保障人权。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保证宪法的真正贯彻和落实,而宪法监督制度是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环节。宪法监督对于切实保证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宪法和法律的贯彻落实,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在宪法监督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执行措施和制度,可操作性较差,其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因而研究和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宪法监督的概念及意义

宪法监督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宪法得以真正实施而进行的监督法律制度和活动的总称。宪法监督在内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宪法监督,是指由宪法明文规定的或由国家认可的特定机关实行的宪法监督,在监督对象上偏重于立法机关的活动以及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它具有最高性、专有性、强制性等特点。广义的宪法监督,是指除了专职机关以外的国家机关、政党、人民团体、群众组织或公民个人对宪法实施的监督。本文取狭义的宪法监督之义,这也和新宪法的有关规定相一致。任何法律,即使是最好的法律,如果不能贯彻执行,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因此法律实施至关重要。其中,宪法的实施更为重要,宪法的实施离不开宪法监督,宪法监督的目的是制止违宪活动,保证宪法的贯彻执行。它的内容包括:第一,审查法律、法规的合宪性;第二,审查一切国家机关、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以及全体公民行为的合宪性;第三,审查与国家机关行为合宪性相联系的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争议。对上述行为权限争议和法规的审查,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宪法监督制度的重要意义在于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的基础,是法制的核心[1]。从民主的角度而言,宪法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其产生和发展与民主密不可分。宪法以民主制度为前提,它既确认民主制度,又保障民主制度。从法制的角度而言,它是一个国家建立法律体系和制定各部门法的基本依据。因此,一个国家的宪法能否得到贯彻,以及贯彻的程度如何,是衡量这个国家民主和法制的标尺。

二、我国宪法监督的成就及不足

(一)我国宪法监督的成就

查看全文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研究论文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法律地位和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同时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制定得最好的一部宪法。为了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必须对宪法实施实行有效的监督。

一、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建立

综观我国宪法发展的历史,中国的宪法监督和解释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1954年宪法规定为代表。根据1954年宪法,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法律”以及“撤销国务院的同宪法、法律和法令相抵触的决议和命令”。虽然1954年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但却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法律解释权,此处“解释法律”权应理解为立法解释。实践中,当时的立法解释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宪法解释的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行使立法解释权对宪法中的存疑问题作出了解释和回答。因此,从宪法规定精神和内容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均行使宪法实施的监督权。因此,可以说1954年宪法确立了以立法解释为表现形式的宪法监督制度。但是该部宪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宪法解释制度,未形成一个很完善的宪法监督体系。

第二个阶段以1978年宪法规定为代表。1978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制定法令”以及“改变或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的不适当的决议”。由此可以看出,在宪法解释问题上,1978年宪法明确建立了宪法解释制度,比1954年宪法有所进步。但1978年宪法只是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改变或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的不适当的决议”,而没有像1954年宪法那样明确提及“同宪法……相抵触”,且针对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的决议”而非1954年宪法规定的“国务院的违宪法令和命令”。因此,可以说1978年宪法建立了以宪法解释为表现形式的宪法监督制度,但没有将宪法解释和宪法监督这两个职能分开,实际上也是没法行使这一权力。

第三个阶段以1982年宪法规定为代表。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有权“解释法律”:“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1982年宪法通过宪法解释权制度与违宪法规等的撤销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已经形成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违宪审查制度。但是1982年宪法仍然没有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违反宪法的法律的撤销与审查问题。因此,中国现行宪法监督制度仍然还不健全。宪法监督制度首先应当包括违宪立法审查权和撤销权。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违宪问题,在现行宪法监督制度下是难以解决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两个机构监督宪法的实施,但这两个机构没有办法监督其本身。在宪法之下的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这两个层次,都没有被监督。所以,严格来讲,宪法监督制度在我国实际上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查看全文

宪法监督制度革新探究论文

摘要:人们通常将宪法监督模式在总体上划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即立法机关监督型、司法机关监督型、宪法委员会监督型和宪法法院监督型。不同的国家之所以要选择不同的模式,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原因。如理论基础、法律传统、历史际遇、司法体制等。对宪法监督模式差异性的成因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对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宪法监督模式理论基础法律传统历史际遇司法体制

一、差异性的存在

宪法监督模式是宪法监督理念的制度化,是宪法监督中各要素在具体组合和运行时所呈现出的不同范式。宪法监督理念要付诸实践,必须依赖一定的制度,现代国家对宪法监督的具体制度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尽相同的安排,这些现实中的宪法监督制度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和观察角度,可以形成各自不同的宪法监督模式。如根据宪法监督权力的集中程度,可将宪法监督分为集中型(或集权型、奥地利型)和分散型(或分权型、美国型)两大模式,这种分法最先由意大利宪法学家莫罗·卡佩莱蒂(Mawr~)Coppelletti)提出…:根据宪法监督权限范围的大小,宪法监督模式又可分为全职式、多职式和少职式三种类型,这种划分方法是由我国学者杜钢建先提出来的;而最为流行的划分方法,是按照监督主体的不同对宪法监督模式进行分类,这种划分方法又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三分法,将宪法监督模式分为立法机关监督型、司法机关监督型和专门机关监督型;另一类是四分法,即将三分法中的专门机关监督型再细分为宪法法院监督型和宪法委员会监督型。本文出于差别性研究的需要,采纳四分法之说。

(一)立法机关监督模式。这种模式又可分为两种具体的模式,即英国模式和前苏联模式。英国模式基于立法机关的至上性,认为立法权不受其他任何机关的限制。英国从未有任何一部法律对违宪审查问题作过规定,实践中一旦有了违宪问题,也只能通过议会自己来解决,议会可以制定和修改包括宪法性法律在内的任何法律文件,通过日常的立法活动以及积极的法律修改、法律调节活动,忠实地维护宪法的尊严,保持宪法各项基本原则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前苏联模式强调人民代表机关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行政与司法只不过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权力机关产生并对其报告工作,不允许有高踞其上或与之平行的机关存在,因此在前苏联的宪法监督制度中,由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宪法监督权。

(二)司法机关监督模式。该模式滥觞于l803年美国首法官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孙一案中的判决,故亦可称之为美国模式、马歇尔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由司法机关即普通法院负责(一般是联邦最高法院)违宪审查。由于其司法性极强,与普通的司法管辖无本质区别,同等地存在于整个司法系殊对待。其监督的提起一般是来自具体案件中3"-事人的违宪审查请求,监督的方式也就只能是事后审查,而没有纯抽象的就法论法的事前审查。所以美国模式下的宪法监督,人们在习惯上称之为司法审查。该模式在拉美国家、英联邦国家、北欧及希腊、瑞士、日本等国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

查看全文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建立与完善探究论文

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是法治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所在。可以说,一国宪法的实施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是该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能否正常运转的重要标志,也是一国法制完善与否的重要体现。因此各国均对宪法的实施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努力在制度上和法律上给予充分的保障,通过对宪法实施的监督来防止违宪行为的发生。当前,我国正朝着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迈进,如何维护宪法权威,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宪法监督制度已刻不容缓。因此,极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建立

综观我国宪法发展的历史,中国的宪法监督和解释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1954年宪法规定为代表。根据1954年宪法,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法律”以及“撤销国务院的同宪法、法律和法令相抵触的决议和命令”。虽然1954年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但却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法律解释权,此处“解释法律”权应理解为立法解释。实践中,当时的立法解释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宪法解释的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行使立法解释权对宪法中的存疑问题作出了解释和回答。因此,从宪法规定精神和内容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均行使宪法实施的监督权。因此,可以说1954年宪法确立了以立法解释为表现形式的宪法监督制度。但是该部宪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宪法解释制度,未形成一个很完善的宪法监督体系。

第二个阶段以1978年宪法规定为代表。1978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制定法令”以及“改变或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的不适当的决议”。由此可以看出,在宪法解释问题上,1978年宪法明确建立了宪法解释制度,比1954年宪法有所进步。但1978年宪法只是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改变或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的不适当的决议”,而没有像1954年宪法那样明确提及“同宪法……相抵触”,且针对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的决议”而非1954年宪法规定的“国务院的违宪法令和命令”。因此,可以说1978年宪法建立了以宪法解释为表现形式的宪法监督制度,但没有将宪法解释和宪法监督这两个职能分开,实际上也是没法行使这一权力。

第三个阶段以1982年宪法规定为代表。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有权“解释法律”;“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1982年宪法通过宪法解释权制度与违宪法规等的撤销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已经形成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违宪审查制度。但是1982年宪法仍然没有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违反宪法的法律的撤销与审查问题。因此,中国现行宪法监督制度仍然还不健全。宪法监督制度首先应当包括违宪立法审查权和撤销权。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违宪问题,在现行宪法监督制度下是难以解决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两个机构监督宪法的实施,但这两个机构没有办法监督其本身。在宪法之下的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这两个层次,都没有被监督。所以,严格来讲,宪法监督制度在我国实际上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查看全文

小议宪法监督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作者:王玲芳工作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180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四任首席法官约翰•马歇尔率先以判例的形式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迈出了以“制度化的限制”来实现“宪法政治秩序的基本功能”的第一步。德国十九世纪的宪法学权威罗伯特•冯•莫尔对马歇尔所开创的这种法院有权审查立法的美国模式激赏有加,认为马歇尔在MarburyV•Madison一案中对宪法所做的大胆阐释使宪法实践步入正规,进而使最高法院在实质意义上成为宪法法院。论及美国宪法域外影响时,路易斯•亨金总是津津乐道于美国宪法司法审查的成功。法院在维护宪法约束中的作用被看作是美国宪政的标志,并被看作是稳定美国各项制度和保障个人权利的手段。无论是旧国家、新国家,都力图模仿美国的司法制度及其宪政功能。甚至信奉议会至上的国家也被迫效仿或接近美国的模式。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在其不同类型的宪政体制中承袭、发展了不同类型的宪法监督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64个国家建立了普通法院型宪法监督制度,40个国家建立了宪法监督制度,还有一些国家采取了由议会监督宪法实施的模式。在我国,建国后不久,就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即“五四宪法”,初步确立了以立法解释为表现形式的宪法监督制度。但这部宪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只规定了立法解释制度,却没有规定宪法解释制度,严重制约了宪法监督制度作用的发挥。1975年宪法根本没有规定宪法监督制度,之后的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建立了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主体,以宪法解释为表现形式的宪法监督制度,从此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我国宪法监督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宪法监督的含义有不同的认识,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宪法监督是由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认可的专门机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合宪审查,取缔违宪行为,追究违宪责任,从而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宪法制度。在监督对象上偏重对国家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以及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所实施的监督。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当代中国宪法监督的内容和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审查法律、法规和其他政府文件是否违背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和撤消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消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和行政命令,撤消同宪法相抵触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这也被称为“违宪审查制度”,它是一个国家宪法监督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保证一个国家的法律贯彻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2、全国人大以宪法监督的名义,监督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和一切国家公职人员是否合法履行职责,并纠正他们的违宪行为和追究他们的违宪责任。3、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国家司法机关,都有权力监督并纠正一切侵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的行为或者保护公民的人权不受侵犯。我国现行的宪法监督制度是一种有别于西方一些国家普通法院型和宪法法院型宪法监督制度的特殊的监督制度,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从整体上看,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发展呈现出曲折性和进步性的特征。首先,现行宪法确立了宪法的最高性和制裁性,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和撤消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消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和行政命令,撤消同宪法相抵触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同建国以来的任何一部宪法相比,都更为全面。其次,宪法监督主体的多层次性,我国的宪法监督主体由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专门机构——各专门委员会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各司其职、统一行使宪法监督权的结构。这种结构,可充分利用全国人大在宪法监督方面的权威性、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宪法监督方面的专业性以及专门委员会在宪法监督方面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再次,宪法监督的政治性,尽管宪法规定要追究一切违宪行为,但宪法的其他规定没有表明这种追究的法律性。这主要是由于宪法监督权力的实施者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而不是由全国人大产生的司法机关或专门机关;同时,在现实的监督中,是由人大监督法院,而不是法院监督人大,法院也无权对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进行审查。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宪法监督其性质是政治性的。最后,宪法监督方式的多样性,从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来看,既有事前审查方式,如宪法第11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才能生效;也有事后审查方式,如宪法第62条规定全国人大可改变或撤消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等。监督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二、宪法监督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的宪法监督制度虽然从纵向方面来看,具有历史进步性,比以往任何一部宪法都更为全面、可行,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和不足,突出表现为宪法监督不力,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宪法监督缺乏专门性。尽管我国宪法监督主体具有多层次性,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各专门委员会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各司其职、统一行使宪法监督权的结构,但由于宪法监督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客观上要求设立专门的机关负责处理违宪事务,而目前我们还缺乏这样一个专门的机关来负责宪法监督工作。就全国人大而言,代表人数众多,每年只召开一次全体会议,会期只有两个星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求全体代表坐下来审查和讨论一个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法律法规的合宪性问题,并做出准确、恰当的判断,是不现实的。且代表素质参差不齐,也无法保证对法律法规合宪性审查的准确、全面;其次,由于宪法赋予全国人大的职能有15项之多,每次全国人大会议需要处理许多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审理许多议案,因此,无暇顾及宪法实施的监督工作。所以,虽然全国人大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能,但从实际情况看,无法有效地履行这一职责。作为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履行宪法监督职责方面,具有很多优点,其组成人员较少,一般都富有政治经验和法律知识,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会议,便于召集,易于审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全国人大的不足。尽管如此,但由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人员有近200人,仍不便于讨论宪法监督问题,且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能亦达21项,即使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经济建设、政治改革、民主与法制建设等方面的立法任务极其繁重、艰巨,因此,仍不能满足宪法监督实践的需要。从各专门委员会的情况来看,他们在法律草案的拟订过程中作了大量的事前审查工作,在避免法律违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专门委员会的地位和性质,他们无权自行审查法律违宪事宜,只能是由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将有关违宪法律法规的审查交付他们时,他们才能依据宪法进行审查,因此,他们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审查法律,完成宪法监督的重任。2、宪法监督缺乏连续性。宪法监督的连续性是指处理违宪问题要及时、有效。但从我国现行宪法监督的制度来看,宪法监督不够连贯、及时、有效。主要表现为:全国人大每年只举行一次会议,会期很短,而违宪问题却是经常的、不定期的,无法保证违宪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全国人大常委会虽然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会议,同样由于会期很短,也无法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违宪问题;各专门委员会虽为常设性工作机关,但由于不能主动提出审查,又缺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闭会期间的提起和受理程序规定,因此同样不能对违宪问题进行连续性审查。3、宪法监督缺乏可操作性。尽管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宪法的制裁性以及制裁措施,但由于缺乏具体的程序规定和可行的监督标准,宪法监督工作实际上无法有效地进行,操作价值缺失。这是由于:宪法监督程序是宪法监督的载体,是连接宪法监督机关和社会现实的桥梁和纽带;仅有实体没有程序,宪法监督制度不能得以实现。宪法监督的实体解决监督的主题是谁、监督的原则是什么、处理的规则如何确定等问题,而程序解决怎样进行监督、怎样落实实体的设计等。宪法的操作价值指“宪法规范中对现实社会关系予以调整的部分应尽量明确具体,而且宪法规范整体应以操作性为指导。”宪法自称权威与实际权威并非是一回事。应该认识到,“宪法规定与社会实际的政治力量对比一致的,就有权威不一致的,就没有权威。”当宪法条文中列入实际上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的条文是毫无意义的。我国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原因之一就是其法律效力最高,约束力、强制力最强,但假如出现违宪不如违法处罚严重,宪法规范中制裁性规范无法落实等现象,宪法的所谓权威只是纸上权威,无威慑力。4、宪法监督缺乏准确性。一般人们认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立法机关,他们的每一项立法活动都属于解释宪法的行为,因而他们最了解制定法律者的意图。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最具有准确性。但在实际情况中,代议机关对于自己通过的法律一般持肯定态度,即使发现违宪情况,也不愿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实际情况看,自己监督自己的宪法监督模式,其准确性和有效性都是有限的。

查看全文

宪法监督状况及改善诠释

摘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我国以法治国进程中,如何加强宪法监督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宪法监督是为了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建设法治国家道路上宪法所处的地位以及以法治国与宪法监督制度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宪政宪法监督依法治国法治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任何权力都应当是有限制的、受到制约的,这是近代宪政的基本精神。自1954年我国颁布施行第一部宪法到1982年颁布施实第四部宪法,我国宪法监督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宪法监督的有益做法,对宪法监督制度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自1982年后,全国人大又先后四次对宪法监督制度作了修改和补充,使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一、我国现阶段宪法对宪法监督制度的规定主要体现

(一)监督的最高性。宪法的最高性是指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从地位看,宪法是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从内容看,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法律效力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监督的原则性。这是指对宪法监督规定的比较原则,即只规定了宪法监督的总原则。宪法第5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查看全文

我国宪法监督模式的选择

摘要:宪法因其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与根本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而在整体法律体系中居最高地位,宪法的实施就是将宪法所体现的人民意志实现为具体社会关系中人的行为的过程,宪法与宪法实施的重要性使得宪法监督更为重要。我国的宪法监督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适合中国的宪法监督制度也仍在探索之中,在吸收借鉴宪法监督的各种模式之优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与法制的具体现实情况,才能找到最适宜中国建立和发展的宪法监督模式。

关键词:宪法监督;宪法监督的模式;完善建议

一、何为宪法监督

关于宪法监督概念的界定在如今学界不论在内涵方面还是外延方面都尚未形成共识,总结各种学说言论可将这种界定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将宪法监督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是对有关宪法的活动进行全面监督,监督的主体包括宪法监督的专职机关、其他国家机关、政党、人民团体、群众组织,以及公民。监督的对象不仅包括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行政活动和司法活动,也包括公民个人的活动以及公民的组织如政党、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等的活动。狭义的概念一般是指主体为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实行的监督,宪法监督的对象则更加侧重于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与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第二种是将宪法监督进行广义的阐释。这样的广义理解表示对宪法监督的主体、对象、方式、范围都做广义的理解。对主体、对象、方式、范围都不作任何限定。第三种是将宪法监督进行狭义的阐释。有将宪法监督称为违宪审查的观点,也有将宪法监督限定于制度意义的表述。在我国关于宪法概念定义的影响下,宪法监督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其他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公民实施宪法的行为和违宪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宪行为予以纠正和强制执行的活动。我国的宪法监督,主要是监督宪法的实施。[1]

二、寻找适合中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一)我国宪法监督的现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