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09:57: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代语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教学现代美育探析
许多学校着眼于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将教学实践活动与和谐语文作为比较灵活的一门学科,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美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趣味性的培养及情感的提升。我们通常所说的美育就是审美教育,随着教育技术的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被现代教育方式所代替,各种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普遍和广泛,美育也慢慢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形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唤起学生审美的情趣,还有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计划和目标中关于美育教学手段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情感,加深对学科的喜爱和认识。
从席勒的《美育书简》中关于“现代审美教育的论证”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还是蒋冰海关于美育的解释是:“美育的重要意义,在于给人的心灵以本质的定性,一切的美育活动,都应从这个基本点出发。”从这些都可以看出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的渗透主要指人的思想与情感。可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下面我用具体地实例分析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的作用。我们对美育的认识也许停留在音乐和美术上,其实不然,它不仅包括这两个方面,而且还包括建筑、雕塑、舞蹈等形式。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它既不同于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艺术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欣赏,它主要是凭借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施的。对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通过老师朗读、配音朗读、学生自读和观看康桥图片,走进诗歌,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可以实现由感性情感的认识向理性情感的过渡。所以美育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理解:
一、学生层面
从学生层面说,可以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心灵的净化、审美经验积累、审美鉴赏力及想象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领会、把握的兴趣,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去感受情感的表达,提高美的情感的升华、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其中,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从这三美中我们看到的是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通过用多媒体和朗诵的方式对三美的展示摒弃了传统的讲解一篇课文往往有固定的格式,揭示了文章的美学美育意义。可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此,要想搞好语文教学,我们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使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情感的提升,使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开发。
二、老师层面
从老师的层面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进展和良好教学效果。从一节课开始到终结美育教学有助于老师引入新课,巧妙的过渡,化繁为简,构建有新意的课堂。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衔接过渡和引入新课很重要,美育教学就为老师提供了一些便利的途径,如: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来引入和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把一些抽象化的东西具体化,指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理解和分析问题,深刻感受和品味作品的美,对于整个语文教学知识体系而言,它的范围比较广,在语言美、形象美、修辞、文字文化现象等方面融汇的美都需要教师加以利用,成为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手段。美育作为一种手段,对老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所刻画的四次不同的“背影”,对于展现人物形象,表达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文章结构的安排对于老师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可以采用美育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思考能力。
现代语文转轨管理论文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语文学习对素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如何避免语文学习继承和创新过程中的盲目性,并将传统的成功做法与现论相结合去适应社会发展,语文“转轨”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强调文道统一。这种思想使得传统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浓重的教育氛围,无论是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还是卷帙浩繁的学术典著,都记录着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斗争历史,表现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其中蕴蓄的民族哲学观、历史观、人生观、伦理观、文化观和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正是通过语文教学的一点一滴,逐步渗透到学生心中,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的,这种文道合一的思想如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但在现实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现状:有部分人追求近期效果摒弃传统教学的精华,不讲涵咏、品味,而是靠喋喋不休的先入之见去诱导学生作机械的被动的理解、模仿,一篇课文下来,学生只记得几个句式、修辞格,几项文学常识,整个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韵味。不但有违“为学之道,必本于思”的教学规律,而且与今天培养积极思维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相悖离的。传统语文教学思想,有许多合理部分,最有价值的是“启发性”原则。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品味、领悟、熟记。老师“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从而把握一篇文质兼美文章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手法。
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集中识字、强化阅读、整体感悟、注重体验、强调隅反、因文悟道、词意并重、训练偶对等都是宝贵的经验。即在基础阶段重视学生对经典语言材料的积累,利用儿童记忆力好理解力较差的特点,让学生大量阅读、熟记课文,再反过来咀嚼、消化和吸收。提高阶段重视对语文材料的自悟、熟读、精思、博览、多习作。这一教学思想与“死记硬背”有本质不同,它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遗忘规律,又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的培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应当发扬这一传统,课堂上少一些无的放矢、舍本求未的说教,多一些阅读、熟记,让学生在认真读书上下功夫。
传统语文教学还十分重视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如《学记》中提出的问答法、讲解法、练习类比法等,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人论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现今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满堂灌”的布道传经是时代所需,但变“受之于鱼”为“授之于渔”的精讲是不能忽视的。今天谈的“学法”问题,其立足点大多在教而不在学,有的谈到学也是为了教或为教服务。而古人研究的“美读、遵路、入境、悟文、勤笔的学法至今仍在生辉。
语文教学既有继承性,又有时代性、通用性和个性特征。传统教育是应试教育,压抑创造性,抹掉了个性;传统教学是封闭式教学,模式单一,多是灌输与聆听,磨灭了学生的自觉性、主体性。因此在借鉴传统教育宝贵经验,吸取精华,结合时代需要加以改造和发展的同时,迅速向素质型教育转轨,即要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现代语文意识,积极开放,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外回归课内,注意教学模式的变通性和过程性,以学生为主体,“知行合一”。既训练个体,又提高整体;既有教学指标,又有自学创造。要站在传统与现代新旧契合点上去审视语文教学的走向,既不要视古人语感教学为至宗至本,一味强调模糊感知,混沌体验,也不要照搬现代语言学或西方语言学理论,刻意模式的制定和操作。完全可以在古今、中外结合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并加以构建。
语文现代媒介素质教育模式
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主体途径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等内容。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以大学语文为核心,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新平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有效利用和控制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创建素质教育互动场景,创设网络教学环境的实践性分析,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素质教育互动模式的可行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就是利用数字处理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学设计,将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这种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教学手段,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而逐步转化为以课堂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将多媒体手段科学地运用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同时注意消除隐藏的弊端,在创建人文素质教育场景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坚持适度原则,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教师节省板书时间,讲授更多的教学内容,但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授课中独具个性的语言和情感表达等传统的综合性的信息传递方式有较大差别,若控制不好,容易造成一方面课堂教学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做笔记,另一方面,教师也难以精确掌握学生的思维强度,导致讲课节奏过快,致使学生精力不集中,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运用现代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多媒体直观的表达手段和传达方法,巧妙解说和强调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课件的制作上,应当从教学目标出发,通过对教材的细致分析,找出教师授课或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构思、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在使用中,应当注重与传统的教学模式配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注意将教学时间更多地分配于重点内容的详细讲解分析上,严格控制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和用时,避免以课件为中心的多媒体课件的滥用和误用。
以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课堂教学为例,在《孔子孟子与儒学》一讲中,孔子有关君子“杀生以成仁”的观念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因此教师重点选取了电影《孔子》中孔子在宋国境内遭司马桓魋威胁,以及在前往楚国的路上被乱兵围困,断粮七天,孔子却照样讲学、弹琴唱歌的片段,来凸显孔子躬身实践“仁”的理想的圣人形象,整个放映时间不超过7分钟,长短适度,既起到强化作用,又没有喧宾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而在这一讲中,孔子有关“中庸”的思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便选取了电影《孔子》中有关孔子和南子会面的片段,通过孔子对声名狼藉的南子有礼有节的态度,表达“中庸”之“过犹不及”的涵义。这种活生生的画面比传统的教学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因为视觉冲击而印象深刻,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还应当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拓展大学语文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和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注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并在设计课件时体现各种策略间的差异,从而真正体现人文性。
如在讲述《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时,教师可以从诗歌的特性出发来设计课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现代诗歌《错误》的诗意,设计出符合该诗“闺怨”主题的江南、莲花、柳絮、寂寞的城、黄昏的青石街道、紧掩的窗扉、穿城而去的骑马人等富有诗意的画面和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从课件中的画面和动画总结出“闺怨”这一主题,并由此自然过渡到对《君子于役》的讲解,加深对该诗中原本简朴的语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蕴含的诗境的理解。这种形式和内容结合紧密、突出重点的设计,遵循了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原理,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同时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课件的科学性。针对学生认知过程四个重要节点,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设计直观感知———讨论关键问题———整理思路———拓展阅读四个板块,并通过课件进行强化,使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和方向,主动配合学习,从而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二、坚持实效性原则,有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立体学习情境
中职语文教育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生活中的信息也开始纷繁复杂多样。信息技术深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开展了在课程设计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授课整合为一体的探讨。中职语文教学是中职课程序列的重要科目,是培养中职学生掌握相关职业所要求的语文知识的基础课程,也是中职生走上社会从事职业的基础工具。因此,做好中职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中职语文教学完美融合,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教学任务和目标就尤为重要。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时刻把握中职生在学习时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以加强师生沟通交流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课程设计和授课教学;以多层次、多种类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中职语文课堂更加灵活生动。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语文教学;融合;《鸿门宴》
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传播逐渐从落后迟缓转向了迅速快捷,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本质上的改变与提升,各行各业都把信息技术融入作为行业新型发展方向。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成效,也成为了非常值得探讨的议题。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是根据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用新型技术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并进行整体优化,利用和发挥新型信息技术多元化、多媒体、多维度的特性,从而达到立体化、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
1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和多媒体综合发展的时代。在校园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与科技有机融合,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的新课题,多媒体化也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中职语文教育的从业者和研究者,在现阶段的课程设计中也要更多加入现代信息技术,将授课形式多样化、授课内容丰富化、授课模式趣味化,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1.1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现代信息技术是集合视频、音乐、文字、绘画等多功能手段为一体的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传授和接收新知识,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效率。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引入现代技术可以以缤纷多样的模式,从各种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这一良好习惯。1.2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在中职的语文课程教学中,需要针对中职学生群体开展教学设计。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中职生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由于中职生的基础素养相对不高,对于从小学就接触的语文教学有排斥感,再加上中职学生在学习上更倾向于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专业性技能需求,如果沿用教师本位、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可能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之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尤为必要。我们要做到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形象的声画音像等介质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以信息技术为窗口与语文学习建立有机连接,从而爱上语文,主动学习语文。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多样性这一本质也注定了它是现代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对于基础素养相对薄弱,思想又偏活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中职学生群体,如果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之中,将声、光、影像等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得当,能够有效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热情,便于教师引导学生从不愿意学习语文课程到初步提起兴趣,自愿接触语文课程,逐步发展至自发主动地学习语文,探索语文课程。在师生沟通交流之下使中职语文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切实服务于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授课教学之中,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知识储备,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让传统教学模式在新模式下焕发新的光彩。
2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创新
语文现代化教学管理论文
深圳特区是一个移民城市,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语言不同程度地带有方言色彩,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利因素。另一方面,深圳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学校的教学设施齐备,录放机、投影仪、电视机、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应有尽有。特区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来自各个方言区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悉、掌握以至能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教师、教材和教法等都适应特区的实际,适应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需要。
以下,笔者从深圳特区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探讨有关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一、语文教材的现代化1.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就语文教材来看,由于很多课文历史较久,思想性太强,语言的差别也较大,远离学生的生活,不适宜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现代名篇及外国文学名著占有不少的比例。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名著的价值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疲于疏通文字障碍,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及深刻的思想内容,难得闲暇去学习写作手法,况且这些不朽的名著的写作手法也绝非一朝一夕,三、二节课的时间就领会得了的。那么,能否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选择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自然,有着指导写作意义且易于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文,就成为特区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特区语文教学大胆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保留了人教版教材基本篇目的基础上,适量增加了一些贴近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并适合采用现代化教法的课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水平。
2.教材形式的现代化书本是传统的教材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便于携带,可随时随地反复阅读。但这种形式缺少形象性和直观性,且形式单一,显得呆板,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对传统的教材形式进行改革。我们可以使用诸如录音带、录像带、投影片、电影、电视、电脑等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习的过程形象、生动、轻松、直观,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编写适合现代化教学形式的多媒体教材,成为特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目前,深圳市电教站组织专家编制了各种教学软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这些软件把教学、练习、批改、考试和有趣的电脑活动融为一体,既帮助了教学,也帮助了学生学习。这些软件已成为了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手段,综合生理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学、教育学等科研成果,在继承以往合理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掌握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教与学相得益彰的效果。深圳特区的许多学校在进行教学整体改革的同时,大胆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向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还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特区的一部分小学已实行双语教学法。这种方法将普通话和英语同时作为教学语言,使学生在学习母语和其它课程的同时,像学习汉语一样地学习英语。双语教学法可以早期开发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促进儿童智能发育,减轻儿童长大后学习英语的负担,提高了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法,切合深圳的实际,为1997年香港回归创造了条件,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要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多学科现论和技术、能够操作现代电子设备的教师队伍。现代教育意识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传统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优劣,发扬优良传统,摒弃陈旧观念,不断汲取新的科学知识,正确运用现代化手段,使语文教学适应特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教育应该是开放的,现代的教师应该具有能够接受现代意识的广阔胸怀和视野,有丰富的学识,有教学改革的胆识和能力。
语文现代文教材管理论文
本文中,我将提出一个多年来如骨鲠在喉,而今不得不吐的建议。这个建议(如题),也许会让语文教育界以至整个教育界大感意外。
读者诸君听我细细道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一以贯之,从不间断。语文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学主科中的主科,作为母语,又是“文以载道”的工具,当然无可厚非。不但在学校要学,而且要终生学习不辍。然而,作为学校教学的主科,我们是不是在教学内容上洗削更新,作大刀阔斧的调整——减掉些什么,增加些什么?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没有错。我们的现代文教学也遵循着这一条古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左提右挈,东拉西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到字词分析、结构提纲;从写作特色、主题思想,到归纳小结、练习题解。老师的讲解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可谓细微之致。然而,细则细矣,学生恐怕并不领情。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你不讲,同学们都看得懂。
实际上,每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已把课文的精髓告诉了学生;而课文下面的“注解”,又解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疑难。细读全篇,包括“阅读提示”、“注解”,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这篇文章,还要你讲什么呢?要象老师讲的那样全面详尽地把握课文,除非是做学问,写读后感。否则,基本掌握就不错了。天下文章那么多,你不可能,也没必要篇篇都全面详尽地掌握。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老师细讲呢?对小学生,你必须细讲。小学生分析能力差,需要老师指示学习的门径。对初中生,你就应该少讲,甚至不讲。对高中生,你就不必讲。高中生经过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的磨砺,对现代文的学习模式已是知根知底,深谙其道。从字词解释到主题思想,还不是老一套?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论文
【摘要】在中学语文中,当我们提到语文阅读回答之时,那么不得不说一说语文现代文阅读回答,而之所以要谈及语文现代文阅读回答,是因为对于语文阅读回答来说,尤其是在当下,语文现代文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也导致了语文现代文阅读是非常之关键的。那么对于语文现代文的阅读回答该如何做呢?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技巧;答题方式
一、回答技巧
对于语文现代文的阅读来说,回答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现代文阅读之时,回答技巧是一门必上的课程,也是必须要深入钻研的。而对于现代文阅读有些什么样的技巧呢?我认为主要有四点。1.对于现代文的回答技巧而言,必须要注意得围绕着文章的中心意思来做回答,也就是对于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最终意义之所在。以现下情况分析而言,总是有许多的考生会对自己的试卷产生疑问,也就是明明自己回答的内容并不怎么少,甚至于说还很多,但最终的结果是白费工夫,并没有得到分数,那么这主要原因便是在于其在进行回答之时并没有围绕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来做回答。因此这也就导致了其所做的回答基本算是无用功,因而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问题回答之时,必须抓住文章主题,力求其所回答的一切问题皆是以主题为前提,围绕着文章中心意思作答。2.对于文章的回答之时而言,是绝对不能使用原文话语来作为回答时所用语言的,这是一条黄金法则,是必须要注意的。其原因在于问题在进行主观的阅读题考查之时,其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是否通透,而并非是考查学生对于文章的看法,那么使用原文话语来作答便是不可取的。使用原文,因原文是最接近文章作者的意图的话语,因此对于文章阅读考查是比较禁忌使用原文作答的。3.在进行阅读考查之时,需要学生将文章的上下文联系起来作答,其所使用的答案要做到尽量和文章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如此所做的答案才能做到充分准确。例如在进行答案书写时,一定要在其中详细写出上下文的内容,去上文承接以及开启了下面的什么内容和为什么要如此写,等等。4.作为一名学生,当其在进行答案书写时,一定要注意不能使用修饰性的需要作答。通俗一些来讲,也就是将文章的表现内容比喻成湿乎乎的,继而学生在作答之时,则答案需要的是干巴巴的,也就是答案内容必须是非常规范具体的,不能带有过多的文采性的东西。举个例子,有些学生在进行答题之时,其所用的需要常常会此文章本身还要显得更加有内涵,更加有文采,那么当试卷批阅老师在看到该生的答案之时,阅卷老师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对学生的答案作体会分析,而后才能明了学生的答案,那么对于阅卷老师而言,其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也就导致了其对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是有些偏差,看不通透的。那么简单来说,也就是对于主观题的回答而言,是禁忌于拐弯抹角,而是应当直来直去的。
二、固定题型
在进行现代文阅读理解之时,一定要明确一点,那就是现代文阅读题的考查,除了学生对于文章本身的考查之外,还有就是对学生文法常识的考查。例如有很多的对于文章结构认识的考查,也就是对于开篇的作用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做悬念设置,以此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同时为下文做铺垫,等等。而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用于做过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对于文章的描写来说,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于渲染文章的气氛,并同时对文中人物心态的表现,等等。而对于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其都是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和固定作用的。
现代文学观念下语文教育反思
摘要:作为一门课程,语文是学习者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传授着语言文字和口语、文章和知识的任务,学好语文对于学习者深入理解其他的学科有一定的帮助。语文教育与文学思潮息息相关,文学思潮是在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而产生的,它又能反作用于社会思潮及其变革,其中就包括语文教育思想和变革。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现代文学观念对语文教育的各方面影响,并进行语文教育反思。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学观念;语文教育;教育反思
现代文学产生于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历史变迁的发展中逐步盛行的,是由于广泛受到外国文学的变化影响而形成的;致使其具有外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同时也发展变化具有中国自己特色文学的特征。现代文学观念作为一种科学的、系统化的教育思想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国的语文教育变革,其反应的教育思潮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教育是国之根本,人们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我国的语文教育在现代文学观念的影响下如何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是当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该面对的巨大挑战[1]。
一.现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近代中国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文学思潮逐步出现现代文学并随之民族化,使其成为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并现代化的主流思想。20世纪初期,许多国人抱着实现民族独立的政治理想抱负,掀起一阵民族独立的文艺思潮,努力打破陷入僵局的社会局面。这一时期,现代文学广泛吸收西方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以及文学流派,其中包括全面学习了西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创作方法等,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以及当下社会环境的特点,对学习到的文学思潮进行了重组和弘扬创作。鲁迅先生指出: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一方面则是受到了西洋文学的影响《且介亭杂文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和影响,中国的现代文学与中国人们的自身生活切实相关,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的真实环境,为实现中国民族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郁达夫、周作人、冰心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各个领域的早期开拓者,他们的创作从一开始就突出了现代化与民族化相融合的特征,从根本上来讲,服务于人民。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族解放的顺利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在这过程当中,通过一步一步贯彻党的文学方针,出现了老舍的《茶馆》以及贺敬之、郭小川等的诗歌,巴金、杨朔等的散文,现代文学的发展逐步显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思潮[2]。同时,历史的发展要求文学界从思想上一步一步废弃旧事物、旧思想,不断推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弘扬传统文化并勇敢创新创作新的文化。但有的事物并不会始终向着正确的方法发展,在这发展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样一来,片面性、绝对化的观点会严重影响到现代文学的正确发展方向。文学的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避免扩大化,一边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一边深化文化发展的思想教育,有利于社会思想向着客观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
中国现代语文教改及发展思路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现状
科学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教育中引入科学主义的思想、观念与方法,不再是单调地学习某个知识概念,而是将这些知识概念进行系统地演变,将其变为对实践有用的“工具”,中国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只看重分数的“应试教育”几乎已经成为了过去。用科学的态度总结出来的语文教育目标也不再是单纯地学会“读写”的目的,而是通过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文字、文学、个人情操、综合素质的发展中来,科学手段的应用,变枯燥为灵活,将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综合考量各个环节的教育内容,拓宽了教师教学的思路,从现实角度与长远目标实现的双重角度来看待语文教育这一事项,计划培养出更多的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中国语文教育要想实现全面改革,更需要科学主义的理论思想作指导,它对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演绎、教学方法创新凸显、考试手段强化、研究方法全面整合等一系列内容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九年义务教育、高校教育中,语文教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呈现出多样性,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调整语文教育战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主义精神,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建立规范的教育机制,才能促使语文教学获得长远的进步。如果没有科学主义的参与,我们就不能更全面地研究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更不能促使现代语文教育的快速、直接的发展,中国自从走向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指导思想的发展道路之后,教育领域也就不可避免与科学主义进行全面接触,并且取得了不俗的发展成效。
二、人文科学在现代语文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人文主义一直是文科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将人文科学注入到语文教学的“血液”当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用“感性”的思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近代之前,中国教育经历了两千年漫长的儒家教育统治时期,《论语》、《孟子》中的“仁义道德”一直是知识分子首先要学习的内容,“修齐治平”的个人发展思路已经融入到中国文人的精神思想当中。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改革,“走出去”,与世界建立有效的经济、文化联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引进科学主义思想,落实人文科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将人文科学整合到教育资源当中,让学生能够通过感性、理性的双重手段的训练,确立更好的学习目标,最终获得教育突围。但是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过快,各行各业新陈代谢旺盛,素有“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思想几乎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人文科学一旦失去了原有的“根源”也就失去了实际的作用。所以现代语文教育正在逐步将古文、古典诗词、古典哲学这些人文主义思想比较明确的知识体系再次渗透到课文当中,与外国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一场“中西方文化碰撞”教育革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用中国特色的人文色彩去感染世界思想,了解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才能让学生对历史、文学、社会的发展看得更透彻。人文科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应该继续发扬下去,从全面的角度来提升教师、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让语文教育改革开展得更加顺利。
三、语文教育的改革
(一)目标科学化
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与现代化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对于如何上好语文课表现得不知所措,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那么,对于传统语文教育和现当代语文教育又存在很大区别,教师是循着一条传统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还是开拓进取,联系当今实际从中寻找另一条路解决这一问题。下面我们将对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统一与发展道路问题进行阐述。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应该明白其中所包含的真实内容,而不只是单纯地学习书本。“语文教育”中“教育”的含义是明确的“,语文”的含义尚不一致,概括起来大约有四种理解:(1)指“语言文字”;(2)指“语言文学”;(3)指“语言文章”;(4)指“语言文化”。以上这些理解的共同点,是把“语文”中的“语”看作“语言”,分歧在于“语文”中的“文”指的是什么。由于对“文”的理解不同,也牵涉对“语”的理解的差异;理解(1)中的“语言”不包括“文字”,其他三种理解中的“语言”显然包括“文字”内容。
民族教育在通常意义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因此,语文教育不仅仅只是书面上的一种教育,还包括许许多多的社会原因。而在语文教育现代化方面出现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张志公。20世纪60年代初,张志公提出语文教育科学化问题;70年代末,阐述语文教育科学化;80年代初,张志公举起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大旗,参与并指导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和理论建设。他潜心第二次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吸取外国语言学和教学论的成果。他领导并指导英语、俄语、汉语文的教材编写工作和研究工作,指导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学实验,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编《现代汉语》教材并亲自讲课,应邀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辞章学。他赴美、日等国和香港地区讲学,考察中小学教育工作和语言学的研究工作。这种中外古今的研究领域,这种语文教育的全方位调查和实验,这种政治和学术的特殊经历,这种坚实、广博的专业技能,为张志公建设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理论提供了条件。
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有许多精髓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国普遍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客观研究。现在不是明清时代,不用熟读八股文以参加考试,许多学生就普遍认为传统的语文文言学习已不那么重要。就是因为有这种心理才使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语文的真实含义。只单纯了解文字意思,不能从中了解作者本身的写作目的,等于没了解文章。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从明月联想到家乡仅用短短的四言绝句来表现。可能现在很多学生都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想要写出这样的文章就十分困难。这就是传统语文教育跟现代语文教育脱节的地方。文字的使用在不断发展,但对于文章的写作却处于脱节的地方,虽然我们可以大声地说:我们不是李白,没必要写出那样的诗文。但是,是真的不想写,还是写不出呢?我们的老师一边在课堂上拼命地讲解着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一边又叫我们抵制传统,活出现代人的样子。可什么是传统,什么是现代,他们又真的分得清楚吗?现代教育要取得发展就必须依靠传统教育,传统语文教育也离不开现代语文。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上课不是简单地传授课本知识,也不是完全脱离课本,只介绍社会,而是二者结合,共同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强制性教育,过分考虑对学生灌输知识,其目标就是死啃书本,课堂成了一个封闭的地方,成了阻碍学生发展的一道屏障,毁掉了学生的独创性和智力兴趣。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要求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革,要知道“教育只有一个课程,那就是生活及其所有表现”。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
语文是民族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而民族性深刻影响着广大中国人民的文化心理与行为,从而铸造具有特殊意味的民族精神品格。没有语文教学的民族性,语文教学所培养出的现代人将是不完整的、不是真正的现代人,也就不能奢谈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在谈论保证传统文化不流失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现代化。二者相结合的道路虽然崎岖,但是,只要不放弃,努力找出前进的方向,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与现代化问题一定能够解决。
作者:吴素荣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