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09:00: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代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现代性

当代宗族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当代宗族现代性反现代性反思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当代宗族现代性与和现代性理论境遇的深入剖析,指出当代宗族现代性与反现代性论争的彰显并使之陷入理论困境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而是理论自身不够成熟或存在某种缺陷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传统宗族和当代宗族认识与把握上的失准,因而文章强调应对原有的研究方法加以检讨,进而对传统宗族和当代宗族进行重新审视,以期给予当代宗族一个准确的定位。

自20世纪初,我国的宗族力量就开始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并陷入全面的解体之中,宗族力量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也发生了裂变。这些冲击部分是由于战争的劫难和农民的流动,更重要的是来自政治上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残存的宗族组织又因其所谓的“封闭性”、“排他性”、“反现代性”而被定性为一种落后、封闭甚至反动的封建糟粕,并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在政治上、组织上给予毁灭性的打击,并使人们对宗族的“封建糟粕性”形成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思维定势。宗族组织由此而陷入销声匿迹之中。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农村改革的兴起,沉寂多年的宗族力量在中华大地上纷纷复兴起来,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及华南地区以建宗祠、修族谱、祭祖宗等宗族活动更为活跃。此现象给以前的定势思维以强烈的冲击,进而引起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认识与反思,研究著述斐然。综观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大都是以当代宗族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为其探讨的话语焦点,并出现了或者否定、或者肯定、或者折中的观点。

一、当代宗族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理论境遇

关于当代宗族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论述,较早的观点多持否定的态度。撮其要者,约有:农村宗族与宗族主义,都是建立在封建的、落后的宗族文化基础上的,并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反映,也是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个要素,因而它与现代社会制度和现代文化是不能相容的,宗族主义是农村现代化的一大障碍。宗法组织在中国农村的复兴,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是一次文化大倒退,必将导致剧烈的社会冲突。它的发展和壮大,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宗族文化在本质上与农村现代化是相悖的,具体体现在:宗族文化的“宗法”与现代化的法治相悖;宗族文化的血缘性与现代化的血缘性相悖;宗族文化的封闭性与现代化的开放性相悖。所以,对于传统宗族文化的态度,只能是改造,并用新文化去取而代之。简言之,“否定论者”普遍认为,宗族因素无正面作用,当代宗族只不过是传统宗族的残余与继续,因而视其为“封建势力的抬头”、“黑恶势力的汇流”、“现代化的反动”等等,应对之进行限制,禁止。

在“否定论”几乎成为通说之时,也有学者认为:宗族制度是一种能够容纳现代化持续变迁问题与要求的较有弹性的制度形态。宗族不仅适应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社会,也适应于开放的商品经济社会。农村社会的宗族组织会继续存在下去并不断发生变化。当代农村宗族组织已经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产生了变异性的表现。由于汉人宗族那些源于血缘又超越血缘的内源性根据,就使得当代中国农村宗族的重建和转型,所遵循的规则显然就不能与一般的血缘团体的演变规律等而视之,其命运和前途也必定会有所不同,这就能够证明,血缘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完善的补充和限制,完全可以与现代的文明生活形成一种复杂的适应关系。概言之,宗族原本具有社会互助、发展公益、辅弼国家等无法否定的正面功能,而且宗族的社会韧性,使得它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进行自我更新,因此,宗族可以现代化,应当对之采取宽容的态度。

查看全文

经济法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研讨

一、现代性的哲学考察与法范式理解

要了解和把握经济法的现代性,应从“现代性”一词作为哲学范畴的角度加以考察。将“现代主义”界定为一种社会思潮或文化运动,将“现代化”界定为实现“现代性”的一种过程。〔1〕

这种观点受到普遍认同。具体地说,现代化在更多意义上有可物化的形态与体现,如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变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政治民主化、市场经济化、信息化、知识普及化以及意识形态理性化等方面。现代性则常常被视作既定的反思时代精神、反映文明变迁规律的哲学范畴中加以理解。有关“现代性”的界定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比较著名的概念界说有如下三个。〔2〕

一是吉登斯将现代性看作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包括从世界观(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态度)、经济制度(工业生产与市场经济)到政治制度(民族国家和民主)的一套架构。二是哈贝马斯把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它旨在用新的模式和标准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来建构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其中个人“自由”构成现代性的时代特征,“主体性”原则构成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的原则。三是福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学者宋林飞的概括基本有助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现代性。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的术语,是指接踵中世纪或封建制度而来的新纪元,涉及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现代性对立于传统社会,代表着革命、创新与动态。〔3〕

现代性的知识谱系不妨概括为:知识可被无限探寻,对人类而言是一种福祉;客观性不仅是好的,也是可能的;基础主义是知识的模式;认知个体是认识过程的典型主体;实在的结构具有理性,遵循某种有序的型式。〔4〕这是从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内在的把握现代性社会属性的语境线索。

从启蒙运动中得到确立的理性、科学和自由,实质的构成了现代性的内核。作为被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法具有的现代性同样反映在法范畴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方式上。简言之,法的现代性实质就是指法的理性化。现代法律所具有的公开性、普遍性、自治性、权威性、合理性、确定性、层次性、可塑性等特征,〔5〕可视作法的理性化、现代性的直接体现。现代性的法范式意义在于法律型秩序成为社会合法性基础的理性选择与确证。韦伯认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转型中,具有实现合理功利预期色彩浓厚的目的理性压倒感情、信念、习惯等人的传统行为动机与范式,也就决定了理性法律、法治成为社会秩序的主导模式,体现现代性的现代化过程其实不过是祛魅(排除神意与一般情感)的法治化实现。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无非都是法治理念、威权、实施、影响的系列化、具体化。法律应当通过民主的方式产生、法律的基本价值追求不能脱离公平、正义、秩序、社会和谐发展,法律通过有效实施获得对社会和个人的真正影响,这些现代法治的元素均体现着现代性的精神气质与行为方式。

查看全文

文学现代性追寻

现代性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之一,有别于西方现代性注重时间的进步意义,中国现代文学主要以其摇曳多姿、生气淋漓的空间性体验,表现出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特征。

一、现代性:从西方到中国的理论旅行

现代性作为西方思想文化场域中标示时间的概念,其形容词“现代的”(modernus)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纪末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的过渡时期,意指“刚刚的,最近,现在”。①其与“古代的”(antique)只构成生存样态的差异,而没有包含时间进步的意义。直至西方中世纪晚期沙特尔教堂的彩绘画以及贝尔纳所言“我们如栖在巨人肩头的侏儒”表明,现代性已经在古今对比的意义上包含了一定的时间进步含义。②就文化意义上而言,西方文艺复兴,尤其是启蒙运动,才确认现代性时间的直线进步观念。在古代社会中,时间观念主要是以循环的时间观念为基准。随着西方近代社会科技等物质文明的日益进步,此种循环的时间观念被打破。直线进步的时间观念代替了圆形循环的时间观念。在此意义上而言,现代性是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标志性事件为依归,以进步、启蒙、理性等大叙事为其思想特征的时间性概念。与此同时,西方近代审美领域出于对此种现代性的反动,不断出现质疑和批判。卢梭所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就完全变坏了”。③席勒则强调,应该通过游戏性的审美来弥补人类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走出人类的异化状态而成全人之为人的完整性。④种种的审美现代性方案,力图以审美的方式反抗工具理性,通过审美乌托邦来抗拒现代性线性进步的时间意识。现代性因此而出现了分裂,即海德格尔所说的“协调一致基础上的彼此不合”。⑤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分裂,赋予现代性丰富的内涵。一方面,西方世界自启蒙运动以来视进步为公理,认为“现代”就意味着不断的进步;另一方面,浪漫主义否思此种进步的现代观,歌颂自然的乡愁与神秘的异域所表现的审美迷魅,批判现代性理性的压抑与规训。就西方思想视域而言,现代性主要成为时间性概念。而就西方世界的近现代文学图景而言,亦表现出此种现代性的时间性特征。虽然西方近现代文学也重视空间体验,但从16、17世纪近代文学到18、19世纪现代文学直至20世纪中期以后后现代主义文学历史,西方近现代文学不断转向内在,通过对外在世界日益进步的压抑下主体内在精神状态变化的细腻书写,更为重视主体在西方空间场域的时间体验,尤其是对时间飞逝、个体存在的内在省视与体悟。而现代性作为指向前进的时间意识,不断趋向未来。鲍曼用“流动性”来形容现代性,⑥马克思从“瓦解传统”的意义上声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他说:“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关系都烟消云散了……”⑦现代性流动性的特质使其在全球播散之中,由西方的时间概念主要转变为中国文化场域的空间概念。此种时间性概念的空间化表明,中国并非完全臣服,而是不断地抵抗与重写西方现代性。因为就知识论意义上而言,中西文化具有背景性差异,以现代性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化时,面临着语境误植的风险,故而中国有必要将现代性空间化。

二、中国现代文学书写的地域性

不同于西方现代性注重时间的进步意义,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出空间性特点。此种空间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书写的地域性方面。中国文化本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谭其骧指出:“把中国文化看成一种亘古不变且广被于全国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既有的时代差异,又有其地区差异,这对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当然极为不利。”⑧此种文化地域性特点深深影响中国文学传统。无论是以《诗经》与《楚辞》为代表的北方文学与南方文学的地域差别,还是以诗歌与山歌为代表的庙堂文学与民间文学的文体差异,这既是中国文学发展不平衡的证明,又是中国历史与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的体现。此种文学书写的地域性遭遇近代中国与西方相遇的“三千年未有之巨变”,并未成为文学历史的“陈迹”退出中国文学场域,而是在经历中国传统时间观念断裂之后,以其独特的空间特征与魅力反抗着西方现代性的时间观念。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近现代世界范围内虽然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但是就同时代的中国文化场域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却始终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会受制于单一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本位文化将会以各种方式参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之中,不断改变西方文化的性质及其作用,“这是一个空间位置的问题,一个文化场域的问题”。⑨自近代中国被动地卷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发现了有别于自身的“他者”———西方世界,致使其空间观念迥异于传统中国的“天朝中心”观,出现了“革命”性的裂变,此种“空间观念”刺激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在被西方时间观念压抑的空间场域中体验自身的独特性。而因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差异性,中国并非为均质化、一体性的单一实体,而是融“主体性”与“复合性”于一身的多族群国家,中国地区之间的不同,不但涉及资源以及潜力的差异,而且还表现在发展阶段以及性质方面,⑩致使中国近现代作家所承受的“地气”不同,他们的空间体验亦因地理格局以及生活体验的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诸如沈从文想象的湘西世界,赵树理演绎的山西故事,李劼人讲述的成都往事,等等,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性书写的证明。以沈从文而言,在其精心营构的湘西文学图景中,无论是先秦屈原瑰丽幽夐的楚骚,还是湘西僻壤粗野豪放的民歌,他都秉承“拿来主义”的精神,精彩形象地将其付诸于笔端。如此其将普实克所说的史诗与抒情的边界打破,瑏瑡以此抒情性的美典为淆乱纷扰的现实历史赋予了迷魅。此种心向自然的抒情性书写,不但是为守护湘西这方属于他的精神世界版图,而且更是以此“有情”书写来抵抗当时入侵的西方现代性的冰冷风暴,表现出中国文学自身的抒情现代性。以“山药蛋派”的代表赵树理而言,其秉承和发扬“汲取民间文学养分,重视民间文艺传统”的山西地域性文学精神,取材抗战大时代中山西人民斗争和生活的事例,走出了一条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赵树理曾指出中国文艺的双重传统,一为代表“五四”胜利后进步知识分子的新文艺传统,一为被边缘化的民间文艺传统。他强调民间文艺传统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不应被压抑、被忽视,自觉地在理论层面为民间传统辩护。瑏瑢而在具体的创作层面,他一方面学习并借鉴民间文艺传统,如评书、曲艺、秧歌、小调等民间文艺形式,创作出《李有才板话》等作品;一方面深入群众中间,取材于身边人民群众抗战与生活的故事以及他们喜用的通俗语言,创作出《小二黑结婚》等作品。如此,赵树理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解放区人民群众斗争与生活的丰富性,成为“延安文艺精神”的实践性代表。如是种种,中国现代作家因地域文化、生活体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其文学书写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此种文学书写的地域性特征不仅表明乡土中国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而且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遭遇西方现代性挑战时不断“寻根”的冲动,“‘寻根’即是对‘现代性’作出的反拨、反应”。在此意义上,中国现代文学正是通过将现代性体验空间化,反抗而非认同西方现代性的时间性,表现出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特征。

三、中国现代文学时间体验的空间性

查看全文

现代性语境中的研究

内容提要: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是一个现代性的事件,不仅因为它发生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之中,更因为它全面地体现了现代性的诸多特征。现代性意味着主体自我的确立、世俗理性的鼎盛以及感性的审美化“造反”。的发生背景是整个动荡屈辱的近代史,它试图以极端的手段埋葬民族的积贫积弱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心理的伤痕,这就证明了它的现代性本质。的目的或初衷就在于“新民”和“新世”,虽然最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没有真正实现,而人民社会地位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在文化“恶性启蒙”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性倒退和“打倒一切”的简单化建设方法等,都充分表明了的现代性实质。我们在现代性的理性崇拜和启蒙崇拜中获得了相当多的经验教训,应当成为尊重历史、自我定位和文化重建工作的参考。是中国人寻求现代性的艰苦努力和曲折历程,但现代性并非终极价值,因此告别现代性这种暂时性方针和这种苦难历程,就成了我们的任务或使命。

关键词:现代性;启蒙;理性;;历史

人类的历史总以其深邃的启示和神秘的面貌吸引着思想的追逐,因为历史的图景总会随着时代观念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人们关于同一个历史时段的描述也会截然不同,这就是思想史的魅力。同时在这种单纯的个体理论兴味背后还包含着深深的公共关切,在理论研究这种表面化的个体生存标志背后往往都蕴含着研究者的雄心壮志,那就是要在理论研究中打上刻有自己姓氏的印签,因此文化研究才显得如此多姿多彩(也往往显得信誓旦旦)。我虽无此恢弘的抱负,但也深深地受到思想的激励,尤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别需要历史昭示的关头,为自己的身上的责任而激动不已。的确,我们的理论研究需要有踏实、沉稳而又细致入微的钻研,同时更要有清醒而浓烈的现实意识。不仅中国,就连整个世界都已经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关头,人们对于社会文化转型的感怀急需要历史的关怀和理论的支撑。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历史研究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了众多无关紧要的因素的影响,而勉强构建起来的那些具有一定解释效力的理论体系和现代性图景,又大多是要么为切近的利益所支配,要么局限于科层性的制度当中。就算相对持平之论,也会由于受心态、情绪和价值倾向的左右而使理论产生偏斜,正如德国世纪哲人伽达默尔(1900-)所批判的那样,理论研究“因而就进入了历史循环论的泥塘,或者搁浅在认识论的浅滩上,或者徘徊在逻辑学的死水中。”[1]有鉴于此,本文的理论指向便在于(1)从现代性的角度审视,(2)为现实的发展寻求历史资源的支援,或曰作资治之鉴。邓小平在1987年5月12日会见荷兰首相时就曾指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并在正如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提出,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总要总结,但是不必匆忙去做。要对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做出科学的评价,需要做认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经过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评价,那时再来说明这一段历史,可能会比我们今天说得更好。”[1]我的研究正是为了响应邓小平同志的号召,做一点“认真的研究工作”,为历史不再重复而尽微薄之力。

一、现代性理论

从总体上说,中国的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事件,而在当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西方也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虽然其含意很不相同),也就是一个现代性现象,并处处体现着现代性的特征,因此可以(也应该和必须)放在现代性理论中来审查,才符合它的历史处境,由此构筑起来的“”图景也才有本有根。我们同时把对现代性的研究和对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向的思考建基在对的研究上。

经过尼采、韦伯、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吉登斯、伊格尔顿等几代人的研究,学术界对现代性的含义已经有了一种大致的了解,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国学者刘小枫的观点是对这些外国思想家的总结,他在《现代学的问题意识》中写到:“从形态学观之,现代性是人类有史以来在社会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方位转型。从现象的结构层面看,现代性事件发生于上述三个相互关系又有所区别的结构性位置。我用三个不同的述词来指称它们:现代化——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现代主义――知识和感受之理念体系的变调和重构;现代性――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和文化制度之态质和形态变化。”[2]现代性含义的确非常丰富,根据不同的需要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总体而言,现代性是标记现代精神的语言符号,代表着现代人的追求过程或者用时髦的话说代表着现代人的“心路历程”。实际上也是中国现代精神躁动与宣泄以图寻找突破口和达至太平盛世的一个坎坷历程。

查看全文

经济法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法现代性后现代性

论文摘要:现代性是以形式理性、个人自由为精髓,后现代性则是以实质理性为核心,对自由精神进行重塑。经济法具有浓厚的后现代性:首先,在经济法领域,自由不再是现代性的个体自由,而是社会自由、实质自由;其次,经济主体以个人和团体的形式积极参与经济运行,从而彰显了经济法的后现代性;再次,经济法的有效政府定位正是对现代性下有限政府观念的反思和重构。

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的后现代性很少有人提起,学者更多地是对经济法的现代性给予了关注。而笔者认为,经济法却是后现代之法,具有浓厚的后现代性。本文拟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内涵出发,对此进行论证。

一、经济法的现代性之误解

综合学者的观点①来看,主要是从历史起点、内在精神以及制度构成三个方面说明经济法与传统部门法的联系与差异,以阐释经济法现代性。其基本思路是:从经济法内在和外在的特殊性出发,分析其与传统法律部门的差异,从而得出经济法现代性的结论。然而是否可以仅仅因为与传统法律部门的“传统性”差异就冠之以现代性之名?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要分析经济法是否具有现代性,应当从什么是现代性谈起。

首先,从时间角度来看,在今天,现代性主要是指大约从17世纪开始以来的这一段历史演变时期或这个时期的人与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状态。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影响。②”学者宋林飞也指出,“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的术语,是指接踵中古世纪或封建制度而来的新纪元,涉及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③”其次,现代性还可以从外在的社会结构层面上来理解。韦伯认为,理性化和合理性是区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关键。基于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或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他认为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就是以形式理性为核心观念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而建构起来的,因而现代性在社会结构上表现为社会规范的制度化、形式化和程序化。再次,现代性还指向贯穿在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的,支配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历史变迁的某种内在精神。正如舍勒所指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不仅是环境和制度的转化,而且是人自身的转化,这是一种发生在人的“灵魂和精神中的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④。随着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结构转型,人们对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彰显出来。哈贝马斯曾经这样刻画了现代性的“自由”:“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挑战。从实证观点看,这个时代深深地订上了个人自由的烙印,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科学的自由,作为自我决定的自由,还有作为自我实现的自由。⑤”总之,现代性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具有内在张力的整体性概念,理性是现代性的核心观念,自由则是其根本价值。

查看全文

现代设计的现代性内涵探究

【论文关键词】现代设计现代性内涵

【论文摘要】中国现代设计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具有跳跃性的特征,始终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这就需要把握设计的“现代性”内涵.即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的本质和相互关系。

一、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概况

现代设计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是二十世纪期间发展起来的设计活动。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现代设计与大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密切相关,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其设计物品以工业标准化为基础,是工艺和美术的结合。现代设计强调实用性与功能性,提倡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多的原则。因此,现代设计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技术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是设计界改变以往专为权贵服务的方向,提出要为民众服务的口号下的产物,它的发展代表着设计民主化的进程。

触发的新文化运动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设计的萌芽时期。其中,以鲁迅为代表,提倡吸收西方艺术形式的养分,包括俄国的构成主义和欧洲的新艺术”风格,并大量运用于书籍装帧的设计。因此,从那时起,“西化便等于现代化的观念便深埋在中国民众的心中。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契机,现代设计的概念才开始真正进入中国。从此,我们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西方现代设计进行了认识、学习和模仿,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遍尝了现代设计的各种风格,可以称之为中国的。追赶型设计时期。虽然这使我们对当代世界设计潮流、设计思维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这样做的另一个后果却是,我们在不断的模仿、抄袭中丧失了自己的创造力与个性,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查看全文

现代设计现代性内涵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中国现代设计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具有跳跃性的特征,始终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这就需要把握设计的“现代性”内涵.即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的本质和相互关系。

【论文关键词】现代设计现代性内涵

一、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概况

现代设计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是二十世纪期间发展起来的设计活动。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现代设计与大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密切相关,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其设计物品以工业标准化为基础,是工艺和美术的结合。现代设计强调实用性与功能性,提倡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多的原则。因此,现代设计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技术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是设计界改变以往专为权贵服务的方向,提出要为民众服务的口号下的产物,它的发展代表着设计民主化的进程。

触发的新文化运动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设计的萌芽时期。其中,以鲁迅为代表,提倡吸收西方艺术形式的养分,包括俄国的构成主义和欧洲的新艺术”风格,并大量运用于书籍装帧的设计。因此,从那时起,“西化便等于现代化的观念便深埋在中国民众的心中。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契机,现代设计的概念才开始真正进入中国。从此,我们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西方现代设计进行了认识、学习和模仿,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遍尝了现代设计的各种风格,可以称之为中国的。追赶型设计时期。虽然这使我们对当代世界设计潮流、设计思维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这样做的另一个后果却是,我们在不断的模仿、抄袭中丧失了自己的创造力与个性,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查看全文

刍议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述评: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全球化、现代性的“风险”、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性。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风险全球化后现代性

女东尼·吉l斯(AnthonyGiddens)是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在现代性力一而.他否定了‘,而现代性社会’的来临.认定当今社会处于一种‘高度现代,h}"AJc"},期现代性叮内状态.并把现代性视为当今社会学研究的个基本问题.他深刻闻述了现代性的本质.追溯了现代性产生的动力机制.并考察了现代性的四个重要的制度性维度.从某种意义讲.吉f斯的现代性理论让我们重新发现和认识了现代性.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斑斯的现代性理论司谓是独树一帜的。

一、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

与那些从"}}!}h}".“自山”.理性’来解释现代性的学者小同.作为社会学家吉斑斯主要是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来看待现代性的.囚此.他总体上把现代性看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在((}J}}代性与自我认同》中他是这样定义现代性的:“已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起来的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向的行为制度与模式”.而后.他在一次访谈中.进-步将这个现代性的概念细化。他是这样回答自己关于现代性的理解这个问题."}+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与工业文明的缩略语。比较详细的描述涉及:(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世界向人类十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二(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既然吉"r斯把现代性大体看作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那么.这种制度与传统有什么小同呢?现代性与传统区别币」在?毫小夸张地说.这个问题是任币」致力于现代性研究的学者必须回答和而对的问题.吉"r斯的回答是:现代性是一种‘反思性"I内制度.在传统社会中.‘反思’因受到时问地域的限制小得小与社卜_的时空组织融为一体.而在现代性社会中.山于信息传播手段和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这种反思能够从传统中分离出来.对社会行为与实践进行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建构整个社会系统。

在对现代性的性质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吉斑斯明确提出了现代性的动力机制问题.某种意义上说.他关于现代性的反思性也是以现代性的动力机制为基础的。这个动力机制一是时空的分离.二是‘脱域”L制。吉斑斯敏锐地捕捉到了现代性所带来的人类时空背景的革命性变革.他谈到.时空的分离使人们小丙受‘旅场"I内限制.而这无疑为人们拓展实践活动领域提供了可能.小仅如此.时空分离还为现代生活的独特特征及其介理化组织提供了运行的机制。现代社会可以在此基础上以以祠人们难以想像的力一式.将各种囚索连接起来。在时空分离的基础上,现代性的另一个动力机制—‘脱域’得以形成.所谓`脱域”.就是‘`}1会关系从彼此匀_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小确定的时问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吉}i斯把脱域机制区分为两种小同类刑.其一为符号标志(symbolictokens).其二为专家系统(experrssystems).二者统称为抽象系统(abstractsystems)。这些机制都内在地包含于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之中。在符号标志中.吉"r斯以货币为例子.讨沦了符号标志在脱域机制中的角色和作用。他采纳凯恩斯和森西尼的观点.将货币与时问紧密联系在-起.认为货币是卖力一和买力一川以共同给子信任的符号.囚而是一种延迟的力一式.在产品小川能H.接交换的情况下.将债权和债务连接起来.成为将交易从具体交换环境中抽脱出来的手段.进而成为重构买卖关联的工具。在专家系统中.吉"r斯举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描述了人们怎样被各种专业知识所包围.而同时又怎样与之相分离:走出家门.无论是乘坐公共汽车.还是自己驾车.抑或是乘坐飞机.在该场景下的时问和空问中.人们被诸如机械知识、道路知识、飞行原理等专业知识所承载.但是作为具体当事人.并小了解这些分门别类的知识。

查看全文

小议农民现代性的整合

摘要:农民现代性是农民摆脱传统思想束缚后的个性生成与重组。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下思考关于农民的发展问题。农民的现代性是一个重要维度。从农民现代性人格的整合、农民现代社会系统的角色整合、农民社会文化价值的整合三个层面阐述了当代中国农民现代性整合的基本层次。

关键词:农民现代性社会交流

现代性在西方世界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世纪。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现代性是指社会的一种类型、模式。“现代性指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大约l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

人的现代性是指人的现代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中的文化素质,即溶铸于基本人格中的现代性。它是实现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需的要素和条件。但是,作为工业社会中人的社会性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的现代性,不只是作为一种好的“品格”存在,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具有多种可能性,包含着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多重关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的价值与功能的社会实现只能产生于社会性的整合之中。在中国的语境中思考关于农民的发展问题,一个重要的维度仍然是社会制度的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与农民现代性的关系。农民现代性是农民摆脱传统思想束缚后的个性生成与重组。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大变革中,千千万万的农民由农村走向城市,由农业走向工业,传统的地域性割据生活被打破,传统的、宗法的、血缘的人际链条被打碎,传统封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也必将被个人自主、人格独立、自由、民主、平等以及其他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公民生活,最后也会影响现代农民塑造一种新的人格。人的价值与功能的社会实现只能产生于社会性的整合之中。整合,成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当代中国农民的现代性,推进农民自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视角。

一、农民现代性人格的整合

人格整合就是确立和选择正确的价值目标,在这一价值目标的导引下克服和摒弃?肖极人格的影响,减少某些现代性品格在行为过程中的负面集结及其所产生的反社会功能,树立起以正直、勤奋、智慧、创新、奉献为核心的人格特征。农民现代性的人格特质由两性平等观、效能感、创新意识、自主意识、自保意识、家庭教育观、新经验观、科技意识、时间观念等因子构成。

查看全文

浅谈消费现代性与设计的关系

一、消费与品味

伴随工业发展、科技进步,物质消费变得越来越大众化,社会各阶层对于消费品提出的要求各不相同,为了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设计在其中所承担的责任也日益得到体现。部分消费品除去本身所具备的使用价值之外,同时还需要设计赋予它另外的价值,如能体现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学识、品味等附加价值。对于附加值的追求在今天的社会也是愈演愈烈,促使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原因除去期望得到商品本身的价值之外,还期望该产品能为消费者自身带来“面子”等价值。顺应现代化发展,除去消费品之外,其依存的物质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城市景观焕然一新。城市景观被建筑师、设计师贴上现代化的标签,例如由照明方式改变的城市夜间环境,货摊式购物转向百货商店购物,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等等。当然,由于环境的改变,生活在此种环境中的人也在被改变,从物质消费来看,这一时期人们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改变。其中百货商店的出现,被女权主义历史学家看作是女性初次涉足公共领域和商业文化的场所。在这一时期“设计师”创造了一种以视觉为主导的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商品文化,这也正是现代性的特点之一。用英国著名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的话来说,我们时代是一个视觉的时代。到了19世纪晚期,存在于公共领域的各类现代性标志十分明显,这类现代性标志逐步发展成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符号语言,设计师们充分借助这些符号语言改变商品形象,创立美学时尚,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的前十几年。而当公共领域开始踏上奔向现代性的路程时,私人领域对现代性的吸收似乎并不敏感,直到新技术的到来才有所改善,这足以说明现代性在物质文化上的发展并不是步伐统一的,但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却是整体的。在现代性发展的初期,符号对于未能确定自己品味的消费者来说更易接受,随着现代性逐步覆盖传统之后,人们受到商业品牌或者促销的刺激,逐渐树立了理想形象,产生了新的需求,从而推动了现代性消费文化的发展。这期间的女性杂志发展迅速,其内容包涵了各类商品信息,帮助女性绘制了理想家庭生活的蓝图,同时也是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重要来源。此时的品牌和包装的使用成为吸引和刺激消费的另一重要手段。购物方式的改变,使得零售行业对包装和品牌更加注重。尤其品牌成功的取代了商品名,使消费者达成对物品的心理认同,甚至有些公司创作的品牌形象比产品更让人难忘。直到现在社会,这样的影响也依然存在,例如著名的奶产品公司伊利、光明等,他们通过广告向消费者传达健康生活的理念,通过一系列广告包装品牌形象,使品牌成为此类商品的代名词。品牌产生一种非物质的能量,使产品借助这种能量完成销售。再之,有些公司借助品牌传达一种生活方式的概念,而不单“包装”产品本身。例如在现代越来越常见的“健康餐”亦叫做“轻食”,这类品牌的产品,简单说就是以蔬菜为主的均衡营养餐饮,但其广告并不是直白的告知消费者该品牌的食物新鲜无添加,而是抓住现代人饮食不健康、不规律等问题,向消费者传达一种健康、轻盈的生活理想,从而引发消费者对自身饮食问题的考虑,最后达到促销目的。直至20世纪初,广告营销策略愈演愈烈,市场不断扩张,消费者不断要求通过物质达到身份认同,现代设计概念在此背景下逐步形成,成为20世纪初期重要的文化和商业力量之一。

二、消费文化与现代性

二战前的最后一次博览会在纽约举办,展示了人们对物质环境大规模的再创造,现代性的概念蕴藏其中。人们渴望改变生活,除去满足日常生活必须之外,还存在一股欲望驱使人们追求消费带来的“附加值”,现代性通过各类媒介将它传达给消费者。设计师在这一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现代性的不断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人们的生活面貌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的并不是自然发生,而是受到了现代性消费文化的刺激产生的。平面广告和商业信息充斥在大众的生活环境中,其影响力不断增强,促成了一系列消费变革,成功开创了大众环境。即使在二战之间,人们对于新技术产生的消费品的需求也并未减退,并且为了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需求,商品经由设计被划分进入不同的消费市场,这也反映了现代性的奢侈又大众的双重性特点。同时这些具有现代性特点的产品还带动了其他一系列行业的出现,如现代的智能手机的出现,带动了其他周边产品的出现。虽然新技术带来了新的消费需求,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保守主义的反对。人们认为他们破坏了环境,打破了宁静的乡村面貌,还有些新技术甚至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设计在消除大众的忧虑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设计师通过广告等手段不断向大众传递出安全、美好的景象,保证了消费并且推动城市的继续发展及。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现代性的概念进入到了社会各阶层,各种商业手段开始被人们普遍接受,人们逐步形成对自我风格和需求的认知,通过消费各类产品确立身份认同,消费文化潜入物质和视觉文化,消费者的欲望由此被激发,要求商品和形象不断发展,设计师的职责日益清晰明确。

参考文献:

[1]吕国财.消费与设计: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创建(1917-1937)[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