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07:45: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代农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现代农业考察报告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这方面,山东潍坊地区的经验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潍坊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潍坊地区早期的农业发展思路是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基础,依靠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一发展思路的有益实践,得到了有关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并逐步在全国广泛传播,影响广泛。
近年来,潍坊地区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号召,总结成功经验,改进发展思路,逐渐形成了以培育现代农民为基础和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积极落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依靠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腾飞。
(一)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潍坊市从1993年开始提出“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方略,加快发展的目标和思路清晰,落实超常规发展的工作思路,制定并实施超常规发展措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为超常规发展提供政策机遇。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论文
摘要: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要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襄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成果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襄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襄阳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应结合各地区的要素禀赋条件、发展阶段、区位优势等,走多样化的道路。
关键词:襄阳;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襄阳现代农业处于起步阶段,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在连年丰收的高基数上持续增长的压力和难度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加工水平需持续提升;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发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因此,要探索襄阳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从而促进襄阳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国内外关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相继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通过投入大量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使农业迅速增产,但却带来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出现替代“石油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种新模式。美国学者King(1911)在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最初的有机农业思想。[1]J.I.Rodale于20世纪40年代创办了美国第一家有机农场,开始了有机农业的实践。美国土壤学家Albreche(1970)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强调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畜力、人力进行农事活动,尽可能利用生物措施和天然物质等防除病虫及杂草。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在《农业经济地理》中,首先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日本东京大学松尾孝领(1974)提出环境农业理论,认为在快速都市化的农村地区,农业应由传统上的以粮食生产为目的转化为以环境安全及提供休闲为目的的产业。[2]莱斯特•R•布朗在《BuildingasustainableSociety》(1981)中奠定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道格拉斯(1984)认为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可再生发展的农业,是使环境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过程。[3](二)国内的相关研究。我国学者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顾益康(2006)认为现代农业主要有设施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休闲农业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和有机农业模式等六类主要模式。郎秀云(2007)认为我国现代农业模式选择,应以循环农业为发展目标、以拓展农业产业链为核心任务、以生物技术为首要技术路线、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首要任务等。李滋睿、屈冬玉(2007)认为不同地区逐步发展起来的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都市农业模式、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模式、资源综合开发模式等值得扶持和逐步推广。孔祥智、李圣军(2007)认为不同地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形成了东部地区集约型现代农业、大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中部地区产业化型现代农业、西部地区特色型现代农业等不同的现代农业模式。[4]陈小萍(2007)认为广西当前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模式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和集农工贸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等运行模式。[5]罗志锋、梅福林(2007)认为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有:设施农业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和绿色农业模式。[6]邓启明(2007)认为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统筹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二次农业现代化。孙芳、李云贤(2009)认为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业系统一体化、资源利用生态化是我国现代农业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7]蒋和平、崔凯(2009)认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农牧结合型和城乡统筹型。[8]王方红(2010)认为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可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广大农民通过现代农业服务联结起来,能有效地克服家庭经营的分散性与局限性,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9]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由于现代农业运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较为零散,使相关研究在指导农业发展方面缺乏有力支撑。因此,要推动襄阳现代农业的发展,应该在借鉴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现代农业发展的运行机理,从襄阳市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二、襄阳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研究
基于东咸阳村调研情况看现代农业的发展困境
(一)土地小而散,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有难度地块分散严重。东咸阳村一户农民的土地大多分散在村庄不同位置,由不同地力的地块构成,平均一户土地被分为4块左右。由于种植小麦基本不挣钱,农民大多只种些玉米,并搭配些绿化树苗、果树、蔬菜等不同作物,以分散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小、散、杂的种植特征使建设现代化农业设施、形成销售市场、引进先进技术等现代农业的步伐受到阻碍。农民流转土地意愿不强烈。一是流转收益不高。近几年土地流转价格有了明显提升,从5年前的每亩300~400元,上涨到现在的每亩700~800元。但因为农民在外务工多为散工,并不影响种地,闲暇之余种点粮食既能保证温饱,又能用作饲料。种有果树的农户碰到年景好时,又能增加一笔不错的收入。这样算下来比流转出去效益好。二是对于由企业流转的,农民担心不能及时拿到租金和收回土地。三是对于由村里合作社统一流转的情况,农民往往话语权较弱,缺乏信任。碍于村集体的力量和熟人情面,村民往往比较容易“被流转”。互换并地呼声高,但操作难度大。地块分散导致了种植管理成本高、面积太小不能建温室大棚等,农民已经体会到各种不便,希望能将自己的土地整合到一处。但村干部表示这个工作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大,目前不同地块的地力差别仍旧较大,互换过程中面临的差价补偿数额在村民之间很难达成一致。如果政府能对土地的灌溉、交通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减小不同地块之间的差距,将有力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二)科技与人才支撑不足,缺少现代农业核心元素品种较为传统,相似度很高。在作物的品种选择上,农户之间相互模仿,通常种植西红柿、卷心菜等大路菜,缺少反季节蔬菜等产值较高品种。虽然常见品种有固定市场,但价格相对低,无法形成品牌并开辟主导市场,这使农民只能维持较低收益。设施设备简易,种养技术原始。在东咸阳村,灌溉设施全部为机井渠灌,机耕路不完善;设施蔬菜的拱棚多为简易棚,缺少加温设备,保温效果不佳;畜禽圈舍也较为简易,卫生条件差,导致畜禽患病率、死亡率高。种养技术上,农户多为凭经验摸索和相互模仿,缺乏现代高效设施和技术人才的指导,已经明显制约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亟待突破。市场融合度低,信息来源狭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供需信息、开拓市场已将成为农户与市场融合的重要方式,包括搭建电子农产品市场交易平台等,更加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力量。在东咸阳村,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的预判,农民种植绿化树苗选择品种时基本是盲目跟风。当地农民缺乏市场需求信息,主要靠经纪人收苗,一般会倒好几手,价格也被层层压低。没有借助科技手段更大范围地搜集信息、增加与市场的融合,使农民只敢选择常规品种,并不得不承担巨大风险。
(三)缺乏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大户数量少,且效益低。目前,全村只有一个30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大户,其余较大的种植规模维持在20亩以下。以种植大户杨文龙为例,为了分散市场风险,300亩土地被用于种植不同作物,使规模效应大大降低,机械耕作上主要靠小型机械,人工成本仍然是主要成本。在技术上仍然依靠个人经验,现代科技元素少,市场销售也依靠到田间收购的经纪人,与普通农户区别不大。合作社运行不规范,作用有限。东咸阳村现有1个苗木专业合作社和1个农机合作社,存在以获取国家扶持资金为目标、组织结构松散、发挥作用有限的弊端,无法真正为社员带来帮助。组织化程度不高,使农民在面对市场时抵抗风险能力和议价话语权均较弱。缺乏懂技术、会经营的带头人,是农民组织不能茁壮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四)金融、保险政策创新不足,支农作用有限贷款手续复杂、额度低,限制了农民发展。由于缺少抵押物做担保,一般农民甚至专业大户都很难在四大国有银行贷款成功,缺少本钱让农民的发展受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农村信用社向普通农户推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创新政策,但这一政策程序复杂、额度小,效果并不理想。保险范围窄,理赔额度低。缺少完善的农产品保险制度,使农民对市场风险顾虑较大,阻碍其种养规模的扩大。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抗风险能力低,农民对保险的需求较大。种植玉米的农民虽然入了保险,但遇到灾害减产时,理赔过程较为漫长,赔付金额也很少,弥补农民损失的作用太小。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发展带动模式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太谷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模式多以企业带动型为主。不可否认,企业在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方面确实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到,企业追求利润的终极目标决定了企业成本控制与农民获得收益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关系,且企业的辐射面有限,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吸引到龙头企业。因此,探索、推动企业带动之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扩大其他模式的带动效应,形成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调研组认为应尝试探索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等载体,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思考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基础
之所以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基础,这是由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决定的。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结构的市场化。现代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生态需求。二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由过去的粗放化、兼业化向机械化、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融为一体的生产方式转变。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产业化。组建龙头企业,架起市场与农户的桥梁。四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智能化。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基本形成并广泛得到应用,实现农业生产设施的自控化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智能化,电子、激光、遥感技术及人造卫星技术也逐渐运用于农业。五是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1]概括说,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智能化、信息化。从五个特征来看,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核心和基础,没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核心和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工具就不能真正在农业中发挥作用,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智能化、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在这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2]从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情况看,我国农业已经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经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而我们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却发育不健全。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儿童比重上升,人们戏称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部队是386199部队。国家第二次农业人口普查显示,2006年末,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年龄41—50岁的人口占23.1%,而51岁以上的占32.5%。与1996年第一次农业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当时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为18.11%,相当于此后年均增加1.44个百分点。51—60岁农业人口比重在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为10.81%,第二次农业普查时则上升至21.3%。可见,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日益凸显,今后“谁来种地”、“地怎么种”“产品怎么加工销售”,日益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也就是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不健全,已经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所以,在这样一个新阶段,要实现这两大转变,要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产品怎么加工销售”问题,就必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大多是从传统农户中脱颖而出的新型主体。传统农户主要追求维持生计,而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则能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对土地和农业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们拥有较强技术实力和较多的资金,具有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他们思想意识超前,拥有较为先进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共赢意识,能够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所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应该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坚持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重点,着力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技能培训,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核心农户,使之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能力、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农民合作社,是开展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有效组织载体,是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促进农民联合与合作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力量,已经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市场主体。[3]因此,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加快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4]
(一)发展成效明显
1.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近年来,我们国家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促流通、建基地、强产业、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增收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坚持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措施。通过扩规升级、提质增效、拉长产业链条等措施,扶持壮大了一批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生产水平较高、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逐步健全完善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进了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比如平度市目前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10多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青岛市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2.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和中央及各级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很快,有效的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平度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合作社发展有一定代表性。目前平度市合作社呈现出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领办主体多元化。有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组建的;有农村干部组建的;有基层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畜牧等部门组建的;有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的。二是分布范围广。合作社分布范围越来越广,跨乡镇、跨县市的合作社也在不断增加。如平度顺科蛋鸡产销合作社的188名社员中,30%是胶州和即墨市的。三是合作层次深。从生产领域的合作开始,逐步向品牌、流通、加工等经营领域发展,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生产经营格局。[5]从全国面上看,这三个特点也非常明显。3.农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初具规模。近几年,各地都十分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不断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明确土地流转的原则,规定土地流转的程序和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为推进和规范土地流转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一些种养大户举家迁入农业生产园区安营扎寨,兴起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家庭农场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一般为专业大户或者职业农民。4.新型职业农民开始形成。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不是一种户籍意义上的身份。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荷兰、日本、西欧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现在全国各地都注重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内,开始形成和发展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一批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现代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1调研活动的形式
根据山西省气象局的安排,调研活动分三个组“:晋中市、运城市、临汾市”(第一组)“、吕梁市、长治市、晋城市”(第二组)“、太原市、忻州市、大同市”(第三组)进行。
2调研活动的收获
2.1特色农业遍地开花
特色农业遍地开花8个字概括了目前山西农业生产的现状。特色农业就是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针对山西农业小省、特色农产品大省的特征,2010年,山西省委在全省干部大会上提出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战略,为山西的特色农业发展找准了道路。2011年起山西省级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数量以每年2000个的速度增加,2014年达到8000个,占到建制村数量的28.36%,全省形成了以专业村为引领、基地县为纽带,按照“一关两山两盆地”形成以杂粮、马铃薯、蔬菜、水果、干果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五大特色农业板块布局。其中,蔬菜产业以实施百万棚设施蔬菜建设工程为重点,在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晋中盆地、上党盆地、晋南盆地形成大规模、片区化的五大蔬菜产业区;水果产业以实施水果双增工程为重点,形成了晋中盆地、晋南边山丘陵区、吕梁山南麓丘陵区三大水果产业带等。在三晋大地兴起了核桃村、花椒村、桑蚕村、葡萄村、辣椒村、大蒜村、西红柿村以及全国闻名的“红萝卜第一村”、“华夏板枣第一村”等多种多样的专业村。
2.2服务关键“三农”急需
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各地农业经济比重都在不断下降,甚至部分省市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已经降到5%以下。但无论农业比重降到什么程度,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正确处理增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富民增收能力,内外并举、城乡互动,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科技化和市场化水平。
坚持理念引领,不断拓展三农发展思路。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话,先进理念引领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新理念、一个金点子,就可能催生一个新产业。在谋划和组织现代农业发展中,应坚持用现念谋划现代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经营现代农业项目的思路,一方面,要把已经得到各级各界和广大农民广泛认可的一些理念,如“把农业作为产业来经营、把农产品作为商品来打造”;“品牌农业既要有名,更要高效”;“现代都市农业要惠及市民、致富农民”等推而广之,并运用到农业发展建设中,以期发展更大作用,产生更大效益;另一方面,要充分汲取外地先进经验的精髓,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站在世界农业发展最前沿,借鉴、思索、提炼能够对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启发、指导、引领作用的前瞻性的新思维、新理念,并广泛传播、大胆实践,以新理念开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好农村的新路径。特别是当前应结合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做好以文化丰富现代农业内涵、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和效益的文章,增加各类农业活动的文化气息,培养具备较高文化水平的高素质农民,建设文化底蕴丰厚的新型农村。
坚持品牌立农,增进现代农业效益。从各地实践看,推进品牌建设,对拓展农业市场、提高经营效益和树立某个地区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山东省章丘市近年来连续实施品牌农业建设年、推进年和提升年活动,推出了章丘大葱、鲍芹、明水香米、薄壳核桃、生态甲鱼等品牌农产品,提升了农产品和整个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了农产品营销市场、增加了农民收入。各地应坚持品牌立农的理念,在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做好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提升文章,搞好品牌注册、“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并借助各类媒体的力量,参加展示展销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促进一般性品牌农产品向名牌产品、金牌产品跨越;另一方面要做好品牌保护文章。特别是对赢得市场广泛认可的名优农产品,要内抓安全质量、保持独特品质,外抓市场管理,杜绝假冒伪劣,避免过度包装、防止鱼龙混杂、自砸牌子,让好品牌持久发展;再一方面做好高效发展文章。对知名度较好的名优农产品,应指导经营者走好节本增效、减少流通环节增效、扩大规模增效、组织化经营增效等路子,降低价格巩固市场,增加效益健康发展。
坚持科技兴农,提供强力发展支撑。特别是在当前各级惠农政策逐步落实、物化投入不断加大情况下,科技进步对实现粮食及主要农作物增产增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强化科技投入,一是应从机制和体制上下功夫。在理顺县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优化基层农技推广环境,尽快解决线断网破人散问题的同时,从满足农民生产经营对先进实用科技需求、调动基层科技人员积极性出发,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构建市、镇、村、户四级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先进实用技术及时顺畅地推广到农户,应用于生产。二是抓好重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改变科技人员浮在省地市一级、远离农业农村的现状,引导承担重点农业科研课题的科技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农技人员的作用,从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农民需求出发设置课题、让基层农技人员承担课题,把成果留在农民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三是抓好重点科研推广项目。一方面抓好各类实用科技的推广应用,推动现有产业和优势产品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本增效;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围绕主导产业进行科研创新,解决农业发展的制约性问题;再一方面要注重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革命性的原创高科技和超级稻等独特农畜良种,并促进高科技与资本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知本农业,使科技成果由一粒种子裂变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坚持人才支撑,培育更多新型主体。人才建设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培育一个或一批人才,就能带起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针对当前各地农村人才规模还不大、结构还不够合理的状况,应按照扶持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加大人才建设的力度。注重在人才培养培育上下功夫,让更多有愿望的农民有机会参与培训、接受培养;在发挥典型引导作用上下功夫,通过组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以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引导更多农民特别是回乡大学生、有志青年自觉成长成才,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业;在扶持服务上下功夫,对优秀人才发展上给政策、经济上给项目、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为他们干事创业搭建平台、提供环境。使我市新型农村人才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好农村的骨干力量。坚持产业提升,挖掘农业发展潜力。章丘市近年来通过对大葱产业进行产品细分、市场细分、适度包装,有效提升了经营效益。这一事例有力证明,在挖掘生产环节增收潜力的同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拉长做粗产业链条,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方面应在种养环节上下功夫,靠品质、靠特色、靠科技提高效益;另一方面重点在产后加工营销上寻求新突破,加快抓好适宜加工的农产品的加工品,加大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力度和对现有龙头的扶持力度,并促进龙头与基地、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机制,让农民分享农产品深加工的利润。同时,不断壮大农产品营销队伍,做好研究市场、抢占市场、巩固市场工作,以营销带动生产。
坚持全面开发,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田基本建设在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发展对农业基础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装备水平应进一步加强。为此,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一方面应着眼满足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经营转变的趋势,从沟渠路林桥涵闸电管泵房等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向开发建设专业化、自动化、信息化设施推进;另一方面着眼满足保护性、设施化栽培的要求,由平面开发向立体开发推进,由地下、地面向地上空间发展,使物质装备与新的产业形态相匹配。坚持招商引资,增添农业发展活力。当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方式,以及农民投入能力弱的现实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化农业大生产的推进。破解这一问题,应抓住城市资本加快向农业领域和农村流动、部分工商企业大举进军高效农业的有利契机,以土地为优势资源,强力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实现城市资本、项目与农村土地的有机结合,增添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当前,应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步伐,以土地规模经营带动招商引资,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推动土地向合作社、种田大户和农业企业手中流转。同时,针对农业投资大、见效慢的实际,制定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创新方式,拓宽路径,面向山西等民间资本密集地区,面向浙江等高端高值农业发达地区,面向农业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招项目、引资金,借助外部力量加速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
坚持统筹共赢,推进各类要素集聚。应统筹好大农业内部各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处理好粮食增产与发展经济作物的关系,既要发展高效产业,更要关注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供应,始终不放松粮食生产;统筹好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关系,以“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为指导,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实行差异化发展;统筹好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关系,一方面坚持把农业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抓在手上不放松,另一方面应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步伐,推动农业功能与农产加工业、乡村旅游业融合,实现产业之间相互链接、共兴共荣;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生产消费良性互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某地农产品受自然灾害影响导致歉收,或是农产品丰收却滞销烂在田间地头。究其原因,虽各有说法,但归根结底暴露了传统的小农经济不能有效抵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问题。改造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构建合理而有效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现代农业是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的经验,运用当代产业制度与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产业化过程。农业生产组织是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生产组织及其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农业与工业起步阶段的生产组织方式都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组织单位,所以,农业发展的生产组织方式也应当借鉴工业发展的生产组织方式。早期的工业发展是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特征,生产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但最终发展到生产高度发达、劳动生产率极高的现代大工业,其演变就是企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内部高度组织化的发展过程。没有规模化,企业就没有规模经济,无法扩大市场、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推动技术进步;没有组织化,企业的规模生产不能有效整合,同样也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所以,生产组织是规模化生产的基础,而生产的组织化与规模化是工业由原始手工业发展成为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样,也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世界发展的角度看,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开始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通过各种各样的一体化组织和合作社组织将分散的家庭农场纳入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轨道,是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变革的基本经验。他们的经验表明,合理而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日本通过农村合作社,代表分散的农户与市场各主体进行博弈,以增加农民的市场话语权。以出口创汇为特色的荷兰,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从生产资料的采购,到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业支持贷款,均来自专业合作社。可见,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构建合理而有效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同样是我国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二、现有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
都市型现代农业探讨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作为满足市民对“菜篮子”“果篮子”的现实需求,园艺在当今中国可谓“大业”已成。但同时,园艺事业又急盼守正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增进我国人民更大福祉。21世纪以来,我国园艺工作者们紧紧围绕推动农业多功能发展,将市民可体验园艺置于都市型现代农业之中创新应用,取得了可喜成绩,教授了科学知识,丰富了劳动情趣,守护了心灵性慧。
以生产性体验,传承农耕文明。园艺一词,原指在围篱保护的园囿内进行的植物栽培,后发展为区别农艺的一种栽植果蔬花木技艺。考古发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栽植棕枣、无花果、油橄榄、葡萄及洋葱。古罗马时期著作和《汉书》,均有当时已经使用原始型温室的记载。我国早在周代,园艺就曾作为官方独立经营机构(园圃)出现,较早进入园圃栽培的作物有瓜、瓠、韭、葵、枣、山梨等。秦汉时期,随着东西方交流的不断增进,中国的桃、杏等被传至西方,西方的大蒜、黄瓜、葡萄、石榴、核桃等引入中国。南北朝时期,果树繁育、栽培技术得以很大进步。唐宋时期,观赏园艺发展迅速,出现牡丹、兰花、梅花、芍药等名贵品种。明清时期,随着海运大开,我国银杏、枇杷、柑橘及白菜、萝卜等先后被传向国外。发展至今,我国园艺生产过程可谓是满载中国劳动人民的耕作智慧。以生产性园艺体验为主的现代农业,在全国各大城市的推广较为普及。市民在观光的同时,通过果树嫁接、瓜蔬水培土培、果蔬采摘等农事活动亲身体验,既能掌握园艺生产中的一定劳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次来自远古、直通现代的中华农耕文明庄严洗礼。
以生活性体验,感受身入心至。以北京市创建园艺驿站为例,园艺驿站是首都绿化委员会组织的,由街道社区、近郊乡镇、公园景区、科教园区或其他基层单位,有效集成辖区内生态资源,充分利用绿地附属空间和疏解腾退出来的公共场所,用于组织开展公益性市民户外活动、园艺技能培训体验及园艺生活交流,“零距离”感受自然、享受园艺的实践平台。该项工作始于2015年,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园艺驿站已超过80家。已建成的园艺驿站,有的依托市民公园、景区景点或林地工作站,有的依托公益书屋、温室空间等,公益课程设计各具特色。花卉养护、中式插花、多肉造景、标本制作等园艺DIY课程深受市民喜爱。有的驿站还推出园艺疗法课程,借由实际接触及运用园艺材料、方法来美化植物、盆栽或庭园,赋予身心活力、调节情绪、缓解疲劳。园艺驿站可以理解为一种充满创意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如今园艺驿站已经融入周边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市民感受绿色生活方式,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好去处。以生态性体验,营造发展空间。
近年来,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纷纷举办地景艺术节,这些地景艺术节以保护生态为主旨,筑起园艺小巢,供市民观赏和体验。其中,有的注重挖掘园艺生态之美,如花中有蝶、蝶舞月下……,“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有的注重现实与意境体验,手工花艺DIY、园艺小种竞赛等,让市民置身于花海、花墙或果林之中,亲身融入大自然;有的倡导发挥园艺废弃物再利用价值,利用枯枝、落叶、树皮、果皮等元素进行创作,经过艺术加工焕发新姿,尽显地景之美。地景艺术节往往历时3个月或更长,节后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的发展空间较大。尤其是地景一旦诞生往往又成为即时地标,人们趋之若鹜、心有所往,既是对园艺劳作的一次完美践行,也是向园艺生态的一次礼赞致敬。“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生趣盎然的自然意境,是都市农业的最高追求。发展以市民可体验园艺为主题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符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发展以市民可体验园艺为主题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离不开创意与产业融合,离不开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作者:吴国琴
现代农业体系之议
摘要:江苏省在现代农业之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实践过程中对现代农业的理解还存在着某种偏差,现代农业发展还比较薄弱,本文希望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江苏省现代农业进行一个合理客观的量化,以达到合理评价的目的。
关键词:江苏省;现代农业;评价体系
现代化是人类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近年来中央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共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期中建设现代农业是重点之一,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部署的“多予少取放活”六字方针,在全省各地推广几千年中国历史上从未有的减免农业税的改革工作,并加大力度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科学论断。其次,2006年江苏省财政支持“三农”资金181亿元,2007年财政惠农资金达到了230亿,2008年增加到290亿元,2009年增加到427亿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黄金发展期。粮食自2004年开始连续5年增产,农民收入持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农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也应该发现,江苏省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民收入增长滞后,农业经营规模偏小,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等。江苏现代农业建设已经发展了数年,江苏省过去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怎么样?距离农业现代化还有多远?本文希望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估体系对江苏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作一个客观的陈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代农业概念的最先出现,主要归功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库兹涅茨总结了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解释为在一个长期内为其居民提高越来越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库兹涅茨,1985);而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认为改造传统农业应该引进新的现代化生产要素,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并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舒尔茨,1964)。国内学者对现代农业的研究,除了少数学者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制度与技术要素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外,大量的文献都是属于思辨性和政策性研究过程(赵德余,温思美,2002)。国内学者对现代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些学者对现代农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作了一些界定,主要是以下几个角度,与传统农业对比认识现代农业(李炳坤,2007;耿黎,2008;王学真2006等);有的学者从实体特征认识现代农业,认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去管理农业(王永江2003);而蒋和平概括了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现代农业是科技农业、商品农业、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一体化的农业。而袁志清认为现代农业应该是“现代持续农业”,是替代“石油农业”的最佳选择。傅晨(2001)认为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大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从本质上说,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一些学者在分析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农业做了一些探索,认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首先应该来自于政府的支持,其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最后发展农业合作组织。(高照军,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