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07:27: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代科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现代科技

现代科技哲学难题

一、现代科技介绍

美国影片《后天》(Thedavaftertomorrow)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类末日的可怕景象:巨大的冰雹,狂暴的飓风,几乎毁灭人类的新冰河时代。当然,聪明的导演也不会忘记在里面加上一些大众化的佐料:家庭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还有年轻人的爱情。在两个小时的视觉冲击之余,这部给制片商带来巨大利润的科幻大作也给人们带来了思索:科技是天使,还是魔鬼?“后天”是制片人耸人听闻的想象还是真的有可能在某一天来到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

二、现代科技的哲学困境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技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从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预见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洞察,深刻地刻画出了理论随着时代不停前进的脉络。早在一百多年前,在现代科技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时期,马克思就提出了“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论断。马克思的真知灼见已经被科技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就无可辩驳地论证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科技发展具有加速度的这个内在特征,以及发展高科技对提高综合国力的巨大意义,使得当今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国家把发展高科技视为政府的重要职能。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础产业,甚至可以说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产业。

借助于现代技术所提供的手段,人类不断地从微观、宏观和宇观三个方向拓展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现代科技所具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动性越来越大。现代科技不但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在很大的程度上科技还改造了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可以说,地球上人类未曾涉足的处女地已经越来越少,甚至连外太空都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但辩证唯物主义早就告诉我们,事物总是要一分为二的,从这点来讲,科技也不是完美的,不恰当的、无限制地利用科技成果在给人类到来幸福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类后患,即使这些后患在眼前是看不到,但总有一天会暴露出来的。有些技术在发明时曾经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当它露出狰狞的面孔时,人类已经为自己的盲目付出了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农药DDT的发明与推广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DDT发明于二十世纪中期。刚刚发明时,DDT作为一项伟大的技术成果马上显示出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农业、医药等方面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发明者也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数十年以后,人们发现,DDT正是导致许多动物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滴滴涕在自然环境中非常难降解,长期使用势必会造成其在动物体内的累积,从而引发生态方面的问题。虽然DDT已经在全球绝大部分地区被禁用,但其负面影响是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可以说,人类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喝下了自己所酿的苦酒。《后天》中冰河时代之所以会提前到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的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合物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气候的突变。实际上,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迹象是十分明显的,气候变暖已经使一些高山的雪峰开始融化。科学家甚至预测,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积雪将在数十年内全部消失,到那时,现在这座终年积雪的雄伟的山峰将成为人们的记忆。同时,气候变暖还导致了干旱、水灾、飓风等异常天气的增多,如近年来的印尼、马尔代夫的海啸,科学家都认为与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反常有关。

除了气候反常外,盲目应用技术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个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如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可以说是和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现不断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在2005年第八届科博会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峰会上,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罗毅透露,我国流经城市的河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河段都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全国百分之七十五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的问题,每年沿海地区的赤潮发生次数比上世纪八十年代超过了三倍以上,酸雨的影响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三百五十六万平方公里,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退化。罗毅还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目前有三分之二是在透支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的,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GDP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因此,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保工作正在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查看全文

现代科技与伦理关系研究

一、科技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由来

科技伦理有两个基本面向: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科技,依西方的话语,首先处理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性理念就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就是指人格化的自然。将“天”人格化,就是将“自然”主体化,人与自然同为主体,因而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很容易理解的。具体到科技上,人类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但同时要敬畏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相融关系,不能涸泽而渔。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在传统社会,至少在中国传统社会,科技是内嵌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的。这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科技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实践,并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二是科技是被社会所规制的,脱离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约束的科技,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或抵制。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方面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等重大科技成果,这些重大发明都来源于社会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中国古人又对“奇技淫巧”颇有微词,并给予抵制。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拿“奇技淫巧”说作为指责中国古人不重视科技和创新的证据,但“奇技淫巧”说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的一种保护,亦或是一种古代的科技伦理理念。因为,“奇技淫巧”本意是指过于奇巧而无益的技艺与制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雕虫小技,或者华而不实的技艺。这些技巧不但无益于人们现实的生产生活,还会影响社会风气,使世风浇漓。所以,四大发明说明了中国古人是有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而“奇技淫巧”说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中国古代的科技伦理,又对科技设置了规范,这个规范就是:欢迎真正有益于生产生活的科技,反对华而不实却败坏社会风气的“奇技淫巧”。中国古人对科技的理解是有价值取向的,现代科技一直以价值中立作为其价值取向,认为科学技术只有真假之别,没有善恶之分,没有国界。这种价值中立的取向成为了现代科技的外衣,现代科技也借着这外衣不受阻碍地无限扩张,肆意渗透,在全世界、各领域所向披靡,在带给人类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科技伦理问题。而中国古人在很早就认识到了科技的价值取向问题,知道并非所有的科技对人类社会都是有益的,像“奇技淫巧”这样的“科技”就应该被规制。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被问题化,或者说科技与伦理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较为良好的互动。科技伦理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科技和自然的关系,或者科技和社会的关系处于一个不够和谐的状态。具体而言,就是科技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自然生态破坏;科技独立于社会生活,并反过来宰制了社会,破坏了社会和谐,冲击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底线。科技伦理问题是在人类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进入近代以后逐渐产生的。科技伦理问题的产生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科技成为一个自成一体的独立领域,从社会其他领域中分离出来并反过来宰制了社会。但是,自从近代社会自然科学开始成为一个科学门类并得以学科化后,科技就开始走上了独立化的道路,科技开始有了自身的知识系统和逻辑体系,这些知识系统和逻辑体系不再必然依赖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也并不必然要回应社会生产生活的关切。科技获得了自性,正如基思•特斯特所言:“技术已经成为自我合法化的叙事……技术成了一种自我指涉的循环话语,无论外部争论如何,延续故我。”[1](P109-110)基思•特斯特认为:“在现代人类居所的虚构中扮演了如此关键角色的技术,已经成了次生的自然狡计。它已经变成自在的某种物化。”[1](P111)科技变成了自我指涉的自在物后,反过来开始统治自然和人类社会,无底线地挑战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例如核武器、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等。潘建红教授的大作《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论》就是在这样一种现代科技威胁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时代背景下出炉的。该著直面科技与伦理关系的尴尬现实,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导引,提出构建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关系的新命题,剖析当前建构科技与伦理互动关系的现实障碍,系统化地建构了现代科技与伦理互动的理路。该著是一部重构现代科技与伦理关系的集大成之作。

二、强烈的问题意识

科技与伦理在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成为问题,并不等于我们对科技与伦理的关系有着明确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恰恰相反,由于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高歌猛进与强势影响,人们多处于一种科技伦理的无意识状态。所以,科技与伦理关系的问题意识唤醒与问题提炼就是研究与解决科技与伦理关系问题的前提。“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P78)该著就是一部有着强烈问题意识的科技与伦理互动关系研究的佳作。该著的问题意识既有现实层面的,也有理论层面的。现实层面的问题意识又包括世界与中国两个方面。(一)现实层面该著认为现代科技以其强大的能量改造了人类社会,但同时也使人类社会陷入动荡不安。核电、互联网、转基因、克隆等技术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活伦理等问题。科技与伦理呈现出不和谐状态,“技术和伦理之间的鸿沟空前增大”[3]。一些现代科技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功利化、情感淡漠化,人的社会性被压抑,信仰淡化、精神迷离。对于中国的现实来说,科技与伦理的关系则有其特殊性,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压缩于同一时空。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大加强科技研创的力度,以高新技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对伦理的冲击已然显现,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不能够采取保守主义态度,视高新技术为破坏社会伦理准则的洪水猛兽;同时,我们在科技与伦理的关系思考上应更有远见,前瞻性地开展现代高科技伦理的建构工作,使科技伦理与科技发展的间隙最小化。正如该著所言,“我国当前既要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也要注意克服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多伦理问题。这样,加强伦理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4](P2)(二)理论层面科技与伦理的关系不仅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理论问题。在理论界,人们对科技与伦理的关系一直有着不同见解,在二者关系上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在理论层面,对科技与伦理的关系探讨进行正本清源就是一种问题意识表达。该著归纳了理论界关于科技与伦理关系的六种代表性观点,分别是科技与伦理同一论、科技与伦理无关论、科技与伦理对立论、科技决定论、伦理决定论、科技与伦理辩证统一论。科技与伦理同一论充分肯定科技对伦理道德进步的推动作用,认为科技进步与伦理进步是同向运动的。科技与伦理无关论认为科技是价值中立的,科技不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科技与伦理对立论否定科技与伦理的相互促进作用,认为科技的发达导致伦理道德的滑坡。科技决定论认为科技影响社会生活的物质和精神层面,伦理受制于科技。伦理决定论认为科技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伦理的支持,主张用伦理对科学进行规范、限制。科技与伦理辩证统一论认为科技与伦理之间既不是绝对统一的,也不是完全相悖的,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正是对科技与伦理关系的现实层面和理论层面的问题都有着清晰的意识,才使得该著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把握科技与伦理的关系问题,进而提出科技与伦理互动的关系命题。

三、严峻的现实障碍

世界和中国的现实呼呼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呼呼科技伦理的前瞻性建设。然而,科技与伦理互动关系的建构却面临着诸多现实障碍,不能一蹴而就。正如刘大椿所言:“在现代技术发展很长一个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是技术中性论和乐观论的技术决定论。因此,技术设计和创新主体或者只关心技术的正面效应,或者仅将技术视为工具,只是等到技术的负面后果成为严峻事实的时候,才考虑加以伦理制约。”[5]该著对科技与伦理的互动障碍有着清晰的意识和明确的阐述。社会观念的冲击、主体认识的局限、社会因素的影响、科技体制的障碍等,都会阻滞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首先,在社会观念方面,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乐观主义的科技至上论、悲观主义的反技术主义、主体性的张扬、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及享乐主义,都可能成为科技与伦理互动的障碍。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目前整个世界弥漫着对科学的错误看法。科学享受着过分的尊重,由于现实生活秩序只有通过技术才得以治理,而技术则通过科学成为可能,所以,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产生了对科学技术的信仰。但是,科学的本真意义被遮蔽,人们仅仅钦佩科学的成就,却不明白科学的奥义,因此,这种盲目的信仰只能成为迷信。”[6]其次,在主体认识方面,认识的客观限制、认识的主观不足、认识方式的狭隘都会使我们无法正确处理科技与伦理的互动关系。“人类面前仍然存在着大量未被认识的领域,存在着对自然过程的非科学干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的开发和耗费,也存在着对科学成果的滥用。没有按照真正意义上的‘属人的方式’去与大自然打交道。”[7]在唯科学主义、机械论等认识的影响下,人们无限度地通过控制自然来达成自身目的,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伦理问题也不可避免。第三,在社会因素方面,社会政治制度及政治行为、经济利益的驱动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落后文化的阻碍与外来文化的影响,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写科技与伦理关系的面貌。巴伯说:“对科学之最自由的威胁最经常地是来自等级制的政治组织。”[8]最后,在科技体制机制方面,科技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社会控制体系的弱化、科技法律机制的不健全、科技评价机制的不完善都可能引发科技伦理问题。该著认为,在科技管理中,“一方面,设计不合理的体制,易导致价值观呈现逐利倾向,造成可持续发展进程受到破坏;另一方面,运行不合理的机制,也会导致科技伦理的调控失灵,致使科技与伦理互动存在障碍,引发科技伦理问题”[4](P131)。

查看全文

现代科技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科技发展伦理建设理论建设制度建设主体建设

论文摘要: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理论、制度和主体这三个不同方面均提出了新要求。在理论建设方面,要求实现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从规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转向,并立足于多学科基础上的大交汇、大融合;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变革社会制度,加强科技立法,引进科技伦理的“软着陆”机制;在主体建设方面.要求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建设科技主体的伦理规范,开展多极主体的对话。

马克思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准确把握并解决这些课题,就会把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今天,2O世纪已经揖别,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必须处理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学问题。正如所指出的那样:“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二十一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伦理学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忧虑甚至恐惧。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指出的: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进步不平衡,后者远远滞后,前者毫无约束地被加以发展和滥用,从而产生致命的危险。因此,探讨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新要求,对于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伦理建设就是建设制约人们行为的价值规范和准则。其目的是以像法律调节人们的行为而使人们有法可依一样,在以伦理调节人们的行为时也同样“有法可依”。伦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说来,它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和主体建设。

一、现代科技发展对理论建设的新要求。

查看全文

小议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的影响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美术的产生,对传统艺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在此情况下,本文提出要以一种博大的胸怀、相对的视角、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这种影响:既要继承传统的艺术思想,又要在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手段等方面进行剖新。

关键词:现代科技;传统美术;继承;剖薪

多少世纪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绘画、雕塑等形式是美术创作不可动摇的表现基础,是作为记录形象的最佳手段。美术与画笔从来就好比鱼水关系不可分割。西方美术史更是在很长时期把模仿客观对象的古典写实主义技巧作为表现主导。

然而,这种以笔为创作媒介的表现方式保持到19世纪却受到严重的挑战。1826年,法国人普斯用曝光法拍下了人类不用绘画而用阳光得到的第一张照片。从此,摄影像一棵大树,根植于科技的土壤,在艺术的春风雨露中发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文化艺术观念的更新而蓬勃成长起来。照相术是社会工业化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普及对以模仿为主导观念的传统艺术无疑构成了相当的威胁.其惟妙惟肖的纪实本领远远超越了写实绘画的能力,以至于有人说:“传统绘画在对客观事物的忠实与再现上与摄影相比是何等的无力!”就连写实主义优秀作品《父亲》也不可幸免地被人评为“给人的感受不过是一张比较精彩的写实照而已”。不可否认,摄影作为l9世纪新的艺术创作载体呈现出很大的优越性。它以其丰富的造型能力成为大众手中选择美、捕捉美、塑造美、再现美的有力手段,给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摄影挑战写实绘画,导致写实绘画的解构和现代绘画的兴起,那么真正造成传统艺术家们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的,则是一百多年后电脑美术的诞生。

20世纪人类最伟大、最卓越的技术发明是计算机。计算机自问世以来,开辟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在短短的50年阃,它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广泛深入到科学技术、国民经济、社会生产(当然包括艺术创作)等各个领域。电脑美术因此应运而生。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外围配套设备为主要工具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它能取得普通绘画工具和摄影无法取得的无以伦比的绝妙色彩和魔术般变幻无穷的形式,而设计速度却较传统美术创作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从Photoshop到CorelDraw,从AutoCAD到3DSMax。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为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你可以轻点鼠标将“蒙娜丽莎”的微笑随心所欲变动,也可以在几尺的荧屏前创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可以既不用胶片又不用冲洗得到超现实数码影像,还可以抛弃纸笔创作模式给小朋友献上精彩的《玩具总动员》……。总之,你所想表现的内容和东西,几乎都能在电脑里数字化生成。古人把对再观美好事物的愿望寄托在马良的“神笔”里,而电脑美术似乎将他们当初的梦想变为了如今的现实。因此,电脑美术一产生就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查看全文

文化自信与现代科技叠加分析

【摘要】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类晚会大受好评、破圈传播,还打造出“河南卫视中国传统文化输出把手”的名头,令人侧目,文化坚守+观念变革+技术支持,是其从逐渐同质化、劣质化、泛娱乐化市场中脱颖而出的绝妙武器。本文主要从河南卫视打造的名品文化节目《梨园春》《武林风》溯源,分析文化坚守的作用和新技术全媒体支撑的效力,浅析河南卫视的破圈之道。

【关键词】全媒体传播;文化自信;技术支撑

一、溯源河南卫视名品栏目,坚守文化发展方针

早期的地方台受地域和资源限制,基本上只在省内形成受众圈层,20世纪九十年代初,山东卫视靠自制剧《水浒》《白眉大侠》霸屏一时,颇受瞩目,首次打破了区域限制。其后卫视间争奇斗艳,为了争夺、保持收视率各出奇招,其中不乏弯道超车者,比如说靠《超级女声》《快乐大本营》等新潮、活泼的节目而吸引年轻受众,一举成功的湖南卫视。与湖南卫视一样姗姗上星的河南卫视也在认清自己市场上的竞争态势后,聪明的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及发展路径——依赖本土文化资源,打造优质原生态节目。河南位于中原地区,依靠黄河发展繁衍,论历史的深厚和文化的底蕴,几乎没有地区可以超过它。毫不谦虚地说,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通通坐落于此,古时河南还有“天下之中”的赞誉。“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走遍中原大地,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绝非虚言。依托于此,河南卫视最初的发展路线就是:宣扬传统文化、稳固文化自觉、坚守文化自信,并逐步确立了“文化卫视,寓道于乐”的频道定位。河南的豫剧天下闻名,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地方戏曲之首,全国三百多个剧种,河南就占去了四十多个,依托于强势的戏曲资源,河南的名品栏目《梨园春》就应运而生了。《梨园春》1994年开播,最早以戏曲晚会的形式播出,邀请各地戏曲名家登台献艺,以河南豫剧为主,其他地方戏如曲剧、越调、河南坠子等也在梨园春舞台频频亮相,吸引了大票戏迷粉丝。但戏迷终归是少数,节目前期收视低迷,濒临撤档,艰难支撑中,1998年魄力改版,采取“擂台竞技”的模式,将束之高阁的曲艺文化放低姿态,与普通爱好者、技艺精湛者进行互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海选;在形式内容上也从单纯的唱戏增至戏曲小品,还引进了京剧、河北梆子、秦腔、东北二人转等其他地方剧种;受众维度方面还开设了“少儿擂台”,不限年龄与地域,将受众范围真正从河南辐射至全国。《武林风》的诞生也是河南卫视瞄准市场上传统搏击类赛事的空白,依托河南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之乡的地域特点(河南少林与太极在世界范围内都赫赫有名)而开设的武术文化类节目。不意外地,这类极具特色,兼备文化属性和历史底蕴的原生态本土节目,一经播出就风靡全国,既收获了黏性极高的固定受众又在外网掀起了又一股的中国武术热,最高收视率达到过18.04%。《梨园春》和《武林风》作为区域文化栏目开发的典范,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浩瀚文明长河中闪闪发光的宝石不计其数,河南固然文化底蕴不同凡响,但是中国大地上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值得挖掘的文化符号和历史价值。中国文化具有多民族、多样态、多地域的特点,不同的文化圈层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河南卫视在二十世纪初能迎来一段黄金岁月并非偶然。全媒体时代下科技的更迭愈加迅速,流量和资本圈地跑马自建围城,上位媒介巨头对下位卫视栏目具有绝对的宰制力。而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省级卫视内卷严重,第一梯队的网、台媒介巨头掌握多数资源,二三线卫视的生存空间越发逼仄,受众娱乐习惯趋向碎片化和快餐式,“河南卫视”们再次迎来生存困境。河南卫视如何在“以宣扬传统文化为发展方针”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和坚守成为一大难题。

二、文化自信与现代科技叠加助力河南卫破圈传播

(一)机制变革奠定牢固基础

查看全文

现代科技社团绩效评价体系综述

作为非政府组织重要形式之一,科技社团是科技工作者自发形成的群体组织,在促进科学共同体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社团(学会、研究会)绩效是会员凝聚力、业界知名度、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发展前景的综合反映,不仅是科技社团自身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社团管理部门和社团捐赠出资人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运用现代非营利组织有关理论和评价方法,建立科技社团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现代科技社团运行绩效,引导科技社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科技社团绩效评价的内涵

内部运作流程与方式被视为非营利组织研究的“黑箱”,而绩效评价主要是解剖组织“黑箱”的一种行为(BerndHelmig等,2004)。周志忍(2007)指出组织绩效评估应以组织使命和法定职责为中心,即绩效评价目标与组织使命保持高度一致,绩效评估指标与组织的任务高度相关。王锐兰(2005)提出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是基于合适指标体系对整体运营效果进行的概括性评价,旨在揭示组织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赢利能力和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绩效评价是对组织目标完成能力的评价,而科技社团绩效评价是以科技社团的履职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评价。因此,科技社团的绩效评价是对主要四种履职能力的评价,即对社团引领科技发展能力的评价、为会员服务能力的评价、推动社会理解科学能力的评价以及社团自立和发展能力的评价。

引领科技发展的能力是科技社团的核心能力,是现代科技交叉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科技社团的会员尤其是高级会员中,很多都是具有高级职称、较高学术水平或学术地位的专家学者,同时根据2008年中国科协对学会个人会员问卷抽样调查,学会会员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说明科技社团成员或会员的来源及其专业能力和地位,是科技社团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基础,也是科技社团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

为会员服务的能力是科技社团凝聚力的体现,是能否吸引高素质会员的核心要素。作为科技社团绩效评价重要内容的为会员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信息类服务、奖励类服务和增值类服务。对科技社团的会员服务能力评价,有助于科技社团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关注自己的“客户群”。

推动社会理解科学的能力是科技社团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公众,提高社会影响力的方式和水平。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来提高现代科技社团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有助于科技社团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推动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因此该项能力也应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查看全文

透析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的冲击和影响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美术的产生,对传统艺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在此情况下,本文提出要以一种博大的胸怀、相对的视角、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这种影响:既要继承传统的艺术思想,又要在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手段等方面进行剖新。

关键词:现代科技传统美术继承剖薪

多少世纪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绘画、雕塑等形式是美术创作不可动摇的表现基础,是作为记录形象的最佳手段。美术与画笔从来就好比鱼水关系不可分割。西方美术史更是在很长时期把模仿客观对象的古典写实主义技巧作为表现主导。

然而,这种以笔为创作媒介的表现方式保持到19世纪却受到严重的挑战。1826年,法国人普斯用曝光法拍下了人类不用绘画而用阳光得到的第一张照片。从此,摄影像一棵大树,根植于科技的土壤,在艺术的春风雨露中发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文化艺术观念的更新而蓬勃成长起来。照相术是社会工业化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普及对以模仿为主导观念的传统艺术无疑构成了相当的威胁.其惟妙惟肖的纪实本领远远超越了写实绘画的能力,以至于有人说:“传统绘画在对客观事物的忠实与再现上与摄影相比是何等的无力!”就连写实主义优秀作品《父亲》也不可幸免地被人评为“给人的感受不过是一张比较精彩的写实照而已”。不可否认,摄影作为l9世纪新的艺术创作载体呈现出很大的优越性。它以其丰富的造型能力成为大众手中选择美、捕捉美、塑造美、再现美的有力手段,给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摄影挑战写实绘画,导致写实绘画的解构和现代绘画的兴起,那么真正造成传统艺术家们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的,则是一百多年后电脑美术的诞生。

20世纪人类最伟大、最卓越的技术发明是计算机。计算机自问世以来,开辟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在短短的50年阃,它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广泛深入到科学技术、国民经济、社会生产(当然包括艺术创作)等各个领域。电脑美术因此应运而生。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外围配套设备为主要工具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它能取得普通绘画工具和摄影无法取得的无以伦比的绝妙色彩和魔术般变幻无穷的形式,而设计速度却较传统美术创作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从Photoshop到CorelDraw,从AutoCAD到3DSMax。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为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你可以轻点鼠标将“蒙娜丽莎”的微笑随心所欲变动,也可以在几尺的荧屏前创意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可以既不用胶片又不用冲洗得到超现实数码影像,还可以抛弃纸笔创作模式给小朋友献上精彩的《玩具总动员》……。总之,你所想表现的内容和东西,几乎都能在电脑里数字化生成。古人把对再观美好事物的愿望寄托在马良的“神笔”里,而电脑美术似乎将他们当初的梦想变为了如今的现实。因此,电脑美术一产生就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查看全文

现代科技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从近代的工业革命到当代的“芯”球大战,科技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技的竞争归根究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科技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让学生树立科技意识,认识到科技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就现代科技融入初中物理教学过程进行了研究,以陕西省宝鸡市为例,总结了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和近5年中考试卷中现代科技的知识点分布情况,分析了影响现代科技融入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的因素,就如何将现代科技更好地融入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现代科技;初中;物理教学

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科学是各种理论知识的一种形式,而技术是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1]。本研究的现代科技是指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学且与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相关的,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时展有所联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应用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现代科学内容与技术[2]。科技竞争的核心在于科技人才的竞争。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为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物理和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而初中物理是学生系统性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科技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能力非常有利,也是下面需要讨论的问题。

1影响现代科技融入初中物理教学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研究现代科技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融入情况,本研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阐述了影响现代科技融入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的因素。

1.1主观因素

查看全文

现代科技对电影艺术产业的作用

摘要: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带动了诸多产业的腾飞,就电影产业而言,其利用现代科技实现了“涅槃”,并且焕发着持久的生机和活力。通常情况下现代科技对于电影产业的巨大作用,可以总结为“应用场”“体验场”“集聚场”“演绎场”“推动场”五个方面,文章从这五个方面分析并探讨现代科技对电影产业所起到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现代科技;电影产业;电影艺术

1现代科技对电影产业在“应用场”维度的影响

第一部运用动作捕捉技术的电影是2003年首映的《指环王:国王归来》,动作捕捉技术开始成为电影制作的重要技术支撑,至2017年的《猩球崛起3》电影,特效镜头一共1440个,在整部电影镜头量中占据了95%的比例,动作捕捉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终于达到了当前至高标准,《猩球崛起3》的幕后特效团队“维塔”工作室凭借动作捕捉技术,精准地捕捉人类演员的表情及动作变化,并细腻地加以呈现。我国也正在探索动作捕捉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电影《爵迹》中就大量运用了动作捕捉技术,2018年4月开拍的国产电影《人面鱼:红衣小女孩外传》也大量应用动作捕捉技术,并且收获了不小的口碑,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尽管在大部分国产电影中,动作捕捉技术的应用还不够细腻,画面渲染被网友戏称为“停留在网游水准”,但该电影对现代科技的探索与应用,也正是我国电影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可以说,电影产业是现代科技创新应用的重要场合,从电影的投资、拍摄、制作、特效、呈现、存储等各个环节,现代科技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电影对于现代科技的依赖与应用,也是电影融合承载功能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科技的日益创新,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市场消费必将对电影特技起到倒逼作用,电影科技也必将日益创新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现代科技与电影产业的不断融合,电影“应用场”方面的水平将会有更显著的提高,从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现代科技对电影产业在“体验场”维度的影响

电影的拍摄与制作都对现代科技产品有极大的依赖,自无人机及VR技术出现之后,电影的拍摄与制作方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许多人们以往难以轻易达到或轻易拍摄到的特殊视角或特殊风景得以被探索,电影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比如在《地球:神奇的一天》的拍摄与制作中,采用4K分辨率为观众呈现清晰而逼真的画面,采用八旋翼直升机精准地捕捉到细致入微的跳跃动作,PhantomFlex4K高速摄影机的摄录速度达到800帧/s。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神奇的一天》向观众清晰而逼真地向观众呈现了大熊猫、白头叶猴、盘尾蜂鸟等多个珍惜物种,其中部分物种甚至是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摄像头前,不仅向观众呈现了丰富精彩的大自然及多种稀有物种,满足了观众对于野生动物及大自然的好奇与想象,同时也带给观众更加新奇的观影体验。可以说,正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扩大了电影的内涵,使得电影的层次有了显著的提升,真正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查看全文

现代科技革命对企业管理影响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着一场信息革命,企业管理已发展到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阶段。本文介绍了现代科技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分析了现代科技革命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及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企业管理人才素质现代管理技术

一、前言

现代科技革命的内涵及时间上如何划分等,至今尚有不同说法。美国阿尔温·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认为,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文明浪潮:农业社会和工业文明时代。美国预测学家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将工业社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纺织机械化和煤炭炼铁、蒸汽机和炼钢技术、电动机和内燃机、电子技术阶段。除此之外,还有二次产业革命论、三次产业革命论、四次产业革命论等提法。以美国科学家科塔莱克为代表的四次产业革命论,认为前两次产业革命与三次产业革命论基本一致,将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核技术、计算机、半导体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视为第三次产业革命,把新出现的科技与产业发展高潮视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本人基本赞成科塔莱克的观点,只是第四次产业革命应该是当今的光电子、激光、千亿次大型计算机、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尽管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次革命称之为现代科技革命。

二、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紧密结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