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06:23: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代化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剖析民法现代化发展
民法来源于市民社会,它是市民社会在自身深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反复参与着市民社会秩序的打造。缺乏市民社会这一基础民法便不可能存在。市民社会是民法形成的基础,它的精神引领着民法的制定与发展。而在我国,处于转型时期诞生的民法,必须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不断的自我完善,平衡公权与私权,才能更好的走向现代化。
一、简论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一词来自于英文“civilsociety”,对于什么是“市民社会”,不同时代,不同理论学说都有不同界定。市民社会创始人西塞罗认为,市民社会是一种不同于部落和乡村的“城市文明共同体”。随着近代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对市民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其中代表是洛克与孟德斯鸠,他们认为,社会先于国家,国家对社会的承诺限制国家。国家作为一种手段原则上是不能渗透于市民社会的,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者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一种独立于国家,充满着自由与利益并需要公权力进行维护的一个特殊领域。
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将市民社会定义为,从事商品生产交换的个人,组织与他人的交往形式以及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私人领域。市民社会派生出政治国家,却又依赖于公权力对其的保护与服务。
现代所谓的市民社会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它的组成是每个平等的个人,其首要特征便是自由,这种包括有自主、由自和自重等多个方面,既保障每个交换主体的自由。其次,市民社会依赖于现代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则要求交换主体的平等与独立,这是交换进行的前提与基础,是每个主体权利的必要保障。综上所述,现代的市民社会的必须包含自由、平等、独立这三方面的精神内涵。
二、浅论现代意义上的民法
中医现代化发展交流
**市中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中医院,为了谋求更大发展,“**”以来,该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调整、巩固、完善、提高”的八字方针,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注重特色专科建设,全力打造名科名医,竭力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又大力进行中医现代化建设,中西医并重,互相补充,共同发展,使医院的各项业务建设齐头迸进,医院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一、强化培训,实现人力资本增值,培养人才
为了培养各类特色人才,造就名医,该院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全面实施名医建设工程。一是创造适应人性的工作氛围。在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各项工作中真正做到理解人,尊重人,重视人,激发员工实现自我的强烈欲望,主动地进行自我塑造。二是多渠道多形式全面加强培训。一直以来,医院领导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培训制度除了外出进修、短期培训、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学习班等被动式培训外,更注重的是主动式增值。①强调岗位上学习。要求坚持不懈地在岗位上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磨练自已、提高自已,每月质量检查时督促,好的奖励,未达要求者由科主任带领学习。②轮训学习。选择一些实力较强,服务理念较好的医院作为轮训基地,将需要提高的医生派到该院工作半年以上,全面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③加强诊疗规范,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针对中青年医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诊疗思维欠严谨的不足,医院制定工作行为准则,推出工作流程图,明确工作路径。倡导医疗思维五个“什么”,要求进行每项诊疗活动都必须多想一想其依据是什么,通过规范诊疗和多问“什么”来敦促年青医师观察思考和学习,培育严谨的医疗思维和医疗行为,促使年青医师更快成熟尽快成材。④大力倡导科研和创新。实施“业务创新”战略。设立院内科研项目,医院投入科研经费,要求每个专业都要确立本专业科研课题,医务人员都要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科研与创新活动,医院科研评审委员会定期评估和跟踪。同时,将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新制剂作为医院五项工作之一来紧抓狠抓。确定科室每年必须开展新项目至少一项。五年来,共开展新项目新技术200多项,院内科研课题120多个,市级科研立项80多项,省级科研立项5项,省、市级科研成果进步奖30多项,开发研制报批中药新品种70多种,大大提高了医院整体创新能力。三是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医院内部,不论是选人、用人、绩效考核还是薪酬待遇都严格按制度和标准去运作,上什么岗,拿什么薪酬完全通过公正公平的竞争去实现。选人时坚持能岗匹配原则,在用人方面做到用人所长,避其所短。由于有为就有位。大家觉得有实现自我的空间,乐于自我增值。
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大力宣传造势,令不少年青医师脱颖而出,口碑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一步一步成长为本地区本专业有名声的“名医”。有2个主任医师成为**省青年科技标兵和优秀工作者,有2个副主任医师成为全国和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有3个主任医师成为**市十大杰出青年或市劳动模范,有3个副主任成为市青年岗位能手。
二、发挥人才优势,加强专科建设,打造名科
医院的“**”规划,将加强专科建设列在医院五项中心工作之首。几年来,花大力量坚持不懈地进行“扬长补短”,“扬”我们中医中药之长,“补”我们现代医学之短。稳打稳扎进行中医特色专科,中西结合专科建设,促进了医院跨越式发展。
水文现代化发展展望及发展思路
摘要:随着近期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调整,建立覆盖全面的现代化水文监测体系成为新阶段水文发展要求。现阶段丹东地区水文站网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短板,与水文现代化发展总体要求有较大差距。在现有站网的基础上科学谋划,优化站网布局,提升水文监测能力,加快实现水文现代化已迫在眉捷。文章通过对丹东水文现状分析,梳理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从站网布局、监测、水文信息服务、管理四个方面谋划现代化发展思路,对今后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文;站网密度;体系;现代化
1概况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何有效地利用水资源、除水害兴水利,需要准确可靠的数据作为决策支撑,水文监测工作必不可少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各项水文测验工作由传统固守断面逐渐发展到点、线、面相结合,特别是随着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全面铺开,监测站点不断增多,监测范围与任务将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技术在水文领域不断推广应用,传统的水文测验方法和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有限的人员和现代化水文仪器设备高效地开展监测工作,如何实现水文现代化是目前面临的急迫问题。
2丹东水文发展历程
丹东地区的水文监测工作最早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9月,安东第一个雨量站安东站开始观测降雨量。1924年(中华民国十三年)安东开始蒸发量观测。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月,伪满洲国交通部理水司理水调查处相继在宽甸、岫岩、凤城、东港建立了多处雨量站;5月,设立安东潮水位站;7月,丹东地区第一个水文站在凤城县草河建立。自此丹东水文历经抗战、新中国建设,至今有60多年的历史。从单一的降水观测,逐渐演化到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水温等多要素观测,水文逐渐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探究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注重高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极为必要。在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金融支持成为关键手段。探讨了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了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通过优化金融支持推动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法,供参考。
关键词:河南;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
在河南农业发展中,注重推进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极为必要,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较好地推动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不仅要注重对农业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还需要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金融支持作为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直接关系到农业产出,另一方面与农业生产要素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应引起高度关注[1]。
1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河南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取得了良好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各类农副产品的产量不断提升,增长率趋于稳定。从农业机械化水平来看,河南同样也表现出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增长率始终保持在5%左右,农机总动力屡创新高,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出了较大的价值。随着河南“三农”问题不断解决,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得到了有效改善。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来看,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但是并没有影响农业发展,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河南农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升,人均纯收入越来越高,农民生活质量得到较好改善,体现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价值[2]。在河南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与农业发展相关的企业越来越多,已接近万家,同时还存在十几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为推动河南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成为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双汇、三全、五得利、好想你等企业,都是河南的农业企业。通过分析可知,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利因素除了各项政策以及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外,还与金融支持有关。金融支持是推动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应针对该方面予以深入探讨,力求优化金融支持效果。
2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问题
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本文分别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理解、发展战略、路径选择三方面考察了、邓小平、、、的农业现代化观点,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科技兴农;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现代化内涵理解
1、——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然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与其所在时代的背景相呼应,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历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明确地将农业现代化从“四化”中单列提出,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1959年10月,在满足整体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的情况下,他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优先发展,不断提高机械使用率,增加农业产量,保证有效供给。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农业高产国不仅是目标,更是农业现代化的集中概括。2、邓小平——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框架,构建了新的思维体系。在邓小平三次关于农业的“两个飞跃”中可以完整体现。第一次,推动集体经济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要依靠管理和科技水平以及经营方式的改变。第二次,废除,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三次,邓小平认为“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集约化。”综合以上三次,可以得出邓小平从生产工具、措施、组织、管理赋予农业现代化新的内涵。3、——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和现实环境的变化下,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的高产量、高质量、低耗能。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优化农业生产。4、——农业现代化要立足整体,把握阶段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立足整体,发展农业现代化,实现阶段性目标。将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归结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以及劳动者生活方式现代化,为实现新条件下农业现代化提出可行而明确的要求。5、——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依靠科技进步继承和发展了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农业发展思想,认为“三农”的发展要依靠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依靠科技进步。在十八大中可以看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思想主要寓于他的“三农”思想中,他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
1、——“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以农轻重为序、工农业并举”在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保持各个部门的均衡发展,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以农带工,以工促农是对于农闲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战略。2、邓小平——农业现代化关键是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80%。基于农村的基础地位,1982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提出的农业发展要依靠政策和科学,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明方向。1979年,中国农村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以邓小平为领导的党中央重新制定了对农村的政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破除旧有生产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指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明确提出“科技兴农”的农业发展战略是将科学技术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的成果。3、——实施科教兴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继承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的基础上,指出科学和教育才是农业振兴的根本出路,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发展农业生产力。同时,多次谈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投入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素质,进行科学管理。4、——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突破:其一,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由于中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各项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因此客观上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其二,农业产业化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带头,区域化布局,实现生产基地专业化,联结农户,形成一体化经销链格局。5、——夯实农业基础,加大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关注和关乎国家根本性问题。为此,以为领导的党中央集体展开了新的探索。“三农”思想中的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他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主要从三个关键出发:首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扎实发展基础;其次,指出当今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农业科技的进步;最后,要辩证地看待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断推进农业领域改革。
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分析
摘要:研究分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主要分为积极准备、初步实践、探索发展、全面推进和加快推进的五个时期;总结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制度体系五点经验;最后从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和安全战略三个视角提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经验总结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现代化的短板,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补齐这个短板。农业的发展经历了积极准备、初步实践、探索发展、全面推进和加快推进五个时期。把握每个时期的特征与经验,对于我们全面理解新时期“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对于更好建设和更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一)积极准备时期。我国提出“农业现代化”已有一个多世纪。1894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发展农业在于“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需要从制度、技术和工具三方面来改进农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农村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49年,同志首次提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1954年,同志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构想,一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现代化,就会始终处于落后与贫穷的状态,革命的目的就不能实现。1955年,同志提出了通过合作化来使用大机器、实现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的两步走战略。在这一时期,我们用土地集体所有制取代了土地私有制,农业生产手段得到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对农业以及国家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但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仍局限在集体化和机械化的模式上。(二)初步实践时期。1956年,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存在的基本矛盾作出了科学正确的判断,为了给农业现代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初步实践环境,顺利实现明确的目标,要求全社会集中力量来发展生产力。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和开展关于农业生产建设的大辩论,农田,水利建设兴起高潮。1958年,党中央在成都会议上专门研究了农业机械化问题,农业机械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61年,同志阐明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按照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的顺序有步骤的进行和实现。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了我国要经过20~25年的努力奋斗,才基本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在这一时期,农业现代化被提上议事日程,在“”和农业学大寨期间,通过开展群众运动动员了大量劳动力,以机械化和水利化为重点的大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的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一度中断。(三)探索发展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农村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现代化内涵,加入了农业布局合理、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农工商一体化等内容。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现代化不单是机械化,还包括科学技术;农业的最终出路还得依靠科学技术。1987年,我国农村经济开始步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后,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志提出,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1993年,家庭承包责任制列入宪法,农村耕地的承包期再延长30年,有效缓解了私人投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长期不足的问题。在这一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各种规模化和产业化形式的现代农业经营新方式不断出现。在承包期内,农民可以依法、自愿和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得农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组织化和有序化的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不断增多,农村经济市场化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起来了。(四)全面推进时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并且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列为“五个统筹”之首。同志指出我国已经到了可以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2006年,将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纲领性要求,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7年,提出了“五个现代”即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经营形式和现展理念,通过“新型农民”和“五个现代”相结合来提升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提高农业效益与竞争力,来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十二五”时期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推进。2012年,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四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习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提出了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共享农业现代化成果。在这一时期,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推进,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强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基本形成。(五)加快推进时期。党的报告关于农业现代化主要提出三点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主要是构建三大产业融合体系,包括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利益链完善等;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主要是构建生产要素科技化体系,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土地规模化、资本智能化等;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是经营主体新型化、经营方式市场化、经营体制国际化等。党的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主要强调在发展现代农业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农村实际发展水平,通过农业现代化带动和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三农之间良性循环,缩小城乡差距,使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推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关键依靠科技创新,坚持科技兴农、强农和富农,要在加强农业科技自主研发与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实际转化应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等方面下真功夫,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前不久,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这为新时代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要求农业现代化朝着高质量和高标准的方向发展,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推动力。在这一时期,国家十分重视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通过创新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走的更好,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思想、力量、速度和效率的“农业世界殊”之路,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成功走向国际市场打好基础。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
简述职教现代化发展思考
一、国家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动因现代化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革过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这种变革,可以改变社会的目标、体制、组织、准则,以及改革人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转变过程涉及社会和人类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刻变化。从广度上来讲,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的互动过程;从内容上来讲,现代化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它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深度上来讲,现代化进程涉及到物质层、制度层和思想行为层三个层次。
我国的现代化,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把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的现代化包合两力面内容,即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者相辅相成。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物是人造出来的,又是通过人加以利用的,因此,人的现代化比物的现代化更加重要。职业教育要现代化,就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劳动技术大军;职业教育要现代化,就要进行自身的改革,改革教育体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育体系。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职业教育的观状还很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不论是体制、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近两年来职业教育无论是招生数还是在校生数,都有所下降,某些专业出观了一定程度的滑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没有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封闭,不适应整个观代化的罢求。因此,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数有的转变,使职业教育观代化,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二、观念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带来了现代化社会的科技进步,带来了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社会发展呈现出“信息化”、“智力化”、“知识化”的趋势。于是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重要地位。在当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高级专门人才轻劳动技术大军、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我们知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为的桥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级专门人才的作用固然相当重要,但从事物质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却总是占多数的,只有提高占多数的广大劳功技术大军的素质,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效益的服务,才能为现代化提供雄厚的基础。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和提高千百万劳动技术大军的基本途径,其现代化与否,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职业教育是一种适应未来需要的事业,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确定其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使其体系结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根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求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进一步推进三级分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当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目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等层次的人才总是占多数,他们是从事物质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只有大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符合我国的国情。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急需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的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教育自身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是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契机。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可以适当进行小学后分流,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
实现上述发展战略目标,需采取的发展策略主要是:办好现有学校,特别是骨干示范性学校;改办、创办高等职业学校;鼓励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办好乡农技校。骨干示范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办好骨干示范学校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工程,各地要下大力气抓好。适应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骨干示范学校的重点要放在改革与建设上,做到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课程与教学的现代化,做到教学条件、基础设施等物的现代化和培养人才素质的现代化。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采取“三改一补”的途径,充分利用现有救育资源和设施来改办与创办高等职业学校。民办职业教育能适应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农村、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等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鼓励与扶持的政策。乡农技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科技辐射的场所,一定要办好,以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
经济管理现代化及发展新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在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经济管理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如何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及在现代化管理创新上又将如何加强创新,改变以往的经济管理发展模式,就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主要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进程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总结,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真正意义上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
改革开放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体制不断自我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我国长期坚持的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商品极度短缺的特殊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商品极大丰富的时代到来,传统的以指令计划来进行经济干预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在经济领域逐渐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在我国确定,市场经济管理体系也逐渐得以形成并日益丰富和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我们对于经济管理的深入研究,经济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管理已经逐渐开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主要表现在经济管理理念和企业组织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方式和工具的现代化以及管理方式的民主化。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和发展新趋势。认清现状,分析未来发展新趋势,将会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1经济管理的含义以及现代化经济管理的主要对策
1.1经济管理的含义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监督管理部分对其资金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管,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经济管理只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它在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以促进经济建设发展为目的,才能更好的发挥经济管理的效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对策
1体育现代化与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含义
1.1体育现代化的起源及其内涵
很多学者认为体育现代化的提出最早是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英国教育学家托马斯首次把体育运动编到课堂教育中,这对为来的现代化体育进步奠定了基础。此后,很多知名的大学都将体育运动通过课堂教学不断的发展,并且配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来举办一些实践体育竞技活动,这对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检验手段。此时体育现代化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开端,并且对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化体育认为一个国家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基数越多说明热爱程度越高,那么体育竞技水平就会相应的高,这就验证了普及与提高的内在联系。体育现代化更确切的说应该包括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两大类,而人们通常所说的竞技体育则是上述两种体育达到一定水平后的产物,因此可以说竞技体育的提高需要自身的普及和提升。如想要体育现代化健康有序的发展,那么就要正确理解体育现代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在体育现代化发展中才不会走向误区。
1.2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含义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分析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含义,那么就可以把体育教育现代化解释为把传统的体育教育形式向现代体育教育形式进行全面的过度,这是体育教育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学校体育教育是体育现代化教育的关键内容,所说的体育教育现代化不只是停留于对体育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两方面实现现代化,还包括体育教育体系与体育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当实施体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两方面的难题:第一,现代化体育教育发展方向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二,现代化体育教育要与目前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相辅相成。所以说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是及其复杂的,要把先进的理论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创新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后应用到体育教育当中。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过程具有很大的难度,是由于其包含的内容太繁琐,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观念、体育教育内容、体育课程体系设置以及体育教育设施配等方面。可以说体育教育现代化是对体育现代化建设好坏的评判指标。
2全球化对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论文
【摘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本文从分析现代农业的特征入手,针对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对如何加快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
现代农业就是“以现代产业的理念为指导、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可持续发展的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有机系统”,是以现代物质条件作装备、利用现代生产要素、以高度市场化方式和现代产业组织模式运作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涉农产业体系。
一、现代农业的特征
1、高度市场化
现代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产供销的各个环节、各个市场主体按照成本收益原则,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进行生产要素组合、价值生产。整个产业链是价值链条的载体,以市场为导向,追求价值的增殖。这种高度市场化的生产促进农业价值链条的延伸、农业功能的拓展和农业产业体系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