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道路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06:20: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代化道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现代化道路剖析
1昆山市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1.1城乡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昆山市城乡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因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的用工需求,外来人口的增长压力越来越大。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为市民提供本地的健康鲜活农副产品。
1.2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2012年是全市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胜之年,当前是昆山市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的发展凸显出以下问题:①随着工业用地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求,耕地面积逐步萎缩,复耕复种土地面积有限,配套设施和土地质量相对较差;②传统农业因生产效益较低,导致农民发展传统农业的积极性不高;③因工业的发展,农村资源环境相对较差,生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等优质农产品的难度加大;④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接受新技术和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差,影响高新技术的普及推广。以上问题严重阻碍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来解决。
2昆山市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优势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那么,应怎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呢?
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如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二是如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三是如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世纪*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个百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亿左右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那么,应怎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呢?
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如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二是如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三是如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论文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农业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出发,学习西方发达国家适合我国的经验,加大对农业的补贴,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逐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模式。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道路
Abstract:Theagricultureisthenationaleconomyfoundation,theagriculturemodernizationisourcountrymodernizationimportantconstituent.Thedevelopmentmodernagricultureneedstoembarkfromourcountrysreality,embarksfromourcountrysnaturalresourcetalentandthecurrenteconomiccondition,studiestheWesterndevelopedcountrytosuitourcountrysexperience,enlargestotheagriculturalsubsidy,takesthe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theresearchandthepromotion,realizestheagriculturalspecialization,theformalization,themodernizedmanagementpatterngradually.
Keywords: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path
1.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
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中,这是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在正常情况下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的状态,还有若干农产品则需进口补充,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农业必须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农产品需求持续较快增长的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处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这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2006年与1996年相比,我国城乡居民除口粮外,大多数农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明显增加。
还要看到,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1996—2006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即平均每年增加2000万以上城镇人口。这意味着以往的农产品生产者将逐步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同时也意味着整个国家的人均农产品消费量将显著增加。从2006年的情况看,我国城镇居民对植物油、肉禽、蛋类和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分别比农民高15.5%、47.7%、133.3%和200%。
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正日益严峻。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到2006年底,已降为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耕地继续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每年仅建设用地就至少需要新增占用400万亩土地。二是淡水资源短缺。目前我国人均淡水总资源仅210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但东南沿海等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粮食生产能力下降多、粮食需求增长多。2005年东部10省市的粮食总产量比1998年减少614亿斤,即减少了17.6%;其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也由34.02%降至29.67%。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南粮北运”格局已被“北粮南运”所替代。但粮食生产是高耗水产业,将粮食增产的重任交由水资源更为短缺的北方地区来承担,其可持续性值得深思。三是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2006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仅占总面积的46.41%。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就超过700亿斤。
谈论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
内容提要:法制现代化是由传统人治型社会向现代法治型社会的转型过程。党的十一届三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标志着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承袭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传统,又迈开了新的步伐。但是,中国法制现代化面对着发展经济的内外压力,背负着传统的人治包袱,还面对着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都面对的社会稳定问题,使这一过程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历史轨迹。这就是发展方式上的政府主导性,目标选择的阶段性,价值取向的双重性,以及实现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非协调性。认识这些特征不仅仅是为了总结历史,更重要的是认识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样,尊重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学习外国,又不照搬西方。这是我们走过的路,也是既将走下去的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特征法治
实现现代法治是中国有识之士近百年的追求和梦想。但是,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法治,难以与自然经济相嫁接,更与集权政体和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道德观念相抵晤,追求现代法治的努力几经磨难,屡遭挫折。党的十一届三全会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历史与现实,并将法治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肥沃土壤,逐步地、分层次地建构现代法治的制度结构与观念体系。认真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和特征,有助于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治建设道路问题。
一、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背景
当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开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国内外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它决定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方向和特征。
1.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法制现代化面临的基础性变革中国是一个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一个时间不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1957年以后的近20年的时间内,我们在理论上认为可以跨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而直接实行产品经济,在实践上则建立了一套权力过分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从而窒息了人们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焕发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遏制了现代社会建立的基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此时的西方国家,则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稳步发展。与我国相邻的周边国家或地区也进入了经济腾飞的阶段,从而对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改变经济落后状况,不仅是当时人民的迫切期望,而且是中华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道路进程
通过几天的学习,加深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理解,认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探索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农业工作,不断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本着“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大力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发展以蔬菜为主的高效农业,种植名优品种,优化种植布局,实施标准生产,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每年蔬菜种植面积实现295万亩,实现产量1300万吨,蔬菜产值占全市种植业产值的六七成。
二、组织实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目前,我市存在着种粮效益低,且施肥不合理的现状,为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在全市全面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沃土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地对耕地进行培肥、整治,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综合运筹土、肥、水等农业资源,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促进农业资源科学、可持续利用,为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基础。在每年为农民免费测土样3万个、推广测土施肥面积225万亩的基础上,争取在三年内全市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全市耕地质量呈良性发展格局。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市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赵勇书记提出要全市农村普及沼气池,符合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根据我市农村地理自然条件不同,排除气温、地质等障碍因素,全市136万农户中有近90万户适宜建池。目前,已发展30多万户,还有50多万户的任务。在工作中,遵循“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因地(村、户)制宜,分类指导,建管并举”的原则,进一步制定完善建设规划,分步组织实施,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实施物业管理服务,让农民群众受益,推进全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四、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目前,我市农业机械化已形成一个产业,成为农民经营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今后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农机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节本增效为核心,着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提升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由中级向高级阶段转变,不断开创农机事业健康、协调、加速发展的新局面。争取到2008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0%。到2010年争取达到78%,继续高级阶段运行。
五、大力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近年来,面对我市农村劳动力宜农宜工的现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每年有150万农民轮训一遍。今后要发挥农广校主渠道作用,整合发挥“三电合一”、农技推广体系、农村科技进村服务站、电波入户等作用,大力培育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实用技术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的效益。
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与思考
党的*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实现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省来说,实现新时期的这个新任务,无疑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一、正确认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意义
*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学习*报告,我们可以领悟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为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性任务———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指明了方向,更是为承担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的浙江的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1、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认知其实质内涵。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不断进步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传统产业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效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而且有效地改进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二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三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必须改变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四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工业化必然伴随大批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同时,随着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同量资本将同更少的劳动力相结合。
2、从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区别把握其发展机遇。实现工业化是国人一百多年的梦想。我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已经走不通。以信息化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又使得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国情出发,根据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因此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化、加快现代化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从对比传统工业化道路来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一是不走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路子,而是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重合起来。二是在发展中就注意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而不是传统的先发展然后被动的再治理。三是强调工业发展要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而不是传统的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四是把握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和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大环境,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在把握以上几方面的同时,必须注意把握好新的历史形势,新的发展环境即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新情况对工业化提出的客观要求。
新型电力工业化思考
党的**报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党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新的观点,新的思路,作为供电企业如何服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就此谈点学习体会。
一、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意义。
1、党的**报告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决策。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体现,而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精髓。
2、党的**报告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提出的正确结论。事实证明:我国经济经过50年的建设和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后,目前已逐步进入工业化的中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如此,并具备了相当的经济规模。然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依然存在;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并存,机械化生产和手工作坊同在;还有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上述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果继续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来维系经济增长,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支撑规模越来越大的经济增长所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会越来越多,这种以指数形式增长的对资源需求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满足的。如果我们仍然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必然是重蹈覆辙,延长实现工业化进程,而且必然出现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绝不允许的。还由于我国通过改革开发政策的贯彻,信息产业作为新型产业突飞猛进,得到迅猛发展,这为我国实施工业化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客观上为我们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有力佐证。
3、党的**报告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总结国内国际经济发展作出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历程,走的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从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国共产党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善于总结历史,不断继承和弘扬本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认真学习、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党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就能使我们少走弯路,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来确定发展自己经济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快地促使经济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
二、关于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涵义的理解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这是中央准确分析世界农业发展大局与我国农业发展基础条件,科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加快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为当前和今后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强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根本性的改革,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正在实现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重大的转型期,面对国外不断变化的新环境,面对市场和资源约束的新挑战,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要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站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探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这个时代的命题,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基础,要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深化对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认识,转换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科学地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地建设新农村。这迫切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如进一步解决小农经济与大市场的矛盾,进一步解决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进一步解决规模化、产业化与土地流转的矛盾,等等。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以及国际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历程提醒我们,任何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都不可能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形成既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又具有本国特点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的普遍做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这方面也开始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只要坚持这个方向,农村现代化的道路就能日趋完善。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党关于“三农”工作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参加今天论坛的领导和嘉宾都是情系“三农”、致力于“三农”工作的专家,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为解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这个重大课题贡献智慧。只要我们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