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06:16: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代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摘要:在现代化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开始向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近年来,我国实施了较多战略,其中包括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及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等。就整体的战略实施来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时间不长,但是其对于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有较大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迅猛,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但是要使得社会整体发展迈上新的阶梯,就要求城乡共同发展。而目前的情况时,城市发展迅猛,乡村发展止步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农业农村现代化得以推进。因此,践行对问题的探讨,将农业农村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使我国整体社会的发展更加协调。

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

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及充裕,但是这主要指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比较落后,农业发展长时间没有起色,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脱节。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幸福指数逐渐提升,但是这也是仅限于大部分城市居民,而农村居民在生活过程中缺乏保障,难以加强自身的幸福感及安全感。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逐渐多元化,虽然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难以达到农村发展现代化的要求。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使得人们的经济水平差距逐渐加大,甚至接近两极分化。这种现象使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不符合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因此,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农村居民谋福利,使其生活水平能够上升,缩小城乡差距,这样才能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途径

查看全文

浅析的现代化思想

【关键词】/现代化/思想Maoze-dong/Modem/Thoughts

【正文】

中国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3X(2000)01-0007-03

一、对中国现代化历史主题的认识

现代化成为中国的历史主题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于是,实现现代化以摆脱屈辱和苦难的困境,就成为百余年近代史上先进中国人反复求索的首要问题。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到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运动,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力图把中国引上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然而这一切的努力终归失败。中国因现代化努力的失败而倍受西方列强屈辱的惨痛历史,使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认同现代化的历史主题,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深化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认识。

1940年1月,在《新民主义论》中提出“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在这里,实际上已经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现代化纲领。

查看全文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

一、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是近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演变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也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近代以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落伍了。为了改变这一落后面貌和被动挨打的命运,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富民强国”就一直成为萦绕在中国人民心头最大的愿望和理想。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许多志士仁人就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从林则徐的“师夷之长技”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到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从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到孙中山、黄兴的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但是,由于他们把现代化的视角放在了西方的模式上,不能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因而这几代人苦苦追求、舍身奋斗,最终还是以悲壮的失败走下历史的舞台。它尽管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之梦仍旧是久久难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上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而且开辟了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改良是补缀的办法,应主张大规模的改造”,唯一可行的是采用“激烈方法的社会主义(列宁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正是在这种“俄式”革命的指引下,通过“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华民族现代化历史上又一伟大的篇章,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是稳健的,中国共产党在“以苏为鉴”的口号下,按照既定的模式,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而且成功地对几亿农民实现了合作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党内出现“快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急躁情绪和机械仿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以及“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现代化建设模式没有取得战略意义的价值地位”和当时“思想观念上防资本主义的弦崩得太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模式过早地出现了转换,使刚刚起步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走上了“发育不全”、举步维艰的曲折历程。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这会主义”一直是邓小平反复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邓小平亲自参与了建国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这30年的曲折发展,尤其是20年的严重失误,邓小平开始从理论上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并进而考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他指出:“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邓小平认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长期思考,邓小平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率先提出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问题。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从此,中国真正找到了一条走向繁荣富强的路子。

综观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次现代化建设思路的演变,实践证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就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而任何“西化”或者“苏联模式”的道路都是无法解决中国现代化的出路的。

查看全文

现代化之殇

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如既往地显示了中央政府对“三农”的关心。这是叩问2005年的第一道题,也是一道难解之题

对于中国9亿农民来说,2004年让他们百感交集。年初,国务院总理承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3月底,黑龙江、吉林宣布免征农业税,其他11个粮食主产省农业税税率统一降低3%。这使得2004年全国不征农业税的省区市,继北京、上海、天津、西藏之后增至六个。

此后,农业税改革继续提速。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定,2005年全国农业税税率统一降低到2%,592个国家贫困县将全部免征。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已成定局。

农业税曾长期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不过,农村税费改革四年来,农业税数额已逐步下降,2004年全国农业税只有200亿元,占中国财政收入不足1%。取消农业税对财政的整体影响已微乎其微。适时取消农业税,顺乎民意、合乎民情。

农税改革将推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但是,免征农业税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根据专家测算,目前全国乡、村两级债务高达6000亿元,甚至更多。如不进行大刀阔斧的配套改革,取消农业税对基层政府不啻于一场灾难。总理亦曾慨叹:“农村税费改革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税费改革非治本之策

查看全文

浅析的现代化思想

【关键词】/现代化/思想Maoze-dong/Modem/Thoughts

【正文】

中国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3X(2000)01-0007-03

一、对中国现代化历史主题的认识

现代化成为中国的历史主题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于是,实现现代化以摆脱屈辱和苦难的困境,就成为百余年近代史上先进中国人反复求索的首要问题。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到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运动,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力图把中国引上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然而这一切的努力终归失败。中国因现代化努力的失败而倍受西方列强屈辱的惨痛历史,使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认同现代化的历史主题,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深化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认识。

1940年1月,在《新民主义论》中提出“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在这里,实际上已经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现代化纲领。

查看全文

谈论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中国

摘要: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拓和深入,是关于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划时代创造;展现在世界面前的一个现代化中国的蓝图,是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大贡献。在面向21世纪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进一步提升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和实践的自觉性。深入探讨现代化的一般意义和演进规律,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的实现道路和正确方向,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在21世纪中叶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中国;小康社会

一、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一般意义

世界现代化进程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战后以来,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和深化,随着世界在冷战与竞争中压力加剧,现代化意识和价值取向在不同类型的国家都得到了强烈表现,并在实践上演化为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不息浪潮。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不仅发达国家为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而继续把现代化推到战略高度,许多欠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拒绝落后、注重发展的现代化目标和方案。现代化在实践上构成席卷全球的壮观景象,在理论上形成广阔的研究领域。

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应该说,仅从经验上感受现代化,还不能掌握其实质,只有从理论上把握这一概念,才可能避免实践上的偏移。关于现代化的概念虽然存在千百种表述,其内涵也不尽相同。但从理论上形成对于现代化的一般认识,是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现代化是以近代工业和科技进步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及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和层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和历史主体的深刻变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发生在其中的主要特征,被称为现代性。现代性实际上构成了现代化运动的阶段性结果。从目前对现代化的理解来看,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查看全文

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我国论文

摘要: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拓和深入,是关于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划时代创造;展现在世界面前的一个现代化中国的蓝图,是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大贡献。在面向21世纪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进一步提升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和实践的自觉性。深入探讨现代化的一般意义和演进规律,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的实现道路和正确方向,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在21世纪中叶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中国;小康社会

一、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一般意义

世界现代化进程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战后以来,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和深化,随着世界在冷战与竞争中压力加剧,现代化意识和价值取向在不同类型的国家都得到了强烈表现,并在实践上演化为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不息浪潮。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不仅发达国家为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而继续把现代化推到战略高度,许多欠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拒绝落后、注重发展的现代化目标和方案。现代化在实践上构成席卷全球的壮观景象,在理论上形成广阔的研究领域。

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应该说,仅从经验上感受现代化,还不能掌握其实质,只有从理论上把握这一概念,才可能避免实践上的偏移。关于现代化的概念虽然存在千百种表述,其内涵也不尽相同。但从理论上形成对于现代化的一般认识,是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现代化是以近代工业和科技进步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及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和层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和历史主体的深刻变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发生在其中的主要特征,被称为现代性。现代性实际上构成了现代化运动的阶段性结果。从目前对现代化的理解来看,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查看全文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和认真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关键词: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历史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和认真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深刻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明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历史任务,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认真研究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对于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是近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演变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也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近代以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落伍了。为了改变这一落后面貌和被动挨打的命运,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富民强国”就一直成为萦绕在中国人民心头最大的愿望和理想。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许多志士仁人就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从林则徐的“师夷之长技”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到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从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到孙中山、黄兴的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但是,由于他们把现代化的视角放在了西方的模式上,不能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因而这几代人苦苦追求、舍身奋斗,最终还是以悲壮的失败走下历史的舞台。它尽管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之梦仍旧是久久难圆。

查看全文

论现代化的文明意蕴

摘要:在文明视域下审视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更能发现其具有深厚的文明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包含了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三重文明向度。中国式现代化传承和弘扬了具有以民为本、天人合一及天下为公精神品质的中华文明;也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描绘了社会主义美好蓝图,复兴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又坚持和平发展、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和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是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历史因素、阶级基础、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和人口规模等因素影响,不同国家和民族选择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也在现代化探索和实践中创造了不同的文明样态。[1]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文明意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的文明因子,更具有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传承发展了中华文明,又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复兴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创新发展,又为创造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贡献。因此,从发展和创新文明的视域出发,以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整体架构,能够为我们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视野。正如丰子义指出的,从文明高度看待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党的理论自觉,又利于理解、把握中国道路,有助于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发展世界文明。[3]

一、文明传承: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文明

“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4]68。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中华大地,使其具有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中国式现代化在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基础上锚定了现代化的真正主体和推动力量,将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还解决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一)以民为本: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摘要:专业现代化是基于反思职业教育专业在建设模式、资源建设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要求而提出的,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现代人的根本要求。专业现代化体现在优质化、国际化、信息化、民主化以及绿色化等核心要素上。在现实路径上,要从理念与价值取向、信息技术手段、人才队伍建设、制度支持体系等方面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以专业现代化逐步实现优质、公平与包容的现代化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现代化;专业建设;核心要素;现实路径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既是规模扩大,更是职业教育不断扩展自身功能、提升质量与水平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过程,也是职业教育全面现代化的过程。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是基础,也是条件,专业现代化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基础在推进专业现代化,关键在于改进课程质量,核心在于提高育人水平。本文从分析与理解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背景出发,讨论了专业现代化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地位,分析了职业教育专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初步讨论推动职业教育专业现代化现实路径问题。

一、当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反思

(一)专业建设模式难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特征。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看,“包容性”“优质性”与“公平性”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专业建设也应该在这一基本标准之下开展,但现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取向都偏离了这三个基本标准。以公平性为例,目前,多数“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精品专业”等建设项目都是典型“效率取向”的专业建设模式,这些项目可能在短期内通过集中投入使个别专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却对总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不够,这种集中投入的模式就缺乏应有的公平性。(二)专业课程建设分割性与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系统性矛盾。职业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重在以整全的教育内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一方面,专业教师主要考虑所任教课程的教学问题,较少从专业层面去理解与反思课程体系,导致单门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另一方面,从专业课程建设的导向看,重视单门课程建设,而非专业层面进行整体推进,“精品课程”之类项目即是此导向。此外,职业教育每个专业都有不同层面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但是,培养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关注的是专业层面,并未有相关机制与途径将专业层面的培养标准细化到每一门课程和具体的教学环节。因此,所有课程目标整合到一起是否就是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单门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整体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如何实现统筹与衔接,进而实现课程与教学的评价、诊断与改进?这些问题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仍然未得到解决。(三)专业资源建设缺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处于经费投入不足、硬件条件建设跟不上的状态,因而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物质条件建设往往是最受重视的。因此,生均设备值、场地条件等显在标准往往是专业建设过程中最为看重的,也是考核与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者的便利性等基本建设原则被忽视,总体上未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二、职业教育专业现代化的提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