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05:51: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代服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现代服务

现代服务业制度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促进我省现代服务业更快更好发展,经研究,特制定如下政策:

一、放宽市场准入

1、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其他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

对具备注册资金、经营场所、人员机构等要素申请设立企业的,工商部门应及时注册登记,核发执照。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外,其他一切审批项目均不得作为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项目。特许行业由行业主管部门及时为服务业企业办理专项许可。

2、除国家法律、法规限制经营的行业、项目外,企业可根据需要自主调整经营范围和方式,工商部门可按企业要求予以核定。

3、放宽企业登记注册条件。凡服务业核心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并拥有3家以上的控股子公司,集团合并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上的,可办理集团登记。

查看全文

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分析

一、优势(S)

(一)服务行业发展迅速。2014年扬州服务业增加值为1571.63亿元,2018年达到2569.59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12.7%,比江苏省服务业年均增长8.4%高4.3个百分点;2014-2018年扬州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提高,2018年占比达到47%;可比价格增长速率略有回落。由此可见,扬州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来源:2014-2018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式资料计算(二)十大重点产业目标,集聚效应初显。根据调研统计,扬州十大重点产业的目标明确,预计2020年,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达15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50%以上,税收达75亿元。坚持“三化”(集聚化、高端化、高新),化凸显集聚效应。(三)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环境优势。扬州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瘦西湖、大明寺等旅游景点举世闻名,旅游资源在全省属于领先地位,另外先天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结合现代消费者需求,通过创新、创造、现代化包装,发展空间无限。这种创新型“产品”可嫁接到旅游业、影视业、出版业、数字多媒体业、服务业等。如李白的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以能拍成一部灿烂唯美的电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风流薄幸名”同样是很好的题材,可以进行现代旅游业的拓展。(四)项目建设及效益水平显著。全市认定新开工服务业重大项目44个,其中现代服务业项目达26个,占比59.1%,高于省高质量考核目标4.1个百分点;认定新达效项目32个,新增税收6.3亿元,贡献水平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见,除了房地产行业的贡献水平之外,服务业重大项目产出贡献水平逐步放大。(五)引资成效显著。2018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100个,完成全年目标的125%,具体做法,细致、可行性强:牵头开展“6+X”服务业领域招商活动,围绕扬州产业基础和生态条件编制招商目录和对象名录,明确招商选资“路线图”。

二、劣势(W

(一)总量规模偏小。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比重均在70%以上,就省内资料看,南京、苏州、无锡三市的服务业增加值相对GDP占比超越50%以上,扬州市47%,排名第九。扬州市服务业增加值排名第七、居中,绝对值为2569.59亿元,相比苏州市的服务业增加值9398亿元,相差甚远,总体规模偏小。表3江苏省各市18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及GDP占比情况一览表扬州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虽然扬州自古是一个著名的商业城市,“腰缠十万赏,骑鹤下扬州”就是真实的写照,扬州的传统服务业行业多、分布广,但是整个社会文化偏于保守,大多数本地服务业企业安于现状,只守着一亩三分地,创新意识不强,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制约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业“两头在外”的客观现实导致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二)竞争意识不强、人才缺失。扬州本土文化生活文化节奏较慢,竞争意识较弱。另外由于虹吸效应,高素质人才、优秀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像扬州这样的三线城市,人才、教育这些基础资源与大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服务于现代服务业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

三、机会(O)

(一)政策不断倾向,资金支持增加。扬州市发改委在学习先进地区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2018年共计通过奖励、扶持、补助的方式拨付2700万元,具体如下:(二)行业创新力度增强。扬州服务行业创新力度凸显:具体体现为:业态创新除了常规生产性服务业之外,软件和互联网业贡献力度增大;服务创新(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服务项目超过100个)、政策创新(鼓励服务型创业模式)。(三)制造业和服务业交流日益频繁。扬州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和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加快“河江海集装箱多式联运服务规范”等服务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编制工作,制定和完善服务基础设施、内容提供、质量管理、效益评价等标准,会同质监部门推动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力争获批国家及和省级标准化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紧密交互。(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76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工资性收入20360元,增长8.8%;经营净收入5672元,增长8.7%;财产净收入2734元,增长9.7%;转移净收入5310元,增长9.1%。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其中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5.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2%,衣着类上涨4.2%,居住类上涨1.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1%,食品烟酒类上涨1.7%。

查看全文

现代服务示范城建立方案

年10月,我市被科技部列为第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试点期限为年10月至2014年6月。根据科技部《关于开展第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的函》(国科函高〔〕180号)要求,为进一步明确试点工作目标任务,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及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深化集成电路设计、数字新媒体、软件、信息安全等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行业标准规范;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开发一批现代服务科技产品和知名服务品牌,形成现代服务业产品链;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综合研究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现代服务业技术平台,形成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实施一批现代服务科技示范工程,创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服务业应用示范体系;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聚集区,带动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依托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力争到2014年,完成科技示范工程5-8个,建成现代服务技术平台10-15个,建成现代服务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5家以上,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40家以上;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4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3%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3%;服务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全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国际国内高端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和辐射西部、面向全国、世界一流的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二)工作思路。围绕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以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为基础,以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核心,以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为关键,以环境营造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推动发展科技服务业,加速建设全球知名的研发设计基地,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三次产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三)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现代服务业工作打算

促进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为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根据《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突出重点行业提升、重点平台建设、重大项目推进、重点企业培育,进一步构筑产业层次高、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不时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加税源的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

二、工作目标

增长13%占GDP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48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2-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0%

三、工作重点

查看全文

现代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1调研活动的形式

根据山西省气象局的安排,调研活动分三个组“:晋中市、运城市、临汾市”(第一组)“、吕梁市、长治市、晋城市”(第二组)“、太原市、忻州市、大同市”(第三组)进行。

2调研活动的收获

2.1特色农业遍地开花

特色农业遍地开花8个字概括了目前山西农业生产的现状。特色农业就是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针对山西农业小省、特色农产品大省的特征,2010年,山西省委在全省干部大会上提出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战略,为山西的特色农业发展找准了道路。2011年起山西省级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数量以每年2000个的速度增加,2014年达到8000个,占到建制村数量的28.36%,全省形成了以专业村为引领、基地县为纽带,按照“一关两山两盆地”形成以杂粮、马铃薯、蔬菜、水果、干果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五大特色农业板块布局。其中,蔬菜产业以实施百万棚设施蔬菜建设工程为重点,在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晋中盆地、上党盆地、晋南盆地形成大规模、片区化的五大蔬菜产业区;水果产业以实施水果双增工程为重点,形成了晋中盆地、晋南边山丘陵区、吕梁山南麓丘陵区三大水果产业带等。在三晋大地兴起了核桃村、花椒村、桑蚕村、葡萄村、辣椒村、大蒜村、西红柿村以及全国闻名的“红萝卜第一村”、“华夏板枣第一村”等多种多样的专业村。

2.2服务关键“三农”急需

查看全文

长沙现代金融服务产业探析

1产业界定

1.1产业概述。现代金融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是信息技术背景下,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和新服务方式将传统的金融行业与服务行业有机结合,引导消费,刺激需求,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新型行业。长沙市现代金融服务业是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融资租赁、信贷担保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一个金融服务业体系,通过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提供包括资金结算、票据贴现、证券发行、信托投资、保险、资产管理的各种资金融通方面的服务活动。1.2产业特点。首先,从产业属性来看,由于现代金融服务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构成,所以它具备现代服务业的“两新四高”的时代特征。其次,从所属金融行业的特性来看,现代金融服务业在资金融通作用之外,具有越来越多的与信息生产、传递和使用相关的功能。第三,从所包含的服务性质来看,金融服务提供的产品是服务,与实物产品相比,服务的特征和构成元素都是无形的,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物理单位来度量金融服务产品的数量,无法准确定义其价格,从而其投入、产出也就难以确定和计量。最后,从所处区域特征来看,长沙现代金融服务业呈现出集聚化发展的趋势,逐渐变成知识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各相关企业聚集于相邻的地理位置分工、合作与竞争,利用其相似性和互补性,形成前后依存和相互关联的产业组织形式。例如长沙的芙蓉中路金融街、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园、滨江新城金融商务区等区域都具备上述特征。1.3产业构成分布。从长沙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来看,空间上,已经逐步形成了以芙蓉中路金融街为主、沿江金融集聚带为辅、金融后台园区和科技金融创新园区为重要补充的总体格局。结构上,截至2017年,长沙市金融机构达到1068家,其中货币金融服务机构227家(其中财务公司20家,典当74家);资本市场服务机构496家;保险机构139家;其他金融机构206家,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为主,保险、期货、基金、财务公司、典当、担保小贷公司等机构为辅的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1.4产业发展关联因素。首先,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与地方政府休戚相关,由于金融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于地方政府而言,金融服务业能比较深入、全面地反映成当地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当地金融服务业运行得正常有效,则财政货币资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对地方经济走向良性循环所起的作用也就明显。其次,现代金融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关联密切,其中,与基础服务、通讯、电子商务、个人消费等产业的直接关联度最高。另外,随着科技进步与金融服务融合的趋势日驱明显,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的金融科技站上风口浪尖,不仅扩大了金融服务业的服务范围,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促进了金融服务业的管理创新;反过来,现代金融服务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服务做支持,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双方实现了共赢。

2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3-2016年,长沙金融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31.1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568.43亿元,年均增长15.0%;2016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达到6.1%,比2012年提升2.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不仅意味着金融业税收成为了长沙市税收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也揭示着金融产业已经成为了长沙市的支柱产业。数据来源于湖南统计信息网。尽管长沙的金融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但仍低于全国、省会平均水平,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同时长沙的金融业产业规模偏小,占比偏低,金融存贷的规模明显偏小,现代金融服务发展也滞后于其他省会城市水平。2016年,长沙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为6.1%,与表中的四个省会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同时也位列中部省会城市中最末,仅为武汉的58.3%、郑州的69.6%,与东部发达省会城市南京相比,其仅是南京的45.8%,与南部发达省会城市广州相比,其仅是广州的31.6%,与西部发达省会城市成都相比,其仅是成都的41.0%。2017年,经济总量前六位省会城市中,长沙金融存贷的规模明显偏小,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分别为广州、杭州、成都、南京、武汉的33.4%、47.0%、47.9%、55.7%和70.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为广州、杭州、成都、南京、武汉的46.9%、54.8%、54.7%、63.7%和66.9%。从数据来看,长沙市金融产业与其他省会城市的金融产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制约着长沙市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3.1发展目标。2017年1月,《湖南省“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提出要将长沙市打造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为地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2017年6月6日,《长沙市“十三五”金融发展规划暨湖南金融中心规划》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十三五”期末,将现代金融产业培育成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基本建成与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服务全省的“湖南金融中心”,打造立足中部、辐射西部、对接东部、面向全国、联系世界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到2020年末,金融业增加值力争实现9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8%左右,占GDP比重力争达7%左右。从上述两个规划可见,无论是湖南省,还是长沙市,都肯定现代金融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明确将长沙市定位为“湖南金融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对于现代金融服务产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无论是定性目标,还是定量目标,都非常明晰。3.2重点发展方向。从产业发展来看,长沙现代金融服务产业未来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一是与文化融合,健全金融配套;二是与科技结合,创新服务模式。2014年,国家文化部、央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提出选择部分文化产业发展成熟、金融服务基础较好的地区创建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长沙作为历史名城,文化产业强市,上市文化企业数量和盈利规模都位居全国前列,在大力发展文化互联网金融业务、健全文化金融配套服务、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服务双向合作方面,大有可为。例如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就创新了文化产权交易模式、扩展了文化资源交易范畴,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包括产权服务、信息服务等各类现代金融服务,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也成为了全国首批获得中央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扶持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移动支付、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手段已经彻底改变了现代金融产业的面貌,同为中部省会城市,长沙可以借鉴武汉市国家科技金融中心和成都的“金融梦工场”的高端金融科技双创平台,以长沙高新区为核心载体,打造资本特区,构建科技金融创新的优良环境和灵活机制,以各类金融服务,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学研结合和协同创新发展,形成科技投融资机构和人才聚集、辐射全国的科技金融中心。3.3思考与建议。“十二五”期间,长沙市现代金融服务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长沙现代金融服务业缺乏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没有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够,对“三农”和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尤其缺乏基于农村产权的抵押融资体系。第二,是金融业主体的问题,例如金融业主体相对偏少:银行法人机构比武汉、成都、杭州分别少3家、3家和5家;从发展数量来看,长沙包括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在内的各类目前长沙拥有小额贷款公司51家,仅为成都的一半;长沙拥有融资担保公司69家,不到武汉的一半。第三,是人才短缺的问题。现代金融服务业按业务服务对象划分,分为金融前台服务和金融后台服务两大类:金融前台直接服务于企业和居民,而金融后台服务于金融前台,为金融机构的跨地区信息交换、数据处理、培训和外包业务等提供支持。而目前,传统的金融人才大都拘泥于金融前台服务,信息时代,亟需对于金融数据和信息的挖掘、处理类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各类企业的资产登记制度、交易制度,尤其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等抵押融资,提升基础生产要素的金融服务化水平。二是发展创业金融和特色金融,依托长沙“创业之都”的产业优势,通过设立创业引导基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完善股权转让法律环境等政策与手段,发展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物流金融服务、消费金融服务等等。三是要破解人才制约瓶颈,提升金融后台服务质量。一方面大力引进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等金融后台服务人才,加快金融后援服务产业园区的建设,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后台服务机构和金融软件外包企业入驻,提高长沙现代金融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长沙本土高等院校作为金融人才培训基地作用。

查看全文

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考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当前,苏州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相比较而言,服务业的发展则明显滞后。因此,在加快发展制造业的同时,积极鼓励并支持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推动苏州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税收作为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几年来,苏州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一是增长逐步加快。*年至2005年,苏州服务业年均增长14.8%,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水平。二是对GDP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2005年,第二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度为66.8%,服务业的贡献度为31.2%。今年上半年,服务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34.2%。三是开放度逐步加大,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数的比重大幅提高,与我市第二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旗鼓相当。在服务业速度纵向快速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横向的巨大落差。据了解,目前国外许多国家的服务业已经占到GDP的70%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已占到服务业的70%左右。而苏州服务业占比由*年的38.0%下降至2005年的31.2%,与国外存在相当一段差距。在国内,我市与广东、上海等地区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当前,苏州的发展既面临着大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资源,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阶段,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苏州跨越了GDP人均8000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发展阶段,加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日益趋紧和生产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工业用地成本、劳动成本上升较快,交易成本、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已经导致我市出现了产业竞争力下降的迹象。在挑战面前,要吸引外来投资,留住本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出路之一就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服务业。依托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把研发、物流、营销服务的水平搞上去,争取把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利润更多地留下来,苏州就必须走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服务业主要靠体力、智力劳动,能源、资源占用少,大多属于清洁产业,创造的是绿色GDP。苏州环境容量小、经济总量大,自然资源匮乏,需要通过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以全球化的决策视野,作出了加快发展苏州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部署。

查看全文

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研究论文

[摘要]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大量关注。本文通过对现代物流的定义和服务营销的概念的探讨,并对我国目前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现代物流发展与服务营销的理念密切相关,即服务营销的理念应当贯穿物流活动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现代物流服务营销顾客满意竞争优势

一、现代物流的定义解析

在百度上输入“什么是现代物流”,就可以得到如下定义:现代物流(Modernlogistics)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在中国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要,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资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中国六部委(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于2001年3月在“加快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物流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区别。

二、服务营销的理念

服务营销与市场营销有着本质的区别,或者说服务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延伸和扩展。市场营销观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的营销活动是围绕市场需求来做的。而服务营销观念则是以服务为导向,企业提供的是服务,服务是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广告宣传、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各个部门的事,甚至是每一位员工的事。也就是说服务营销比市场营销更加关注服务本身,例如服务的标准、服务的质量、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等等。不少学者和企业家都认识到服务对企业长期发展和形成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服务营销与有形产品的营销也是不同的,因为有形产品本身就可以向顾客展现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服务就无法做到,任何服务都是无形的,它们的营销更加复杂,如工作人员的表情、态度、举止、谈吐等都是服务营销的一部分。

查看全文

现代服务业水品演进趋势思索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2007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以来,特别是2008年12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下简称《纲要》)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已经成为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

现代产业体系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力资源、知识、资本等为支撑。其基本特征是产业发展以内生增长为动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刘志彪,2007)。可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构建广东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其经济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国内外众多学者近年来对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相关课题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一方面,李江帆、邵学言等一批广东学者对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长期持续的研究,成果丰硕;另一方面,鉴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广东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大量学者加强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郑京淑等(2009)厘清了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和内涵,陈文芳等(2009)对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现状进行了详实的分析,肖红、刘梅生、刘云生等(2009)分别对广东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以及金融业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国内学者洪银兴(1997)在研究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后认为,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最主要的是产业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竞争力成为衡量该国(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及产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由此,本文利用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角度对广东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等进行比较分析,剖析出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水平、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创新思路和路径发展广东现代服务业提出政策建议。

二、广东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积极依靠比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009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3908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广东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已成为中国内地的第一经济和外贸大省。

查看全文

市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自200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服务业“振兴计划”以来,全市服务业取得了与二产协调发展的明显成效。随着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相配套的《实施纲要》和《若干政策》的出台,发展现代服务业正当其时,机不可失。

一、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从发展环境看:随着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上入世过渡期届满,服务业市场即将全面放开,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我市近两年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和《补充意见》(吴政发[2004]63号、吴政发[2005]130号),目前正在着手制订《*市现代服务业(2006—2020)总体发展规划》,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区位条件看:虽然我市地处内陆腹地,不沿江,不临海,没有长江码头和临海港口,不具备大进大出的生产布局条件,且无铁路贯通,但最大优势是靠近上海与苏州两个重要城市,地处长三角心脏部位,也是华东地区接受上海辐射的最前沿地区。区位上的独特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从发展基础看:历史性的发展累积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2004年,全市服务业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2.9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7亿元和增加值112.1亿元,同比增长20.3%和16.3%。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均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2、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从经济结构形式看: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缩短与周边地区的差距,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内部层次,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级。从经济增长模式看: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缓解我市当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财税结构来看:现代服务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税源。2004年,全市服务业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25%,今年1—9月已猛增至31.09%。因此,只有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才能更好的带动地方财政收入的稳步增加,才能不断加快全市城市化的进程。从统筹城乡发展看,现代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2004年,全市55.7余万劳动者中有近11.3万人从事服务业,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达到20.28%,而今年预计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将达到30.7%。服务业具有就业门路广、吸纳劳动力强的特点,是解决就业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必然要成为我市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

3、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有:(1)所占比重偏低,发展相对速度偏慢。近5年来,服务业平均增长速度为13.42%,低于全市平均17.04%的经济增长速度,占GDP中的比重也在32%—38%之间徘徊。(2)服务业结构不完善、品种不丰富、规模不大、档次不高。从横向看,服务业结构不完善,专业服务市场、特色服务市场、新兴服务市场没有形成;从纵向看,服务业链条不长;从量上看,服务品种不丰富;从质上看,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不高。(3)管理体制不顺畅,数据统计不全面。服务业管理职能有所交叉,管理机构不够明确,并且力量配备不够,工作拓展性欠佳。同时,服务业具有行业众多,涉及面广,数量多,并且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且变动频繁等特点,加上服务业统计方法制度滞后,难以全面提供全市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数据和客观反映全市服务业发展现状。(4)智力型服务比重低,劳务型服务比重大;高端服务比重低,低端服务比重大。(5)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低。

二、我市“十一五”期间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定位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