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影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05:40: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代电影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现代电影

八美图后现代电影特色论文

摘要:弗朗索瓦?欧容是法国极具活力的新锐导演。在他的电影中,性与欲望是不变的主题。在他网罗天下女人的影片《八美图》中,他采取了后现代的叙事手法来展现一个谋杀案中,各个女人的形象与性格。影片最特别的一点是全片没有出现清晰的男性形象,唯一的男主人公,也只是一个只有背影的男人。论文将从导演风格、表演和女性主义三方面对《八美图》进行分析,并结合后现代电影的特性,来阐释本片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后现代;表演;女性主义

一、关于导演

弗朗索瓦?欧容是法国90年代崛起的最具活力的新锐影人,风格偏黑色、重幽默,带有心理分析的味道,具颠覆性,主题以探索欲望和越轨为主。作品多涉及同性恋题材。当欧容97年的《夏日洋装》为法国影坛开发"性"更加晦暗的地带时,观众也沉迷于他电影中诋毁圣洁的坏品味,他是孩子王,订立了随从他所必须恪守的清规,没有性的童话是不被接受,第一条,遂加入些许童男童女或谋杀这类催情素,推出更完整的。有人把他比作希区柯克或夏布洛尔的衣钵继承者。而欧容对女性也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游泳池》、《天使》皆如此。在网罗天下女人的影片《八美图》中,欧容躲在摄影机后面肆无忌惮地观摩他的女主角,他既然可以称《天使》中罗莫拉?盖瑞为他的缪斯女神,那么藏在摄影机后面贪婪几个女人也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一直声称站在摄影机前会让隐私消失,但他的电影又是在述说一些藏在他内心深处的话。欧容称之为“神秘”。在这部电影中,女人,就是他探秘的对象。欧容表示,罪恶的背后牵扯的都是爱情,当女人的爱得不到满足,罪责便油然而生,这点与丁度?巴拉斯很像。一个女人之所以在女友身上寻找慰藉,也是因为得不到丈夫的爱(短片《理想的男人》),就像《八美图》中的老处女奥古斯汀,是稀缺的父爱造就她如今残缺不全的人格,她痛不欲生的说:“你们以为我恨,其实我爱你们;我的爱总被误解成恨。”“爱很痛吧?”欧容给她的答案是肯定的。

二、关于电影

后现代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反逻辑、解构理性和拼贴。在欧容的电影《八美图》中,导演采取了后现代叙事手法,把歌舞电影的一些桥段拼贴入其中,使本片产生了别有意味的效果。从叙事结构上来讲,首先这是一个谋杀故事,八位女性被卷了进来,人物众多。所以,如何将每一个人物丰满起来是个挑战,而后现代叙事手法的拼贴成为王道。欧容将每一个女人的“自白”独立成段,对个体首先进行解释,随着主线剧情的前进串联起来,在不耽误对谋杀事件本体的叙述的同时,又展现了每一个女人之间的关系和对谋杀本身的关系,使女人们在此事件里的位置得以明确,可谓一举两得。这种手法在《低俗小说》里也有着相似的运用,通过对个体的解释,使其在环形的框架下取得存在的说服力。不过,区别也是明显的,《低俗小说》主要是讲故事,而《八美图》更注重对每一个女性的表达,故事只是为其服务的线性脉络,在结构上它重点突出的是错综复杂的女性关系。全片镜头设计也别具风格化,几乎成为一种本能反射的拍摄手法。中景镜头的深焦清晰交代前后走动与犹疑的人物。音乐的前奏响起,观众享受着导演带来的声色飨宴。黑了半边的背景,让舞蹈与歌曲更占据视觉主角位置,人物恍若在平面移动的纸娃娃活像随意摆布的棋子,被导演牵制着进入暗藏杀机的蒸笼棋局,唯有弃子,才能得以解脱。

查看全文

文学现代电影传播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国文学十分幸运地发生、发展在一个现代传播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是现代传播的一种形式。在过去的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的文学作品借助电影这一现代传播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经久不衰;电影也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宝库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近百年来,它们互生互长,共同繁荣,结出了累累硕果。

【关键词】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传播/电影/改编/发展

20世纪中国文学十分幸运地发生、发展在一个现代传播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是此前任何一个时期的中国文学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的。20世纪中国文学借助现代传播得以飞速发展,现代传播更是给20世纪中国文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世纪中国文学与现代传播如此紧密的关系或许是任何一个文学家和传播人所没有预料到的。

上个世纪90年代,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就开始关注到了现代传播中的报刊、出版的研究,努力地发掘它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一道亮丽的、引人瞩目的风景线。尽管如此,“把‘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联结起来,做综合研究,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1](P103)

现代传播以书刊、报章、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为主要形式和手段,建构起了一个强大的“媒体大国”。它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本文试从文学作品改编的角度,对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改编拍摄成电影的情况,做一大致的勾勒,旨在揭示现代传播中的电影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和影响。这里并不包括20世纪中国电影文学在内,若将这一部分也纳入范围的话,那将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承载得了的。

查看全文

现代电影管理论文

北野武被称为日本电影的新天皇,不过,他自己对此并没有非常特别的感受,他自己甚至说:“每当有人称我为‘亚洲导演’,我总觉得这个称号充斥着歧见,我真希望在我们的电影里,能去掉典型的亚洲特征,文化、美学。这倒不是说要把黑泽明抛开,只是我宁愿见到当代的日本电影能超越武士电影。我讨厌导演一古脑地贩卖亚洲模样。我知道这正是目前最好卖的,但这也是我亟想摆脱掉的。”

北野武的代表作是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花火》。北野武的大部分作品是警匪片,但出乎常规的,这些构图加上极少极少的对白,电影的叙事线索呈片段式的分布,邀请观众和人物一起玩拼图游戏。他的影片对日常生活有着偏爱,可是它总被惊人的残酷打断。有人说,当北野武要吓人时,是无厘头的,也没有任何警告,因为他的习惯是在预备动作都还没有做好之前,就打得你鼻青脸肿。

《花火》的影片风格很像法国印象派画家修拉的“点彩法”。它的内容也的确包括了点彩法,电影中的退休警察濒临绝症,以绘画打发时间,他用点描的方式作画,之后其画风慢慢变成影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对死亡和自杀的着迷。电影中的人物不断地做着同样的工作,他们不是忙着拼图就是忙着洗牌寻找答案,试着找回生命中断裂的碎片。这样的语法和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中对时间的使用颇为相似。北野武还在他的影片中直接引用日本传统的画像,富士山、假石庭院的图像、寺庙、樱花、自助旅馆等等,都在显示他对传统景观的关注。引用传统,这也正是后现代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在1999年的《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的电影回到了老人和孩子身上。这种一老一少相伴而行的影片很容易让人想到它会充溢《中央车站》、《科里亚》一般的温馨,没想到北野武竟然来了一段真人加电脑动画特效,天使从天而降,摇响菊次郎手中的玻璃铃钟,令人颇为意外,画面质感,如同一段精制的婴儿电视广告片。将电视广告引入电影之中,并非北野武首创,他不过是来自非常随意和率真。

岩井俊二:日本电影的旗手

生于1963年的岩井俊二是90年代日本电影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可是他自己却说“我并不是日本电影的旗手”,可见其对电影的态度。拍摄第一部电影长片《情书》以前,岩井已经有过相当多的影像经验,从学生时代开始玩照相机(这也是日本导演得益于日本照相/录像器材民用化的优势所在),之后进入电视界,拍MTV、谈话节目、饮食节目、电视连续剧、广告,然后是电影。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影像的时代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要在这样一个高度数码化的世界挖掘出属于自己,同时能愉悦大众的电影并非易事,岩井堪称一个编织后现代梦想的人。

查看全文

剖析现代电影中的色彩构成

【论文摘要】色彩作为电影的重要语言,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色彩对电影的作用。色彩对人们感情的传达、色彩对剧情的推动、色彩的象征意义。文章阐述了现代电影中色彩的重要。

【论文关键词】色彩;情感传达;剧情推进;象征

在电影中,色彩作为重要的语言之一,是可以说话的。在对人们形成了直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又与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作为年轻的艺术门类——电影从最初的无声片、黑白片到今天立体声的彩色片,这期间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不断完善和探究的过程。色彩作为电影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一直以来为刻画角色的情感,为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为增进剧情、丰富画面、加强真实感,提高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运用色彩创造某种氛围,反应人物情绪,产生情感传达的人性化互动

尽管近代以来的人们被告知:色彩只是眼睛玩弄的魔术,物体是没有色彩的,当日光照射到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时,这个物体按照其分子结构吸收某些波长而反射出另一些波长,这些被反射出来的波长在人的眼睛里就被感知为某种色彩。色彩在电影中更象是一位“情感的演说家”,它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连接着“编剧”、“导演”、“电影”、“观众”。这种连接是一种情感沟通的互动交流,在电影的产生过程中,巧妙的运用色彩的情感表现规律,充分发挥色彩的各种心理特征。如:影片《海底总动员》中尼姆和爸爸到海底学校的一组镜头,用各种绚丽的橘红色、粉紫色、大红色、草绿色、鹅黄色、粉红色、宝蓝色等色彩来装点画面,营造出一种美妙、斑斓、安全、和谐、活跃的气氛;而当尼姆不听从爸爸的劝告执意要离开大家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一下子变成以深蓝色为主的大面积海水,这其中掩映着尼姆那娇小的朱红色身躯,形成冷色(深蓝色)与暖色(朱红色)色性上与面积上的强烈对比,使观众的心为之收紧,那一片深蓝色的水域和远处灰黑色的模糊的大船底部预示了一种莫名的危险。在这组镜头中色彩对剧情的推动与演进作用是显见的,从开始的兴奋、喜悦到后来的恐惧、紧张,除了故事本身的睛节以外,色彩心理学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可见动画片中色彩的运用对于调节观众情绪和增进剧情的发展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大师张艺谋的《英雄》的大色块中就包含着想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红色的基调向观众传达了无名心中的躁动,红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蓝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平静、爱情、牺牲,在无名和残剑水上的激斗后残剑守护在飞雪身边时达到极致。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绿色的故事里包含了超脱、浪漫、博爱,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极致。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白色和黑色才是最后真实影片要表达的故事;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影片传达给观众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差别,观众也丛中感受到红色的冶艳、绿色的浪漫、蓝色的质朴、白色的伤心、黑色的绝望,同时也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影片所表现的色彩心理特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注意,面对这个色彩的盛宴,人们产生了种种联想,受到一种特定的情绪的感染,呈现一种积极、主动的探求心理。最终,促成了人们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行为。

二、参与剧作,代表不同的剧作意义

查看全文

后现代电影大师管理论文

北野武:日本电影新天皇

北野武被称为日本电影的新天皇,不过,他自己对此并没有非常特别的感受,他自己甚至说:“每当有人称我为‘亚洲导演’,我总觉得这个称号充斥着歧见,我真希望在我们的电影里,能去掉典型的亚洲特征,文化、美学。这倒不是说要把黑泽明抛开,只是我宁愿见到当代的日本电影能超越武士电影。我讨厌导演一古脑地贩卖亚洲模样。我知道这正是目前最好卖的,但这也是我亟想摆脱掉的。”

北野武的代表作是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花火》。北野武的大部分作品是警匪片,但出乎常规的,这些构图加上极少极少的对白,电影的叙事线索呈片段式的分布,邀请观众和人物一起玩拼图游戏。他的影片对日常生活有着偏爱,可是它总被惊人的残酷打断。有人说,当北野武要吓人时,是无厘头的,也没有任何警告,因为他的习惯是在预备动作都还没有做好之前,就打得你鼻青脸肿。

《花火》的影片风格很像法国印象派画家修拉的“点彩法”。它的内容也的确包括了点彩法,电影中的退休警察濒临绝症,以绘画打发时间,他用点描的方式作画,之后其画风慢慢变成影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对死亡和自杀的着迷。电影中的人物不断地做着同样的工作,他们不是忙着拼图就是忙着洗牌寻找答案,试着找回生命中断裂的碎片。这样的语法和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中对时间的使用颇为相似。北野武还在他的影片中直接引用日本传统的画像,富士山、假石庭院的图像、寺庙、樱花、自助旅馆等等,都在显示他对传统景观的关注。引用传统,这也正是后现代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在1999年的《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的电影回到了老人和孩子身上。这种一老一少相伴而行的影片很容易让人想到它会充溢《中央车站》、《科里亚》一般的温馨,没想到北野武竟然来了一段真人加电脑动画特效,天使从天而降,摇响菊次郎手中的玻璃铃钟,令人颇为意外,画面质感,如同一段精制的婴儿电视广告片。将电视广告引入电影之中,并非北野武首创,他不过是来自非常随意和率真。

岩井俊二:日本电影的旗手

查看全文

小议现代电影中的色彩构成

[摘要]影视的色彩构成已成为进行影视艺术审美活动的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简要介绍了影视色彩构成的主要形式,认为影视的色彩美和表现效果正是反映在其色彩构成上。

[关键字]现代电影色彩构成表现效果

任何一部彩色影片,尤其是一部优秀的彩色故事片,在全片的色彩构成设计上,编剧、导演、美术、摄影,甚至录音、表演等创作人员都会精心构思、精心设计、精心创作。只是由于创作者对色彩蕴涵的理解,对色彩与人物、景物、情节、画面等构成关系的认知不同而出现艺术水准上的差异。

色彩,是自然美的一种最生动的属性,人们对色彩的感觉,又是一般美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色彩构成(InteractionofColor),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电影从黑白到彩色,色彩作为电影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一直以来为刻画角色的情感,为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增进剧情、丰富画面、加强真实感,提高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电影的色彩

查看全文

地方四大后现代电影大师论文

北野武:日本电影新天皇

北野武被称为日本电影的新天皇,不过,他自己对此并没有非常特别的感受,他自己甚至说:“每当有人称我为‘亚洲导演’,我总觉得这个称号充斥着歧见,我真希望在我们的电影里,能去掉典型的亚洲特征,文化、美学。这倒不是说要把黑泽明抛开,只是我宁愿见到当代的日本电影能超越武士电影。我讨厌导演一古脑地贩卖亚洲模样。我知道这正是目前最好卖的,但这也是我亟想摆脱掉的。”

北野武的代表作是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花火》。北野武的大部分作品是警匪片,但出乎常规的,这些构图加上极少极少的对白,电影的叙事线索呈片段式的分布,邀请观众和人物一起玩拼图游戏。他的影片对日常生活有着偏爱,可是它总被惊人的残酷打断。有人说,当北野武要吓人时,是无厘头的,也没有任何警告,因为他的习惯是在预备动作都还没有做好之前,就打得你鼻青脸肿。

《花火》的影片风格很像法国印象派画家修拉的“点彩法”。它的内容也的确包括了点彩法,电影中的退休警察濒临绝症,以绘画打发时间,他用点描的方式作画,之后其画风慢慢变成影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对死亡和自杀的着迷。电影中的人物不断地做着同样的工作,他们不是忙着拼图就是忙着洗牌寻找答案,试着找回生命中断裂的碎片。这样的语法和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中对时间的使用颇为相似。北野武还在他的影片中直接引用日本传统的画像,富士山、假石庭院的图像、寺庙、樱花、自助旅馆等等,都在显示他对传统景观的关注。引用传统,这也正是后现代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在1999年的《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的电影回到了老人和孩子身上。这种一老一少相伴而行的影片很容易让人想到它会充溢《中央车站》、《科里亚》一般的温馨,没想到北野武竟然来了一段真人加电脑动画特效,天使从天而降,摇响菊次郎手中的玻璃铃钟,令人颇为意外,画面质感,如同一段精制的婴儿电视广告片。将电视广告引入电影之中,并非北野武首创,他不过是来自非常随意和率真。

岩井俊二:日本电影的旗手

查看全文

谈论现代电影美术的色彩设计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电影美术的内涵,进而介绍电影美术的作用和设计创造时涵盖的要素,最后以《英雄》为例探讨电影美术中的色彩设计。

关键词:电影,美术,色彩设计

一、引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视觉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影视制作当中,传统电影美术的制作方式和创作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并且,随着视觉类型电影制作方式的日益完善,传统电影美术与数字化电影美术的历史性跨越日益显著。电影美术作为电影主创之一,就其本质而言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但从时空角度来看,电影美术不是瞬间摄取的静态造型艺术,而是运动着的立体造型艺术。

二、电影美术的内涵

电影美术是指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对影片的可视化形象进行创作的造型艺术。电影美术主要是通过影片总体造型设计、场景空间设计、人物造型设计等方面来表达逻辑思维进而实现形象思维,它直接决定了一部影视作品的美学表达与艺术内涵,对影视作品的造型起着决定性作用与影响。虽然,电影美术是与自己的母体美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美术和电影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艺术形态。美术的艺术形态特征是物质媒介的二维或三维的空间性,电影则是时空艺术,它的形态特征是既有空间维上的造型性,又有时间维上的运动过程。美术不受物质世界的时间性约束,电影则兼有空间的二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

查看全文

现代电影大师分析论文

北野武:日本电影新天皇

北野武被称为日本电影的新天皇,不过,他自己对此并没有非常特别的感受,他自己甚至说:“每当有人称我为‘亚洲导演’,我总觉得这个称号充斥着歧见,我真希望在我们的电影里,能去掉典型的亚洲特征,文化、美学。这倒不是说要把黑泽明抛开,只是我宁愿见到当代的日本电影能超越武士电影。我讨厌导演一古脑地贩卖亚洲模样。我知道这正是目前最好卖的,但这也是我亟想摆脱掉的。”

北野武的代表作是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花火》。北野武的大部分作品是警匪片,但出乎常规的,这些构图加上极少极少的对白,电影的叙事线索呈片段式的分布,邀请观众和人物一起玩拼图游戏。他的影片对日常生活有着偏爱,可是它总被惊人的残酷打断。有人说,当北野武要吓人时,是无厘头的,也没有任何警告,因为他的习惯是在预备动作都还没有做好之前,就打得你鼻青脸肿。

《花火》的影片风格很像法国印象派画家修拉的“点彩法”。它的内容也的确包括了点彩法,电影中的退休警察濒临绝症,以绘画打发时间,他用点描的方式作画,之后其画风慢慢变成影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对死亡和自杀的着迷。电影中的人物不断地做着同样的工作,他们不是忙着拼图就是忙着洗牌寻找答案,试着找回生命中断裂的碎片。这样的语法和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中对时间的使用颇为相似。北野武还在他的影片中直接引用日本传统的画像,富士山、假石庭院的图像、寺庙、樱花、自助旅馆等等,都在显示他对传统景观的关注。引用传统,这也正是后现代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在1999年的《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的电影回到了老人和孩子身上。这种一老一少相伴而行的影片很容易让人想到它会充溢《中央车站》、《科里亚》一般的温馨,没想到北野武竟然来了一段真人加电脑动画特效,天使从天而降,摇响菊次郎手中的玻璃铃钟,令人颇为意外,画面质感,如同一段精制的婴儿电视广告片。将电视广告引入电影之中,并非北野武首创,他不过是来自非常随意和率真。

岩井俊二:日本电影的旗手

查看全文

后现代电影美学艺术突破及发展

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执导的德国实验电影《罗拉,快跑》,是一部利用高科技电子媒介拍摄、采用新奇剪接技法制作而成的先锋电影。它不同于传统的电影叙事和拍摄,突破了常规,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在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此片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不是导演个人风格化的电影,而是身处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受其影响与渗透的必然结果。影片情节十分简单,讲述了罗拉男友曼尼粗心遗落了黑帮交易的十万马克,罗拉为了能赶在十二点前凑到十万马克拯救男友,而不断在城市中奔跑。在天马行空般的奔跑中,影片呈现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传统的电影叙事应该是遵循因果逻辑的,在线性时空下的线性叙述,而在后现代背景的电影里,《罗拉快跑》彻底摧毁了传统的电影建构模式,打破了时间观,体现出后现代的多元特质,以及时空里的无限可能性。

一、审美特性—强烈的形式感

1.叙事结构

《罗拉,快跑》是形式主义实验电影的代表,它在对电影叙事结构上的颠覆,使其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中的一场“电影叙事的革命”。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广泛的具有包容性的术语,它产生于萨特、海德格尔等存在主义思想和学说中,以颠倒价值、瓦解规范等一系列手段来消解一切常规的世俗。它追求自由,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美学主张,旨在破坏和颠覆现代主义,使一切神圣的东西平凡化,一切高雅的东西世俗化。后现代主义的文本呈现出一种“精神分裂式”的结构特征。在影片中,时间就是一个可以被挤压和绵延的概念。时间可以中断、分切、随意停顿、复原。故事从头至尾没有交代过情节发生的时间、背景,观众无从得知主角的身份、故事的年代,人物关系上也没起什么变化,罗拉与曼尼的关系、罗拉与父亲的关系等等,这样的人物设置就像是只保留了人物身上最突出的性格与特质,人物纯粹成了一种符号。情节的叙事选取了在一个时间点上,折返出三种可能的剧情结局,这是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罗拉从起点奔向终点,又从终点复归起点,接着继续奔跑。罗拉的不断重复的奔跑是建立在规定情镜不变的基础上,而且每次总在相同的场景中出现折返,就好像游戏设置的环节。同时,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在20分钟内找到10万马克,罗拉在奔跑,这个叙事的骨架是单一的,所有的庞杂叙事都以闪回中呈现定格照片的剪接作为其唯一表现手段。

影片导演曾经说过,《罗拉,快跑》是一部关于世界的可能性、生命的可能性和电影的可能性的电影。《罗》的叙事突破了理性建构的秩序,使之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网解构,打破了时空观,让元素在时间中流变、绵延,结果就是在流变中事物失去了中心,而由单极向多极扩散开去,形成多元化的特质。在此循环往复中,影片特殊叙事过程中产生的三种结局就代表着元素流变后的无限可能性。这就像后现代主义文化中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念中的“互文性”,文本内部的各语言因素互相颠覆,互相分解,使作品没有了明确的边界和中心意义,导致最后的结局就是终端的在场消失,成了一场无意义的游戏。在后现代看来,“深度”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强加给现实的,对“深度”的拆解,也是后现代的表征之一,同理于此片,《罗拉,快跑》其实也无意于提纯出什么深度的哲学理念,导演只不过是在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时代,用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创造一种轻松的不同于用传统电影语言来解读的影片。

2.声画合一的有意味的形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