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04:18: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现场报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广播现场报道生动化技巧论文
摘要:广播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新闻的影响力度,就应该吸纳电视等媒体之长处,弥补自身之短处。把广播新闻里的听觉传达通过文字、音响、声音等元素用现场报道的形式传达给听众,使广播新闻显得更加立体,更加生动。
关键词:广播新闻;现场报道
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播报新闻的主要形式,它作为广播新闻中的轻骑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广播新闻报道中。广播现场报道除了具有交流信息、引导舆论的功能外,还因其逼真直观的现场感,小中见大的包容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具有审美的功能。恰到好处的现场报道可以使新闻节目的节奏富有变化,造成对听众听觉感受的强烈冲击。变化所具有的张力,变化所带来的美感,使现场报道在广播新闻中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是一家县级电台,自1991年建台以来一直在新闻节目中探索、加强现场报道。特别是2008年节目改版之后,在临夏新闻中相继推出了《现场声音》和《民生在线》两个子栏目。所播稿件全部都是记者从现场发来的报道,这一举措极大地加快了新闻报道的速度,提升了节目的可听性。受到了听众的普遍好评。但是随着现场报道数量的增加,不少质量上的问题也显现出来,比如典型音响使用不够,采访对象选择不恰当,提问设计不精确,记者现场主持情绪不高等等,使许多报道不深入,不透彻,甚至偏离了报道初衷。认真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一、记者对现场报道的形式理解不到位。广播现场新闻的“现场”,就是不折不扣的“现场‘耳闻目睹’”,作为第一手材料,就是广播记者必须亲临新闻“现场”,口述新闻“现场耳闻目睹”的闪光点。而有些年轻记者对现场报道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在现场手持话筒向听众做报道的一种形式。记者只需要简单地介绍一下现场,再找几个采访对象一采访就草草完事。其结果就造成了在现场报道中突出了采访对象的声音,削弱了记者的功能,更不要提记者对新闻背景的交代了。在这里,记者只是暂时转型为新闻现场的主持人,没有发挥耳闻目睹的作用,使整篇报道听上去很热闹,但往往因为新闻要素不全面,或报道深度不够而不能满足广大听众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的需求。
二、记者现场报道前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很多记者到达现场后只是对一些相关人员进行简单地询问后,就开始做现场报道。这样既缺乏对新闻背景的深入了解,也缺乏报道主题的最佳选择,这就造成听众了解到的有用信息非常有限,从而影响了报道的质量。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论文
一、电视记者与观众当面会晤,直接交谈,进行“一对一”的传播,使观众感到亲切可信。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与一般现场实录的新闻片的主要区别是记
者直接出现在现场向观众作实地口头报道。这就仿佛电视记者将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一齐带到了观众面前,向观众当场阐述所发生的一切情景。这种传播方式有一种超越媒介的穿透力,能产生当面会晤,一对一的人际直接传播效应,这就大大缩短了传者与受者的距离,增加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这好象是看一部某国风光纪录片听播音员画外音介绍,与听刚从美国归来的好友指着录像绘声绘色的介绍不同一样,人们总觉得后一种方式更为亲切可信。1986年10月15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访问上海,中午11点45分,客机准时降落虹桥机场,电视记者在现场叙下舷梯接受儿童的献花。记者如同面向自己的朋友,介绍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这种当面播报的方式,使观众倍感亲切。
由于电视记者与新闻现场一起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记者的形象也成了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信息。从传播学的观点看来,现场上一切信息因素都有助于提高传播效能,一位电视记者,尤其是一位名记者所作的现场报道必将大大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现场报道强烈的现场感,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事的临场感、介入感。
现场报道的规定环境是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甚至参与者向观众讲述,现场的特定环境,气氛甚至种种细微末节,除了电视画面已揭示的内容以外,都可由电视记者向观众作口头报道,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在观众的眼睛展开。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期间看电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面对镜头手持话筒在事件现场播报的记者们。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镜头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并不时的向身边的目击者或当事人发问。因此,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记者,准确地讲是:“现场报道员“或“出镜记者”。更精彩的现场报道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上。在空中、地面和场馆内外,在同比赛有关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现场报道员的身影,伴随着一枚枚金牌的产生后对冠军的现场采访,虽然时间短暂,但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收视期待。200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现场报道员的群体亮相,以不可阻挡之势展现了电视现场报道的魅力。
考古发掘现场报道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考古发掘题材长期以来是电视直播的一块空白。本文拟以中央电视台“老山汉墓探秘”和“抚仙湖探秘”两次直播为契机,粗略地探讨一下如何将电视直播技巧更好地融合于考古发掘现场报道中,从而摸索出某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作为该题材及相关领域日后工作之借鉴。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直播老山汉墓抚仙湖中央电视台
引言
2000年8月20日和2001年6月3日上午,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东方时空特别节目,先后对我国北京郊区老山西汉墓葬遗址和云南澄江县抚仙湖水下古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现场直播。两次直播分别开创了我国广播电视实践活动中的“破天荒”记录:前者是第一次陆上考古发掘直播,后者则是首次水下考古发掘直播。参加直播的编导,摄影及主持人皆谓身经百战,经验颇丰,但面对考古发掘这一全新领域,是否还能感到一如往日的轻车熟路,手到擒来呢?
由于笔者是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本科毕业于考古学专业),特意亲睹了两次直播的全过程,收获良多。其直播效果是否完全达到了编导的意图和观众的预期,对今后的工作有何指导意义?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央视在两次直播活动中,对考古发掘的现场报道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指导思想和业务技巧上都取得了可喜进步。
一,选准时段,恰当切入
电视报道语言艺术
近年来,现场报道作为电视媒体的一种重要报道形式深受业内人士的关注,而要克服现场报道时空零碎、音响不当、导演摆布等问题,使这种具有较多优势的报道形式在众多新闻媒介中脱颖而出,就要在现场播报的方法和技巧上多下功夫。下面,我仅就电视现场报道中的语言技巧谈一些想法。电视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出图像并用同期声向电视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报道形式,称之为电视现场报道。它的一般做法是,屏幕上先出现以新闻现场为背景、以新闻记者大中景别为主体的画面,记者叙述新闻导语,镜头迅速转成现场情景,最后回到电视记者本身,对事件做总结。可见,现场报道中电视记者是报道的核心,他以目击者的身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以在现场空间的动作和表情向观众展示事件的变化,并把观众的思维引导到报道中来,记者语言技巧的掌握成了电视现场报道的关键环节。
一、现场报道的语言运用要做到现在进行时
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时,大多要介绍新闻事件的背景及有关情况,所以在报道开始前,应尽可能多地搜集与新闻事件有关的资料,多了解与新闻事实有关的知识,才能在临场报道时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并能对突发情况做出恰当反应和准确介绍,对答如流,在结束报道时才能做出圆满的述评。现场报道对语言的要求不再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而是准确恰当、能真实地反映新闻的实际情况,所以必须做到用词精确、逻辑严谨,控制好谈话的主线,自如地引导采访对象的语言走向,及时转换话题,掌握采访主动权。
二、播报语言要做到脱口秀
以现场叙述为主的报道,与被采访对象交流时是采访对象,但这种现场对话还有潜在的倾听者———电视观众,记者千万不要忽略不在现场又在现场的这一交流群体。有时现场记者镜头里没了记者,却带有记者在现场的同期声,这时画面解说要稍加退让,以突出画面信息,保持交流对象仍是电视观众。请看《黑网吧何时休》这篇现场报道。记者现场报道:各位观众,这简简单单的砖砌围墙,屋顶靠几根木头支撑,塑料片、石棉瓦一盖,简陋的工棚摇身一变就成了网吧。(画面切到网吧、执法人员现场执法)6月17日中午,记者在学校对面的马路边,找到了三家这样的网吧,几乎每个网吧都爆满。(接着记者转向网吧经营者)记者:这墙上规定是什么时候贴上去的?报道一开始是对着屏幕前观众说的,继而是解释画面,语言就悄悄退到了侧位,然后转向现场的网吧经营者开始提问,此时并没有忽略电视观众。
三、采访提问要走进观众心里
电视新闻报道真实性综述
现场报道在目前电视新闻类节目中越来越多。无论在央视还是在各省台乃至市县台的新闻节目中,每天都可以看到记者出镜所作的各类现场报道。甚至可以说现场报道是目前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最佳形式,它正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主流[1]。毫无疑问,新闻真实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生命力所在,本文拟就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真实性作粗浅的分析。
一、电视现场报道的界定和特征
电视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事件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作的口头报道。现场报道的基本特征:记者出图像、(记者身临现场进入画面);现在进行时(新闻事件正处于发生、发展之中);完整同期声(有现场声音)[2]。报道形式有现场录像报道、现场直播。现场报道有时效性强、可信性强、现场感强和信息量大,等等特点。现场报道要求电视记者必须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力。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本质与核心,即席形成一套现场报道的构思;要有巧舌如簧的口头表达力,能生动形象、简明扼要地向观众介绍新闻事件的背景和发生、发展情况;要善于应对,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能使采访者吐露真言;要有渊博的知识积累,反应敏捷,很强的应变能力和把握现场的能力;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特别要与摄像师配合默契,善于用镜头语言把现场的环境、氛围、细节,以及现场各方面的反映和有特色的音响效果等等,都直接展现到观众面前[3]。以泸西电视台曾报道过的一则新闻《铺筑山区致富路》为例——现场主持人:“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高寒山区三塘乡俱久公路的施工现场,在我身后,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的村民正在修建他们的进村道路,这条公路建成后,俱久村‘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主体部分:三塘乡俱久村委会有着600来户人家、2539口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乡村道路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修通水泥路成了村民们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同期声:村民李绍本:“路都进不来,来的车(都是)进都不敢进来,泥泞不堪、坑坑洼洼的,农副产品也出不去,生产资料也进不来,就是落后了。”乡党委、政府“想群众之所想”,多方筹措资金170万元,村民自筹10万元,于2008年5月,开工建设三塘至俱久村年久失修的进村道路。据悉,这段公路全长4.2公里、宽6.5米,预计今年11月完工。在公路施工现场,记者随处可见筑路村民们挥汗如雨,一派忙碌景象,热情高涨的村民正为发展山区经济创造有利条件。位于三塘乡东部的大孔照普村,海拔2160千米,流传着“遍山都是宝,无路就是草”的是顺口溜,多年来,晴通雨阻的道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多渠道筹措资金,投资80多万元,投工投劳6万个,修通了长2.3公里,宽6.5米,厚18厘米的进村水泥路,改善了道路交通环境,让老百姓真正走上了致富路。同期声:村民李绍本:“(路)修好后,好走了,现在基本上天天都有车进来。大车、小车、养的猪都能‘坐’小轿车了,小车直接就可以开到猪圈门前,养的猪都好卖得多了。”据了解,从2005年至今短短3年时间,三塘乡党委、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发动群众走自力更生与多方支持的路子,总投资400多万元,共修建村间道路31.8公里,全乡8个村委会道路硬化效率达62.5%,通路率达100%,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创造了山区修路史上的奇迹。同期声:村民李红英:“我们山区,(目前)到处是水泥路,村村寨寨(都是),我们三塘乡基本上到处都通水泥路了,方便得多了。”现场主持人:“如今的三塘乡,一条条康庄大道正向远方延伸!村村通水泥路领跑全乡经济快速发展!”这则新闻中,记者能把现场最真实、最精彩、最有说服力、最鲜活生动的形象呈现给群众,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二、新闻真实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生命力所在
电视新闻具有新闻性、知识性、艺术性,是有声音的报纸、有文字图像的广播,列宁曾将苏联电影定义为“政治性强的形象化政论”。现场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报道对象的客观反映,现场真实性就是要把所发生的新闻事实,不加修饰、原原本本地展示在受众面前,充分发挥现场真实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把报道做得生动、鲜活、真实、可信。近一个时期,一些电视媒体的电视新闻,尤其是纪实性很强的现场报道节目频频使用“再现”镜头。例如:抓获受贿者后,电视记者通过犯人或见证人的口述,人为地再现案件中行贿受贿的细节;人为地再现犯人密谋犯罪的过程……[4]众所周知,新闻与电视剧有不同表现方式,新闻之道在于求真,离开了真实,新闻便无价值可言,对电视新闻而言,其真实性包括: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等都必须真实。由此可见,现场报道新闻的真实,是严格的事实的真实,无疑要完全忠于生活的真实,它不允许像艺术作品那样塑造典型、合理想象、推理,不能随心所欲地把记者的语言和道听途说的事情用虚假的画面显现出来,当然新闻也不是原始生活真实的翻版,而是在绝对忠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取舍,提炼主题,加强新闻表现力,便于新闻受众了解真实的生活,但新闻加工的幅度应严格遵循新闻原有的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
三、现场感与参与感带来真实感
电视记者角色定位
电视出镜记者的定位是什么?目前,在不少城市电视台中出镜记者大多是由主持人转过来的。他们平时出去,能充当一下“话筒架子”,读读文字记者写好的现成稿子就行了。实际上,城市电视台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记者,而不是主持人。笔者认为,城市电视台中的出镜记者应该具备必要的新闻业务素养,既能在现场出镜主持,又能在现场采访、组织稿件并把握报道基调。
一、电视出镜记者角色定位的偏差
现在,活跃在城市电视台新闻采访第一线的出镜记者大多是由主持人转过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当好出镜记者。电视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与出镜记者的内在新闻敏感性和外在表现有着直接关系。在城市电视台的一些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一般由主持人或播音员临时来串岗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现场报道实际上成了“导语式出镜报道”,就是由出镜记者说好导语后,再由别的播音员配画外音。这样的报道,虽然普通话标准了,但现场报道“两张皮”现象非常严重。许多人认为,由主持人或者播音员来客串出镜记者,形象好,普通话标准。然而,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业务技巧侧重于吐字发声、语言调整及播讲时表情神态的掌握上,出镜记者则要求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素养,能在事发现场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有扎实的采访技巧和对新闻事态进行分析评述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在有许多主持人凭着优越的外在因素走进了出镜记者行列,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实际的新闻训练,虽然有着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具备一定的镜头感,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他们就会变得语言迟滞,神态窘迫,甚至完全丧失对新闻的判断力。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而不是主持人。出镜记者要善于调动新闻现场的各种资源,对碎片化的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提高自己观察思考的能力。电视现场报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即兴性,现场采访原则是“一次过”,因此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素养。
二、电视出镜记者应加强新闻素养
电视出镜记者应该加强新闻业务综合素养,不仅要具备发现报道线索的新闻捕捉能力、快速整合新闻信息的能力,还要有积极恰当的镜头前表现力和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1.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出镜记者一是要有新闻敏感性,能够发现新闻现场的细节、报道切入的角度和判断新闻价值。二是对画面、出镜时机、采访对象和报道内容进行选择,出镜画面要选择最直观最能说明问题的,具有典型性,让观众一看就大致明白此次出镜的目的或主题是什么。三是要注重逻辑排列,要考虑如何排列更能体现表达目的。四是表达要有个好的开头,开始的15秒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引发观众的兴趣,那么这则报道将很难成功。在表达时,要善于强调感受性的东西,引领提示观众;进入新闻现场后,要迅速全身心融入环境,接收各种信息,向观众进行立体式的信息传递。
电视新闻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闻现场感;抓拍;现场同期声;结构
【论文摘要】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把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声音和图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传达给观众。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呢?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有幸参加2007年遵义广播电视奖参评,凤冈电视台送评的《200多台收音机热闹凤冈偏远山乡》就采用了现场报道,并体现了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获得遵义市广播电视奖消息类一等奖。之所以能够获奖,就是它那强烈的现场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十七大前夕,为让偏远农村的群众能及时了解十七大召开的盛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遵义市委宣传部分别在凤冈县土溪镇梯子岩组和王寨乡的土璜村举行了“喜迎党的十七大赠送收音机到农家”活动,将205台收音机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是采访中采取了在捐赠现场记者出场景的一个报道,并分为两组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第一组记者:介绍了梯子岩人民在现场感受到现场农民喜悦的心情,“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土溪镇鱼泉村梯子岩组赠送收音机的活动现场,由市委宣传部赠送的105台收音机正发放到农户手中。”第二组记者同样采取现场出镜介绍捐赠的情况,“各位观众,这里是王寨乡土璜村的捐赠现场,100台收音机将发放到受捐赠的农民手中,他们将通过这些收音机收听党的十七大的盛况,了解党支农、惠农的政策。”这样用两个记者出镜现场进行报道,把在两个偏远的农村捐赠收音机现场连接起来。采取此种方式,向观众口头报道当时“刚刚发生”、“正在发展变化”的新闻事实,使它极具现场感强、真实感强和参与感强等特点;记者直接“出镜”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声音、细节、结果等通过屏幕向观众叙述,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直接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记者还现场直接采访了受捐赠的群众,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使观众有参与新闻事件当中的感觉。同时,使观众看到、听到记者和当事人的叙述和现场特有的同期声及图像,使观众倍感亲切,增强新闻的冲击力、可信性和真实感。还用几组描写人物内心深处的近景和特写画面烘托现场气氛,与大家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三是在新闻编辑后期制作中,记者用了几句话交代了事由,用第一组外镜主持人介绍捐赠情况,再加上市领导张明辉部长给老百姓讲的一席话:“你们这种自强不息,自己想干事,自己想改变面貌的这种精神感动了我们……让我们老百姓的思想与国家能够同步。”一席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他们心明眼亮,脸上总堆满了笑容。接过收音机的群众全神贯注地听广播电视技术员讲解如何使用,有的嫌人多听不清楚就把一个个耳朵贴近收音机头挨头专心听起来。就这样用现场同期声+现场音+现场描写人物内心的几组镜头,最后介绍了两个偏远山区,常年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而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想办法让老百姓能及时听到党的声音,了解惠民政策。通过活动的开展把整个捐赠现场热烈的环境衬托出来,群众也高兴得不得了,此条新闻能够获奖,主要是它本身新闻价值大,记者抓住现场感强的细节,深人新闻事件的现场,并合理地运用了同步摄录画面和同期声,达到了声画统一的现场报道效果,造成强烈的现场感,给观众以亲临新闻事件现场的感觉。
鉴于此,我对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电视新闻现场感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闻现场感;抓拍;现场同期声;结构
【论文摘要】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把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声音和图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传达给观众。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呢?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有幸参加2007年遵义广播电视奖参评,凤冈电视台送评的《200多台收音机热闹凤冈偏远山乡》就采用了现场报道,并体现了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获得遵义市广播电视奖消息类一等奖。之所以能够获奖,就是它那强烈的现场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十七大前夕,为让偏远农村的群众能及时了解十七大召开的盛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遵义市委宣传部分别在凤冈县土溪镇梯子岩组和王寨乡的土璜村举行了“喜迎党的十七大赠送收音机到农家”活动,将205台收音机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是采访中采取了在捐赠现场记者出场景的一个报道,并分为两组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第一组记者:介绍了梯子岩人民在现场感受到现场农民喜悦的心情,“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土溪镇鱼泉村梯子岩组赠送收音机的活动现场,由市委宣传部赠送的105台收音机正发放到农户手中。”第二组记者同样采取现场出镜介绍捐赠的情况,“各位观众,这里是王寨乡土璜村的捐赠现场,100台收音机将发放到受捐赠的农民手中,他们将通过这些收音机收听党的十七大的盛况,了解党支农、惠农的政策。”这样用两个记者出镜现场进行报道,把在两个偏远的农村捐赠收音机现场连接起来。采取此种方式,向观众口头报道当时“刚刚发生”、“正在发展变化”的新闻事实,使它极具现场感强、真实感强和参与感强等特点;记者直接“出镜”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声音、细节、结果等通过屏幕向观众叙述,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直接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记者还现场直接采访了受捐赠的群众,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使观众有参与新闻事件当中的感觉。同时,使观众看到、听到记者和当事人的叙述和现场特有的同期声及图像,使观众倍感亲切,增强新闻的冲击力、可信性和真实感。还用几组描写人物内心深处的近景和特写画面烘托现场气氛,与大家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三是在新闻编辑后期制作中,记者用了几句话交代了事由,用第一组外镜主持人介绍捐赠情况,再加上市领导张明辉部长给老百姓讲的一席话:“你们这种自强不息,自己想干事,自己想改变面貌的这种精神感动了我们……让我们老百姓的思想与国家能够同步。”一席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他们心明眼亮,脸上总堆满了笑容。接过收音机的群众全神贯注地听广播电视技术员讲解如何使用,有的嫌人多听不清楚就把一个个耳朵贴近收音机头挨头专心听起来。就这样用现场同期声+现场音+现场描写人物内心的几组镜头,最后介绍了两个偏远山区,常年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而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想办法让老百姓能及时听到党的声音,了解惠民政策。通过活动的开展把整个捐赠现场热烈的环境衬托出来,群众也高兴得不得了,此条新闻能够获奖,主要是它本身新闻价值大,记者抓住现场感强的细节,深人新闻事件的现场,并合理地运用了同步摄录画面和同期声,达到了声画统一的现场报道效果,造成强烈的现场感,给观众以亲临新闻事件现场的感觉。
鉴于此,我对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职业素养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视这一传统媒介呈现出飞跃式发展,与此同时对新闻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出镜记者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才能将自身应有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就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进行简单探讨,希望为广大新闻记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职业素养
“出镜记者”来源于国外,纵观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均未提及该词语,用中文解释即指的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当前,电视新闻节目按照出镜的目的、新闻节目的时长、采访对象的差异主要将出镜记者分成两大类,其一为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这类记者主要是针对新闻事件(如:直播、日常消息报道、连线报告等)进行报道;其二为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这类记者采访和报道的对象为典型人物。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蒸蒸日上,出镜记者已经成为现场报道中的主体。对一名合格的出镜记者而言,除了应当具备一定的基本素养,还应该具备新闻节目主持人具备的一些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职业素养,来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和控制报道现场的能力。在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现场报道中,很多新闻记者从地震现场用镜头记录下一幕幕感人画面,而新闻现场记者的表现也得到了观众的赞赏。伴随着新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电视新闻行业也来越注重新闻事件报道的及时性、客观性、真实性,要实现上述目的必然对出镜记者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素养。
一、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
对出镜记者而言,其口头表达能力主要指的是他们运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身情感、思想、阐述新闻事实、同采访对象或者观众进行交流的能力。出镜记者在采访人物时,表面上看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模式,不仅考验着记者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考验着记者把握新闻主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主要是通过声音和表情等来表达复杂的感情,因此具备激发性,容易引起观众情感共鸣。说话人不但可以通过声调和节奏强调有意义的词语,还可以借助动作、表情等传达情感。借助上述这些辅助手段,出镜记者便可以为观众营造形象、生动的情景,这样达到的效果显然是书面语言无法比拟。但是,口头语言表达用时少,从构思到选词到转换为语言这一过程非常短暂,一旦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便是最终形式,且无法修改。口头表达能力的上述特征要求出镜记者不但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思维敏捷、反应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语言资源,迅速搜索出最恰当的词语,汇聚成语言并表达出来。当前,我国电视台一条新闻普遍时长约2分钟,那么便要求记者在这2分钟内将现场报道、采访对象回答、自己提问等有机融合起来,并将信息客观且生动的表达出来,这无疑对出镜记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灵活地现场应变能力
3G网络回传系统设计与构建
1引言
电视新闻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我台在将现场报道视音频信号实时回传到台内演播室时,主要采用了传统的卫星与微波车传输系统或光纤传输系统,这些传统的传输系统不仅操作相对复杂,而且设备采购、使用与维护成本比较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也受到一定限制。2010年底,我台依托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技术平台,组建了现场报道视音频信号3G网络回传系统,用于将时效性要求极高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视音频信号实时回传到台内演播室,供直播或录播使用。
2系统设计要求
2.1系统使用简便快捷
要求3G网络回传系统操作使用简便快捷,并且易于维护、管理。现场的3G视频编码终端可直接挂接到摄像机,便于携带,不受拍摄空间和环境的限制,只要在3G数据通信业务信号覆盖区域内就可以随时随地将视音频信号传回台内演播室,且可以全国漫游,可以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新闻直播,可以满足突发性新闻事件实时直播报道以及大型赛事与重大活动多点、多角度同时直播报道的需求。
2.2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