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载体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00:48: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物质载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物质载体

县长在物质载体建设会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十大体系办、市直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县按照“三个围绕,一个继续”(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围绕提高政府效能,继续纵深推进十大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紧扣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各项政策的落实,紧扣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构建,紧扣对接功能和承载能力的提高,以物质载体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服务平台,取得了明显效应。

1、打造融资服务平台,形成了资本市场化运作新机制。一是新建了一批融资平台。为加快城市建设、园区建设、民生工程建设,我县先后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红金工业区开发公司、洋塘工业区开发公司、储潭开发公司、汶潭开发公司等一系列融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市场化运作,目前我县已融资到位资金2.5亿元,另有2.1亿元通过了评审关。此外,我县还争取设立了全省第一家县级小额贷款公司——县汇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自8月8日开业以来,该公司充分发挥“短、小、频、急”的特点,已发放贷款3400万元。二是健全了担保机构。今年以来,我县建立健全了江西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县分公司、新市民创业贷款担保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担保平台,正在洽谈组建民间担保公司。目前,省信用担保公司县分公司已担保贷款5100万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已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125万元。三是创新了融资方式。出台了《关于创新投融资体制提高资本经营水平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融资方式进一步创新。比如,我县与江西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发行了5000万元信托产品。又如,我县采用BOT融资方式,引进了深圳客商投资新建大型购物中心。

2、打造物流服务平台,形成了物流产业良性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建设了“物流一条街”。近几年来,在优惠政策、优良环境、优越条件的带动下,我县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目前,我县已在新大道聚集物流企业30家,形成了运输、仓储、配送、包装、中转、销售、配件、汽车维修、检测服务等功能齐全的“物流一条街”,总投资超过1.5亿元,其中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6家,自开票企业5家,在岗职工5000多人,日装卸运输能力超过4000吨,年营业收入达到2.6亿元。今年以来,全县物流企业已实现税收1100多万元,其中“物流一条街”企业上缴税收超过80%。二是完善了配套设施。启动了占地300多亩的红金物流园和占地180多亩的昌联仓储物流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工作。规划了茅店太阳坪、东田互通口等物流园区。同时,我县还规划了钢材、重工机械、工业原材料、二手车、小商品等一批专业市场建设项目。三是出台了优惠政策。为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我县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汽车货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加快物流货运产业发展优惠办法》等政策文件,对物流企业在挂牌、办证、年检、缴税、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3、打造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形成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新模式。我县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形成了“五个一”服务模式:一是建立了一张流转服务网络。县一级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总中心,乡镇一级设立流转服务中心,村一级设立服务站,组一级设立流转服务点,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二是规范了一套土地流转程序。在提出申请、审查及流转合同的签订、鉴证、归档管理等方面均规范了一套操作性强、方便快捷的流转程序。三是健全了一套土地流转手续。建立了“一栏三表六制度”,即信息公开栏,土地流转信息登记表、土地转入意向登记表、土地流转情况登记表,岗位责任制、信息制、备案登记制、档案管理制、纠纷调解制、风险预警制。四是完善了一套跟踪服务机制。比如,通过建立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联系流转大户,及时召开融资对接会,开展农业产业贷款担保,使业主与银行建立了密切的信用关系。五是创新了流转方式。具体来说,有出租、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多种方式。截止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总面积达到4万多亩,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增加了农村闲置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4、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形成了就业和创业服务新机制。一是建立了一套服务模式。在推进全民创业过程中,我县形成了“五大服务+载体”的服务模式,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金融扶持“五大服务”,并建立十大体系服务全民创业展示厅,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二是建立了一批服务载体。新建了公共实训中心、新市民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等一批载体。启动了全民创业园、全民创业一条街等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已开展创业培训10期、523人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790万元,扶持338户实现创业,带动1541人实现就业,组织346名大学毕业生参加了见习活动。三是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活动。比如,举办了2009年春季就业招聘大会暨全民创业推介会,吸引了3.6万务工人员前来应聘,共组织128家县内外用人单位现场参与,提供就业岗位20660多个,推介创业项目138个,现场录用6730多人,达成创业意向210多个。

查看全文

县长在物质载体建设会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县的十大体系物质载体建设工作作一发言。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十大体系办、市直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县按照“三个围绕,一个继续”(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围绕提高政府效能,继续纵深推进十大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紧扣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各项政策的落实,紧扣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构建,紧扣对接功能和承载能力的提高,以物质载体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服务平台,取得了明显效应。

1、打造融资服务平台,形成了资本市场化运作新机制。一是新建了一批融资平台。为加快城市建设、园区建设、民生工程建设,我县先后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红金工业区开发公司、洋塘工业区开发公司、储潭开发公司、汶潭开发公司等一系列融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市场化运作,目前我县已融资到位资金2.5亿元,另有2.1亿元通过了评审关。此外,我县还争取设立了全省第一家县级小额贷款公司——县汇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自8月8日开业以来,该公司充分发挥“短、小、频、急”的特点,已发放贷款3400万元。二是健全了担保机构。今年以来,我县建立健全了江西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县分公司、新市民创业贷款担保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担保平台,正在洽谈组建民间担保公司。目前,省信用担保公司县分公司已担保贷款5100万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已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125万元。三是创新了融资方式。出台了《关于创新投融资体制提高资本经营水平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融资方式进一步创新。比如,我县与江西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发行了5000万元信托产品。又如,我县采用BOT融资方式,引进了深圳客商投资新建大型购物中心。

2、打造物流服务平台,形成了物流产业良性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建设了“物流一条街”。近几年来,在优惠政策、优良环境、优越条件的带动下,我县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目前,我县已在新大道聚集物流企业30家,形成了运输、仓储、配送、包装、中转、销售、配件、汽车维修、检测服务等功能齐全的“物流一条街”,总投资超过1.5亿元,其中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6家,自开票企业5家,在岗职工5000多人,日装卸运输能力超过4000吨,年营业收入达到2.6亿元。今年以来,全县物流企业已实现税收1100多万元,其中“物流一条街”企业上缴税收超过80%。二是完善了配套设施。启动了占地300多亩的红金物流园和占地180多亩的昌联仓储物流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工作。规划了茅店太阳坪、东田互通口等物流园区。同时,我县还规划了钢材、重工机械、工业原材料、二手车、小商品等一批专业市场建设项目。三是出台了优惠政策。为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我县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汽车货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加快物流货运产业发展优惠办法》等政策文件,对物流企业在挂牌、办证、年检、缴税、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3、打造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形成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新模式。我县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形成了“五个一”服务模式:一是建立了一张流转服务网络。县一级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总中心,乡镇一级设立流转服务中心,村一级设立服务站,组一级设立流转服务点,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二是规范了一套土地流转程序。在提出申请、审查及流转合同的签订、鉴证、归档管理等方面均规范了一套操作性强、方便快捷的流转程序。三是健全了一套土地流转手续。建立了“一栏三表六制度”,即信息公开栏,土地流转信息登记表、土地转入意向登记表、土地流转情况登记表,岗位责任制、信息制、备案登记制、档案管理制、纠纷调解制、风险预警制。四是完善了一套跟踪服务机制。比如,通过建立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联系流转大户,及时召开融资对接会,开展农业产业贷款担保,使业主与银行建立了密切的信用关系。五是创新了流转方式。具体来说,有出租、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多种方式。截止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总面积达到4万多亩,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增加了农村闲置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查看全文

大学校园隐性德育物质载体论文

摘要:本文从大学隐性德育载体的物质形态分析,隐性德育依托于载体建设,提出积极探索并开发利用隐性德育载体是大学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校园;隐性德育;物质载体

传统的显性德育多采用政治学习、开会、谈话、大众传媒等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生活背景、审美情趣、情感方式、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变化,这种惯与说教、批评式的正面教育,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于是隐性德育应运而生。

隐性德育是将内隐的价值观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潜意识地影响着学生道德素质的成长,并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而隐性德育主要依托中介或载体,因此积极探索并不断创新大学隐性德育载体,是大学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隐性德育载体的存在形式,大学隐性德育载体可分为物质载体、精神载体、制度载体、行为载体,本文对大学校园隐性德育载体的物质形态进行主要的论述,以及如何开发利用隐性德育中的物质形态载体。

思想品德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道德灌输与说理,但也离不开学生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可知可感的一种具体生动的环境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也就是塑造一种良好的学校物质文化,而良好的物质文化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学校环境、学校文化设施、学校标志等物质形式来体现的。

一、学校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师生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情绪

查看全文

档案管理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传承方面,以个人行为居多,通常依靠前人的“口传身教”。由于缺乏固定的物质载体作依托,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近濒危,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旨在使无形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物质依托,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见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演变过程及其各个阶段的文化特征,反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存状态和存续情况,记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各项工作,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典型传承群体的自然状况、文化背景、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在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点

第一,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真实记录了某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和历史演进过程,它根植于一定区域的文化传统中,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性。第二,内容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了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明成果,涵盖领域宽、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形式包括口头表述、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其中表演艺术又包括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杂技、说唱等。第三,载体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活态的文化形式,光用文字很难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载体具有多样性,能够直观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方便研究者多方位、多层面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为直观可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有效途径

2.1加强法治建设,走上良性轨道

各级档案管理机构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岗位责任、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借阅流程等,对非遗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工作进行细化、具体化,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化、常态化轨道。具体来说,各级文化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法律规范性文件,如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规定》等。还应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执法检查。

查看全文

城市记忆景观设计分析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历史古迹破坏、历史文化保护的局限、城市面貌的趋同等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开封是一个古老的城市,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历史街区名单,当前开封逐渐步入现代化城市高速建设与发展的行列,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居住区已所剩无几,威胁到城市的特色形态1。因此,对于开封历史街区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城市记忆理论作为一个平台,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通过结合国内外有关城市记忆理论的文献研究情况,从城市记忆的主体及载体两方面入手,探求城市环境与居民的相互影响关系,重视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感应,深入挖掘老城区城市记忆的内涵和要素。在此基础上搭建城市记忆视角的城市景观设计框架,并将基于城市记忆视角的城市景观设计框架应用于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的景观设计,最终提出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的具体景观保护策略。

一、城市记忆与历史街区景观保护的相关理论

(一)城市记忆的概念和特点

城市记忆是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意义及其形成过程的整体性历史认识。城市记忆反应城市空间环境,记录于人们的脑海中,城市记忆是人对空间环境的理解2。城市记忆的特点主要包括区域特点、时间特点以及关联特点,具体说来:首先,城市记忆的区域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同城市、不同文化和不同环境所反映出的城市记忆存在一定差异;其次,城市记忆的时间特点主要体现在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城市记忆的表现存在着区别,这种区别往往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第三,城市记忆的关联性特点可以概括为在某一连续的时间节点上,城市记忆的发展与延续呈现出相互关联和演化递进的特点。

(二)历史街区景观的价值

历史街区的发展见证了城市历史变迁,并对城市的过去和现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历史街区景观主要包括了传统建筑景观和环境景观两方面:首先,传统建筑景观的价值主要在于,传统建筑是历史街区的核心体现,是真正历史的延续;其次,环境景观的价值主要包括:一方面环境景观指人们活动的载体,环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活动的方式,另一当面环境景观又带给人们灵感,激发和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和活动。

查看全文

传播学视域下文化媒介性质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圈”的概念,那么,文化传播则是从一个文化圈借助于一定的文化载体向另一个文化圈的传播过程。从时空上说,它分为跨空间的文化传播和跨时间的文化传承两种情形。然而,我们纵观人类的所有形式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无论是作为民间尊老爱幼的习俗文化还是“齐家治国”的儒家文化;也无论是作为思想解放运动的欧洲文艺复兴,还是我国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无一例外地要通过一定的“物”来传播思想。例如,甲骨文,是人类在4000多年前刻写龟甲和牛、猪等动物骨头的文字;金文,又称“钟鼎文”、“铭文”,是继甲骨文之后,人类在2000年多前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碑文是旨在赞颂、纪念某一人物、事件或是先祖而刻在竖石上的文字,等等。这里的“甲骨”、“钟鼎”、“石碑”,即是“物”,是能够承载一定文化信息的物质。若是离开这些“物”,我们就无法感受甲骨文、金文、碑文文化的存在。这个“物”,就是“媒介”,是我们认识人类文化在中间起介绍或引导作用的载体。

一、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辞海》对“文化”一词的诠释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简言之,人类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块组成的。

(一)广义文化

从广义文化的概念出发,人类文化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若干大的种类,如图一1所示:物质文化,亦称“有形文化”,是无形文化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我们感受、认识某一文化的载体。有形文化是以物质为载体,以承载物质使用价值、观赏价值于一体,内含物质材料、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的文化实体。从总体上分析,有形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文化的实物性

查看全文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刑法保护

1非物质文化遗产刑法保护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世界文明之林中的璀璨明珠,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必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也一度将其推上风口浪尖,成为屡遭侵犯和迫害的对象。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侵害,实质是对一个民族、国家、甚至世界财富的侵害,现有的法律保护模式,已经完全不能弥补不法行为所造成的伤害。目前,理论上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知识产权的私法保护模式和行政法的公法保护模式。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局限性,使得我们无法忽视以下问题: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的期限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永恒性之间的矛盾;第二,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有限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如传统体育、传统技艺为著作权法所排斥);第三,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性之间的矛盾(诸如传统礼仪、医药等都非私主体所独占);第四,知识产权的私法性与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危害性之间的矛盾。而行政权自身的扩张性与优益性也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进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束缚。此时,发挥刑法的“兜底法”、“强制法”和“后盾法”的功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他法律不可替代重要意义。

2刑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刑法中不乏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犯罪的规定,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侵犯民族风俗习惯类犯罪,如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其二,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类犯罪,如故意损毁文物罪,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其三,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犯罪,如侵犯著作权罪、假冒注册商标罪。尽管上述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刑法救济,但是,法律的滞后性使得我们不能停止对法律条文本身思考。2.1侵犯民族风俗习惯类犯罪的主要问题。刑法典对侵犯民族风俗习惯类犯罪规定的还存在诸多不足。《刑法》第251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情或者拘役。”从犯罪主体来看,该罪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实践中并不排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破坏少数民族的婚姻、饮食、葬礼等方面的习惯。从犯罪客体来看,本罪的法益是少数民族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而对侵犯汉族人民风俗习惯的行为没有提供刑事救济。当城管撕春联的行为屡见不鲜时,有一种声音愈发响亮:汉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其所孕育的民族风俗种类众多、影响范围广,关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民族的和谐与发展,刑法在汉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上不能缺位!此外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风俗”特指“善良风俗”。2.2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类犯罪的主要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达与传承,那么保护这些物质载体就必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关键环节。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可以将此类犯罪非为两类。2.2.1一般主体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犯罪。刑法在妨害文物管理罪这一节做了具体规定,其中的故意损害文物罪、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过失损毁文物罪倒卖文物罪和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等对保护以物质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却对于严重破坏非遗实物组成部分的行为并未纳入刑法规制范围,这无疑对非物质文化的完整性是极其不利的。另外,刑法对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树木、城乡古建筑保护的疏漏,致使这些承载着人类文明结晶的物质形态面临消失的危险。2.2.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类犯罪。依刑法第419条之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的科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对情节不加区分而处以相同的刑罚实在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极为珍贵的文物保护。除此之外,个人、单位或其他组织也应该对其所占有的珍贵文物有妥善的保管义务和高度的注意义务,珍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不会因为主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后果。因此,将本罪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值得商榷的。2.3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要问题。正如前文所述,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局限性,这也势必影响刑法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首先,知识产权保护的期限性使得已经过有效期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获得刑法上的保护。其次,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有限性,以致传统礼仪、传统体育等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以侵犯知识产权类犯罪论处。再者,知识产权的专有性致使严重侵犯群体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不能得到刑法的规制。最后,知识产权的私法性使得严重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逃脱了法律的制裁。现有法律也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刑法第213条规定的假冒注册商标罪,让那些侵犯未注册商标的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在利益的驱动下猖獗横行。另外,在我国经济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服务业兴起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侵权危机。因此,忽视服务商标的刑法保护是不可取的。

3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刑法保护的建议

3.1侵犯民族风俗习惯类犯罪的完善。首先,将侵犯民族风俗习惯类的犯罪主体改为一般主体,使普通私主体的行为也受到法律的约束,让全社会树立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识,促进各民族的和谐与繁荣发展。其次,将汉族人民的民族风俗习惯给予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同等的保护地位,即将“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改为“侵犯民族风俗习惯罪”,打击各种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侵犯中华民族善良风俗的行为。让诸如城管春节期间撕店铺春联的闹剧不再重演。最后,通过颁布刑法修正案或司法解释等方式,对“风俗习惯”一词加以限定,即“善良风俗习惯”。引导公众正确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鼓励革新落后的、低俗的民俗民风,严厉惩处侵犯善良风俗习惯的行为。3.2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类犯罪的完善。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类犯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不可修复或者修复成本巨大的。因此对于此类犯罪故意犯和过失犯都要规制。第一,应当考虑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的法益保护范围,如千年古树、城乡古建筑和其他具有重要纪念价值或者象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的组成部分。消除任何实施破坏行为而企图逃避形式处罚的侥幸心理。第二,对于公职人员过失造珍贵文物损毁、流失在量刑上“一刀切”式的规定,可以参照刑法第149条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行为的法条适用的规定。后果特别严重同时构成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玩忽职守罪的,依照较重的处罚。如此一来,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后果特别严重的,便可以玩忽职守罪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活动中,个人的严重失职行为对非物质文化的实物及其组成部分所造成的损毁、流失,也是不可弥补和复原的,故不能免除处罚。这也从侧面要求负有保护、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人员具有更高的谨慎注意义务,从而防止珍贵文物、古建筑等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损毁、蔑视。3.3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犯罪的完善。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犯罪的完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善现有刑法规定。即扩大假冒商标罪犯罪客体的保护范围,给予未注册的驰名商标、注册服务商标同等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完善,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刑法保护的一种完善。另一方面,其他知识产权犯罪未能有效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设“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犯罪”,让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传统礼仪和历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刑法的保护下得到更好的弘扬。

查看全文

当前档案学研究及档案工作中的唯心主义表现

【正文】

近年来,档案学研究学术思想活跃,成果累累。但是不能不指出,在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中,不少人存在着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见诸于杂志和刊物上。本文试图就档案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谈点浅见陋识,以期与同行讨论并求教于同仁。

一、档案学研究的正确思维方法

在谈正题之前,先阐述自己立论的基础,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没有过时,它仍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科学研究和各种社会实践(包括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的惟一正确的思维方法。脱离了它,科研和实践就可能出现偏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仍是指导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

二、唯心主义思维方法任当代档案学研究中的表现事例

“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不可知论”是档案学研究中唯心主义的典型事例。比如,有人在论述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时说:电子文件“是人们无法感知的”、“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与纸质档案不同,电子文件、电子档案能“超越时空”,在不久的未来,档案工作者将面对“虚拟档案馆”、“无墙档案馆”等等,笔者认为这些论点的核心是否认电子文牛和电子档案的物质性,不妨对此逐个分析:

查看全文

档案工作中唯心主义表现研究论文

【正文】

近年来,档案学研究学术思想活跃,成果累累。但是不能不指出,在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中,不少人存在着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见诸于杂志和刊物上。本文试图就档案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谈点浅见陋识,以期与同行讨论并求教于同仁。

一、档案学研究的正确思维方法

在谈正题之前,先阐述自己立论的基础,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没有过时,它仍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科学研究和各种社会实践(包括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的惟一正确的思维方法。脱离了它,科研和实践就可能出现偏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仍是指导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

二、唯心主义思维方法任当代档案学研究中的表现事例

“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不可知论”是档案学研究中唯心主义的典型事例。比如,有人在论述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时说:电子文件“是人们无法感知的”、“能剥离载体而单独存在”、与纸质档案不同,电子文件、电子档案能“超越时空”,在不久的未来,档案工作者将面对“虚拟档案馆”、“无墙档案馆”等等,笔者认为这些论点的核心是否认电子文牛和电子档案的物质性,不妨对此逐个分析:

查看全文

小议慢性疼痛的治疗问题

摘要:疼痛是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疾病和创伤都伴随有疼痛存在。特别是晚期癌痛和慢性顽固性疼痛,医药论文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有效的止痛治疗,尤其是对于晚期癌症和慢性顽固性疼痛病人的治疗,已经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晚期癌痛患者,静脉或口服阿片类药物是唯一能够部分缓解疼痛的方法,但是这样又带来了诸多的副作用,如起过度镇静、呼吸抑制、便秘以及成瘾等。

关键词:慢性疼痛基因治疗定义

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的出现,给癌痛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它同样存在着难以长期维持、增加感染机会、费用较高等问题。寻找更方便、有效、作用持久且经济、安全的镇痛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克隆细胞移植川和异种组织细胞移植的出现,为慢性疼痛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近年来,又提出了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来处理慢性疼痛问题的新思路工,并且已有许多科学家开始对这方面进行了深人细致的研究。

一、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

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1993年给人类基因治疗下的定义为:“通过对活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而进行的医学治疗。这种改变可在活体外进行,然后应用于人体,或者直接在人体内进行”。从该定义可知,存在两种基因治疗方式:即间接体内法(exvivo)和体内法(invivo)。前者是通过选择适当的靶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转移,筛选可表达外源基因的细胞,再将这些细胞转移至体内。这是基因治疗前期最常用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将细胞移植回体内前,可以对细胞进行检查和优化。但该方法仅局限于可移植细胞,如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等,同时仍需对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进行检查。该方法的另一缺陷是细胞移植回体内后其基因表达关闭,必须开发和寻找合适的启动子。另外该法还面临着如何长期保持移植细胞功效的问题。体内法则是直接在体内改变与修复遗传物质。目前对其研究日益增多,可能将成为基因治疗最有前途的方法。基因治疗中要将某一目的基因转移到靶细胞,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

基因治疗载体可分为病毒型和非病毒型两类。病毒型载体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和疤疹病毒。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经过改造的、具有穿膜特性的病毒作为载体,定向地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然而由于人体自身具有抗病毒的免疫系统,使用病毒载体作为媒介来传递DNA时就不得不面对宿主的免疫反应。非病毒型载体包括:脂质体、裸露DNA和DNA包装颗粒,范围从裸DNA显微注射、电激法、基因枪技术等各类物理学方法到聚阳离子赖氨酸或阳离子脂质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