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基础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8 00:41: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物质基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深究血清物品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
血清药物化学主要是研究血清中的化学物质,观测血清中外源性活性物质及其作用和代谢规律,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1989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提出了“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1997年,国内发表了“中药及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一文,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理论。近十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就其研究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1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现状
1.1血清药物化学在单味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国内提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之前,就已有学者对远志、越桔、白术、东北红豆杉、地黄等单味中药展开过研究。近年来,有更多的人将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应用于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1.1.1茵陈蒿口服给药发现6,7-二甲氧基香豆素(6,7-dimethylesculetin,DME)为茵陈蒿汤的主要血中移行成分,药效研究证明其具有利胆、抗炎、利尿、降血脂等一系列茵陈蒿生药的药效,因而认为6,7-DME为该方的主要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1.1.2当归给药血清中,藁本内酯二聚物、藁本内酯、z-Butylidenephthalide、z-6,7Epoxyligustilide和falcarindiol等5个物质的相对含量比原药中高,分析这些成分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它们有可能是当归的药效活性物质。
1.1.3土茯苓唐氏等对单味中药土茯苓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表明,大鼠含药血清中的特征峰代表的物质很可能为原型成分,即药效成分。
天癸的物质基础分析论文
[关键词】天癸肾精生殖之精
天癸,源于先天,为先天之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是促进人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人体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肾中真阴不断得到充实而化生并成熟。本文就天癸的物质基础做一初步探讨。
1历代医家对天癸的认识
1.1肾间动气说《金匾要略》:“先天天癸,谓肾间之动气。”《医学入门》:“人两肾之间,白膜之内,一点动气,大如箸头”即肾间动气。
1.2主阴精说以马玄台为代表。他说:“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积而生,故阴精为天癸也”。
1.3女精学说清·沈尧封《沈氏女科》说:“天癸是女精,由任脉而来,月事是经血,由太冲而来。即认为天癸是女精,为女性所独有的。”
天癸的物质基础研究论文
【关键词】天癸肾精生殖之精
天癸,源于先天,为先天之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是促进人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人体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肾中真阴不断得到充实而化生并成熟。本文就天癸的物质基础做一初步探讨。
1历代医家对天癸的认识
1.1肾间动气说《金匾要略》:“先天天癸,谓肾间之动气。”《医学入门》:“人两肾之间,白膜之内,一点动气,大如箸头”即肾间动气。
1.2主阴精说以马玄台为代表。他说:“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积而生,故阴精为天癸也”。
1.3女精学说清·沈尧封《沈氏女科》说:“天癸是女精,由任脉而来,月事是经血,由太冲而来。即认为天癸是女精,为女性所独有的。”
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就是GDP吗?
问: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请问,如何理解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就是GDP吗?
———番禺路350弄史帆
答: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直接用“是”或“不是”来简单回答,而必须进行一番分析再得出结论。首先要弄清的是:什么是GDP?按照通常的解释,GDP是以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包含货物和服务在内的最终产品的总和。
可见,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是体现经济总量的指标;而GDP增长速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核心指标;GDP的人均水平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财富创造能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提供了依据。一般而言,GDP即国内生产总值越多、GDP人均水平越高,一国的经济实力就越强,社会成员占有的社会财富就越多,国家也越有能力调节社会各区域、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越有能力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越有财力支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越有力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GDP能够构成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而发展最重要的内容,是以GDP增长体现的经济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许多都是与这个主要矛盾相联系或由其引发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立足于解决这一矛盾,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GDP增长或经济发展并不是社会和谐的唯一条件,但在经济落后或物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真正和谐的社会是不可能出现的。历史上,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斗或战争,往往因物质资源的匮乏而引起。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从而物质财富的多寡,决定着一个社会利益空间的大小。而我国古代思想家也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说明,经济发展是百姓丰衣足食、“知礼节”、“知荣辱”的重要前提,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诚然,富裕不一定意味着社会和谐,但贫困肯定不会促进社会和谐。可以说,离开了经济发展,要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贸易互补构成合作物质基础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的现状分析;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结构的比较;结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贸易总量变化分析、以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边境小额贸易平稳增长、国别集中度较高、年来年均增速均超过五成、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国别结构分析、贸易商品结构分析虽然现在我国已经实现了出口工业制成品的目标、东盟的产品出口结构、新加坡是东盟里面唯一的发达国家、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东盟中处于第二层次、东盟的出口市场结构、新加坡属第一层次,其产业结构已具有发达国家的特征、我国与东盟产业的竞争性、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初级产品上的互补性较强、中国出口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进口之间的互补性较强等,具体请详见。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的现状分析
1、贸易总量变化分析
(一)以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边境小额贸易平稳增长。
(二)国别集中度较高。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前二十位的贸易国中,东盟成员国占五个。合计占同期全国与东盟进出口总值的91.3%,国别集中度较高。
(三)进出口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等东部沿海省市,云南、广西发展迅猛。近年来年均增速均超过五成,2007年前三季度排名分列全国第十位和第十一位。
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分析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系统工程,只有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着力建设,才有可能建设成功。“和谐”两字由“和”与“谐”够成,和字的意义即禾,指物质基础。中国从1992年的十四大开始,选择了市场取向的社会主义改革,事实证明,我们成功地运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发展中国的经济,使各阶层群众在社会的进步中找到自己的发展位置,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财富涌现出来。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00多亿元,达到如今的20多万亿元。除去物价等因素,增长了几十倍。中国的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四位,超出人们预料地走出“短缺经济”状态,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物质基础。
总书记今年参加全国两会政协组讨论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构建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目标变成现实;构建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将目前处于一定滞后状态的社会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国人民长期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在现阶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增长,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否建成和谐社会的关键,取决于经济能否保持可持续的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建不成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总是第一位的,但不应是唯一,社会各项事业必须相应发展,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社会建设滞后了,产生诸多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也因得不到社会方面应有的支撑而受到阻滞,所以要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抓紧补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的课。
第二,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结构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骨架,基本国情、地情。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一般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与之相适应。现代社会,既要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也应有现代化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包括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结构是社会阶层结构。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一般都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这样的社会,才是比较稳定、健康、和谐的社会。
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经济结构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别是由于户口、就业、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到位,所以,中国现在的社会阶层结构既没有与经济结构相适应,更没有达到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水平,离“橄榄形”的结构还有很大的差距。该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还没有小下去(现在还占就业人员的40%以上),而该大的社会中间阶层还没有大起来(现在还只占从业人员的20%左右),这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还不合理的根本原因。
党中央提出了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任务,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能认为加强社会发展就是加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这些社会事业当然是应该加强发展的,但更重要的是构建好社会结构,通过改革和调整,建立一个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社会结构。
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物质基础论文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旅游部门对发展国内旅游重要性认识不够,发展国内旅游的方针、政策、措施不具体和缺乏力度,对发展国内旅游宏观管理和正确引导不够,制约着国内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发展国内旅游业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重视。
国内旅游是指本国人民在国境线内进行的游览活动。这种消费行为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进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世界各国旅游事业的成长阶段与开发政策各有其特点。在发达国家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满足后,国内旅游业开始繁荣兴盛,继之国际旅游业也发展起来,这种国际旅游业既包括本国旅游者的出国旅游即支出旅游,也包括外国旅游者的入境旅游,即收入旅游,这些发达国家生产、消费发展,不存在象落后国家那样由受先进国家消费示范效应影响而产生的“早熟消费”现象,发展旅游业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社会总需求不足和由此产生的失业问题,具有福利性质。
而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则率先发展国际旅游业中的收入旅游即入境旅游,并且这种收入旅游随着由经济发展引致的外汇瓶颈加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益重要。同时,伴随国内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业也兴盛起来,到迈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美元的新兴工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时,国际旅游业中的支出旅游即出国旅游也崛起繁荣,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的初期目的主要是为了赚取外汇,发展经济。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1000美元,外汇紧缺,只发展接待外国旅游者的收入旅游。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外汇仍然紧缺情况下,这时,由于国内人民收入提高,国内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但出国支出旅游仍未发展,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外汇紧缺解除,这时出国旅游也发展起来了,台湾省是我国旅游业先行发展地区之一,它于1956年开始发展旅游业,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200多美元,外汇紧缺,因此首先着重发展国际旅游业中的收入旅游。从1956年到1979年期间,它始终不提倡国内旅游,随其自行发展,到了1979年台湾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国际收支出现大幅度的稳定顺差达几百亿美元,这才开放国际旅游业中的出国支出旅游。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的供给和服务一时很难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为了缓解矛盾,促进旅游业顺利发展,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政策,并从各方面采取有力保证措施,增加国际旅游供给,使国际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这时期,对国内旅游先后提出了灵活的政策和要求。80年代,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成熟和保证国际旅游优先发展,要求国内旅游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稳步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其消费构成和消费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出旅游成为新的时尚,开放较早、收入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居民就更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国内旅游业的产出水平,已达到国际旅游业产出水平的1.68倍。①与此同时,近两年中国边境旅游的口岸增加,路线延长,无数增多,为边境旅游提供了方便,使边境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业的焦点,其次,东南亚地区也成为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国内旅游向出国旅游的延伸。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我国国民经济必将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国内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经济勃勃发展,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已不满足封闭式的家庭生活,而是迫切希望通过旅游达到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的高层次的需求。随着城市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五天工作制”的实行,农民自由支配时间增多,旅游将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旅游市场潜力很大,为发展国内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资产充足培养人才提供物质基础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高校资产概念的界定;高校资产管理现存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体系的对策;结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高校资产是指高校所占有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资产管理意识不够,管理机构不健全、资产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资产管理各环节内部缺陷、资产购置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存在盲目购置或重复购置的现象、强化资产管理的意识,引入市场机制、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实施绩效考核、建设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平台、提高资产管理人员队伍整体水平、岗前培训和学历培训业务素质培训,使资产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性管理转变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校资产管理方面的现存问题,对深化资产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充足的高校资产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物质基础,而目前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弊病,如资产管理观念淡薄、资产购置使用不合理、管理队伍水平有限等问题严重制约高校资产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高校资产资产管理对策
一、高校资产概念的界定
《高校学校财务制度》二十九条规定:“高校资产是指高校所占有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根据各种资产转化为货币资金所需时间的不同,将高校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二、高校资产管理现存的问题
高中生物教案-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由这些化学元素构成的各种化合物。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知识,是学习后面几章必备的重要基础。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本章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两节教材。第一节教材需用1课时教学,第二节教材需用2课时教学。此外,有1个学生实验。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接着,讲述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三方面内容。
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内容,一开始就指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紧接着以玉米和人体为例,将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以及这些元素的含量列成表。通过对表中内容的分析,概括出两点:一是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O、H、N;二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含量相差很大,由此进一步提出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和种类。
关于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的内容,首先强调指出,在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这6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接着,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进一步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强劳务输出,既可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使群众生活宽裕起来,又可以使群众学到技术,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养成文明卫生习惯,促进乡风文明。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兴县富民的重要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扶风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农业人口42.2万人,占总人口的92.2%,富余劳动力近15万人。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就业服务、促进劳务输出,努力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全县在外务工人数达到11.3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4.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68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200*年,我们决心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劳务输出平台
一是健全行政推动体系。县上成立由县级领导担任组长,各乡镇乡镇长、有关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对劳务输出工作全程服务、全程指导、全程督查。坚持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与各乡镇签订劳务输出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强化各级组织的支持、服务、组织、协调功能。对劳务输出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个人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干部抓劳务输出的积极性。二是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完善以县职教中心、县就业培训中心、胜利技校为支撑,23所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抓特色,乡镇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搞普及的劳务输出培训体系,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扩大劳务输出培训的覆盖面。坚持先培训、后输出,订单培训和就业能力培训相结合,实用技术培训和从业素质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开展多行业、多等级、多技术的培训,年内培训农民1.5万人,培训输出率达到80%以上,使外出务工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高“培训、职介、就业”一体化服务水平。三是强化支持服务体系。充实加强县劳动就业管理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工作力量,每个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至少确定1名专职工作人员,每个村至少配备1名劳动保障信息员,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责任五落实,进一步提升三级劳务输出网络服务水平。强化公共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县劳动力市场、县职介所、县人才交流中心等公办职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抓好12个劳务输入基地建设,在广东、上海、苏州等劳务输出目的地设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有效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对民办中介机构实施规范化管理,统一指导,统一考核,统一奖惩,使之成为组织劳务输出的重要力量。通过各方努力,形成政府引导、职业培训、中介连接、基地输出的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劳务输出的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