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因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7 23:26: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无因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无因管理

民事救济对策的无因管理探索

在我国民事立法和理论中,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都是作为债的一种类型而存在的,即二者都是债权这样一种实体权利的产生方式,这和大陆法系重视实体权利的基本观念是一致的。不过,法谚有云:有权利,斯有救济(Ubisjus,ibiremedi-um),对民事权利的救济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合同法和侵权法的领域,学者已经对损害赔偿理论和实际履行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而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所代表的独特的救济理念和救济方式却为我们所忽视。这些救济理念应当渗透到民商法的全部领域,特别是侵权法和合同法领域中。我们在此从讨论“准无因管理”(又名“不真正无因管理”)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和比较法上的分析,提出这样的观点:大陆法上的准无因管理概念是为了弥补侵权法和合同法给当事人不能提供充分的救济而产生的,侵权法中的救济理论若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的侵权法的救济若能得到比较灵活的运用的话,准无因管理制度并无独立存在之价值;并由此初步论证借鉴英美法上的返还法(lawofrestitution)理论,把无因管理制度作为民事救济制度之重要一环的必要性。

一、大陆法系的“准无因管理”概念

根据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即使事实上管理了他人的事务,但若欠缺“为他人管理事务的意思”,原则上不能构成无因管理[1]602.下面有两个例子:

例1:甲明知道乙是某发明专利的权利人,自己没有该项专利,却仍然利用该专利生产产品,取得巨大的收益。

例2:甲没有经过乙的许可,把乙的小说作品拍成电影,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在这两个例子当中,行为人明明知道自己没有某项知识产权,却擅自使用并获得丰厚利益,这构成很典型的侵权,权利人原本可以按照侵权和不当得利的规则请求侵权人赔偿自己的损失,而并不能适用无因管理的规则。但是,根据传统民法理论,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一般是以本人的损失为准,不能及于“管理人”以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等而取得的利益;如果能适用无因管理的规则,那么赔偿的范围就不受本人损失范围的限制,管理人有义务全部返还所得利益(当然,“管理人”也可以根据无因管理规则保留部分利益作为“管理费用”)。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调整目的,在司法中准用无因管理的规则,可以为权利人提供更好的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形不仅出现在知识产权的领域,比如下面的例子即出现在传统债法的领域。

查看全文

无因管理试析论文

内容摘要: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无因管理法律制度源于古罗马法,近代各国民法建立相应的无因管理法律制度。无因管理法律制度倡杨社会互助的道德追求,确认无因管理的合法性,以阻却管理行为的违法性,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在性质上,无因管理是一种事实行为。无因管理有真正无因管理和不真正无因管理两种类型,真正无因管理包含适法无因管理和不适法无因管理,不真正无因管理包含误信管理、不法管理和幻想管理,不同类型的无因管理,其构成要件不同,产生的法律效果亦不同。

关键词:无因管理适法无因管理不适法无因管理不真正无因管理

引言

我国古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遗训,今有“见义勇为”之义举。罗马法有“干涉他人之事为违法”,英美法系亦倡导“私法自治”的原则。然而人类之存在,彼此互相联系,如何规范人类之行为,一方面维护禁止干涉他人之事务的法律原则,一方面又要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干预他人事务为合法,趋利避害,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罗马法创设了无因管理法律制度,近现代大多数国家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因管理制度。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也对无因管理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颇难操作,笔者拟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对无因管理的概念、缘起、特征及其意义以及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无因管理的类型及其法律效果进行探讨。

一、无因管理的概念及缘起

1、无因管理的概念。

查看全文

无因管理在保险合同中的利益论文

[摘要]:投保人基于无因管理而与保险人订立的保险合同是否具有保险利益这一命题在我国目前的理论研究处于空白,然而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这种情况,保险公司一方是以管理人不存在保险利益而拒赔。这样的拒赔理由是否充分?如何看待作为弱势群体的相对方的利益?本文综合考虑这一命题的价值判断,功能目标,实效运用试进行相关的法技术建构。

[关键词]:无因管理,保险利益,财产保险合同,人身保险合同,责任保险合同

一、关于无因管理的认识

在罗马法中有一句格言:“干涉他人之事为违法”。但也正是在罗马法时代,无因管理被列为了准契约,视为债的发生依据之一。《法国民法典》沿用此分类,该法典第1371条将准契约解释为:“为个人纯属自愿的行为而对第三人发生的义务,有时为当事人双方相互的义务”。第1375条具体规定为:“所有人的事务如管理良好者,所有人应履行管理人以所有人名义所订的义务,补偿管理人因管理而负担的一切个人债务,并偿还管理人支出的一切必要的费用”。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开始将无因管理作为债的独立发生依据而进行专门规定。之后,许多国家的法律,诸如瑞士债法、日本民法等均将其作为完整独立的债。无因管理之所以在各国民法中都加以肯定,这主要是从无因管理的社会功效方面考虑,无因管理的存在发扬了人们之间互助的美德,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因而立法者赋予它在法律上对于无法律依据而干涉他人事务的行为具有阻却违法性的效果。

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对无因管理的规定是:“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从这一条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到无因管理有三个构成要件:1.管理他人事务2.需要为他人利益管理他人事务之意思。3.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目前学界关于无因管理的界定不一,笔者倾向于台湾郑玉波先生的观点,将无因管理分为无因管理和准无因管理中的不法的无因管理。

二、无因管理在财产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

查看全文

无因管理制度的道德考量

一、国内外无因管理制度相关规定的对比研究

(一)国内外无因管理制度相关法条的形式对比

《德国民法典》第677条至第687条对无因管理制度有相对详细的规定,其中,第677条就管理人的义务规定如下,“为他人处理事务而未受该他人委托的人,或为他人处理事务而对于该他人无权以受委托以外的方式为之处理事务的人,必须斟酌本人真实或可推知的意思,像本人的利益所要求的那样,管理该事务”[1]。同时第678条就违背本人意思的事务管理、第681条就管理人的附带义务、第687条对非真正的事务管理进行了相关规定,其余法条就不再一一举例,由此可见,《德国民法典》对无因管理制度作了比较详实的规定。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发展较早于内地,关于无因管理的相关规定也较内地完整严密,2010年5月26日修订的台湾现行“民法”第172条至第178条,就无因管理制度进行了规定,其中,第172条就无因管理之要件做如下规定,“未受委托,并无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者,其管理应依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以有利于之方法为之。”第173条就管理人应尽之义务,第178条就无因管理经承认之效果等相关制度规定皆做了详细规定。

(二)关于无因管理制度中的道德展望

自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消除前苏联对我国民法制度严重冲击影响以来,我国更多的是继受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民法制度,所以,有必要就此二者关于无因管理制度的研究探知一二,以对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的构建产生借鉴和引领作用。此种对比更进一步说明目前我国无因管理制度从理论构建上来讲不那么完善,与此同时,关于无因管理制度的相关实务案件却少之又少,笔者查阅了北京市各个基层法院以及高院和最高院的近年裁判文书及案例汇总,关于无因管理的纠纷案件少之又少,即使出现也大多是夹杂于其他类型案件中以小块形式存在。针对这种现象,王泽鉴先生的观点比较中肯,实务上关于无因管理的案例尚不多见,其主要原因系管理他人事务多出于助人的善行,属于好的撒马利亚人,就管理所生费用的偿还或损害赔偿,当事人多会自行处理,非有必要,不会诉诸法律[2]。王泽鉴先生的观点很明确的指出了无因管理制度中的道德成分,也从侧面印证了缘何司法实务中此类型案例如此稀少,这背后的原因恐怕不只是法律制度的问题,往深层次考虑,道德又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无因管理制度产生如此这般那般的影响。法律与道德这对命题似乎如影随形,彼此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而无因管理制度中的道德成分在笔者看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无因管理制度中的道德作用,有必要就法律与道德此消彼长之争的前世今生简述一番。

二、由无因管理制度引发的道德和法律关系的思考

查看全文

无因管理制度损害赔偿责任论文

摘要:无因管理制度是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该项制度的创设内含道德的!经济的!法律的多层面的价值考量。对无因管理制度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研究,但对对无因管理制度中不当无因管理尤其是不当无因管理的损害赔偿问题,国内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与不当无因管理损失赔偿问题相关的几个主要概念,包括无因管理、不当无因管理、无因管理损害赔偿;接着作者着重分析了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的性质和范围;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在分析了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的立法之后,为我国未来民法典针对不当无因管理提出了立法建议。

关键词:无因管理,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

一、概念的界

(一)无因管理

1.无因管理的含义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如收留他人离家迷路的儿童,雨夜为出门的邻居抢修房屋,岁末为外出的邻居代缴水电费等都是无因管理。为他人进行管理或服务的人称为管理人,受管理事务之他人称为本人。因管理人之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而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无因管理之债。无因管理上的“无因”是指没有法律上的义务,包括约定义务和法定义务。如前述事例中,假设房屋主人与邻居曾有过约定,要求邻居在自己外出时帮助照看房屋,并承诺给予一定报偿,那么邻居为其加固、修缮房屋是为尽义务,并非无因管理;而如果房屋主人与邻居事先并无任何约定,则此时其行为属于无因管理。无因管理起源于罗马法,彼得罗•彭梵得在他的《罗马法教科书》中写道:“在主人或被经管人不知的情况下经管他人事务,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无因管理。”拉丁语中,指管理他人事务,最早适用于为不在之人(尤指远征在外得军人)管理事务。德语中指无委任之事务管理,英语中称为managementofaffairswithoutmandate,所不同的是,德瑞民法均将无因管理视为无委任之事务管理,认为无因管理系由本人与管理人之间的事实关系,而形成类似委任契约的效果,故将其规定于委任契约之下;而台湾地区民法则同于日本民法,认为无因管理系债之发生原因之一,与契约、不当得利及侵权行为并列,但又规定管理事务经本人承认者,适用关于委任之规定,故又与德瑞民法有相似之处。

查看全文

不当无因管理的法律赔偿责任界定论文

摘要:无因管理制度是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该项制度的创设内含道德的!经济的!法律的多层面的价值考量。对无因管理制度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研究,但对对无因管理制度中不当无因管理尤其是不当无因管理的损害赔偿问题,国内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与不当无因管理损失赔偿问题相关的几个主要概念,包括无因管理、不当无因管理、无因管理损害赔偿;接着作者着重分析了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的性质和范围;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在分析了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的立法之后,为我国未来民法典针对不当无因管理提出了立法建议。

关键词:无因管理,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

一、概念的界

(一)无因管理

1.无因管理的含义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如收留他人离家迷路的儿童,雨夜为出门的邻居抢修房屋,岁末为外出的邻居代缴水电费等都是无因管理。为他人进行管理或服务的人称为管理人,受管理事务之他人称为本人。因管理人之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而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无因管理之债。无因管理上的“无因”是指没有法律上的义务,包括约定义务和法定义务。如前述事例中,假设房屋主人与邻居曾有过约定,要求邻居在自己外出时帮助照看房屋,并承诺给予一定报偿,那么邻居为其加固、修缮房屋是为尽义务,并非无因管理;而如果房屋主人与邻居事先并无任何约定,则此时其行为属于无因管理。无因管理起源于罗马法,彼得罗•彭梵得在他的《罗马法教科书》中写道:“在主人或被经管人不知的情况下经管他人事务,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无因管理。”拉丁语中,指管理他人事务,最早适用于为不在之人(尤指远征在外得军人)管理事务。德语中指无委任之事务管理,英语中称为managementofaffairswithoutmandate,所不同的是,德瑞民法均将无因管理视为无委任之事务管理,认为无因管理系由本人与管理人之间的事实关系,而形成类似委任契约的效果,故将其规定于委任契约之下;而台湾地区民法则同于日本民法,认为无因管理系债之发生原因之一,与契约、不当得利及侵权行为并列,但又规定管理事务经本人承认者,适用关于委任之规定,故又与德瑞民法有相似之处。

查看全文

本权法定占有遗失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遗失物拾得的要件及拾得与无因管理的关系;无因管理对恶意占有和善意占有的排除;对遗失物进行无因管理而占有的主客观分析;无因管理占有的本权及法定占有媒介关系;区分对遗失物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的意义;小结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遗失物拾得的要件、遗失物拾得与无因管理的关系、无权占有分为恶意占有和善意占有、无因管理,是在没有法律义务的情况下,管理人为本人管理事务、无因管理占有的本权、法定占有媒介关系、法律肯定、道德取向与轻过失免责、明确占有保护、必要费用请求权及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依据、第三人有偿取得遗失物的性质及失主请求返还的除斥期间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内容提要:若拾得人对遗失物进行了无因管理,由此发生的占有不属于恶意占有,也不属于善意占有,而是有权占有,存在本权和法定占有媒介关系。将对遗失物进行无因管理而占有认定为有权占有,具有明晰规则适用等意义。通说认为拾得人对遗失物的占有为无权占有。实际上,对遗失物的占有存在有权占有和无权占有两种情况。

论文关键词:遗失物;无因管理;有权占有

一、遗失物拾得的要件及拾得与无因管理的关系

(一)遗失物拾得的要件

遗失物是非依失主的意思而失去占有的有主动产。遗失物之拾得,乃“发现而占有之行为也。不仅以认识遗失物为已足,且须占有之”。{1}拾得性质上为事实行为,{2}但遗失物之拾得,存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要件。

查看全文

见义勇为制度民法体系归属分析

摘要:在我国民法总则中规定了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双轨制的立法模式,在法律使用中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实际法律事故发生时无法做到很好地辨别。见义勇为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无因管理行为,被救助人的法律地位不如无因管理中的无因管理人,在价值评价上存在着相应的矛盾,在判定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通过梳理双轨制立法模式,发现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提出了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关系处理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见义勇为;制度;民法体系

在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的关系上,二者是采用双轨制的立法模式,而我国民法总则沿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在不同的条数中分别规定了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但是在使用上还存在诸多矛盾,立法论上应该选择更加系统的立法模式,将其达到一定高度后会有效减少矛盾的产生。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仍然采用见义勇为这一概念,明确论证范围推动我国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发展。

一、双轨制立法模式梳理与问题的提出

1.双轨制立法模式梳理。我国在早期的立法过程中就对双轨制立法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也对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进行了系统的概述。见义勇为和无因管理二者并行不是我国民法总则中独创的,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考虑到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对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纠纷进行分析,不同的案件也在不同的联系中将民法债权进行细化,也对无因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进一步明细。在1986年对无因管理的民事权利及发生原因做了规定,在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对民事权利予以保留。很多学者在对无因管理系统了解过程中,都将无因作为一种债的发生原因。同时无因管理的原则性规定是很多学者在设立合同时所掌握的,而另一方面民法总则在正式通过的过程中,借助了民法草案的方式,通过对其他国家相关法律的借鉴来对无因管理进行界定,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俄国的法典中没有明确其债权原因,而是单独将其定位一种债的特点。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财产是人民的,我们也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确定后,通过最高法院对法律进行进一步修正以保证见义勇为者在行动时得到更多的保障,避免受害者承担责任,这更利于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双轨制立法模式带来的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已经完整地规定了其构成要件和法律的后果,属于完全符合要求的一种求全基础。其性质上也属于较新的法律条文,这样的双轨制立法模式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应用上还存在着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问题,行为人上受益人请求补偿自己时无法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权利。在民法总则运用时其法律后果较为明显,第一,不同请求人收益补偿的需要确定侵权人的责任情况,而侵权人没有能力赔偿的需要要求侵权人赔偿。对于当前的法律而言,受益人没有对见义勇为者补偿的义务,法律也没有规定要进行酬谢,只是通过道德约束来进行。可见当前的责任形态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受益人的补偿和赔偿需要通过本人的损失情况来合理界定,没有按照正确的心理要求进行赔付。第二,当前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还存在相关差异。为了进一步减少受害者的损失,需要受益人提供更多的补偿,才能够使受益范围更加明晰,同时对社会的督促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管理义务出现时,就要做到尽量进行管理,即使没有也不能请求被管理人赔偿。第三,补偿范围也不同。行为人有补偿义务,但是并没有要求全额来补偿,而受益人的经济情况需要由法院来决定,通过对比可见行为人作出见义勇为之事还需要更加系统地进行裁决,而这一评价矛盾是双轨制立法的主要问题,影响我国立法的规范性和正当性。

二、危难救助义务分析

查看全文

损害赔偿责任研究论文

摘要:无因管理制度是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该项制度的创设内含道德的!经济的!法律的多层面的价值考量。对无因管理制度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研究,但对对无因管理制度中不当无因管理尤其是不当无因管理的损害赔偿问题,国内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与不当无因管理损失赔偿问题相关的几个主要概念,包括无因管理、不当无因管理、无因管理损害赔偿;接着作者着重分析了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的性质和范围;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在分析了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的立法之后,为我国未来民法典针对不当无因管理提出了立法建议。

关键词:无因管理,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

一、概念的界

(一)无因管理

1.无因管理的含义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如收留他人离家迷路的儿童,雨夜为出门的邻居抢修房屋,岁末为外出的邻居代缴水电费等都是无因管理。为他人进行管理或服务的人称为管理人,受管理事务之他人称为本人。因管理人之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而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无因管理之债。无因管理上的“无因”是指没有法律上的义务,包括约定义务和法定义务。如前述事例中,假设房屋主人与邻居曾有过约定,要求邻居在自己外出时帮助照看房屋,并承诺给予一定报偿,那么邻居为其加固、修缮房屋是为尽义务,并非无因管理;而如果房屋主人与邻居事先并无任何约定,则此时其行为属于无因管理。无因管理起源于罗马法,彼得罗•彭梵得在他的《罗马法教科书》中写道:“在主人或被经管人不知的情况下经管他人事务,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无因管理。”拉丁语中,指管理他人事务,最早适用于为不在之人(尤指远征在外得军人)管理事务。德语中指无委任之事务管理,英语中称为managementofaffairswithoutmandate,所不同的是,德瑞民法均将无因管理视为无委任之事务管理,认为无因管理系由本人与管理人之间的事实关系,而形成类似委任契约的效果,故将其规定于委任契约之下;而台湾地区民法则同于日本民法,认为无因管理系债之发生原因之一,与契约、不当得利及侵权行为并列,但又规定管理事务经本人承认者,适用关于委任之规定,故又与德瑞民法有相似之处。

查看全文

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探讨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现状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物质需求,随着全世界人口数量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粮食危机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此时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为解决粮食危机提供了希望。但是转基因食品由于其毒性强,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大等因素被社会大众质疑。针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声音越来越多,在对转基因食品无法定论的背景下,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经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社会大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程度越来越深,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就多次到美国亲身实践,深入调查转基因食品,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深入了解,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国内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讨论。因此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是势在必行,必须通过立法的手段来不断完善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国家政府部门还应该对转基因食品加强监管,不断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技术研究,从而保证转基因食品技术与社会稳定二者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然而由于我国对食转基因食品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这项制度里很多规定都缺乏客观性和实践性。例如很多安全评价制度,标识制度。虽然有了整体性的规定,但是很多分项的条款都没有进行细致的论述。尤其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缺乏具体标准、具体办法,没有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另外,由于配套管理办法是国家的多个部门共同出台的部门规章制度,虽然在法律地位上是相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多部门规章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管理范围和执行标准互相冲突交叉,具体执行时困难重重。在针对一些具体的转基因食品实践时会出现多头管理,权责不明的现象。最后我国针对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还有一部,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针对食品安全方面最高位阶的立法。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针对转基因食品的法律条文确实寥寥无几。仅仅是明确了当前的转基因食品应该明确标识,以及出现问题时应该承担的相应赔偿责任,仅此而已,没有对转基因食品的成分含量、过敏性、毒性等其他多方面的不良因素进行系统的阐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缺少科学性的标准划分。很多概念只是笼统的叙述。转基因食品与传统的食品有着显著的不同。当前我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技术也就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在立法方面缺乏技术层面的科学立法依据,但是还要从立法方面对其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严格限制,而我国关于转基因方面的法律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就需要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出台专门的法律规定,更加细致全面的规范监管转基因食品。

二、欧美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比较

转基因食品是近几年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型技术,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和应用程度各不相同,美国和欧盟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上的态度最具代表性,美国法律对转基因食品对传统食品实施“实质等同”的原则,而欧盟则以“预防为主”作为基础来制定转基因食品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在欧洲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强制性按照管理,从而避免转基因食品在市场上大肆泛滥。但实际上当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但是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负责,欧盟各国始终保持着对转基因食品的谨慎态度。在市场推广方面严格的限制当中,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技术的管理也是十分严格的。具体表现在欧盟对本区域内的食品管理方面。当地的食品有关部门强制要求那些掺入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必须贴上带有特殊明显的标签,只有食品中夹杂了转基因成分的含量低于0.9%以下的标准时,才能够补贴特殊明显的标签。而对于美国来说,与欧盟截然不同,他们认为只要无法证明转基因食品存在明显的危害,就不应该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提出质疑,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方面也不应该有差别性的对待,因为这种思想和理念,美国在转基因食品方面的管理比较宽松,将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纳入正常食品的管理范畴。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在转基因食品方面的立法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且我国政府对待任何新生事物一直保持着包容和谨慎的态度,既要解放思想,积极的接受新事物,也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针对转基因食品我们政府也在大胆的实验研究,不断探索转基因食品技术。但是在将转基因食品推向市场过程中则怀着谨慎的态度。具体来说,首先明确预防为主,信息透明原则。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与欧盟基本相似,在立法方面必须慎之又慎,转基因食品目前仍然缺乏科学道理来支撑它的安全性、可靠性。仍然存在很多未知的威胁,在没有足够的科学论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具有可靠的安全性之前,我们仍然会坚持预防为主、风险防范的原则,从根本上杜绝转基因食品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直接威胁。同时,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转基因食品在未来会存在安全隐患的可能,那么就会给广大消费者造成巨大的恐慌。在无法对经营食品的安全性做出科学明确的定性之前,商家在销售转基因食品之前必须贴上明显的标志,明确告诉广大消费者这样的食品是转基因食品,把选择是否购买转基因食品的选择权交给广大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做决定。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是本着这样的原则,农业部部长韩长富在回答一些记者的提问时就做出过这样的表述:“是否接受转基因食品应该交给广大消费者,我们不能过多的干预,只是明确告诉广大消费者,从包装上怎么鉴别产品是否为转基因食品”。其次,制定严格的准入门槛。为了更有效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广大人民全部能够买到放心安全的食品,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市场销售的食品制定严格的准入门槛。与传统的食品相比较而言,转基因食品的准入门槛更加严格。传统食品只需要生产经营者向有关部门获得行政许可,就可以进入市场销售,但是转基因食品则更为复杂,会提出更高更全面系统的要求,对于生产和销售转基因食品的企业来说不仅要拥有专业的转基因技术和实业条件,而且还需要对转基因食品的销售流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监测,同时还需要符合我国针对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管理办法,必须达到相应的安全等级。最后还需要根据国际上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大众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估。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多元化的保障措施来促进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准入门槛,从根本上避免转基因食品威胁的可能,保障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可靠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