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因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7 23:26: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无因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无因管理

民事救济对策的无因管理探索

在我国民事立法和理论中,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都是作为债的一种类型而存在的,即二者都是债权这样一种实体权利的产生方式,这和大陆法系重视实体权利的基本观念是一致的。不过,法谚有云:有权利,斯有救济(Ubisjus,ibiremedi-um),对民事权利的救济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合同法和侵权法的领域,学者已经对损害赔偿理论和实际履行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而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所代表的独特的救济理念和救济方式却为我们所忽视。这些救济理念应当渗透到民商法的全部领域,特别是侵权法和合同法领域中。我们在此从讨论“准无因管理”(又名“不真正无因管理”)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和比较法上的分析,提出这样的观点:大陆法上的准无因管理概念是为了弥补侵权法和合同法给当事人不能提供充分的救济而产生的,侵权法中的救济理论若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的侵权法的救济若能得到比较灵活的运用的话,准无因管理制度并无独立存在之价值;并由此初步论证借鉴英美法上的返还法(lawofrestitution)理论,把无因管理制度作为民事救济制度之重要一环的必要性。

一、大陆法系的“准无因管理”概念

根据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即使事实上管理了他人的事务,但若欠缺“为他人管理事务的意思”,原则上不能构成无因管理[1]602.下面有两个例子:

例1:甲明知道乙是某发明专利的权利人,自己没有该项专利,却仍然利用该专利生产产品,取得巨大的收益。

例2:甲没有经过乙的许可,把乙的小说作品拍成电影,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在这两个例子当中,行为人明明知道自己没有某项知识产权,却擅自使用并获得丰厚利益,这构成很典型的侵权,权利人原本可以按照侵权和不当得利的规则请求侵权人赔偿自己的损失,而并不能适用无因管理的规则。但是,根据传统民法理论,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一般是以本人的损失为准,不能及于“管理人”以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等而取得的利益;如果能适用无因管理的规则,那么赔偿的范围就不受本人损失范围的限制,管理人有义务全部返还所得利益(当然,“管理人”也可以根据无因管理规则保留部分利益作为“管理费用”)。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调整目的,在司法中准用无因管理的规则,可以为权利人提供更好的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形不仅出现在知识产权的领域,比如下面的例子即出现在传统债法的领域。

查看全文

无因管理试析论文

内容摘要: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无因管理法律制度源于古罗马法,近代各国民法建立相应的无因管理法律制度。无因管理法律制度倡杨社会互助的道德追求,确认无因管理的合法性,以阻却管理行为的违法性,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在性质上,无因管理是一种事实行为。无因管理有真正无因管理和不真正无因管理两种类型,真正无因管理包含适法无因管理和不适法无因管理,不真正无因管理包含误信管理、不法管理和幻想管理,不同类型的无因管理,其构成要件不同,产生的法律效果亦不同。

关键词:无因管理适法无因管理不适法无因管理不真正无因管理

引言

我国古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遗训,今有“见义勇为”之义举。罗马法有“干涉他人之事为违法”,英美法系亦倡导“私法自治”的原则。然而人类之存在,彼此互相联系,如何规范人类之行为,一方面维护禁止干涉他人之事务的法律原则,一方面又要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干预他人事务为合法,趋利避害,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罗马法创设了无因管理法律制度,近现代大多数国家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因管理制度。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也对无因管理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颇难操作,笔者拟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对无因管理的概念、缘起、特征及其意义以及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无因管理的类型及其法律效果进行探讨。

一、无因管理的概念及缘起

1、无因管理的概念。

查看全文

无因管理在保险合同中的利益论文

[摘要]:投保人基于无因管理而与保险人订立的保险合同是否具有保险利益这一命题在我国目前的理论研究处于空白,然而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这种情况,保险公司一方是以管理人不存在保险利益而拒赔。这样的拒赔理由是否充分?如何看待作为弱势群体的相对方的利益?本文综合考虑这一命题的价值判断,功能目标,实效运用试进行相关的法技术建构。

[关键词]:无因管理,保险利益,财产保险合同,人身保险合同,责任保险合同

一、关于无因管理的认识

在罗马法中有一句格言:“干涉他人之事为违法”。但也正是在罗马法时代,无因管理被列为了准契约,视为债的发生依据之一。《法国民法典》沿用此分类,该法典第1371条将准契约解释为:“为个人纯属自愿的行为而对第三人发生的义务,有时为当事人双方相互的义务”。第1375条具体规定为:“所有人的事务如管理良好者,所有人应履行管理人以所有人名义所订的义务,补偿管理人因管理而负担的一切个人债务,并偿还管理人支出的一切必要的费用”。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开始将无因管理作为债的独立发生依据而进行专门规定。之后,许多国家的法律,诸如瑞士债法、日本民法等均将其作为完整独立的债。无因管理之所以在各国民法中都加以肯定,这主要是从无因管理的社会功效方面考虑,无因管理的存在发扬了人们之间互助的美德,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因而立法者赋予它在法律上对于无法律依据而干涉他人事务的行为具有阻却违法性的效果。

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对无因管理的规定是:“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从这一条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到无因管理有三个构成要件:1.管理他人事务2.需要为他人利益管理他人事务之意思。3.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目前学界关于无因管理的界定不一,笔者倾向于台湾郑玉波先生的观点,将无因管理分为无因管理和准无因管理中的不法的无因管理。

二、无因管理在财产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

查看全文

无因管理制度的道德考量

一、国内外无因管理制度相关规定的对比研究

(一)国内外无因管理制度相关法条的形式对比

《德国民法典》第677条至第687条对无因管理制度有相对详细的规定,其中,第677条就管理人的义务规定如下,“为他人处理事务而未受该他人委托的人,或为他人处理事务而对于该他人无权以受委托以外的方式为之处理事务的人,必须斟酌本人真实或可推知的意思,像本人的利益所要求的那样,管理该事务”[1]。同时第678条就违背本人意思的事务管理、第681条就管理人的附带义务、第687条对非真正的事务管理进行了相关规定,其余法条就不再一一举例,由此可见,《德国民法典》对无因管理制度作了比较详实的规定。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发展较早于内地,关于无因管理的相关规定也较内地完整严密,2010年5月26日修订的台湾现行“民法”第172条至第178条,就无因管理制度进行了规定,其中,第172条就无因管理之要件做如下规定,“未受委托,并无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者,其管理应依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以有利于之方法为之。”第173条就管理人应尽之义务,第178条就无因管理经承认之效果等相关制度规定皆做了详细规定。

(二)关于无因管理制度中的道德展望

自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消除前苏联对我国民法制度严重冲击影响以来,我国更多的是继受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民法制度,所以,有必要就此二者关于无因管理制度的研究探知一二,以对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的构建产生借鉴和引领作用。此种对比更进一步说明目前我国无因管理制度从理论构建上来讲不那么完善,与此同时,关于无因管理制度的相关实务案件却少之又少,笔者查阅了北京市各个基层法院以及高院和最高院的近年裁判文书及案例汇总,关于无因管理的纠纷案件少之又少,即使出现也大多是夹杂于其他类型案件中以小块形式存在。针对这种现象,王泽鉴先生的观点比较中肯,实务上关于无因管理的案例尚不多见,其主要原因系管理他人事务多出于助人的善行,属于好的撒马利亚人,就管理所生费用的偿还或损害赔偿,当事人多会自行处理,非有必要,不会诉诸法律[2]。王泽鉴先生的观点很明确的指出了无因管理制度中的道德成分,也从侧面印证了缘何司法实务中此类型案例如此稀少,这背后的原因恐怕不只是法律制度的问题,往深层次考虑,道德又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无因管理制度产生如此这般那般的影响。法律与道德这对命题似乎如影随形,彼此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而无因管理制度中的道德成分在笔者看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无因管理制度中的道德作用,有必要就法律与道德此消彼长之争的前世今生简述一番。

二、由无因管理制度引发的道德和法律关系的思考

查看全文

无因管理制度损害赔偿责任论文

摘要:无因管理制度是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该项制度的创设内含道德的!经济的!法律的多层面的价值考量。对无因管理制度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研究,但对对无因管理制度中不当无因管理尤其是不当无因管理的损害赔偿问题,国内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与不当无因管理损失赔偿问题相关的几个主要概念,包括无因管理、不当无因管理、无因管理损害赔偿;接着作者着重分析了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的性质和范围;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在分析了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的立法之后,为我国未来民法典针对不当无因管理提出了立法建议。

关键词:无因管理,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

一、概念的界

(一)无因管理

1.无因管理的含义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如收留他人离家迷路的儿童,雨夜为出门的邻居抢修房屋,岁末为外出的邻居代缴水电费等都是无因管理。为他人进行管理或服务的人称为管理人,受管理事务之他人称为本人。因管理人之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而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无因管理之债。无因管理上的“无因”是指没有法律上的义务,包括约定义务和法定义务。如前述事例中,假设房屋主人与邻居曾有过约定,要求邻居在自己外出时帮助照看房屋,并承诺给予一定报偿,那么邻居为其加固、修缮房屋是为尽义务,并非无因管理;而如果房屋主人与邻居事先并无任何约定,则此时其行为属于无因管理。无因管理起源于罗马法,彼得罗•彭梵得在他的《罗马法教科书》中写道:“在主人或被经管人不知的情况下经管他人事务,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无因管理。”拉丁语中,指管理他人事务,最早适用于为不在之人(尤指远征在外得军人)管理事务。德语中指无委任之事务管理,英语中称为managementofaffairswithoutmandate,所不同的是,德瑞民法均将无因管理视为无委任之事务管理,认为无因管理系由本人与管理人之间的事实关系,而形成类似委任契约的效果,故将其规定于委任契约之下;而台湾地区民法则同于日本民法,认为无因管理系债之发生原因之一,与契约、不当得利及侵权行为并列,但又规定管理事务经本人承认者,适用关于委任之规定,故又与德瑞民法有相似之处。

查看全文

不当无因管理的法律赔偿责任界定论文

摘要:无因管理制度是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该项制度的创设内含道德的!经济的!法律的多层面的价值考量。对无因管理制度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研究,但对对无因管理制度中不当无因管理尤其是不当无因管理的损害赔偿问题,国内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与不当无因管理损失赔偿问题相关的几个主要概念,包括无因管理、不当无因管理、无因管理损害赔偿;接着作者着重分析了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的性质和范围;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在分析了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的立法之后,为我国未来民法典针对不当无因管理提出了立法建议。

关键词:无因管理,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

一、概念的界

(一)无因管理

1.无因管理的含义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如收留他人离家迷路的儿童,雨夜为出门的邻居抢修房屋,岁末为外出的邻居代缴水电费等都是无因管理。为他人进行管理或服务的人称为管理人,受管理事务之他人称为本人。因管理人之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而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无因管理之债。无因管理上的“无因”是指没有法律上的义务,包括约定义务和法定义务。如前述事例中,假设房屋主人与邻居曾有过约定,要求邻居在自己外出时帮助照看房屋,并承诺给予一定报偿,那么邻居为其加固、修缮房屋是为尽义务,并非无因管理;而如果房屋主人与邻居事先并无任何约定,则此时其行为属于无因管理。无因管理起源于罗马法,彼得罗•彭梵得在他的《罗马法教科书》中写道:“在主人或被经管人不知的情况下经管他人事务,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无因管理。”拉丁语中,指管理他人事务,最早适用于为不在之人(尤指远征在外得军人)管理事务。德语中指无委任之事务管理,英语中称为managementofaffairswithoutmandate,所不同的是,德瑞民法均将无因管理视为无委任之事务管理,认为无因管理系由本人与管理人之间的事实关系,而形成类似委任契约的效果,故将其规定于委任契约之下;而台湾地区民法则同于日本民法,认为无因管理系债之发生原因之一,与契约、不当得利及侵权行为并列,但又规定管理事务经本人承认者,适用关于委任之规定,故又与德瑞民法有相似之处。

查看全文

本权法定占有遗失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遗失物拾得的要件及拾得与无因管理的关系;无因管理对恶意占有和善意占有的排除;对遗失物进行无因管理而占有的主客观分析;无因管理占有的本权及法定占有媒介关系;区分对遗失物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的意义;小结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遗失物拾得的要件、遗失物拾得与无因管理的关系、无权占有分为恶意占有和善意占有、无因管理,是在没有法律义务的情况下,管理人为本人管理事务、无因管理占有的本权、法定占有媒介关系、法律肯定、道德取向与轻过失免责、明确占有保护、必要费用请求权及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依据、第三人有偿取得遗失物的性质及失主请求返还的除斥期间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内容提要:若拾得人对遗失物进行了无因管理,由此发生的占有不属于恶意占有,也不属于善意占有,而是有权占有,存在本权和法定占有媒介关系。将对遗失物进行无因管理而占有认定为有权占有,具有明晰规则适用等意义。通说认为拾得人对遗失物的占有为无权占有。实际上,对遗失物的占有存在有权占有和无权占有两种情况。

论文关键词:遗失物;无因管理;有权占有

一、遗失物拾得的要件及拾得与无因管理的关系

(一)遗失物拾得的要件

遗失物是非依失主的意思而失去占有的有主动产。遗失物之拾得,乃“发现而占有之行为也。不仅以认识遗失物为已足,且须占有之”。{1}拾得性质上为事实行为,{2}但遗失物之拾得,存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要件。

查看全文

损害赔偿责任研究论文

摘要:无因管理制度是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该项制度的创设内含道德的!经济的!法律的多层面的价值考量。对无因管理制度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研究,但对对无因管理制度中不当无因管理尤其是不当无因管理的损害赔偿问题,国内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与不当无因管理损失赔偿问题相关的几个主要概念,包括无因管理、不当无因管理、无因管理损害赔偿;接着作者着重分析了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的性质和范围;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在分析了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的立法之后,为我国未来民法典针对不当无因管理提出了立法建议。

关键词:无因管理,不当无因管理;损害赔偿

一、概念的界

(一)无因管理

1.无因管理的含义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如收留他人离家迷路的儿童,雨夜为出门的邻居抢修房屋,岁末为外出的邻居代缴水电费等都是无因管理。为他人进行管理或服务的人称为管理人,受管理事务之他人称为本人。因管理人之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而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无因管理之债。无因管理上的“无因”是指没有法律上的义务,包括约定义务和法定义务。如前述事例中,假设房屋主人与邻居曾有过约定,要求邻居在自己外出时帮助照看房屋,并承诺给予一定报偿,那么邻居为其加固、修缮房屋是为尽义务,并非无因管理;而如果房屋主人与邻居事先并无任何约定,则此时其行为属于无因管理。无因管理起源于罗马法,彼得罗•彭梵得在他的《罗马法教科书》中写道:“在主人或被经管人不知的情况下经管他人事务,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无因管理。”拉丁语中,指管理他人事务,最早适用于为不在之人(尤指远征在外得军人)管理事务。德语中指无委任之事务管理,英语中称为managementofaffairswithoutmandate,所不同的是,德瑞民法均将无因管理视为无委任之事务管理,认为无因管理系由本人与管理人之间的事实关系,而形成类似委任契约的效果,故将其规定于委任契约之下;而台湾地区民法则同于日本民法,认为无因管理系债之发生原因之一,与契约、不当得利及侵权行为并列,但又规定管理事务经本人承认者,适用关于委任之规定,故又与德瑞民法有相似之处。

查看全文

粮食转基因质量安全监管探讨

党的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吃的问题上,报告发出了“让人民吃得放心”的时代最强音。转基因粮食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生物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和品质等方面改变的粮食,如抗虫玉米、黄金大米、高油酸大豆等。自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其安全性一直备受争议,百姓对转基因食品高度重视,对转基因粮食尤为关注。转基因粮食的安全管理基于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关键、以风险交流为纽带的三步走战略。风险评估是对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建议;风险管理是通过采取恰当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风险交流既能为风险评估提供更加广泛的科学依据,又可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促进监控方案的实施[1]。世界各国根据国情制定了转基因粮食的管理政策,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促进型、认可型、谨慎型和禁止型[2]。本文介绍了美国、巴西、欧盟的转基因生物管理经验,剖析了我国粮食收储环节转基因监管面临的问题,为我国更好地开展粮食收储环节转基因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政策建议。

1转基因粮食发展情况

2016年全球有26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达1.851亿hm2,比2015年增加了3%。四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分别是美国(共7290万hm2,其中玉米3505万hm2、大豆3184万hm2),其次为巴西(共4910万hm2,其中大豆3270万hm2,玉米1570万hm2)、阿根廷(共2380万hm2,其中大豆870万hm2、玉米474万hm2)和加拿大(1160万hm2,其中大豆208万hm2、玉米149万hm2)。大豆、玉米是种植面积最大的两种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0%。从1994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小规模种植到2016年,26种转基因作物(不包括康乃馨、玫瑰和矮牵牛)和392个转基因转化体被批准用作粮食/饲料以及释放到环境中[3]。转基因作物从第一代单一的耐除草剂、抗虫、抗病毒等性状,发展到第二代复合性状、第三代质量和营养改良性状。加拿大、美国、哥伦比亚已发放转基因小麦安全证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已发放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但在商业化种植前还需要进行品种审定,获得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4]。2016年,中国种植转基因作物280万hm2,种植面积全球排名第八,种植作物包括棉花(抗棉铃虫)、木瓜(抗环斑病毒),并批准进口大豆、油菜籽、棉花、玉米、甜菜等多项转基因农产品作为加工原料。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是我国重要战略粮食品种。目前,我国批准进口的转基因粮食包括18种玉米和13种大豆[5]。中国进口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品种在增加,但大类仍然限制在这两种非主粮中。早在2009年我国农业部就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但未允许其商业化种植。截至目前,我国尚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进行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绝对禁止商业化种植转基因粮食作物[6]。

2世界各国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

2.1美国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美国自1996年以来一直领跑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2016年美国种植约7300万hm2转基因作物,比2015年增加了3%,其中玉米3505万hm2、大豆3184万hm2、防褐变的马铃薯2500hm2[4]。美国管理转基因生物释放和应用的部门是农业部(USDA)、环保局(EPA)和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他们根据《生物技术管理协调框架》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管理。农业部依据《植物保护法案》对转基因生物的范围、许可程序、记录保存制度和低水平无意混杂做出了规定;环保局依照《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和杀鼠剂法案》和《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对转基因微生物农药和植物内置式农药(如抗虫转基因作物)进行管理;食品药品局依照《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保障转基因生物的食品和饲料安全[7]。早在1992年,FDA对转基因食品就推行自愿标识制度,随着转基因技术在美国进一步普及,人们对转基因食品标识开始意见各异,多个州提出了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地方立法草案。2016年7月,为统一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标准》法案。同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此法案。该法案编撰于美国联邦法典第1639条,成为美国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法律依据[8]。法案授权USDA在两年内制定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相关程序和细则,并设立需要标识的转基因含量标准[9]。2018年5月4日,USDA公布了《美国国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标准(NationalBioengineeredFoodDisclosureStandard)》中关于生物工程食品标识的拟定规则,对食品中转基因成分标识限量等规定征求公众意见[10]。2.2巴西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2016年巴西种植了4910万hm2转基因作物,全球排名第二,比2015年增加了11%。其中,大豆3270万hm2,玉米1570万hm2[3]。巴西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机构主要是国家生物安全理事会(CNBS)和国家生物安全技术委员会(CTNBio)以及政府相关部门。CNBS总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主要是评估转基因生物及产品的经济政治利益[11]。CTNBio为联邦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制定、修改并实施国家生物安全政策,建立关于批准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研究和应用的安全准则。政府相关部门包括卫生部、农牧业食品供应部、环境部、水产渔业部特别秘书处。其职责主要包括:监督检查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研究性活动和商品化生产;批准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进口;及时在生物信息系统(SIB)上对开展转基因生物研发的机构和个人信息进行公示;为公众提供登记和批准的信息;进行具体处罚[12]。巴西对转基因生物的管理属于定量强制标识,转基因含量超过1%时,就须在产品上予以标注。2.3欧盟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欧盟(28个国家)中的4个国家继续种植转基因玉米(抗虫玉米转化体Mon810)。2016年的种植国家为:西班牙(129081hm2)、葡萄牙(7069hm2)、斯洛伐克(138hm2)、捷克(75hm2),总种植面积136363hm2,比2015年的116870hm2大幅增加了17%[4]。欧盟的转基因生物由欧盟及其成员国两个层面共同监管。在欧盟层面,2002年成立的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对各种食品提供科学的评判标准,并评估其潜在危害。在各成员国内,负责食品安全的主管机构和由各国专家组成的食品科学委员会对本国转基因食品进行监管[13]。欧盟管理转基因产品的核心法律文件有三个:《关于向环境有意释放转基因生物的指令》(2001/18/EC)、《关于转基因食品和饲料的条例》(1829/2003/EC)以及《关于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生物制品的可追溯性和标识的条例(1830/2003/EC)[14]。欧盟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强制标识制度,规定含有0.9%以上转基因成分的产品必须标示“转基因”字样。2.4中国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2001年,国务院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2002年,原农业部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对《条例》进行了细化。2004年,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对转基因进出口贸易的检验检疫进行管理。2006年原农业部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原料采购、运输、贮藏、加工、销售中的审批管理。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部际联席会议由农业、科技、环境保护、卫生、外经贸和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我国成立了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转基因生物各阶段申请进行技术评估[11]。目前建立了安全评价、生产许可、加工许可、经营许可、产品标识、进口安全审批制度,采用零阈值强制性标识制度。

3我国转基因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

查看全文

见义勇为制度民法体系归属分析

摘要:在我国民法总则中规定了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双轨制的立法模式,在法律使用中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实际法律事故发生时无法做到很好地辨别。见义勇为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无因管理行为,被救助人的法律地位不如无因管理中的无因管理人,在价值评价上存在着相应的矛盾,在判定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通过梳理双轨制立法模式,发现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提出了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关系处理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见义勇为;制度;民法体系

在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的关系上,二者是采用双轨制的立法模式,而我国民法总则沿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在不同的条数中分别规定了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但是在使用上还存在诸多矛盾,立法论上应该选择更加系统的立法模式,将其达到一定高度后会有效减少矛盾的产生。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仍然采用见义勇为这一概念,明确论证范围推动我国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发展。

一、双轨制立法模式梳理与问题的提出

1.双轨制立法模式梳理。我国在早期的立法过程中就对双轨制立法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也对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进行了系统的概述。见义勇为和无因管理二者并行不是我国民法总则中独创的,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考虑到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对无因管理和见义勇为纠纷进行分析,不同的案件也在不同的联系中将民法债权进行细化,也对无因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进一步明细。在1986年对无因管理的民事权利及发生原因做了规定,在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对民事权利予以保留。很多学者在对无因管理系统了解过程中,都将无因作为一种债的发生原因。同时无因管理的原则性规定是很多学者在设立合同时所掌握的,而另一方面民法总则在正式通过的过程中,借助了民法草案的方式,通过对其他国家相关法律的借鉴来对无因管理进行界定,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俄国的法典中没有明确其债权原因,而是单独将其定位一种债的特点。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财产是人民的,我们也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确定后,通过最高法院对法律进行进一步修正以保证见义勇为者在行动时得到更多的保障,避免受害者承担责任,这更利于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双轨制立法模式带来的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已经完整地规定了其构成要件和法律的后果,属于完全符合要求的一种求全基础。其性质上也属于较新的法律条文,这样的双轨制立法模式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应用上还存在着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问题,行为人上受益人请求补偿自己时无法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权利。在民法总则运用时其法律后果较为明显,第一,不同请求人收益补偿的需要确定侵权人的责任情况,而侵权人没有能力赔偿的需要要求侵权人赔偿。对于当前的法律而言,受益人没有对见义勇为者补偿的义务,法律也没有规定要进行酬谢,只是通过道德约束来进行。可见当前的责任形态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受益人的补偿和赔偿需要通过本人的损失情况来合理界定,没有按照正确的心理要求进行赔付。第二,当前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还存在相关差异。为了进一步减少受害者的损失,需要受益人提供更多的补偿,才能够使受益范围更加明晰,同时对社会的督促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管理义务出现时,就要做到尽量进行管理,即使没有也不能请求被管理人赔偿。第三,补偿范围也不同。行为人有补偿义务,但是并没有要求全额来补偿,而受益人的经济情况需要由法院来决定,通过对比可见行为人作出见义勇为之事还需要更加系统地进行裁决,而这一评价矛盾是双轨制立法的主要问题,影响我国立法的规范性和正当性。

二、危难救助义务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