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7 18:58: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五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五行摆件产品设计论文

1五行的概念与理论

相较于五行学说有着道家这一确切的来源,风水学则不然,它是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相传它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说成型于战国时期.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认为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那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早期的风水说大多是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的方法和原则等等,总结来讲这便是“选择合适地方的一门学问”.总之,五行便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和原则来探究自然的变化,并从中得到对人类的生活的启示和引导.五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是发展方向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同样的,五行也可以用于诊疗.五行相对应的颜色可以体现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风水说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是人人都对它略有涉猎.比如在选购房屋的时候主张建筑的方向应为“坐北朝南”,此为正房.而中国自古以来便讲究龙脉一说,在龙脉之上往往有皇家宫殿或是帝王陵寝分布,昆仑山脉和长白山脉便都被风水学家认为是我国的大龙脉,能够集天地之灵气.以上赘述只是五行学中比较浅薄的一小部分,而五行一说因各人看法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结论,所以仅作交流之用,下面进入文章的正题,也就是细入到家居摆件方面谈谈五行在其中的应用.

2五行与家居摆件的关系

2.1摆件寓意关系

每个人对于家居设计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往往也依据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对家居环境进行一些软装修.所谓软装修就是采用一些工艺制品和布艺装饰使得自己的居住环境更为温馨自然、也更符合自己的需求.这其中摆件其实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摆件又可分为单纯的观赏所用和兼具观赏实用性的二合一制品.我们在这里就不加以区分了,就先来列举一下哪些摆件是五行相关的热门产品,以及它们有哪些寓意.首要提到的便是花瓶,花瓶是当仁不让的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摆件,它作为盛放鲜花的容器可以使居住环境变得美观,同时也可以借盛放的鲜花而使居住在这一环境中的人感受沁人心脾的芬芳.同时因为“瓶”与平安的“平”同音,也可以取谐音而寓平平安安、家泰人和之意.与花瓶一样极受欢迎的还有竹子.竹子品种很多,摆放在室内的话既可以栽种在花盆里、插在花瓶中也可以制作成盆景.名字也是取得十分讨喜,例如“富贵竹”,让人一听便觉得喜爱.而如果用花瓶盛放竹子的话则是彻底应和了“竹报平安”之意.如果居室或者是工作环境中条件允许,许多人也会选择用锦鲤、金鱼来求富贵、保财运.也是取其谐音,这“利”和“金”都与财运相关.在数量上的话也有一定的说法,因为“九”这个数字可以代表长长久久之意,所以在饲养数量选择上,一般以“九”“、十九”或“廿九”尾为佳.此外,玉或翡翠制品、红木制品以及蟾蜍形状的制品也是人们选择风水摆件的热门选项.

2.2摆件设计关系命理

查看全文

天道观中五行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王夫之主张将天道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性统一起来,而《周易》也正因为能够体现此种理念,得以成为他构建其天道观的理论依据。在论及五行时,他一方面清除了前人以“五行”学说对《周易》的附会,对该学说所表征的世界图式持否定态度;另一方面又根据“乾坤并建”的易学原则改造了传统“五行”学说,凸显了其作为价值本源的意义,为儒家的道德学说提供了形上学的依据。

关键词:天道;主体性;《周易》;五行

在王船山的理论体系中,“五行”居于较为次要的位置,因而研究者甚少论及。实际上,在船山论著中,有着大量与“五行”相关的议论,这些议论或是在批评前人的论说,或是在陈述自己的观点,但无论怎样,都对我们全面地理解五行学说,全面地解读船山思想有着相当的意义。在这里,笔者拟就船山天道观中的五行思想,略加评述。

一、天道性命相贯通

近代以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学界对于传统天道观大多采用宇宙论与本体论的解读模式,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然而,由于中西哲学之间的差异,单纯的模式照搬,适足以割裂文本自身的系统,抹杀学说本身的问题意识,因此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于船山自己的认知立场和认知路径略加交待,以期真正做到客观的研究、内在的诠释。

无疑,船山在天道观问题上,有着方法论的自觉。对于宋明新儒学与佛老的纠葛,他之所以能够做到“壁立千仞,只争一线”,大约也是得益于此种自觉。船山有云:“圣学言天,异端言心,程子或以答问者,贬其枯守此心强为思索之病,非通论也。……不体天于心以认之,而以天道为真知,正是异端窠臼。”[1]儒学肯定现实世界,肯定其中的道德法则,而异端却加以否定,程子所云“圣学言天,异端言心”无疑在儒学与佛老之间确立了一条评判标准。但在其后的儒学发展中,恰有与这条标准相对反者,其中最为显著的乃是王阳明及其后学。这并不是说,阳明及其后学就否定现实世界,否定现实世界中的道德法则,而是说,相对于前期理学侧重于强调道德的客观性,阳明及其后学更为强调道德的主体性。正是因为对于主体性的强调,阳明较少言天,也没有独立的天道观,而在其后学那里,又因为对于天道的忽视而空谈心性,导致“虚玄而荡”“情识而肆”的弊端。船山对于阳明及其后学多有批判,而程子所确立的、“圣学言天,异端言心”的标准恰足以在理学内部为此种批判提供依据,但是船山却认为上述标准仅为一时的权说,而非通论,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佛、道两家亦“言天”。譬如,对于《庄子》,荀子有“蔽于天而不知人”的评语,而船山自己也有“尝探得其所自悟,盖得之于浑天”的评语。既然“圣学”与“异端”对于天道都有所论说,那么“圣学言天,异端言心”的评判标准就不足以划定二者的界限。有鉴于此,船山进一步提出“体天于心以认之”的观点。如果说程子所强调的是道德的客观性,阳明及其后学所看重的是道德的主体性,并因此对于儒学与异端的差异有着各自的认识,那么船山虽然对“王学”有着甚多不满,但在批判“王学”的过程中,他也没有采用“矫枉过正”的方式,而是力图将道德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结合起来,以期达致他心目中的“正学”,并根据此种“正学”来划定儒学与异端的界限。

查看全文

中医五行哲学的形象性与实用性论文

【关键词】哲学;五行学说;形象性;实用性

祖国传统医学浩瀚精深,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道学、易学等诸多学派的影响,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从而形成指导其自身发展的哲学思维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指导哲学,在行外人或者即便是在行内的一些同仁看来,可能会觉得这些哲学思维很抽象,似乎离我们的实际生活较远,下面仅以五行为切入点来谈谈中医哲学的形象性及实用性。

1五行学说的形成沿革与发展

五行学说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五方观念,形成五方说。根据甲骨文卜辞的记载,五方说把殷商所在的地域称作“中商”,而与“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并列,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东、西、南、北、中五个空间方位的观念,而且人们还把春夏秋冬四时的风雨气候变化与五个空间方位联系起来观察,从而显示出古人欲用"五方说"总括空间整体的意向,并蕴含着最早的整体观念的萌芽。

继“五方说”之后,出现了“五材说”。五材,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而且进一步认识到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对于人类之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且是缺一不可的。故《尚书》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这是“物质说”的典型反映。在此基础上,古人又发展为“元素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乃是五种物质元素,是构成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物质来源。五材说的出现,说明了古人试图从五种物质元素的结构关系上来把握一切有形事物的整体联系,这是五行学说很大的发展。

《尚书·洪范》是先秦论述“五行”的重要著作,它的成书标志着五行学说哲学思想的形成。如《洪范·九畴》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可以看出,至此,五行的含义已经超出了作为“五材”的单纯元素论的范围,已经上升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木、火、土、金、水五行的五种属性,已经不仅仅属于木、火、土、金、水五种事物本身所具有,而是作为“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等五类事物特性的代名词,并以此推演,认为其他一些复杂事物的内部也可按上述特点分成五个方面。这就说明,五行的意义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单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事物本身的运动,而是成为了一种能够代表五大类事物属性的抽象的哲学概念。所以,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之一,其生克制化的原理,即在于说明事物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联系法则,以及各种不同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因此,五行学说亦属于古代唯物辨证观的哲学范畴。

查看全文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两种说法论文

摘要:关于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存在两种解释。通过分析这两种说法的差异,指出从时令季节角度解释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要更贴近中医的精髓、更符合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

关键词:五行;五材;相生;相克

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医用它来说明五行之间以及运用五行分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其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人们对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根据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本身属性来解释五行的生克关系,如金属可以砍伐树木是金克木。另一种是从季节的相生相间关系来说明五行的相生相克,如四季轮转、从春(木)到夏(火),故木生火。这两种解释哪一种更适合中医的五行学说呢?笔者认为,从时令季节角度解释五行的相生相克更贴近中医的精髓。

一、五材的起源及五材的生克关系

五材是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等五种物质或材料。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的重要性,如《尚书·大传》载:“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并认识到这五种物质是不可缺少的,正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所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而且古人进一步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物质来源,《国语·郑语》中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说明古人已开始试图把木火土金水作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材料或元素来把握世界的整体联系。

这种建立在朴素、感性的实践认识基础上的五材说使人很容易根据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本身属性来解释五行的生克关系。如在《白虎通》记载:“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泽,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云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升木也。”可见,五材相生的关系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是人们在开荒垦林过程中,烧荒后土壤变肥是火生土,水滋润土壤使农作物生长是水生木等。五材相克关系,如同相生关系一样,也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因为水可灭火是水克火,火可让金属软化是火克金等。五材说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融入了人们生活实践中的一些直观体验,生动、直观、易于理解,故人们在解释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时更喜欢从五材本身来说明。

查看全文

儒家生态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儒家提出“与天地参”的人道论,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和“以时禁发”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思想,充分反映出儒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儒家;生态思想;生态伦理

儒家重人道,但是,儒家所讲的人道不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是与天道相统一的。所以,儒家又重视天,重视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因而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本文着重论述儒家的生态思想,以期对今天建立新的生态观有所启迪。

1“与天地参”的人道论

先秦的道家讲“天人合一”。老子的《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天人合一”最终合于自然之道。儒家也讲“天人合一”,其出发点在于人,为了人,但是,人又是天地之中的人,必须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和谐,这就是“与天地参”。

《礼记》中的《中庸》为战国初儒家思孟学派的重要著作,其中说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段论述旨在阐释天地自然万物之本性与人之本性的一致,表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这里所谓的“赞天地之化育”,就是要依照自然规律以助天地之变化;至于“与天地参”,朱熹注曰:“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1]也就是说,人遵循天地自然规律则可以与天地和谐并立,这就是“与天地参”;“参”,即为天、地、人三者并立和谐。《中庸》还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这里的“律天时、袭水土”,就是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以达到“天人合一”,也就是“与天地参”。

查看全文

道学思维信息生态系统运行探究论文

[摘要]针对信息生态系统运行机制问题,先明确信息生态系统各要素的运行规律,进而剖析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和能量流转方式,在批判地继承五行学说相关思想的基础上,信息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模型的构建,最终得出的结论: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失衡分别是信息生态系统要素间相生相克与相乘相侮的作用结果。

[关键词]五行学说;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

1引言

信息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是信息生态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生态失衡的核心原因、和谐信息生态系统构建的关键因素都需要通过运行机制的剖析来破解…。因此,研究信息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旨在吸纳五行学说的科学价值并构建基于五行学说的信息生态系统运行机制,解答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失衡问题。

2信息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述评

信息生态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按其研究深度可分为三个层次:

查看全文

儒家生态思想探析论文

摘要:儒家提出“与天地参”的人道论,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和“以时禁发”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思想,充分反映出儒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儒家;生态思想;生态伦理

儒家重人道,但是,儒家所讲的人道不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是与天道相统一的。所以,儒家又重视天,重视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因而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本文着重论述儒家的生态思想,以期对今天建立新的生态观有所启迪。

1“与天地参”的人道论

先秦的道家讲“天人合一”。老子的《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天人合一”最终合于自然之道。儒家也讲“天人合一”,其出发点在于人,为了人,但是,人又是天地之中的人,必须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和谐,这就是“与天地参”。

《礼记》中的《中庸》为战国初儒家思孟学派的重要着作,其中说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段论述旨在阐释天地自然万物之本性与人之本性的一致,表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这里所谓的“赞天地之化育”,就是要依照自然规律以助天地之变化;至于“与天地参”,朱熹注曰:“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也就是说,人遵循天地自然规律则可以与天地和谐并立,这就是“与天地参”;“参”,即为天、地、人三者并立和谐。《中庸》还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这里的“律天时、袭水土”,就是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以达到“天人合一”,也就是“与天地参”。

查看全文

中医五色理论应用论文

【摘要】中医五色理论是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常常被人忽视。该文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指导饮食养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使其能更好地得到发挥和利用。

【关键词】中医五色理论;应用

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中医五色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西方现在应用的色彩疗法和食品营养学,正是五色理论的再现,中医早就利用五色的不同特性,来对应人体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

1理论来源

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他们之间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平衡。五行配五色始于《逸周书·小开武》。《小开武》记载周公旦的话:“周公旦曰:在我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这是五行配五色的最早文献记载。五行学说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等联系起来,把人体内外环境连结成一个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色为苍……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色为赤……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色为黄……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色为白……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色为黑。”

2应用

查看全文

董仲舒儒学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董仲舒新儒学承继了道家籍天道以论治道、人道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通过对源自道家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观念的系统阐释和发挥,董仲舒为三纲、五常等儒家的仁义制度觅得了“天道”的宇宙论根据。这不仅弥补了早期儒学体系在理论上的不足,也使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并转化为国家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儒学;道家

相对于先秦儒学而言,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有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以阴阳五行说、天人合一论为基础的表述框架,而以天人感应论为基本的宗教神学内涵。在早期儒家那里,系统的宇宙模式理论是不具备的,这使得儒家道德学说与礼乐制度的合理性缺少自然法则的支持。正是通过有意识地吸收道家解释自然与历史的宇宙法则,来建立儒学形而上的支持系统,董仲舒为儒家学说构建了完善的理论框架。

1、董仲舒对道家宇宙法则的承继

道家常籍天道以论治道,认为天道与人道、政道之间存在着类通的轨则和道理。《经法·道法》曰:“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立(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进而主张让治道完全配合天道,《四度》曰:人君施政当“因天之生也以养生,……因天之杀也以伐死”,“动静参于天地”。承继这些观念,董仲舒主张圣主顺天行道。《汉书·董仲舒传》记贤良对策时提到“圣人法天而立道”。《春秋繁露》更一再强调“惟人道可以参天”,“圣人视天而行”,“圣人副天之所为以为政”。

在董仲舒看来,天“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阴阳终始》),王者为政也必须与阴阳、四时、五行相配。《春秋繁露·天地阴阳》曰:“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吏、仁德远刑若阴阳,此之谓能配天。天者其道长万物,而王者长人。人主之大,天地之参也;好恶之分,阴阳之理也;喜怒之发,寒暑之比也;官职之事,五行之义也……王者参天也。”自然界中阴阳的运用为君主处理人类社会中的阴阳事物提供了终极标准。《基义》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五行与四时相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不同季节特性也为某一形式的统治提供了自然的类似物。《王道通三》曰:“明王正喜以当春,正怒以当秋,正乐以当夏,正哀以当冬,上下法此,以取天之道。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这一理论基本上承自道家。道家曾经把天地间一切对等的现象与事物作了二分的归纳,而系之以阴、阳,并认为天属阳、地属阴,一切属阳的事物都该法天道,一切属阴的事物都该法地道。《称》曰:“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信(伸)者阳而屈者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取(娶)妇姓(生)子阳。有丧阴;制人者阳,制于人者阴;客阳主人阴;师阳役阴;言阳黑(默)阴;予阳受阴。诸阳者法天,…··诸阴者法地。”

查看全文

脉学模型统一性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医脉学理论模型统一性

论文摘要:中医脉学理论潜在着统一的思维模型及数学模型;其模型性承载于太极模型、三才模型、五行模型;这种模型概念的迁变反映着中医脉学理论的逐渐形成与完善;模型中医学认为,中医理论特点是“以模塑理”、“按模索病”。先有一套完整的模型理论,然后再严格按照模型建立其脉学理论。

模型中医学是从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研究中医理论形成、发展和演进的一门边缘性学科[1]。中医诊断学是以统一的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用于人体不同部位的医学诊断,例如:舌、脉、眼、耳等,它们都是诊断疾病的窗口,是用来观察人体内在变化的,即中医所谓的“司外揣内”[2]。同理,中医以诊脉为主要诊断特点的脉学理论,亦产生于一种模型思维,如太极、三才、五行等三大模型思维。脉学理论恰恰是嫁接了这种思维模型,并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脉学理论体系。今论述如下,以期斧正。

1.脉学的太极模型

太极模型,反映的是表达整体意义上的“基元”演化思维。它的基元性,决定了从每个基元部位均可反映着相似的全身或其他基元源的演化发生的模型表达。一节脉,就是一个基元部位,所以,它相似的反映着全身或每个其他基元部位潜在的脉象模型表达。

中医脉学定位,腕部的“寸口”,就是一段潜含着全身任何相对独立生命单元均有的演化“基元”部位,它与太极思维相吻合。所谓太极,极端也,唯一也,基元也。在“极”端处,阴阳混元一体,阴阳高度统一,阴阳属性在此“极点”并且显示不出来。这正是太极思维模型的原初意义。每一段相对独立的一股脉,均对应着“太极”思维模型。它反映着人体生命信息完整意义上的泛指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