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防范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7 12:47: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污染防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养殖污染与防范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和专业化、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生产及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周边及养殖场自身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日益加剧。由于环境法规不健全和资金短缺等诸多原因,相当一部分养殖场的粪便、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就随意排放和堆弃,污物中大量的氮、磷、矿物元素及所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严重地污染了空气、水体和土壤。规模化养殖场的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1环境的污染
主要是指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生产生活污水、粪便及未消化吸收的有机物和矿物质等的处理不当对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1.1对空气的污染一只鸡的粪便排泄量相当于0.1个人的粪便排泄量,一个一万只规模的养鸡场每天的粪便排泄量可达1t,一年就是360t。1头猪的日排泄粪尿量是人排泄粪尿量的5倍,一头猪年均产粪尿量可达2.1t,如果采用水冲式清粪,其污水的排放量还将增加4倍以上,当粪尿等污物的排泄量超过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通过已污染的空气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通过空气流动进行扩散和传播的污染物除了尘埃和病源微生物外,还有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机物在厌氧环境条件下所分解释放出的带有烂菜、鱼腥等刺激性的特殊气味,这些气味大量而长期高浓度地蓄积,就会使人产生厌恶感,严重影响人、畜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呈现出向郊区农村迅速延伸的态势,饲养场与居民点距离缩短,养殖场的空气污染问题必将日趋严重。
1.2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畜禽粪尿及畜产品加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是造成水体及土壤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年产1万头肥猪的猪场,日排粪尿、污水总量可达100多t,如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其粪便和污水中碳氢化合物及含氮、含磷有机物和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一旦进入水体后,就会使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和固体悬浮物迅速增加,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机物,当它通过稀释、沉淀、吸附、分解、降解等一系列自净作用后仍无法达到环保要求时,就必然会对水质产生污染,使其迅速恶化。有机物被水中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水生生物获得氮、磷、钾等营养后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其形成缺氧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些疫病传播和扩散的渠道。更为严重的是,当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的进入量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后,就会造成矿物质和营养素的富集,改变土壤本身的结构,破坏土壤植被的生存。
1.3对疾病的传播据统计,由家畜传染给人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至少有90余种,这些人(畜)禽共患疾病的载体主要就是家畜(禽)粪便及排泄物。近年来,一些养殖场不顾自身条件,一味模仿在池塘边建猪圈,在猪圈上架鸡笼的所谓立体养殖模式,结果为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轰动一时的台湾猪口蹄疫暴发性流行,其主要原因就是病猪尸体随意投入河道引起的疾病流行。因此,粪便及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随意排入水中极易造成传染病流行。
畜禽养殖污染防范策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宝应县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做好畜禽污染源综合整治工作,尽快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为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笔者对全县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1畜禽养殖业及污染防治现状
1.1畜禽养殖业现状
2008年度,宝应县生猪出栏为35万头,存栏16万头;三禽出栏为1250万只,存栏340万只。全县目前生猪集约化养殖的场户为29户,年出栏生猪8.5万头,存栏生猪4.9万头;肉禽集约化养殖12场户,年出栏肉禽201万只,存栏17.4万只;蛋禽集约化养殖场户14个,年出栏蛋禽31.2万只,栏存蛋禽38.1万只。据调查,现全县养殖最多的畜禽品种为猪、肉鸡和蛋鸡,三者存栏数之和为全县存栏总数的79.8%。全县畜禽养殖业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安宜、范水、夏集、柳堡和泾河5个镇;蛋鸡养殖主要分布在柳堡、安宜和范水3个镇;肉鸡养殖以柳堡、夏集和泾河等镇较为集中;鸭养殖主要分布在射阳湖、鲁垛和范水等地;鹅以射阳湖为最多,山阳镇、小官庄次之。该县猪、鸡集约化养殖程度较高,但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发展不平衡。全县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共55个,其中集约化养猪场主要分布在安宜镇、柳堡镇和范水镇;集约化肉禽场主要分布在柳堡镇;集约化蛋禽场主要分布在安宜镇、柳堡镇和鲁垛镇。
1•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状况
2008年全县畜禽粪便产生总量为61.97万t。其中粪39.06万,t便22.91万;tCOD产生总量为17344.57;t集约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总量为28.14万,t其中集约化猪场13.64万,t集约化禽场14.50万t。各类畜禽中,猪粪便产生总量最大,鸡和鸭分列第2、第3位。以上3类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全县总量的91.76%。各类畜禽中,猪的污水产生量最大,占畜禽污水产生总量的36.56%。全县畜禽粪便使用总量为38.73万,t综合利用率为62.5%。利用方式以还田为主(含出售、堆肥和直接还田),占使用总量的93.2%;少量用于水产养殖,占1.2%。鸽粪便综合利用率最高,达92.0%。畜禽粪便使用水平是反映污染负荷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等于区域畜禽粪便使用总量除以该区域耕地总面积,其全县畜禽粪便使用水平为7.17t/hm2。畜禽养殖污水主要来源于畜禽冲洗及养殖场所的地面冲洗。2008年,全县畜禽污水产生量为229万,t污水处理率为18.6%。猪养殖场中,采取干清粪工艺的占猪存栏总数的73.7%;蛋鸡养殖场中,采取干清粪工艺的占蛋鸡存栏总数的64.2%。据调查,规模养殖场建有沼气池的仅有2个(夏集镇庭余猪场、夏集镇永红猪场);规模养殖场采用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的很少,仅有扬州市金绿健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和宝应县中宝德园有机农场;少数集约化养殖场将粪便送往地力源有机肥厂;极少数养殖场将沉积的粪便通过干湿分离处理,经过晾晒、包装后,销往果园、林园、菜园等地;绝大部分养殖场基本没有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粪便主要是提供给附近农民种菜、种粮。这些粪便的还田率虽然在60%以上,但未经无害化处理,不少粪便和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河塘、鱼塘,给环境、特别是养殖场附近的土壤生态和水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危害。
畜禽养殖污染难题防范举措
1污染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猪、牛鸡等畜禽养殖大户不断增多,据此次普查统计全县共有799户养殖户,粪便排泄总量是94481吨、粪便处理利用量是94481吨,产生污水40880立方米、利用量是16148立方米。随着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养殖业的污染日益突出,群众对此投诉日益增多,畜禽养殖业在给我县经济创造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压力,畜禽粪便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所以,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2存在问题
2.1人畜(禽)混居农村住房和牛棚、鸡舍、猪圈在同个院内,基本上是鸡犬不宁。牛粪、鸡粪、猪粪遍地都是,特别是阴雨天更是无处下足,让人难以忍受,气温高时臭气熏天,气味刺鼻。
2.2造成空气恶臭畜禽粪便露天堆放,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时会产生大量的氨气、二氧化硫、甲烷等有害恶臭气体,连同畜禽本身的释放,恶臭物质可达230多种,堆粪地点周围恶臭弥漫,便液直接排放,污染大气环境和水体环境。严重影响养殖场(户)周围的空气质量,危害饲养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
2.3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方法单一,无害化处理水平低养殖场粪便未经过消毒灭菌无害化处理,极易造成细菌、病毒传播,滋生蚊蝇,养鸡场含有鸡雏粪便,落地料直接出售喂猪,有可能导致食物链的污染,对人体造成危害。
规模化养殖污染防范举措
畜禽养殖业是向人类提供动物蛋白、皮革、羽绒等畜禽产品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产品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城市“菜篮子工程”的规划和实施,推动了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许多地区的畜禽粪便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居民生活、农业、乡镇和餐饮业的污染物排放量,成为许多重要水源地、江、河、湖严重污染及其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已成为现阶段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1鞍山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基本情况
1•1养殖概况
为了掌握鞍山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基本情况,我们对该市规模化畜禽养殖进行了调查,统计了蛋鸡、肉鸡、猪、肉牛、奶牛、羊的基本情况。养殖存栏数汇总排序见表1。
1•2养殖规模概况
鞍山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共有554户,其中,达到Ⅰ级规模的有养殖蛋鸡7户,养殖肉牛1户,养殖奶牛1户,养殖猪5户;达到Ⅱ级规模的有养殖蛋鸡8户,养殖肉鸡4户,养殖肉牛3户,养殖奶牛1户,养殖猪11户。
奶牛养殖的污染及防范
1奶牛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奶牛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微生物污染。土壤污染:奶牛生产中通常会超剂量添加无机矿物元素,由于其利用率低,很大一部分未被吸收而排出体外,随施肥进入农田,在土壤中蓄积,对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水体污染:奶牛生产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粪尿中的氮和磷。奶牛对饲料中氮和磷的吸收利用率很低,只有30%~35%左右,大量未被吸收利用的氮和磷被排出体外,其中大部分进入土壤,并通过雨水的冲刷进入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水中的氮多以硝酸盐的形式存在,饮用水中含有过多的硝酸盐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过多的氮和磷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及其他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大量消耗溶解氧,导致鱼虾类大量死亡,植物根系腐烂,在水底层发生厌氧分解,产生H2S、NH3、硫醇等恶臭物质,使水体成为“死水”。大气污染:奶牛生产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可分为两类,其一是温室气体,即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可破坏大气臭氧层,加剧温室效应;其二是NH3、H2S、一氧化碳等,可导致牛舍和周边环境空气质量下降,影响奶牛和人的健康。微生物污染:奶牛的排泄物及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中含有大量有害微生物,可通过滋生的蚊蝇或空气进行传播,对奶牛本身和周边人群的健康构成威胁。
2降低环境污染的途径与方法
2.1通过营养调控降低氮磷及其他矿物元素的排泄量
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关于氮磷对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评价一个地区或整个国家养殖业所产生的氮和磷对环境的污染状况,即氮和磷的排泄量与土地承载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此作为畜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的依据;二是氮磷的具体减排措施。由于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匮乏,蛋白质饲料价格很高,增加了畜牧业的生产成本,因此多年来我国动物营养领域一直在探索提高日粮蛋白质利用率的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与降低氮排放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尽管如此,由于反刍动物氮代谢生理特点及其复杂性,在如何提高奶牛氮的利用效率、降低排放量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与空间,因此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提高奶牛日粮氮利用率的途径有很多,如根据能氮平衡理论科学配合日粮,通过合理补充过瘤胃氨基酸以平衡到达小肠的氨基酸比例等。近年来,小肽在动物蛋白质消化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理与营养功能方面的研究为提高日粮氮的利用率开辟了新的途径。尽管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建立了小肠可吸收蛋白质体系的雏形,但由于在饲料相关参数的测定与积累上未及时跟上,致使该体系至今尚不能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因此,进一步完善该体系的各项细节,建立完整的、覆盖整个饲料成分表的、与小肠可吸收蛋白质体系相配套的参数系统,使该体系能够在奶牛生产中普遍推广应用,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由于我国磷源饲料价格不高,储量丰富,且其在日粮中所占比例较小,对整个日粮成本的影响不大,因此过去在如何提高奶牛对饲料磷的利用率、降低排放量方面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今后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植物性饲料中的磷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而单胃家畜和家禽的消化道内几乎不存在分解植酸磷的酶,对植酸磷的利用率相当低,因而对于单胃家畜和家禽而言,降低磷排放的方法除了使用利用率较高的磷源配制日粮外,最有效的途径是在日粮中添加植酸酶。一般认为,反刍动物可以利用植物性饲料中的植酸磷,因此采用日粮中添加植酸酶的方法来提高磷利用率的效果不明显。目前国外的研究多集中于重新评价反刍动物(特别是奶牛)对磷的需要量和植物性饲料磷的消化率两个方面,旨在通过在满足奶牛对磷的需要量的前提下降低日粮磷的供给,从而达到提高吸收率、降低排放量的目的。奶牛粪磷对环境的污染是由于日粮中磷过量供给造成的。导致奶牛日粮磷供给量过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饲养标准中所推荐的日粮磷需要量高于奶牛的实际需要量。目前各国奶牛饲养标准中确定的可吸收磷需要量基本上没有太大问题,但在对饲料磷消化率的估计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偏低的现象,如:美国NRC1989版《奶牛营养需要》将日粮磷的总吸收率定为50%,ARC1991为58%。正是由于对牛饲料磷消化率估计的过低,导致日粮磷推荐供给量偏高。近年来,随着奶牛磷营养研究的不断发展,一些国家的奶牛饲养标准均对饲料磷的吸收率参数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如:NRC2001版《奶牛营养需要》规定奶牛对粗饲料中磷的吸收率为64%,精饲料为70%;法国INRA规定磷酸盐中磷的吸收率为65%,谷物为75%,谷物副产物和饼粕类为68%,青草和青贮类为66%,豆类为65%。总结饲养试验的资料表明,饲粮磷含量为0.30%~0.34%时,能够满足生长奶牛的正常血磷浓度、最大平均日增重和骨骼强度。饲粮磷含量在0.32%~0.42%时即可满足整个泌乳期的需要,高于此水平不会提高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不受饲粮磷水平的影响。并没有证据能证明饲喂超过需要量的饲粮磷可以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饲粮磷的吸收率随磷含量的升高而下降,因而饲喂超过奶牛需要的高磷日粮只能增加粪磷的排泄量。
小议生活的电磁辐射污染及防范
摘要:如今我们工作、生活在E时代,在你每天尽情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和舒适时,有没有想过,在不知不觉中频率不同的电磁波,在我们周围悄无声息地构成了一种被称作“电子雾”的浓重污染源,它看不到、听不到、嗅不到、摸不到,神不知鬼不觉地任意穿透、“切割”人的身体,如同“幽灵”一样,令人防不胜防。生活中的电子产品种类十分众多,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与它们接触的时间又比较长,因此,这些电子产品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什么是电磁辐射污染?它对人体作用的机理有哪些?如何防范电磁辐射污染?
关键词:电磁辐射污染电磁辐射污染机理电磁辐射污染防范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应用电磁感应的方法,使磁场中的导体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感应电流。这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随即世界上第一座发电站的建成标志着人类迈进了电磁辐射的应用时代。一百多年前,电磁辐射已经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更是进入了一个电磁辐射的高利用时代。
不过,科学历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时代的进步常常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这种二律背反的现象已经得到了历史的多次验证。人们在充分享受电磁辐射带来的方便舒适的同时,也日渐感受到了它的负面效应。如各类各类办公自动化设备、移动通讯设备、家用电器迅速进入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丰富了我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就在我们的生活前所未有的便捷的同时,我们所使用的高科技产品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又成为继室内空气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噪音污染之后的又一室内环境污染。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媒体上屡屡报道的有关电磁辐射对人体有害,更是让人们感觉到了来自电磁辐射的威胁,以致于很多人一提起它,就有一种莫名的痛恨和恐惧。
1电磁辐射污染:
所谓电磁辐射污染是指高压电、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和电子仪器、医疗设备、自动化设备及微波炉、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等工作时产生的各种不同波长频率的电磁波。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电磁辐射剂量的电磁辐射下,细胞就会被杀伤或杀死。随着信息技术产品的不断丰富,电磁辐射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辐射污染的重要类型之一。另一个方面,信息技术要依靠电磁波,而电磁波极容易被干扰和破坏,由此会带来一些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侵害,这也是电磁辐射污染的一个方面。电磁辐射会造成所谓的“电磁污染”,人们也叫它电子“烟雾”或电子垃圾,即电磁辐射的强度超过人体或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所产生的危害现象。它无色、无味、无形、无踪,无任何感觉,可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无处不在,被科学家称为“电子垃圾”或“电子辐射污染”,有专家称这是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第四污染。
国际通用环境法污染防范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风险预防原则;国际环境法;国际习惯法;成本——效益分析
【论文摘要】风险预防原则是国际环境法中一个用途广泛而又争议颇多的基本原则,国际社会虽然对这一原则已达成初步共识,但在具体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盲点和争议,所以更加确切地说,风险预防原则是正在形成中的国际法原则。对于风险预防原则的讨论日趋白热化,主要表现为其适用的规则以及其国际法地位。本文试图从这两方面着手,并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状况以及中国的国情,对国际环境法中的风险预防原则的适用进行简要论述。
一.风险预防原则概述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水平日益腾飞,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可是这些都并不能否认我们每天处在一个无法衡量风险系数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现实。从非典到H1N1,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这些都一直在告诉我们,风险是时刻存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大自然的无情和新技术的适用都给人类带来潜在的风险。如何应对各种天灾或者人祸造成的风险,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预先防范风险成为当今许多政府的必然选择,法律意义上的风险预防原则也随之而生。
风险预防原则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环境法中“vorsorgepnnzip”这一概念,并逐渐发展到区域环境条约中,如1984年的第二届国际北海保护会议中发表的《伦敦宣言》就对风险预防原则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保护北海免受最危险物质的有害影响,即使没有绝对明确的科学证据证明因果关系,也应采取风险预防措施以控制此类物质的进入,这是必要的”。《伦敦宣言》也就因此而成为第一个明确阐释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文件。
对于风险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principle)的完整定义在国际习惯法上尚无确定的表述。但是诸多学者均把《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的第15项原则作为其较为权威的表述,即“为了保护环境,各个国家应该根据各自的能力将风险预防方法广泛运用。只要存在严重的威胁或者不可逆转的损害,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就不能被作为一个原因来推迟采取阻止环境退化的成本—效益措施”[1]。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在其来自l998年《温斯布莱德共同宣言》:当一项活动对人体的健康或者环境产生危害的威胁时,即使有些因果关系没有得到科学上的充分确定,也应当采取风险预防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由活动的支持者而非公众承担证明责任。[2]在其他国际条约中也还有诸多关于风险预防原则的表述,例如《联合国世界自然宪章》中规定:“当潜在的不利影响为充分了解时,活动不应进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前言部分论述到:“当存在着生物多样性大量减少或丧失的威胁时,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不应被用来当作阻止‘采取措施来避免或最小化这种威胁’的理由……”[3];其他还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赫尔辛基公约》等等,数不胜数。这些定义都大同小异,均旨在表述:科学并不能永远扮演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以有效保护环境的角色,过度依赖科学证据可能会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缓不救急,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科学上的依据尚未充分时,也应当适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免危害的发生或者扩大。因而,风险预防原则便是要求在环境和资源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那些明显的确定的危险,而且对那些较小的缺乏科学确定性的负面影响也应谨慎处之。
贯彻环境噪声污染防范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省环境噪声防治污染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环境噪声污染,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生产经营和社会生活以及交通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周围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噪声。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规划区(以下简称“城区”)内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第四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应遵循统筹规划、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县环境保护局对全县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环保局有关重金属污染防范方案
保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部等部门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61号)及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部际联席会议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严格重金属行业环境准入,健全法律规范和标准体系,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提高健康危害监测和诊疗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和重点
(一)工作目标
对全市范围内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及其周边区域环境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基本摸清我市重金属污染情况,确定重点防控区域、行业、企业和高风险人群,妥善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到2012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到2015年,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在2007年基础上削减20%,历史遗留问题初步得到解决,重点防控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重点防控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水平明显提高,重点防控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保障全市生态环境安全。
化工企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对策
摘要:预防和处置化工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必须从项目建设上注重环境风险评估,科学预测评价环境污染突发性事件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提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防患于未然;在项目建设中落实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建设,加强建设项目施工全程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环境风险管控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环保、安监等职能部门要强化现场监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和安全意识。
关键词:化工企业;突发污染事件;预防;应急处置;对策
化学工业在中国发展迅猛,化工产品不仅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等各个领域,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一些化工企业急功近利,在项目建设上违反法律规定,出现先建设后环评、不环评就建设等现象,有的即使经过了环评,但对环境风险的评估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有的在项目建设和运营中缺乏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能力不强,且疏于安全管理,一旦发生突发污染事件时,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因此,预防和处置化工企业突发污染事故,科学的对策与措施必不可少。
1项目环评中注重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价
始于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关于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风险评价的通知》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对建设项目风险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2004年12月11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导则》明确指出:为有利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在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中,要科学预测评价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提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3]。通过环境风险评价,可以预测不确定因素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严重程度及波及范围。从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和物质(包括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火灾和爆炸、泄漏等次生/伴生的危险物质,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主要环境风险源的扩散途径(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可能受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的识别,发现事故隐患,找出项目存在哪些风险,哪些是重大风险,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同时,通过源项分析和后果预测,确定事故产生的后果和发生几率,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一旦事故发生,可以采取科学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手段,使污染降到最小,危害降到最低。
2项目施工中落实环境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