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7 10:53: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物理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学物理学现状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医学物理学的现状,其一,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其二,教学内容物理学专业性太强,不接地气;其三,学时的限制,造就“快餐式”教学模式。文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教师的医学修养,以问题导向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有限学时,精讲经典物理内容。关键词:医学物理;学习兴趣;教学改革
一、引言
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类课程,医学物理学是物理学与医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宗旨是从物理的角度去研究医学问题,为医学服务,同时又相互促进。医学物理学运用物理学的理论揭示生命现象,同时,其所包含的物理学技术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方法。明明这么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何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过程被动,甚至偶尔会听到与医学相关的人士感叹:医学生学物理何用?本文将思考医学物理学的现状,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医学物理学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思想上不重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和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医学是研究生命体的科学,生命体也属于物质,属于物理学的研究范畴。很多医学生不明白医学与物理学的关联,尤其是具体章节中,由于学时限制,老师一讲完系统的物理知识后,到医学的应用部分就让学生自学,这样更加导致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兴趣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已经学过这门课程的高年级学生,甚至有些医生都会错误地认为学习医学物理学的意义不大。
(二)教学内容物理学专业性太强,不接地气。作为教师,我们抱怨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奇怪为什么还有医学物理学无用的言论,同时有一部分教师还认为,学时有限,就不该迎合学生,讲一堆物理在医学上的应用。支撑这种现象的根基是:目前,医学物理学的主讲教师绝大部分来自物理学专业,而不是医学专业,再加上师资力量往往不足,科研压力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更注重物理学体系的完整,教学内容以讲授物理规律为主,有些教师顶多在每一章最后泛泛而谈物理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教学内容物理专业性太强,缺乏实用性,自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透析易学与物理学
易学与物理学,本来并不存在直接联系,由于现代科学内部产生的新自然观和新科学观,使得一些科学家认为他们的新观念的发展方向与东方古典哲学基本一致。其共识是,古典物理学的力学自然观对于描述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现象是合适的;20世纪关于原子和亚原子领域的探究已经表明,我们的许多基本观念都应该改变,比如物质、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等。这些基本概念的更新,必将会导致整个世界观的改变,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过去数十年间现代物理学引起的这些变化,好象走向了类似东方的世界观:宇宙的全部现象是一个不可分离的和谐的整体。不少人把这种现代科学发展趋向在某种程度上要求回到中国古代自然观,称之为“科学重新发现了易学”。《周易》的范畴体系虽说为中国传统科学提供了宇宙秩序原理、方法论原则和科学观,究竟怎样与现代物理学沟通,即是本文讨论的核心。
一、易学自然观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实际上是上古巫文化化出的符号、周初时期占筮验词集锦和战国末年理性诠释的统合。作为《易传》的十篇释文已经完全脱离卜筮,建立起一套以阴阳为纲阐释变化的理论体系。汉兴,《周易》作为官学传习和研究的对象,被尊称为“五经”之首;汉易已经纳入阴阳五行学说,隋唐时期易学即以其理性向科学领域渗透;进而逐渐形成以符号系统与以阴阳为纲纪相结合的范畴体系和理论结构。
易学对宇宙的基本观点是:阴阳相涵相因、流变会通,构成一个合谐互补的有机整体。
张立文教授在《王船山易学思想略论》中指出:船山的本体哲学,统体会通于和合。所谓和合者,就是“阴阳未分,二气合一,氤氲太和之真体”。《易传》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者认定道器是虚实范畴,虚与实的主要差异在于隐与显。“形而上者是隐也”,隐不是无,而是潜在,是形而下所以存在的根据。“形而下者是显也”,指有形质的东西,“即形之成乎物而可见可循者也”。即此可知,显指可见可循的事物和现象,隐指寓于“器”而起作用的现象背后更本质的东西;而隐又不是虚无,“道不虚生,则凡道皆实也”。从而推定道乃实存之体,得出道器交与为体、相涵相因、流变会通的两系统结构论。道和器的关系究竟如何?就逻辑上讲,“形上者乃形之所自生”,因为凡器皆有形,由“形”逻辑上得出对应于“形下”必然存在着“形上”。就二者的主从关系讲,“当其未形而隐然有不可喻之天则,天以之化”,依此概括二者的关系为:道是器存在的依据;道通过器而表现自己,一切显性的运动变化之因皆源之于道。再就孰先孰后的角度讲,是“理不先而气不后”,二者既不存在先后、本末之别,也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天理、神创的观念。张教授立足于人文(兼及自然)阐述问题,认为“王船山道器、气关系,充分体现和贯彻了《周易》和合人文的精神”,本文专门讨论自然而不涉及人文。依据形上学本体哲学,自然界的物理客体应该分两类,即“形之已成乎物”和“未形”,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形下之“显”和形上之“隐”。
小结:易学自然观是两系统结构论。从静态角度讲,“万物(包括宇宙自身)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动态角度讲,“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所谓的易,就是讲阴阳变化之理的学问,即“易以道阴阳”。
物理学探究论文
第一章.世界是测得准的,并非测不准的
乍看,题目好象哲学的。不屑哲学,只谈物理。
大量研究表明,目前为止的实验已经给出物质世界准确信息,物理学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找出这信息并揭示其内在规律。遗憾的是,目前为止的理论(无例外)均未能如此。然而国内外学界却一致认为理论物理大厦框架--《量子力学》已经建成,剩下只是装修和美化了。
但经本文研究表明,《量子力学》对一些基本物理学问题的实质并不清楚,往往似是而非。然而《量子力学》却娓娓动听、夸夸其谈,实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请看事实:
1.1关于"量子化"根源问题。
微观世界"量子化"已被证实,人们已经公认。但接踵而来的就是"量子化"根源问题,又机制怎样?这本是物理学根本任务之一。已有的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都未能回答。然而量子力学家们却置这本职任务于不顾,翩翩起舞与数学喧宾夺主、相互玩弄!
物理学逻辑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禅宗哲学是融合了佛家与道家、儒家之后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等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随着对物理学研究的深入进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物理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间具有某种平行性。这种平行性的根源在于二者遵循相同的逻辑——禅宗逻辑。
认识人类自身、认识人类所面对的宇宙,是科学的根本任务,并由此而衍生出人类知识的两大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者之间最深刻的关联在于:人对自身认识有多深,对外部宇宙的认识就有多深,它们是同步进行的。作为自然科学重要分支的物理学是建立在分析与实证基础上的。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物理学的研究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上早已超越了感官经验的范围之外。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困惑:我们以现有的感官经验去描述、解释远在我们经验之外的对象是可能的吗?要解决这一困惑,就必须转换逻辑思维的方式。对此,古老的禅宗哲学给了我们重大的启示。
一、禅宗与禅宗逻辑
“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达摩于梁武帝时(约520~526年)来到中国将心传传给二祖慧可(486~593年)。如此辗转相传,终于出现了以六祖慧能(638~713年)创始的南宗顿教,以后日益丰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佛学禅宗。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是“中国的佛学”,它是中国道家哲学与佛教空宗(亦称中道宗)相互作用的产物,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禅宗所依据的主要典籍为《金刚经》和《六祖坛经》。
其实早在达摩来华以前,空宗的代表人物僧肇与道生等就在吸收与融汇中国道家思想的基础上,为禅宗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如在道生的理论中,就有了“顿悟成佛”、“一切众生,莫不是佛”(《法华经疏》)等禅宗的基本思想。而在被僧肇所具体化了的关于三个层次的“二谛义”理论中(《肇论·般若无知论》),空宗所谓的第三层真谛即为禅宗之“第一义”。禅宗的一切修行以及最后的顿悟,都是为了成就作为其终极目标的“第一义”。这个第一义就是宇宙的本体、佛的本体,就是最后解脱的境界。
三个层次的“二谛义”理论认为:(1)第一个层次:普通人以为万物实“有”,而不知“无”。佛教认为万物实际上都是“空”、“无”。在这个层次上,认为万物是“有”,这是“俗谛”;认为万物是“无”是“真谛”。(2)第二个层次:认为万物是“有”与认为万物是“无”,都是片面的。因为“无”并不只是没有了“有”的结果。事实上“有”同时就是“无”。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一物此时此刻的存在状态与其在另一时刻的存在状态是不同的,在这种意义上,此时此刻的“有”在另一时刻就是“无”了。故在这个层次上,说万物是“有”与说万物是“无”,都同样是“俗谛”。只有不片面的中道,认识到万物非有非无才是“真谛”。(3)第三个层次:说“中道”在于不片面(非有非无),这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本身就是片面的。故在这一层次上,说万物非有非无就是俗谛了。真谛是: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大藏经》卷四十五)。禅宗的第一义,指的就是这种“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的境界。《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种“非非”的境界是经验之外的,是普通的逻辑思维达不到的,是不可言说的。所以“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我向尔道是第二义”(《五灯会元卷第十·清凉文益禅师》),“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
文科物理学强化思考
一提高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科学与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个民族只有普及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尊重科学、崇尚科学,才能告别愚昧,才能挺起胸膛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生是国民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科学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国民的科学素质水平。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中等教育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摆在面前:学生在高中阶段便分文理科,文科学生除数学学科外,几乎不再接受其他自然科学教育,从而导致进入高校之后,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普遍较低。因此,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应是我国高校文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领军学科,是整个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兼有哲学的概括性、抽象性,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以及实验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同时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那么在高等院校文史、管理、财会、语言、艺体等文科类专业开设基于物理学的科学素质课程,是提高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和方法。2011年8月,国务委员、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让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使公民科学素质再上新水平。刘延东强调,公民科学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坚实基础、衡量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而高等院校是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之一。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已开始在文科类专业开设基于物理学的科学素质教育课程,这一举措将有利于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会起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文科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思想文化错综复杂的高度融合,科学技术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为适应社会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作为文科大学生,应具备如下基本科学素养。1.必备的科学知识在西方,一些社会学家和物理学家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一个人未读过莎士比亚的著作会被认为没有教养;但是一个人如果不知道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却被看作没有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以物理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技术渗透到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个角落,对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加宽广和深刻。现代高科技的许多前沿问题和应用领域,如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核能技术、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等,很多都囊括在基础物理的研究领域之中。因此,在文科物理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学习、理解一些基本物理知识。如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基础知识,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特别是对引领21世纪发展的高新科技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2.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同感,他们在学习期间不仅要向导师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导师如何工作、如何思考、如何处理实际问题等,这种思维方法上的训练是最为关键的。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物理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是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在文科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物理学中蕴含的丰富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如模型方法、类比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理想实验、科学假说、数学建模方法等,传授给学生,并努力让学生应用这些方法,去正确分析、理性判断和初步计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3.执着的科学精神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不仅包含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同时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无穷的智慧,闪耀着科学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光辉。古今中外的著名物理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所表现出来的求实精神、献身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虚、谨慎、诚实、合作、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对人类、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等,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在他们身上完美结合的体现。因此,在文科物理教育中,应注重树立学生现代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具有科学的成败观和探索科学疑难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科学品格和人文关怀的优秀品质。4.较强的创新意识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或许只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文科物理教学中,通过了解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成长成才的经历,让学生们体会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和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持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理敢于提问,培养学生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向旧观念挑战,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时代变革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三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
为了增强文科物理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应当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近年来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大家逐渐认识到:高校文科物理课程不应是理工科物理课程的浓缩或稀释;也不应是一般科普性地传授具体的物理知识,文科物理课程应更多地注重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重在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物理学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同时,文科物理课时有限,很多高校文科物理课程仅有32学时左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甄选和取舍。为达到培养、提高文科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尝试在文科物理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组织教学内容:(1)物理学基本概念,并结合物理学史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扩大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面,初步掌握物理学的思想和思维方法;(2)与物理学知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臭氧枯竭、环境污染、全球变暖、PM2.5、光伏发电、核泄漏、核动力、信息战争等,培养文科生在这方面的兴趣,使他们感到物理学是鲜活的,是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3)结合现代物理学,关注日常生活与生产技术中高科技所蕴含的物理学知识,通过介绍能源、材料、医学、航天、激光、环保等领域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融课本中的物理内容和现实中的科技前沿应用的物理知识为一体,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物理学无处不在,物理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2.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作用于指导科学探究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即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在文科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提问,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要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要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同时,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当充满人文关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紧密地结合起来。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在这里所指的“和谐的人”,其实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同时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人文精神作为科学精神的底蕴,使科学真正造福于人类。3.强化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简而言之,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物理学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法,如归纳、总结、演绎、类比、建模、假说、数学统计、实验检验等,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物理学的研究,而且也适用于其他学科。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对物理学问题探究的学习过程,能使学生掌握一种科学思维的方法。如果能做好这个环节,学生们也就具备了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4.展现物理实验的魅力根据物理学根植于实验事实这一特点,结合文科物理课程性质,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意识,在文科物理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实验内容和操作环节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应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文科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内容丰富、现象直观、趣味性强的特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增强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其次,应充分利用高校物理实验室,在现有物理实验室的基础上,打破常规,适当增加投入,积极组建集实物展示、仪器演示、动手制作、仿真操作以及影像展播于一体的文科物理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实验装置,自行准备实验器材,自行拟定实验步骤等,并允许失败和重做,鼓励探索和创新。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展现物理实验的无穷魅力,可以大大激发文科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探求科学奥秘的兴趣和热情。在高校开展文科物理教育是一项处于不断探索之中的教学活动,有很多未知领域有待认识与开拓。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善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善于用教师的科学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一定能够发挥出文科物理在开启心智、陶冶性情、引导创新、提高素质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物理学研讨论文
提要
此乃特殊重要文稿,几乎涉及物理世界全部问题。文中全部用8位数字有效精度并与实验完全相符的计算结果表明下述原理成立:
〖测得准原理〗:世间万物,无例外,都是测得准的(准确程度最终都将取决于普朗克常数h=2π?的准确度),绝非测不准的;世间只存在测不准的学者,并不存在【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文中用大量无可否认的事实,全面、系统、严格地证明了量子力学——世界权威理论,纯系伪科学。其基本原理——【测不准原理】系反科学的理论,由此量子力学已把科学引入歧途,并使之陷于恶性循环不解之中!
由于量子力学已修成了诡辩内禀属性,任何单方面对其论说全然无效,必须给量子力学以全面充分曝光,所以篇幅显得较长。实乃:
有道僧是愚氓忧可训,
物理学研究论文
1物理研究中的模型化
模型化指的是在研究和探索事物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发现其中本质和规律而建立的一种抽象的,理想的事物形态是对某些事物中所包含的本质及规律采用逐步逼近的描述方法。例如,在电学中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其作用力的大小受带电体的形状、大小、所带电荷量的多少、电荷的分布、电荷之间的相对位置及介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若不分主次的考虑各种因素,会感到无从下手,也就无法得到最终的结果。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大量实验表明:随着电荷间距离的增大,带电体的形状、大小、电荷的分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距离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电荷的电量和介质的介电常数,其形状大小、电荷的分布可忽略不计.从而建立起“点电荷的理想模型这样.突出了对所研究问题起主要的因素忽略次要的因素,建立“理想模型”,有效的解决了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库仑定律描述的就是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研究气体的性质和描述气体的物理量间的关系中,麦克思韦建立了气体模型:气体是由很小的、完全弹性的、只在接触时才发生相互作用的固体小球组成的系统从而奠定了气体分子运动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气体进行模型化:当分子间的距离接近十倍或大于十倍分子直径时,就可以忽略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建立了理想气体模型。这样就比较容易得出描述气体的物理量间的关系一一气体状态方程。显然,如果没有“点电荷”这个理想模型的建立,就没有库仑定律。没有气体模型和理想气体模型的建立,就没有气体状态方程。同样,如果没有质点的建立,便不会有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学中的物理模型非常多,如铁磁性物质磁化模型、稳恒电流模型、原予核式结构模型等等。可以说,物理的全部定理、定律和公式都是对物理模型的刻画。物理模型化是物理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建立和发展物理理论的重要手段离开物理模型,物理学的研究就寸步难行。
2物理过程的理想化
自然界中各种运动过程非常复杂,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可以忽略次要因素,突出物体运动的主蔡特征和规律,把运动过程想象为一种简单化的、实际上不存在但又经得起实践验证的运动过程。
在研究物体的碰撞问题时,认为该系统只在碰撞物体间内力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其他力与内力相比,均可以忽略不计。在此条件下,这一系统遵循动量守恒定律。而完全弹性碰撞规律又是建立在理想碰撞的这一理论过程的基础之上,只要相互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而且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存属弹力,这样的形变就能完全恢复。显然整个碰撞过程只存在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因此碰撞前后系统动量守恒。力学中研究物体在光滑平面或无摩擦轨道上的运动过程,热学中研究珲想气体等质纂过程中能量的转换等都采用的是理想化过程。所谓等容、等压、等温及绝热过程也是理想化过程。
同样在研究地球表面上物体的下落运动时,往往被视为自由落体运动,那是因为在落体运动过程中忽略了空气阻力、重力随高度变化等因素,认识物体只在恒定的重力作用下的下落过程。显然,满足自由落体运动条件的物体在自然界中无法实现,但在许多情况下,物体的下落很接近自由落体,完全可以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来处理,所以自由落体理想过程的建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物理学反思研究论文
一、前言
德国现象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在其著作《欧洲科
学危机》(DieKrisisderEuropaeischenwissenschaftenunddieTranszendentale
Phaenomenologie)的第二部份第八至第十五节,关于澄清近代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与
超验的主观主义之间对立根源上,以大量篇幅探究伽俐略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因为伽
俐略对「自然的数学化(Mathematizationofnature)」的模式形构出整个近代科学
物理学研讨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在微重力环境中进行基础物理研究涉及到许多重大的基础物理课题,引起了国际理论物理界的关注,并被称为空间的基础物理学;进而,各国的空间局逐渐将微重力科学称之为空间的物理学,但空间的物理学并没有改变微重力科学的基本内容.随着国际空间站逐渐组装完成,空间站成员国正抓紧安排计划中的微重力科学实验项目,预计会在2016年以前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另一方面,需要在专门卫星上进行的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验证实验,也在安排之中.在美国进行GP-B卫星计划后,探测引力波的LISA计划受到广泛的关注.空间的物理学将在促进重大学术成果和开拓新的技术发展两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关键词微重力科学,基础物理,流体物理,燃烧学,材料科学,生物技术
AbstractInrecentyearsfundamentalphysicsinamicrogravityenvironmenthasattractedmuchattentionfromtheoreticiansin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andhasbeengiventhenameoffundamentalphysicsinspace.Furthermore,microgravitysciencehasgraduallybecomeknownasphysicsinspaceamongstthespaceagenciesofthechiefspacecountries.However,physicsinspacehasnotchangedthecontentsofmicrogravityscience.AstheInternationalSpaceStationnearscompletion,itsmembercountriesareworkinghardtoschedulethemicrogravitysciencemissions,andimportantresultsshouldbeobtainedbefore2016.Ontheotherhand,plansforspacetestsonthetheoriesofgravityandgeneralrelativityonboardspecialsatellitesareunderway.AftertheGP-BsatelliteexperimentbyNASA,theLISAprogramforspacemeasurementofgravitationalwavesarousedbroadinterest.Physicsinspacewillcertainlymakegreatstridesinbothpromotingimportantscientificachievementsandindevelopinghightechnologyforapplications.
Keywordsmicrogravityscience,fundamentalphysics,fluidphysics,combustion,materialssciences,biotechnology
1引言
当一个空间飞行器环绕地球以第一宇宙速度自主飞行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局部)惯性参考系,其原点位于空间飞行器的质心位置.如果不考虑大气阻力、光辐射压力、质心偏离引起的各种扰动力,则空间飞行器中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与运动离心力抵消,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或者说物体处于微重力水平中.所谓“微重力”是指该处的有效重力水平为地球表面重力水平的10-6.在实际的绕地球飞行器中,有效重力水平与频率相关,低频时达到10-3,高频时优于10-6.除了地面的落塔、抛物线飞行的失重飞机和可达十几分钟的微重力火箭外,用于微重力实验的空间飞行器有返回式卫星和不返回卫星、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各种载人空间飞行器不可避免人的干扰,飞行器中的有效重力很难达到微重力水平;而验证引力理论的高分辨率空间实验需要非常低的飞(femto,亳微微)重力至阿(atto,微微微)重力环境,一般需要发射专门的基础物理卫星.
物理学研讨论文
提要
此乃特殊重要文稿,几乎涉及物理世界全部问题。文中全部用8位数字有效精度并与实验完全相符的计算结果表明下述原理成立:
〖测得准原理〗:世间万物,无例外,都是测得准的(准确程度最终都将取决于普朗克常数h=2π?的准确度),绝非测不准的;世间只存在测不准的学者,并不存在【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文中用大量无可否认的事实,全面、系统、严格地证明了量子力学——世界权威理论,纯系伪科学。其基本原理——【测不准原理】系反科学的理论,由此量子力学已把科学引入歧途,并使之陷于恶性循环不解之中!
由于量子力学已修成了诡辩内禀属性,任何单方面对其论说全然无效,必须给量子力学以全面充分曝光,所以篇幅显得较长。实乃:
有道僧是愚氓忧可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