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7 08:16: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物流管理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茶企物流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物流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茶企也是如此。对于茶企来说,只有充分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变革其企业物流管理,优化其物流管理体系,实现其企业物流的现代化,才能有效的提高其物流管理水平,提高茶企的竞争力,使得其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探讨研究的就是基于大数据的茶企物流管理体系的优化。
关键词:大数据;茶企;物流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产业结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的变革创新,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思想优化其企业结构,才能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对于企业来说,物流管理体系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茶企,只有不断完善优化其物流管理体系,保证其茶叶产品的质量才能促进茶企的进一步发展。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对于茶企物流管理体系的优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茶企来说,只有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创新其物流管理,优化其物流管理体系,完成企业物流的现代化转变,才能有效的提高其物流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基于大数据优化茶企物流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对于茶企来说,其物流管理体系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提高其物流管理的质量,增强其物流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才能有效的提高茶企的竞争力,更好的推动茶企的发展。但是,在传统的茶企物流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多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的,管理效率比较差,对信息的敏感度比较差,物流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茶企如果能充分的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将大数据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茶企物流管理的智能化,对企业茶产品在流通的各个环节中建立更加精准的监控制度,包括仓储、加工、配送、装卸、搬运和信息管理等各个流程,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增强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看出,大数据在优化茶企物流管理体系,帮助茶企建立完善的专用物流网络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在茶企物流管理中应用大数据的优势
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物流管理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类型,随着近年来物流产业快速发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这不仅解决了我国物流产业人才缺乏的主要问题,同时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进行研究,阐述实践教学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内在价值,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角度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途径,以此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为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物流产业作为我国的十大振兴产业之一,随着近年来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成为紧缺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作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两方面的必然性。一方面,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其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程度呈现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据相关部门预测,我国物流产业每年平均需要增加从业人员100~105万人,其中中层和高层管理人员15%~25%。然而,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却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基层物流从业人员基数庞大,供需两旺,但中高层物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明显短缺。因此,高职院校应有效改善物流专业的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我国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均未实现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受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实践经验缺乏等因素影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因此,只有加强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近年来,高职院校均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综合分析,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专业。物流管理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为解决物流人才缺乏开设的专业类型,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期望通过专业化教育使学生具备直接面向市场以及生产一线的实践操作能力。比较而言,物流管理专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系统综合性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有关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提高个人的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对不同学科相关知识的有效整合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相对而言,市场对于创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这使其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开展提出更高要求。2.实践教学水平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实践教学起步较晚,加之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导致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较多不足。一方面,教学理念落后,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制定了符合学校综合发展的办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办学理念与教学理念并未实现有效结合,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有关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安排等均未能摆脱传统教育影响。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未能有效发挥,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积极与企业合作,但合作关系松散,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缺乏长期的有效合作,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大学物流管理教学体系研究
一、国内外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国外物流管理教学发展比较成熟。教育研究已从着重讨论课程构成扩大到包括物流教学内容和技能培养,及教学方法的各方面。也就是从“物流是什么”,到“我们教什么”,再到“我们怎么教”的全方位研究。其物流课程的设置依据行业需求,以职业发展为目标,一般是基于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的,注重课程实用性问题,特别强调允许企业确定课程。物流课程设置以专业能力为基础,注重对学生通用能力培养,即根据物流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及专业技能需要的知识体系提炼专业能力,作为知识培育的切入点和考核点。教学方法上采用讨论法、案例法、体验法等,注重实践教学。教学手段上利用计算机辅助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分析中普遍采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使学生能在实验室中感受到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场景,通过计算机程序在不断进行的交流中连续向学生提出新问题,并且几乎不向学生提供任何答案,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改进思维方法。随着企业组织管理的创新及多元文化和国际物流的发展,物流管理教育还注重管理技能的培养。我国从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率先开办物流管理专业以来,截至2012年可以招生的学校共有279所,其中可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232所,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47所,500多所高职高专及近千所中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每个学校的培养方案差别很大,课程设置也各不相同。总体上目前国内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对于物流教学最为关注的是高职院校,重点是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开创了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及根据岗位需要“模块化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法。第二,本科教学中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跨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多学科的应用型学科,提出了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上,向“宽知识面和厚基础”方面发展。第三,教学体系上提出增强物流专业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增强物流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如加大报关实务、运输实务、配送实务、国际物流实务等课时量,设置双语课程教学。第四,反思传统教学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距,教学改革更为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的创新,比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
二、内蒙古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一)依托学校特色突出专业特色
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2004年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相对于飞快发展的物流业,我们对物流的认识还不是很系统和全面,因此我校输送的物流人才和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我们没能体现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就需要充分利用我校的专业优势,因为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师资力量和专业优势,要对自身拥有的宝贵资源加以利用。内蒙古高校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中,内蒙古农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是依托“农林经济管理重点学科”突出农科特色,着力培养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内蒙古工业大学以其强大的理工科基础偏重培养物流工程人才;我校要根据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办出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偏向于物流战略规划、物流方案设计高层次物流服务,在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与销售等企业物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挖掘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和研究。
(二)根据社会需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高校物流管理系教学革新探索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提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应目标;同时,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提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改革;社会背景;基本思路;具体措施
在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加强理论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使现代物流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现代物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输产品的单位产值的重量由重变轻,产品价值逐渐增大,短、小、薄、轻的产品将占主流。运输需求量的增加速度逐渐放缓,但运输质量、效率和服务需求越来越高,时效性越来越强。
(一)全国性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备
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及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即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专业技能比赛已成为衡量一个学科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结合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培养适应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需要的物流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的关键是“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符合企业需求,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尤其是与行业结构相适应。构建训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2.企业岗位要求。中国的物流行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实很大,但这种需求也是有多个层次的。目前,物流企业岗位中对大专层次的人才需求是主流,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空间很大,企业更需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岗位真实技能需求,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3.学生职业发展要求。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已经不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而作为在校大学生由于学习范围的限制,在实践学习上有很大欠缺,造成理论与实践的欠缺,不能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4.以训赛结合为主题,是探索和丰富专业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作为高职教育为了加强学生对理论及实践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实现工学结合,借助定期举办现代物流技能大赛,对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基于训赛结合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
1.校企合作真实互动,确定物流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岗位需求是物流大赛主要内容体系,典型工作任务的科学制定是学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与企业,由于学校教学的局限性,只有和企业采取真实有效的互动,才能获得一手企业资料。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实训资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获得企业真实岗位技能需求,是基于训赛结合体系的重要内容。物流比赛是以企业真实任务为基础,结合学生理论知识体系设立,因此,将典型岗位与比赛对接,形成实践教学为主体、以比赛为手段的教学体系,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具有促进和提高的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比赛内容与企业典型岗位进行对接实训。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后,根据物流行业的职能需求,研究物流大赛比赛内容,对比赛内容与岗位进行对接。将比赛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面对社会物流行业飞速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比赛内容很好的体现了企业的物流实践需求,使物流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加体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3.构建训赛结合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训赛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以实际操作和比赛为目的的实践体系。比赛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竞赛进行淘汰的方式。在比赛中提升学生自学的能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潜力。而只有设计好“训赛结合”的实施方案,才能在比赛方案实施的时候有所效果。通过训赛结合的培养,学生具有的一定的比赛能力,但这个能力的体现更需要学生参与到比赛当中去,为此根据省市比赛、全国比赛,进行比赛择优选择、组织学生参与到竞赛当中去,做到学有所用。4.创设企业情境,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实现训赛结合体系的重要途径。通过企业工作情景设置,建立课程项目单元,细化工作任务,理论联系实践,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职物流管理实践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文中通过讨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目标岗位和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分析,探讨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进一步确定实训项目的设置,确保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培养物流专业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力的需要。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实践课程体系
物流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快速的发展,但集约化的物流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物流人才更是其中关键因素。作为职业院校,为物流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从现实来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大量毕业生长时间在从事大量的体力工作,而不是基层管理岗位,这对本专业的发展和招生就业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相应的技能。
1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生的就业目标岗位
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从现阶段发展水平来看,首要目标是降低运行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这需要有更多的能够提高运行效率的现场管理人员,对他们能力的要求是:会运行、善观察、勤总结、能优化的人员。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分析,高职生并不希望自己的目标岗位是一个从事无技术含量的重复劳动岗位,如果不能为学生够提供实现远期目标的知识和技能铺垫,这个专业就没有吸引力,也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也就没有生命力。物流业集约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方向,那么这样的人才有哪些岗位呢?综上可以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目标岗位为物流优化管理岗位,位于资历架构的四级和五级。首岗岗位为一线操作人员,有了企业的部分工作经验后进入现场管理岗位,经过实践操作与管理思想的充分结合,最后到达目标岗位———物流优化管理岗位。
2物流专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能力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但我国符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量滞后,造成现代物流综合人才匮乏,如何实现岗位能力要求与人才培养无缝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
1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管理岗位更加细化,很多新型物流职业岗位不断出现。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2016年中国快递年业务量达到313.5亿件,同比增长51.7%,快递及电商物流成为近年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未来网络消费还将持续火爆,这需要物流企业设立全新的物流管理岗位,物流产品营销和物流信息管理成为物流管理岗位变革的方向。这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能力分析
我国当前物流专业管理岗位主要分为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信息管理和营销等岗位设置,各岗位职责和能力分析如下。采购岗位主要职责是制定采购计划、采购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采购成本管理等。主要能力应具有市场调查与预测、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和相关财务管理能力。仓储岗位主要职责是进行出入库作业和在库管理以及监控库存及仓储成本、库房规划与设计、设备管理与维护等。主要能力应具备单据管理、设备调度和商品保养等能力、仓储作业管理能力、流程优化能力、库房布局规划设计能力等。运输岗位主要职责是根据订单需求,安排相应的运输作业、优化运营线路、进行车辆调度、运输成本核算、运输单证管理,处理商务纠纷等。主要能力应具备运输方案决策能力、流程优化能力、成本管理能力、纠纷处理能力等。配送岗位主要职责是进行流通加工、配送作业、调度等工作。主要能力应具备作业流程管理、单据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能力。信息管理岗位主要职责是对物流环节的信息化控制、物流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物流信息网络管理等工作。主要能力应具备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物流营销岗位主要职责是进行物流市场调研、营销方案制定、客户开发与管理等工作。主要能力应具备市场研发、沟通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等。物流项目管理岗位主要职责是项目调研及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资金、人员以及设备进行设计并优化;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物流解决方案等。主要能力应具备物流项目整体流程运作优化能力、业务战略实施能力和物流资源整合能力、运营组织协调与控制能力等。物流职业发展规划一般是:物流业务操作人员—中级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定位倾向于培养掌握物流作业技能又懂管理的中级管理人员,培养的学生熟悉物流业务操作,能系统掌握现代物流理论与物流管理方法,具备物流运营管理能力,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
3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体系构建
物流管理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建设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建设背景
物流业作为新兴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以及电子商务、生鲜产品等各个行业市场的多样式需求不断涌现,物流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同时,物流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职业院校需要加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建设,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精湛的职业技能。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
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物流管理专业作为1+X证书制度的首批试点专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努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结合多年教学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可实现性为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到体系构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构建“四位一体”的物流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核心分别是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反馈评价和教师队伍。其中,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建立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前提;实践体系作为技能培养的载体,通过实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相关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物流行业日新月异,而反馈评价则可以帮助学校及时跟进物流行业的变化和进步,使技能培养体系得以不断更新,更加贴近行业实际需求;教师团队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培养体系建立的基础。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实施设计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物流管理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关键要看能否构建合理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结合物流行业需求和物流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律,对物流技能人才采用循序渐进的模式进行技能培养。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和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的要求,具体的技能培养实施方案可以设计为职业基础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三个阶段。(一)职业基础技能培养。职业基础技能是指学生在就业前都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专业技能。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职业基础技能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与安全技能、物流基础技能等。不论物流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均须掌握此类职业技能。职业基础技能阶段的训练采用“教、学、训一体”模式,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掌握职业基础技能。这种教学和训练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后续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基础技能培养实施详见表1。此阶段安排在大一进行,教师以师傅的身份进行讲授示范,学生以徒弟的身份参与实训,教师与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深度融合、交流,促使学生快速掌握专业基础技能。(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后基本具备了职业基础技能。但是,不同的物流企业和行业对物流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专业技能培养阶段,教师要依据不同行业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结合物流专业的特点,专业技能一般包括物流市场开发和客户服务技能、仓储与库存管理技能、运输管理技能以及成本与绩效管理技能等。此阶段采用设置特色训练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通过训练之后可以掌握不同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具体专业技能培养实施见表2。此阶段安排在大二进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职业基础技能,结合职业基础技能阶段的学习和训练的铺垫,学生在专业基础技能阶段就能较好地接受相关技能训练。(三)综合技能培养。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物流业受到严峻挑战,智慧物流、物流大数据成为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是既懂物流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相关知识,熟悉现代物流信息化运作规律,能够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辅助决策,可以提高物流效率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这也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综合技能培养实施详见表3。综合技能培养主要安排在大三进行,培训项目选择既要具有典型性,又要具有综合性。学生通过这个阶段的培训后能够成为专业型复合人才,可以在很多领域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基于职业素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体系构建
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素养要求
1.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理论,熟悉现代物流管理的法律法规,掌握仓储管理技术、运输管理技术、库存控制技术、资源计划、物流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具有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协调运营能力和相应的外语水平,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具有较高职业发展潜质和职业转化能力,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1.2物流管理专业职业素养要求
①人文素养。“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文素养体现为员工在工作以及与人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我的内在品质,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对企业的归属感。②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在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集中体现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在高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遵循“理论够用,技能为主”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如现代物流管理概论、物流仓储管理实务、物流运输管理实务、市场营销实务、电子商务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货运等,这类课程应根据专业需要精选提炼,强调实践技能和专业技术的培养。③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情商,具有诚信经营、踏实负责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思想政治课和就业指导课中渗透和融入关于品格、意志、兴趣等方面的实践训练内容,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2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采用成果导向的课程设置方法,首先依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以及毕业生发展期望决定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能力要求。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设置OBE指标点,将指标点落实到课程中,倒推出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1]。根据OBE理念,需要通过毕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企业需求调研,充分考虑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教师等相关者的需要和期望,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推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到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型[3](如图1)。
一、课程设置依据
(一)企业调研结果反馈
针对百世物流、德邦物流、盛辉物流、京东物流、天地华宇、永进物流、厦门永芳洲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顺丰物流、泰肯集团、朴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为期15天的调研,调查主要是通过网络调研的方式进行。各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很旺盛,需求的岗位主要包括仓管员、分拣员、站长助理、操作员、销售员、客服、单证员等。1.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具备的首要素质46%企业注重物流职业道德素质,33%企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15%企业注重物流职业技能及文书、计算机操作能力,7%企业注重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2.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总结如表1。3.物流教育课程设置问题对“目前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所学课程的设置能否适应企业工作需求”的问题,65%的企业认为有待改进,30%的企业认为可以适应,5%的企业认为不太适应。其中专业课方面《物流运输技术与实务》、《物流储配设计与优化》、《配送中心运营实务》、《物流信息分析和处理》、《国际物流单证》等重点课程以及实践性较强的课比较实用。
(二)毕业生调研结果反馈
针对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2018届-2021届320位毕业生展开为期30天调研,回收网络问卷236份。(1)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税前月均收入为6840.21元,其工作满意度为93.42%,专业相关度为53.27%,职业期待吻合度为84.82%。对课堂教学总评价的均值为3.82分,偏向于“比较满意”水平;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均值为3.57分,偏向“有些帮助”水平;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均值为4.06分,偏向“比较满意”水平。(2)毕业工作领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占比最大的是仓储业,占比25.76%,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比20.68%。(3)毕业工作岗位情况。目前所从事的岗位占比最大的是操作业务岗,占比30.70%,其次是主管组长,占比22.36%。操作业务岗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包括市场、仓储、运输、成本、物流信息等,涉及到的专业能力包括异常情况处理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仓储优化能力、运输调度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4)毕业生需要具备的素质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吃苦耐劳、专业知识、抗压和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5)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实用性最强的课程包括:《物流储配设计与优化》、《物流运输技术与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国际物流单证》、《物流营销》、《物流信息分析和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