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规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7 06:04: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物理规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物理规律

物理概念规律掌握论文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查看全文

物理概念形成与规律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需要的感性熟悉,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把握纪律的基本;在学生形成概念,把握纪律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把握纪律的关头;物理概念和纪律的巩固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进修的物理问题获得活跃而具体的感性熟悉长短常需要的。在物理教学中,若是学生对所进修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需要的感性熟悉,还没有认清需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纪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注贯注得来的“概念”和“纪律”就将是扑朔迷离、每一个物理概念和纪律都包含着年夜量的具体事例、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身分的影响、理解了概念和纪律的尺度;搜检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和纪律,就看他们能否回覆“概念和纪律是若何引出来的?若何形成或成立的?内在和外延是什么?与其它概念和纪律有何关系?”这样几个问题、编撰恰当例题;在概念和纪律上轻易犯错的处所,编撰恰当的例题,转变前提,多方设问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物理概念和物理纪律是高中物理基本常识最主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辅佐学生形成平稳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切确地把握物理纪律,具有十分主要的意义。经由这些年的教学试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把握纪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儿那里接管一些概念和纪律的条则,而是在学生脑子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转变过程。

1.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需要的感性熟悉,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把握纪律的基本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进修的物理问题获得活跃而具体的感性熟悉长短常需要的。在物理教学中,若是学生对所进修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需要的感性熟悉,还没有认清需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纪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注贯注得来的“概念”和“纪律”就将是扑朔迷离。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斗劲充实的感性熟悉,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常识又无法合理地声名息争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年夜人从你身旁走过,不留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可是,若是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阿谁年夜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发生“这事实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讨心理,这种探讨心理,这种对进修内容的浓密乐趣,恰是学生进修概念把握纪律的内部念头。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行为下场时,只考虑行为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需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纪律都包含着年夜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出格需要注重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辅佐学生能在感性熟悉的基本长进行剖析,我们教师必需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下场。

2.在学生形成概念,把握纪律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把握纪律的关头

查看全文

理解物理教学的统计规律

在高中物理热学部分的教学中,研究物质的结构及微观结构的表现时认为大量分子的宏观行为满足统计规律。由于微观粒子结构的特殊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内部的图景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在理解微观粒子遵循的规律时出现较大困难。如何构建微观过程的宏观图景,是帮助学生克服此类困难的关键。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的总结有的是可以与微观粒子满足的统计规律联系起来的。比如在如何理解“物体的温度升高时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微粒的运动速度都增大”的问题时,可以把温度的升高与学校某个班级平均成绩的提高相类比。当某个班期考的平均分比段考的平均分高时应是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的期考成绩比段考高,但也不排除有少数或个别学生因发挥不佳或其他原因,成绩比段考还低的可能。这样一类比把微观问题宏观化,对于学生理解温度升高时并不是每个分子速度都加快、动能都增加的结论是有益的。在理解微观粒子在热现象中满足的统计规律时,这种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

《用油膜法测分子的直径》是高中热学中唯一的学生实验。这个实验充分体现了热力学研究的特点,对于学生理解热力学的统计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在指导学生做这个实验时,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这个实验的实质。做《用油膜法测分子的直径》实验时,学生对为何要事先配制油酸酒精溶液不理解,认为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很麻烦,还会因为酒精的挥发对实验造成较大误差。因此,认为配制该溶液是不必要的。这是学生对微观粒子的特点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微观粒子的特点是“多和小”,所谓多是指任何一个宏观物体内部分子的数量多,所谓小是指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质量小、体积小、所占的空间小。

基于这样的特点,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直径实验》时,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能否在液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由于分子的体积非常小,油酸是否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用眼睛是不能判断的。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油酸在水面上形成的一定是单分子油膜呢?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让油酸在水面上充分散开。而让油酸充分散开的措施有两种:一是滴到水面的油酸体积很大时,要使水面的面积非常大。比如把一小瓶油酸倒在一个大型水库的水面上。这时油酸可以在水面上充分展开形成单分子油膜,但这时油的面积太大又给油膜表面积的测量带来了困难。显然这样的实验学生在实验室是无法完成的。二是尽可能缩小油酸的体积使得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即可形成单分子油膜,但是这样油酸分子的体积太小用量筒根本无法测量。在油酸体积的测量上又会存在很大误差,使测量结果失去意义。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人们想到了配制油酸酒精溶液,让体积很小但可测的油酸溶于一定体积的酒精中。配制体积比很小的油酸酒精溶液,再用巧妙的方法测出一滴溶液的体积,利用体积比计算出一滴溶液中油酸的体积。将这样的一滴溶液滴在水面上可形成单分子油膜。这时形成的油膜面积很小,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即可测量。用简单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用统计方法就解决了既可测油酸的体积,又可测单分子油膜的面积这个难题。可见在用油膜法测定分子的直径的实验中,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并不是为了增加实验的难度而添加的,而是为了用宏观的方法测定微观量而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在脑海中充分理解物理图景,才能对实验有充分的认识,在实验中自觉地实施,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以上做法对于头脑中有微观物理图景的学生来说是容易理解的。但大多数中学生缺乏这样物理图景的构建,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样的困难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列举生活中宏观物体的类似例子让学生理解。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他们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可列举与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例子说明。如在农村,由于种子的价格昂贵,农民往往购买少量的种子然后通过嫁接的方法获得很多幼苗。为了使少量的种子长出高质量的幼苗,必须解决如何把少量种子均匀地撒在宽阔的地畦上的问题。如果认为种子少而选择把种子一颗颗地插在地畦上,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达不到要求。农民想了一个简单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把少量的种子与一大盆细沙混合,然后把沙子与种子一起撒到地畦上。由于在少量的种子中掺进了大量的沙子,使得每相同的体积中种子的含量是相同的。把这样的混合物撒在地畦上,长出来的幼苗一定是均匀的。我国南方农村的广大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这些稻田在冬天是闲置的。这就导致春天开播时稻田中和田埂上处处会留下因干燥而产生的大小不一的裂缝和因蚯蚓、蝼蚁的挖掘而产生的孔洞,不利于稻田的节水和灌溉。这些裂缝和孔洞很多,难以发现,要想找到它们并一一进行修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佳。这样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怎么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堵住这些孔洞呢?农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又应用了统计的方法。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在犁第一次田的过程中,先用犁把田土犁成一坯坯的土坯,再把水放进农田中,用耙反复搅拌,把这些泥坯和成泥浆,这些泥浆就跟着水流到各个裂缝和孔洞中,这些泥浆在孔洞中沉淀就把这些裂缝与孔洞堵得严严实实了。这样用简单的方法达到了目的,而且一举多得。

这就是生活中的统计规律的应用。知识是日常生活经验的概括、总结与升华,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尤为紧密。在物理教学当中通过联系实际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通过类比把微观场景宏观化是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的有效途径。

查看全文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论文

摘要: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搞好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

关键词: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反映了各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物理过程的必然性。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现结合本人多年的物理教学经历,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应给学生创设一个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在中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有时也可以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展开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创设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例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带领学生探索物理规律

查看全文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搞好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

关键词: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反映了各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物理过程的必然性。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物理科学理论的中心环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现结合本人多年的物理教学经历,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应给学生创设一个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在中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有时也可以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展开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创设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例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带领学生探索物理规律

查看全文

物理电学概念规律学习综述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中的概念和规律,学生能够直接感知的不是很多,有相当一部分比较抽象,初学电学知识的学生不易理解把握。如: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六个重要电学物理量,是由概念、字母、单位、公式等描述的,然而,电学物理量概念的概括性强,描述的语言抽象,学生感觉难学,感到难记,容易混淆,特别是电学规律把多处相关的物理量联系后,学生不容易把握,如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式,I=UR,R=UI;再如电功率公式P=IU,P=U2R,P=I2R单从数学的角度来看,P=U2R反映出电功率P与电阻R与反比,而P=I2R则表明电功率P与电阻R成正比,如何把握?什么情况下用P=U2R,什么情况下用?P=I2R学生真不把握。故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相关的电学概念,理解有关公式、规律中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把握公式、规律中各物理量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作些分析探讨。

一、列表对比,理解概念,把握规律

学习了多个电学物理量后,不少学生感到概念内涵不易准确理解,有的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有关的概念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区别,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这样教学效果会要好得多。

本文以下表为例,以便学生对比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些物理量的概念、字母、单位、测量方法和仪表,结合该表的制作,学生多看、多记,定能准确理解相关的概念和规律。同样地可以用列表的方法寻找其他物理量间的关系或规律,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初中物理电学部分容易混淆的物理量是:电功(电能)和电功率,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瓦时和千瓦,同学们应好好地对比分析,把握好它们区别和联系。影响因素较多的物理量是导体的电阻,影响电阻的内在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外因有温度,且应注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

二、弄清结构,把握变化,灵活解题

简单的电路则电源、电阻(用电器)及导线连接起来的,但实际电路复杂得多,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计算,不少学生都觉得难度较大。教学实践表明要求学生懂得电路结构,知道各电路元件的作用,是懂得分析计算的前提,如电路中开关的接通、断开对电路中各元件的电流、电压如何变化,这是学生必须弄清的。为此,需让学生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列表分析,效果较好,篇幅所限,在此不再细述)。串联电路的特点:只有一个回路,电路是只要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就没有电流通过;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中电源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上的电压之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有两个以上的回路,其中一个回路断开,另一个回路仍能正常工作;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分路的电流之和;并联回路的电压相等。学生在能较好地把握串并电路的性质特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欧姆定律,及电功、电功率、电热公式就能对电路进行分析计算。

查看全文

透视物理规律之间相互转化辩证关系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我们物理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如何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探讨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转化。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物理规律;转化

物理教学如何把教材的科学内容和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同时,有计划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有目的地培养辩证思维方法和能力,并使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的建立、辩证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寓于系统知识传授之中,而不是附加于知识内容之外。这不仅对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是卓有成效的,且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领会科学方法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物理学中有很多的辩证唯物思想,我们在教学中有计划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有目的地培养辩证思维方法和能力,并使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的建立、辩证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寓于系统知识传授之中,而不是附加于知识内容之外。这不仅对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是卓有成效的,且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领会科学方法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谈谈高职物理与唯物主义的辨证变化规律。

一、物理规律之间相互转化

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不是绝对、孤立、一成不变的,在物理学中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导体和绝缘体(电介质)这对矛盾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在通常情况下很好的绝缘体,随着条件的变化,绝缘体里的一部分被束缚着的电荷,可以变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于是它的导电能力也就随之增强,甚至变成导体;譬如,玻璃在通常情况下是很好的绝缘体,而当烧得红热的时候就成了导体;又如干燥和低温的空气是很好的绝缘体,而高温的空气和潮湿的空气也会变化成导体。

查看全文

联系实际物理教学的统计规律

在高中物理热学部分的教学中,研究物质的结构及微观结构的表现时认为大量分子的宏观行为满足统计规律。由于微观粒子结构的特殊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内部的图景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在理解微观粒子遵循的规律时出现较大困难。如何构建微观过程的宏观图景,是帮助学生克服此类困难的关键。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的总结有的是可以与微观粒子满足的统计规律联系起来的。比如在如何理解“物体的温度升高时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微粒的运动速度都增大”的问题时,可以把温度的升高与学校某个班级平均成绩的提高相类比。当某个班期考的平均分比段考的平均分高时应是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的期考成绩比段考高,但也不排除有少数或个别学生因发挥不佳或其他原因,成绩比段考还低的可能。这样一类比把微观问题宏观化,对于学生理解温度升高时并不是每个分子速度都加快、动能都增加的结论是有益的。在理解微观粒子在热现象中满足的统计规律时,这种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

《用油膜法测分子的直径》是高中热学中唯一的学生实验。这个实验充分体现了热力学研究的特点,对于学生理解热力学的统计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在指导学生做这个实验时,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这个实验的实质。做《用油膜法测分子的直径》实验时,学生对为何要事先配制油酸酒精溶液不理解,认为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很麻烦,还会因为酒精的挥发对实验造成较大误差。因此,认为配制该溶液是不必要的。这是学生对微观粒子的特点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微观粒子的特点是“多和小”,所谓多是指任何一个宏观物体内部分子的数量多,所谓小是指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质量小、体积小、所占的空间小。基于这样的特点,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直径实验》时,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能否在液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由于分子的体积非常小,油酸是否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用眼睛是不能判断的。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油酸在水面上形成的一定是单分子油膜呢?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让油酸在水面上充分散开。而让油酸充分散开的措施有两种:一是滴到水面的油酸体积很大时,要使水面的面积非常大。比如把一小瓶油酸倒在一个大型水库的水面上。这时油酸可以在水面上充分展开形成单分子油膜,但这时油的面积太大又给油膜表面积的测量带来了困难。显然这样的实验学生在实验室是无法完成的。二是尽可能缩小油酸的体积使得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即可形成单分子油膜,但是这样油酸分子的体积太小用量筒根本无法测量。在油酸体积的测量上又会存在很大误差,使测量结果失去意义。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人们想到了配制油酸酒精溶液,让体积很小但可测的油酸溶于一定体积的酒精中。配制体积比很小的油酸酒精溶液,再用巧妙的方法测出一滴溶液的体积,利用体积比计算出一滴溶液中油酸的体积。将这样的一滴溶液滴在水面上可形成单分子油膜。这时形成的油膜面积很小,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即可测量。用简单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用统计方法就解决了既可测油酸的体积,又可测单分子油膜的面积这个难题。可见在用油膜法测定分子的直径的实验中,配制油酸酒精溶液并不是为了增加实验的难度而添加的,而是为了用宏观的方法测定微观量而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在脑海中充分理解物理图景,才能对实验有充分的认识,在实验中自觉地实施,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以上做法对于头脑中有微观物理图景的学生来说是容易理解的。但大多数中学生缺乏这样物理图景的构建,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样的困难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列举生活中宏观物体的类似例子让学生理解。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他们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可列举与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例子说明。如在农村,由于种子的价格昂贵,农民往往购买少量的种子然后通过嫁接的方法获得很多幼苗。为了使少量的种子长出高质量的幼苗,必须解决如何把少量种子均匀地撒在宽阔的地畦上的问题。如果认为种子少而选择把种子一颗颗地插在地畦上,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达不到要求。农民想了一个简单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把少量的种子与一大盆细沙混合,然后把沙子与种子一起撒到地畦上。由于在少量的种子中掺进了大量的沙子,使得每相同的体积中种子的含量是相同的。把这样的混合物撒在地畦上,长出来的幼苗一定是均匀的。我国南方农村的广大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这些稻田在冬天是闲置的。这就导致春天开播时稻田中和田埂上处处会留下因干燥而产生的大小不一的裂缝和因蚯蚓、蝼蚁的挖掘而产生的孔洞,不利于稻田的节水和灌溉。这些裂缝和孔洞很多,难以发现,要想找到它们并一一进行修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佳。这样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怎么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堵住这些孔洞呢?农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又应用了统计的方法。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在犁第一次田的过程中,先用犁把田土犁成一坯坯的土坯,再把水放进农田中,用耙反复搅拌,把这些泥坯和成泥浆,这些泥浆就跟着水流到各个裂缝和孔洞中,这些泥浆在孔洞中沉淀就把这些裂缝与孔洞堵得严严实实了。这样用简单的方法达到了目的,而且一举多得。这就是生活中的统计规律的应用。

知识是日常生活经验的概括、总结与升华,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尤为紧密。在物理教学当中通过联系实际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通过类比把微观场景宏观化是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的有效途径。

查看全文

议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掌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1.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查看全文

对高中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的思考

摘要:要想形成学生严密的认知习惯,让学生不再觉得物理难学,我们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立足人类的认知规律,从具有学生经验与体会的生活感性事例出发,逐步引导学生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物理概念或规律的自我结论,探究其发生条件与适用范围。从而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会学习物理的科学程式,来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高效性。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思考

任何学科都是在概念的基础上某种关系的推理,因此高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也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就要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上去从事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形成牢固而且正确的物理概念,并让学生在教学中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这对于高中物理课堂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改变高中学生觉得高中物理难学的一种尝试。由于高中物理学的抽象性、强逻辑性,要使学生自然形成不难学的自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物理学的抽象与强逻辑都要从概念开始。可以从概念进行探索并进而掌握规律,逐步让学生感觉物理不是难的,从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下面就从实际的教学体会来说说笔者的教学探索。

1立足认知规律,从感性出发

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物理老师都是分科过后的老师,也就是理工科思维很强,但人文学科性思维欠缺,致使这些教师一贯有这样的认识:教学从纯粹的单学科开始,很少注重学生的当前认知情况,喜欢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来弥补学生学不会的情况,殊不知,这种方法短时间内是有效果的,但从长效上来看,最终学生的学习物理积极性被磨平,学习效果降到最低。要想真正让学生对高中物理有兴趣或是培养起长效的学习效果,我们有必要先从改变教学理念开始,立足人类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出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形成概念,让学生从感性材料认知,进而在不断的探索中掌握概念并掌握规律。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笔者在听一个老师的公开课时,就听到这位老师给出的感性实例:当一个身高体壮的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小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这样的生活实例就是感性的,那么也会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不是那么的高深,不是和生活脱节的,自然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的疑问?”在此前提下的探究活动由于先前生活实例的刺激而热烈并具有实效,这种探究的刺激与优秀的效果,不仅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内部动机。所以这个老师的本节课最后反映是优秀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教授物理概念时,也就是物理的起点时,如果能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始,从学生生活实例中去寻找具体而贴切的事例,就会给我们的课堂添彩,就会让我们的课堂实现高效。所以从概念做起,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当然在物理教学时,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我们所呈现的事例要是学生熟知的事例,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用另一句话说就是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立足感性,走向理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