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人员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7 01:19: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务工人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管理之我见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管理之我见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是改革开放形势下人、财、物大流动所带来的“副产品”,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这一现象造就了当前城市中的特殊群体——进城务工人员群体。如何对进城务工人员实行严密有效管理,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社会工作一个突出难点问题。虽然各级政府部门长期以来都在进行不懈的探索与研究,但这个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此,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工作的体会,借鉴各地政府部门管理进城务工人员一些好的做法与经验,就当前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谈些粗浅看法。
一、进城务工人员现状
我县是一个新兴的沿海县,经济发展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内地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导致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经济尚不发达地区的人们纷纷来我县“淘金”。据统计,截止今年8月30日,全县登记在册的进城务工人员总数达5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5.7个百分点,从事务工、经商、服务行业及投靠亲友的占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前四位。这些进城务工人员为我县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不少人因受其自身素质影响,自控力差、受约束少等特点,加上社会涉罪诱因增多及市县与农村之间生活方式的冲撞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已逐渐成为违法犯罪的主体。经查相关报表,自1998年以来,进城务工人员作案一直占我县刑事发案总数的30%以上,2002、2003年全县共抓获外来流窜犯罪分子532名,占抓获案犯总数的27%左右。从我县进城务工人员的总体构成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有相对固定的职业和较稳定的生活基础,这类人占大多数(约为70-80%)。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携老带小全家外出,从事务工、务农、经商、服务业等,他们以勤劳致富为目标,遵纪守法,安心、积极工作,有的已在象山工作、生活多年,人称为“守法型”的进城务工人员。
第二类来自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经济不发达地区,盲目来我县找活干的进城务工人员。这些人大多由于受文化、技能等因素的制约,从事本地人所不愿干、不肯干的脏、苦、累、差、险等活,收入少,待遇低,稳定性差,一旦失业或一时找不到工作,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这与他们抱着发财致富目的来象山打工的愿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其中一部分人看到当地人生活富裕,心理失衡,又染上高消费、游手好闲的恶习,就极易产生非法攫取财富的动机,往往容易犯罪。
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分析
摘要:近年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阶段,大量农村人员进入城镇工程,其社会保障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进城务工人员是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劳动群体,为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但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当前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处于社会保障体系边缘。加强对进程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视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
1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现状
1.1身份尴尬。进城务工人员的户口仍然在农村,有农村的耕地可以作为最后的保障,另外他们在不同工作岗位上为城镇建设添砖加瓦,促进城镇建设实现良好发展,虽然也有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已经在城镇中购买了房屋,工作也相对稳定,但因为其农村户口所以依然处于社会保障体系边缘。1.2参保意识弱。进城务工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大多没有签合同的意识,就业单位也就没有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加之进城务工人员参保意识和社会保障意识不高,单纯的想要一份稳定的收入,所以在寻找工作过程中,不重视社保的缴纳情况,导致了进城务工群体的社保一直存在着问题。
2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出现原因
2.1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纵观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关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还处于试点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到底应该选择城镇社保还是农村社保,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对农民工的定位比较模糊,所以导致社会保障问题并没有得到良好解决。所以在当前环境下,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还没有得到政策的确认。2.2就业压力大。从农村进入城镇工作的人员面临巨大就业压力,因为学历等方面的限制,可以从事的行业十分有限,所以选择工作时,没有多少主动权,若社保和工资只能选择其一,大多会选择工资,在考虑待遇时更注重的也是工资水平,而社保只是次要因素。
管窥外来务工人员社保方式
2008年,苏州市政府颁布《苏州市区社会医疗救助办法》,实行统一的社会医疗救助。外来人口特困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可享受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和诊疗费、医疗救助、年度救助等待遇。对外来务工人员中自负医疗费过重的重病和大病患者,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组织发放医疗救助金。在本市幼儿园、中小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参加学生医保,每年交100元,即可享受与本地少儿同等的门诊、住院医疗待遇。从2003年始至今,每年春节过后,苏州市人社部门都要举行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春风行动”。“春风行动”期间,全市所有公共职介、人力资源市场向外来务工人员发放“春风卡”,帮助他们求职应聘、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公共职介登记一律免费,来苏外来工享受引导性免费就业指导培训和免费技能培训。如今,“春风行动”已成为一项长效机制,为广大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自2008年以来,一年一度的“春风行动”期间,苏州市计生部门同时向外来人员提供“均等服务,生育关怀”,为广大育龄妇女提供政策咨询、发放宣传手册、发放计生用品、提供计生服务等,真正把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生殖保健、生育关怀、便民维权等均等服务落到实处。形式多样的社会救助活动,帮助外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增强了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外来务工人员也把苏州当成自己的家,热爱苏州,关心苏州,乐意为苏州的和谐发展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苏州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启示
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政府,“政府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是执政活动的理论指导和执政能力的思想基础”,同时也决定了制度保障的范围和水平。在公平公正理念指引下,苏州几乎所有的政府活动,包括政府规划、公共财政安排等,都会考虑到外来务工群体,并尽可能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苏州市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作中坚持的公平公正理念,彰显的人文关怀意识,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值得其它地方借鉴和学习。1.公平公正理念贯穿始终“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要更加注重公平。”苏州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最大亮点就是公平公正。在公平公正理念的指引下,苏州把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称呼为“新苏州人”。早在2004年,苏州就实施了“新苏州人计划”,关注在苏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与生活,在公共财政、就业环境、工资福利、子女教育、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制定公平均等的政策,使他们享受到市民待遇。2011年4月1日,苏州开始向全市外来流动人口发放居住证,已实施16年之久的暂住证将逐步取消。拥有了这张居住证,外来人员在公共服务方面,可获得与苏州户籍居民同样的待遇。外来人员可参加社会保险;子女可接受义务教育,不加收借读费及其他费用;育龄夫妻,可免费享受基本项目的计生服务;符合居住地现行户口准入条件的,可直接落户等。同等市民待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苏州扎根,苏州已经连续8年被评为“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2.人文关怀精神凸显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超强度的体力劳动,生活环境的恶劣等种种不如意,会使他们产生孤独、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有的因遭受歧视而消极悲观,甚至采取报复社会的极端举动,所以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为让外来务工人员真正融入苏州,充分感受到城市大家庭的温暖,苏州市政府推出“家在苏州”品牌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给新苏州人予极大地人文关怀。在新苏州人的住房问题上,苏州制定了多渠道提供住房、多形式改善居住条件的机制,至今已建起一批专供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集中住宿区。园区东景工业坊生活便利中心是一个大型民工集宿区,区内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每幢楼设有独立卫生间、淋浴房,实施热水供应。在综合商业楼内,设有餐饮、超市、浴室、银行、网吧、休闲茶室、棋牌室、健身房、医院等相关设施,以满足入住员工的生活娱乐需求。集宿区内消防设施齐备、管理统一有序,以保障每一名务工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类似东景工业坊这样的民工集宿区,苏州还有很多。在新苏州人的文化需求上,苏州积极开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努力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政府深知农民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对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保障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权益,是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实现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必然要求,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在外来务工人员集宿区建立图书室等文化服务站点,市文化馆定期派志愿者前去辅导。市高新区枫桥街道集宿区居住着9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市文化馆为他们送上公共文化精品服务巡演,受到了务工人员的热烈欢迎。在文化惠民工程中,苏州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新苏州人文艺汇演评奖及展演等品牌活动,鼓励新苏州人参加各级文艺汇演,共享苏州文明建设的成果。
二、结语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在城市,他们大多从事着城市居民不愿涉足的“脏、毒、乱、差”的工作,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城市繁荣出力流汗,为城市美好添砖加瓦,他们理应和市民一样分享发展成果。遗憾的是,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仍然遭遇身份歧视和不公待遇,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与之相反,苏州尊重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很早就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市民范畴,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让他们平等享受市民待遇、分享发展成果。外来务工人员是苏州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是苏州“两个率先”的贡献者,也是苏州发展成果的分享者。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苏州市政府秉承的公平公正理念,坚持的人文关怀精神,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高度重视和公平均等的社保政策,为其它地方的社会保障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作者:顾燕新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务工人员夜校培训方案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方案的通知》(昭政办发〔2009〕38号)要求,全县决定在××乡组织开展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服务水平为要求,积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效转移,全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09年,××乡夜校试点计划培训务工人员4900人次,力争每户农村家庭有1名劳动力参加培训。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5期1000人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发证人数达300人以上;务工引导性培训29期2900人次;经济能人、农特产业带头人培训8期500人次;妇女培训8期500人次;转移就业率达95%以上。通过务工人员夜校培训,使××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加20%。
三、培训内容和方式
出务工人员中党员通知
各乡镇场党委,县委各部门,县直各单位党组织,各党工委: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加强外出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积极探索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新路子,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组织部通知要求,现就做好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通知如下: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做好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是**年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站在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解决村级干部后继乏人问题的高度,充分认识在农村外出务工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意义。各地各单位要把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要建立健全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党员领导干部抓的联系点,要按要求认真抓好外出务工人员发展党员工作,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年内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挂点村要发展一名以上外出务工人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或新党员。
二、搞好调查,建立台帐。各地各单位要在年前以党支部为单位,采取发放问卷、开座谈会、入户访问、填写表格等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重点摸清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文化、特长、分布状况以及家庭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对**年至**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进行调查摸底(见附1)。各地要在2月底前以党委为单位,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台帐,特别是外出务工党员情况台帐(见附2),并上报一份至县委组织部存档。各地要从台帐中确定一批优秀青年作为重点联络对象,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三、加强教育,壮大队伍。各地要充分利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采取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培训教育,各地各单位要在年前开展好一次座谈会或恳谈会,询问他们在外地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通报家乡建设情况,沟通思想,拉近距离,听取他们对家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组织他们学习十七大精神和党的惠农政策,帮助他们加深对十七大精神的理解,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各地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年前年后的时间,及时把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优秀分子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要通过采取群团组织择优推荐、务工单位积极推荐、党员群众民主推荐的办法,多渠道选拔储备一批优秀人才,并及时将其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外出务工人员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外出务工人员入党积极分子花名册(见附3)于2月底前报我部。
四、创新培养,完善服务。要注重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广大务工人员和流动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不断激发流动党员创新创业、回报家乡的热情。各地各单位对那些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优秀青年,要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新农村试点村“一组两会”等工作,实行“先上岗、后入党”等方式进行培养,各党支部要逐人建立联系培养档案,采取定人联系、定向培养、定期帮教的“三定”措施,加强联系培养,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增进对党的感情,把其中的优秀分子发展成为党员。同时,各地要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或党小组的形式,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外出期间的培养。我部将在春节期间以寄贺卡、发短信、网络交流等方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并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开展以“人行千里、党在身边,心系家乡、争作贡献”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务工人员为家乡建设献智出力,提高他们的觉悟。
外来务工人员归属感探索
[摘要]本文从地域归属感与群体归属感两个层面调查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较低,经济因素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重要因素,并且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收入水平具有不同程度的城市归属感。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宁波市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员。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之间存在相互磨合过程,不仅存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适应问题,而且更表现为心理上的渐渐融合,因此本文采用城市归属感来描述这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并以地域适应、身份归属、心理归属3个方面为指导,参考罗忆源(2003)和李芳(2009)的研究设计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在各个劳动力市场发放问卷,对此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从性别看,男性占56.8%,女性占43.2%;从受教育程度来说,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者占12.5%,初中占47.7%,高中或中专占34.1%,大专占4.5%,本科占1.1%;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占62.5%,未婚占37.5%,有子女的占54.5%;从年龄看,集中于16~35岁,在宁波的打工时间集中于1~5年,在宁波打工时间在10年以上的仅占7.95%;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工作时间集中于8~12小时,占68.18%;年收入水平集中于1万~3万元,占69.32%,处于宁波市平均收入中低水平。
2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藏族务工人员法律援助思考
摘要:法律援助是政府对法律资源的再分配来保障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合法利益而采取的一些公益性的行为,目的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随着现阶段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务工人员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藏族务工人员由于地域差异和文化限制使得他们比普通的务工人员更难保证自身的权益。
关键词:藏族务工人员;法律援助;调研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开展相应的务工工作。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不断融合和发展下,很多少数民族的务工人员也不断的涌入城市中,并开展相应的劳务工作。当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很多侵害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的事件也在不断的出现。对于藏族的外来务工人员,更是弱势群体,由于他们的法律意识单薄,语言的障碍促使他们的法律维权的需求和工作的开展异常艰巨。这就需要加强对于藏族外来务工人口律援助需求和工作情况的调研,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机制,来改善当前藏族外出务工人员维权难的问题。
二、藏族务工人员法律援助抽样调查情况分析
藏族务工人员的调研活动中,通过对于社会服务的志愿者以及外出务工的藏族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地区,针对藏族外出务工人员开展相应的问卷调查工作,涉及到了工厂、建筑地和工人们的生活等方面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以下结果:首先,藏族务工人员人口主要是以青壮年为主,普遍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较低,在调查的藏族务工人员的人群中,35岁的以下占绝大多数。从藏族务工人员人口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15%,相对来说文化程度较低。其次,藏族务工人员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方面,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对于藏族外出务工人口之间普遍存在不规范用工的现象。例如签订合同的效率较低,签订合同的人数较少,参与社会保障的人数较低,在外打工的参与社会保险的经历较少,在实际劳动工作中被克扣工资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克扣工资的情景甚至达到了70%。很多藏族务工人员的工资没有办法按时发放,甚至很多藏族外来务工人员日常的工作时间已经超出了国家规定的8个小时,而工资却非常低,劳动环境较差,风险安全保障较高,遭遇工伤缺少相应的赔偿金额,劳动安全保障落实不到位。通过调查普遍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较为单薄,对自身的维权意识较为差,很多人对于法律并不感兴趣,也不急于了解。甚至有些藏族外来务工人口是靠着朋友和同事,领到工作场地进行工作的,并不知道要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甚至还存在近一半的农民工不知道给谁打工,发生劳动纠纷时,不知道怎么样及时处理。大部分的民工在遭遇了报酬克扣和拖欠的时候,只知道找老板索要。只有极少数的农民工想要通过法律的问题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只有20%的民工知道当遇到了工伤的时候要申请工伤。藏族务工人员大部分普遍不知道如何进行证据收集,不知道通过保留证据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调研工作展开的过程中,了解到藏族务工人员之所以维权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诉讼较高的费用,使得农民工对于法律维权带来了一定的畏惧心理,很多民工们不愿意相信法律。甚至藏族务工人员认为诉讼周期时间较长、耗不起。其次,在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援助问题上,很多政府存在了推脱不愿意帮忙解决问题,这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出现问题不知道找谁,发生纠纷之后很多民工们选择的用寻找公安来进行报警。极少有藏族务工人员知道要找劳动部门去解决问题,这主要源于对于藏族务工人员自身的法律援助不到位,在相关调研工作开展时,了解到很多藏族务工人员并不知道法律援助是什么,找不到可以进行法律援助的地方。
务工人员夜校培训方案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方案的通知》(昭政办发〔2009〕38号)要求,全县决定在××乡组织开展务工人员夜校试点培训,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服务水平为要求,积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效转移,全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09年,××乡夜校试点计划培训务工人员4900人次,力争每户农村家庭有1名劳动力参加培训。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5期1000人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发证人数达300人以上;务工引导性培训29期2900人次;经济能人、农特产业带头人培训8期500人次;妇女培训8期500人次;转移就业率达95%以上。通过务工人员夜校培训,使××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加20%。
三、培训内容和方式
务工人员子女现状调研报告
调研背景: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为这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但在目前户籍管理制度下,他们作为一群外来人员,始终无法完全融入这片挥洒了太多汗水的城市。而他们的子女,作为这个城市特殊建设者的后代,在这个城市的生存状态、受教育情况以及他们的明天又是怎样的状况呢?为此,我们以区镇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为对象,对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主题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存与发展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存与发展现状,年6月至9月,镇团委针对这一课题,在全镇范围内,通过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教职人员、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学生家长等相关人群做了相关调研工作,其中,座谈20余人次,问卷调查发放量100人次,问卷回收95份,有效问卷94份。在调研基础上,初步完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存与发展现状的探索和思考,现将有关调研成果汇报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问卷》主要从家庭背景、生存现状、家长期望等三个部分详细探究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存现状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建议。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在三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随机抽取三个班共100位学生的家庭进行访问调查,通过对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期望进行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属于核心家庭全部在沪的(即学生与父母同在)的有87家,占全部被调查家庭的93%;在读书的学生中,有89.4%已到多年;有31%的学生为独生子女,48%的学生家庭有两个孩子,21%的家庭有3个及3个以上子女。
街道务工人员管理总结
去年11月,我街道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完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体系试点单位。试点以来,我们结合街道实际,紧紧围绕全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的“三大体系”、“五大工程”建设任务,创新推出“八化”服务管理举措(即:完善网络化组织体系、推进本地化融合进程、实施公寓化安居工程、推行社区化管理模式、强化人性化服务举措、加大规范化保障力度、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注重整体化素质提升),重点在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的主体、模式、载体、合力等四个方面上进行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村——“和谐组织、共促和谐”、村——“出租房屋、三性管理”、居敬社区——“三式管理、同创平安”、社区——“民主共建、资源共享”、服饰——“安居乐业、留人留心”、公司——“同是人、同系异乡情”、拾荒者公寓——“公寓式集居、社区化服务”等一大批亮点,基本形成“一点一品”特色体系,呈现出“以点带面、滚动推进、全面展开”的良好态势。街道被评为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先进集体,、两个基层单位被评为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先进用人单位。街道的试点工作经验还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简报》、《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简报》、《外来务工办简报》等刊文推介,并受到众多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具体汇报如下:
一、明确责任主体,提升管理水平
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我们探索建立了“二二二”网络化组织体系。一是搭建了两个平台。街道成立了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综治办合署办公,加强组织协调和督查考核;各村、社区、规模企业以警务室为依托,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外来人员服务管理站,强化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二是建立了两支队伍。一支是由派出所社区民警、外口专管员组成的外来务工人员专管员队伍;一支是由各村、社区、企业及计生、劳动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协管员队伍。三是完善了两套组织。一个是发挥各村、社区、企业等融合组织的作用,加强和谐促进会建设;另一个是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沟通和服务。由此形成了党委负责、各线主抓、多部门协同,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及群团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平台,打破了原来各部门各自为政、为己所用的管理格局,服务管理主体实现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多元化服务管理转变。
二、探索工作模式,提升融合层次
我们深入发掘已有基础条件,大力整合各种社区资源,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组织优势,探索推行社区化服务管理新模式。一是民主化共建模式。有意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基层组织的日常服务和管理,深入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如社区选聘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社区管理,居敬社区吸收外来务工人员担任居民代表,赋予他们选举权。与此同时,结合“党建进组、服务入户”活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坚持教育管理和服务关爱并重,对本地和外地党员实施一体化动态管理。街道总工会、团工委在外来务工人员中积极发展成员,建立基层组织,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各村(社区)、企业和谐促进会积极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和谐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自我管理、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和谐共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二是公寓化安居模式。一方面,对出租房以及企业职工宿舍,按照“规范性、安全性、舒适性”的要求,进行标准化改造,并加强消防安全和环卫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另一方面,鼓励村、企业、行业兴建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公寓宿舍楼,通过村企结对、组团租赁等形式,拓展安居渠道,挖掘住宿潜力。目前,街道所辖规模企业建有宿舍楼59幢,计2.68万平方米,另有夫妻房480套,企业对在外自行租房的职工纷纷给予80—120元的住房补贴。三是动态化管理模式。根据出租房、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快、管理难等特点,重点采取“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人管人”和“以证管人”四种方式,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社区化服务、动态化管理。“以房管人”主要是指通过签订房屋出租责任状、发放联系卡、张贴温馨提示等方式,加强出租房动态监管,实现“房东管房客”。如村外来人口比较集中,常年外来人口1200多人,村里出租户就有340余家,其中一村民有27家租户,他按照“实时、实数、实名、实情”的要求,进行“旅店式”管理,为这些房客提供细致周到的宾馆式服务。“以业管人”主要是指根据从业特点,与用人单位签订责任状,指导业主通过企业文化、职工维权、便民服务等手段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如服饰公司大力推行“服务中管理,管理中服务”理念,对700余名外来职工进行了温馨有效的管理。街道还投入1500万元建立拾荒者公寓,引导150户拾荒者入住,进行集居管理。再如居敬社区把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分成清洁环卫、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汽配维修等几大种类,根据从业门类特点,设置专人进行针对性服务管理,取得较好的实效。“以人管人”主要是指各村、社区、企业通过协管员、信息员或联络员队伍,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信息排查和掌控,实现及时的动态监管。如居敬社区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多、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大力推行“委托式、整治式、跟踪式”管理模式,通过网格划分,从各楼道中选配320名信息员,委托他们把楼道中房屋出租、外来人口变动、高危人群、邻里纠纷、不稳定因素等情况第一时间向社区反映,以便及时动态掌握,强化外来人口实情管理。“以证管人”。我们根据区域现状,以村、社区、规模企业为单位划分网格,每个网格根据自然村、小区、车间分布情况划分为若干网格小组,每个网格小组都设有协管员,负责基础信息源头采集,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确保信息采集全面准确,确保居住证登记、发放、变更及时无误,真正实现动态监管。
三、创新管理载体,提升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