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23:25: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舞蹈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少儿舞蹈教育
一、有利于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少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孩子们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在少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我并不单一满足于教会孩子一个技巧、一段组合,而是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创造性的空间。?例如,?我曾以一段抒情的音乐,配之以《雪花》的命题,让孩子们自编自演,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结果,每个孩子都跳出了对雪花的不同感受,或赞美,或喜爱,或突出其寒冷,或强调其萧瑟……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帮助孩子们完成了从平面形象到立体形象的升华转换。它能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训练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感知、联想、想象、幻想等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
戏曲舞蹈在少儿舞蹈教育的传承
【摘要】戏曲舞蹈教学是当前舞蹈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传统武术、芭蕾以及戏曲舞蹈组成了我国的古典舞训练体系。而这其中的戏曲舞蹈由于地域不同,因此具有十分多样的形态。在戏曲舞蹈当中,京剧有着发展和传承的作用。但随着时展,京剧这类传统戏曲舞蹈也逐渐与时代脱轨,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不能够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因此,戏曲舞蹈要在相对于稳定、永恒与变异的原则下进行不断传承与创新,以此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舞蹈教育;戏曲舞蹈;传承与发展
一、戏曲舞蹈概述
传统戏曲舞蹈是我国戏曲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戏曲已经成为一种极具传播性、延续性和文化性的表演艺术,对我国目前的传统文化起到了补充作用。在当前各个艺术门类当中,传统戏曲舞蹈有着极为丰富的动作和语汇,其形成源自社会生活,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因此,戏曲舞蹈能够在各类艺术中充分展现出自身的光彩。
二、戏曲舞蹈与当代舞蹈的异同
戏曲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方式,其中戏曲主要由演员扮演相关角色,通过歌舞的方式对故事进行表演。对于戏曲而言,其会受到审美情趣以及风俗习惯等文化的影响。而舞蹈则是戏曲表演当中一项不可分割的内容。在戏曲当中不能用语言来表演的内容都可以通过优美的舞蹈进行形体上的表现。早在宋朝时期,戏曲便已经具有雏形。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戏曲舞台上的人物行动已经舞蹈化,戏曲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艺术体系。对于我国的戏曲舞蹈与当代舞蹈而言,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以及相互融合的关系。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无法分割的关联。对于我国现代舞蹈而言,戏曲舞蹈对其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戏曲舞蹈当中的很多因素都决定了中国当代舞蹈的形成。在中国当代舞蹈中包含了很多戏曲舞蹈的动作、风格以及意识形态。在我国,戏曲舞蹈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体现出了前人们的伟大创造力。在我国舞蹈文化遗产当中,戏曲舞蹈占据了特别关键的位置,就好像是一颗明珠,十分的光彩夺目。
舞蹈艺术教育研究
一、艺术教育视角的作用与认识
在教育中。所有的艺术都是重要并多元化的,需要认真对待,舞蹈应放在艺术教育的范围内,从艺术的教育角度教授的舞蹈,与其它形式的舞蹈教育截然不同,艺术教育是教与学的过程,艺术教育的视角旨在深化审美教育,它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来交流涵义。舞蹈中的艺术教育的视角以学生为中心,它通过研究学前孩子如何从学前至高中阶段学习,来提高艺术、认知、社交和动觉方面的成长。当学生学会在舞蹈中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客观的艺术判断,审美感知力就得到了提升,美育渗透在舞蹈的全程的教与学中。学生的需要是舞蹈课程发展的助力,教师作为引导者,用标准的课程内容和经验去造就每一个人。在教授舞蹈时,要从身体、心理、审美、认知等各个方面为学生的成长负责,要找在舞蹈教育中学生的广泛使用内容,必须将动觉与认知、社交、审美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需要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是思维和动作的发展。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全面,各方面均有涉及,在此过程中,他们会找到自己与舞蹈的连接点,从而理解舞蹈,欣赏舞蹈,并能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舞蹈艺术教育课程注重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估,其中融合了舞蹈动作教学和舞蹈文化,大多数舞蹈教学方法是专门应用于舞蹈教育的,例如:有些具体的舞蹈教育中的教学技能,像为舞蹈编排和即兴表演做出的动作探索,用身心合一的视角来探寻学习方法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手段,舞蹈教育帮助学生从艺术教育的视角来整合学习,并获得课程预期的标准观点,舞蹈教育致力于教学设施的构建和结构,关注如何将舞蹈的不同侧面整合成一个单元,来拓展美育。舞蹈作为艺术教育如何来的基本教学方法,以及在动作探索、舞蹈编排、舞蹈教育的平台中可以将不同风格的舞蹈视角教学法,学会分析舞蹈内容以及更好地传达舞蹈艺术教育精神与技巧。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教育方法与益处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舞蹈教育,首先要知道舞蹈对当代每个学生都是有益的,确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说,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舞蹈教育自身的丰富内容,而且有利于全体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能够开发感知力、理解力与辨别力等各种潜能,从具体“益处”上,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标准加以阐解。舞蹈教育有益于学生理解人类舞蹈活动中所积累的古今经验,特别是创造性经验,如人类祖先在最早的动作组合中,就知道将各种不同元素动作组合起来,形成不同的结构,当代学生在重复这种创造时,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如何将各种事物中的不同元素进行组合与排列,它将是导致创造与发明最简单的思维基础与思维方式。舞蹈教育提供的思维方式,是意象性的,是从具象到抽象最终形成动作符号的动作思维,这种动作思维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既走向实践,也走向逻辑,它是人的思维从低到高的演习过程,它有助于人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认识自己,也认识各种事物。舞蹈思维所产生的肢体动作,是从内在意向进行的过程,也是形成形象的过程,这种外化即舞蹈艺术中讲的即兴舞蹈过程,即自然地通过即兴进行表现的过程,舞蹈的这种肢体表现,即人的情感、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用舞蹈学习来提高人的表现欲望,学会一种表达与沟通方式,如果采取的方式适于学生,调动人潜在的游戏冲动,那么教育目的将会是潜移默化的而非灌输的,这也是艺术教育舞蹈所追求的根本教学方法。舞蹈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艺术,它最便于非词语性交流,这使舞蹈在人类早期语言文字还没有发明时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语言文字发明后,舞蹈这种社会功能虽然已经大大降低,但要知道,直到今天人类的交流仍有大半是通过意会而非语言文字所能沟通的,人体表情仍担负着大量的交流任务,动作与表情可以理解许多没有标准的答案,这证明,虽然人类语言已成为主要交流工具,但有大量事物仍不是用语言文字可以说清,倒是人体动作与表情可以意会,舞蹈学习的这一益处仍不可能的。
三、提升价值观教育
20世纪90年代期间、教育采取放任自由的方法来普及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从社会文化多元性角度来看,似乎颇有争议,他属于“家教”的范围。同时,帮派树立,武器进入了校园,暴力蔓延,而就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倡导成功,提高效率,鼓励积极的互动,很明显,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没有在家里接受价值观教育,相反,他们的价值观都来自电视、商业广告或电子游戏(充满暴力),很多学生的角色不是效仿价值观教育,也没有遵从社会准则,价值观学习的渠道无法让他们成为更好的公民,他们在学校的行为令人无法容忍,其实就是中立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崩溃。中立价值观教育时代损害了高等教育K12教育教师准备计划,它更加重视技术,不会教学生建立健康的关系来寻求积极的互动,今天,教育者必须分担其责任,及早灌输行为标准,帮助学生掌握自己所需的人际互动技巧,今天的课程中必须函告针对所有年级的价值观教育,如守时的重要性,履行承诺的重要性,诚信的重要性,经过学校和家庭的长期熏陶,它们都会融入学生的性格特征,也是雇主们看重的特征。孩子们必须知道他们的行为有哪些后果,理解积极和消极行为的差别,什么是持久的价值,什么是短期的利益,什么是自私,什么是慷慨,作为表达艺术的舞蹈,它的人际互动特征与普通同伴和学生的人际互动特征并无二致。
反思当前舞蹈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育,有助于牧养心灵空间
艺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扮演着心灵牧师的角色。在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外表下,蕴藏有艺术家深邃的思考和人生感悟。回溯历史,过去的人们虽“物产不丰”,深居简出,但却能以一颗澄明之心来发现“一花一世界”的道理,有些甚至了悟终道、得证无上正觉,且为后世留下无数之经典。而对比今日,当下的人们虽“应有尽有”,但却总是手捧“经典”仍心浮气躁、无病呻吟,甚至在经历了一点点挫折之后竟发出“世无净土”的感叹。现代人的精神状况拿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讲,就是“人失去了他自己的世界”,“在机器跟前的工人只专注于直接的目标,无暇、也无兴趣去整个地思考生活。”失去了对于“意义”的关注和思考,逐渐使人们从最初的苟且偷生到玩世不恭的冷淡麻木,最后进入“世无净土”的焦虑惶恐之中。这种人之“物化”、人之“情变”和人之“心异”的状态,正是现代人灵商低下的主要表现。孔子说:“游于艺。”在过去的时代中,艺术是让人欣赏、玩味的;是在生活秩序中做“稍息”,去舒缓日常“立正”的紧张。超越利害的纯粹性,对于精神上的满足与情感上的净化,正是艺术的“无用之用”。教育活动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出拥有充分的个体自我的人,艺术教育的开展就是帮助我们在充斥了理智、物质的心灵中开辟一块净土,使精神得以修养、栖息。泰戈尔曾高呼:“在我的心坚硬焦躁的时候,请洒我以慈霖。当生命失去恩宠的时候,请赐我以欢歌。当烦躁的工作在四周喧闹,使我和外界隔绝的时候,我的宁静的主,请带着你的和平与安息来临。”这慈霖和宁静的主,就应当是艺术教育。艺术的各种样式,如诗歌、音乐、舞蹈和绘画等等皆源于人内在的精神思考,及情志表达的需要,只是在表达情感的直接性和强度上有所不同。因此,无论是创造者还是审美者,在与艺术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必然会生成一个与心灵联合和交流的窗口。这一窗口的建立,不仅给予了我们一个洞悉和澄明内心的体验,同时也能够使我们的行为起始于内心的意欲,从而超然于日常生活的琐屑局限之上。艺术是心灵栖居的一块润土,艺术充满灵性的视野是来自内心世界,因此而激荡起的高峰体验,就如同一剂良方为生命注入新的活力。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唤醒追问意识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在求得生存的同时必须具有一种“关于个体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其超越”的智慧。而人类社会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追问和一次又一次的释疑中不断向前发展。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从求索、追问到表达的过程,艺术的审美过程同样也是一样。艺术所张扬的精神,从来都是独创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批判的精神、求新尚异的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精神。许多艺术家和科学家在他们的创造过程中都体会过某种灵感的“感召”,而正是这种“感召”使得他们能够“创造”。显而易见,这种“感召”不是由智商或者情商“发出”,而是通过灵商获得。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大多数的时间花费在被他人要求获知的理性知识上。从小到大,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考试,也都是在测验和培养我们掌握“知识”的技能。但是,从当下人类所面临的众多心理问题和社会异象来看,理性知识的获得并不代表我们正在迈向全面和完整的发展之路。事实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充满了各种矛盾,我们在他人鞭策下所拼命获取的“知识”,在整个宇宙中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人的发展进程,仍有太多的疑惑需要我们去追问、体悟和表达。“美是自由关照的作品,我们同它一起进入观念的世界。然而……我们并不会像认识真理时那样抛弃感性世界。”2席勒的谏言,告知我们大可换一种方式看待世界,换一种与心灵更加贴近的艺术的方式去完善自我,并探索世界。面对现代人因心灵需求被长期搁置所产生的灵商危机,理论的说教和客观的宣讲只会显得异常的苍白和无力,此时最有效的修正途径就是通过艺术教育对沉睡的、懈怠的意识予以激活。当在欣赏格莱姆的舞作《编年体》时,作品并没有试图展现任何战争的真实场面,而是通过唤起人们脑海中对于战争的印象,描绘战争的宿命的开端及其给人类带来的精神摧残,并暗示着一种回应。观者的内心会不自觉的感到窒息和恐慌,从而激发出对和平的渴望。生命,只有在触到自我最深的底层,彻底释放且得到共鸣时,才可能热泪盈眶,才有可能在没有任何场面暗示的情况下感知到恐慌和窒息。试想,茫然的心灵若时常发生这样的“热泪盈眶”、这样的“窒息恐慌”,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的被摆放在思维运转的前沿,那么必然求索的欲望将被激活,追问的意识也定会被唤醒。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建构通感型思维
著名的《牛津文学术语词典》将“synaesthesia(通感)”定义为:Ablendingorconfusionofdifferentkindsofsense-impression,inwhichonetypeofsensationisreferredtointermsmoreappropriatetoanother.(几种不同的感觉印象的混融或整合,亦即一种感官的感觉特征可以由其他更多的相应感官的感觉特征来所指”)。其中Syn—意为“一起”、“一样”或“熔合”,—(a)esthesia意为“感觉”,整体直译为“感受之共产”,即“共同感觉”。将“通感”的概念引用于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范畴,就是要对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贯通而求洞识的人”、“通达而识整体的人”。艺术活动中之所以存在“通感”,就在于人在运用审美实践能力时,在艺术作品的启发和诱导下能够把各种感受器官所获得的各种信息材料进行审美综合、重组,并在这些外部信息的调控下,把各种感知成果整合为一个可供多方面感知的审美话语形式。早在唐代,张彦远就针对绘画欣赏的心理特点提出了:“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论述。可见,艺术欣赏既是审美主体精神高度集中的过程,也是审美主体想象高度活跃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主客体融合无间。对于艺术的物质媒介及所构成的富于表现力的形式,艺术家在体验生活和艺术创造中感到一种特殊的兴奋和愉快,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是如此。耳听音乐有节奏的音响,眼观绘画和谐的形色,自然产生悦耳悦目的兴奋和愉快。通感型思维的形成可以有效的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和提高探究问题本源的能力。“朝向更高灵商的自然行进,通过反思,通过理解,达到智慧。以心灵智力的方式来解决任何问题———无论是实践性的还是智力的,就是把问题放在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中去,在这个视野中可以把它看得更为清楚。”3通感型思维对于提高灵商的帮助就是在于它拥有比单纯的逻辑或理解更为宽广的视野。而艺术所架构的,建立在感性与理性统一基础上的,以强烈体验为表征的深层次洞见,为各种知识的融合和汇通提供了心灵的力量和对话的机会。
舞蹈教育论文:怎样提升校内舞蹈教育质量
本文作者:马燕翔工作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舞蹈师资队伍
高校舞蹈课程能够顺利发展下去的保障就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要有专门的经费来让学校的教师进修或者是培训;要从外界引进舞蹈专业人才;创造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根据教育工作者的特点,对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应该给予奖励,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当前舞蹈专业教师缺乏,所以应当加快舞蹈专业教师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表演经验,强化教师的业务水平。高校舞蹈教师不仅要能够表演,还要把自己的经验能够传授给学生们,要具有熟练的讲解能力,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水平。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掌握了舞蹈基本功和舞蹈组合的后期舞蹈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外,还可恰当运用电视舞蹈教学和DV拍摄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本来沉闷的课堂氛围,让舞蹈教学变得更灵敏而富有生气。在舞蹈教学中,运用电视舞蹈教材,可使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精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取得充分的理性认识,加深他们对舞蹈的了解和记忆。另外,电视声画言语兼具,可刺激、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模拟才能,加快学习的速度。此外,让DV走进舞蹈教学中,能够使舞蹈作品从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空间。如当教师、学生在示范、表演舞蹈动作时,教师可运用DV把学生的扮演拍摄下来。之后,经过对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外型的剖析,可使教师更清晰地理解到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优势与缺陷,并愈加分明地控制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师就能够因材施教,学生也可重复对照练习,从而事半功倍地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总之,在高校舞蹈课堂教学中引入电视舞蹈教学和DV拍摄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协助学生发现、处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育学生创新的认识,进而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效率。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舞蹈活动,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
高校舞蹈教育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时代的不断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培养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舞蹈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对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实际状况,探析了舞蹈教育的审美价值,从教学、育人两个方面指出高校舞蹈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升强化高校舞蹈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几条策略。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审美教育
舞蹈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体,包括舞者的肢体动作、优美的舞台布置、动人的背景音乐等,多元素的结合彰显了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内涵,给观众以美的享受。现代高校的舞蹈教学,对审美教育尤为重视,因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审美教学能够有效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审美价值的体现有助于进一步表现舞蹈的魅力所在,因此对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舞蹈教育中的审美价值探析
由于舞蹈本身融合了多种类型的艺术元素,因此舞蹈审美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第一,舞蹈的形象之美。通常舞蹈给观众带来的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舞蹈演员的美丽形象,身着特制的表演服饰,装扮成生动的、鲜明的人物形象,然后在灯光、音乐、舞台背景的衬托下,以丰富的肢体动作和灵越的表情,向观众诠释舞蹈作品的艺术内涵,展现舞蹈的独特魅力。第二,舞蹈的力量之美。舞蹈演员主要是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特点和故事内涵,因此力量美在舞蹈动作中得以完美的体现,特别是在一些由男演员完成的舞蹈作品中,力量感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强悍有力的肢体动作有助于彰显舞蹈作品的艺术风格。第三,舞蹈的神韵之美。优秀的舞蹈作品能够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体验,这要求舞蹈演员将情感融合在肢体动作中,在艺术演绎过程中逐步的抒发和呈现出来,进而将舞蹈作品的神韵传递给观众。神韵也可以称之为舞蹈作品的精髓,是舞蹈作品最为核心的审美价值所在。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视教育改革下的高校舞蹈教育
【摘要】本文围绕当今社会高校舞蹈教育所处的状况展开了积极深入的探讨,重点从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积极实施高校舞蹈教育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积极提高高校学术的艺术修养。
【关键词】舞蹈;素质教育;高校;现状;策略
舞蹈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但在现实中,我们的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现状是我们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由于各大高校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高校对舞蹈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现实中高校舞蹈教育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其一,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对学生创新教育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认识还很缺乏,舞蹈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还没有积极地跟上时展的步伐;其三,高校舞蹈教师的综合素养偏低,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难以匹配。再者,我们的高校舞蹈教师的理论还比较陈旧,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于时代的发展[1]。
二、高校舞蹈教育实施的重要建议
通识教育舞蹈专业教育研究
〔摘要〕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强调舞蹈专业教育而忽视舞蹈通识教育,呈现出高度专业化特征。长此以往,则可能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及艺术气质的培养造成的不利影响。文章分析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存在的高度专业化问题,基于通识教育理论提出高等院校舞蹈专业通识化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并从通识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舞蹈专业
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迅猛发展,为我国舞蹈领域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然而,由于教育体制较为僵化及教育模式过于单一,且高等艺术院校集中注重于舞蹈专业教育,因而忽视舞蹈通识教育,致使高等院校学生其专业技能较强,而舞蹈综合素质偏低,舞蹈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受到制约。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如何在专业化培养模式之上兼具舞蹈专业化及舞蹈通识教育?如何减少当下舞蹈教育功利化倾向?如何全面完善舞蹈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以上是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存在的高度专业化问题
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形成完善的舞蹈教育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一是舞蹈专业建设越来越系统,衍生出多门舞蹈教学课程,包括舞蹈技术学、舞蹈形态学等,且随着舞蹈专业从艺术大类中独立出来,其培养体系及课程设置越来越完善;二是拥有翔实且科学的课外舞蹈实践训练,能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舞蹈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三是高等院校安排舞蹈技术课与技能课,对舞蹈动作的技术技能有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优化学生舞蹈表演。一些高等院校开办的舞种训练课程,还可以针对学生兴趣爱好及身体条件选择不同的舞蹈项目,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不同舞种的需求。可见,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呈现出高度专业化的特征,即高校所设置的舞蹈教育围绕着专业教育而展开,所学习的内容通常仅包括舞蹈基本知识、舞蹈编舞技巧及专业训练等,而对通识教育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则可能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及艺术气质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第一,舞蹈教育高度专业化使学生将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学习舞蹈专业知识,淡化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舞蹈专业学生领略经典舞蹈的编舞思路、编舞技巧、编舞文化,不利于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与艺术气质,亦不利于学生快速掌握舞蹈专业知识(例如学生不了解力学知识,就会影响对舞姿平衡及重心训练的认知)。第二,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往往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及学生学习意愿选择一种固定的舞种进行训练,致使学生比较擅长自己的专业舞种,而对其他舞种文化知之甚少。然而,不同舞种之间具有相通性,如果学生只专注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舞种,不去了解其他舞种,就会缺乏全局意识,难已对整体舞蹈素养进行提升。第三,舞蹈教育高度专业化,进一步拉大大众与舞蹈之间的距离。高度专业化的舞蹈教育,使舞蹈专业学生掌握到扎实的基本知识,使舞蹈编舞更具专业性,但作为大众却对这些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所表演的舞蹈共情作用缺失,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通识化的现实基础
素质教育视域下舞蹈教育价值探究
摘要: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与推广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客观内在要求,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发展核心,进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头等大事,舞蹈教育以其教育功能的多元化优势,有效契合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工作。
关键词:素质教育;舞蹈教育;教育价值
关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与推广,是新时期下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客观内在要求。诚然,伴随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愈发严峻的竞争压力,重视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发展核心,进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然成为了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头等大事。毋庸置疑,教育作为新世纪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最强音,如何充分体现教育价值,如何更好践行科教兴国战略,挖掘素质教育所需的教育本体价值内涵必须摆在第一位置。作为素质教育形式及内容呈现的舞蹈教育,既兼顾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教育功能,又宜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而这种多元化的教育功能优势,不仅远胜于其他艺术教育的教育价值功能呈现,更契合了新时期素质教育全面普及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鉴于此,着力舞蹈教育功能价值研究,并将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具备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发展人格,完善情操,育德育人
教育的诉求和目标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溯源素质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五个层面的素质要求不难发现,这种基于受教育者综合能力提升的着力点,恰恰是为了其素质的全面提升,进而为国家培养综合能力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纵观舞蹈教育的德育功能来看,其教育价值中秉承了对艺术教育终极目标的诉求,即发展人格,完善情操,直指人的精神世界追求完美,进而实现育德育人(朱文萍.《论舞蹈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6(16):213.)。艺术教育重在对本性的追求,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其超强的感染力特质,不仅富含了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对于个体的心理及思想道德培育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其一是受教育者通过认知和理解舞蹈理论知识,以及对具体动作的领会,可以培养其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其二是受教育者可以从舞蹈教育中汲取更多相关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富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舞蹈艺术,进而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其三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舞蹈排练和学习,受教育者可以进一步体悟到合作精神、集体精神,对于培养其自制力意义重大;其四是通过舞蹈练习还可以有效培养受教育者的细致观察力、敏锐理解力,以及认真负责、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的态度和精神。显然,对于上述个体品质素养的要求,便是艺术本性对于舞蹈教育价值的要求,且这种基于艺术本性的终极目标诉求,无疑强烈地表达了对于发展人格、完善情操的关注。
二、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创造思维
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
在幼儿的成长阶段,舞蹈教育发挥着较大影响力,对幼儿的身体机能、智力开发、团队精神培养等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从本质上讲,舞蹈教育是幼儿发展的本能需求。幼儿在进行语言描述前,主要是通过动作来表达自身的想法。而在学前教育中,幼儿舞蹈是一项较为适用的游戏,当幼儿感受到极具吸引力的音乐或舞蹈时,会不由自主地随之哼唱或摇摆,幼师通过舞蹈,能有效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幼儿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也随之提升。并且,幼儿的脑中枢神经功能在舞蹈教育中也会被强化,思维变得更加灵敏,反应更加灵活。同时,舞蹈教育还能增强幼儿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幼儿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二、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一)舞蹈教育有助于强化幼儿的身体机能
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能有效锻炼幼儿的身体骨骼与肌肉。据调查资料显示,舞蹈在幼儿的身体发育与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于未接受舞蹈教育的幼儿,进行舞蹈学习的幼儿身体发育更快,并且睡眠质量高、胃口好。这主要是由于舞蹈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身体锻炼机会,强化了幼儿的身体骨骼,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身体内部的心肺功能,让幼儿的身体变得更加结实且柔韧。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头脑与身体都需要参与进来,锻炼了幼儿的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思维灵敏度、身体耐力、速度等,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舞蹈教育有助于塑造幼儿的优良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