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20:09: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我国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我国文化

我国文化形象

一、充分展现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象

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秦汉文化实际上就是先秦诸国文化融合而成,隋唐文化则是汉文化和诸多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汇通而成,宋元明清文化也混合进了大量外来因素。近代中国文化也具有一个立足自身传统同时又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当代以来,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更是大规模、多层面地引进各种文化,并融汇到自己的文化创造中去。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本来就是一条兼容并包、广纳深蓄的滚滚河流,其本身就具有宽阔、包容的精神气象。对于这种气象,一个方面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培育发扬,使之更为深厚广大;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必要使之充分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使世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宏伟大气,使世人产生深深的尊重之心、殷殷的学习之意。在此有必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的媒体应该努力宣扬中国文化的这种气象,这既有利于国人产生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也可以为世界上一些较为狭窄的文化类型树立榜样。

二、塑造公平正义的文化品格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如《诗经�小雅�节南山》中说:“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和《论语�里仁》中所说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此后,中国历代的仁人志士为了追求公平正义而不懈奋斗,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既有为了社会内部的平等正义揭竿而起,也有为了民族之间的平等正义而浴血抗争。即使在当代中国,也有学者为公平而大声疾呼,也有不屈者为追求正义而付出各种代价,有关的思想和故事到处都有。在当前,公平正义也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追求,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关键理念之一。这样,在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中就应该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资源,并努力在更大的规模中、在更深的层次上塑造这一品格。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这一文化品格的塑造在相当程度上仰仗制度本身的公正品格。在此,我们既要看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难以躐等的过程,也要看到这是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努力推动促进的过程。

三、充分拓展广阔深远的文化境界

当代世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一方面西方文化之中物质主义、感官主义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激烈反对这一文化潮流的各种原教旨主义也在强劲抬升。但它们都没能较好地解决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人类未来命运等重大且紧迫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兼容并包的中国文化有着自己多层面、多视角的独到思考。我们说,立足于当代中国文化的整体,可以将这些差异巨大的各派观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既有一定逻辑贯通性又允许一定逻辑断裂存在的巨型文化系统,塑造成一个富丽堂皇又堂奥深幽的中国文化大思路。各个派别之间的思想差别正好可以形成不同的层级,利用现代逻辑将这些层级贯穿起来,就可以使中国文化产生广阔深远的境界,可以应对不同的现实问题和未来问题,从而为人类面临的诸多困难提供多层面的答案,为人和人、人和世界关系提供多视角的思考。

四、充分培植巨大强劲的文化力量

查看全文

诠释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探究

摘要:首先,论文简单概括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然后,论文分析了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论文提出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关键词: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意义·问题·抉择。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使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等的能力。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能力。因此,在文化交往全球化语境卜深入探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

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维护自身安全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能力。概括而言,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如下几个方而的意义。

1.提高文化软实力是适应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客观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计划》中断言:”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交往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从产品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到国家的竞争,越来越趋向文化的竞争。[2]在2006年11月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同志指出:”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而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3]这是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使用“软实力”概念。接着,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深刻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4]而我国在全球文化软实力格局中还处于弱势,尤其与国家的整体实力不相称,瞬待加强。

查看全文

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中国文化软实力本源研究是此课题的前提,它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以和谐文化为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其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同时,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硬性”特质。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本源

中国文化软实力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中国文化软实力本源研究是此课题的前提。

首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

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巴比伦文明乃至世界上所有其他古国的文明相比,是唯一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炎黄子孙的生命基因,是我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源泉。

“软实力”的提出者约瑟夫·奈2006年来华访问时说,中国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吸引力。例如:中国人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国的书法、绘画、中国功夫,甚至中国的饮食和传统服饰等,在美国很受欢迎。他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查看全文

园林设计对我国文化影响

城市园林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表现,更是精神风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城市的重要旅游点之一,是市民使用频繁的公共休闲场所。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以后,精神上更有多方面、多方位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园林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空统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强调整体至上,人伦道德,中府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现代园林设计积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丰富园林设计时的素材,还增加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一、从现代园林设计洞悉中国传统文化

1和谐之美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同样也体现了和谐之美。它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动与静的统一。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所体现的和谐之美更多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它推崇淡泊平和、清新幽远的境界。它强调园林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注重和谐与中庸”。表现在造型上,中国传统园林犹如天地的缩影,有着各种各样自然景色的缩样,如山峦、岩石和湖泊。中国园林在营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由此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透过这些园林设计中的恬静淡泊,而有不乏高雅自然的仪态。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领略到人和天地万物联系的是那么的紧密。因为它们把天与人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认为天是万物的起源,天与自然的发展变化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脚步。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人们就形成了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在认识、把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园林的空间除了首先要考虑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外,同时也考虑古人讲的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应当十分和谐。这种精神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天人合一”成为园林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在这种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文化渗透中,历代的造园大师们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的造园风格,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统一,也使得中国园林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母。

查看全文

我国文化传统探析论文

一.该怎样理解法治?

对于法治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解。一种把法治看作实现国家秩序或社会治安的手段,另一种认为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基于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需要而对国家权力施加必要的限制。

前一种法治观是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从上古时代起,明天道、察民意、“制而用之谓之法”的统治工具论观念就已经深植人心。后来的文人策士们说得露骨一点的,则谓“设法度以齐民”;说得含蓄一点的,则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务以德善化民”。总而言之,法律只是用来管束老百姓的。虽然到了近世也可以发现一些弥足珍贵的民权思想萌芽。例如在明代,方孝儒就曾经就守法求治当中的利民与利君、良法与恶法、公共性与私益性之间的关系写下如此一段精彩的文字:

“……夫法之立,岂为利其国乎?岂以保其子孙之不亡乎?其意将以利民尔。故法苟足以利民,虽成于异代,出于他人,守之可也。诫反先王之道而不足以利民,虽作于吾心,勿守之可也。知其善而守之,能守法者也;知其不善而更之,亦能守法者也。……举天下之好恶之公皆弃而不用,而一准其私意之法,甚则时任其喜怒而乱予夺之平,由是法不可行也。……”

黄宗羲更大胆直言在专制君主的统治之下,“其所谓法,有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尽管有这些民权思想的萌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在漠视民权的诉求。对此粱启超的有关见解很中肯,他指出:“我国成文法之起原不可确指,然以数千年之思想往往视法律与命令同为一物”。

不言而喻,后一种以权利(right)限制权力(power)的法治观来自社会的现代性及其制度设计。根据现代法治主义的各种理论,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依照通过某种民主程序订立的宪法(无论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并且要求所有的社会活动在形式和实质这两个方面都符合宪政精神,不仅对于个人的违法行为、而且对于任何违宪的政府举措及法规都可以通过司法救济等方式予以纠正,以保障每一公民的尊严、自由、权利、社会正义以及法律体系的安定性。至于哪种具体的制度模型更能有效地实现上述目标,要视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而定,不可一刀切。由此可见,主张现代法治决不等于就是主张单维进化论。其实,现代法治构思本来就是包含多元化契机的。但是,如果曲解法律秩序的多元性和地域性,连上述最基本的共性目标本身也不予认同的话,何必玩弄概念游戏,侈谈什么现代化的法治!在我看来,今天讨论在中国推行法治,前提当然是要限制滥用权力的政府行为(有结构性腐败的大量事实可以为证),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要解决有序化社会生活整体的合法性、正当性问题(有新兴宗教或次级文化权力关系如火如荼伸张势力的大量事实可以为证),而决不能仅仅归结为所谓“功利性的”“对秩序的呼唤”,或者只是对作为现实状态的秩序进行法律形式上的被动性追认。”

查看全文

我国文化产业分析论文

1文化产业资源的内涵

任何一个产业的崛起和发展都与资源的开发密切相关,中国的文化产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对中国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其中心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把有限的资源(即投入)转变成为有形的产品(即产出,包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为其他产业提供的附加值等多种形式)。它所依赖的不仅有其他产业的共性资源——资金、技术、设备等,而且还有特殊性的资源——文化资源,即文化可以像物质资源一样,通过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赋予它具体的商品或商品属性,使其较之原来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整体上看,文化产业资源的要素组合可以划分四大类:(1)货币资源,这是文化产业投资和运作的动力。(2)技术资源,包括文化生产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技术和装备等。(3)专利资源,包括著名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是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4)智能资源,它是直接决定文化含量的人力投入,包括三种形态:一是符号化的文化知识;二是经验型的文化技能;三是创新型的文化能力。

2我国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文化资源浩如烟海。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轻视了将其看作是一种宝贵的社会经济资源,而仅仅是在民族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与继承的层面上,以办事业的方式对其进行开放和利用。这就使得今天的中国仍处在既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大国,又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小国的状况。我国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体制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国内现有的体制对工业产权和版权的保护还远远没有和国际接轨。在中国,泛滥的盗版滋养了地下工厂、黑作坊并促使其迅猛发展,对我国出版业、音像制品和电影产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另一方面现有体制条条分割束缚了文体资源的合理流动。现行文化系统中不少单位特别是国有文化系统的文化单位仍然依照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管理,把专业分工划分得过于狭窄,结果各自为政,垄断分割。各单位拥有的信息、知识、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难以合理共享,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更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不能以资源为纽带实现联合,文化产业资源闲置浪费,利用率低,存在重复建设,低水平使用等现象。

查看全文

我国文化发展态势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20世纪以来,世界各种文化纷纷在中国亮相。中国文化先后出现了五种主要范式:“中体西用”范式,“全盘西化”范式,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范式,“”中的“文化专政论”范式,“综合创新”范式。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新世纪伊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是主导多元,综合创新。呈现这种态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主导多元文化双向互动综合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文化发展态势主导多元综合创新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舞台,五彩缤纷,世界各种文化竞相纷呈。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儒、道、释文化,无不登台亮相。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各种不同性质、色调的主义、理论、学说、思想和主张,都在顽强地表现自己,争夺和占领阵地,尽力扩大自己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是什么?这不仅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世界中国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想围绕这个中心命题,重点谈谈当代中国文化曾经出现的几种主要范式和进入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问题。由于水平所限,自己的看法是否得当,还希国内外专家、学者批评教正。

中国现代文化的起始,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

查看全文

我国文化产业化必然性研究论文

[摘要]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产业化”已成世界潮流。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又是文化产业弱国,实现文化产业化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必然性

一、文化产业化的内涵

所谓“文化”,人们通常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它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等部门的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产业”,就是以创造和销售某种文化观念、文化符号和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文化产业化”,用一句通俗简单的话说,就是文化走向市场,把文化当产业一样经营。说白一点,就是用文化来赚钱,然后再用赚来的钱发展文化。

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说:“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文化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逸闻趣事。”这就是说,一个以满足心理需要、文化需要为主体的新世纪正在崛起,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就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即使是物质上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结实、耐穿,而是更多关注美丽、时髦和品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这叫“经济文化化”。在经济文化化的同时,要求文化经济化,即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这就是“文化产业化”。

如今,“文化产业化”已成世界潮流。当今世界,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日本为例,1995年娱乐业一项生产经营收入就高达35万亿日元,超过当年日本汽车工业的总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就更发达,1996年仅版权产业的产值就达4250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7%。美国的视听产品,是仅次于航空航天的第二大出口产品。《泰坦尼克号》一部影片的年收入高达几十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好几个大企业的年收入总和。美国的《读者文摘》,已发展成为年收入20亿美元的国际性大产业。

查看全文

我国文化的先进性研究论文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施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迈出坚实一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的崛起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从60年前文化产品极度匮乏、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几乎空白,到今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志的中国当代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绵延不绝的强大动力,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精神支柱。

“中国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它鲜明的实践特色。中国当代文化从思想观念到文化产品,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着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人民在文化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激发了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人民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中国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它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中华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为“中国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艰难困苦砥砺伟大精神,风险挑战锤炼坚强意志。铁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每一种精神都是全国人民的激情创造,都是国家进步的鲜艳旗帜,都是民族活力的新鲜血液。新世纪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激发了全社会文化创新的无穷活力,人民迅速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文化需求,对文化创新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使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了广阔空间,进入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时代。

“中国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它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易经》、《诗经》、“诸子百家”学说、唐诗宋词……这些标注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印记的文化瑰宝,几千年来不因世事更替而褪色。新中国60年来,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再振雄风。传统的“中国文化”精华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成长为当今世界一株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查看全文

DEA模型下的我国文化传媒论文

一、引言

在研究我国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效率时,计量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财务指标分析等方法被经常采用。胡志勇、王首程、李祥伟运用描述性统计对我国传媒产业2001~2005年发展状况的经验分析表明,无论是从市场预期层面还是从公司自身的经营效绩方面来看,传媒上市公司都优于其他上市公司,传媒产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朝阳产业[1]。刘宗林、程静薇以上市公司中视传媒为例,从获利能力状况、运营能力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方面,选取行业标准值和评价系数进行行业横向对比分析,结合中视传媒2005~2007年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比率进行年度纵向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传媒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评价与分析体系[2]。邓建商选取12家沪深两市传播与文化产业公司为样本,利用样本在2008年6月30日公布的年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存在分化现象且呈一般的正态分布。他举例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以及绩效分化的原因[3]。庞万红、赵勋从传媒上市公司成长性、获利性、偿债能力及财务状况考察了传媒上市公司运营绩效[4]。

采用DEA方法对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效率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避免财务指标评价方法的不足(对整体绩效缺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的缺点(对引起结构的动因缺乏分析,难以提出改进业绩的途径),在不需要预先知道投入产出指标之间的显著性函数关系和预先计算投入产出综合比率的前提下,能更客观、有效地对同类企业的效率作出评价。采用DEA模型,无需事先人为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避免了在权重分配时评价者的主观意愿对结果的影响。刘玉丽利用2003年10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其经营绩效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当规模收益减少时,压缩资本规模不符合传媒行业长远发展,为此要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益[5]。闵素芹、李群选取能够从各个角度反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输入、输出指标,利用DEA模型对我国11家传媒产业上市公司进行了DEA有效性评价和规模效益分析,从模型出发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6]。葛妍对我国沪深两市13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2008年财务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其综合评价排名,进行分类并评价了其综合业绩和特征[7]。戴新民、徐艳斌利用我国沪深两市23家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DEA分析,结果表明传播与文化类上市公司效率较低,绝大多数公司规模报酬是递减的,规模无效率是技术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8]。本文利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文化传媒类公司年报数据,运用DEA模型对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二、DEA基本原理和数据说明

(一)基本原理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方法,能够客观地对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进行比较,作出综合评比。DEA是测度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效率的非参数方法,有很多种模型,如CCR模型、BCC模型、CCGSS模型、CCW模型、FG模型、ST模型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假定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ReturnScale,CRS)的CCR模型和模型假定规模报酬变动(Varia-bleReturnScale,VRS)的BCC模型。本文主要选取CCR模型和BCC模型对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利用CCR模型得到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整体的综合技术效率,利用BCC模型得到纯技术效率,根据所得结果进一步分析我国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本文的决策单元为34个,而投入产出指标为5个,适合应用DEA方法。本文选取了固定资产、员工数量以及主营业务成本作为投入指标,选择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作为产出指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