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7:57: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问责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监管机构问责机制论文
摘要:随着金融体系重要性的加深,金融监管机构日益独立于政府部门。在这一趋势下,为防止金融监管可能存在的腐败、低效率、高成本等问题,加强对金融监管权的监督成为必要。为解决这一课题,从立法机关的监督、法院的司法审查、行政系统内部监督、金融监管机构自身治理和社会监督等角度出发,探讨构建一个适合我国银行监管当局适用的程序化、体系完整的问责制度。
关键词:金融监管;问责制度;独立性
一、国外金融监管问责机制考察
金融监管问责,按照Quintyn等人(2006)的观点,可分为机构问责、归制问责、监督问责和预算问责四个部分。从国外的实践来看,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问责机制的建立首先要考虑金融监管机构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的问责关系;其次,这种问责机制还应该建立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联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允许他们看到金融监管机构不同方面的工作,创造或培养出对金融监管机构目标以及成绩的广泛理解,从而有助于监管者建立起声誉;最后,监管者自体问责也是必须的。
(一)机构问责
1.与立法机关的问责关系。在西方,议会凭借立法权影响监管活动,负责建立金融监管机构运作的法律框架。金融监管机构向立法机关问责有三个目的:确保金融监管机构具有适当的使命;确定赋予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力得到有效履行并有利于实现预期的目标;在需要对立法进行修改时,提供交流渠道。立法机关不应该对金融监管机构行使直接权力,或具体指导金融监管机构如何从事其监管活动。
金融监管机构问责机制
一、国外金融监管问责机制考察
金融监管问责,按照Quintyn等人(2006)的观点,可分为机构问责、归制问责、监督问责和预算问责四个部分。从国外的实践来看,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问责机制的建立首先要考虑金融监管机构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的问责关系;其次,这种问责机制还应该建立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联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允许他们看到金融监管机构不同方面的工作,创造或培养出对金融监管机构目标以及成绩的广泛理解,从而有助于监管者建立起声誉;最后,监管者自体问责也是必须的。
(一)机构问责
1.与立法机关的问责关系。在西方,议会凭借立法权影响监管活动,负责建立金融监管机构运作的法律框架。金融监管机构向立法机关问责有三个目的:确保金融监管机构具有适当的使命;确定赋予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力得到有效履行并有利于实现预期的目标;在需要对立法进行修改时,提供交流渠道。立法机关不应该对金融监管机构行使直接权力,或具体指导金融监管机构如何从事其监管活动。
2.与行政机关的问责关系。行政部门对金融政策的总体方向和制定负有最终责任,并且政府作为规章者,在金融监管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或董事会成员任命上发挥关键作用,所以,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对相关行政部门负责。
(二)监督问责
行政问责常态机制形成论文
论文摘要: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安全事故频频见诸报端,有不少官员被依法追究行政法律责任,其影响之大被媒体形容为中国掀起“问贲风暴”。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对公务员行政法律责任完善的思考,问责应当形成常态机制,而不能是运动式的追责效果.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地区的“廉政公署”制度,健全公务员行政问责机制。
论文关键词:问责风暴行政法律责任廉政公署行政问责机制
近年来,国内安全事故频发,受害面广,伤亡惨重。有人戏称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密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我们认识了硫酸铜;而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矿难事故亦频频见诸报端。有不少官员因此被免职或引咎辞职,其中不乏省部级领导,媒体甚至形容中国掀起官员“问责风暴”,①中国政府整顿吏治的决心不可谓不强。但问题并没有就此解决,安全事故还在隔三岔五地发生,这除了客观上的技术原因之外.还因为我们没有建立完善的行政法律责任体系。公务员行政责任的规定刚性不足柔性有余,欠缺公正有效的追究行政责任的常态化机制,现行问责体制不足以让公务员在日常执法中产生必要的责任心.以至于一时的“问责风暴”对公务员的警示作用也只能是暂时的。所以,事故发生了,给老百姓利益造成损害了,追究公务员行政责任固然是需要的,但追究责任的关口前移,让行政法律责任意识成为公务员行为思维的惯性,防患于未然,才更为重要。
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依法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它是行政违法以及部分行政不当所引起的法律后果。根据责任主体的不同,行政责任可以分为行政主体的责任与公务员的责任。行政主体概念是抽象的。它所承担责任的方式是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利益、恢复原状、停止违法行为、履行职责、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纠正不当的行政行为以及行政赔偿等。
行政主体的一切行为都要通过具体的公务员来实施,可以说,公务员的行为合法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个行政行为的合法与否。因此,相比较而言,公务员的行政法律责任更为关键。它所承担责任的方式如通报批评、赔偿损失、行政处分等,无论在名誉上、发展前途上,还是在财产上都更触动公务员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才能成为约束行政行为的最根本工具和手段。踊实践证明,只有完善公务员行政法律责任体系。才能有效引导公共权力以一种良性的方式运行,而责任缺位的结果必然是权力的滥用或不作为。
考察公务员行政法律责任的现状,应当说法律规定是不胜枚举,既有纪律责任、执法责任,也有违法行政行为因触犯刑律而引起的刑事责任。嘲当然,我国公务员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形式以行政处分为主。《公务员法》规定的行政处分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此外,在国家赔偿中,公务员如果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应当承担赔偿费用的全部或部分。公务员行政法律责任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立法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星提及到普遍规定的历程。行政法制建设的成绩是;目共睹的。目前几乎各级各类行政法律规范中都有行政法律责任的规定,如《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南京市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试行办法》、《武汉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全国人大关于行政事项的全国性立法就更元需赘述了。但是,关于行政法律责任的条款普遍刚性不够,欠缺有效的追究行政责任的机制,雷声大,雨点小,制度设计不能在广大公务员心中普遍激起责任意识的涟漪。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滥用行政职权干预经济生活破坏正常竞争秩序的行为,行政法律责任承担仅仅表述为“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其第30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本法第七条规定.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区之间正常流通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可以想见该条款由于行政责任的弱化足以让人们质疑其对经济生活的规范力及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性。又如,《行政处罚法》有关听证程序的规定虽说开启了我国听证制度的先河。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保护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就是这样一部法律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不举行听证或走形式的听证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仅仅可在第55条找到这样的说法:“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类似立法对行政法律责任柔性规定的缺陷是造成行政权滥用或不作为的最本质根源。翻即便如此。由于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行政权威远未打破,行政机关自身的自律能力不强。
当前金融监管问责机制的思考
一、国外金融监管问责机制考察
金融监管问责,按照Quintyn等人(2006)的观点,可分为机构问责、归制问责、监督问责和预算问责四个部分。从国外的实践来看,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问责机制的建立首先要考虑金融监管机构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的问责关系;其次,这种问责机制还应该建立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联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允许他们看到金融监管机构不同方面的工作,创造或培养出对金融监管机构目标以及成绩的广泛理解,从而有助于监管者建立起声誉;最后,监管者自体问责也是必须的。
(一)机构问责
1.与立法机关的问责关系。在西方,议会凭借立法权影响监管活动,负责建立金融监管机构运作的法律框架。金融监管机构向立法机关问责有三个目的:确保金融监管机构具有适当的使命;确定赋予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力得到有效履行并有利于实现预期的目标;在需要对立法进行修改时,提供交流渠道。立法机关不应该对金融监管机构行使直接权力,或具体指导金融监管机构如何从事其监管活动。
2.与行政机关的问责关系。行政部门对金融政策的总体方向和制定负有最终责任,并且政府作为规章者,在金融监管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或董事会成员任命上发挥关键作用,所以,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对相关行政部门负责。
(二)监督问责
退耕还林问责机制的法律研究论文
一、榆林退耕还林有关法律特别是问责机制建设情况
榆林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2000—2001年经国家确定搞退耕还林试点工作,200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实施,十四年来国家共安排榆林退耕还林计划任务811.62万亩,截至2012年底,已全部完成。在推进退耕还林的过程中,榆林高度重视法律问题的研究和执行,严格执行造林质量追究制度,严肃退耕还林工作纪律,对违反规定的,将严格按照《陕西省退耕还林(草)检查验收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从严处理。目前,退耕还林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普遍存在,退耕还林问题在西部各地区既有地域性的差别,也有大致相似的共性。榆林退耕还林还草中存在的法制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就在于,能够深入分析榆林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复杂状况,进一步明确榆林退耕还林中对地方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从法制建设的角度增加社会对退耕还林还草问题的关注,特别是严格落实问题机制方面,让榆林退耕还林还草真正落到实处。目前,国内外对退耕还林还草中深入、系统地研究,在国内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人们将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退耕还林还草的研究和关注。
二、退耕还林问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尽管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等的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工作成就,但是,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也相应的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缺陷。退耕还林问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部分,重点探讨这些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如何执行问责机制的,如何紧密结合法律法规执行的。
一是,退耕还林问责机制的责任有待于进一步明晰。有的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问责机制过程中,存在职能部门职责分工交叉的问题,在一些职能的划分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职责划定不清楚等问题,直接就会导致了退耕还林问责机制责任主体的模糊。也就相应的导致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往往容易产生和出现相互推诿甚至是扯皮的问题和现象。在同一个行政执行部门的内部,由于存在不同的层次和层级之间的人也往往容易出现和产生一定的职能交叉,责任权利不明确和职责模糊等问题和现象,甚至会出现了“责任真空”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退耕还林问责机制就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了。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国家的《退耕还林条例》等都已经进行过明确的规定,对于各方面的责任和职责进行了一定的划分,但是,从实际的法律实务和操作的角度来说,退耕还林问责机制的落实仍然存在划分过于简单等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同一个职能部门的不同层级之间的权责利没有进行更加详细的规定。特别是在灌木的管理、种苗造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现实的问题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
二是,退耕还林问责机制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我国最早实行的问责机制可以追溯到2003年,并且在各地相继建立健全,但是,从目前退耕还林问责机制执行来说,仍然存在退耕还林问责机制执行不够严格,甚至是比较乏力的现实问题。退耕还林问责机制的行政问责主体往往是局限于同一个职能部门的上下层级之间的集体式的退耕还林问责机制。其中,又往往是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退耕还林问责机制为主。这就相应的导致异体之间退耕还林问责机制的难度相对较大。而对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内部体制机制来说,退耕还林问责机制也是仅仅局限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内部,从外部社会的角度来说,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因此,退耕还林问责机制其的公正性、可操作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主要是因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内部之间,存在着长期以来形成的较为复杂的人事关系,如何进行公正的退耕还林问责机制处理,相对的也显得比较困难。因此,会导致某些政府职能部门的退耕还林问责机制不能很好的落到实处,即使退耕还林问责机制启动了,有某些人已经受到责任的追究了,但是,更多的是“走个形式”,责任主体没有得到应有的实质性的处罚。
问责机制下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获得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深入,而我国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校园发展过程中一些高校存在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且经济违法犯罪案件偶尔出现。基于高校多元化筹资渠道和普遍扩招的情况下,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利于高校顺利的开展教学、科研、日常工作,现教育界高度重视其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促进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完善治理结构,致力于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刻不容缓。
关键词:问责机制;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现如今,关于企业内控问题国内外学者站在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所建立的理论体系较为完善,但是对于高等学校的研究少之又少。问责机制是内控活动之一,能够有效的开展与实施内控制度,在高校内控建设中认真贯彻落实,可促进内控效率的显著提高。
一、高校内控框架
三个控制目标如下:1.遵循基本法律法规。由于高校不是营利性组织,尽管办学并非全由政府负责,但是对于基本法律法规依然要遵循,在不违反法律的基础上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优秀的人才,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等。2.强化监督与管理学校财务,保证每笔开支的透明化、清晰化,及时制止不正确的行为,最大限度的预防财务风险,规避其他不良行为。3.立足于法律法规认真监督、管理各项财务工作,致力于学校内控水平的显著提高,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学习、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从而极大的提高学校的公共服务能力。
二、高校内控现状
独家原创:监察局行政问责工作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建立和推行行政问责制已成为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X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实施行政问责的有关制度,在开展行政问责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近期,我们就此项工作进行了调研,进一步摸清了我X情况如下。
一、我X实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
(一)行政问责制的概念界定
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对行政问责制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解释,各地形成的基本共识是,行政问责制就是行政责任追究制。从我X实践看,我们认为,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等问责客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或没有正确履行法定的职责,影响了行政运行的效率和行政机关的口碑、信度或效度,甚至部分损害了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对其追究责任的一种制度。其核心就是使行政权力与责任挂钩,体现的是权力与责任、义务之间的平衡。
(二)我X实施行政问责制基本情况
近年来,为解决我X一些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抓落实不力、在岗不履责、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我X先后出台了《行政机关领导问责暂行办法》、《XX行政过错行为处理暂行规定》、《XX行政效能投诉和告诫暂行办法》、《XX纪委监察局行政问责联席会议规则》、《X纪委监察局行政问责工作推进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按照X委、X政府要求,全X各级行政机关把贯彻落实行政问责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程,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了与《问责办法》相配套的制度规定,积极推行行政审批绩效月度评估制度、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制、失职追究制等各项行政管理制度,制订并实施文明服务、热情服务、高效服务、依法服务、便民服务、廉洁服务的具体措施。各XX、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和完善了配套措施,全X形成了“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有为、过错必问责”的X、X、乡(镇)X级问责制度体系。
建设局治庸问责指导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高度凝聚到“四个”建设上来,奋力推进城乡建设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学习武汉市经验开展治庸问责工作为加快“四个”建设提供组织和作风保障的意见》及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开展治庸问责工作的实施方案》,委党委决定,自2011年11月到2012年6月,在建设系统强力推进以“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聚合力、治软正风气”为主要内容的治庸问责工作,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治庸问责的工作要求,以“治庸、治懒、治散、治软”为突破口,大力整治影响和妨碍“四个”建设的突出问题,不断强化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建立健全问责体系,进一步促进社会风气好转,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四个”,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和作风保障
二、工作内容及目标
治庸问责的工作内容和主要目标是;强化“三个观念”,实施“四项纠改”,践行“五项承诺”,大兴“六种风气”。
1、强化“三个观念”。通过科学确责、依法履责、严格问责强化责任观念;通过落实责任倒查机制、揭短亮丑机制等问责督办机制,强化执行观念;通过卓有成效的整改,形成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全局观念。
对建构责任政府的路径剖析
一、建构责任政府的理论基础
西方民主政治国家很早就有责任政府的观念。以“主权在民”、“公民基本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和法制为核心内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为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确立了责任政府的理论基础。这主要是西方国家控权理论在公共管理理论上运用的结果。早期的政治思想家就已经对政府责任有深刻的理解。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选举的结果,政府权力是由人民委托赋予的,政府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也被赋予相应的责任。政府与人民通过选举构成了一种契约性权责关系,政府的责任是人民赋予政府权力的伴随物,即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同时来源于人民,政府必须向人民负责。在新公共行政理论中,其代表人物弗德里克森教授认为公共行政应该把社会公平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在他看来社会公平是包含着一套价值偏好,组织设计偏好和风格管理偏好的词汇。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服务的公平性;社会公平强调公共管理者的决策责任和项目执行的责任。在其所著的《公共行政的精神》中也特别强调:在民主政治的环境下,公共管理者最终应向公民负责。正是因为这种责任,我们的工作才显得崇高神圣。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任何政府都需要建立一套责任机制,这样才能获得广泛地社会支持。对任何民主社会来讲,责任都是一个基本要素。政府和公民之间可以视为是一种委托-关系,因此,政府必须在征得公民的同意基础上进行治理并对公民负责。
二、问责制在当代中国建构责任政府中的发展现状
问责并非始于今日,而是自古有之。从历史上看,我国自古以来对失职官员的惩戒几乎从未间断。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问责在本质上不同于现代民主社会时期的问责,而“”时期的问责也是变了形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责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行政现代化中,我国也逐步引入责任政府的概念。在2000年1月召开的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政府一定要廉洁、勤政、务实、高效。这初步表达了责任政府的基本要求。2003年以来,面对非典型性肺炎的挑战,新一届政府总理在有关讲话中表明了面对新时期各种挑战,中国政府建立坦诚、负责政府的决心。也正是在这时,中国政府问责制开始在中国全面推行。2004年4月,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该文件对官员辞职和问责的内涵、情形以及追究方式给予了更为详尽的规定。对“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做出了严格规范。《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法、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制度的建立,从实质到程序逐步确立起政府的法律责任,尽管这些法律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中国正在向行政现代化方向不断迈进。
从事故、污染到日常行政管理行为,从追究“有错”到鞭策“无为”,中国的问责制度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已逐步进入制度化操作层面,出现了从追究“有过”官员向追究“无为”官员、从“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从事故多发部门向其他领域和部门(尤其是权力部门)推进的趋势,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问责的制度框架,人民群众对此普遍认可。
政府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思索
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下,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以军事为主的国家安全观转变为以经济安全为核心的综合安全观。各个国家通过组织、法制方面不断健全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如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金融、能源、政府采购、知识经济等探讨其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但从政府审计角度研究国家经济安全的文献并不多。
一、国家审计更应从宏观上关注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涉及多个方面,如金融、国内产业、对外投资、经济信息、能源、环境、跨国公司并购等领域。各个领域的安全问题都有相应的业务监管部门予以解决,由这些监管部门制定本领域的宏观、微观政策,维护本领域的经济安全。例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行三个机构通过制定和调整财政、税收、货币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人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对我国金融业进行业务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政府审计部门不承担具体的业务监管职能,不制定具体的宏观或微观政策,是专职的监督部门。国家审计应该从微观审计入手,从宏观方面着手关注国家经济的全局性、战略性、协调性、安全性,评估宏观的政策、制度,健全国家的机制、体制。这种审计理念的转变,从近年来审计署公布的各种审计结果公告中可以解读到。
2008年审计署公布的“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中,针对查出的“基层政府自主调控财力较少,事权与财力不完全匹配”和“地区间财力不够均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财政部随即完善了转移支付办法,提高了转移支付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补助力度。可见,审计部门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一步推进了地区间财力均衡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根据审计署提出的“加强金融监管协作,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意见,人行、银监会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金融监管协作的政策措施,包括反洗钱合作机制,金融风险监测周报制度,金融风险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不同监管政策、法规之间的协调,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机构和交叉性金融业务及产品的监管政策,金融信息共享制度等。可见,审计建议促进了国家对金融安全的维护。例如,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作用下,国际热钱持续流入,热钱的大量流入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导致房地产价格飞涨。一旦国际热钱撤出很可能导致泡沫崩溃,必然会侵蚀我国的实体经济,为我国经济的安全运行埋下隐患。作为业务部门和业务监管部门有责任来防止这种问题出现,审计部门也应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从宏观方面为有关监管部门提出预警建议。
当国家的经济安全出了问题,肯定是国家的体制、机制或制度存在缺陷,这多少都与国家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状况有关系,即审计部门没能及时发现国家体制、机制上的缺陷从而没有提出修复建议。从这一角度来看,国家审计人员应转变审计理念,不能就账说账,就事论事,要从体制、机制上分析问题,跳出具体单位和事项的圈子看到宏观趋势,更好地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