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3-26 17:57: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问责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问责机制

金融监管机构问责机制论文

摘要:随着金融体系重要性的加深,金融监管机构日益独立于政府部门。在这一趋势下,为防止金融监管可能存在的腐败、低效率、高成本等问题,加强对金融监管权的监督成为必要。为解决这一课题,从立法机关的监督、法院的司法审查、行政系统内部监督、金融监管机构自身治理和社会监督等角度出发,探讨构建一个适合我国银行监管当局适用的程序化、体系完整的问责制度。

关键词:金融监管;问责制度;独立性

一、国外金融监管问责机制考察

金融监管问责,按照Quintyn等人(2006)的观点,可分为机构问责、归制问责、监督问责和预算问责四个部分。从国外的实践来看,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问责机制的建立首先要考虑金融监管机构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的问责关系;其次,这种问责机制还应该建立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联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允许他们看到金融监管机构不同方面的工作,创造或培养出对金融监管机构目标以及成绩的广泛理解,从而有助于监管者建立起声誉;最后,监管者自体问责也是必须的。

(一)机构问责

1.与立法机关的问责关系。在西方,议会凭借立法权影响监管活动,负责建立金融监管机构运作的法律框架。金融监管机构向立法机关问责有三个目的:确保金融监管机构具有适当的使命;确定赋予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力得到有效履行并有利于实现预期的目标;在需要对立法进行修改时,提供交流渠道。立法机关不应该对金融监管机构行使直接权力,或具体指导金融监管机构如何从事其监管活动。

查看全文

金融监管机构问责机制

一、国外金融监管问责机制考察

金融监管问责,按照Quintyn等人(2006)的观点,可分为机构问责、归制问责、监督问责和预算问责四个部分。从国外的实践来看,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问责机制的建立首先要考虑金融监管机构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的问责关系;其次,这种问责机制还应该建立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联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允许他们看到金融监管机构不同方面的工作,创造或培养出对金融监管机构目标以及成绩的广泛理解,从而有助于监管者建立起声誉;最后,监管者自体问责也是必须的。

(一)机构问责

1.与立法机关的问责关系。在西方,议会凭借立法权影响监管活动,负责建立金融监管机构运作的法律框架。金融监管机构向立法机关问责有三个目的:确保金融监管机构具有适当的使命;确定赋予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力得到有效履行并有利于实现预期的目标;在需要对立法进行修改时,提供交流渠道。立法机关不应该对金融监管机构行使直接权力,或具体指导金融监管机构如何从事其监管活动。

2.与行政机关的问责关系。行政部门对金融政策的总体方向和制定负有最终责任,并且政府作为规章者,在金融监管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或董事会成员任命上发挥关键作用,所以,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对相关行政部门负责。

(二)监督问责

查看全文

行政问责常态机制形成论文

论文摘要: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安全事故频频见诸报端,有不少官员被依法追究行政法律责任,其影响之大被媒体形容为中国掀起“问贲风暴”。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对公务员行政法律责任完善的思考,问责应当形成常态机制,而不能是运动式的追责效果.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地区的“廉政公署”制度,健全公务员行政问责机制。

论文关键词:问责风暴行政法律责任廉政公署行政问责机制

近年来,国内安全事故频发,受害面广,伤亡惨重。有人戏称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密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我们认识了硫酸铜;而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矿难事故亦频频见诸报端。有不少官员因此被免职或引咎辞职,其中不乏省部级领导,媒体甚至形容中国掀起官员“问责风暴”,①中国政府整顿吏治的决心不可谓不强。但问题并没有就此解决,安全事故还在隔三岔五地发生,这除了客观上的技术原因之外.还因为我们没有建立完善的行政法律责任体系。公务员行政责任的规定刚性不足柔性有余,欠缺公正有效的追究行政责任的常态化机制,现行问责体制不足以让公务员在日常执法中产生必要的责任心.以至于一时的“问责风暴”对公务员的警示作用也只能是暂时的。所以,事故发生了,给老百姓利益造成损害了,追究公务员行政责任固然是需要的,但追究责任的关口前移,让行政法律责任意识成为公务员行为思维的惯性,防患于未然,才更为重要。

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依法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它是行政违法以及部分行政不当所引起的法律后果。根据责任主体的不同,行政责任可以分为行政主体的责任与公务员的责任。行政主体概念是抽象的。它所承担责任的方式是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利益、恢复原状、停止违法行为、履行职责、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纠正不当的行政行为以及行政赔偿等。

行政主体的一切行为都要通过具体的公务员来实施,可以说,公务员的行为合法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个行政行为的合法与否。因此,相比较而言,公务员的行政法律责任更为关键。它所承担责任的方式如通报批评、赔偿损失、行政处分等,无论在名誉上、发展前途上,还是在财产上都更触动公务员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才能成为约束行政行为的最根本工具和手段。踊实践证明,只有完善公务员行政法律责任体系。才能有效引导公共权力以一种良性的方式运行,而责任缺位的结果必然是权力的滥用或不作为。

考察公务员行政法律责任的现状,应当说法律规定是不胜枚举,既有纪律责任、执法责任,也有违法行政行为因触犯刑律而引起的刑事责任。嘲当然,我国公务员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形式以行政处分为主。《公务员法》规定的行政处分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此外,在国家赔偿中,公务员如果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应当承担赔偿费用的全部或部分。公务员行政法律责任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立法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星提及到普遍规定的历程。行政法制建设的成绩是;目共睹的。目前几乎各级各类行政法律规范中都有行政法律责任的规定,如《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南京市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试行办法》、《武汉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全国人大关于行政事项的全国性立法就更元需赘述了。但是,关于行政法律责任的条款普遍刚性不够,欠缺有效的追究行政责任的机制,雷声大,雨点小,制度设计不能在广大公务员心中普遍激起责任意识的涟漪。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滥用行政职权干预经济生活破坏正常竞争秩序的行为,行政法律责任承担仅仅表述为“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其第30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本法第七条规定.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区之间正常流通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可以想见该条款由于行政责任的弱化足以让人们质疑其对经济生活的规范力及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性。又如,《行政处罚法》有关听证程序的规定虽说开启了我国听证制度的先河。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保护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就是这样一部法律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不举行听证或走形式的听证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仅仅可在第55条找到这样的说法:“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类似立法对行政法律责任柔性规定的缺陷是造成行政权滥用或不作为的最本质根源。翻即便如此。由于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行政权威远未打破,行政机关自身的自律能力不强。

查看全文

当前金融监管问责机制的思考

一、国外金融监管问责机制考察

金融监管问责,按照Quintyn等人(2006)的观点,可分为机构问责、归制问责、监督问责和预算问责四个部分。从国外的实践来看,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问责机制的建立首先要考虑金融监管机构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的问责关系;其次,这种问责机制还应该建立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联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允许他们看到金融监管机构不同方面的工作,创造或培养出对金融监管机构目标以及成绩的广泛理解,从而有助于监管者建立起声誉;最后,监管者自体问责也是必须的。

(一)机构问责

1.与立法机关的问责关系。在西方,议会凭借立法权影响监管活动,负责建立金融监管机构运作的法律框架。金融监管机构向立法机关问责有三个目的:确保金融监管机构具有适当的使命;确定赋予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力得到有效履行并有利于实现预期的目标;在需要对立法进行修改时,提供交流渠道。立法机关不应该对金融监管机构行使直接权力,或具体指导金融监管机构如何从事其监管活动。

2.与行政机关的问责关系。行政部门对金融政策的总体方向和制定负有最终责任,并且政府作为规章者,在金融监管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或董事会成员任命上发挥关键作用,所以,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对相关行政部门负责。

(二)监督问责

查看全文

退耕还林问责机制的法律研究论文

一、榆林退耕还林有关法律特别是问责机制建设情况

榆林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2000—2001年经国家确定搞退耕还林试点工作,200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实施,十四年来国家共安排榆林退耕还林计划任务811.62万亩,截至2012年底,已全部完成。在推进退耕还林的过程中,榆林高度重视法律问题的研究和执行,严格执行造林质量追究制度,严肃退耕还林工作纪律,对违反规定的,将严格按照《陕西省退耕还林(草)检查验收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从严处理。目前,退耕还林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普遍存在,退耕还林问题在西部各地区既有地域性的差别,也有大致相似的共性。榆林退耕还林还草中存在的法制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就在于,能够深入分析榆林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复杂状况,进一步明确榆林退耕还林中对地方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从法制建设的角度增加社会对退耕还林还草问题的关注,特别是严格落实问题机制方面,让榆林退耕还林还草真正落到实处。目前,国内外对退耕还林还草中深入、系统地研究,在国内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人们将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退耕还林还草的研究和关注。

二、退耕还林问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尽管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等的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工作成就,但是,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也相应的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缺陷。退耕还林问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部分,重点探讨这些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如何执行问责机制的,如何紧密结合法律法规执行的。

一是,退耕还林问责机制的责任有待于进一步明晰。有的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问责机制过程中,存在职能部门职责分工交叉的问题,在一些职能的划分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职责划定不清楚等问题,直接就会导致了退耕还林问责机制责任主体的模糊。也就相应的导致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往往容易产生和出现相互推诿甚至是扯皮的问题和现象。在同一个行政执行部门的内部,由于存在不同的层次和层级之间的人也往往容易出现和产生一定的职能交叉,责任权利不明确和职责模糊等问题和现象,甚至会出现了“责任真空”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退耕还林问责机制就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了。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国家的《退耕还林条例》等都已经进行过明确的规定,对于各方面的责任和职责进行了一定的划分,但是,从实际的法律实务和操作的角度来说,退耕还林问责机制的落实仍然存在划分过于简单等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同一个职能部门的不同层级之间的权责利没有进行更加详细的规定。特别是在灌木的管理、种苗造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现实的问题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

二是,退耕还林问责机制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我国最早实行的问责机制可以追溯到2003年,并且在各地相继建立健全,但是,从目前退耕还林问责机制执行来说,仍然存在退耕还林问责机制执行不够严格,甚至是比较乏力的现实问题。退耕还林问责机制的行政问责主体往往是局限于同一个职能部门的上下层级之间的集体式的退耕还林问责机制。其中,又往往是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退耕还林问责机制为主。这就相应的导致异体之间退耕还林问责机制的难度相对较大。而对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内部体制机制来说,退耕还林问责机制也是仅仅局限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内部,从外部社会的角度来说,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因此,退耕还林问责机制其的公正性、可操作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主要是因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内部之间,存在着长期以来形成的较为复杂的人事关系,如何进行公正的退耕还林问责机制处理,相对的也显得比较困难。因此,会导致某些政府职能部门的退耕还林问责机制不能很好的落到实处,即使退耕还林问责机制启动了,有某些人已经受到责任的追究了,但是,更多的是“走个形式”,责任主体没有得到应有的实质性的处罚。

查看全文

问责机制下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获得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深入,而我国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校园发展过程中一些高校存在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且经济违法犯罪案件偶尔出现。基于高校多元化筹资渠道和普遍扩招的情况下,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利于高校顺利的开展教学、科研、日常工作,现教育界高度重视其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促进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完善治理结构,致力于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刻不容缓。

关键词:问责机制;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现如今,关于企业内控问题国内外学者站在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所建立的理论体系较为完善,但是对于高等学校的研究少之又少。问责机制是内控活动之一,能够有效的开展与实施内控制度,在高校内控建设中认真贯彻落实,可促进内控效率的显著提高。

一、高校内控框架

三个控制目标如下:1.遵循基本法律法规。由于高校不是营利性组织,尽管办学并非全由政府负责,但是对于基本法律法规依然要遵循,在不违反法律的基础上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优秀的人才,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等。2.强化监督与管理学校财务,保证每笔开支的透明化、清晰化,及时制止不正确的行为,最大限度的预防财务风险,规避其他不良行为。3.立足于法律法规认真监督、管理各项财务工作,致力于学校内控水平的显著提高,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学习、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从而极大的提高学校的公共服务能力。

二、高校内控现状

查看全文

审计政府建设中的作用调研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提出建立以行政首长为主的行政问责制。我国于20**年“非典”事件首刮“问责风暴”,标志着我国政府问责制建设正式启航,而今年“三鹿奶粉”事件再次引暴社会公众对政府问责的强烈呼吁,让我们认识到中国问责制构建的迫切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从各地不断发生的矿难,到屡禁不止的领导干部责任事故,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问责制度的实质以及现存问责制的缺陷和不足。国家审计作为政府专门监督部门,在问责制建设中责无旁贷。从审计工作自身看,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到现在,面临着破解体制瓶颈和深化发展的问题。开展该课题研究也是对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化转型的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是党管干部与审计监督相结合的产物,如何发挥体制上的优势,避免体制上的矛盾需要进一步理论的创新。在“免疫系统”论下,如何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更需要进行理论创新,而经济责任审计在推进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是落实**精神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强化权力制约监督,这既是对过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际来看,社会各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问责呼声越来越高,如果问责不到位,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发挥必然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贯彻党的**精神,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求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已有制度创新的推动力量弱化的问题,必须进行新一轮的制度创新。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将经济责任审计放到责任政府建设的大局当中,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角色定位,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继续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是强化权力监督、落实党的**精神的具体措施。

(二)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是发挥审计本质功能的需要。国家审计是民主法制的产物也是民主法制的工具,纵观古今中外的审计发展历程,尽管在不同的时代,其称谓不同,其地位也有强弱之分,但审计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可以说概莫能外。正如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会计教育思想家杨时展教授所说:“审计工作的精义在于受托责任。有受托责任,才有审计,没有受托责任,就无所其用审计”,“审计不但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而且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审计准则》第1.0.36条也明确指出:“无论作出何种安排,最高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是维护和促进公共责任。”显然,经济责任审计更直观地反映了审计的本质和缘起,是审计职能的回归。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是审计本质的新发展和新认识,作为免疫系统,审计有责任更早地感知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风险,有责任更早地提出完善政府问责制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责任政府建设。

(三)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是顺应国际审计发展潮流的需要。近年来,新制度经济学、新公共管理、公共治理等理论席卷全球,这些理论有个共同的主线就是围绕政府和群众的委托关系寻求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核心是关注政府的绩效和责任。在这种政府安排中,国家审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20**年美国审计总署更名为政府责任办公室,这一措辞上的变化是美国审计总署近年来业务内容转换的结果,也反映了美国审计总署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天,评估政府的绩效和责任,并对它的结果负责是美国GAO考虑的中心问题。在新公共管理的背景下,英国的绩效审计备受关注,其内容主要是检查政策的执行结果。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应该说是政府责任的具体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最终应该是政府责任的审计,美国审计总署的更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政治和加大对受托责任监督的必然,国家审计必须按照政府责任审计的思路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

二、政府问责制的内涵和发展状况

查看全文

行政问责制完善分析论文

一、行政问责制的概念界定

行政责任是近代国家责任政治的产物,是“主权在民”及“权力分野”原则的必然要求。在政府管理中,行政与责任从来是一对孪生兄弟,有权力必须有责任制度约束。行政问责制是在行政责任基础之上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指涉行政问责制的概念内涵,有许多不同的释义。韩剑琴认为,行政问责制就是指对现任各级行政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顾杰认为,行政问责制是指公众对政府做出的行政行为进行质疑,它包含明确权力,明确责任和经常化、制度化的“问”——质询、弹罢免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化的“吏治”规范。它不仅是指犯了错、违了法要追究,其溯及范围还包括能力不足,推诿扯皮等看似有损“官体”的“小节”,公众对政府行为以及政府本身的“合理怀疑”等方面。行政人员有义务就与其工作职责有关的工作绩效及社会效果接受责任授权人的质询并承担相应的处理结果。

以上的几种概念界定中,问责主体和问责客体各不相同,涉及的角度也各异。我认为,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等问责客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或没有正确履行法定的职责,影响了行政运行的效率和行政机关的口碑、信度或效度,甚至部分损害了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对其追究责任(此类责任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岗位责任和道义责任)的一种制度。行政问责制是评估行政管理活动效能的一种原则或者说是一种检验行政活动运行效率的一种程序。

二、行政问责制实施的路障分析

行政问责制的构建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公共管理创新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形势下是一项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行政问责制的推行能够有效地督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努力工作,全面正确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保证政府管理的高效运转,提高工作效率,并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及社会公众对政府管理工作的满意度。目前,在行政问责制建立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题和困境亟待解决。

查看全文

试议问责制路障及途径

一、行政问责制的概念界定

行政责任是近代国家责任政治的产物,是“主权在民”及“权力分野”原则的必然要求。在政府管理中,行政与责任从来是一对孪生兄弟,有权力必须有责任制度约束。行政问责制是在行政责任基础之上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指涉行政问责制的概念内涵,有许多不同的释义。韩剑琴认为,行政问责制就是指对现任各级行政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顾杰认为,行政问责制是指公众对政府做出的行政行为进行质疑,它包含明确权力,明确责任和经常化、制度化的“问”——质询、弹罢免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化的“吏治”规范。它不仅是指犯了错、违了法要追究,其溯及范围还包括能力不足,推诿扯皮等看似有损“官体”的“小节”,公众对政府行为以及政府本身的“合理怀疑”等方面。行政人员有义务就与其工作职责有关的工作绩效及社会效果接受责任授权人的质询并承担相应的处理结果。

以上的几种概念界定中,问责主体和问责客体各不相同,涉及的角度也各异。我认为,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等问责客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或没有正确履行法定的职责,影响了行政运行的效率和行政机关的口碑、信度或效度,甚至部分损害了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对其追究责任(此类责任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岗位责任和道义责任)的一种制度。行政问责制是评估行政管理活动效能的一种原则或者说是一种检验行政活动运行效率的一种程序。

二、行政问责制实施的路障分析

行政问责制的构建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公共管理创新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形势下是一项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行政问责制的推行能够有效地督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努力工作,全面正确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保证政府管理的高效运转,提高工作效率,并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及社会公众对政府管理工作的满意度。目前,在行政问责制建立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题和困境亟待解决。

查看全文

政府问责路径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非政府部门参与到公共治理中。首先分析了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状态下政府责任呈现的新特点,继而从民主政治理论、委托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善治理论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政府问责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问题剖析,最后提出我国的政府问责应从问责法规建设、问责文化重塑、问责机制创新、问责主体多元等方面完善措施。

关键词:政府责任;政府问责;多元治理主体

1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视角下政府责任的提出

在以传统官僚制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中,公共管理参与者被简单的划分为严重对立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强调主体相对于客体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的思想。伴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到来,传统官僚制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建立在“主体——客体”二分思维范式之上的权力监督问责机制失去了应有的价值。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许多政府转向以“经济、效率、效能”为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为了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本着由效率优位向绩效优位转移的原则,西方各国实行了将国有企业私营化、公共事务管理民营化和政府业务合同化的行政改革,使众多非政府部门实体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形了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局面。

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是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否定,它体现的参与合作不是一般的民主机制理念中所包含的政府为主导、对社会多样性成份的吸纳与接收,而是一种平行的、各自以主体身份而出现的合作与对话机制;它不是某种整套规则或某种形式的活动,而是一个以协调为基础的社会互动,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所谓的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主要是指“依靠多元的主体互相发生影响的互动以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社会管理活动”的状态。基于周亚越教授在行政问责制研究中提出的相关观点,本文将择取多元治理主体这一视角对政府问责展开探讨。

2治理主体多元化视角下我国政府问责建设的理论基础

查看全文